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https://img.taocdn.com/s3/m/a9ee0b3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d.png)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荷衣魏晋是一个战火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乱世,也是一个精神自由,美学艺术打开新境界的盛世。
就像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矛盾的时代,有必须时刻直面的死亡,也有因生命无常而诞生出的“人”的觉醒。
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无常,打破了礼教的束缚,魏晋的名士活成中国史上最有趣,最自由,最恣意,最洒脱的一群文人,他们追求人格之美、思想之美、自然之美、精神之美、仪容之美、深情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性情之美,以文学、以书法、以绘画、以诗歌、以雕塑,甚至以生命书写着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小故事,一日夜里,琼英纷纷,玉蕊匝地,住在山阴的王徽之半夜醒来,命人开窗上酒,一边赏雪一边小酌。
望着眼前一片皎洁无暇的天地,他吟诵起了左思的《招隐》,忽然间就想起来戴逵这位隐士。
于是,当即命人驾小舟前往刻县,一夜风雪茫茫,涉水而来,就在次日清晨赶到戴逵家门口时,王徽之却命人原路返回。
随行的人不解忙问缘由,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出生于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在魏晋十分显赫的氏族,他的父亲是王羲之,弟弟是王献之,两人并称书法史上的“二王”,在这样一个群星闪耀的家族,王徽之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以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成就了他书法和人格的风骨。
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徽之得其(王羲之)之势”,可见他的书法成就之高。
在众多的兄弟之中,王徽之与王献之感情最深厚,王徽之与王献之皆病,王献之先去世,因为担忧他的身体,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一直记挂着王献之,便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子敬(王献之的字)的消息。
”身边的人支吾不肯作答,他随即明白自语:“此已丧矣”。
说话时他的表情看似很平静,并马上叫来车马前去奔丧。
来到灵堂,他取来王献之的琴,以琴声寄托哀思,虽未落泪却越弹越难过,终不成曲调。
于是以琴掷地,长叹一声“人琴俱亡”,此后,不过一个月,王徽之也随之故去。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88e6d2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e.png)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自古以来读者喜爱的一个主题。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有关“魏晋风度”的故事,它们着重强调了诚信、勤勉和忠勇等优良品质,也反映出当时魏晋社会中荣辱观念的形成。
因此,本文将从《世说新语》中提取故事,结合历史史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魏晋风度”的内涵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从“魏晋风度”的本质入手。
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
例如,贾谊的《贾雨村传》中,描写的贾雨村的丰富生活能够彰显出“魏晋风度”的本质,他的交际方式伶俐敏捷,家中聚欢节日时,除了许多游戏,还能听到有趣的新闻和段子,以及一些古代著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和武艺比武。
在《谢灵运传》中,谢客是一名官员,他行事忠诚勤勉,绝不贪污受贿,尊重老师,竭尽全力帮助百姓,这也体现出“魏晋风度”的节操、坚定和勤勉。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史料中了解“魏晋风度”的发展变化。
当时,魏晋社会以苗疆民族为主,苗疆民族积极活动,是聚落文明的最初源泉,因此“魏晋风度”的发展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汉书》中,几次记载了苗疆民族祭祀祖先、拜谒长辈等,这都是体现“魏晋风度”的宗教信仰和礼节的重要内容。
此外,当时帝王以及贵族们都热衷于文学、武艺、象棋等,这些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文明的热爱。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古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够看到“魏晋风度”的荣辱观念,以及当时社会中种种礼仪习俗。
它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荣辱观念是其主要体现,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魏晋风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https://img.taocdn.com/s3/m/cb9def7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9.png)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对待以山水为依托的生存方式的情感与态度,作为魏晋士人山水情怀的重要元素之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世情怀”;相对于此的,即是一种“入世情怀”。
魏晋风度绽放着清峻淡远之美,看似放达、通脱的士人行为也确实会叫人联想到世外的高士;那便不妨立下这“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名目,依寻着士人们解放、自由、旷达的行为之“迹”,探究一下此“迹”背后的“质”。
入世情怀动荡的时代,士人的选择多半只有两条。
要么隐世避居,要么各侍其主。
从事实看来,曹魏、西晋时代的士人们,多半选择的是后者。
