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的保存与管理

合集下载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环境中对菌种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菌种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能够确保菌种的纯度、稳定性和可追溯性,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存储、标识、记录、分发和销毁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菌种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菌种的存储1.1 温度控制:菌种的存储温度应根据不同菌种的特性进行合理选择,常见的存储温度有4℃、-20℃和-80℃。

应定期检查和记录存储设备的温度,确保菌种的存储温度稳定。

1.2 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在低温存储时,应添加适当的冷冻保护剂,如甘油、DMSO等,以保护菌种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

1.3 存储容器的选择:应选择符合菌种存储要求的容器,如冷冻管、培养基斜面等,并在容器上标明菌种的相关信息。

二、菌种的标识2.1 命名规范:为了方便识别和管理,应为每个菌种制定统一的命名规范,包括菌种名称、属名、菌株编号等,避免重名或混淆。

2.2 标签标识:在菌种存储容器上应贴上清晰可见的标签,标注菌种的名称、菌株编号、存储日期、存储温度等信息,以便追溯和管理。

2.3 标本保存:对于重要的菌种,应保存其原始标本,如培养基斜面、冷冻备份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菌种的记录3.1 菌种信息记录: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每个菌种的相关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存储温度、存储日期、使用记录等,以便查询和管理。

3.2 菌种存储记录:对每个菌种的存储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存储温度、存储容器、存储位置等,以确保菌种的追溯和可靠性。

3.3 菌种使用记录:每次使用菌种都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人员等,以便追溯实验结果和质量控制。

四、菌种的分发4.1 分发程序:制定菌种分发的程序和标准操作规程,包括菌种的选择、分离、传代等,确保分发的准确性和菌种的纯度。

4.2 分发记录:对每次菌种分发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分发日期、分发数量、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

菌种保存、传代、使用、销毁管理规程,操作规程传代用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甘油并分装至冷冻管中,冷冻管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然后放置于-80℃冰箱中保存。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3.2.2液体石蜡保存法对于一些难以保存的菌种,采用液体石蜡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将菌液混合液体石蜡并分装至玻璃瓶中,瓶口用铝箔密封,标注菌种名称、代数、保存日期等信息,保存温度为-70℃。

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保存时间不超过5年。

5.4菌种的传代传代用菌种每年进行一次复苏和传代。

复苏后,将菌种接种至适宜的琼脂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传代用菌种,并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

5.5菌种的使用使用菌种前,应先确认菌种的品质和纯度,并按照规定的传代代数制备工作用菌种。

使用后,应及时更新菌种库存记录,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5.6菌种的销毁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变异或污染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应灭活处理,并填写《菌种销毁记录表》,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销毁处理。

菌种库存中长期未使用的菌种,应定期进行清理和销毁处理。

菌复苏、复壮;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用于白色念珠菌复苏、复壮;青霉素-链霉素琼脂培养基:用于铜绿假单胞菌复苏、复壮。

5.4.1.1.3复苏步骤:1.取出保存好的菌种管,用接种针在酒精灯上消毒;2.将接种针在75%酒精中消毒,再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3.用接种针在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接种;4.置于适宜温度下孵育,待菌落出现后进行传代或进行实验。

5.4.1.2标准菌株的确认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确认菌株的纯度和种属。

5.4.1.3标准菌株的传代将菌株从原始保存方式中转移到新的保存方式中,确保菌株的保存和传承。

传代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代。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分类、培养和利用等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一系列操作。

规范的菌种管理对于保证菌种的质量、促进科学研究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确保菌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收集菌种应遵循合法、合规的原则,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2. 收集的菌种应具备明确的来源和采集信息,包括菌种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

3. 收集后的菌种应立即进行保存,可采用冷冻、干燥、液氮等方法进行长期保存。

4. 菌种的保存条件应符合菌种的特性和保存要求,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稳定性。

三、菌种鉴定与分类1. 对于新收集的菌种,应进行鉴定和分类工作,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鉴定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使用权威的鉴定方法和标准,如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分子生物学等。

3. 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鉴定依据、鉴定方法和结果等信息,并建立菌种的鉴定档案。

