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理解
小农经济是指一种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它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对小农经济的理解:1. 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即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作物,同时进行家庭手工业生产,以满足自己和周围社会的需要。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生产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较低。
2.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自给自足,即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自己所需的物品,包括食物、衣物、日用品等。
他们很少去市场交易,除非是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使得农民对土地和资源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3. 稳定性强:小农经济由于以家庭为单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可以控制生产过程,避免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市场需求调整生产方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4. 保守性:小农经济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注重传统和习惯。
这种保守性使得小农们在面对变革和新技术时往往持保守态度,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 局限性:小农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它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同时,小农经济的保守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也限制了农民的视野和创新能力,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小农经济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自然经济形式,它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虽然它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小农经济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1.自耕自食:中国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农民主要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养殖家禽、牲畜等,以满足自家的食物和生活需要。
2.劳动力密集: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依靠人工劳动为主,农民需要亲自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
在小农经济中,劳动力的利用率较高,农民经常进行劳动力积极调配,以应对不同季节和作物的需要。
3.集约化程度低:小农经济的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土地资源利用程度有限。
农民通常只能依靠自家的土地资源进行生产,很少出现大规模农场或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因此,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4.传统技术和工具:小农经济在技术和工具上较为传统,依赖于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耕作方法,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6.家庭经营为主:中国小农经济多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民通过家庭成员劳动协作进行农业生产。
农民依靠家庭成员的劳动力来完成农业生产和管理任务,家庭是农业生产和收入分配的基本单位。
7.自然资源利用较高:中国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主要依赖土地等自然资源进行生产。
农民通常通过依托家庭土地资源来进行农业生产,取得生产和生活资料。
总的来说,中国小农经济是一种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其特征包括自耕自食、劳动力密集、低资本积累和投资水平、集约化程度低、传统技术和工具等。
尽管小农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逐渐减弱,但仍然在中国农村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21世纪的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
21世纪的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论文报告:一、引言二、小农经济的定义与特点三、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的原因1. 宏观经济制度的限制2.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3. 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4. 农村人口贫困化问题5. 农村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四、小农经济的对策与发展1.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2. 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3. 实行全面的土地制度改革4. 加大农业技术与知识更新的力度5. 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五、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1. 小农经济的适应性2. 农村现代化的创新性3. 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结合4. 小农经济的市场化转型5. 小农经济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六、案例分析1. 江西省赣南脱贫攻坚2. 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3. 湖南省试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创新与发展5. 广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成果七、结论从以上五个标题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始终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
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现代化成就,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却相对滞后。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形态。
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仍是小农经济的原因,探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阐述了小农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和发展前景。
二、小农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小农户为主体,在自然环境与社会制度相对封闭、生产手段相对落后、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农村中家庭经济单位为主,经营方式为小规模、自给自足,并且重视传统生产方式和农业劳动的传承。
三、中国仍然是小农经济的原因1. 宏观经济制度的限制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注重的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制度体系跟不上,形成了政策性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例如,就地就业的政策就限制了很多农民从事跨乡镇、跨市县的城市工作机会。
2. 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直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
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生产与生活(1)论文报告题目一:小农经济的定义与产生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渐加大,同时贸易也日益发展。
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别是早期,小农经济占据着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家庭自给自足、小规模的农业生产、低水平的技术和生产组织方式、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
小农经济的产生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科技水平低下、生产组织方式落后、资源配置不平衡等背景。
题目二: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劳动生产方式,农民自给自足,且很少有剩余。
同时,小农经济的生产组织方式比较分散、松散,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题目三: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的生活方式主要是自给自足,不依赖外界,包括粮食、衣服、住所等生计必需品都由家庭自行生产。
同时,因为小农经济的技术水平较低,虽然生活质量低于现代社会,但在当时是正常的生活水平。
题目四: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中国农村的主导地位,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这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基础。
同时,小农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例如儒家思想认为家族制是社会的基石,在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这一思想有所体现。
题目五:小农经济的现代转型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渐出现转型。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逐步走向市场化,农业生产也从小规模个体经济转向大规模企业化的现代农业生产。
同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动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变革,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案例分析案例一:红色小农经济在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提出红色小农经济时期的思想,即将由小农经济转型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小农经济的积极性,建立起一种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同时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模式。
案例二:广东潮汕小农经济潮汕地区因为地处海边,从古至今一直是一种独特的小农经济。