建安之风,在乱世之秋一定程度上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魏武的理想,是齐桓公的霸业,选才与能讲的是为才是用,他为当时注进的是慷慨悲凉的士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徒叹乱世生命的悲忧,不如慷慨振作,一同去建立万世的基业。
不是被曹孟德杀掉的士人孔融还曾经被曹魏风气所吸引,进入其政权内部,并还企图劝王朗北来投奔曹操吗?如果说曹操的时代,是因一种新的风气吸引士人竞相入世,那么到了曹丕魏文的时代,因为道玄思想已在整个社会结根滋长,作为政权核心的主导者,曹丕走的是一条与士风同流之路。
政治上他提倡轻法息兵的道家精神,并为了表明此意,还曾向孙权寄去自己的《典论》与诗赋,他那些早已受道玄思想影响的臣子们,看见自己的皇帝尚且爱好文学,尊奉黄老,自然更是大畅玄学、旷达之风气,上者倡之,下者和之。
司马氏的王朝不是象曹氏父子吸引士人入世,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很残酷;对依附曹魏的士人,采用了残酷的杀戮手段;对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士人,也多半加以杀害。
名士们除了进入司马氏的政权外,几乎毫无别的选择。
被迫入晋的士人们是带着一种苍凉之情入晋的,他们眼中的山水,是宣泄悲凉情感的“道具”。
而主动采取一种与政权合作的态度的士人们,则日子过的大多轻松愉快,山水在他们的眼中也是“道具”,却成了关乎自身得失、置名置利的道具。
入世的大前提下,士人们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士不遇情怀”、“怀故情怀”、“沽名钓誉之道具”。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https://img.taocdn.com/s3/m/208140270722192e4536f692.png)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一、说不尽道不完的“风流”《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有关“风流”的教科书。
关于魏晋风流,前人之述备矣。
古人对“风流”二字是推崇备至的。
说什么韩掾偷香、二陆年少、兰亭雅集、桃叶桃根、沈腰潘鬓、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这些天然的一段气质,后来却不知被多少好事文人意淫得潋滟风情。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此言非虚。
但“风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各种词典里对它有很多项释义,却总感觉不能尽意。
人们对这个词的喜欢,正因为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可以形容他的样貌、气质,可以形容他的品性或格调,也可以是他的文采或韵致,等等,……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确切概念。
如果一定要解词的话,从感性来说,也许只有英文中的“romantic”一词总体上与它大致相当。
(把“romantic”译成“浪漫”,真是神来之笔,——音、形、义以及感情色彩,都蕴含在这个译词里了)。
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中,“风流”就时常被译为“romantic”或“swanky”(但后者仅表示仪表的潇洒风流这一个方面)。
比如,北宋晏殊的词集名称被译为“the Romantic and Elegant Zhuyu Lyrics”(中文原名《风流闲雅珠玉词》);而美剧“the Romantic Comedy”则被译作《风流快活》;《贵妇风流》的译名为“A Romantic Lady”。
……看来,这个“romantic”还真是堪比中国的“风流”。
(到这里,突然发觉“浪漫”“风流”两词在结构和形像色彩上还挺相称,——白浪的漫岸与清风的流动,同样具有一种动态美)。
而“魏晋风流”的发源,又好像与道家略有些关系;这也难怪有人曾断言:中国文化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与西方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致相对应。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2bd44d787fd5360cba1adb7a.png)
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 《 世说新语》 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 即
清谈 之风 、 品题 之风 、 任诞之 风 。
一
捷的才思是不够的; 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 术化 的装 饰 , 呈现 一种 优雅 的美感 。f 如 : 2 例
殷 中军为庾 公 长史, 下都 。 王丞 相 为之 集, 桓公 、 王长史、 王蓝 田 、 镇 西 并在 。 丞 相 自起 解 帐 带麈 谢
世 之 志 。 王 谓 谢 日 : 夏 禹 勤 王 , 足 胼 胝 : 王 旰 “ 手 文
许 为都 讲 。支通一 义 , 四坐莫 不厌 心 。 送 一难 , 许 众 人 莫 不才 舞 。 共嗟咏二 家之 关 , 卞 但 不辩 其理之 所在 。
食, 日不 暇给 。今 四郊 多 垒 , 宜人 人 自效 , 虚谈废 而
其他 如 《 文学 》 篇第 5 则 “ 道林 、 、 盛德 ” 5 支 许 谢
条, 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 ,文学》 《 篇第 6 “ 则 何晏为
吏部 尚书” , 条 则是 自己问难 自己辩 答 , 兹不 赘述 。 ( ) 求优 雅 的风致 。清 谈作 为 一 种 生 活方 二 追 式 , 表 了高 贵 的身份 和高雅 的情 趣 , 以 , 有敏 代 所 仅
《 世说新语》 又称《 世说》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 ,
名 士 的逸 闻轶 事 和玄 言清 谈, 以说 是 一 部记 录魏 可 晋 风度 的故 事集 , 这些 故事形 象 的反 映 了魏 晋士 人 的 内心 精神 世 界 乃至 他们 独 特 的 生 活态 度 与 人 生 追 求 。他们 以清谈 玄理 不 问政 事 的生 活 方式 , 以清 净 明澈 的心 灵 , 以恣情 任诞 、 真 放达 、 率 自然适 意 的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683aae0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f.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常言道:“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随之迎来的是秦汉“大一统”;然而,由于“后汉”之“倾颓”,这种局面势必无法维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一副分裂动乱的局面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逐渐引起庶族阶层强烈的抗争。