4. 分类工作应根据鉴定结果,将菌种归入相应的分类系统中,确保菌种的正确分类和命名。

四、菌种培养与保藏1. 菌种的培养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稳定性。

2. 培养基的配制应符合菌种的生长需求,可根据菌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基成分和条件。

3. 菌种的培养过程应记录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培养条件,以备后续参考和复制。

4. 对于重要的菌种,应进行定期传代和保藏,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可用性。

五、菌种利用与交流1. 菌种的利用应遵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合理开展菌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菌种的利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权益或违反伦理道德。

3. 菌种的交流应遵循学术规范和合作原则,确保菌种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4. 菌种的交流应记录详细的交流信息,包括交流对象、交流目的、交流内容等,以备后续参考和追溯。

六、菌种管理与监督1. 菌种管理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责任和权限。

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5菌种的管理和保藏

2024/7/3
7
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可 以抑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繁殖,因此低温、 干燥和真空是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标准储备菌株经纯度和特性确认后保存时,可 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并分 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储存, 超低温冷冻(低于-70℃)等方法保存。
2024/7/3
19
⑵创造适宜的培养条件 ⑶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传代 ⑷采用有效的保藏方法
2024/7/3
20
定期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 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显微镜下菌体形
态、生化特性及血清学检查。
2024/7/3
21
菌种的复壮 使衰退的菌种重新恢复原来的优良特性的 过 程验室主要采用分离纯化的方法。
2024/7/3
11
⑴ 挑选特征典型的纯菌菌落。 ⑵确定保藏的合适菌体。 ⑶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保藏。 ⑷定期对保藏的菌种进行检查。
2024/7/3
12
二、菌种的传代和使用
工作菌种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 (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防止 过度的传代造成菌种变异。
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新鲜培养基中,任 何亚培养的形式均被认为是转种或传代一次。必要 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2024/7/3
2
菌种的来源
药品微生物检验用的试验菌应来自认 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的标准菌株, 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 业派生菌株。
2024/7/3
3
菌种保藏的中心任务
⒈广泛收集各种有用的微生物菌种。 ⒉选择最适宜的保藏方法。 ⒊研究、检验、交换和使用。
2024/7/3
4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

菌种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的保存、使用和管理,保障科研人员的安全,防止菌种泄漏和污染,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中保存和使用的各类微生物菌种,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三、管理原则1. 确保菌种的安全性和实验室人员的安全;2. 保障菌种的质量和纯度;3. 准确记录菌种的来源、保存方式和使用情况;4.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安全规定。

四、菌种的保存1. 菌种应保存在专门设计的冰箱或冷冻盒中,并标注清楚菌种的名称、来源、保存日期等信息;2. 对于高致病性或毒性菌种,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存措施,并设置专门的保存设施;3. 对于保存的菌种,定期进行质量检测,确保菌种的存活率和纯度。

五、菌种的使用1. 使用菌种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培训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操作;2. 在使用过程中,应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严禁直接接触菌种;3. 使用完毕后,及时清洗消毒工作台和相关器具,并做好消毒记录。

六、菌种的管理1. 实验室应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负责人,负责菌种的存储、使用和管理;2. 对于特殊菌种,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加强监管;3. 定期对实验室菌种库进行审查,清理过期或失效的菌种;4. 对于重大事故隐患菌种,应严格限制存储和使用,并做好安全措施。

七、应急处理1. 对于菌种泄漏或污染的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清理和处理;2. 对于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伤害,应及时进行紧急救护和处理;3. 启动事故调查机制,查清事故原因,及时采取改正和整改措施。

八、违规处理对于违反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将依据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责令整改、停止使用菌种、追究责任等。

九、菌种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1.立即成立由安全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组成的菌种安全管理小组,确定菌种安全管理责任人;2. 建立健全菌种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包括菌种保存使用制度、应急预案、违规处理制度等,并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3. 对实验室的菌种存储设施进行调查、检测和整理,确保菌种的存储环境符合相关要求;4. 对实验室人员进行菌种安全管理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5. 加强对实验室的菌种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菌种的合理使用。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是生物技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菌种的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方面。

