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教案

合集下载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教案 第2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授课序号01教 学 基 本 内 容一.随机变量1. 随机变量:设E 是随机试验,样本空间为S ,如果对随机试验的每一个结果ω,都有一个实数()X ω与之对应,那么把这个定义在S 上的单值实值函数()X X ω=称为随机变量.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字母,,X Y Z ,…表示.2.随机变量的两种常见类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二.分布函数1. 分布函数:设X 是一个随机变量,x 是任意实数,称函数{}(),F x P X x x =≤-∞<<∞为随机变量X 的分布函数,显然,()F x 是一个定义在实数域R 上,取值于[0,1]的函数.2.几何意义:在数轴上,将X 看成随机点的坐标,则分布函数()F x 表示随机点X 落在阴影部分(即X x ≤)内的概率,如下图.3.对任意的实数,,()a b c a b <,都有:授课序号02(,)B n p ,其中在二项分(1,)B p X 服从(0-1)分布是二项分布的特例,简记0,1,2,...,其中λ为大于()P λ.在一次试验中出现的概率为(12,kk nnC p p -.)说明:泊松定理表明,泊松分布为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即在试验次数很大,而n np 不太大时,()G p.)说明:几何分布描述的是试验首次成功的次数次才取得第一次成功,前)超几何分布:若随机变量X的分布律为H n N(,,件不合格,从产品中不放回)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之间的区别:超几何分布是不放回抽取,二项分布是放回抽取,因此,二项两个分布之间也有联系,当总体的容量授课序号03(,)U a b .内的任一个子区间()E λ.1,0,xe x λ-⎧->⎪⎨⎪⎩其它.)定理:(指数分布的无记忆性)设随机变量()E λ,则对于任意的正数{}{P X s t t P X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若概率密度为2(,N μσ处取到最大值,并且对于同样长度(iii )当参数μ固定时,σ的值越大,()f x 的图形就越平缓;σ的值越小,()f x 的图形就越尖狭,由此可见参数σ的变化能改变图形的形状,称σ为形状参数.(iv )当参数σ固定时,随着μ值的变化,()f x 图形的形状不改变,位置发生左右平移,由此可见参数μ的变化能改变图形的位置,称μ为位置参数.(4)标准正态分布(0,1)XN(i )概率密度221(),2x x e x ϕπ-=-∞<<∞(ii )分布函数221(),.2t xx e dt x π--∞Φ=-∞<<∞⎰(iii )根据概率密度()x ϕ的对称性,有()1().x x Φ-=-Φ (5)定理:(标准化定理)若2(,)XN μσ,则(0,1).X Z N μσ-=(6)标准化定理的应用:设,,()x a b a b <为任意实数,则(){}{}{}(),X x x x F x P X x P P Z μμμμσσσσ----=≤=≤=≤=Φ{}{}()().a X b b a P a X b P μμμμμσσσσσ-----<≤=<≤=Φ-Φ6.“3σ”法则:设2(,)XN μσ,则{33}(3)(3)2(3)10.997,P X μσμσ-<<+=Φ-Φ-=Φ-≈即正态分布2(,)N μσ的随机变量以99.7%的概率落在以μ为中心、3σ为半径的区间内,落在区间以外的概率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3σ”法则. 三.例题讲解例1.车流中的“时间间隔”是指一辆车通过一个固定地点与下一辆车开始通过该点之间的时间长度.设X 表示在大流量期间,高速公路上相邻两辆车的时间间隔,X 的概率密度描述了高速公路上的交通流量规律,其表达式为:0.15(0.5)0.15,0.5,()0,x e x f x --⎧≥⎪=⎨⎪⎩其它.概率密度()f x 的图形如下图,求时间间隔不大于5秒的概率.例2.设随机变量X 表示桥梁的动力荷载的大小(单位:N ),其概率密度为13,02;()880,x x f x ⎧+≤≤⎪=⎨⎪⎩其它.求:(1)分布函数()F x ;(2)概率{1 1.5}P X ≤≤及{1}P X >.例3.某食品厂生产一种产品,规定其重量的误差不能超过3克,即随机误差X 服从(-3,3)上的均匀分布.现任取出一件产品进行称重,求误差在-1~2之间的概率.例4.设随机变量X 在(1,4)上服从均匀分布,对X 进行三次独立的观察,求至少有两次观察值大于2的概率.例5.设随机变量X 表示某餐馆从开门营业起到第一个顾客到达的等待时间(单位:min ),则X 服从指数分布,其概率密度为0.40.4,0,()0,xex f x -⎧>⎪=⎨⎪⎩其它.求等待至多5分钟的概率以及等待3至4分钟的概率.例6.汽车驾驶员在减速时,对信号灯做出反应所需的时间对于帮助避免追尾碰撞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对信号灯发出制动信号的反应时间服从正态分布,其中μ=1.25秒,σ=0.46秒.求驾驶员的制动反应时间在1秒至1.75秒之间的概率?如果2秒是一个非常长的反应时间,那么实际的制动反应时间超过这个值的概率是多少?例7.设某公司制造绳索的抗断强度服从正态分布,其中μ=300千克,σ=24千克.求常数a ,使抗断强度以不小于95%的概率大于a .授课序号0450。