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反而造成社会思想相对自由活跃,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尤其是背离儒教,提倡老庄所谓“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性的内涵是个性价值的体现。
这就使人们冲破秦汉以来的各种高压束缚,追求自由。
在这种人的觉醒的影响下,“文学的自觉”应运而生。
《世说新语》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乃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梁人刘孝标作注后方改今名。
共十卷,分三十八个小类,前四类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即是孔子所提出的四教法。
此外,还有赏誉、任诞、捷悟、惑溺、贤媛、排调、简傲、巧艺、雅量等。
这归根到底都是源于魏晋时期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
《世说新语》虽然是志人小说的代表,而且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记言,玄远冷峻;记行,高简瑰奇”。
但是,它实非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
相反的,由于它在内容上主要记述自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反映士族阶层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绪,而使它更具有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史学著作来看待。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像他们宣称的那样高超,但欲摆脱世俗名利,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使精神得以升华的理想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是人物身上所谓“风骨”最真实,最透彻的体现。
《容止》篇中对某些名士仪态风采的关注,蕴涵着令人羡慕和赞颂的人格修养。
《任诞》篇则表现出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不拘小节、自由放达的情怀。
《言语》篇又是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真实直接的反映,从其言谈中可看出名士们对人生的感悟。
《贤媛》篇更是一反妇女受压迫束缚的常态,使其个性情趣大胆地发挥……魏晋正始以后,人物品评之风大盛,以人物是否有个性、特色为标准,从个体角度,对人的个性、才情、感情加以评价――当时对于人物的个性之美、才情之美尤为赞赏。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https://img.taocdn.com/s3/m/361b6677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3.png)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https://img.taocdn.com/s3/m/dcb5a7e2172ded630b1cb67e.png)
2 6
一
版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1f5cf09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f.png)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91e816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e.png)
结合世说新语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种文化精神,它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包括文化、诗词、书法等方面,还涵盖了政治、宗教、思想等各个方面。
而《世说新语》作为有“四书五经”之称的古代经典书籍,也记载着魏晋时期著名人物的生活品行以及他们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表现。
因此,结合世说新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魏晋风度。
首先,《世说新语》详细记述了魏晋著名人物的诸多精彩故事,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什么是魏晋风度。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墨客班固的故事中,他的博学谦逊使宦官郑恒和朱邵很是佩服,他的精神价值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博学谦逊就是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它代表着魏晋时期文人们崇尚学问、谦虚谨慎的风格,他们崇尚礼让、谦虚礼让,为人而行,忠诚信义,毫无自私的态度和精神。
其次,《世说新语》还为我们提供了对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一个独特的视角。
例如,记载中的文人秦观的故事中,他的谦虚态度和谦逊态度,以及他对死者的情感,都体现了当时文人所崇尚的情感表达方式。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出于心底的真情,毫不加炫耀,也不贪图虚名,而是发自肺腑,真心实意。
同时,秦观对自己身份的安排,也体现出了他对魏晋时期礼义、敬法的忠实践行。
最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魏晋风度还包括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
例如,记载中的思想家苏洵的故事中,他总是试图捍卫炎黄子孙的尊严,他试图反映民众的期待,并大力支持社会变革。
他崇尚自由、理性和民主,主张清明之政,批评无政府状态,反映出炎黄子孙关心社会秩序的态度。
苏洵提倡的社会改革也符合了当时炎黄子孙的期望,充分体现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以上,结合《世说新语》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它体现出文人们做事时的博学谦逊、谦虚谨慎,还体现出政治思想上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尊重人权、追求清明之政等重要理念,这些都是魏晋时期人物表现出来的重要风度。