规范的菌种管理能够保证菌种的纯度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存、鉴定、培养、分发和记录等五个大点,分别阐述菌种管理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菌种的保存1.1 保存条件:菌种保存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不同菌种对保存条件的要求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进行调整。

1.2 保存方式:常见的菌种保存方式包括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不同保存方式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和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

2. 菌种的鉴定2.1 鉴定方法:菌种的鉴定是确定其物种和亚种的过程,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鉴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鉴定目的进行。

2.2 鉴定标准:菌种的鉴定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考物种进行比对。

国际上常用的鉴定标准包括国际菌种保存中心(CBS)和美国类型菌种文化集(ATCC)等。

3. 菌种的培养3.1 培养基选择:菌种的培养需要提供适宜的培养基,包括基础培养基和特定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可根据菌种的需求选择,特定培养基则针对特定菌种的培养需求进行设计。

3.2 培养条件控制:菌种的培养需要控制适宜的温度、pH值和培养时间等条件。

不同菌种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进行调整。

4. 菌种的分发4.1 分发要求:菌种的分发需要满足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需求,同时要保证菌种的纯度和可靠性。

分发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制备分生孢子、制备冻干粉和制备液体培养物等。

4.2 分发方式:常见的菌种分发方式包括直接分发和间接分发。

直接分发是将菌种直接提供给用户,间接分发是通过菌种库或合作单位进行分发。

分发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5. 菌种的记录5.1 记录内容:菌种的记录需要包括菌种的基本信息、保存和鉴定的结果、培养条件和分发情况等。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

微生物菌种常规保藏技术规程一、前言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是微生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于保障菌种的长期保存和研究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微生物菌种的常规保藏技术,确保其安全、稳定和可持续使用。

二、常规保藏技术1. 冻干法(Lyophilization):将培养的微生物菌株悬液在前冷冻过程中给予低温、高真空条件,使其中的水分直接从冰态升华为气态,从而避免了常规冻存法中由于结冰时水晶体的生成对菌体的危害,从而达到保存微生物菌株的目的。

操作步骤:a. 微生物培养物经适当稀释后应当倒入试管中,滴入约1ml 20%乳糖溶液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待乳糖凝固后,在加入4ml 0.5-0.7%匀浆的2%干燥乳铁粉液,将试管摇匀,再灌入16ml混合液保持无气泡,放置于冰浴上。

b. 待培养物温度达到0摄氏度,再清洗喷雾器,灌入76%露醇20ml,培养物放入冷板上,适当时间后将试管封口放入冷板上经杀菌后真空泵连接,把真空泵打开,通过真空泵提供的条件慢慢降低压强,一般12小时后真空泵关闭。

c. 提供适当温度下作干燥处理,通常使用倍耐安减压干燥器空干40-80小时,干燥后的干燥灸试管,将试管放入吸气瓶中后置入-40—-50摄氏度低温冷冻管内低温保存(一般保存温度为—40摄氏度或更低),备用空干矿温度—20摄氏度或更低。

2. 酶解冻存法(Enzymatic freezing):在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结合酶解冻存方法,经冻干后的菌种耐冻性和储存时间明显提高。

操作步骤:a. 将微生物分别接种于琼脂平板上,预培养24小时,取2-3份储备品。

菌液于冻干菊花瓶中进行前冷冻,真空抽气消耗20分钟。

b. 平均地用EP管管接受,采用3次“起冻—冷冻”的方法完全冻干,最后0.1至0.3ml真菌液在5摄氏下冷冻6小时,然后在5摄氏下还原18小时。

c. 移除冻存,延长试验保存时间。

必须在-80摄氏下保存。

3. 液氮冻存法(Liquid nitrogen freezing):液氮冷冻法是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冷冻保存方法,在液氮的作用下,微生物菌种在-196摄氏度下冷冻,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

菌种保藏管理

菌种保藏管理

菌种保藏管理菌种保藏管理是指对微生物菌种进行保存、管理、鉴定和利用的一系列工作。

菌种保藏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微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防止微生物污染和传播,维护科学研究的诚信和公正。

