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

合集下载

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

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

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岩性是岩石地层中的一种物理特征,对于理解地质过程、研究地层演化以及进行矿产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可以揭示地球的历史变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一、岩性识别的方法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包括地质野外观察、显微镜分析、物理性质测试等。

在地质野外观察中,可以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结构等特征来进行岩性的初步判断。

例如,一种灰色细粒砂岩具有细薄层理、均匀的颜色以及较好的耐磨性,可以初步判断该岩石属于砂岩。

显微镜分析是进一步确认岩石岩性的重要工具。

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的矿物成分、晶粒结构以及孔隙特征,可以确定岩石的岩性类型。

例如,如果岩石薄片中富含方解石的晶粒,可以判断该岩石属于石灰岩。

物理性质测试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硬度、密度、磁性等参数来了解岩石的性质。

例如,测量岩石的密度可以通过剖面测量仪来进行,根据不同的密度数值可以初步判断出岩石的种类。

二、岩性解释的方法岩性解释是对岩石地层中存在的岩性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岩石地层的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岩性解释可以基于岩石的物理特征、化学成分以及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

首先,可以根据岩石的物理特征来解释岩性。

例如,如果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和节理裂缝,可以推断这是受到古代沉积作用的影响,通过沉积过程的解释可以进一步了解岩石地层的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其次,岩石的化学成分也可以提供岩性解释的线索。

例如,含有大量二氧化硅(SiO2)的岩石往往是火山喷发的产物,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可以推测出火山的类型和活动性质。

最后,地质构造也对岩性解释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断裂带中出现的破碎岩石和变形构造可以告诉我们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构造变动,通过对断裂带的研究可以了解岩石地层的构造演化历史。

三、典型岩石地层的岩性识别与解释案例以下以中国的某一典型地质断层带为例,进行岩性识别与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地震资料处理(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地震相干体:由三维地震数据体经过相干处理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数据体,其基本原理是在三维数据体中,求每一道每一样点处小时窗内分析点所在道与相邻道波形的相似性,形成一个表征相干性的三维数据体,即计算时窗内的数据相干性,把这一结果赋予时窗中心样点。

(2)时移地震:利用不同时间观测的三维地震有效信息的差异进行储层监测,完善油气藏管理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3)地震亮点:指在地震剖面上,由于地下气藏的存在所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

(4)地震反演:根据各种位场(电位、重力位等)、波场(声波、弹性波等)、电磁场和热学场等的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定量计算其相关物理参数的过程。

(5)地震三维数据体:三维地震勘探经过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后形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由采集的几何形态确定的(处理期间可能调整的)规则间距的正交数据点的排列。

(6)地震属性:表征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动力学和统计学特征、由数学变换、或者物理变换引入的物理量。

(7)地震层序:地震层序是沉积层序在地震剖面图上的反映。

在地震剖面图上找出两个相邻的反映地层不整合接触的界面,则两个界面之间的地层叫做一个地震层序。

(8)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利用振幅随炮检距或AVO 偏移距的变化来估算界面两侧介质的泊松比,进而推断介质的岩性(9)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用于显示描述和理解地下及地面诸多地质现象特征的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的所有领域,通过计算机交互绘图和成像,从复杂的数据集中提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

(10)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地震资料解释就是把这从野外采集的经过处理的资料转化成地质术语,即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质构造形态和空间位置,推测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层间接触关系,确定地层含油气的可能性,为钻探提供准确井位等。

二简答题1识别亮点的标志:(1)振幅异常(2)极性反转(3)水平反射同相轴的出现(平点)(4)速度下降(5)吸收衰减2.三维地震勘探有哪些优势(1)野外施工方便灵活,不受地形、地物条件的限制,满足面积观测、覆盖次数和炮检距相同即可。

地球物理测井简答题答案讲解

地球物理测井简答题答案讲解

地球物理测井简答题答案讲解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影响因素(1)积分电路的影响(测速*积分电路时间常数)由于记录仪器中的积分电路具有惰性(充/放电需要时间),输出电压相对于输入要滞后一段时间而仪器又在移动,可能使测井曲线发生畸形,主要为:极大值减小,且不在地层中心而向上移动,视厚度增大,半幅点上移。

