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有害因素

合集下载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是指对工人健康和安全产生潜在风险或有害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分类来更好地管理和预防。

下面是对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代码:代码1:机械性因素机械性因素是指与机械设备和工具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旋转部件、移动装置、挤压装置等。

机械性因素可能导致机械性伤害,如切割、撞击、压伤等。

代码2:电气性因素电气性因素是指与电气设备和电气安装有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电击、火灾、爆炸等。

电气性因素可能导致电击、感电、电烧等伤害。

代码3: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是指与化学品和化学物质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易燃物质等。

化学性因素可能导致中毒、烧伤、爆炸等。

代码4: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是指与环境条件、能量形式、辐射等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高温、低温、噪声、振动、辐射等。

物理性因素可能导致热伤害、听力受损、辐射病等。

代码5: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是指与生物体和生物物质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细菌、病毒、动物等。

生物性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动物咬伤等。

代码6: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与人的行为和决策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错误操作、无视安全规定、疲劳等。

人为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等。

代码7: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与工作环境和工作特点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工作压力、焦虑、紧张等。

心理因素可能导致精神障碍、工作厌倦等。

代码8: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与工作场所环境相关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拥挤、通风不良、脏乱等。

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职业病等。

代码9:其他因素其他因素是指无法划分到以上分类的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

其他因素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经济损失等。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因素。

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防护装备、改进工艺流程以及加强培训和宣传,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和安全的影响。

职业感染和职业禁忌症

职业感染和职业禁忌症

职业感染和职业禁忌症1、物理因素检验科的工作繁杂,每天不仅接触大量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及各种分泌物、工作中需要的各种化学试剂,有的化验室还要采集血液等各种标本。

在采集标本时,如果操作不小心很容易被穿刺针头刺伤;现在承装标本的几乎都是玻璃试管,如果试管有残破或推片制血膜时,很容易被玻片划伤皮肤;紫外线灯消毒时,如果进入房间可以造成紫外线辐射性损伤,严重可以引起结膜炎、皮肤红斑。

标本液溅起进入眼睛,导致的污染。

2、化学因素检验科应用多种化学试剂,虽然现在绝大多数已被试剂盒取代,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因工作需要在使用。

所以,这一类试剂在使用中的潜在伤害仍然存在。

比如酸、碱,偶尔会因实际需要现用现配置一些,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者可致呼吸麻痹,伤害作用极大。

而苯、甲醛两者则对眼睛、皮肤、呼吸系统有一定的伤害,导致黏膜红肿、干燥,长期接触还可致癌。

3、生物性危害因素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血、尿、便及其他体液和各种微生物标本,一旦被含有各种可以致病的微生物的各类标本或仪器污染,非常容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

这其中包括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和具有传染性的医学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对检验人员的伤害。

目前已确定的可经血液传播疾病有20多种。

包括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梅毒等疾病以及各类病原微生物如结核菌等感染所致的各类传染病,均对检验人员构成了很大的职业伤害。

另外,检验人员在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中,可被溢出的微生物气溶胶或被微生物污染的设备、器具等污染后,可能造成一定伤害。

4、环境因素检验科是医院中接触患者相对比较复杂的地方,患者所患的疾病由于还没有进一步确诊或者虽然已确诊但必须做各类检验,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和患者密切接触,采集血样或其他标本,因此工作室内的空气复杂,也是一大隐患。

检验科大型设备比较多,噪音大,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心理产生压抑感。

另外,检验工作中离心、加样、及各种仪器工作时可以产生的气溶胶和放免室内工作时的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识别和评估生产、经营、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本文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包括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其他危险有害因素、重大危险源辨识以及事故隐患辨识。

1.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相应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隔离、通风、个体防护等。

2.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物理因素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装防护栏、定期维护设备、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3.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生物因素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都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或疾病。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定期消毒、保持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预防接种疫苗等。

4.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旋转部件的夹挤、摩擦,高处坠落,运动部件的撞击等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装防护栏、安装急停按钮、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等。