中国式小农经济
一、中国式小农经济的概念
二、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基础
(1)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家庭联产承包制
(2)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
(3)新型农村家庭结构
三、中国式小农经济的结构
(1)经营形式:“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2)分工模式: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
(3)农业类型:“老人农业”与“家庭农场”
四、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功能
(1)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功能
(2)生产资料、社会保障与粮食安全的功能
(3)“蓄水池”与“稳定器”的功能
(4)保障大多数农民家庭分享农业GDP收益的功能
五、中国式小农经济的出路
(1)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和社会服务体系,为小农经济提供组织保障(2)鼓励农村土地自发流转于中等规模“家庭农场”经营
(3)警惕地方政府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于资本下乡经营农业
六、研究中国式小农经济的方法论
(1)历史与辨证唯物论
(2)整体论
(3)系统论。
名词解释:“小农经济”
名词解释:“小农经济”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2.条件:铁犁牛耕的使用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3.含义(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耕织结合③自给自足4.地位和作用:主导地位,推动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重点强调耕作工具改进、耕作技术革新、排灌施肥技术发展的成就)成就:1.扩大耕地面积;2.提高复种指数,实行间作、套种、轮作复种;3.采取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4.创造出选育良种的方法;5.科学掌握农时。
三、影响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重视水利的兴修,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五、小结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
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
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
由于集约经营和精耕细作,我国古代农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小农经济
中国古代的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经济形式。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1,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农经济也有自身的弱点:●分散性,小农经济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更与市场联系少;●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它的落后性;●脆弱性,易受天、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小农经济在我过历史上长存近两千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在这近两千年中,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它的积极作用有:●在小农经济下,自耕农为维护生计,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古代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但在社会发展中,小农经济也有消极作用:●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其先天不足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
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达,小农经济逐渐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研究述评:几个重大问题辨析
小农经济研究述评:几个重大问题辨析小农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小农经济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和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
近年来,有关小农经济的研究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本文对小农经济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了辨析,并对小农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小农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小农经济是指以自然人为主体,依托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靠劳动力和手工技术生产经营的农业经济。
其特点是小规模、家庭经营、自给自足。
小农经济在中国农村占据着很大比重,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小农经济更是占据主体地位。
小农经济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农村经济,对于维持农民生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二、小农经济的困境虽然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由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较低,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较大的农产品浪费。
小农经济的产品销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导致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小农经济从业人员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年轻人逐渐流失,这也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三、小农经济的发展路径针对小农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积极寻找发展路径。
应该加强对小农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小农经济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需要完善小农经济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建立健全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应该引导年轻人参与到小农经济中来,通过吸引年轻人加入到小农经济中来,可以为小农经济的更新换代提供动力。
四、小农经济的政策支持未来,小农经济还会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一定的调整。
小农经济需要注重环保,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推动小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农经济需要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中,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质量。
小农经济需要走产业化道路,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新业态,实现小农经济的升级发展。
小农经济一直是农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小农经济面临的困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
一、小规模经营:中国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户规模较小。
农户经营面积一般较小,并且存在着大量散户经营的情况,人均经营面积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以及历史和制度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二、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往往以自给自足为目标,以满足家庭生活所需为主要出发点,经济活动主要为了家庭的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家禽养殖等。
生产规模有限,主要以满足自家需求为主,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四、低技术水平:小农经济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农业生产中往往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
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缺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农村自给自足经济:小农经济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存在明显的差异。
农村地区多为自给自足经济,农民主要靠自家种植和养殖来维持生活,农产品主要供应给本地农户和周边地区使用。
六、收入不稳定:由于农业生产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小农经济的收入较为不稳定。
天气、自然灾害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对农业产出和收入产生重大影响,农民往往面临着经济风险和收入波动的情况。
七、农民素质较低:小农经济的农民素质较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先进的农业知识和经营能力。
这也是造成小农经济发展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是小规模经营、自给自足、农业劳动密集型、低技术水平、农村自给自足经济、收入不稳定以及农民素质较低。
这
些特征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之一。
小农经济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是指在农业经济中,农民以小规模、自给自足的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济形态。
以下是一些与小农经济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小农户:指农村中经济活动相对较小规模且主要以自家劳动力为基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
他们通常拥有有限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
2. 自给自足:指小农经济中农民主要依靠自家生产满足生活所需,包括粮食、蔬菜、畜牧产品等。
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只能维持家庭的温饱,并无剩余产出用于交换获取其他商品。
3. 生产资料私有制:小农经济中农民通常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如土地、农具、家畜等,可以自主决定生产方式和产品选择。
4. 小农经济线性模型:是一种经济模型,用于研究小农经济中农民的决策行为和资源配置。
