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新理论论文
固体材料的相变研究及其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
固体材料的相变研究及其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寻找替代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同时,固体材料的相变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相变是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固体材料中,相变可以是首要的力学、电学和热学性质的来源。
因此,固体材料的相变研究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时也在能源存储领域展现出无限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固体材料相变的相关知识,以及其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
一、固体材料相变的基本概念相变是一个基本的物理现象,在整个自然界中都普遍存在。
在固体材料中,相变可以分为两类,即一阶相变和二阶相变。
一阶相变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需要吸收或者释放一定的热量。
例如冰的融化和冷凝水的汽化过程就是一阶相变。
在一阶相变过程中,材料的内部结构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比如晶体的晶格结构和晶胞大小等都可能发生变化。
二阶相变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不需要吸收或者释放热量,例如磁体在失去磁性时的相变。
相较于一阶相变,二阶相变时材料的内部结构变化相对较为微小。
二、固态材料相变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相变是材料性质发生变化的标志,如何利用相变来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能源存储是一个热门研究领域,相变材料作为能量存储材料,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固态材料相变在能源存储中的应用:1、相变储热材料相变材料也被称为储热材料,因为它们可以吸收和释放热量,这使得它们的应用在节能和环保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例如,对于太阳能,我们无法在光照充足时将其收集起来存储下来,但使用相变储热材料,光照充足时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并暂时被储存在相变储热材料中,当需要使用能量时,储热材料将释放出它存储的热能。
2、相变储能材料相变储能材料是指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和释放电能的材料。
目前,相变储能材料主要应用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
相比较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常用的电极材料,相变材料具有体积重量比低、充放电速率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在储能领域的研究中。
特种功能材料中的固态相变及应用
So i S a e Pha e Tr nso m a i ns a ld. t t s a f r to nd The r i Appl a i ns i Spe i lFun to M a e i l i to  ̄pe a un i na c 。 n c c 0 l t ras
XU i i Hu bn,GONG h n k i I S e g a ,JANG h n b o,Z C eg a HAO Xi qn n ig,L n,GUO Ho g o IYa nb
( e aoao f e s aeMa r l adP r r neo Mii r o d ct n S ho o Ma r l S i c n K yL brtr o r pc t a n ef mac f ns f u a o , col f ti s c n ead y A o e s i o t y E i ea e E gneig B ia gU i r t, e i 0 1 1 hn ) nier , ehn nv sy B in 10 9 ,C ia n ei jg
材 料 组织 结 构形 成 及其 稳 定性 的 一 门重要 学 科 。 关 于 固态 相 变 的应 用 ,始 于 结 构 材 料 的增 强 增 韧 ,
的研究 已经从 传 统 的结构 材 料 延伸 到 功能 材 料 ,并 引 发
收 稿 日期 :2 1 0 1—0 8—0 9
许 多 奇特 的物 理 效 应 。 目前 ,已经 形成 一 批 以固 态相 变
的研 究进 展 。
关 键 词 :固态相变 ;特种功能 材料 ;高温形 状记忆合 金 ;高阻尼形 状记忆合 金 ;磁致伸 缩材料 ;热 障涂层材料
中 图 分 类 号 :T 1 2 G 3
[固态相变]固态相变绪论-2019
基本概念
什么是固态相变?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solid 徐祖耀:
相变——不同的相具有不同的原子(分子)集合态、不 同的结构形式(如晶体结构)、不同的化学成分或不同 的物理性质。一个相受环境(外界条件)的影响,如在 热场、应变能、表面能和外力以及磁场作用下,转变为
另一相。
13 13
固态相变主要研究内容
相变热力学:能量的驱动。 相变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依据外界条件不同,需要
选用不同的能量做判据。 相变动力学:相变遵循阻力最小的途径进行,可以尽快松
弛能量。 相变可以有不同的终态,获得不同的新相,只有最适合结
构环境的新相才易于生存下来。
14 14
固态相变主要特点
相变热力学:能量的驱动。 相变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依据外界条件不同,需要
11 11
固态相变相关概念
• 相的概念:合金微观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出均匀一致的成分 和性能(不发生突变),与系统的其它部分具有物理上(而非化学上) 的明显差别和界面。
•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是一相或多相的系统,在能量上达 到最低的状态,可以保持长期稳定的存在。Gibbs自由能,热焓和熵 决定。
17 17
相变的分类
按照热力学分类(Ehrenfest分类) 一级相变和高级相变(二级相变) 热力学参数改变的特征 在相变点上,两相的热力学势(自由能)应该相等,即系统 的热力学势仍然保持连续。但作为热力学势的各阶导数(熵、 体积、比热等)却可能发生不连续跃变,在哪一阶导数上首 先出现不连续跃变,进而确定相变的级。 n级相变:在相变点系统的自由能的第(n-1)阶导数保持连续, 而其n阶导数不连续。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与热力学模拟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与热力学模拟金属材料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之一。
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密切关系,而固态相变是金属材料微观结构的重要表现。