5.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电气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触电、电火灾、电磁辐射等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详细版
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辐射、温度和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导致听力损伤、震动病、放射病和热应激等。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有毒物质、化学品和气体等。

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吸入、摄入或接触皮肤而对人体产生危害。

常见的化学危险物质包括有害气体、腐蚀性物质、致癌物质和可燃物质等。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和感染性皮炎等。

4. 人体姿势和运动:不良的工作姿势和重复性运动可能引发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颈椎病和关节炎等。

5. 电气因素:电气因素包括电击和电弧等。

工作环境中的电气设备和电路可能导致电流伤害和火灾。

6.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事故、紧急情况和疏忽等。

这些因素可能引发意外事故、火灾、溺水和爆炸等。

7.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工作压力、职业不满和人际关系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焦虑、抑郁和工作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

8. 其他:其他危险有害因素包括缺乏适当的照明和通风、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缺乏紧急救助设施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编号:AQ-JS-00368( 安全技术)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Biological harmful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生物性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使用备注:技术安全主要是通过对技术和安全本质性的再认识以提高对技术和安全的理解,进而形成更加科学的技术安全观,并在新技术安全观指引下改进安全技术和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提高安全性的目的。

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对职业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虫、昆虫等以及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生物有害因素。

例如,附着于动物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布氏杆菌、蜱媒森林脑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钩端螺旋体、滋生于霉变蔗渣和草尘上的真菌或真菌孢子类致病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某些动物、植物产生的刺激性、毒性或变态反应性生物活性物质,如鳞片、粉末、毛发、粪便、毒性分泌物,酶或蛋白质和花粉等。

禽畜血吸虫尾蚴、钩蚴、蚕丝、蚕蛹、蚕茧、桑毛虫等,种类繁多他们对职业人群的健康损害,除引起法定职业性传染病,如炭疽、布氏杆菌病、森林脑炎外,也是构成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和职业性皮肤病等法定职业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一、致病微生物(一)炭疽杆菌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源菌。

1.致病性炭疽杆菌的荚膜和毒素是炭疽杆菌的两种主要的致病物质。

炭疽杆菌在动物体内有荚膜形成,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有利于该菌在机体内的生存、繁殖和扩散。

因此,有荚膜形成的其致病性较强。

炭疽杆菌可产生强毒性的炭疽毒素。

炭疽毒素由水肿因子、保护性抗原和致死因子三种成分组成,其中任一成分单独存在均不引起毒性反应。

水肿因子和保护性抗原同时作用可产生皮肤坏死和水肿反应,保护因子和致死因子同时作用可使动物致死,只有三者同时存在方可引起典型的炭疽病。

四种伤害危险源辨识

四种伤害危险源辨识

四种伤害危险源辨识伤害危险源是指能够造成人身伤害或者环境损害的因素或物质。

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伤害危险源,正确识别和控制这些危险源可以有效地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伤害危险源以及如何进行辨识。

1. 机械伤害危险源机械伤害危险源是指机械设备或工具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的因素。

常见的机械伤害危险源包括旋转部件、移动部件、夹具、锯片、刀具等。

机械设备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维护保养或者操作人员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培训,就会存在机械伤害危险。

辨识机械伤害危险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标识机械设备上的警示标志,并遵守这些标志的安全提示•检查机械设备的保护罩、安全开关等是否齐全和有效•了解机械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危险特征,不进行超负荷操作和异常操作•使用锁止装置和支撑装置,防止机械设备倒塌或滑动•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手套、护目镜、安全鞋等2. 物理性危险源物理性危险源是指可以通过身体接触或者环境因素对人体产生伤害的因素或物质。

常见的物理性危险源包括高温、低温、电磁辐射、噪音和辐射等。

物理性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需要针对不同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例如,在处理高温危险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了解高温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危险特征,不进行超负荷操作和异常操作•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例如防热手套、保护眼镜、防热服装等•定期检查高温设备的维护情况,并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防止高温设备附近堆放易燃、易爆物品3. 化学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是指可以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化学性危险源包括有毒气体、致癌物质、腐蚀性物质、易燃易爆物等。

