小学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 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小学儿童的发展
1、心理机能的深化 A、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 B、条件反射更易形成和巩固 C、第二信号系统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 游戏为主→学习为主
3、认知活动的发展 A、知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二)、小学儿童的教育
二、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小学儿童教育过程中各方面的心理现象和规 律,为使教与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供心理学依据。 2、运用在研究和解决儿童教育实践中心理学问题的资料,大力丰富和促进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特征: 1、相对的模糊性 2、量化的可能性
02
试列表比较观察法和实验法。
03
第一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第二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三节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CLICK TO ADD TITLE
第一节 小学儿童教育 心理学的性质
01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下,根据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某种条件,以观察被试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基本组织形式
(三)、优缺点: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被调查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一)、定义:
谈话法——通过主试与被试面对面的交谈,获得有关儿童心理活动资料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周密、全面、准确的量表来了解被 调查者心理活动的方法。 故事法——主试给被试具有一定情节的描述性文字,让被试听后或阅读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主试据此来分析被试的心理活动情况的方法。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1篇)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1篇)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人人都不可避免。

2、初步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战胜挫折的本事。

3、每个人都应当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挫折,用勇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毅力战胜挫折,取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本事.教学具:准备小学生跳楼事件的报道材料.教学过程一、用实例引导思考1、教师带着同情、惋惜的感情讲述两个小故事。

A.本市某小学的一位高年级学生,头天午时放学时,告诉教师有人欺负他。

教师说明白了,没当场解决。

第二天该生便在自家跳楼身亡。

事后,家长、教师在日记中了解到他是因常受别人欺负想不开而寻短见。

B.一所农村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因长期完不成作业,受到教师批评,放学回家用红领巾把自我系在门柄上勒死。

2、引导学生围绕下列问题思考:(1)两名学生的死给家庭、社会带来了什么?(2)他们的死都和哪些因素有关?(3)如果你是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会不会有稍微的疏忽和冷漠?(4)两名自杀的学生都有一种怎样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健康吗?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二、拿子照自我1、教师引导学生用下列情形对照自我(1)当家长批评或者责骂自我时自我有怎样的表现?(2)当教师对你的态度稍微有一点冷漠自我有怎样的表现?(3)当你遇到其他方面的压力或困难时,你有怎样的表现?2、学生交流3、点拨三、看录象激起兴趣1、播放录象2、学生阅读材料3、学生讨论四、揭短会经受磨难学生自愿上台理解揭短,其他学生从长相、穿衣、习惯、为人处事、学习、纪律等方面揭他们的短。

教师指导五、写感受小结: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任务就是揭示并研究学生如何有效学习,教师如何合理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结果。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

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学习与教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研究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6.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

2.实验法: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

3.问卷调查法。

7.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步骤:科研的选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8.1908年,房宗岳翻译了日本学者小泉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近代我国最早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简述教师在学与教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被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10.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1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具体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

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环境(如温度和照明)、教学硬件设施(如桌椅、黑板、投影仪)和空间布臵(如教师文化建设情况、座次安排)等要素;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班风、校风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要素。

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个人学习的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

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看到的一样。

守恒:所谓守恒,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人格:人格又称为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思。

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和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修订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学与教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2)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3)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初创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他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924年廖世承编写的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994年,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7.联系实际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小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小学生的智力、情感、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其研究结果能够指导小学教育实践,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的智力发展1、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指2-6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是凭借感觉、直觉完成。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较弱,目光短浅,缺乏总体把握。

2、思维发展阶段:主要指7-12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特点包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具备自我反思意识、有类比能力等。

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逻辑思维。

1、婴幼儿期: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亲子关系中。

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感受到爱以及被重视的感觉。

三、小学生的人际关系1、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小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和终身幸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形成及其后的交往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小学生需要建立健康的、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其愿意积极学习,更好地发展学习技能和行为……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格塑造至关重要。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社交技能的发展,同时增强小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以及交流能力。

四、小学生的学习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启发式学习法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2、案例学习法:案例学习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通过小组合作,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加集体实现的快乐感。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能够更好的指导小学生的学习和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自身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提高学习态度和促进自我发展。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第一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与简使一、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中教与学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觉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4、实验法: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