一、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指将微生物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保证其生命活力和遗传稳定性。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式有以下几种:1. 冷冻保存:将菌株在-7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2. 干燥保存:将菌株在低湿度条件下干燥保存,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3. 液氮保存:将菌株在液氮中保存,可保存数十年至数百年。

4. 长期培养:将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二、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指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分类、记录和更新等工作。

常见的菌种管理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 鉴定和分类:对保存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分类,确定其种属和亚种。

2. 记录和更新: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更新,包括菌株来源、保存时间、保存方式、鉴定结果等信息。

3. 质量控制:对保存的菌株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检测菌株的纯度、活力和遗传稳定性等指标。

4. 分发和交换:将保存的菌株分发给需要的研究人员或机构,或与其他机构进行菌株交换。

三、菌种利用菌种利用是指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

常见的菌种利用方式有以下几种:1. 研究应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如发酵生产、药物研发、环境修复等。

2. 教学实验: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3. 保护利用:利用保存的菌株进行保护利用,促进微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总之,菌种保藏管理是保护微生物资源、促进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重要工作,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操作。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存(保藏)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存(保藏)

生物安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的保存(保藏)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经常需要保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及样本。

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保存,都应遵循安全、存活、生物学特性不变以及避免差错等原则。

一、保藏管理《条例》规定:“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规定:"一、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的供应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保藏管理单位供应。

三类菌(毒)种由设有专业实验室的单位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保藏管理单位供应。

”2009年7月16日,卫生部颁布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原卫生部令第68号),《办法》规定保藏机构是指由原卫生部指定的,按照规定接收、检定、集中储存与管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并能向合法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单位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的非营利性机构。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应具有符合要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包括既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又能够保证所保藏病原微生物菌(毒)种质量的设施、设备、技术操作人员和规章制度。

《浙江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实验室设立单位应建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保藏保管制度,落实安全责任部门和专人进行管理。

有关机构按照规定从事临床诊疗、疾病控制、检验检疫、教学和科研等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可以保管其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其保管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名单应当报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重点落实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安全保卫措施,加强安全管理与控制,设立专库专柜,单独储存,做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操作。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提供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

二、菌种收集与保存1. 菌种收集菌种的收集应遵循科学、合法、道德的原则,确保菌种来源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室分离、文献引用等方式进行菌种的收集。

2. 菌种保存菌种保存是保证菌种长期保存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菌种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

具体保存方法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三、菌种鉴定与命名1. 菌种鉴定菌种鉴定是确定菌种分类学地位和鉴别特征的过程。

鉴定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以确保菌种的准确鉴定。

2. 菌种命名菌种的命名应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菌种命名规则,如国际细菌命名法规则(Bacteriological Code)或国际真菌命名法规则(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确保菌种名称的唯一性和规范性。

四、菌种培养与传代1. 菌种培养基的配制菌种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并按照相应的标准配方进行配制。

培养基的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确保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2. 菌种的传代菌种的传代是指将菌种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过程。

传代的方法包括液体培养、固体培养、分生孢子传代等。

传代时应注意传代次数的控制,避免菌种的突变和变异。

五、菌种分发与交流1. 菌种的分发菌种的分发是将保存的菌种提供给科研人员或其他机构的过程。

分发时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代次数等,确保分发菌种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

2. 菌种的交流菌种的交流是指与其他机构或研究人员进行菌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等方面。

规范的菌种管理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存、传播、鉴定和利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菌种管理的规范要求。

一、菌种的保存1.1 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用途,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冻保存、冷冻干燥保存、液氮保存等。

不同保存方法有不同的适合范围和保存时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1.2 建立菌种库:建立菌种库是菌种管理的基础,应该建立完善的菌种库管理制度,包括菌种的登记、编号、分类和储存等方面。

菌种库应该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和设备,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1.3 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定期检测菌种的保存状态,包括菌种的存活率、纯度和活力等指标。