化学性危险源的辨识和控制需要依据化学物质的危害特性进行,应当采取防范预防和紧急救援的措施,防止化学事故的发生。

例如,在处理有毒物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了解有毒物质的危害特性和处理要求•对所使用的有毒物质进行仓库、运输和使用上的安全控制,遵守国家有关环保和化学品管理的法规•使用防护装备,例如呼吸器、手套、面罩等•定期进行化学物品泄漏漏洒的应急演练4. 生物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是指来自生物物质的有害因素,例如病菌、细菌、病毒、真菌等可以引起传染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因素。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本文将对其进行分类,包括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高温、低温、噪音、振动、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等。

(1) 高温:高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暑、烫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失效。

(2) 低温:低温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冻伤、设备冻结等,同时也会使材料变得更加脆弱和易碎。

(3) 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听力受损,同时也会引发疲劳和烦躁情绪。

(4) 振动:振动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肌肉损伤等,同时也会加速设备的磨损和材料的破裂。

(5) 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这些辐射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受到辐射伤害,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和材料产生不良影响。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易燃、易爆、剧毒等化学物质。

(1) 易燃:易燃物质如汽油、酒精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容易燃烧,可能导致火灾和人员伤亡。

(2) 易爆:易爆物质如氢气、乙炔等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可能发生爆炸,可能导致建筑物、设备和人员的损坏或伤亡。

(3) 剧毒:剧毒物质如氰化物、有机磷等在接触或吸入时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中毒,甚至死亡。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感染、过敏反应等。

(1) 微生物感染:接触或吸入某些病菌或病毒可能导致工作人员感染疾病,如流感、肺炎等。

(2) 过敏反应:某些物质如花粉、尘螨等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出现过敏反应,如哮喘、皮疹等。

4.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疲劳、不适等。

(1) 疲劳: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工作人员疲劳,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可能引发错误和事故。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源与预防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源与预防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源与预防概述生物性有害因素指的是那些以生物体为介质、通过其传播致病的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都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如何预防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本文从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源出发,介绍相关的预防方法。

危害源细菌细菌是一种微生物,有的能够引起人体疾病。

常见的病原细菌有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病原细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接触传播、食品、水等,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食物中毒、腹泻等。

预防方法: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衣服、经常清洁家庭环境;2.食品加工要注意卫生,食用前要彻底加热;3.饮用水要保证卫生。

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很小,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到。

病毒不具备自我复制能力,需要寄生在其他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常见的病原病毒有流感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过接触、空气、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乙肝、艾滋病等。

预防方法:1.彻底洗手,避免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2.确保采用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3.采用疫苗预防病毒感染。

真菌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菌类生物,包括酵母、霉菌等多种形态。

真菌引起的疾病由于发病缓慢,常被忽视。

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念珠菌、曲霉等。

这些真菌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如空气、食品、接触传播等,引起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肺炎、真菌性角膜炎等。

预防方法:1.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2.食品加工要注意卫生,食用腐败变质食品要尽早扔掉;3.携带呼吸防护设备等必要防护装备。

寄生虫是以宿主为寄生环境和营养资源的生物,包括蛔虫、钩虫、弓形虫等。

这些寄生虫通过食物、水、牲畜及昆虫等途径,引起人类和家畜的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包虫病等。

预防方法:1.加强环境卫生,避免落实宿主;2.饮用经过处理的安全水源;3.规范养殖和经营管理,避免动物内外寄生虫病的传播。

13861-20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13861-20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861-22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分为生物型、化学型、物理型和环境因素。

1. 生物型:指由各种微生物、动植物及其产生的有毒成分所引起的危害,如细菌性食物中毒、霉菌中毒、寄生虫侵害以及传染病。

2. 化学型:指由各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危害,如有机化工产品、无机化工产品及农用农药引起的多种中毒。

3. 物理型:指声音、光、电流及其他能量因子对人体造成的不良作用,如伤害眼睛、耳鸣以及受击性伤害。

4. 环境因素:指一定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气候变化造成的干旱地区干旱;地形复杂带来的泥石流以及雪崩。