5、问卷法:是将所要了解的内容及其表现归结为若干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项目单,然后依据取得的样本进行评分或评级,以测知被试的心理状态或特性。

二、知识点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独立学科。

2、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论原则:客观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客观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予以揭示是一切科学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系统性原则: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5、教育性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6、实验室实验:实验室专门的仪器勒温-----蔡伐尼克效应7、自然实验:阿格法诺夫-----拾柴火它的一般程序:1、进行初试2、选择与设立等组3、施加影响4、进行复测 5、对比分析8、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首次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得思想,主张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来研究教育学中的问题。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立了心理学体系,他的实验心理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霍尔主张复演说他被称作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先锋。

9、桑代克190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桑代克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10、乌申斯基被誉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普杰列夫 1883《教育心理学》被认为是第一步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1 潘菽邵瑞珍韩进之三、简答题1、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教、环境三者互动时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答:学校教育中有三个核心因素,即教、学与环境。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与教育相互作用的学科,是对于教育问题的系统、科学的研究。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对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小学教育提供服务,为孩子们的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1. 学习兴趣浅,易打断: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兴趣浅,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打扰,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学习集中。

2. 好奇心强:小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带着探索心态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善于发问和观察,对待新事物敢于冒险和尝试。

3. 需要轻松愉快的环境:小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舒适愉悦的环境,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情感容易波动:小学生的情感波动大,喜怒哀乐换来得快,也跑得快,尤其对成功与失败的处理感受更为深刻。

5. 自制力相对薄弱: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还不够成熟,情绪的转换非常快,情绪的波动也比较大。

三、小学生教育心理学的应用1. 以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学生认识规律,利用适当的手段刺激学生的认知发展。

2. 引导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小学生掌握情感管理的技能。

教师应创设和谐活泼的情感氛围,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回馈机制。

3. 针对小学生自控能力欠佳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培养小学生理性思维和自我管理能力来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

4. 教师需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并根据不同的个性开展个性化教育,及时反馈,在提供学习条件和环境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5. 小学生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怀,教师应该借助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关爱来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成长。

四、小学生教育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1. 学习兴趣不高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多彩的教学手段,如生动的讲解、多媒体呈现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小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式。

2. 学生情感体验较为波动的问题,教师应从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角度来破解学生情感波动的难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4.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和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5.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6.教学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7.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记录、描述客观对象的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8.实验法: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9.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心理和行为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概念理解】发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一般了解】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

2、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

【教学辅导】一、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学科性质。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兼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两大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它关注发展与教育、学习与教学、认知与个性、一致与差异。

其知识体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1)发展是教育的依据和结果;(2)教育是发展的动因。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还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科。

2.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小学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里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小学儿童的发展和小学儿童的教育1、发展的概念。

发展通常指人类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

2、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小学阶段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心理机能的深化: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

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①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②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③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④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关注领域
学习、发展、教育和评估等方面。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特点
思维能力
学习兴趣
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逐渐发展,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他们对学习变得更加有兴趣, 能够积极参与学校课程。
数字技能
掌握基本的计算和电脑技能, 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儿童社交心理特点
1
友谊
开始发展深厚的友谊,学会分享和合作。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关于儿童成长和学习的心理学分支。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 讨小学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以及学校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 与干预。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概述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的心理过程。
重要性
了解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2
团队合作
在班级和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实现目标。
3
同辈关系
与同龄人建立关系,逐渐感知和理解团队关系中的差异和复杂性。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心理特点
1 情绪表达
2 自我意识
3 情绪调节
能够更好地识别和表达 情绪,学会积极、适当 地应对挫折和压力。
开始形成自我认同和个 性特点,对自己和他人 的情感需求有更深刻的 理解。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表达爱和关心,面对问 题和冲突。
小学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心理健康
学校适应
小学儿童逐渐适应学校环境,建立稳定的日常学 习和社交习惯。
心理健康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 和心理平衡。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与干预
预防措施
鼓励积极的心理健康行为, 提供支持和协助,培养他 们的解决问题和压力管理 能力。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根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2、教育心理学在根底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心理写不仅能够更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具体的有:〔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准确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概况。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的开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和开展。