初中 常见疾病教案

初中 常见疾病教案

初中常见疾病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疾病,提高健康意识。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疾病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2.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疾病的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疾病吗?你们了解哪些常见的疾病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讲解常见疾病(15分钟)1. 教师讲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如感冒、近视、肥胖等。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疾病进行讨论。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了解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议,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预防疾病的短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常见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在分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查阅资料、询问教师等方式了解了疾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

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环节,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整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疾病的预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5次课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一、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

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

1.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

结直肠肛门疾病疾病教案

结直肠肛门疾病教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结直肠肛门疾病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掌握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理解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1. 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分析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介绍结直肠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作业与评估: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结直肠肛门疾病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的理解;3.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结直肠肛门疾病分类及诊断方法的认识。

第二章:结直肠肿瘤教学目标:1. 了解结直肠肿瘤的基本概念;2. 掌握结直肠肿瘤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3. 理解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 结直肠肿瘤的基本概念;2. 结直肠肿瘤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3. 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结直肠肿瘤的基本概念;2. 分析结直肠肿瘤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3. 介绍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业与评估: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结直肠肿瘤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的理解;3.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结直肠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第六章:肛门疾病教学目标:1. 了解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掌握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理解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1. 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教学活动:1. 讲解肛门疾病的基本概念;2. 分析肛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3. 介绍肛门疾病的分类及诊断方法。

作业与评估: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对肛门疾病发生原因和常见症状的理解;3.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肛门疾病分类及诊断方法的认识。

第七章:结直肠炎性疾病教学目标:1. 了解结直肠炎性疾病的基本概念;2. 掌握结直肠炎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和临床表现;3. 理解结直肠炎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二章----健康和疾病

第二章----健康和疾病

第三节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一、健康促进
㈠健康促进的定义 健康促进(WHO,1986年),是促使人们维护和
改善其自身健康的过程。 以健康为导向,帮助人们增强健康水平,发挥健
康潜能,尽可能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㈡健康促进的原则
关注全社会的人 针对影响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及有利健康的各种民间活动 强调公众有效的参与,培养公众自身健康责任 卫生保健的专业人员在健康促进中扮演重要角色
疾病过程(Suchman EA,1972年)
症状体验阶段 承担患者角色阶段 寻求医疗照护阶段 患者角色依赖阶段 痊愈或康复阶段
六、疾病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㈠对患者的影响 行为和情绪的改变 体象改变 自我概念的改变 自治能力的丧失 生活方式的改变 ㈡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角色改变 家庭运作过程改变
把健康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 把健康放到人类社会的广阔背景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代健康观的内涵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道德健康(1989年 WHO)
㈡健康的整体表现
整体人生理、情感、智能、精神、 社会健康等的和谐统一。
每个人都应达到个体最佳的健康状 态。
二、健康的模式
第二章 健康和疾病
学习目标
掌握 1.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 2.现代健康观、疾病观的基本特征。 3.疾病的三级预防。
熟悉 1.疾病的概念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2.护理与健康保健的关系。
了解 1.疾病谱的变化。 2.健康教育。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健康 疾病 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 健康教育
体对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控制、自我效能、健 康状态、健康促进行为的效果和障碍的感知)

动物微生物教案

动物微生物教案

石家庄工程职业学院动物微生物学教案
系部:护理系
任课教师:卢军霞
教师职称:
授课对象: 12畜牧
课程学时: 50学时
学年学期: 2013—2014年第二学期
第 1 次课学时 2
第 3 次课学时 2
第 4 次课学时 2
第 5 次课学时 2
离体活细胞上培养病毒的方法
(三)组织块培养:取组织片(如一段胎儿气管或一小块鼻黏膜)进行培养。

