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考试必备
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

特点:全面性;பைடு நூலகம்分为二。
3.(16分)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盛世”。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 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 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 弱。——《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家 汉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的
钱);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建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
立
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思想上: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禁锢
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上: 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抵 御匈奴。开发越族地区,兴修灵渠。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 主要依据是什么?(4分)
评价: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 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 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 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 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知及之(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仁不能守之, 虽得之,必失之。” ——孔子《论语》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2分)
(1)主张:为政以德(德政);“仁”
材料二 孔子被古代帝王奉为圣人,对孔子 的追封自西汉平帝始(公元元年),历代 加封,直至清朝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2)材料二中说“对孔子的追封自西汉平帝 始”,那么在西汉武帝时期使得儒家学说 成为正统思想的最重要举措是什么?(1分)
历史中考必背知识点2024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史1.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多元一体2.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用火3.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工艺复杂,需要很多人协同合作才能完成)5.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6.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的变法:商鞅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7.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都江堰(综合性水利枢纽,防洪灌溉水运)8.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著作:《论语》9.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11.秦始皇创立的制度?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皇帝掌握一切大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12.秦朝时我国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1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14.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轻徭薄赋】使汉初经济恢复发展。
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考知识点汇总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的初步阶段,包括夏、商、西周等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央集权衰落和诸侯割据的局面。
3. 秦朝统一中国,对中央集权进行了极端强化,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和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
4. 汉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荣和强盛的朝代,采取了黄老统治和儒家政策的结合,实行分封制。
5.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农民起义和战乱频仍的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削弱,南北分裂。
6. 隋朝和唐朝推行了大一统的封建制度,统一了南北,其间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鼎盛时期,辖境庞大、社会经济繁荣。
7. 宋朝开始在中国推行科举制度,士人由此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同时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封建社会达到高峰。
8. 元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非汉人王朝,源自蒙古,对汉人进行了许多征服和压迫。
9.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国,部分时期经历了繁荣和边界扩张,同时也有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问题。
10. 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在统治中国期间,实行封建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
二、近代史1. 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的明亡清兴,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
2.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列强入侵提供了契机。
3.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解放运动的开端,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起步。
5. 中国的建立和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导致了中共在中国的执政。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实施了共产主义的目标。
7.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最为混乱和动荡的时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8.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次重要转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现代史1. 当代中国经历了经济改革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及其特点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秦统一六国和秦朝的建立4. 汉朝的六个时期及其特点5.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6. 隋朝与唐朝的建立及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特点7. 宋朝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8. 辽金夏的兴起与覆灭9.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10. 明朝的兴起、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11. 清朝的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对外侵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12.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政治运动(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1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二、世界史知识点1. 远古史时期的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内容2. 古代文明(如伊尼干、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等)的兴衰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与教士统治4. 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于欧洲历史的影响5. 文艺复兴与科学技术革命6.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7. 英法工业革命及工业化的全球扩散8. 近代帝国主义的兴起与扩张(包括殖民体系的建立与扩张)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和影响11. 冷战与两极格局12.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2. 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3.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4. 辛亥革命及其意义5. 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北洋政权的统治6. 五四运动及其影响7. 北伐战争及国共合作8.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政权建设9. 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期战争与人民抗战胜利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四、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英法美等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2. 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革命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4.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表现与战后秩序的形成6. 冷战与两极格局7. 美国的对外扩张与全球跨国公司的兴起8. 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与发展道路9.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与发展受阻的原因10. 当代世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展五、中国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关系1. 近代中国的开放与世界的联系2.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的相互影响3. 世界历史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4. 中国近代史对世界现代史的启示以上是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对您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历史必备知识点高考

