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试讲稿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人教版初中地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地势和地形》——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第一课时。
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本节课,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地势和地形》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
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读图分析、总结规律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合作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及其影响。
4、教学难点:是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已有了一些基础,但水平仍然较低,需进一步培养、锻炼。
在地理学习中仍然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三、教法分析教无定法,教学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采用的教学方法:(1)讲学稿授课法(2)小组合作学习(3)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三、学法指导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代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地形和地势》说课稿1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__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A、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B、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3、教学重点: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势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势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4、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所经历现象跟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相接。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通过画面的动静结合、问题的设置和填图练习,最后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互动时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势和地形”。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势和地形”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势特征和主要地形类型,以及它们对我国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中国地形图,直观地展示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主要地形类型,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并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地形区。
最后,阐述了地势和地形对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能够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来认识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地势和地形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影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和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并能在地形图上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能够列举我国的主要地形类型,知道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理解地势和地形对气候、河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地形图和分析相关数据,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说课稿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说课稿第一节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关于地形和地形的课堂讲稿兰英,华侨中学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地势和地形》一、说教科书1、本节教材地位、特点和作用《地形与地形》是中国地理版初中七年级地理第一卷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主要讲述我国的地形特点。
它不仅是中国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地理学其他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和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教学内容《地形与地貌》包括中国地形的特点和三级分界线。
中国四个高原、四个盆地、三个平原和三个丘陵的分布和特征。
中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3、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掌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并能记住各级阶梯边界的名称,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掌握主要地形区域的分布,了解和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片、观察判断、积极探索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处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地势西高东低,分三级分布。
我国的主要地形。
这是本课程教学难点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中国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第二,教学方法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而地理是无图不成地理,故本节课应注重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教学中利用媒体演示法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再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动手填图练习,来达到在图上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口语和学习方法“脑”中有图,心中有“理”,我所带的班级人手一份提前发的中国轮廓图,理论来自于实践,让学生在课上有动手、思考、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的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师们:⼤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是《地形和地势》,本课是新⼈教版版⼋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
下⾯,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馈四个⽅⾯展开说课,请⼤家指正。
⼀、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在此之前,学⽣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政区划、⼈⼝和民族等⽅⾯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然环境这⼀章的第⼀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从教材结构看,它既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基础---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对中国⽓候、河流、交通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材内容看,其实践性很强,能够让学⽣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活有⽤的地理,是对终⾝发展有⽤的地理。
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教学⽬标⼀是知识与技能(1)通过运⽤分层设⾊地形图,重点理解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及重要⼭脉的分布,提⾼学⽣观察、感知、分析、归纳、总结的能⼒。
(2)能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原、平原、盆地、丘陵)的分布,培养学⽣的读图能⼒。
⼆是过程与⽅法(1)本节教学需要通过地图增强学⽣提取有⽤的地理信息。
(2)通过剖析“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讨论与识图,增强学⽣学习地理的兴趣,树⽴与他⼈合作的学习态度;(2)通过对祖国壮丽河⼭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的⾃豪感和培养学⽣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我认为,本节的核⼼是让学⽣认清中国地形和地势的整体特点和我国主要⼭脉的分布,因此中国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及⼭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读图总结分析我国⼭脉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并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对我国⽓候和河流的影响。
⼆、说教法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以“三维互动、五步导学”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的主动积极性,让学⽣以问题导学、以图引学,开展⼩组讨论,让课堂活起来。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精选多篇)
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精选多篇)第一篇: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初中地理《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试讲稿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视频,来共同欣赏祖国山河的美好。
师: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在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师:A 同学回答得很全面。
陆地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
二、新课教学师: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类型图”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它们呈现出什么特点?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因为我国的地形类型齐全,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师:下面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
师: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及其大致位置。
师:B 同学你来说说。
师:回答得很好。
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三大平原及其主要分布区?师:C 同学观察得很认真。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初中地理教师编面试
《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势和地形》,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并能解释重要山脉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1.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中国地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不能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相连接。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适当指导。
二、说教法1.教学方法“读图—讨论一讲解”结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模型图、中国地形图。
初中地理试讲稿模板三篇
初中地理试讲模板(一)一、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报考初中地理的××号考生。
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课题名称,如民族/工业/能源资源的开发/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下面开始我的试讲!二、导入部分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复习之前知识,如我国的人口/我国的农业/我国的自然资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下,?(具体知识点回顾,如人口分布情况如何/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占比重最大的资源是什么/三圈环流的形成)很好,我听到有同学回答出来了,,(转述答案,如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农业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煤炭比重最大/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那大家是否思考过?(将复习知识与新内容建立联系,如不同民族的人口又具有怎样的分布特点/工业的发展是否也如农业一样呢/煤炭资源的开发具体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地球的公转会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看到有些同学在摇头,没关系,我们今天就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导入之后写题目,如民族/工业/能源资源的开发/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写标题)注:导入不要过长,简明扼要即可。
三、新授部分同学们,咱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大家进入课题学习,如你能想起我国有哪些民族吗/工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若由你负责开发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地球的公转和近地面冷热不均之间存在怎么的关联性)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到的知识,试着回答一下,这位同学,嗯,,(转述答案,如汉族、满族、藏族、苗族、壮族/生活资料、生产原料、技术装备/结合当地实际,考虑资源储存状况,市场情况还有交通/近地面太阳直射点接收到的热量最多……)很好,你总结的很全面,知识面宽广,请坐。
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下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
(此处高度概括,如我国民族众多/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开发资源时要考虑因地制宜/公转造成太阳直接点的季节性移动,进而造成近地面冷热地带也跟着季节性移动)(板书)现在请大家看,(第一个任务自主学习,如阅读背景资料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大屏幕上的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柱状图/大屏幕上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分布图/观察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示意图)给大家3分钟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出其中规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地形和地势(第二课时)说课稿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第2课时(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说课稿一、说教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和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也是影响我国气候、河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地理学习的重点内容。