(四)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细胞后,大多数引起细胞病变,称为病毒的致细胞
第 6 次课学时 2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四)、病毒的血清学试验:
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4
第7 次课学时 2
形态,培养,抵抗力,致病性与防治第 8 次课学时 2
第 9 次课学时 2
第 10 次课学时 2
第 11 次课学时 2
第 12 次课学时 2
第 13 次课学时 2
第 14 次课学时 2
第 15次课学时 2
第 16次课学时 2
第 17 次课学时 2
第 18次课学时 2
第 19次课学时 2
第 20次课学时 2
第 21次课学时 2
第 22次课学时 2
第 23次课学时 2
第 24次课学时 2
第 25 次课学时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第二章.docx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案第二章.docx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教案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基本指标教学课题第一章第一节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课的类型新知识课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结合教学重点随机变量教学难点随机事件的运算参考教材高教版、浙大版《概率论与梳理统计》作业布置课后习题大纲要求理解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理解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的概念。

熟悉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会建立简单实际问题屮的函数关系式。

教学基本内容—、基本概念:1、在随机试验E屮,O是相应的样本空间,如果对。

屮的每一个样本点⑵,有一个实数X{co)与它对应,那么就把这个定义域为O的单值实值函数X = X(co)称为(一维)随机变量。

2、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对于任意实数兀,称函数F(x)= P(X <x), —oo<x<+oo为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

3、设E是随机试验,X为随机变量,若X的取值范围(记为钱)为有限集或可列集,此吋称X为(一维)离散型随机变量.4、若维离散型随机变塑X的取值为西,兀2,,暫,,称相应的概率P(X =x i) = p i , Z = l,2,■KO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函数(或分布律)且满足(1)非负性i = l,2, ;(2)正则性= 1•-1=15、设E是随机试验,O是相应的样木空间,X是0上的随机变量,F(x)是X的分布函数,若存在非负函数 /(兀)使得巩―(忙,则称X为(一维)连续性随机变量,/(X)称为X的概率密度函数,满足:(1) /(%)> 0-00< X< +00 ; (2) j f{x)dx = 1。

二、定理与性质1、分布函数F(x)有如下性质:(1)对于任意实数兀,有OWF(0W1, lim F(x) = O, lim F(x)=l;x—>-x)x—»-KO(2)F(x)单调不减,即当%j < x2时,有F(x1)< F(X2);(3)F(x)是兀的右连续函数,即lim F(x)=F(x())0x->x o+O2、连续型随机变量具有下列性质:(1)分布函数F(x)是连续函数,在/(兀)的连续点处,F z(x) = f(x);(2)对任意一个常数C,YOVC<_HR,P(X= C)=0,所以,在事件{a<X<b}中剔除X=G或剔除X=b,都不影响概率的大小,即P(a < X <b) = P{ci < X <b) = P(a < X <b) = P(a < X <b).注意的是,这个性质对离散型随机变量是不成立的,恰恰相反,离散型随机变量计算的就是“点点概率”。

数学: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1)(新人教A版选修2-3)

数学: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1)(新人教A版选修2-3)