(2)开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未〕.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和弗洛伊德的教育心理学理论(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

教育心理学注重和和学教育的结合。

有布鲁纳的课程改革运动和人本主义的思潮。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理论的盛行,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入细致。

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开展〔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之前,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奠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根底〔2〕开展阶段〔十月革命以后〕维果斯基的最近开展区理论〔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阶段,主要表现在,注重和开展心理学的结合如赞科夫的教学与开展试验,学习理论方面出现了联想-反射理论和学习活动理论。

同时还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开展中的作用。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开展:〔1〕起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如孔子,孟子等的关于学习的理论都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初步开展,这个阶段是随着清末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

〔3〕教育心理学的开展,新中国成立后的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教育心理学的形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二)西方:古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近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二、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桑代克(Thorndike)(美):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6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一)内容趋于集中(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第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一、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内涵: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性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如何揭密专长?专家-新手比较研究X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1.新教师新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教学≠传授知识现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原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

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

对“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学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学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教师必备的知识。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定义:学与教二、核心:学习心理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⑤教育经验总结法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80年代末(深化拓展)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3、影响身心因素1、遗传(可能性)①遗传素质②成熟;2、环境(现实性)社会、家庭、学校(主导)、早期3、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五、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1、语言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过渡时期;2、品德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时期,9岁;3、思维发展从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期,10岁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四概念、四阶段四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阶段:感知运动0~2岁①客体永久性;②思维开始萌芽;③直觉动作思维前运算阶段2~7岁①早期的符号功能;②思维不具有可逆性;③自我中心;④不能获得守恒关系;⑤泛灵论具体运算7~11岁①思维可逆②去自我中心③具体形象思维形式运算11岁以后①命题之间的关系②抽象逻辑思维③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②挑一挑摘苹果③支架教学(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最近发展区)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1、人格概述定义: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结构:性格、气质、自我意识三我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二、性格定义:性格指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结构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1、加强三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4、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5、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及时进行个别指导;7、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三、气质定义:人生来就有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气质是天生的,性格是后天的;2、气质受生理影响大;3、气质可塑性强;4、气质特征表现较早;5、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气质体液说: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刚强,容易感情用事;2、多血质:活泼、乐观、灵活;2、粘液质:死板,沉稳,缺乏生气;3、抑郁质,多愁善感,敏感,怯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

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

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

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

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

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就打破了他原来抓握就能得到玩具的平衡模式,从而达到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在顺应的过程的中婴儿又从新达到新的平衡模式。

或者:上述敲鸡蛋的时候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结构,后来又达到了平衡的机构。

其实心里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构建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选择)(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

这阶段的标志是客体永久性和心里表象。

(2)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特征——假装游戏; 它的局限是:以自中心,单一维度,不可逆性,集中化。

例如::“我一走月亮就跟着我走,我一停月亮就停”“花儿开了因为它想看看我”“你采在小草上它会疼的哭”“他是我哥哥而不知道我是他弟弟等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 守恒性和可逆性;局限是还需要具体形象来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思维;特点是现实性、可能性。

5.影响儿童心里发展的基本因素(大题简答或论述)关于影响心里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四个基本因素(1)成熟:它是由遗传提供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经验:是指个体对事物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区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

物理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有关物体特性的信息,例如:儿童关于物体的重量、颜色、表面的光滑度和声音的高低等等这些都是通过儿童的触觉视觉和听觉从事物中抽取出来的。

逻辑数理经验是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如孩子在沙滩上玩卵石,他发现把10个卵石不管排成什么样的形状其数目都不变。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

(4)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即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

6.皮亚杰认为发展在前教学在后7.解释维果斯基的“教学要在发展的前面”在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则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8.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危机: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9.智力差异:第一,智力类型上的差异;第二,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第三,智力差异也表现有些人早熟,有些人晚成。

其中男女在智力上无差异。

10.认知风格的方式:(选择)(1)场独立性: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即主体感觉。