历史必备知识点高考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高考来说是一门必考科目,因此,了解历史的必备知识点对于备考高考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考历史必备的知识点,以帮助广大考生备战高考。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指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远古时期,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为轩辕、颛顼、帝喾、尧、舜。
2. 夏、商、周: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朝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
3.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割据混乱的时期。
4. 秦统一六国:指秦朝通过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统一了六个诸侯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5. 汉朝:指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由刘邦建立,共存在漢高祖、劉盈、劉恆、劉弗陵四个皇帝。
二、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指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的中国与英国的战争,中国失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2. 辛亥革命:指发生在1911年至1912年的中国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五四运动:指发生在1919年的一场爱国主义运动,起因是对于巴黎和约签订不公的对待和对待外国列强的不满。
4. 五卅运动:指发生在1925年的一场爱国主义和反帝爱国运动。
抗议英国对中国政府签订不利于中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5. 五一运动:指发生在1949年的一场工人独立工会、争取权益和反对资本主义游行示威。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欧洲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以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复兴为特点。
2. 法国大革命:指发生在1789年至1799年的法国历史事件,这个事件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终结了法国君主专制制度。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指发生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全球性的战争,这场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主题一: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时期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商(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1、夏朝: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政治制度: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启);灭亡:统治400多年,夏桀时灭亡。
2、商朝: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朝;都城: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统治范围:东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长江,北达辽河;灭亡:统治500多年,纣王时灭亡。
3、西周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建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4、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内容: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以及功臣和一些古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诸侯权利:统治和管理辖区的土地和人民。
诸侯义务:①拥戴周王;②定期朝见;③交纳贡品;④带兵随771年,周幽王被杀。
5、春秋五霸: 背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尊王攘夷,成为春秋首霸。
晋文公:城濮之战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
(退避三舍)楚庄王:邲(Bì)之战打败晋军后称霸中原。
(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吴王阖闾:用孙武为将,打败越军称霸中原。
春秋时著名军:孙武。
越王勾践: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卧薪尝胆)6、战国七雄: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至此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
兼并战争: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军事家孙膑、马陵之战(减灶诱敌);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军事家白起,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进攻;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孙膑、白起。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即六国出兵联合攻秦(苏秦)。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共包括7个学习主题:1、中华文明的起源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统一国家的建立4、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5、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生活和生活状况。
1、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他生活在()流域。
距今约()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
2、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发现地点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云南省元谋县北京人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3、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代表文化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用火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粗糙的石器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懂得爱美死后埋葬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二、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牛羊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屋制造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学会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制造彩陶1、使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2、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那时他们制造的陶器有黑、白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三、讲述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神话最显著的演变结果是它的历史化,寓言化,宗教化二.关于《尚书》《尚书》在先秦的时候只称为《书》,汉代才称他为《尚书》,《尚书》就是上古的书的意思,儒家奉之经典,所以又称之为《书经》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先例,在内容、叙事、语言等方面较《尚书》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叙事简明扼要,又严谨有方但是春秋也有不少局限,它记事过于简略,类似后世新闻标题,全是片段记录春秋战国时代散文兴盛的原因:(一)经济进步(二)私人讲学风气(三)百家争鸣(四)丰富的历史事实为散文提供了素材三.上古神话1.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始祖神话:《女娲补天》洪水神话:《大禹治水》战争神话:《黄帝与蚩尤之战》发明创造:《仓颉造字》神话:《嫘祖养蚕》盘古:龙首蛇身2.三皇五帝:伏羲,燧人,神农活成天皇,地皇,人皇/皇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3.《夸父逐日》比喻:自不量力之人,执着顽强,锲而不舍,死而不已,为后人造福,体现了执着的民族精神。
表现了执着顽强的英雄气概,形象的反映了远古人类企图认识和征服太阳的强烈愿望,体现了对勇敢、力量和伟大气魄的歌颂4.《女娲补天》女娲形象表现了英雄崇拜和图腾崇拜三、《诗经》(孔子进行过整理)1.分=国风《诗经》有15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谣,共160篇《诗经》六方面内容:祭祖颂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爱情婚姻等《商颂》诗经中最早的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共三百零五篇,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2.《伯兮》(《诗经。