该模型通常考虑家庭成员的劳动力投入、土地、资本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分析其对农产品产量、收入和消费的影响。
5. 小农经济的转型:指小农经济逐渐向现代化、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过程。
这通常伴随着农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土地承包经营、农业科技推广等变化,农民从传统的自给自足型生产方式转向市场经济型生产方式。
总的来说,小农经济是一种在农村地区广为存在的经济形态,
以小规模、自给自足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小农经济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逐渐走向现代化。
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是指以小规模农户为经营主体,并依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形态。
评价小农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人均收入较低:小农经济中的农户规模小,基础设施和技术投入有限,导致生产效率相对低下,从而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2. 技术落后:小农经济通常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导致生产效率较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3. 耕地资源利用率低:小农经济中的农户往往拥有有限的土地资源,农地的碎片化和家庭经营模式导致耕地利用率较低,丧失了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
4. 经济风险高:小农经济的农户往往依靠单一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对市场供求波动较为敏感,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疾病等外部风险的冲击。
5. 农村落后面临转型压力:小农经济的存在使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人口流失问题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需要加强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创新。
需要指出的是,小农经济也具有一些优势,如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农产品生产的稳定性、小农经济对农民就业提供支持等方面。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小农经济的限制和挑战逐渐显现,需要适应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小规模家庭农场为主体、以小额农业生产和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经济模式。
对于小农经济的评价存在一些争议。
正面评价:
1.适应性强:小农经济适应农村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能够灵活应对环境变化和风险,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地方特色发展:小农经济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保护生态环境:小农经济在生产过程中较少使用化肥、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物质,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负面评价:
1.生产效率低: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缺乏规模经济效应,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大规模市场需求。
2.收入低下: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模式收入较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技术落后:小农经济在技术设备、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相对落后,面临着技术更新难、市场开拓困难等问题。
综上所述,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小农经济的优势,解决其劣势,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主要内容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发展历程农业中与手工工具相联系,从事小块土地经营的个体经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耕农,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佃农,也属于小农经济。
为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所决定,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
他们的生产具有以小农经济下特征:农民个人在其家属的辅助下,独立完成主要产品的全部的生产过程,一般没有外部协作,属于个体劳动的性质。
由于生产限于家庭劳动力的范围,农民所耕种的土地,以全家力量所能耕种的面积为限度,经营规模狭小。
由于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所谓“男耕女织”,以满足自己衣食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产品日益卷入交换之中,他们通常也生产一部分商品,用以交换其他生产和生活必需品。
他们的生产也就逐步发展为自给性生产和商品性生产相结合。
小农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
个体农民根据所有权或租佃权拥有小块土地,不同程度地拥有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
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经济,相对独立地解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
自耕农具有比较完整的个体所有制和经营自主性,其生产积极性也较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是指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它以小规模农户为基础,农民独立经营农田,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户家庭成员,生产和销售主要以自给自足为主,市场交换相对较少的一种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小规模经营:小农经济以小规模农户为主体,土地面积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
农户凭借自身的劳动力和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2. 家庭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主要以满足自家生活需求为目标,生产的农产品主要用于家庭消费,只有剩余部分进行市场交换。
3. 劳动力自给:小农经济的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户家庭成员,农民自己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在繁忙的农忙季节,可能还需要雇佣一些临时劳工。
4. 资金有限:小农经济由于规模小,资金有限,往往缺乏资金投入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导致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5. 技术水平低下:小农经济的农民往往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知识,依靠传统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
6. 相对封闭的市场:小农经济的农产品主要面向当地的市场,在交换和销售方面相对较为封闭。
市场需求有限,价格难以稳定。
小农经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尤其在农村地区比较普遍。
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小农经济正面临许多挑战和困境。
小农经济的劳动力较低、技术水平较低和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使得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和市场需求的要求。
因此,许多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等措施,鼓励农民组织生产方式,促进小农经济向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
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小农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1. 农业结构变化: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农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小农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逐渐向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包括农产品的加工、养殖业、特色农业等的发展。
2. 产业结构变化:小农经济通常依赖于单一或有限的农产品,产业结构单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变得多样化。
不仅农业产业得到改善,还涉及到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传统农村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和工业化所替代,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农村服务业,如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子商务等。
3. 小农农业机械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小农经济逐渐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小农经济逐渐摆脱了过去的人力主导型劳动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变。
4. 农民收入来源变化:小农经济的收入来源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农民主要从农田收入中获取收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逐渐多元化,包括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和其他经济活动收入等。
农村农民开始通过务农、兼职、创业等不同的途径来增加收入来源。
5. 小农经济的市场化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也逐渐实现市场化。
小农产品开始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并逐渐参与到市场竞争中。
同时,小农经济也开始接受市场需求的引导,生产和供应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
总的来说,小农经济的结构变动表现为农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小农经济的市场化发展。
这些变化是小农经济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适应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表现。
知识点3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典型试题】
