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登高》杜甫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杜甫《登高》
飞鸟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王维《入若耶溪》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杜甫:《旅夜书怀》
飞鸟:用“回鸟”自比,表达自己因为战乱而到 处漂泊,有家难回的艰难处境。
品意境 析情感
风急
天高
意境
猿 啸哀 孤独无依 深沉
找诗眼
悲 秋
析意象 品意境 抓主旨
★ 诗 人 眼 中 的 秋 天
急风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观沧海》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急风: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高天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 多病缠身的苦痛之悲
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争的国难之悲
白发徒增壮志未酬之悲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猿啸:猿长鸣声。
渚:水中的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百年:犹言一生。
艰难:指时局艰难。
苦恨:极恨。
繁霜鬓:两鬓白发越来越多。
潦倒:因病衰颓。
新停:最近停止,指刚戒酒。
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大意】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万里漂泊,悲秋时节常作他乡之客;一生多病,如今又独自登上高台。
时事艰难,深恨两鬓白发越来越多;因病衰颓,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
下面为大家带来杜甫的《登高》原文及全诗赏析,快来看看吧。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原文《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文注释1.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2.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3.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4.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5.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6.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7.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8.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全诗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诗人登高俯仰所见所闻,融合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夔州即今天四川的.奉节,那里一向以猿多声哀而著称,自古就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巫峡悲,猿鸣三声泪沾衣”之说,而峡口更以风大浪急而闻名,这时诗人独自登上高处,视线从高到低,举目四望,侧耳聆听,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画面。
人教版高一语文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发布时间:2021-03-23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 zhǔ)清作( zuò)客霜鬓( bìn )浊( 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杜甫 登高》说课稿教案
《登高》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登高》,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诗歌解读:《登高》这首诗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7课《近体诗六首》。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代诗歌。
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
《登高》一诗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今天的奉节)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互相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时代的苦难,个人的艰辛,再加上好友的相继辞世,让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郁闷。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长年的漂泊、万分的孤独,再加上百病缠身,反倒更增添了诗人心头的悲哀。
给人苍凉雄浑、沉郁悲壮之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科的教学目标: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品味意境。
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情景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去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二、教法学法(一)教学方法1.吟诵法。
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唐之韵》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登高》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登高》。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受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表达。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所见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年老多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阅读基础,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深入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风格。
2. 理解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悲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是诗歌的核心,理解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阅读和欣赏其他文学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登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种复杂的情感,如壮志难酬的悲愤、年老多病的愁苦、对身世飘零的感叹等。
这些情感相互交织,需要学生仔细品味和揣摩,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诗歌的主题可以有多种解读,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探讨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入诗歌的主题。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登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1] ,渚清沙白鸟飞回 [2] 。
无边落木萧萧下 [3] ,不尽长江滚滚来 [4] 。
万里悲秋常作客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6] 。
艰难苦恨繁霜鬓 [7] ,潦倒新停浊酒杯 [8] 。
【注释】[1]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甚哀,所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3]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叶动之声。
[4]滚滚:相继不绝,奔腾不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评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评课稿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一篇诗歌篇目,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篇诗以其深刻的感受和宽广的视野,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矛盾和自身身份的思考与抒发。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理解《登高》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熟悉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和解析诗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感受杜甫的诗歌情感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4.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登高》的主题分析;2.诗歌情感表达的解析;3.诗歌的比喻和修辞手法;4.杜甫诗歌的风格与特点;5.学生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思考。
4.2 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前激发学生对《登高》这篇诗歌的思考。
Step 2:全班共同阅读诗歌(1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齐读《登高》,注重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Step 3: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介绍《登高》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想内涵。
Step 4: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登高》的理解和感受,交流彼此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教师对全班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主要内容,然后选择几个学生进行思路展示,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评课稿一、绪论本文是针对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登高》这篇课文的评课稿。
通过分析该篇课文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和评价依据,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
本文结构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二、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杜甫以登高为题材,表达了对国家沉沦和自身命运的忧愤之情。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作者对时局的思考,课文反映了杜甫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该篇课文采用了较为复杂的词汇和句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登高》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学习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学习《登高》,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关注,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学习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五、教学内容和策略1.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内容:- 课文导读:通过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 课文分析:通过分析课文的结构、情节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 词汇学习:通过详细解释和示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 - 句式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语言运用和艺术效果; - 抒情模仿: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
(封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3.感受杜甫心系苍生、情寄邦国、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
2学情分析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以《登高》而言,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
故细读文本,咀嚼字句,便是赏景、悟情、会意的基本路径。
其次,不朽名作的特点是寄寓深广,古今评价甚多,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的极好凭借。