总之,《世说新语》作为重要的古代文献,为我们理解魏晋时期的风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仍然对我们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fd8dbcf647d27284a73513c.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与社会影响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思想上却极自由,士风有巨大转变,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断冲突中得到调和。
玄风大畅,出现了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魏晋风度的代表特征是洒脱放达追求个性,这种洒脱放达的个性与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世说新语》——一部记录魏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的志人小说,很好的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成就之一。
本文以《世说新语》为背景试论“魏晋风度与社会”。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社会影响“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在一次名为“你最希望生活在的10个时代”的调查活动中,出乎意料的是我国上榜的四个时代居然没有“汉武”“盛唐”而很受追捧的却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时期之一的魏晋”。
大家给出的解释很简单:“喜欢魏晋的自由放达”。
日本学者大沼枕山在其所做的汉诗中写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无疑大沼枕山爱的是“魏晋风度”。
那么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与社会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时代有时代特征,社会有社会风尚。
如果说汉朝是辉煌壮阔、唐朝时盛大开放、宋朝是清丽内敛,那么魏晋就是洒脱放达。
如果一本书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毫无疑问《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代的最好代表。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也可能是刘义庆及其门客集体编撰。
南朝宋距魏晋不远,所载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应较近于史实,其中不少资料还被正史采用。
全书“以类相从”,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名士玄虚奇异的思想、言谈、举止。
一、洒脱放达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一词在鲁迅先生一场名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后开始逐渐成为魏晋时代的代表性标志。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2fe24d1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bc.png)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
它在社会、政治、宗教和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数艺术作品、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晋风度的出现激发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而世说新语则将魏晋风度的思想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世说新语的作者是典型的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反映的是他的时代的想法和价值观,他写的故事也体现出魏晋风度的几个重要内容,如尊重人性、强调道德风尚、对社会问题思考和审视等。
在世说新语中,人们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强调礼节的价值,他们还强调必须以道德标准来审视一个人,他们强调创造者的行为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他们还认为政治家和天才都应该被尊重。
此外,世说新语还反映出魏晋风度对社会秩序的理解。
魏晋时期,人们重视社会的和谐,相互尊重,尊重官僚制度,也把法律放在第一位。
正是由于魏晋人民相信这样的社会秩序,才使得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
另外,在《世说新语》中人们还可以感受到魏晋风度对道德的重视。
《世说新语》里有一些例子,它们让人们体会到魏晋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追求完美的。
在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都反映出人们苦苦地追求真理、追求最高的道德道路,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达到完美。
总的来说,从《世说新语》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风度对品德和艺术的重视,以及对道德的尊重和对社会秩序的依赖。
魏晋风
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平衡、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魏晋风度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解和学习魏晋风度中的思想理念,才能使中国文化能够飞跃发展。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6dcff5f7c1c708a1284a44cf.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作者:宋依苹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这部著作是由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