固态相变涉及到热力学过程,在金属材料加工和制备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结合固态相变和热力学模拟两个方面,简要介绍金属材料在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固态相变是指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其结构、形态、性质等产生变化的现象。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可以以固态态和液态态间的相变,和固态晶体间的相变来分类。
其中,固态晶体的相变又分为一种晶体结构到另一种晶体结构的相变,和同一种晶体结构内的晶格畸变相变。
固态相变涉及到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不同的相变产生的结构变化也有不同的影响。
在金属材料加工和制备中,了解材料的结构变化可以优化材料性能,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例如,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之间相互转变时,铸铁中的碳会显影出铁素体中的颗粒状晶体,并改变材料性能,这种性能差异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改善。
固态相变已成为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议题,不同材料的相变过程也在不同的研究中得到了深入探讨。
例如,关于铁素体到奥氏体的相变,人们研究了相变温度和合金成分的关系,以及相变机理等。
同时,也有研究将相变过程与实际生产的连续热处理流程结合,探索在工业生产中采用这一过程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人们也将固态相变与材料的功能性结合,进行了多种探索。
例如,金属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就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固态相变的功能。
在形状记忆合金中,当其受到变形时,若温度发生改变,材料就会固态相变,从而恢复原先形态。
二、热力学模拟热力学模拟是近年来新兴的材料模拟研究方法之一。
其主要应用于热过程和热力学过程的模拟与预测,对于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本质和微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热力学模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金属材料的原子、分子运动来研究材料的热力学性质和相变规律。
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计算方法来模拟金属材料的热力学性质,揭示材料固态相变过程中的热力学基础。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是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这些相变指的是材料在温度和压力变化下,从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现象。
这些相变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并广泛应用于金属制造、能源储存等领域。
固态相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相变过程中晶格不发生破坏的可逆相变,另一类是相变过程中晶格结构发生破坏的不可逆相变。
其中,可逆相变具有较低的激活能,相变过程中不伴随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而不可逆相变则需要较高的激活能,相变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这两类相变不仅在材料性能上有所差异,而且在相变动力学和相变机制方面也存在差异。
一种常见的固态相变是金属材料的热相变。
金属材料在升温过程中会经历几个阶段的相变,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临界温度和晶体结构。
例如,钢的固态相变主要包括奥氏体相变、铁素体与素铁相变等。
在不同的温度下,钢具有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导致不同的性能和应用。
通过调控钢的热相变行为,可以实现钢的强度、韧性等性能的优化。
除了热相变,金属材料还具有一些其他的固态相变行为,如应力诱导相变、压力诱导相变等。
在材料的加载过程中,由于外界应力的作用,材料内部的原子结构会发生调整,从而导致晶体结构的变化。
这种应力诱导相变在材料的强化和塑性变形中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马氏体相变是一种常见的应力诱导相变,通过在高温下快速冷却钢材,可以将钢的组织转变为马氏体组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此外,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还可以通过控制合金成分来实现。
合金是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材料。
不同的合金成分可以调控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从而实现材料性能的改善。
例如,通过在铝合金中添加适量的镁元素,可以使合金发生固溶相变,从而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行为在材料科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固态相变机制和动力学规律,可以为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固态相变原理
固态相变原理1、相变的基础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共性问题:1)相变能否进行,相变的方向2)相变进行的途径及速度3)相变的结果,即相变时结构转变的特征。
分别对应相变热力学、相变动力学和相变晶体学。
相变是朝着能量降低的方向进行;相变是选择阻力最小、速度最快的途径进行;相变可以有不同的终态,但只有最适合结构环境的新相才易于生存下来。
2、固态相变的特殊性(相界面、弹性应变能、位向关系与惯习面、亚稳过渡相、原子迁移率、晶体缺陷)。
固态相变除满足热力学条件外,还须获得额外能量来克服晶格改组时原子间的引力,即存在相变势垒。
相变势垒由激活能决定,也与是否有外加机械应力有关。
3、相变驱动力和相变阻力驱动力:体积自由能,来自晶体缺陷(点,线,面缺陷)的储存能。
储存能由大到小的排序:界面能,线缺陷,点缺陷。
界面能中界隅提供的能量最大,但体积分数小,界棱次之,界面最小,但体积分数最大。
相变阻力是界面能和弹性应变能。
弹性应变能与新旧相的比容差和弹性模量,及新相的几何外形有关。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共格界面的弹性应变能最大,非共格界面的界面能最大。
球形新相界面能最小,但应变能最大,圆盘状新相相反,针状新相居中。
4、长大方式新相晶核的长大分为协同(共格或半共格,切变)和非协同(非共格或扩散)两种,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
原子只能短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过冷度(温度)存在极大值;长程扩散时,长大速度与扩散系数和母相的浓度梯度成正比,与相界面处两相的浓度差呈反比。