2.1.1离散型随机变量知识目标:1.理解随机变量的意义;2.学会区分离散型与非离散型随机变量,并能举出离散性随机变量的例子;3.理解随机变量所表示试验结果的含义,并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能力目标: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学会合作探讨,体验成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意义教学难点: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意义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本章是在初中“统计初步”和高中必修课“概率”的基础上,学习随机变量和统计的一些知识.学习这些知识后,我们将能解决类似引言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展示教科书章头提出的两个实际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用计算机制作好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出现命中0环,命中1环,…,命中10环等结果,即可能出现的结果可能由0,1,……10这11个数表示;某次产品检验,在可能含有次品的100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那么其中含有的次品可能是0件,1件,2件,3件,4件,即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以由0,1,2,3,4这5个数表示在这些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都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在随机试验前是否是预先确定的?在不同的随机试验中,结果是否不变?观察,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点二、讲解新课:思考1:掷一枚骰子,出现的点数可以用数字1 , 2 ,3,4,5,6来表示.那么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是否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呢?掷一枚硬币,可能出现正面向上、反面向上两种结果.虽然这个随机试验的结果不具有数量性质,但我们可以用数1和 0分别表示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图2.1一1 ) .在掷骰子和掷硬币的随机试验中,我们确定了一个对应关系,使得每一个试验结果都用一个确定的数字表示.在这个对应关系下,数字随着试验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定义1: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 ).随机变量常用字母 X , Y,ξ,η,…表示.思考2:随机变量和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随机变量和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把实数映为实数.在这两种映射之间,试验结果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我们把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随机变量的值域.例如,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 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可能含有的次品件数X 将随着抽取结果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值域是{0, 1, 2 , 3, 4 } .利用随机变量可以表达一些事件.例如{X=0}表示“抽出0件次品” , {X =4}表示“抽出4件次品”等.你能说出{X< 3 }在这里表示什么事件吗?“抽出 3 件以上次品”又如何用 X 表示呢?定义2: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 discrete random variable )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例子很多.例如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 X 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10;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也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 1,2,….思考3:电灯的寿命X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电灯泡的寿命 X 的可能取值是任何一个非负实数,而所有非负实数不能一一列出,所以 X 不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在研究随机现象时,需要根据所关心的问题恰当地定义随机变量.例如,如果我们仅关心电灯泡的使用寿命是否超过1000 小时,那么就可以定义如下的随机变量:⎧⎨≥⎩0,寿命<1000小时;Y=1,寿命1000小时.与电灯泡的寿命 X 相比较,随机变量Y 的构造更简单,它只取两个不同的值0和1,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研究起来更加容易.连续型随机变量: 对于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取某一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变量就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如某林场树木最高达30米,则林场树木的高度ξ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以取(0,30]内的一切值4.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区别与联系: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都是用变量表示随机试验的结果;但是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结果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而连续性随机变量的结果不可以一一列出 注意:(1)有些随机试验的结果虽然不具有数量性质,但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如投掷一枚硬币,ξ=0,表示正面向上,ξ=1,表示反面向上(2)若ξ是随机变量,b a b a ,,+=ξη是常数,则η也是随机变量三、讲解范例例1. 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一袋中装有5只同样大小的白球,编号为1,2,3,4,5 现从该袋内随机取出3只球,被取出的球的最大号码数ξ;(2)某单位的某部电话在单位时间内收到的呼叫次数η 解:(1) ξ可取3,4,5ξ=3,表示取出的3个球的编号为1,2,3;ξ=4,表示取出的3个球的编号为1,2,4或1,3,4或2,3,4;ξ=5,表示取出的3个球的编号为1,2,5或1,3,5或1,4,5或2,3或3,4,5(2)η可取0,1,…,n ,…η=i ,表示被呼叫i 次,其中i=0,1,2,…例2. 抛掷两枚骰子各一次,记第一枚骰子掷出的点数与第二枚骰子掷出的点数的差为ξ,试问:“ξ> 4”表示的试验结果是什么?答:因为一枚骰子的点数可以是1,2,3,4,5,6六种结果之一,由已知得-5≤ξ≤5,也就是说“ξ>4”就是“ξ=5”所以,“ξ>4”表示第一枚为6点,第二枚为1点例3 某城市出租汽车的起步价为10元,行驶路程不超出4km ,则按10元的标准收租车费若行驶路程超出4km ,则按每超出lkm 加收2元计费(超出不足1km 的部分按lkm 计).从这个城市的民航机场到某宾馆的路程为15km .某司机常驾车在机场与此宾馆之间接送旅客,由于行车路线的不同以及途中停车时间要转换成行车路程(这个城市规定,每停车5分钟按lkm 路程计费),这个司机一次接送旅客的行车路程ξ是一个随机变量,他收旅客的租车费可也是一个随机变量(1)求租车费η关于行车路程ξ的关系式;(2)已知某旅客实付租车费38元,而出租汽车实际行驶了15km ,问出租车在途中因故停车累计最多几分钟? 解:(1)依题意得η=2(ξ-4)+10,即η=2ξ+2 (2)由38=2ξ+2,得ξ=18,5×(18-15)=15. 所以,出租车在途中因故停车累计最多15分钟. 四、课堂练习:1.①某寻呼台一小时内收到的寻呼次数ξ;②长江上某水文站观察到一天中的水位ξ;③某超市一天中的顾客量ξ其中的ξ是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②③2.随机变量ξ的所有等可能取值为1,2,,n …,若()40.3P ξ<=,则( ) A .3n =; B .4n =; C .10n =; D .不能确定 3.抛掷两次骰子,两个点的和不等于8的概率为( ) A .1112; B .3136; C .536; D .112 4.如果ξ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则假命题是( )A. ξ取每一个可能值的概率都是非负数;B. ξ取所有可能值的概率之和为1;C. ξ取某几个值的概率等于分别取其中每个值的概率之和;D. ξ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大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之和答案:1.B 2.C 3.B 4.D五、小结 :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随机变量ξ是关于试验结果的函数,即每一个试验结果对应着一个实数;随机变量ξ的线性组合η=a ξ+b(其中a 、b 是常数)也是随机变量 六、课后作业: 七、板书设计(略)八、教学反思:1、怎样防止所谓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如何合理选择值得讨论的问题,实现学生实质意义的参与.2、防止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倾向,怎样把握一个度.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一、第一章:绪论1. 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2. 教学内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讲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