生物性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生物性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 肠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 病。
❖食物中毒:摄入含有生物性或化学性有毒 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 亚急性疾病。

5
教学ppt
感染型食物中毒
毒素型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
混合型食物中毒 食 物 中 毒

13
教学ppt
❖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 ❖ ETEC是5岁以上婴幼儿和旅行者腹泻的重要病原菌。致病物质主
要为肠毒素(LT和ST);和定植因子,作用部位在小肠。 ❖ (2)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 ❖ 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不产生肠毒素,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
境、水等 ❖3、贮运过程。 ❖4、销售过程。散装食品 ❖5、食用过程。

8
教学ppt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
❖(1)食品中的细菌数量及卫生学意义。
❖菌落总数:在一定条件下,每克受检样品 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食品中的细菌数量一般是以单位(g、ml、 cm2)食品中细菌的个数,并不考虑细菌的 种类,常用菌落总数来表示。其卫生意义 为:一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利用它起 到监督食品的清洁状态。二是预测食品的 耐保藏期。

10
教学ppt
❖ 食品中常见致病菌: ❖ 与食品有关的致病菌可按是否形成芽胞分类为: ❖ ①芽胞菌[Sporeformers] ❖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 ❖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蜡样芽梭菌(Bacillus cereus) ❖ ②非芽胞菌[Nonsporeformers] ❖ 流产布氏杆菌(Burcella abortis) ❖ 猪布氏杆菌(B. suis ) ❖ 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spp).

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

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

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我们人类与众多生物共同生存。

然而,我们也要面对一些生物因素,它们可能对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本文将探讨一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方法。

一、细菌和病毒细菌和病毒是我们最为熟知的生物威胁之一,它们可以引起各种传染病。

例如,流感病毒、肺炎球菌等常见的病原体经空气传播,使我们易受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我们应养成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盖口鼻的好习惯。

此外,保持卫生,定期消毒环境,接种疫苗也是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寄生虫寄生虫是另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

蚊子、跳蚤、蜱虫等常见的寄生虫可能携带疾病病原体,并通过叮咬或附着在宿主上传播。

为了预防寄生虫侵袭,我们应该减少与虫害源的接触,避免去寄生虫多的地区,使用防蚊液和驱虫剂,同时保持环境清洁卫生。

三、霉菌和真菌霉菌和真菌是另一类危害人类健康的生物因素。

它们可以导致呼吸道问题、过敏反应,甚至致命性肺部感染。

常见的霉菌和真菌有霉菌、曲霉、霉菌孢子等。

为了防止霉菌和真菌滋生,我们应保持室内环境通风,并定期清洁潮湿的地方。

如果发现有霉菌感染的疑虑,应及时请专业人员进行检测和治理。

四、传染性疾病动物一些动物也可能携带传染性疾病,威胁人类健康。

例如,蚊子可以携带疟疾病毒,啮齿类动物可能患有鼠疫等。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的传播,我们应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减少与其接触的机会。

当然,及时接种疫苗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传染性疾病的预防除了以上提到的针对具体生物因素采取的预防措施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传染性疾病的整体预防。

首先,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均衡饮食、睡眠充足,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其次,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最后,遵守公共卫生规定,如佩戴口罩、避免到拥挤场所。

结语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有效降低危害。

在此提醒大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随时关注卫生健康信息,与生物因素共存共荣。

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可以根据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以下是其中一种分类方式:
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包括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它缺陷。

防护缺陷:包括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它防护缺陷。

电:包括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它电危害。

噪声:包括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它噪声。

振动:包括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它振动。

电磁辐射。

2.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如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等。