5、相变速率相变速率满足Johnson-Mehl方程或Avrami经验方程。
相变之初和相变结束其,相变速率最小,转变量约50%时,相变速度最大。
扩散型相变的动力学曲线呈“C”形。
是由驱动力和扩散两个矛盾因素共同决定的。
6、C曲线“C”曲线建立的原理:一定外界条件下,只要发生了相变,宏观上就能检测出某种变化(组织,结构,性能等),确定该条件下这种变化与新相转变量的关系。
相变进行的难以程度决定“C”曲线的位置。
扩散与固态相变
扩散与固态相变在超细硬质合金固相烧结过程中的应用超细硬质合金具有高硬度和高强度是硬质合金的重要发展方向,进入20世纪 90年代以来,围绕如何细化晶粒,制取亚微﹑超细乃至纳米结构硬质合金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已经成为超细硬质合金技术领域的一大热点[1-2]。
由于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超细晶硬质合金产量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特别是在电子行业,全球 PCB 市场最近几年的增长率均超过9%,2007年超过440亿美元,中国超过 100亿美元,2009年全球电路板总产值超过500 亿美元.中国占到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并且还将持续发展,总产值将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3-4]。
从而促进了PCB刀具的快速增长。
超细硬质合金中晶粒的非均匀长大这一现象自超细硬质合金问世以来就引起了生产者和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也是影响合金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别于晶粒连续均匀长大,非均匀长大是指局部的个别晶粒异常长大,其表现为某单个晶粒尺寸远大于周围晶粒的平均晶粒度[5-6]。
研究者普遍认为粗大晶粒和晶粒聚集导致在外力的作用下成为断裂的源头,使合金强度和耐磨性及其它相关性能降低[]。
由于超细硬质合金中粗大晶粒大都是在烧结过程中形成的,在众多的国内外文献中,对超细硬质合金的生长机理以及相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液相烧结,本文将探讨扩散与固态相变中在几种超细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烧结过程中晶粒非均匀长大机理。
1 超细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扩散-溶解-析出细硬质合金中 WC活性大,在固相烧结时WC向钴相进行扩散-溶解并析出而长大。
1.1烧结过程中WC晶粒形貌的演变以08型WC与Co制成wc-10%co试样条,脱蜡后分别1200.1250.1300.1 350℃进行烧结并分别保温1h和5 h.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烧结过程中WC晶粒形貌的变化,采用差热分析仪研究WC-10%Co[10]。
为说明WC在烧结过程中的长大情况,此处引入参考文献[10]中的实验照片,列举在对在不同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样品的WC晶粒的组织结构进行保温1h和5h时的照片加以详细说明:图1 对烧结的完成的试样PS条脱蜡后的形貌图 2 1200℃烧结后的形貌(a)1h (b)2h图3 1350℃烧结后的形貌(a)1h (b)2h[1] 李沐山,20世纪90年代世界硬质合金材料技术进展[M], 株洲:《硬质合金》编辑部,2004:3-125[2] Lei Yiwen. Effects of grain growth inhibitor on properties of ultrafinccmented carbidcf[D]. Changsha: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3: 40-48[3] 颜练武.纳米V8C7,结构性能与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2-30.[4] Yamamotoa T,Ikuharaa Y, Sakumab T.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electron microscopy study in VC-doped WC-Co compound[J]. Science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2000, 1(2): 97-104.[5] Sommer M, Schuhert WD, Zohctz E,et al. On the formation of very large WC crystals during sintering of ultra-fine WC-Co alloys[J]. Int JRefract Met Hard Mater. 2002.20(1): 41-45.[6] Mannesson Karin, Elfwing Manias, Kusoffsky Alexandra,et al.Analysis of WC grain growth during sintering using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and image analysis [J]. Int J Refract Met Hard Mater, 2008,26(5): 449-455.[7] 颜练武.超细硬质合金中粗晶形成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1 .[8] 颜练武,谢晨辉,王燕斌.硬质合金中异常长大晶粒生长力向的EBSD研究[J] .硬质合金,2010,27( 5):259-262.[9] 杜伟,聂洪波,吴冲浒.烧结工艺对低Co超细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15( 6):650-655.[10] 毛善文,超细硬质合金烧结过程中扩散-溶解-析出特征与研究[J].硬质合金,2014,31(2):68-71。
固态相变论文 2
粉体一班方琴云 1103011009钢中贝氏体组织控制工艺研究摘要:本论文重点讨论了类马氏体形貌贝氏体组织的转变机制;讨论了不同温度等温的贝氏体组织转变和贝氏体组织形态,等温时间的变化对钢中贝氏体组织转变量和残余奥氏体量的影响。
从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角度讨论了贝氏体组织转变的过渡性,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会使奥氏体转变成为千变万化的贝氏体,贝氏体相变带有珠光体分解和马氏体相变的双重特征。
关键词:贝氏体转变组织控制等温热处理1.贝氏体钢的发展现状1.1 国内外贝氏体钢研究自从19世纪30年代,.EC.Bain发现贝氏体后,贝氏体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50年代,英国的P.B.Pikcernig等人发明了Mo-B系空冷贝氏体钢,之后高强韧贝氏体钢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目前我国在贝氏体钢技术上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柯俊、徐祖耀、康沫狂、方鸿生、刘世楷、俞德刚、王世道和李承基等人在贝氏体相变理论和贝氏体钢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
最近F.GCaballeor和.HK.D.HBhdae习五端d备的超强贝氏体钢具有极限拉伸强度2500MPa,硬度600-670HV,韧性30-4oMPa·m1/2,贝氏体板条仅有20-30nm,显微组织见图1.1。