对于保存时间较长的菌种,还应进行定期的复苏和传代,确保菌种的保存质量。

二、菌种的传播2.1 确保传播菌种的纯度:在菌种传播过程中,要确保菌种的纯度,避免混入其他菌株或者杂质。

传播菌种前应进行纯度检测,确保菌种的纯度达到要求。

2.2 规范传播菌种的方法:传播菌种应采取规范的方法,如菌种的分离培养、菌种的接种方法等。

传播菌种的操作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2.3 记录传播菌种的信息:传播菌种时应详细记录菌种的信息,包括菌种的编号、来源、传播日期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追溯菌种的来源和传播过程,确保菌种的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鉴定3.1 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份子生物学鉴定等。

不同的鉴定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适合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2 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鉴定菌种时应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避免误判和误导。

可以通过与参考菌株对照、重复鉴定等方式,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

3.3 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鉴定菌种后应详细记录鉴定结果的信息,包括鉴定方法、鉴定结果和鉴定日期等。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引言概述:菌种管理规范是指对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菌种进行规范管理,以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从而保障实验或者生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菌种的采购、保存、传递、鉴定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菌种的采购1.1 确认需求:在采购菌种之前,需要明确实验或者生产的具体需求,包括菌种的种属、品种、用途等。

1.2 选择可靠渠道: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者菌种库进行采购,确保菌种的来源可靠、纯度高。

1.3 检查证书:在收到菌种后,要认真查看菌种的相关证书,包括菌种的来源、存储条件、传递方式等信息。

二、菌种的保存2.1 冷冻保存:将菌种保存在-80°C以下的冰箱中,以确保菌种的长期存活和活性。

2.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冰箱温度和湿度,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菌种的要求。

2.3 制备备份:及时制备菌种的备份,以防菌种失活或者受到污染。

三、菌种的传递3.1 传递方式: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包括液体传递、固体传递等,确保菌种的传递效率和准确性。

3.2 传递记录:在传递菌种时,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传递日期、接收方信息、传递方式等。

3.3 确认接收:接收方在收到菌种后,要及时确认,并检查菌种的纯度和活性。

四、菌种的鉴定4.1 鉴定方法: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包括生化鉴定、份子鉴定等,确保菌种的种属和品种准确性。

4.2 鉴定记录:做好鉴定记录,包括鉴定结果、鉴定方法、鉴定人员等信息。

4.3 鉴定报告: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交鉴定报告,以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菌种的处理5.1 废弃处理:对于失活或者受污染的菌种,要及时进行废弃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5.2 污染处理:一旦发现菌种受到污染,要即将进行处理,以避免污染传播。

5.3 定期清理:定期清理实验室或者生产场所,确保环境清洁,避免污染对菌种的影响。

结语:菌种管理规范是实验室或者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惟独严格遵守规范,才干确保菌种的纯度、活性和安全性。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变得日益重要。

菌种在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菌种的保藏管理制度不仅是对菌种进行有效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负责任的表现。

本文将从菌种的保藏目的、原则、保藏管理程序、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便各单位建立完善的菌种保藏管理制度。

二、菌种的保藏目的1. 保证菌种的纯度、活力和保存性能;2. 保证菌种在长时间内可以被有效使用;3. 促进菌种资源的共享和交流;4. 保证菌种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三、菌种的保藏原则1. 选择适宜的保藏方法,确保菌种的长期保存和传代;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3. 建立完善的菌种信息档案,保证菌种的可追溯性;4. 定期检测保藏菌株的纯度和活力,确保菌种的质量;5. 加强对菌种的安全管理,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

四、菌种的保藏管理程序1. 菌种的采集、分离和鉴定(1)菌种的采集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同时将采集信息记录在案,包括采集地点、采集时间、样品编号等;(2)菌种的分离和鉴定应由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并建立菌种信息档案。

2. 菌种的保存和传代(1)选择适宜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等;(2)菌种的传代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记录传代信息并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检测。

3. 菌种的信息管理(1)建立菌种信息档案,包括菌种的采集信息、分离和鉴定信息、保存和传代信息等;(2)对菌种信息进行分类归档,方便查阅和管理。

4. 菌种的质量控制(1)定期对保存菌株进行纯度和活力检测;(2)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5. 菌种的安全管理(1)加强菌种管理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菌种的交叉污染和泄露;(2)对涉及菌株管理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六、菌种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职责1. 菌种管理机构(1)设立专门的菌种管理机构,负责菌种的保藏和管理工作;(2)建立菌种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进行规范的管理和操作,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规范,以指导相关人员在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程序。