第三,诗为语言之精华,是诗人心里涌出的情感之流。
诵读乃赏诗之要着,精心感悟之时,设身处地,心惟口诵,是理解诗意的关键一步。
3重点难点1.理解本诗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及绘景、抒情之法。
2.学会用意象叠加法、字句推敲法、诵读体验法等欣赏诗歌。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设计一、诵读感知先有情1.教学蓄势:播放《唐之韵》朗读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哀郢》朗读。
2.移情想象:假如你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此时流落夔州,年已55岁(去世前三年)。
秋日的一天你登高远望,“面对”洪涛滚滚的秋江秋景,不禁忧时伤世,万般悲慨涌上心头……请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诗歌。
二、寄意遥深“三秋图”有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
“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蕴涵丰富,除了指季节之秋外,请再究深意。
研习:“三秋图”,“秋”不仅是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阔大苍茫、凄凉清冷的景象,皆传达出秋之凄冷;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着诗人心情的下坠,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面对滚滚长江,永恒的自然更令人感叹时光飞逝,生命短暂;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登高古诗词拼音杜甫 [高一语文必修3杜甫诗《登高》赏析]
古诗赏析是高中语文的必考题型,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3杜甫诗《登高》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登高》(共17页PPT)
由于时事,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在成都过了一 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又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 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 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登高》、《秋兴》、《三绝句》等大量名篇。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
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 “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 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 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 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五个问题请好好思考,可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 将你的心得写于作业本上,下次 课上我们进行讨论及解答。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杜甫“尝困于衣食”,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奔走献赋, 取得少许资助。这段时期,诗人写了一些批评时政、讽刺 权贵的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等。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 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 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 《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做左拾遗。其后,他用诗 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 “三吏”、“三别”。
赏析: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 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 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 感交集,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登高杜甫》教育教学课件
鉴赏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广(范围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多(数量上)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无边落木之声, 不尽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势磅礴,沉郁悲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杜甫简介(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春望》等诗。 后来他逃出长安,但战乱和饥荒让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47岁丢官入蜀。 在朋友的帮助下建了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内部朝政腐败,割据势力征战不断,外有吐蕃的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皇帝出逃。 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去世,郁闷像一团乌云一样压在心头。 为排遣烦恼苦闷,作者抱病登台,但,悲凉的江峡秋景更增添了他的悲哀。 此时杜甫55岁,三年后客死于旅舟中。 杜甫的死和饥饿有着斩不断的联系,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 连续饿了9天。 当地县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和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许久未进食, 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暴饮暴食导致消化不良而死。
司机也姓刘,四十多岁,是刘姐的亲哥哥,很厚道老实的一个人,当初刘姐刚带陈灏的时候就说,“我是举贤不避亲,我这个哥 哥实在着呢。”后来一起工作了这么多年,刘哥也确实从来没有因为私事耽误过工作,跟陈灏的关系也一直很好。
仲贤惠等饺子上桌的功夫也不闲着,掏出个手机来上网看新闻。翻了几页,兴奋地把手机举到几个人跟前展示了一圈,“看看, 看看,昱辰哥哦。”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
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作品《登高》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
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
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
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
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襄阳(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优秀课件
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越 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幸 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 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
孤旋 独, 无说 依明飞 。它鸟
无 处 停 息在 ,空 比中 喻盘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 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 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 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 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 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 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 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 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 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 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 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 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联灾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 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 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 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 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 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 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 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登高
杜甫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 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 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 沉郁顿挫,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 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 写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 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 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 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其作品有《春夜喜雨》、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杜甫草堂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称“诗圣”,文为“诗 史”。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 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 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 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 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 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 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 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写下了《丽人行》。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登高 杜甫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 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 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 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 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 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 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 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 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 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 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 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 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⑷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
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 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