1.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从 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
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A项 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 故B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判 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 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判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故C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 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 的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个体耕作成为可能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封建政府的扶持政策(小农是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 者) 贡献: 1.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为封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Biblioteka 案】 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典型试题】
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 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 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 “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
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一、农业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其中:①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基本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
生产模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西域特色工程坎儿井、治理黄河。
南宋江浙为经济重心——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
(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
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
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
(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
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
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3、经营方式:小农经济①春秋战国至明清一直占主导。
▲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特点(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稳定性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1)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2)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6)生产目的:自给自足,缴纳赋税,少量用于交换。
(7)地域水平:各地区、各民族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业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二、手工业1、手工业发展概况▲冶金业(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商周时期是其繁荣时期,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①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块炼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16世纪前领先世界)——南北朝:灌钢法(古代最先进)。
②燃料: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明代流行)。
▲纺织业(1)丝织业:上古时代发明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后工艺发展——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唐:缂丝技艺——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棉纺织业:宋代:出现——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陶瓷业(1)制陶:新石器时代出现,唐代的唐三彩享誉中外。
(2)制瓷(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南北朝:白瓷——唐:制瓷业成为独立工业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珍贵;瓷器成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景德镇成为瓷都——元:青花瓷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明:斗彩、五彩瓷——清:粉彩、珐琅彩。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1)历史悠久,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2)地域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技术先进,产品远销欧亚非。
(3)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
(稳定小农经济的作用)。
▲官营手工业:夏商周时期推行“工商食官”政策;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
特点:规模大、分工细、组织严密、管理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代表手工业最高成就;产品不流通,对工匠采取强制劳动和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私营手工业:(虽然受重农抑商的影响)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产品在市场流通。
(4)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
(5)随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三、商业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原始末期:偶尔以物易物。
(2)商朝:职业商人和货币出现(“商人”由来)。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业活动为官府所控制。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出现,并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官营商业和私营商业构成中国古代商业的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各国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城市繁荣,出现大都会(临溜,邯郸)。
(5)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发展。
(6)西汉: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发达;商业中心:长安、洛阳,出现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7)隋唐:商业蓬勃发展,南北经济交往和对外贸易发达。
①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政府重视,政策开明。
②表现:a.城市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
b.市场发展:市坊分开;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c.金融货币: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d.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市舶使专管外贸。
(8)宋元时期:进入新的高峰期。
①宋代表现:a.打破市坊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早市和草市;集镇兴盛,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
c.交换品种速增,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
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e.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②元代表现:a.纸币广泛流通。
b.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
c.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9)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表现:①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
③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
④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较快。
⑤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经济发展繁荣的原因一般如下:政治是否稳定;政策是否支持;交通是否发达;货币统一进步;农业手工业是否发展;商业服务设施等。
三、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坊,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
市,商品交易的场所。
有着严格的坊市制度。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思维探究: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由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商业城市发展;(从政治功能为主逐渐转向经济功能为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资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起源早,与农业、手工业相辅相成,阶段性特征明显,各期发展不平衡。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有市,乡村中有草市,且有夜市和晓市等。
(4)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形成地域性商帮。
(5)商业领域官营和专卖制度长期存在。
(6)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产生的基本条件: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雇佣关系。
(2)产生概况:①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
②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