自燃性物质:如自燃物质和自热物质等。

有毒物质:如腐蚀性物质、有毒气体等。

腐蚀性物质:如酸碱等。

3.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

传染病媒介物:如蚊虫等。

致害动物:如蛇类等。

4. 社会性危险、有害因素:
社会不良环境:如社会治安不良等。

自然灾害:如地震等。

人为因素:如人为破坏等。

5.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时间过长。

个体缺乏防护用品或防护器材。

其他不安全因素。

在进行事故危险有害因素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和评估,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素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素
• 非致病菌:虽对人畜无致病作用,但可以在食 品中繁殖,往往导致食品变质,并与相对致病 性有关。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由细菌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使人体患感染 性或中毒性的一类疾病。属食源性疾病范畴, 主要包括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
•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属我国法定传染病,主要包括霍乱、痢疾、伤寒、 副伤寒及新近参照传染病管理的由肠出血性大 肠埃希菌引起的出血性肠炎。
第二章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素
• 食品中的生物性危害因素主要是指微 生物、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的 污染。
• 微生物危害污染主要细菌及其毒 素、真菌及其毒素、病毒等。
第一节 食品中的细菌性危害
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主要分为两类: • 致病菌和相对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食
品为媒介引起食物中毒、人兽共患传染病;
2、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部分菌株产生 耐热性溶血毒素,该毒素可溶解人的血 球。
预防措施: ——避免生食水产品 ——彻底加热海产品 ——防止加热后的海产品受到交叉污染
3、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分布广——土壤、蔬菜、海水沉积物、 水体。
• 2003年5月16日海南省海口市双岛学园55名师 生由于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引发沙门氏菌中毒
• 在美国现在每年报告有40000例的沙门氏菌中 毒,但实际发病率至少是报告的20倍以上
一则新闻报道
2006年4月中旬,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食堂发生沙 门氏菌中毒事件,中毒者超过百人,事发后广州市有 关部门赶到该校介入对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 广州中医药大学对第二饭堂实施紧急关闭。校领导就 此表态,第二饭堂何时再开启使用,要等卫生防疫部 门通知。第二饭堂关闭后,学校一方面加强对第一饭 堂的食品卫生监控,一方面加派服务人员,延长饭堂 的服务时间。据了解,去年高考期间,增城的27名考 生就曾经因学校食堂进餐后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引发食 物中毒,最后不得不带病高考。