二、菌种采集和保存1. 采集菌种应选择健康、纯种、活力强的菌株,并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以防止外来污染。

2. 采集的菌种应尽快进行保存,可选择冷冻保存、干燥保存或液体保存等方法,具体保存方式应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 保存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如菌种名称、采集日期、保存人员等。

4. 定期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检测和更新,以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三、菌种传播和分发1.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遵循科学、安全的原则,确保菌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传播和分发菌种应提供详细的菌种信息,包括菌种名称、来源、保存方式、传播方式等。

3. 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信息,如传播日期、接收人员等,以便追溯和管理。

4. 传播和分发菌种的容器应清洁、无菌,并标明菌株的相关信息,以避免混淆和误用。

四、菌种使用和管理1. 使用菌种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菌种的特性和使用方法,并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

2. 在使用菌种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以防止菌种的外泄和传播,确保实验室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3. 菌种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和消毒相关的设备和容器,以防止交叉污染和菌种的混合。

4. 对于不再使用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如销毁、归档或交还给菌种管理部门等。

五、菌种管理的记录和追溯1. 对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过程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相关的日期、操作人员、操作步骤等。

2. 菌种管理记录应保存一定的时间,以便追溯和管理,同时保护相关的隐私和机密信息。

3. 对于菌种的传播和分发,应记录相关的接收人员和接收日期,以便追溯和管理。

4. 菌种管理记录应定期进行检查和审核,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六、菌种管理的培训和评估1. 对从事菌种管理工作的人员应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常用菌种的保存和管理

实验室常用菌种的保存和管理

实验室常用菌种的保存和管理摘要:保藏菌种的目的不仅要保存菌株的生命本身,而且还必须要尽可能地使菌株的遗传性状保持不变,同时保证其在整个保存过程中不被杂菌污染。

因此,选择有效且稳定的保藏微生物菌种的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词:菌种;保存;管理医学病原生物学实验室主要承担微生物实验教学任务,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分离、鉴定细菌、试教演示、保存菌种等。

菌种是微生物实验的基本材料,因涉及到师生的安全,所以要正确保存,妥善管理,逐步实现菌种的保存制度化与科学化。

一、材料与方法1.教学实验常用的菌种保存营养要求不高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营养要求高的菌种: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白喉棒状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厌氧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

需氧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

真菌: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

2.菌种的鉴定实验室中保存的菌种都要经过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常用的鉴定方法有形态学观察、菌落特征、生化反应及血清学鉴定。

3.菌种的保存(1)定期传代保存法传代培养就是要定期地进行菌种转接、培养后再保存,它是最基本的微生物保存法。

传代保存时,培养基的浓度不宜过高,营养成分不宜过于丰富,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浓度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降低,培养温度通常以稍低于最适生长温度为好。

①液体培养基低温保存法。

将保持营养要求不高的细菌接种于装有营养肉汤的试管中,营养要求高的细菌接种于含15%血清的营养肉汤中,经37℃培养18~14小时后,取出封口,置4℃冰箱保存。

②半固体穿刺保存法。

将细菌穿刺接种于普通半固体培养基内,37℃培养18~24小时后,在无菌条件下加入灭菌液体石蜡,厚度约1厘米,封口后置4℃冰箱保存。

③琼脂斜面保存法。

营养要求不高的菌种用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营养要求高的菌种用血液琼脂斜面保存,将细菌蜿蜒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置37℃培养18~24h后,石腊封口,放于4℃冰箱保存。

④沙保氏培养基保存法。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采集、保存、鉴定、分布和利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

本文旨在制定菌种管理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以提高菌种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保障菌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菌种采集1. 采集地点:选择菌种丰富、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采集地点。

2. 采集时间:根据菌种的生命周期和季节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采集。

3. 采集方法:采用无菌操作,使用菌丝体、子实体或孢子进行采集,并避免污染和混杂。

4. 采集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采集地点、时间、采集方法等信息,并附上采集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三、菌种保存1. 保存容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容器,如培养皿、试管、冻干管等,并确保容器无菌。