这也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士大夫阶层的状况,尤其是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在《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清谈之风、品题之风、任诞之风。
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1.互相辩难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辩难通常在两人之间进行,也可以一人对数人辩难,还可以数人互相辩难,甚至有一人自为客主,自己问难自己辩答的。
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
支为法师,许为都讲。
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
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世说新语·文学》第40则)这是两人之间的辩难,所谓“二家之美”,即是支、许二人清谈的风度之美,四座鼓掌欢迎,但共嗟咏,不辩其理之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种效应,是因为他们完全陶醉在支、许谈玄论辩那种优雅风采的美感享受之中了。
2.追求优雅的风致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世说新语·容止》第8则)麈尾是清谈者手中所执之物用麈之尾毛做成扇状,以白玉或犀角为柄,清谈时挥运于手中,以助谈风。
以上是说王衍清谈常常手执一白玉柄麈尾,因其皮肤白皙,所以麈尾的白玉柄与其手臂肤色如一,不可分别。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品鉴人物品题在《世说新语》中占有相当比重的篇幅,如《识鉴》《赏誉》《品藻》等。
从《世说新语》解读中古文人的伤逝情怀
![从《世说新语》解读中古文人的伤逝情怀](https://img.taocdn.com/s3/m/0952ec27453610661ed9f47f.png)
指感伤逝者 、哀念亡人 。《伤逝》一篇在 中古文
本 门一一 :支道林丧法虔 之后 ,精神雷丧 ,
化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即从一个侧面集中表 风味转坠。常谓人 日:“昔匠石废斤于郢人 ,牙
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对 生命 的珍 生辍 弦于钟子 ,推 己外求 ,良不虚也 。冥契 既
收 稿 日期 :2009—02—02 作者简介:王义梅(1983一),女 ,湖北武汉人 ,助教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了士人 从爱惜 自身为起 点 ,到关心 他人 生命 的
2.1魏晋南北朝时期 黑暗的政治、悲惨的社会
这样 一个 过程 。
上层 统 治集 团 的权力 之 争充满 杀气 ,这 种
李 泽厚先 生说 :“魏 晋时代 的 ‘ 隋 ’的抒 发 由 时代基 调又 因士人 的政 治处境 而染 上 了悲剧 的
1.悲 怆 的美丽
“邈 ”。“近 ”与 “邈 ”,相 反 相成 ,相 映相 衬 ,寥 寥
中古 士人 对 于死 亡 的关 注集 中表 现在 《世 八 字 ,真 不知 蕴 涵 了多 少深 情 厚 谊 ,其 “文 温 以
说新语》第十七f-j《伤逝》中。“伤逝”的意思是 丽 ,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 !”
人 杀死 ,在人们 心理 上都 是能 承受 的 。就死 亡而 迫 感 ,形 成 的深沉忧 患意识 。伤 己与伤天 下构成
言 ,最 重要 的是 对 正常 的死亡 顺 序 的遵 守 ,然 其诗 歌 的 内核 ,对浊 世 的揭 露 ,对楚 王 昏惑 的指
而 ,中古 时代偏 有很 多生 命 的倒 序 。顾雍之 悲悼 责 ,对群 小谗 邪 的痛斥 中闪耀 着批 判精 神 的光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7b90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7.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最新资料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何晏就是服食五石散的名人,在《世说新语》容止篇里就对何晏的外貌这样描写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魏晋风度的第三个表现就是清谈,如果说饮酒和服药是魏晋名士的任性、放达的性格特征,那么清谈则是魏晋名士外在风度和气质的综合体现。
清谈起源于东汉末年,那时候流行名士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些时事,这个称之为清议。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0509da2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a.png)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人物和文化,这些人物和文化构成了魏晋时期的风度。
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的一部流传广泛的笔记小说,它记录了魏晋时期的风土人情和人物风采,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
在世说新语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的文化和风度。
一、文化的多元化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化多元化、交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不同流派的文化,如儒、道、法、南北宗、墨驴、释等流派。
这些文化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魏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让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人物成就的凸显魏晋时期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世说新语中都有相应的记载。
这些人物的成就凸显了魏晋时期的人物风度。
其中包括了孙权、曹操、刘备等历史上的名人,还有一些隐逸的风流人物。