二、第二章:疾病的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转归。

2. 教学内容: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介绍病因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机制。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三、第三章:炎症1. 教学目标: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理解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2. 教学内容:讲解炎症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理变化。

介绍炎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炎症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

四、第四章:肿瘤1. 教学目标: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2. 教学内容:讲解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病因。

介绍肿瘤的发生机制、生长和扩散。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肿瘤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五、第五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 教学目标: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2. 教学内容:讲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对疾病的影响。

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机制。

六、第六章:遗传性疾病1. 教学目标: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掌握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及其发病机制。

2. 教学内容:讲解遗传性疾病的基本概念、分类和遗传方式。

介绍常见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教案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教案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了解疾病的分布特点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

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以探索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病因假设及探索病因提供基础数据,为临床医学和卫生服务需求提供重要信息,为制订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感染病,如无严重并发症,病情温和、病程自限,预后良好,隐性感染者、病人为HFMD的主要传染源。

HFMD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4、A5、A8、A10、A16、B3、B7等引起,其中以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为主要病原体,两者均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

HFMD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

3~5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HFMD暴发疫情,共报告6 882例病例,发病率为82/10万。

张进等通过对20XX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HFMD病例和安徽省开展的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安徽省自出现HFMD暴发疫情以来,HFMD在安徽省20XX年的流行特征,结果如下:1疫情概况20XX年安徽省共报告HFMD85155例,较报告病例数增加50.20%,20XX年全省报告发病率138.89/10万,略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132.96/10万),其中重症病例61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72%;报告死亡病例22例,病死率为0.03%,重症病例病死率为3.58%。

疾病分布的描述

疾病分布的描述
青少年疾病
青少年阶段,一些与生长发育相关的疾病如近视、肥胖等逐渐增多。 同时,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中老年疾病
随着年龄增长,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病率逐渐升高。这 些疾病与长期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有关。
性别分布
男性疾病
男性在某些疾病上发病率较高,如肺 癌、肝癌等与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 习惯相关的疾病。此外,男性还容易 发生意外事故和暴力伤害。
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容易感染传染病,如乙肝、 丙肝等。
04
04
疾病分布的历史变化
时间变化趋势
总结词
疾病分布的时间变化趋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 在地理区域、人口群体或个体中的发生频率和分布情 况的变化。
详细描述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疾病发生频率和分布 情况的变化趋势。例如,某些传染病在历史上的大流行 时期,其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可能会迅速增加,而在得到 有效控制后,其发病率和传播范围可能会逐渐降低。此 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非传 染性疾病的分布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心脑血管疾病、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 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增加。
05
疾病分布的防控策略
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疾病预防知 识,提高公众的疾病防控意识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降低易感人群 的疾病发病率。
环境改善
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疾 病传播途径。
个人防护
倡导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 、戴口罩等。
控制措施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 并控制疫情。
影响因素分析
总结词
疾病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是指探究影响疾病分布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

第2章 疾病分布教案

第2章 疾病分布教案

附本节专业英语词汇:1.疾病分布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2.发病率(incidence rate)3.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4. 死亡率(mortality rate)5. 病死率(fatality rate)6.散发(Sporadic)7. 爆发(Outbreak)8. 流行(Epidemic)9. 大流行(Pandemic)第二章 疾病分布疾病分布的概述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是指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的中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第一节 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指标一、发病指标(一)发病率(incidence )1.定义 表示在一定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病新病例数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发病率 k=100%,1000/千,或10000/万,……2.分子分母的确定 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患病时,则应多次计为新发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

对发病时间难确定的一些疾病可将初次诊断时间作为发病时间。

分母中所确定的暴露人口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人,不应计入分母。

但在实际工作中,描述某些地区集团的某病发病率时,分母多用该集团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发病率可按不同特征(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病因等)分别计算,此即发病专率。

但对比不同资料时,应进行发病率的标准化。

3.应用 在流行病学中,可用作描述疾病的分布,通过比较某病不同人群的发病率来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二)罹患率(attack rate )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等为单位。

(三)患病率(prevlence rate )1.定义 亦称现患率。

病理学教案(全套)

病理学教案(全套)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过程和疾病机制。

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其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3.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疾病诊断能力。

4. 提高学生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概述1.1 病理生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1.2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1.3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2.1 细胞损伤的类型和机制2.2 细胞坏死和凋亡2.3 纤维化和再生第三章:炎症3.1 炎症的基本概念和类型3.2 炎症的发病机制3.3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第四章:免疫病理4.1 免疫的基本概念和机制4.2 自身免疫性疾病4.3 过敏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第五章:遗传性疾病5.1 遗传性疾病的类型和机制5.2 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举例5.3 遗传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PPT等形式,系统地介绍病理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疾病机制。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引导学生运用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进行实验操作,加深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其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病理生理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能力。

