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摘要: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就业能力的概念。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结合国内外先进就业能力培养方法,提出了转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新形势就业能力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自1999年我国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毕业人数的大量增加使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不少学生与家长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甚至开始质疑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毕业生就业状况。

2011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记者会上称,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院校2009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8.0%,2009届为91.2%。近几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仍有10%以上的人不能就业。从实际状况看,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却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供大于求”。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本是23%,而目前我国仅为5%。目前存在的现象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造成了目前大学生

就业的严峻形势。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考国内外就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国内外专家对就业能力的概念界定和构成的分析,得出就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到目前还有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研究者对其包含的意义具有不同层次的解释。比较权威的概念是Lee Harvey提出的,Harvey于2001年综述并分析了就业能力概念研究程度,他不认为就业能力仅仅是局限于毕业生获得一份工作,而应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国内较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本文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获得工作时的综合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随着环境变化而相应提高的综合能力,最早表现为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能力,后面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并加以改进。

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根据各大招聘网站的调查数据和企业报道,普遍反映当前毕业生

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方面评价并不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企业要求专业知识的综合化,但是我国高校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缺乏渗透与沟通,造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了与工作相关的交际、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教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2)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有差异。学生在大学学习中,自己的主观能动意识较差。多数同学只按照学校安排好的课程设置进行学习,学校对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较少,造成了很多同学没有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意识。(3)就业观念滞后,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对求职过程准备不足,缺少应聘技能方面的指导,没有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存在“等、靠、要”思想。很少学生主动的针对自己的特长不足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即使做了也很少有同学坚持下来。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普遍不重视。

3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近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内部看,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突显。我们要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3.1 大学生要转变自身就业观念

大学生自身是提升就业能力的主体,大学生必须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负责,要有主动学习,自我开发的意识并付诸行动,同时进行长期的积累。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就业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大学四年的,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不仅仅是应聘时所展现出来的素质。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性格、特长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实现这个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己对专业的深入理解,进行不断调整,最终获得一个满意的结果。大学生自身一定要认识到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保证学生获取就业能力的关键。

其次,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第一,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有的毕业生存在“等、靠、要”的不正确就业观念,有的寄希望在托在社会关系上;有的希望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向选择要求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靠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就业机会。第二,要适当的降低就业“期望值”。有的毕业生希望自己毕业后能从事管理工作,有的希望自己能月薪上万,现实中要想初次就业就找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岗位确实很难。有的学生从小到大学习一直很顺

利,基本没有受过挫折。面临就业困难,还很难适应,因为这种学生对自己的期望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好就业心态,可能一直处于心情不顺畅的压抑状态,从而影响自己就业。

3.2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就业指导内容

结合市场需要实际,改革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实践培养,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就业指导内容。

3.2.1 改革培养目标

高校的基本职能就是人才培养,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暴露出来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的问题。当前,精英型培养目标已经不适用,大学应该要培养出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强、善于解决问题的社会从业人员。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仅具有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时的沟通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与客户交流时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等等。如何提升大学这些能力一定要体现在在学校培养工作中。因此,培养目标要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技能为目标,在此基准范围之内培养适合当今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大学需要完善当前的培养方案,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3.2.2 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