图1.1 低温贝氏体组织1.2 贝氏体钢的性能和应用由于贝氏体本身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贝氏体钢也具有了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尽管贝氏体研究还存在诸多分歧,但贝氏体以其组织结构、处理工艺简单、高韧性等优越性和扎实的基础研究而得以不断扩大应用,这也促进了贝氏体钢的发展和应用。
贝氏体钢是21世纪的新钢种之一。
按碳含量分为低碳贝氏体钢、中碳贝氏体钢和高碳贝氏体钢。
低碳贝氏体钢既可满足高韧性调制件的使用要求,也可用于需焊接的工程构件和其他汽车零件比如汽车前轴、连杆等。
中高碳贝氏体钢合金成分比较简单,成本低,节约能源,同时具有高的硬度,该钢已在塑料和橡胶模具、电厂和矿山耐磨钢球、衬板、截齿等产品上使用,而且贝氏体钢也在航空上得到应用。
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
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相变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材料,它们在温度、压力或电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剧变,这种剧变被称为相变。
相变材料的应用广泛,如温度传感器、存储器、智能材料等。
因此,对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十分重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相变材料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探索。
他们发现相变材料的相变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固态到液态的相变,也称为熔化相变。
在这个阶段,相变材料的分子或原子之间的排列有序的固态结构发生了破坏,分子或原子变得无序,使得材料转化为液态。
接着是液态到气态的相变,即蒸发相变。
在这个阶段,相变材料的分子或原子迅速地脱离材料表面进入气体状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变材料在升温过程中会发生液态到固态的相变,这是因为分子或原子重新有序排列并形成有序结构。
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需要借助多种实验手段。
其中最常见的是模拟实验,通过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预测和研究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
模拟实验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比如相变温度、相变速率等。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合成相变材料,使其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此外,实验室实验也是相变材料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研究人员可以深入了解相变材料的相变机制和行为规律。
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在温度传感器中,相变材料可以根据其相变温度的变化来实现对温度的测量。
相变温度的准确测量对于各种应用场景都非常重要,比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控制,医疗设备中的体温监测等等。
此外,相变材料还可以用于存储器的设计和制造。
由于相变材料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快速相变,可以实现高速写入和擦除的功能,使得存储器的读写速度大大提高。
尽管相变材料的相变行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
例如,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速率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相变材料的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对相变行为的精确控制。
物质的相变与相平衡的研究进展
物质的相变与相平衡的研究进展相变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相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个方面探讨物质的相变和相平衡的研究进展。
固态相变是物质的晶体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固态相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它可以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发生相变,从而改变其形状。
研究人员通过控制合金的成分和微观结构,实现了对形状记忆合金相变温度和相变速度的调控,为其在智能材料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液态相变是物质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其他状态的过程。
其中,溶液的相变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溶液的相变行为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溶质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探索了溶液中相变的规律。
例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结晶相变,形成固体颗粒。
研究人员发现,溶质的种类和浓度对于结晶相变的速率和机制有着重要影响,这为合理设计和控制晶体生长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态相变是物质从气体状态转变为其他状态的过程。
气态相变的研究在能源、环境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液化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制备过程中涉及到气态相变。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等条件,探索了液化天然气的相变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提高液化效率和降低能耗的技术方案。
此外,气态相变还被应用于气体分离、制冷和储能等领域,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平衡是指物质处于稳定状态的过程。
相平衡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热力学平衡是物质在热力学上达到最稳定状态的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热力学分析和实验手段,探索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平衡行为。
