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顾岱君李华君吴倩倩王玥艾地杨昕范众一
摘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真实地还原了那时的思想风貌,借助我们去绍兴(晋代门阀士
族、文人辈出的地方)社会实践的契机,我们利用《世说新语》,简单了解了魏晋时候人们的一些思想和形成思想的原因。
●适逢清明,我们在《世说新语》里找到“伤逝十七”,重点研究了魏晋时人们对伤逝之
事的感受和行为,并与现在做一些比较,得到不同,从不同之中,找到缘何不同,继而对魏晋伤逝文化有一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伤逝风尚
魏晋是指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1。魏晋面对着政权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主流冲突;从而在门阀世族之中形成了独特风尚,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
魏晋人的率性,放达,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的本性,最令人难以忘怀和释怀。他们对于死亡,可以说在当时是几近平常的事,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领悟了死亡的真谛,不能说积极,更遑论消极。他们无畏死亡,可是却敬畏生命,似乎在他们眼里,死者最大,大过一切,包括皇帝。也许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是出格的,可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实的魏晋,真正的魏晋。
1.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字仲宣,不是普通的人,他是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又数最高。前来吊唁的“文帝”,即是魏朝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王粲的学识,一直被曹氏所赏识,对他的风骨,也推崇倍加,曹植更有《王仲宣诔》。在世说新语·伤逝的第一篇中,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给足了面子前来参加,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葬礼毕,文帝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与魏文帝同来参加葬礼的人,在曹丕的带领之下,驴鸣连连,好不热闹。
魏晋民间趣闻,其言有人听驴叫仿佛听天籁。至今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从整件事情之中,我们看到了魏文帝的达观,让死者的安息是用他最喜爱的东西赠予他。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是去把我们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慷慨”地奉给逝者;而当时祭奠,却给他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予他心灵的满足。“驴叫”亦反映了文人最求精神自由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吗?我们感叹魏晋时期的学士的潇洒,魏晋学士的风流风度,放浪不羁,还有出奇的想象力。
3.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牀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一个时代的文人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乃至
1/view/3510067.htm
在丧礼这样的场合,因为逝者喜欢驴叫就用驴叫来送别他,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另一些文人竟然在丧礼时笑出来,可见其文化的特殊性,同时还有对于有人去逝这件事看的并不是特别严肃。同样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伤逝的4的这一句: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面对友人因孩子去逝悲痛的样子,山简竟然说:只不过是死了个孩子,怎么悲伤成这个样子。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却是主流思想,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生死的不怎么在乎,已经当时的风气与现在的不同。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这篇短文无疑是想体现庾亮的胸怀与儒雅。然而,如果不查询相关资料或许无法理解,认为他的回信顶多符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气度。但是当我们结合起时时的背景再来看一下。
1、苏峻之乱中苏峻所打的旗号便是讨庾亮。
2、庾亮算是直接引发这次动乱,他却没有接受兵权去回击苏峻,人人都认为应诛庾亮以谢天下。
3、乱中庾亮所失去的儿子是庾亮的大儿子,为人温文尔雅,颇有庾亮的摸样。
在这样世俗的压力危难与丧爱子之痛的情况下,庾亮了保持应有的姿态,不失风度留下一句“感念亡儿”。那是一句多么淡然又有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面对国破、家亡,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嫁祸他人,独自承受。当时的儒、道、玄、佛可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解脱,灵魂上的自由。伤逝之时,并不是嚎啕,而是淡然,仿佛和一个好友话别,或是相约某日某地再见。然而在今天,相信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或许会认为对方过河拆桥,不去人家家里说别人一顿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淡定如此。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王于是往哭。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未婢手而退。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仇家中的一人过世,另一人悲痛不已。
这样的事情放在现在是很难让人理解,仇家过世,不应该开心么?就算有意去悼念,在受门人阻挠后,不应该愤愤而去吗?查询史料,我们了解到王谢的恶是由两家子女婚后不和离婚导致的,放在现在两家人确实应该横鼻子竖眼,相互鄙弃。但他们异于现在人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是魏晋学士对于“伤逝”的一种态度,对生命的真爱是一种人的秉性,而与人不同无区别,生命诚可贵,即使是关系不大好的两家人,相识一场,也可谓是故友。这样的精神,是现在的社会中所缺失的,是不是我们对于逝者的一种漠然,对于死亡的无睹?要做到这点其实很容易,从爱自己做起,逐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物,最终会超越隔阂,成为真正武将的大爱。
感谢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哀而不伤的魏晋风貌,同样感谢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部作品。无论是儒、道、玄、佛,任何单一都不是一个魏晋,魏晋也非只有儒、道、玄、佛,她是一个传承和超越。魏晋的人们把一切看得很开,却又把一切看得很重:他们一往情深,追求质朴和真实、他们却又在玄佛和道之中徘徊又徘徊。
他们追逐生命的意义,走在我们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