本节教材设置了两个小标题: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第二框题:我国的地势特征。
二、说内容本框题包括三级阶梯的总特征和具体每一节阶梯的海拔、地形构成、阶梯分界线以及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部分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形分布特点,对地势虽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明确,因此,本节课通过读图、活动,进一步重点学习我国的地势特征及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总特征,读出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和海拔范围,找到并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并能够在地图上填绘出来。
2、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3、通过地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以及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地势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激发学习地形的兴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2、阶梯分界线及各级阶梯内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四、说教法本节课注重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积累丰富表象,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范文(精选4篇)《地形和地势》范文篇1你们好!今天我为大家讲的课选自人教版教材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形和地势》,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
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从结构上分为三个标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宏观到微观,由形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形复杂多样则需要学生在阅读地图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进而认知地形特征,这样的安排不仅能锻炼学生阅读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过渡。
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以及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多样性,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地形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地形和地势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上的不足,如对地形地势的概念理解不深,对地形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掌握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地形和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2.难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的地形和地势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以及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形和地势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地形与地势 说课稿
地形与地势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内容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地形部分。
本节内容是中国的地形的基础知识,它承接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的知识,并为下一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打下基础。
地形与地势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交通、农业、工业等。
因此,掌握中国的地形与地势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我国的地形种类和地势特征。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我国的自然环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的地势特征。
难点:我国的地形种类及其分布。
二、说教法本课利用多媒体和互动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发现、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
三、说学法本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我国的风景名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我国的地形种类,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的地形种类;然后介绍我国的地势特征,通过动画演示我国的地势分布情况,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地势特征;最后介绍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3、巩固练习: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4、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地形与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形的分类及其特点,地势的概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各种地形和地势,并理解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在教材中,还穿插了与之相关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不同地形和地势背后的人文历史。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过于依赖死记硬背,缺乏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和作用为主,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掌握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学生能分析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和地势的概念,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地形和地势对我国的影响,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分析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地形和地势的实例,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和地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2.讲解:详细讲解各种地形和地势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理解地形和地势的概念。
3.分析: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地形和地势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4.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地形和地势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西北高,东南低•南北高低差异地形和地势的作用:•影响生产和生活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实用6篇)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 教材内容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
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
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
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课时
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课时地形和地势说课稿第 1 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和地势特征,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地形和地势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首先通过各种地图和图表,直观地展示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起伏。
然后,通过文字描述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和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地理课程中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和地图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地形和地势这样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和实践来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说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
(2)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指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3)了解地形和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和图表,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我国地势的特点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教学难点(1)地形和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地形和地势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
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
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地形与地势》试讲稿
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我试讲的题目是《地形和地势》,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不同地形类型的景观视频,来共同欣赏祖国山河的美好。
师:通过观看视频,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在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师:A 同学回答得很全面。
陆地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五种地形。
二、新课教学师:接下来,同学们阅读“中国的地形类型图”和“中国的地形分布图”,分析一下为什么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它
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因为我国的地形类型
齐全,纵横交错、相互交织。
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师:下面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
的一些地形。
师: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及其大致位置。
师:B 同学你来说说。
师:回答得很好。
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
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
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
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三大平原及其主要分布区? 师:C 同学观察得很认真。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主要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国的丘陵和盆地呢? 师:对,回答得很好。
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
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生活在这里。
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
主要有四大盆地,即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同学们要注意区分山区和山地。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师:很好,请坐。
D 同学对山区和山地的区分掌握得非常准确。
通过对比,我们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
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山区主要包括山地、比较崎岖的高原、丘陵等。
师: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
请同学们分组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有利影响:山区在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具有优势;可利用山区开发3旅游业。
不利影响: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耕作业;山区多,平原少,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地形类型多样,与我国纵横交错的山脉分布有很大关系。
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师:E 同学回答得很好,并且注意到了弧形山脉的分布。
我国山脉的走向有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弧形山脉。
师: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笔把不同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试着分析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师: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师:F 同学分析得很好。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师:通过读图,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
比较多呢? 师:对,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三、巩固提高师:通过刚才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
山脉分别连线。
同学们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接下来同学们试着完
成教材上的填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改正。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及我国
主要山脉的分布。
同学们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
什么,有什么特点? 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师: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