这不仅有助于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还为合理利用和开发物质的潜在能力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物质的相变与相平衡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Phase Transi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Phase Transitions in Materials Science 材料科学中的相变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相变现象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水从液态变成固态,金属在加热时从固态变成液态等。
在材料科学中,相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材料的物理性质受到相应的原子排列方式的影响。
当温度、压力等物理条件发生变化时,原子在材料中排列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变化。
相变在材料学中十分重要,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增强或者减弱材料的机械性能、导电性、热导性等方面的特性。
相变可以分为一级相变和二级相变两种。
一级相变包括液态向固态的凝固、固态向液态的熔化,其特点是伴随着潜热的变化,温度在相变过程中保持不变。
而二级相变则没有潜热变化,如顺磁向反磁转变,氧化态的变化等。
相变过程是以能量为驱动力的,所以材料中的相变过程往往会受到热力学参数(如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因素的影响。
在材料学中,相变的研究可以帮助材料科学家深入了解原子和分子之间交互作用,以及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各种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指导和理论基础。
在材料学中,相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领域:固态相变和液态相变。
固态相变是指固体材料在温度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时发生的相互转化、微观结构的改变。
液态相变则是指液态材料的物理性质随温度、压力或其他物理参数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如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变。
固态相变和液态相变有着不同的机理和运作模式,所涉及的材料、领域和应用也不同。
固态相变包括铁素体和马氏体转变、析出强化、区域熔化、玻璃转变等。
在固态相变中最常见的是铁素体和马氏体转变,其在金属加工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马氏体转变是指金属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的快速冷却过程中发生的固态相变。
这种相变具有脆性、高强度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钢铁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
铁素体转变则是指铁素体和其他相之间的相互转化,其常见于钢铁制造领域。
中南大学固态相变论文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固态相变》课程论文题目热处理工艺对Al-Cu-Mg-A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学热处理工艺对Al-Cu-Mg-A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摘要:均匀化处理、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吨合金的组织形态及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三中处理方式后的合金形态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均匀化处理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绪论作为一种时效硬化型铝合金,Al-Cu-Mg系铝合金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近几十年来,该系合金在航空航天工业方面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Al-Cu-Mg系铝合金如2618,2021及2219等合金通常在低于150℃的温度下使用[1];在高于150℃下使用时,该系合金强度会急剧下降,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超音速飞机由于巡航速度较高,在飞行过程中会与空气发生摩擦而产生巨大的气动热,致使飞机的表面温度升高而使机身材料处于150℃以上的工作环境中。
作为飞机的蒙皮材料,Al-Cu-Mg系铝合金的服役温度为150℃及以上时,主要的时效析出相θ′或S相将长大粗化而使合金性能急剧恶化,限制了该合金的应用前景。
较之变形铝合金,虽然一些铸造耐热铝合金的耐高温性能好,但由于其较差的塑性变形能力和耐蚀性,降低了市场竞争力,限制了其在航空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目前,主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包括快速凝固和喷射沉积)来提高铝合金的中高温性能,但是用粉末冶金法生产的耐热铝合金不仅制造工艺复杂,难于制成大型材而且成本极高[2],所以其大规模应用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为提高合金耐热温度和高温性能,利用传统的铸造冶金法制备耐热铝合金仍然具有突出的实际应用价值。
1.均匀化处理对合金铸锭组织的影响1.1合金的铸态组织铸态合金在光学显微镜下的金相组织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铸态合金的微观组织呈树枝状形态,枝晶网络厚度不一且不连续分布。
树枝状组织是由α-Al 固溶体组成,枝晶网络及晶界处主要是由非平衡共晶相和少量不溶的金属间化合物组成。
固态相变总论
所以,临界晶核半径为
r*2/ (G V G E)
形核位垒(形核功)
r0
G*136(GV3GE)2
说明:① 当r=r*时,新相与母相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② 只有半径大于r*的晶核才会稳定长大,当r介于r*~ r0,此时必须克服
形 核势垒ΔG*。 ③ 当r> r0时,固态相变可以自发进行。
2. 非均匀形核
(1)设均匀形核的形核率及受点阵重构控制的长大速度在恒温转变时
均为常数,相变动力学方程(Johnson-Mehl方程):
转变量
K为形状系数,
f()1exK p3 (I4/u 4) 当新相为球形时
K=4π/3
形核率
长大速率
(2)非均匀形核的形核率及受扩散控制的长大速度随时间而变化,则 恒温转变时的相变动力学方程(Avrami方程):
五.晶核的长大
本 质: 长大是新相界面向母相中的迁动过程。 驱动力:新相和母相的自由能差ΔG。
1、晶核的长大方式
按原子的运动规律可分为:
(1)非协同型长大 原子移动无序 主要特点:
晶核长大时,原子向新相移动没有一定的顺序,为“平民式”散漫无序位移, 相邻原子相对位移不等,相邻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2)协同型长大 母相原子有规则的向新相运动!