卫风》)第一层:(第一章)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表现念妇对丈夫的夸赞和骄傲第二层:(二~四章)着重写丈夫出征之后女子的深切思念之情,情感回环往复,逐层递进,失恋,自己满心愁苦,无心打扮二章:写丈夫东征。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复习提纲一、中华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时期1.古代中国人类的起源-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展与演变-夏、商、周三代的特点及其政治制度2.夏朝-夏商周年表-“夏桀纣”的得失与衰亡-夏朝的历史地位与意义3.商朝-商朝的社会政治制度-商朝的经济与文化特点-商朝的兴盛与衰落4.周朝-周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周朝的分封制度与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二、中国封建社会与秦汉时期1.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分封制度与诸侯国建立-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2.秦朝-秦朝的统一战争-秦始皇的治理措施与政治制度-秦朝的兴衰原因与意义3.汉朝-汉高祖刘邦的统一战争-汉朝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度-汉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4.与汉朝同时期的民族政权与文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与西方文化的传播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的对峙与统一战争-三国的政治制度与农业经济2.两晋时期-晋朝政权的建立与分裂-两晋时期的政治与文化发展-两晋时期的佛教和道教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南北朝时期的内忧外患与统一战争四、隋唐时期1.隋朝-隋朝的政治统一与分权制度-隋朝的农业经济与对外关系-隋炀帝的政治与文化2.唐朝-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制度-唐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唐朝的兴盛与贞观之治3.安史之乱与黄巢之乱-安史之乱的经过与影响-黄巢之乱的原因与结果五、五代十国与宋元明时期1.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政权的建立与统治-五代政权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五代文化的特点与变迁2.宋朝-北宋和南宋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宋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宋朝的科举制度与文化繁荣3.元朝-元朝政权的建立与统治-元朝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元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六、明清时期1.明朝-明朝的建立与洪武、永乐年间的政治-明朝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繁荣2.清朝-清朝的建立与康乾盛世-清朝的政治与经济发展-清朝的对外关系与文化变迁七、中国现代史时期1.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政治变革-民国时期的政治纷争与社会变迁-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革命战争-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与影响3.开放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开放的背景与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成就-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知识点复习提纲,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帮助你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科,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点。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高考历史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部分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
西周则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履行义务;宗法制则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保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古代农业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此外,还需了解古代的土地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等。
4、古代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
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宋朝时,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商帮的兴起。
5、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施。
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之际,出现了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中国近代史部分1、鸦片战争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

新高考历史复习资料一、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周朝则实行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兴起。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汉朝继承秦制,推行儒学,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
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起,文化艺术繁荣。
4.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对外开疆拓土,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5.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宋朝实行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文化繁荣。
元朝实行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外扩张。
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有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对外交往受限。
二、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爆发,试图挽救民族危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2.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军阀割据,国家分裂。
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统一了大部分国土。
抗日战争爆发,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土地改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后,实行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渐走向繁荣。
三、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
这些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世纪中世纪时期,欧洲处于封建社会,教会统治,文化停滞。
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必修一至三)

专题一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考点 1、经济的发展1. 农业(1) 耕作方式的变迁: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石器锄耕。
③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
(2) 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②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③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
2. 手工业(1)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 商周青铜铸造十分繁荣, 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最著名。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4) 商朝时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
3. 商业(1)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 春秋战国时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4. 经济政策:战国时期, 商鞍在秦国实行变法,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 都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
考点 2、政治制度1. 分封制(1)含义: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拱卫王室。
(2)义务及权利:被封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承担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内, 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扩大了统治区域, 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 宗法制(1) 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统治。
(2) 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 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政治制度强调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考点 3、精神文明1. 汉字(1) 6000多年前, 原始文字称为“图画文字”。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基础知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必背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史部分1、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使用打制粗糙的石器,会使用天然火。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住着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4、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5、黄帝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
6、夏朝建立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形成。
7、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农民、奴隶。
8、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都城阳城,最后一个暴君桀。
9、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城亳,盘庚迁殷,最后一个暴君纣。
10、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都城镐京,最后一个暴君周幽王。
11、春秋时期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12、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原因:(1)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3)改革军制,组建军队。