2. 保存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如温度、湿度、pH值等,并定期监测和调整保存条件。

3. 保存介质:选择适合菌种保存的培养基或冻干保护剂,并按照规定的配方和操作流程进行保存。

4. 保存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保存容器、条件、介质等信息,并附上保存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2. 鉴定标准:参照相关的菌种分类学和鉴定手册,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和指标,并进行鉴定结果的验证和比对。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鉴定方法、标准、结果等信息,并附上鉴定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五、菌种分布1. 分布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布方式,如提供菌种样品、提供鉴定服务、共享菌种资源等。

2. 分布管理:建立菌种分布管理制度,包括申请、审批、发放、追溯等环节,并确保分布过程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3. 分布记录:详细记录菌种的分布方式、管理制度、申请和发放记录等信息,并附上分布样品的照片和描述。

六、菌种利用1. 利用方式:根据菌种的特性和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如生产发酵、环境修复、药物研发等。

菌种的保藏与管理

菌种的保藏与管理
液体石蜡保存 干燥(沙土)保 存 冷冻真空干燥保 存 液氮超低温保存
原理
1.根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尽量降低微生物细 胞的代谢强度,使细胞处于基本休眠状态,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但又至于 不死亡,以减低菌种的变异率。低温、干燥、缺乏营养等环境条件都有 抑制微生物代谢的作用。 2.低温、干燥、真空是用于菌种保藏的重要手段。 3.在选择方法时,首先要考虑方法能否长期有效的保持菌种原有的特性, 同时也应兼顾到方法的经济和简便。
菌种的保藏与管理
2012.12.13
菌种保藏的意义
• 菌种保存是为了减慢或停止菌种的生长繁殖﹔不被杂菌污染﹐在较长时 期内保持著生活能力。以便为日常工作需求提供可靠的优质菌株。 • 微生物具有生命活力,在传代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异甚至死亡,因此菌种 保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微生物基础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 是药品 微生物工作中的一项常用技术。 • 更有效的利用微生物资源。Fra bibliotek谢谢观赏
菌种保藏机构
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方法 主要原理 低温(4℃) 低温、缺氧 干燥、无营养 干燥、低温、缺 氧 超低温 适用的微生物 广泛 广泛 产孢微生物 广泛 广泛 保藏时间 1--6个月 1年以上 1--10年 5--10年以上 数十年 特点 简便 简便 简便但有效 复杂但有效 复杂但有效
斜面琼脂低温保 存
液氮超低温保藏发
原理
当温度达到-70℃时,菌体的原生质会形成稳定的“玻璃态”,能长时间 保藏菌种,故菌株在液氮(-196℃),干冰或超低温的冰箱中保藏,此 时菌株的新陈代谢已经停止,但不会死亡。(国外已经普遍采用)
菌种的管理
• 使用菌种的单位,需有一定从事微生物工作的条件和设备,菌种应有专 人负责保管和发放,并建立相关制度。 • 定期转种和(生化、纯度)鉴定,防止菌种衰退、变异、死亡。 • 菌种的采购、接受、鉴定、发放、使用、转种、销毁均应有详细记录。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

菌种管理规范一、引言菌种管理是指对菌种的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的过程。

良好的菌种管理规范能够确保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菌种资源。

本文将介绍菌种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菌种收集、保存、鉴定、培养和分发等方面的内容。

二、菌种收集1. 收集目的:明确收集菌种的目的,例如研究、应用等。

2. 收集地点和时间:记录菌种的采集地点和采集时间,确保菌种来源的准确性。

3. 收集方法:详细描述菌种的采集方法,包括采集工具、采集容器等。

4. 收集样品处理:采集后对样品进行处理,如消毒、保存等。

三、菌种保存1. 保存条件:明确菌种的保存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2. 保存容器:选择适合保存菌种的容器,如试管、培养皿等。

3. 保存介质:选择适合保存菌种的介质,如琼脂、液体培养基等。

4. 标签标识:对保存的菌种进行标签标识,包括菌种名称、保存日期等信息。

四、菌种鉴定1. 鉴定方法:选择适合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鉴定标准:制定菌种鉴定的标准,例如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分子标记等。