这些人物的才华、胆略、美德等方面的表现,让人们钦佩不已,形成了魏晋时期人物性格的风格特点,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三、贵族风度的转变在魏晋时期,贵族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先前重视礼教的贵族文化渐渐走向没落,而新贵族阶层的文化显现出来。
随着政治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新贵族阶层开始反叛官方的礼教,它们开始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表达。
这种铺天盖地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得到,让人们惊叹新贵族阶层的开放思想,也是其人物风度的体现。
四、儒家风度的保持魏晋时期是儒家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家文化始终有其较高的地位和影响。
在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尽管道教、佛教等异质文化也有所发展,但儒家文化仍然占据了当时文化的主流地位,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儒家思想和观念在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中依然是深入人心的,这是其文化品质的保持和人物风度的体现。
总之,魏晋时期的风度是多样化的。
尽管社会在变革,但是,无论是在文化形态、人物成就、贵族风貌还是儒家文化等方面,都有其较高的品质,这也是魏晋时期特有的风度。
从世说新语_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doc
![从世说新语_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doc](https://img.taocdn.com/s3/m/04796dc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8.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摘要]《世说新语》所记人和事不仅有着重要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书中主要记载了魏晋清谈风尚,揭露了统治者豪奢淫佚和颓废堕落的面貌,赞颂了士人的嘉言懿行,并有对上层妇女精神风貌的描写,是了解魏晋士流、魏晋风度、魏晋玄学、魏晋妇女以及整个魏晋时期思想政治面貌的重要文献。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是志人小说中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并集大成的一种。
全书按类书的形式编排,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以类相从。
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论、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
它是当时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士族名流的众生相,将他们的言行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了解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文试就《世说新语》一书所描写的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做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世说新语》大量描写魏晋清谈风尚曹魏正始以后,曹氏与司马氏之间斗争激烈。
司马氏大诛异己,士族文人朝不保夕。
他们对现实不满,不敢也不屑谈论政事,于是“托怀玄胜,远咏老庄”,终日以清谈为事,清谈几乎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他们沉湎于此,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清谈常用互相辩论的方式以“辩名析理”(郭象:《庄子注·天下篇》)。
就《世说新语·文学》(以下引文凡出自《世说新语》者,仅举篇名)所记材料看,其争辩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分为主客两方,一方诘难,一方答辩。
双方辩论势如交战,分成回合,一来一往,称为“一番”,几个回合,称为“数番”。
如《文学》篇载:(羊)孚雅善理义,乃与(殷)仲堪道《齐物》,殷难之。
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
”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
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
”叹为新拔者久之。
一种是一人自作宾主,自己设问,自己答辩,即所谓“自为客主”。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观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观](https://img.taocdn.com/s3/m/91a5d55df01dc281e53af08c.png)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观引言在我国汉代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没有本体,没有独自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声音,她们只是被别人所确定,所描述,所拥有,所热爱,所渴望,从未真正过过自己的生活,从未掌握自己的命运,从未实现甚至从未想过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早在先秦,女性的这种附属地位就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礼记》曾云:“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①这“三从”一语道出对女性的要求,是以服从为标准。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更确定了女性从属的地位。
到了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使得汉代形成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失去了其稳定的社会根基,逐渐失去了它的社会约束力。
儒家思想体系崩溃以后,玄学思想兴起,人们由原来的求取外在的功名利禄转向自省以及对自我的高度关注。