相
变
u 初秋早晨湖面上的袅袅轻烟
现 象
u 高山上的缕缕薄雾,
丰 富
u 万里晴空中的朵朵彩云
多 彩
u 冬日雪后琳琅满目的雪花和冰晶
是 水 的 各 种 相 变 形 态
:
相变(广义):是指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时,物质
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
②
关于相变的理解:
相变 - 热学期末论文
热学期末论文论文题目:相变以及相变材料的应用关键词:相变、相、相变材料摘要:相变就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与固、液、气三态对应,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
相变材料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
相变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这时相变材料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
相变材料实际上可作为能量存储器。
相变以及相变材料的应用相变就是物质从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过程。
物质系统中物理、化学性质完全相同,与其他部分具有明显分界面的均匀部分称为相。
与固、液、气三态对应,物质有固相、液相、气相。
任何气体或气体混合物只有一个相,即气相。
液体通常只有一个相即液相,但正常液氦与超流动性液氦分属两种液相。
对于固体,不同点阵结构的物理性质不同,分属不同的相,故同一固体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相。
例如,固态硫有单斜晶硫和正交晶硫两相;碳有金刚石和石墨两相;a铁、β铁、γ铁和δ铁是铁的4个固相;冰有7个固相。
由单一物质构成的多相系统称为单元复相系,如冰水混合物和由不同固相构成的铁等。
由多种不同物质构成的系统称为多元系,如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是二元系,空气是多元系。
多元系可以是单相的,也可以是多相的。
相变是物质系统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
流动性液氦之间的转变等。
相变是有序和无序两种倾向相互竞争的结果。
相互作用是有序的起因,热运动是无序的来源。
在缓慢降温的过程中,每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以致热运动不再能破坏某种特定相互作用造成的有序时,就可能出现新相。
固、液、气三相之间转变时,常伴有吸热或放热以及体积突变。
单位质量物质在等温等压条件下,从一相转变为另一相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
通常把伴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的相变称为第一类(或一级)相变。
不伴有相变潜热和体积突变只是热容量、热膨胀系数和等温压缩系数等的物理量发生变化的相变称为第二类(或二级)相变。
固态相变讨论
1丝锥热处理的工艺细节在机械加工中,丝锥是最常见的一种切削工具,用来加工内螺纹扣,由切削部分和柄部组成。
在切削过程中除受到多种应力作用外还受到强烈摩擦作用。
因此,要求丝锥在热处理后具有高的强度、硬度、耐磨性和较小的畸变。
根据以上要求,制造丝锥的材料一般选用T12A、T10A碳素工具钢,CrWMn钢、9CrSi和W18Cr4V高速钢、W6Mo5Cr4V2钢等。
\在丝锥的热处理生产过程中,由于人们经常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造成丝锥热处理畸变,甚至开裂报废,出现较高的废品率,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在生产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制造丝锥的材料在机械加工前要进行质量检查,材料的显微组织应是球化组织,碳化物细小且分布均匀。
若材料的显微组织为片状珠光体以及碳化物尺寸过大、不均匀度过高甚至存在网状碳化物,丝锥的塑性降低,淬火畸变开裂倾向增大,且增加刀尖的脆性,容易崩刃,降低丝锥的使用寿命。
在丝锥淬火前为了减少淬火时畸变开裂倾向,特别是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丝锥应消除前期工序中产生的机械加工应力。
丝锥在淬火前,均应进行预热,以降低温差减少热应力,降低丝锥的畸变倾向。
特别是对于W18Cr4V高速钢,由于淬火加热温度较高,若把冷态的丝锥放入高达1280℃的高温盐浴炉中直接加热,由于加热速度较快,会造成很大的热应力,增大畸变开裂倾向。
所以丝锥在淬火加热前均应进行预热,以减少温差、降低热应力。
丝锥热处理时,可以只对其刃部和柄部淬火,而中间过渡部分不淬火。
这样可以使过渡部分有韧性,以利于以后校正的进行。
淬火加热温度应尽量选择较低的温度,以防晶粒粗大,降低丝锥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尤其是小直径丝锥,宁可降低一些硬度,也必须使其保持一定韧性,绝对避免高温淬火。
与此同时淬火加热时间也不应过长,否则过高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也会导致丝锥晶粒粗大、脱碳、过热甚至过烧现象,影响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甚至报废。
淬火后的丝锥应立即回火,防止长时间放置。
回火温度要根据丝锥的硬度要求而定,且还需注意以下两点:①根据淬火情况适时调整回火温度;②避开钢的第一类回火脆性区,如CrWMn钢的回火温度为250℃~300℃。
相变材料毕业设计
相变材料毕业设计相变材料毕业设计近年来,相变材料在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变材料是一种能够在温度、压力或其他外界条件变化时发生物理或化学相变的材料。
它们具有独特的性质,可以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我即将完成的毕业设计中,我将探索相变材料的潜力,并设计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
首先,我将研究相变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相变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固态相变材料和液态相变材料。
固态相变材料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晶格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物理性质的变化。
液态相变材料则在温度变化时发生液体-气体相变或液体-固体相变,产生大量的热量。
了解相变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于设计新型相变材料至关重要。
其次,我将研究相变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
相变材料可以用于储能和节能。
储能方面,相变材料可以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可以用于储存太阳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
在太阳能领域,相变材料可以将太阳能吸收并储存为热能,以便在夜间或阴天使用。
在节能方面,相变材料可以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例如,在夏季,相变材料可以吸收室内的热量,从而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节约能源。