(2)场依存性:场依存性者对事物的知觉依赖外在的参照即身外客观事物。

例如:飞机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改变,如果改变房间的角度,飞行员的方向也随着改变的话就是场依存,如果还和地面保持垂直的话就是场独立性。

(3)反思型: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认真审视,权衡方法,选择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

(4)冲动型:学生倾向于很快的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仓促做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1.学习的定义(理解):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行为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学习总是一味的个体身上发生的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是要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时间。

这种变化不是先天倾向,成熟,疲劳,药物的反应等因素带来的。

例如:风吹眼流泪不是学习。

孩子怕陌生人是学习。

我怕黑是学习。

2.人类学习的特点(1)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4)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第一,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为主第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第三,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4.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学习观无条件刺激:任何能够自然引起有机体反射性行为的刺激.无条件反应: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条件刺激:通过学习,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的中性刺激.条件反应:由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中性刺激:原本不能引发无条件反应的刺激,如铃声和灯光等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5.理解刷得很干净的尿壶里的水:用巴甫洛夫经典反射原理解释:经典条件反射就是将中性刺激最终变为条件刺激的程序,这里的壶是中性刺激,尿是无条件刺激,当告诉你是装过尿的壶时,把壶和尿联系在一起了就是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玉石你感觉到恶心,不会喝,这是就变成了经典条件反射。

6.经典条件作用原理:辨析:条件刺激一旦获得就不会消失错误的:条件刺激的习得是指条件反应首次被诱发出来并随着实验的重复即不断增强其频率的过程。

而条件刺激的消退是指条件作用习得之后,由于条件刺激的多次呈现而没有伴随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连结逐渐消弱,从而使个体对条件刺激反应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的过程。

例如:食物是无条件刺激,铃声是中性刺激,当铃声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是条件刺激,铃声和唾液分泌之家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刺激。

只要一响铃声就给狗食物时间久了只要已给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但是当过段时间只给铃声而不给食物的时候,多次以后铃声所引起的唾液量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即出现了条件作用的消退。

7.(选择)刺激泛化与辨别刺激泛化:刺激泛化:当条件作用建立之后,一些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虽然它们从来没有和无条件刺激匹配过,也能引起有机体不同程度的反应。

刺激辨别:和刺激泛化相反,是指有机体通过学习,能够在一些维度上将条件刺激和其他刺激区别开来,选择性地对条件刺激做出反应的现象例如:狗分泌唾液,当到达一定的强度的时候才会分泌,例如500赫兹,在其他赫兹的时候不会分泌.8.(选择)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联结公式:S-R学习过程的试误说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主律和副律,其中三大主律是::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9.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10.操作条件作用原理:区分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

负强化: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区分正惩罚和负惩罚惩罚:惩罚是为了减弱或者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正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时给予行为者不愉快的刺激。

例如;考试作弊,取消学生学士学位或留校察看。

负惩罚:当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时,取消本来应该给予的愉快的刺激。

例如:如取消原来答应给孩子的玩具,剥夺课间休息,放学留校等等,学生上课捣乱,小课后取消玩的资格11.辨别:惩罚就是负强化(简答)错误的,因为惩罚是为了减弱或消除有机体的某种行为而负强化是通过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例如:惩罚的使用: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话时(行为),老师采取正惩罚就是直接的批评,采取负惩罚就是取消原来奖励的小红花等等(后果)。

于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讲话次数就减少(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频率的降低)。

负强化物的使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行为),这时老师采取的负强化就是取消课后作业(后果),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更加认真的听课(行为的变化就是行为的频率增加)。

所以惩罚就是负强化是错误的。

12.普雷马克原理: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抵制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例如:你写完作业就让你看电视等等。

13.强化程序①立即强化与延迟强化。

立即强化是指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立即提供强化物;延迟强化是指在有机体表现出正确反应后过一段时间才提供强化物。

②连续强化与部分强化。

连续强化:最简单的、最有规律的强化是连续强化,即每一次特定的正确反应出现后都给予强化。

部分强化:并非每一次正确反应出现都给予强化,而是仅仅选择部分正确反应之后提供强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