(4)口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1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14、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15、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
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16、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17、商鞅变法内容:①国家承认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8、商鞅变法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19、夏朝就有夏历;商朝一年分12个月。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20、春秋战国之际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历史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历史考试复习资料-汇总一、重要时间节点-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始祖禹,传说中的开国皇帝。
-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人物:商纣王、商汤、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
-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 分为:西周和东周- 人物:周公旦、武王、周穆王、周平王、春秋五霸。
-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206年)- 人物:秦始皇、李斯。
-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分为:西汉和东汉- 人物:汉武帝、班固。
-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人物:李白、杜甫、骆宾王。
-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分为:北宋和南宋- 人物:苏轼、欧阳修、李清照。
-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人物:成吉思汗、元太祖、元文宗、忽必烈。
-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人物:朱元璋、永乐大典、明成祖、海瑞。
-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人物:清圣祖、道光皇帝、慈禧太后、鸦片战争。
二、历史事件-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反帝、反封、建立民主。
-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勇敢抵抗,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反对霸权主义。
- 中国中共建立(1921年7月23日)- 中共建立,人民革命开始,成为了中国最有力的政党。
- 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12月18日)-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优秀人物- 孔子- 诸子百家之鼻祖,是中国的文化代表人物。
- 鲁迅-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中国共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哲学家。
以上是历史考试需要了解的重点资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考前历史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考前历史复习资料总结1.原始社会本阶段基本特征为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集体劳作和生活,共同享用得来的生活资料。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阶段、剥削和压迫。
原始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缓慢,特征相对简单。
在复习时应注意原始社会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应特别注意各原始人类遗址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
⑵人类生产活动的变化:即由最原始的采集和狩猎发展为原始农业和原始家庭饲养业。
原始农业和原始家庭饲养业的开展,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的基础。
⑶人类生活形态的变化:即由穴居的迁移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
(4)人类生产生活组织的变化:即由原始人群进入氏族公社,氏族公社又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其变化的根本原因仍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其本质含义则是人类血缘关系的变化。
⑸人类生产关系的变化: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剩余产品。
氏族首领将公有的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产生私有财产。
氏族成员出现贫富分化。
穷人和富人之间逐渐产生对立,发展为阶级。
贫穷的氏族成员由于债务的关系沦为奴隶,富人则成为奴隶主,奴隶社会的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雏形已经形成,而普通氏族成员则成为平民阶层。
当阶级出现,阶级斗争随之产生。
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地位,镇压奴隶的反抗,必须要有可利用的力量——国家和阶级,国家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形成。
2.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⑴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
应特别注意归纳奴隶制建立的表现。
政治:奴隶制的建立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和一系列奴隶国家机器的出现为标志。
经济:夏朝的社会经济初步发展,为后世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⑵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疆域:非常广大。
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高考古代史必记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速记学问清单(标有☻的部分为须要识记的内容)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基础夯实:第一节(略)其次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
2、约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
随后商朝建立。
3、商朝末年,周武王发纣,商亡。
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4、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斗争连年,国力贫困。
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其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西周统治者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土地属国王全部,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有,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肯定贡赋。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肯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公贵族,诸侯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1、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
商朝青铜制造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和贵族运用。
西周青铜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产品趋向生活化。
2、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3、商民擅长经商,后世讲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4、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第四节夏、商、西周的文化1、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持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2、商朝雕塑出现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
3、西周青铜器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斗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不断融合。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公元前7、6世纪,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春秋晚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
(春秋五霸)2、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齐国大夫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选择、填空:1、开皇九年正月,隋攻入建康,灭掉了陈朝。
2、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3、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是以关陇士族集团为核心的南北士族地主阶级。
4、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
三省之名在魏晋时早已存在,而三省并立,各有分工,三省长官共同向皇帝负责则始于隋。
5、隋朝在府兵制度上的改革,使府兵制进一步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从而巩固了府兵制。
6、开皇三年,隋文帝命苏威、牛弘等进行修订,制成《开皇律》。
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开皇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所以也为历代封建法典所沿袭。
《唐律》就是直接沿袭《开皇律》而来的。
7、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进士科的创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
8、杨坚集团在夺取政权后,首先是确保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
隋代的均田令,扩大了品官授田数量,实质上就是利用法令强行扩大贵族官僚的地产。
9、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称帝后立即颁布均田令。
隋初曾实行均田,但主要是解决官僚的永业田,此即所谓“方蒙爵土”;而民田问题尚未全面推开,故出现“民田不赡”的现象。
10、“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11、大业元年,营建东都,于宫城东建含嘉仓,据考古发掘,含嘉仓已探出粮窖259个,大窖可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