此外,我还将研究相变材料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相变材料可以用于制备智能药物释放系统。
智能药物释放系统是一种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释放药物的系统。
相变材料可以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释放药物,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此外,相变材料还可以用于制备智能假肢。
相变材料可以根据人体温度变化调节假肢的硬度和柔软度,提高假肢的适应性和舒适性。
最后,我将设计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
基于对相变材料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将尝试设计一种具有更高相变温度和更大相变潜热的相变材料。
通过调控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我希望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我还将研究相变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重复使用性,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变材料毕业设计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相变材料的原理和应用,我相信我可以为相变材料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态相变论文班级:材料08-01姓名:郑国阔学号:0808010130金属固态相变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摘要:已经研究形成一套金属固态相变理论,但有的知识陈旧,且存在错误,因此,开拓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就钢的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做了深入研究。
通过分析得出钢中共析分解的新机制,对于“相间沉淀”机理做了新的解释,重申了珠光体的新概念。
认为:珠光体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构成的整合组织,不是机械化合物。
珠光体的形核--长大是以界面扩散为主进行的相变,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是共析共生,协同长大,不存在领先相;发现了珠光体转变在预先抛光的试样表面也具有浮凸效应;指出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提出了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
认为以往的热力学计算不准,贝氏体铁素体的相变驱动力约为-905J/mol。
提出了切变-扩散整合机制,贝氏体相变的晶核是单相BF,不是共析分解,贝氏体铁素体(BF)在贫碳区形核,是贫碳的γ→α的无扩散相变,不是切变过程,而是以界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钢中贝氏体碳化物(Bc)在γ/α相界面上形核,向奥氏体和铁素体中长大,最终被铁素体包围,是以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进行的相变。
关键词:固态相变;珠光体;贝氏体;界面扩散;热激活跃迁;扩散;切变;整合。
金属固态相变过程和相变机理极为复杂,而钢中的相变是金属相变中最为复杂的,各种相变机制也存在争议,在争论中金属固态相变理论不断更新和发展发展[1~7]。
科学技术哲学告诉人们,自然物质的演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应当把“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系列作为一个整合系统来研究。
从整合机制和自组织功能方面以系统整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1世纪以来,奥氏体的形成、马氏体相变和回火转变研究欠活跃,进展缓慢,本文主要介绍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相变的最新进展情况。
珠光体是钢中发现比较早的组织,20世纪上半叶对珠光体转变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60~80年代在马氏体和贝氏体研究的热潮中,珠光体相变的研究被冷落。
80年代以后,索氏体组织及在线强化;非调质钢取代调质钢;高强度冷拔钢丝的研究开发等,使珠光体转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新进展。
但是,共析分解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
本文就珠光体的定义、共析分解机理;领先相问题;相间沉淀等阐述其新理论、新认识。
20世纪50年代柯俊第一次对贝氏体相变的本质进行了研究。
60年代末,美国冶金学家H.I.Aaronson等学者从能量上否定贝氏体转变的切变可能性。
贝氏体相变机制方面形成了切变机制、扩散-台阶机制,切变-扩散复合机制等,并且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论争。
进入21世纪以来,刘宗昌等人提出了切变-扩散整合机制。
继承各类学术观点之所长,开拓创新,实现各类学术观点的整合,以便促进贝氏体相变理论的发展。
1. 珠光体转变新理论20世纪80年代电镜观察发现了珠光体组织中的长大台阶,提出了台阶转变机制。
近年来,作者本人依据对共析分解机理和珠光体本质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并出版了专着,批驳了某些陈旧和错误的学说,提出了共析分解的新观点、新机制,对于“相间沉淀”机理也做了新的解释,重申了珠光体的新概念。
1.1 珠光体的新概念概念是理论的细胞[8],至关重要。
以往,许多文献书刊中称“珠光体为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此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叶,延续应用至今,陈旧而不正确,理由有三:其一,由铁素体+渗碳体构成的组织不完全称为珠光体,如碳素钢中的上贝氏体组织也可以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组成;其二,珠光体组织不是混合物,不是混合系统,而是一个整合系统;其三,钢中的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的共析分解产物,其相组成物是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
是铁素体和碳化物以相界面的有机结合,有序配合,平衡状态下铁素体及碳化物两相是成一定比例的,有一定的相对量。
而且两相以界面相结合,存在金属键,各相之间还具有一定位向关系[4,9]。
钢中的珠光体的定义应当是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得到的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碳化物)的整合组织。
不是机械混合物。
关于钢中的共析分解,或珠光体转变的定义,一直缺乏,本文给出的定义如下:过冷奥氏体在Ar1温度同时析出共析铁素体和共析渗碳体(或合金碳化物)两相,形成珠光体组织的扩散型的一级相变,称为珠光体转变。