生物性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生物性危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污染物
尽量避免接触污染物,如垃圾、污水等。
使用防护用品
在接触污染物时,应使用防护用品,如手套、口 罩等。
做好家庭卫生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菌的滋生。
定期清洁家居
定期清洁家居,消除病菌的滋生环境。
使用空气净化器
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病菌和污染物。
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清洁
数据记录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 异常数据,为预警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预警机制
1
建立预警系统
建立生物性危害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 测、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等方式,及时 发现并预测生物性危害因素的变化趋势 和可能的影响。
2
预警级别划分
根据生物性危害的风险评估结果和监测 数据的分析结果,将预警级别划分为不 同等级,如黄色、橙色、红色等,分别 对应不同的风险等级。
水源传播
水源传播是指致病微生物通过水体而进行的传播。
水源传播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如霍乱弧菌、甲型 肝炎病毒、蛔虫等。
水源传播的预防措施包括饮用纯净水、避免饮用生水、对水源进行消毒 等。
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致病微生物通过食物而进 行的传播。
食物传播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如沙门氏菌、轮状病毒、
分类
根据生物性危害因素的性质和传 播途径,可以分为空气传播、水 传播、食物传播和接触传播等。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特点
传播途径多
生物性危害因素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 多种途径传播,增加了预防和控制的难度。
易感人群广泛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健康状况的人 都有可能成为易感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行性感冒 ➢ 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传染病。 ➢ 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
最大的疾病之一。
目前已经证实的病毒 H5N1: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H9N2 H7N7 H7N2共患急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
病原体
繁殖体 炭疽芽胞杆菌
芽胞体
自然条件下存活数十年 皮、毛制品中可存活90年
➢煮沸10-15分钟 ➢110℃高压蒸汽5-10分钟 ➢10%甲醛15分钟 ➢1:2500碘液10分钟 ➢20%石灰乳48小时 ➢20%含氯石灰48小时
炭疽杆菌主要的致病物质
荚膜 外毒素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水肿因子 ➢保护性抗原 ➢致死因子
职业接触史 临床表现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病原学检查和特殊实验室检查
布氏菌病
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病原菌 ➢在不同的宿主体内繁殖, ➢发生遗传变异较多,有6种19型, ➢羊型>猪型>牛型 ➢自然条件下容易繁殖 ➢在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 ➢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很敏感 ➢可侵犯各种组织器官
第五节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职业性损害
概述 人禽流感 炭疽 布氏菌病 森林脑炎
概述
职业生物性有害因素 生产原料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职业健康的致
病微生物、寄生虫及动植物、昆虫等及其所产生的 生物活性物质。
职业生物性有害因素分类
◆微生物类 细菌 病毒 真菌 支原体 依原体
◆寄生虫类
◆生物活性物质 微生物产生的毒性产物 有刺激性、毒性或变态反应的物质 转基因产品 ……
◆流行病学
➢明显的地区性:黑龙江、吉林等省的林区 ➢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春、夏季 ➢啮齿类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经蜱吸血传播
诊断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88-2002) ➢职业史 ➢临床表现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查
无特效治疗药物
三者同时存在才可以 引起典型炭疽病
流行病学
➢ 多见于牧区,呈地方性流行。 ➢ 7-9月为流行高峰 ➢ 传染源:病人、病畜及其尸体、携带炭疽杆菌的食草动物 ➢ 传播途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 ➢ 易感人群:农牧民、家畜及动物饲养员,屠宰场及皮毛加
工人员等 ➢ 患病后免疫力一般不超过1年。
临床类型
➢皮肤型 ➢肺型 ➢肠型 ➢脑膜型 ➢败血型
➢护师(士) 64 例(包括实习护士15 例) ,占54. 7 %; ➢医师46 例(包括实习医师25 例) ,占39. 3 %。
◆疾病类型 乙型病毒性肝炎:103例(88. 0 %) 梅毒:12 例(10. 3 %) 丙型病毒性肝炎:3 例(2. 6 %)
◆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伤的发生地点 病房:55 例 (47. 0 %) 手术室:38 例 (32. 5 %) 治疗室:11 例 (9. 4 %) 急诊室:8 例 (6. 8 %) ) 消毒供应室:3 例 (2. 6 %) 检验室:2 例 (1. 7 %)
临床表现
◆急性期 波浪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
◆慢性期 疲乏、关节肌肉疼痛、低热、失眠、全身不适。
诊断
《布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8-1995)
➢职业史 ➢临床表现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实验室检查
森林脑炎
劳动者在森林地区从事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 的脑炎。
◆病原体 ➢小型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均类似于乙脑 ➢仅存在于自然疫源地 ➢储存宿主:蜱类、蝙蝠、刺猬、松鼠等 ➢蜱类既是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 ➢致病性与乙脑相同,主要侵犯神经系统。
皮肤炭疽 约占98%,病变多见于面、颈等裸露部位皮肤 。 特点:病灶坚实、无明显疼痛、不化脓。
第1天
第6天
第16天
肺型
多为原发,也可见于继发皮肤炭疽 不及时治疗,死亡率100%
➢肠型: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败血型。 ➢脑膜型:大多为继发,表现类似化脓性脑膜炎
诊断
《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伤的原因中 针刺伤为主(98 例) ,占83. 8 %。 医师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手术为主,占65. 2 %。 护师(士) 暴露的操作环节以注射治疗为主,占54. 7 %。
◆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后 伤口处理不正确39 例,占33. 3 %。 未按期随访检查或注射疫苗62 例,占53. 0 %。
法定职业病 炭疽病 布氏菌病 森林脑炎 哮喘 变态反应性肺泡炎 职业性皮肤病
其他疾病 牧民狂犬病 钩端螺旋体病 包囊虫病 医务人员肝炎 ……
医务人员接触的职业性有害因素
化学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 物理性有害因素
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的现况分析
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6 年1 月-2008 年 5 月登记上报的117 例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 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