3. 临床实践:评估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包括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的提升。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6.1 教学评价方法定期考核: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课堂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如提问、讨论等。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6.2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难度等方面的反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案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布,会应用这些概念、分布求分布列.教材分析:1.概括分析:概率论所要考察的是与各种随机现象有关的问题,并通过随机试验从数量的侧面来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规律性.为此,就有必要把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与一个实数联系起来.随机变量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引进的。

随机变量实质上是定义在样本空间Ω={e}上的一个实值单值函数X(e).从此,对随机事件的研究转变为对随机变量的研究,通过随机变量将各个事件联系起来,进而去研究随机试验的全部结果.而且,随机变量的引入,使我们有可能借助于微积分等数学工具,把研究引向深入.2.教学重点: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布函数.3.教学难点:求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教学过程:在第一章里,我们研究了随机事件及其概率,可以会注意到,在某些例子中,随机事件和实数之间存在着某种客观的联系.例如,在伯努利概型这一节中,曾经讨论过“在n 重伯努利试验中,事件A 出现k 次”这一事件的概率,如果令ξ=n 重伯努利试验中事件A 出现的次数则上述“n 重伯努利试验中事件A 出现k 次”这个事件就可以简单地记作(ξ=k),从而有P(ξ=k)=⎪⎪⎭⎫ ⎝⎛k n p k q n-k.并且ξ所有可能取到的数值也就是试验中事件A 可能出现的次数:0,1,…,n.在另一些例子中,随机事件与实数之间虽然没有上述那种“自然的”联系,但是我们常常可以人为地给它们建立起一个对应关系.例如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可能出现正面,也可能出现反面,现在约定若试验结果出现正面,令η=1,若试验结果出现反面,令η=0,这时就有:{试验结果出现正面}=(η=1),{试验结果出现反面}=(η=0).在上述例子中,对每一个试验结果ω,自然地或人为地对应着一个实数X(ω),这与高等数学中熟知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函数概念中,函数f(x)的自变量是实数x,而在X(ω)的自变量是样本点ω.因为对每一个试验结果ω,都有实数X(ω)与之对应,所以,X(ω)的定义域是样本空间,显然值域是实数域.显然,一般来讲此处的实数X 值将随ω的不同而变换,它的值因ω的随机性而具有随机性,我们称这种取值具有随机性的变量为随机变量。

初中疾病健康教案设计

初中疾病健康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初中疾病健康教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知识,如感冒、近视、肥胖等。

2. 让学生了解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3.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疾病的概念:介绍疾病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疾病是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异常状态。

2. 常见疾病介绍:介绍感冒、近视、肥胖等常见疾病的症状、原因和预防措施。

3. 健康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

4. 自我保健意识: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遇到疾病及时就医,养成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4. 游戏互动法:设计有关健康知识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疾病知识。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疾病知识:讲解疾病的基本概念、原因、症状和预防措施。

3. 分析案例: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危害和预防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5. 游戏互动:设计有关健康知识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疾病知识。

6.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

4. 学生生活习惯改变:观察学生在课堂后的生活习惯是否有积极改变。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初中生的健康教育教材。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

地方病防治知识教案第一章:地方病的概述1.1 地方病的定义1.2 地方病的分类1.3 地方病的发生与分布1.4 地方病的影响及危害第二章:地方病的成因与预防2.1 地方病的原因2.2 地方病的传播途径2.3 地方病的预防措施2.4 地方病的监测与控制第三章:地方病的诊断与治疗3.1 地方病的诊断方法3.2 地方病的治疗原则3.3 地方病的药物治疗3.4 地方病的康复与护理第四章:地方病的案例分析4.1 案例一:地方性甲状腺肿4.2 案例二:大骨节病4.3 案例三:地方性克山病4.4 案例四:地方性氟中毒第五章:地方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5.1 地方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5.2 地方病宣传的方法与技巧5.3 地方病的宣传教育材料制作5.4 地方病的健康促进活动策划与实施第六章:地方病的科研与学术交流6.1 地方病研究的意义6.2 地方病研究的方法与技术6.3 地方病学术交流的平台与途径6.4 地方病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第七章:地方病的政策法规与管理体系7.1 地方病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7.2 地方病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行7.3 地方病防控责任的落实与监督7.4 地方病应急处理与预案制定第八章:地方病的国际合作与交流8.1 地方病全球分布与跨国传播8.2 国际合作在地方病防治中的作用8.3 地方病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8.4 地方病全球防治策略与行动计划第九章:地方病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干预9.1 地方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9.2 地方病患者心理特点与需求9.3 心理干预方法与技术9.4 地方病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第十章:地方病的综合性防治策略10.1 地方病防治的综合性原则10.2 地方病防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10.3 地方病防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10.4 地方病防治效果的评价与改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方病的定义与分类:地方病的定义需要准确理解,它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实习2疾病的分布》课件