1.2 钢中共析分解的形核过冷奥氏体共析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的整合组织是个自组织的过程[3,8]。
按照自然事物演化的自组织理论,具有共析成分的过冷奥氏体在满足下列条件时:(1)远离平衡态(低于A1);(2)出现随机涨落;(3)非线性相互作用,即可实现共析反应:1.2.1贫碳区和富碳区在过冷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是珠光体共析分解的一个必要条件。
无论是高碳钢、中碳钢、还是低碳钢,加热获得奥氏体组织,奥氏体的成分本来就不均匀,存在贫碳区和富碳区。
按照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3,8],过冷奥氏体在一定过冷度(ΔT)下,将出现贫碳区和富碳区的涨落。
加上随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一旦满足形核条件时,则在贫碳区建构铁素体核坯的同时,在富碳区也建构渗碳体(或碳化物)的核坯,二者是同时同步,共析共生,非线性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组成一个珠光体的晶核(F+Fe3C)。
因此,共析分解时,是铁素体和渗碳体共析共生,共同建构珠光体形核(F+Fe3C)的整合机制。
至今,尚未观察到珠光体转变时单独的铁素体“领先相晶核”或者单独的渗碳体“领先相晶核”。
1.2.2珠光体形核35CrMo钢1050℃奥氏体化,在530℃硝盐浴中等温10分钟,然后水冷淬火,得到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残留奥氏体的整合组织。
图中所示为片层状的珠光体在晶界形核-长大。
图中所标的珠光体团尺寸实测为1088nm,而图中a 箭头所指的珠光体团尺寸约为270nm,箭头b所指的珠光体团尺寸约为550nm。
这些珠光体团都是由晶核长大的。
如果图中的珠光体团的晶核是由一片铁素体+一片碳化物组成,则珠光体晶核的尺寸接近100nm。
2.贝氏体相变新理论2.1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中温转变的贝氏体相变,其相变机制、组织结构更为复杂,具有过渡性质,相变过程和产物在质上和量上均具有过渡性。
贝氏体和贝氏体相变更为复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相变的过渡性。
2.1.1中温转变是过冷奥氏体转变的中间过渡环节过冷奥氏体作为一个整合系统,从整体上看,从高温区的扩散性的共析分解到低温区的马氏体无扩散相变是一个逐级演化的过程。
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不同性质的阶段:即高温区的珠光体转变→中温区的贝氏体相变→低温区的马氏体相变。
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当把握整合系统的整体性,中温转变是这个系统的中间过渡环节。
碳及合金元素原子的扩散速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慢,是导致分阶段转变的诱因。
在高温区,原子扩散能力强,奥氏体进行扩散型的共析分解转变为珠光体组织;而在低温区,Fe原子和替换原子难以扩散,则发生无扩散的马氏体相变;在中温区,碳原子尚有足够的扩散能力,能够长程扩散。
但铁原子和替换原子的位移方式是复杂的,界面热激活跃迁是重要方式之一,发生贝氏体相变。
贝氏体转变与共析分解、马氏体相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表现出从扩散型相变到无扩散型相变的过渡性、交叉性。
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它既打上了共析分解的“烙印”,又打上了马氏体相变的“烙印”。
过冷奥氏体作为一个整合系统,从高温区到低温区,从扩散型转变过渡到无扩散型转变,系统自组织功能安排一个过渡区,即中温转变区,是符合自然事物的演化规律的。
在相变机制和转变产物的组织结构方面表现为过渡性特征。
3.结论本文基于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对珠光体和贝氏体相变理论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如珠光体的新定义、贝氏体相变的切变-扩散整合理论。
主要结论如下:[1] 阐述了珠光体、共析分解、贝氏体、贝氏体相变的新定义。
[2] 过冷奥氏体在一定过冷度下,将出现贫碳区和富碳区的涨落。
加上随机出现的结构涨落、能量涨落,非线性的因果正反馈相互作用,在贫碳区和富碳区同时建构铁素体核坯和渗碳体(或碳化物)核坯,共同组成珠光体的晶核(F+Fe3C),然后协同长大,共析共生,不存在领先相。
[3] 珠光体的形核-长大过程中,碳原子、铁原子和合金元素原子以界面扩散为主,不单是体扩散。
[4] “相间沉淀”是共析分解的一个特例,虽然“相间沉淀”产物的形貌与片状珠光体不同,但本质上就是珠光体组织,其转变机制应当应用共析分解的新理论解释。
以往书刊上的机理和图解应当摒弃。
[5] 共析分解中,珠光体的片间距与过冷度之间、珠光体的形核率与合金元素含量之间、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与组成相等因素之间,普遍存在非线性关系。
[6] 珠光体转变也存在表面浮凸现象。
其成因与相变体积膨胀有关。
[7]过渡性是贝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在相组成、组织形貌、亚结构等多方面表现过渡性、交叉性。
[8]计算得贝氏体铁素体相变驱动力约为-905J/mol。
认为以往以KRC等模型计算的贝氏体相变驱动力太小。
[9]贝氏体铁素体在贫碳区中以γ→α形式形成BF,是无扩散相变,以界面替换原子热激活跃迁方式形核长大,但不是切变过程,也非扩散过程。
[10]贝氏体铁素体中的碳是过饱和的,约为0.2wt%。
在铁素体内部不具备碳化物的形核-长大条件。
碳贝氏体化物(Bc)在BF/γ相界面上形核,沿着相界面长大,可以长入奥氏体中,也可以长入亚单元之间,碳化物长大停止后可被铁素体包围。
参考文献[1] 徐祖耀着。
马氏体相变与马氏体[M].北京:科学出版社,l981. 45.[2] 陈景榕,李承基。
金属与合金中的固态相变[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2-152.[3] 刘宗昌,钢中相变的自组织[J],金属热处理,2003.28(2).13~17.[4] 刘宗昌。
钢的整合系统及其复杂性[J].钢铁研究学报,2002, 14(5):35-41.[5] 刘云旭。
金属热处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39-70.[6]刘宗昌,任慧平着,过冷奥氏体扩散型相变[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 刘宗昌,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J],材料研究学报,2003.第24卷,第2期,37~41。
[8] 陈昌曙。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108-200.[9] 刘宗昌,任慧平,宋义全。
金属固态相变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10] Sundquist B E, Acta Met., 1968,16:1413.[11] S. A. Hackney and G .J. Shiflet, Acta Metall., 1987,35:1007-1019.[12] 大森靖也。
日本金属学会会报,1976,15(2):93.[13] 刘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