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魏晋的女性观,也发生了变化。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名士崇尚清谈和放荡不羁的社会风习。
但书中单列出《贤媛》一门为女性做传,并且还与《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门四科相并列,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重视。
书中其他门类也涉及到了许多女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完整的魏晋女性世界。
《世说新语》中的女性不再像刘向《列女传》中那样注重孝行和节操,她们鲜有前代或者后代所表彰的“三从四德”,大多有出众的才智和脱俗风采,形成了魏晋时期独特的女性观。
通过对资料和文本的阅读、分析,我的论文将以《世说新语》为基础,以作品中的女性为重点,以作品展现的思想文化为依据,研究魏晋时期女性的言语,表现,生活现状,讨论女性自身以及男性社会对女性在不同方面的不同要求。
从对女性美的倾慕,对女子“才”的提倡,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对女性的宽容等五个方面对女性观进行分析。
一、对女性美的倾慕在我国早期封建社会中女子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她们很少受到男子的重视,甚至会被忽视掉。
特别是女子的外貌本是属于女子特有的气质,但却不被认可,甚至遭到污蔑,我国古代就有“红颜祸水”的说法,人们甚至把美丽当成一种罪过。
月满衣袖 风满城关——从昆曲《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深情与哀伤
![月满衣袖 风满城关——从昆曲《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的深情与哀伤](https://img.taocdn.com/s3/m/93c6ee18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1.png)
昆曲《世说新语》是石小梅昆曲工作室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创排的新编昆曲剧目,邀请国家一级编剧罗周创作剧本,第一台“大哉死生”主题,包含《驴鸣》《索衣》《开匣》《访戴》四个折子戏,2019年11月于北京首演;第二台“谢公故事”主题,包含《候门》《举将》《破局》《调筝》四个折子戏,2020年8月在哔哩哔哩网站线上直播;第三台“谢公还有故事”主题又新增了《削稿》《梦鸡》两个折子戏,2021年元旦于南京演出。
昆曲《世说新语》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优秀演员施夏明、周鑫、张争耀、赵于涛、孙伊君、孙晶、钱伟担当主演,预计体量是28折,目前已演出10折,剧本创作已经完成12折,这是一种全新的形式,它不同于明清时期的传奇本卷帙浩繁地铺排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一出头尾完整的大戏,而是以折子戏的形式,将可入戏的材料一一描绘,每一折有独立的主题和内容,既可单独欣赏,也可串点成篇、以不同的主题和情节连缀成戏。
母本《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言谈风尚和遗闻异事,全书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雅量、伤逝、俭吝等36个篇章一千多则条目,涉及人物逾千,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鲁迅称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其内容多谈玄论佛,推崇从容潇洒、优雅风流的审美方式,从而天然消解了戏剧性,要将这样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搬上昆曲舞台,颇有难度,但是六百年古老优雅的昆曲与满本风流轶闻的传世名著相结合,演出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在2021年元旦跨年演出时,不少身着古风汉服的年轻女孩儿前来观剧,这是昆曲的艺术魅力,也是古典文学的当下情怀。
与纷纷涌出的现代戏相比,昆曲《世说新语》可谓是一股清流,始终秉持戏曲本性、创作独立性、独具华丽优雅的南昆风度,具有传承价值。
魏晋时期人文思想开放,崇尚行止仪容的文雅风流与个性不羁的处世态度,在哲学、书法、艺术上涌现了一批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冯友兰先生将这种名士风流概括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至今令人无限神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顾岱君李华君吴倩倩王玥艾地杨昕范众一
摘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真实地还原了那时的思想风貌,借助我们去绍兴(晋代门阀士
族、文人辈出的地方)社会实践的契机,我们利用《世说新语》,简单了解了魏晋时候人们的一些思想和形成思想的原因。
●适逢清明,我们在《世说新语》里找到“伤逝十七”,重点研究了魏晋时人们对伤逝之
事的感受和行为,并与现在做一些比较,得到不同,从不同之中,找到缘何不同,继而对魏晋伤逝文化有一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伤逝风尚
魏晋是指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1。
魏晋面对着政权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主流冲突;从而在门阀世族之中形成了独特风尚,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
魏晋人的率性,放达,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的本性,最令人难以忘怀和释怀。
他们对于死亡,可以说在当时是几近平常的事,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领悟了死亡的真谛,不能说积极,更遑论消极。
他们无畏死亡,可是却敬畏生命,似乎在他们眼里,死者最大,大过一切,包括皇帝。
也许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是出格的,可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实的魏晋,真正的魏晋。
1.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字仲宣,不是普通的人,他是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又数最高。