3. 鉴定记录:详细记录菌种鉴定的结果,包括鉴定方法、鉴定标准、鉴定人员等信息。

五、菌种培养1. 培养基选择:根据菌种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 培养条件:明确菌种的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

3. 培养方法:详细描述菌种的培养方法,包括接种方式、培养时间等。

4. 培养记录:记录菌种的培养情况,包括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信息。

六、菌种分发1. 分发目的:明确菌种的分发目的,例如科研合作、商业应用等。

2. 分发方式:选择适合的分发方式,如邮寄、快递等。

3. 分发记录:记录菌种的分发情况,包括分发日期、接收人等信息。

七、菌种管理1. 菌种库建立:建立菌种库,包括菌种的分类、编号、存储等。

2. 菌种更新:定期更新菌种库中的菌种信息,包括新菌种的添加和过期菌种的淘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菌种的常用保存方式
• • • • • • ①定期移植法 ②液体石蜡法 ③磁珠保藏法 ④冷冻干燥保藏法 ⑤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⑥-80℃低温保藏法
五、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菌种
• 附件: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 4789)阳性对照用菌 GB 4789.2-2010菌落总数测定大肠埃希氏菌CICC 103892、 GB 4789.3-2010大肠菌群计数大肠埃希氏菌CICC 103895、 GB 4789.4-2010沙门氏菌检验肠炎沙门氏菌CICC 214826、 GB/T 4789.5-2003志贺氏菌检验福氏志贺氏菌CICC 215347、 GB/T 4789.6-2003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EPEC O26:K60CICC 103728、 GB 4789.10-2010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CICC 2160012、 表皮葡萄球菌(阴性对照)CICC 1029413、 GB/T 4789.11-2003溶血性链球菌检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CICC 1037314、 GB/T 4789.13-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3产气荚膜梭菌检验产气荚膜梭菌CICC 2294915、 GB/T 4789.14-2003蜡样芽孢杆菌检验蜡样芽孢杆菌CICC 1004116、 GB 4789.15-2010霉菌和酵母计数白假丝酵母CICC 196517、
四、菌种的保存
• 1、定义:将微生物菌种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妥善 保藏,避免死亡、污染,保持其原有性状基本稳 定。 • 2、微生物保藏后能否保持其原有特征和特性的 影响因素: • ①菌种内在因素:本身健壮与否; • ②外在因素:培养基、培养条件(温度、水活度、 pH、氧、光等)。 • 3、实验室使用者建立菌种保存、使用登记表。 • 4、双人双锁保存在特定保藏箱(一般为冰箱)。
六、菌种的销毁
• 1、当原代菌种、保存菌种、工作菌种打开或 使用后,立即对其进行销毁,不作重复保存 和使用。 • 2、检测工作中产生的菌液也应立即进行销毁, 不作重复保存和使用。 • 3、销毁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121℃, 30min),同时用化学指示胶带对灭菌效果 进行验证。
二、菌种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
• 1、生化分析用标准菌种进行测定 • 2、微生物实验中阳性对照
三、菌种获得方式
• 1、科学机构试验分离得到有用的菌种加以保存。 • 2、标准菌种应于专业的菌种保藏机构购买,并且 要其能提供溯源性证明。 • 3、常见菌种保存机构(购买) • CIC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CCCCM中国微生物菌种保存委员会 • ATCC美国标准菌种收藏中心 • NCTC美国国家典型菌种收藏所 • IPL法国里昂巴斯德研究所
菌种的保存与管理
菌种保存与管理
• • • • • • 一、微生物、菌种、菌株的 了解 二、菌种的在微生物实验室的应用 三、菌种获得方式 四、菌种的保存 五、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标准菌种 六、菌种废弃处理
一、微生物、菌种、菌株的 了解
• 1、微生物:包括病毒、类病毒、细菌、蓝绿 藻、真菌、地衣、微小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类群 的生物的总称。 • 2、菌种:微生物菌种指的是这些生物的种子。 • 3、菌株:又称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 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 体及其后代。 • 4、因此,一种微生物的每一个不同来源的纯培 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