《实习2疾病的分布》课件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传染
病威胁。
技术交流
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 分享防控经验和研究成
果。
联合研究
联合开展针对重大传染 性疾病的研究,提高防
控水平。
05
未来研究方向
新技术应用
01
02
03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分析疾病数据 ,提高疾病诊断和预测的 准确性。
基因编辑
研究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探索基因疗法在治疗遗传 性疾病方面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 疾病基因组学数据,揭示 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
疫苗研发
新型疫苗
研究开发针对新型病原体 的疫苗,提高疫苗的免疫 效果和保护率。
联合疫苗
研究开发多联多价疫苗, 减少接种次数,提高接种 覆盖率。
疫苗安全性
空气传播
空气传播是指病原体在空气中悬浮,通过呼吸道进入易感 个体。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麻疹 、百日咳等。
为了预防空气传播,个人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 群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同时,对于感染者 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以减少病毒的传播。
食物传播
食物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食物或水进入易感个体。这种传播方式常见于消化道传 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03
疾病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等直接接触方式, 从一个感染个体传播到另一个易感个体。这种传播方式常见 于某些消化道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霍乱等,以及皮肤感染 性疾病,如脓疱疮、皮肤结核等。
为了预防直接接触传播,个人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同时对感染者采取适当的隔离 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了解疾病的分布特点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基础和起点,是描述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分析性研究的基础。

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全面、系统地描述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其分布特征,以探索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病因假设及探索病因提供基础数据,为临床医学和卫生服务需求提供重要信息,为制订和评价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感染病,如无严重并发症,病情温和、病程自限,预后良好,隐性感染者、病人为HFMD的主要传染源。

HFMD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4、A5、A8、A10、A16、B3、B7等引起,其中以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为主要病原体,两者均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成员。

HFMD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流行。

2008年3~5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HFMD暴发疫情,共报告6 882例病例,发病率为82/10万。

张进等通过对2010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HFMD病例和安徽省开展的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安徽省自2008年出现HFMD暴发疫情以来,HFMD在安徽省2010年的流行特征,结果如下:1疫情概况2010年安徽省共报告HFMD85155例,较2009年报告病例数增加50.20%,2010年全省报告发病率138.89/10万,略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132.96/10万),其中重症病例61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0.72%;报告死亡病例22例,病死率为0.03%,重症病例病死率为3.58%。

2地区分布安徽省17个市的所有县区均有HFMD病例报告。

病例主要集中在沿淮淮北和江淮之间部分地区,沿江江南地区报告病例数相对较少。

全省报告病例数前5位的市分别是阜阳市(19 906例)、合肥市(9 589例)、六安市(6 813例)、滁州市(6 704例)和蚌埠市(6 022例),这5个市HFMD报告发病数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7.58%;从报告发病率来看,铜陵市最高,居前5位的依次为铜陵市(398.24/10万)、马鞍山市(262.23/10万)、阜阳市(235.35/10万)、合肥市(205.60/10万)和蚌埠市(176.27/10万),见图1、2。

报告重症病例主要分布在合肥市(212例)、六安市(139例)、滁州市(94例),占报告重症病例总数的72.36%。

重症病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县(区)聚集性,主要分布在六安市的寿县、霍邱县、舒城县;合肥市蜀山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滁州市的明光市。

上述县区大都地理位置相邻,且都位于安徽省的江淮分水岭地区。

通过对填报有详细现住址信息(具体到自然村)的HFMD病例进行分析,共计40 802张报告卡,占总报告卡的47.91%。

发现每村1例HFMD 病例的自然村占自然村总数的92.35%,说明绝大多数自然村只有1例病例,提示安徽省HFMD 疫情呈现点多面广的分布。

图1 安徽省2010年HFMD报告发病数地区分布图图2 2010年安徽省HFMD报告发病率地区分布图3时间分布2010年安徽省HFMD全年均有发病,从3月开始,发病数快速上升,发病高峰集中在4~6月,进入7月后,报告病例数出现下降趋势(图3);重症病例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与HFMD发病趋势一致,5~7月共报告重症病例369例,占重症病例总数的60.00%;死亡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与重症病例和HFMD 发病趋势一致,期间共报告死亡病例15例,占死亡病例总数的68.18%。