前来吊唁的“文帝”,即是魏朝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
王粲的学识,一直被曹氏所赏识,对他的风骨,也推崇倍加,曹植更有《王仲宣诔》。
在世说新语·伤逝的第一篇中,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给足了面子前来参加,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葬礼毕,文帝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与魏文帝同来参加葬礼的人,在曹丕的带领之下,驴鸣连连,好不热闹。
魏晋民间趣闻,其言有人听驴叫仿佛听天籁。
至今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从整件事情之中,我们看到了魏文帝的达观,让死者的安息是用他最喜爱的东西赠予他。
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是去把我们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慷慨”地奉给逝者;而当时祭奠,却给他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予他心灵的满足。
“驴叫”亦反映了文人最求精神自由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吗?我们感叹魏晋时期的学士的潇洒,魏晋学士的风流风度,放浪不羁,还有出奇的想象力。
3.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灵牀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一个时代的文人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乃至
1/view/3510067.htm
在丧礼这样的场合,因为逝者喜欢驴叫就用驴叫来送别他,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另一些文人竟然在丧礼时笑出来,可见其文化的特殊性,同时还有对于有人去逝这件事看的并不是特别严肃。
同样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伤逝的4的这一句: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
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面对友人因孩子去逝悲痛的样子,山简竟然说:只不过是死了个孩子,怎么悲伤成这个样子。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却是主流思想,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生死的不怎么在乎,已经当时的风气与现在的不同。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
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
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
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
这篇短文无疑是想体现庾亮的胸怀与儒雅。
然而,如果不查询相关资料或许无法理解,认为他的回信顶多符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气度。
但是当我们结合起时时的背景再来看一下。
1、苏峻之乱中苏峻所打的旗号便是讨庾亮。
2、庾亮算是直接引发这次动乱,他却没有接受兵权去回击苏峻,人人都认为应诛庾亮以谢天下。
3、乱中庾亮所失去的儿子是庾亮的大儿子,为人温文尔雅,颇有庾亮的摸样。
在这样世俗的压力危难与丧爱子之痛的情况下,庾亮了保持应有的姿态,不失风度留下一句“感念亡儿”。
那是一句多么淡然又有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面对国破、家亡,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嫁祸他人,独自承受。
当时的儒、道、玄、佛可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解脱,灵魂上的自由。
伤逝之时,并不是嚎啕,而是淡然,仿佛和一个好友话别,或是相约某日某地再见。
然而在今天,相信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
或许会认为对方过河拆桥,不去人家家里说别人一顿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淡定如此。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
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
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
”王于是往哭。
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
”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未婢手而退。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仇家中的一人过世,另一人悲痛不已。
这样的事情放在现在是很难让人理解,仇家过世,不应该开心么?就算有意去悼念,在受门人阻挠后,不应该愤愤而去吗?查询史料,我们了解到王谢的恶是由两家子女婚后不和离婚导致的,放在现在两家人确实应该横鼻子竖眼,相互鄙弃。
但他们异于现在人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是魏晋学士对于“伤逝”的一种态度,对生命的真爱是一种人的秉性,而与人不同无区别,生命诚可贵,即使是关系不大好的两家人,相识一场,也可谓是故友。
这样的精神,是现在的社会中所缺失的,是不是我们对于逝者的一种漠然,对于死亡的无睹?要做到这点其实很容易,从爱自己做起,逐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物,最终会超越隔阂,成为真正武将的大爱。
感谢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哀而不伤的魏晋风貌,同样感谢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部作品。
无论是儒、道、玄、佛,任何单一都不是一个魏晋,魏晋也非只有儒、道、玄、佛,她是一个传承和超越。
魏晋的人们把一切看得很开,却又把一切看得很重:他们一往情深,追求质朴和真实、他们却又在玄佛和道之中徘徊又徘徊。
他们追逐生命的意义,走在我们的前方。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