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思考[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一、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存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是一定的,是个不变量,德育内容这个量在不断变大,那教育的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如果再加上学校德育活动跟风跑、赶时髦的现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就在所难免。

2. 德育与智育被人为地主次化。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家长和教师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投向了智育,德育则成了无关轻重的“鸡肋”。学校方面由于智育考核的可量化性和德育考核的复杂性,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被弱化和挤占,导致教育内容片面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家庭方面,学生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心态,如果老师夸自己孩子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往往不屑一顾,甚至怀疑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成见。就学生自身来说,对德育的态度更是模糊。现在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上的压力,而对于是否能达到德育的目标,则基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大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愿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参加,也往往只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3. 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层面互相脱节。一是学校与社会脱节。社会对学生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责任的无限扩大化,使得许多学校采取了消极的“圈养政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基本停留

在知识层面上,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更说不上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习惯及行为。二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生长期与父母缺乏交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家庭对学生的过度溺爱等原因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衔接,各唱各的戏,甚至唱对台戏,势必影响教育的效果。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外在表现

1. 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一部分中学生,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人人为我”,而较少想到“我为人人”,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学习上“各自为政”,生活中对人对事更是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教室里椅子倒了没人扶,地上的纸片更是无人问津。

2. 公德意识减弱,责任意识缺乏。中华民族勤奋、节俭、尊老、谦让等传统美德对现代中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弱。中学生中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人越来越多,学校规定穿校服,他们就比鞋子,比书包,比手机款式。班级垃圾桶里每天都有很多食品和饮料,浪费现象极为普遍。考试作弊,甚至吸烟、赌博等不诚信、不文明的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屡见不鲜。少数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将精神寄托于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形成交际障碍,变得难以融入社会。

3. 自律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脆弱。很多中学生往往生活在自我矛盾当中,他们也想努力学习,好好表现,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又不由自主地退缩了;面对老师的教导,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

误和不足,暗下决心,克服缺点,但当真的要付诸努力的时候,畏难情绪又让他们选择了逃避,本来应该“立志长”,结果变成了“常立志”。特别是近年来,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特困家庭的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他们很容易焦虑、空虚、怀恨在心、难以把握自己,往往因为考试不理想、挨老师批评、和同学闹矛盾等生活小事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

4. 知行不统一,亚道德现象突出。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很多学生并不否认劳动最光荣,但他们自己并不热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乃至害怕、逃避艰苦劳动。有的中学生还实行双重道德标准,要求他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而自己却一切为自己着想,对集体和公共事物漠不关心。部分中学生对道德教育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在学校里文明守纪,但一出校门,他们上下车拥挤、乱扔杂物、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不良习惯就暴露无遗,亚道德现象开始在校园内蔓延。“能攀龙附凤”、左右逢源在他们看来是有本事,“为朋友两肋插刀”被认为是讲义气;明星们的一些不雅或与道德要求相违背的行为被校园“追星族”们竞相效仿;甚至历史和现实中的一些反面人物也成了少数中学生的崇拜对象,而一些值得学习的英雄、模范人物却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尊重。

三、解决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途径

1. 突出学校教育的主体阵地作用。学校要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起着主导作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身教”的力量往往比“言传”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感染力,也更容易被现代的中学生所接受。身边道德榜样的力量远远胜于喋喋不休的说教。二是加强学科教育建设。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德育目标,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对学生形成全面而持久的德育影响。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积极营造互动、合作、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中学生自觉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准则,并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学校成为一个最漂亮、最文明、最有文化感的地方。

2.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示范指导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世界观、方法论、政治表现和道德行为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必须匡正陈旧落后的“成才观”,担负起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引导孩子欣赏、品味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并及时与孩子交流沟通,将正面教育和引导行动相结合,帮助孩子形成明辩是非善恶的能力,保证孩子的思想道德认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 增强社会教育的实践育人作用。道德的养成、信念的确立仅仅靠知识和理念的灌输是无法完成的,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环节,没有符合中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思想道德教育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广泛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

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提高。

4. 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协同推进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减少各种消极因素对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效的抵消和冲击。要扎实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在家庭德育方面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同步、不协调的弊端,避免“5+2=0”现象的发生。社会要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开辟德育基地,为学校德育提供实践场所。只有全社会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形成由学校教育、家庭巩固、社会实践共同组成的科学、完整德育的链条,才能实现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