图3 2010年安徽省HFMD发病时间分布4年龄与性别分布报告病例中男性54 768例,女性30 387例,男女性别比为1.80∶1;男性总发病率173.75/10万,明显高于女性( 102.01/10万)(χ2=5 682.81,P<0.001)。

报告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共报告77 769例,占发病总数的91.33%,其中4岁以下儿童70 384例,占发病总数的82.65%;从发病率来看,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与2008、2009年基本一致,其中2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 116.64/10万。

重症病例中男性427例,女性188例,男女性别比为2.27∶1,与普通轻症病例相比,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P=0.008);死亡病例中男性16例,女性6例,男女性别比2.67∶1。

重症和死亡病例均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分别占重症和死亡病例的88.62%和86.36%,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1.9岁和2岁。

5职业分布HFMD病例的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共报告67 961例(79.83%),其次为幼托儿童,共报告14 802例(17.38%)。

6实验室检测结果2010年安徽省通过开展HFMD的病原学监测,共检出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标本2 211份。

经分型检验,以EV71为主,共计1 169份,占阳性标本的52.9%;CoxA16阳性688份,占31.1%;其他肠道病毒354份,占16.0%,见表1。

通过2年的连续监测发现,HFMD的主要致病病原体型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从2009年3月起,EV71所占阳性样本的比例逐月上升,5月略有下降,7月份以后逐月下降,此时CoxA16所占比例开始上升;2010年1~2月EV71所占比例较高,3月份所占比例较低,随后又有所上升,而CoxA16所占比例开始下降,但EV71所占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图4)。

安徽省不同地域之间,HFMD病原构成存在差异。

分地域对安徽省2010年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显示,病原分布从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到沿江江南,EV71所占阳性样本的比重逐渐下降,CoxA16所占比重在逐渐升高,其中沿淮淮北、江淮之间以EV71为主,沿江江南以CoxA16为主,见表1。

2010年615例重症病例中,实验室诊断441例,其中EV71阳性400例,占实验室诊断重症病例的90.70%;22例死亡病例中,实验室诊断13例,均为EV71感染。

表1 安徽省2010年分流域HFMD病原学监测结果图4 2009-2010年安徽省HFMD监测病原型别构成图【问题的提出】一、案例应用了哪些频率测量指标?其定义是什么?各有什么用途?案例中描述手足口病疫情总体概况时,用了发病率,描述重症病例时用了构成比,描述死亡病例和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时用了病死率;描述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等时用了构成比和发病率。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包括:率与比、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及生存频率测量指标和疾病负担指标。

(一)比、比例与率1、比(ratio):两个变量的数值之比。

比=甲指标/乙指标。

2、比例(proportion):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常以百分比(percentage)表示。

构成比=某个组成部分的数量/各组成部分数量之和。

3、率(rate):某种事物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某事物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事物的总数×K。

(二)发病频率测量指标1、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为:发病率= 某年(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年(期)暴露人口数×K发病率是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映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通过对发病率的比较,可了解疾病流行特征,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且可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计算发病率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新发病例数:观察期间内的新发病例数作为发病率计算公式的分子,若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发病,则应计为多个新发病例数。

对难以确定发病时间的一些疾病可将初次诊断的时间作为发病时间,如恶性肿瘤等;(2)暴露人口数:危险人群或受危人群,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①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人群;②有可能发生观察的疾病。

暴露人口不应包括正在患病、曾经患病或因免疫而不会患病的人。

一般情况下使用年中人口数来代替暴露人口数;(3)观察时间: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2、罹患率(attack rate):性质上与发病率相近。

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疾病的发生频率,观察时间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计算公式为:罹患率= 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罹患率反映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如食物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可精确测量人群发病概率。

3、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续发人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第一个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出现的病例称续发病例,也称二代病例。

应注意在计算续发率时,应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

在同一家庭中来自家庭外感染、短于最短潜伏期或长于最长潜伏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

续续发率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因素,包括不同因素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家庭中儿童数、家庭人口数等),以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三)患病频率测量指标1、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按观察时间的不同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时点患病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而期间患病率所指的是特定的一段时间。

计算公式为: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K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患病率对急性病无应用价值,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可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为医疗设施规划、医疗质量评估及医疗经费投入提供科学依据。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有很多,包括:①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易感者迁入;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②降低的主要因素: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病死率增高;病程缩短;治愈率提高;健康者迁入;病例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