唐朝建国20年,隋朝的库藏尚未用尽,隋代仓储之丰实是前所未有的,它为后代封建史家所艳称。
12、隋代工匠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提炼或控制胎料和釉料中铁的成分的方法,因此烧造出色调比较稳定的白瓷。
13、造桥技术:河北省宁晋县著名的安济桥(又名赵州桥),隋代杰出工匠李春设计的。
14、隋炀帝时,日本开始采用汉人的衣冠制度。
15、隋炀帝的暴政主要表现为役赋繁重和刑法苛暴两方面。
他即位后,隋朝的国力、武功达到极盛,他修建东都,开凿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深远的意义。
16、隋炀帝穷兵黩武,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隋炀帝即位后,凭借着国家的富强,威胁高丽王高元来朝,高元不理,炀帝即以此为借口,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大规模战争。
17、隋炀帝为了张扬国威而连年出巡,他曾三下江都,六巡北塞。
18、大业七年十月,山东(首先爆发)邹平王薄起义于长白山,王薄起义具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性质。
19、隋末农民起义的各地义军逐渐汇合,在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为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三为杜伏威,辅公袥领导的江淮义军。
20、正当农民起义勃兴之时,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时起兵。
首先是礼部尚书杨玄感于大业九年起兵黎阳,进围东都。
21、隋朝自开皇元年(581年)建立,到大业十四年(618年)灭亡,前后历时37年。
22、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
23、唐高祖时,命裴寂等人以隋《开皇律》为基础,与武德七年(624年)损益而成《武德律》。
太宗时对《武德律》加以修订,修成《贞观律》,至此,《唐律》基本形成。
高宗时,以《武德律》《贞观律》为蓝本,修成《永徽律》,后又对《永徽律》作出具体解释,撰成《疏议》30卷,后《疏议》附于律文之后正式颁行,形成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2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
25、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亦称兵府、军府)。
府兵的行装、戎具、军粮都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度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
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26、唐代的学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两个系统,以官学为主。
(填空)27、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
常举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填空)28、唐初的士族地主,主要分为四个地域集团,它们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江左、代北入唐时已经完全没落。
李唐皇室自称陇西李氏)29、唐太宗修《氏族志》,表面上像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的传统,其实质则不然。
《氏族志》的修订以削弱山东士族为目的,对新兴的庶族地主有利,对皇权的加强有利。
30、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
31、唐朝时将旧式的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
32、工部和工部司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负责有关政令和计划的制定与下达。
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则是负责具体实施政令与计划的中央事务机构。
(填空)33、唐代专烧青瓷的窑多在南方,以越州窑的产品为最佳,其釉色光亮纯青,又为帝王专用,故被誉为“秘色瓷”。
34、据唐人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记载,到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泰山灵岩寺禅师的提倡,饮茶风俗从南方长江流域漫延到北方黄河流域。
35、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
宫城是宫殿区,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两者居于长安城的北部正中。
外郭城是百姓和官员的住宅区。
36、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
广德二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37、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
38、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被称为叛镇。
除叛镇外,其它藩镇可分为三种类型:中原型藩镇、边疆型藩镇、东南型藩镇。
39、唐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
40、南衙北司之争:唐顺宗时,发生了“二王八司马”事件;文宗时,又发生了以李训、郑注为首的反宦官专权事件;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唐王朝的实际统治者,直到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朱温一举歼灭。
41、朋党之争:唐廷官僚按其出身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门荫出身者,一是科举进士及第者。
两种不同出身官僚之间的斗争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烈的是所谓的“牛李党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42、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摧抑藩镇,重振朝纲;牛党主张姑息妥协,息事宁人。
宪宗元和初年,李吉甫任相,在他的参议下,削平剑南节度使刘辟和镇海节度使李錡。
43、第五琦与刘晏的理财措施:第五琦的榷盐法,刘晏对第五琦盐法进行改革,并对漕运进行了整顿。
44、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仍保持了迅速发展的趋势,其总体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
45、西突厥的小国疏勒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
46、王仙芝与黄巢两支农民起义军合到一块,并肩作战。
47、唐朝自618年建国,到907年灭亡,共历时289年。
48、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比,唐代传奇小说的主人公已经不是神鬼,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作品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
49、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的《金刚经》残卷(现藏于伦敦博物馆)。
50、现存的唐代殿堂建筑有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是仅存的两座木结构古建筑。
51、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8姓14帝。
五代中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其余都建都开封。
52、十国分别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
53、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出身于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迭剌部是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一个部。
54、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其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和北面官(其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
南面官依“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55、在地方行政组织中,在契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草原部族制;在原渤海和幽云地区则实行州县制。
56、五代十国时期,既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
57、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8、北宋最高统治者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从乾德元年(963年)起,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979年,宋太宗亲自率兵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至此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宣告结束。
59、在宋代户籍中,将乡村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类。
主户又分为五等,宋代客户是指农村的佃客。
居住在城镇的居民称为坊郭户。
(填空)58、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59、高粱河与岐沟关两役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
60、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下北宋的灵州,改成西平府,次年迁都于此。
灵州一带是黄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区,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区的枢纽,也是北宋购买西北边马的必经之路,它的失陷,对北宋政府影响很大。
61、从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告终。
其中以发生在康定元年的三川口之战、庆历元年的好水川之战、二年的定川之战宋军的死伤最为惨重。
(填空)62、大理的疆域基本与南诏相同,以洱海地区为中心,统治着八府、四郡、三十七部。
63、唐朝曾经在壮族地区先后建立过许多羁縻州、县。
壮族最集中的是在广南西路的左、右江流域和柳州地区。
64、壮族侬智高反宋及其失败: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四月,侬智高反宋,建立“大南国”,称仁惠皇帝。
65、北宋末年,方腊起义,两浙地区流传着一种秘密宗教,称吃菜事魔教,放拉屎吃菜事魔教的一个首领。
(填空)66、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住宅区)、市(商业区)严格分区,北宋时,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67、除铜、铁钱外,金银也做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8、五代时,契丹灭渤海国,黑水靺鞨始以女真之名见于史籍,并附属于契丹。
69、政和五年(1115年)元旦,阿骨打称皇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
70、辽亡的前一年(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建立西辽。
71、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所谓的“海上之盟”。
72、1206年,铁木真处死了札木合,至此,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的重任,成为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