一般:地层厚度越小,积分电路的影响越大,曲线畸变越严重。

实际测井中要适当控制测井速度。

(2)放射性涨落的影响由于地层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是随机的且彼此独立,同时伽马射线被探测到也是偶然独立的,使得每次测量结果不完全相同但结果满足统计规律,这种现象叫放射性涨落或统计起伏现象。

(3)地层厚度的影响:厚度增加极大值变化(4)井眼的影响井眼直径变大相当于伽马射线通过的路程变大,被吸收的几率变大,被探测几率变小,曲线值变小;同时泥浆的种类(含放射性物质或非放射性物质)也对曲线有影响。

一、计算泥质含量1、自然电位测井:Vsh=(SSP-PSP)/SSP=1-α。

α为自然电位减小系数;PSP含粘土地层的静自然电位(假静自然电位);SSP含粘土地层水矿化度相同的纯地层静自然电位。

2、自然伽马测井:(1)相对值法:自然伽马相对值I(GR)=(GR-GRmin)/(GRmax-GRmin);GR、GRmin、GRmax 分别为解释层、纯地层和泥岩的自然伽马测井值。

泥质含量:Vsh=[2(GCOR*I(GR))-1]/[2(GCOR)-1];GCOR为希尔奇指数,新地层3.7;老地层2。

(2)绝对值法:Vsh=(ρb GR-Bo)/(ρsh GRsh-Bo);Bo纯地层背景值,Bo=ρsd GRsd(或ρ纯GR纯);ρb,ρsh,ρsd,ρ纯分别为解释层,泥岩,砂岩,纯地层的自然伽马值。

二.计算孔隙度1、密度测井:ρb=φρf+(1-φ)ρf,φ=(ρma-ρb)/(ρma-ρf);φ孔隙度,ρma岩石骨架密度,ρf探测范围内的空隙流体密度。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7.2 地震资料地层解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二、地震相分析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指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 射单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用于确定和区分不同地震相的常用参数有:外部形态、内部 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速度等。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三、地震相的地质解释
(6)根据反射特征推断沉积相
a、楔状发散结构——湖(海)盆近岸沉积 地形坡降增大,地震反射连续性好,呈微发散形态,为湖 海盆环境沉积,是鉴别古岸线的重要依据。
b、缓楔状中-变振幅反射——河湖(海陆)交替偏砂相 缓楔状,底上超,微发散形态,中振幅连续反射与变振幅 断续反射交替,反映了随水平面升降的河湖(海陆)交替沉积 。
二、地震相分析
1.地震相与地震相分析
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亚层序的次级单元,一个层序或亚层序 中可包括若干类型的地震相。 地震相分析是根据一序列地震反射参数确定地震相类型,并解 释这些地震相所代表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划分地震相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地层参数。
二、地震相分析
2.地震地层参数
振幅 连续性
地 震 地 层 参 数
一、地震层序的划分
4、划分地震层序的应用
1、地层对比 2、构造研究 3、沉积体系研究
•地震反射的特点 可以在横向上连 续追踪观察,在 对地震反射层标 定后,可用于组 或甚至段的地层 对比。
地震相分析是在划 •一个沉积层序也 就是一个构造层, 分地震层序基础上进 代表盆地发育过程 行的,通过分析各地 中的特定阶段。划 震层序的地震相类型、 分地震层序是恢复 展布及垂向演变,便 区域构造运动和盆 可恢复沉积体系类型、 地发育历史的基础。 展布和盆地充填历史。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测井原理是指利用地球物理仪器和技术,对地下岩石层进行实时监测和测量的过程。

通过测井原理,可以获得有关地下岩石层中所含矿物、岩性、含水性、温度、压力等参数的信息,从而帮助地质学家和工程师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

测井原理主要依赖于以下几种物理现象和原理:1. 电性测井原理:利用地层中的电性差异,通过测量电阻率、电导率等指标来判断地层的性质。

例如,导电层岩石通常具有良好的含油性能。

2. 密度测井原理:根据地下岩石的密度差异,通过测量岩石的密度来判断地层的性质。

例如,含有矿物质量高的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密度。

3. 声波测井原理:利用地层中声波的传播速度来判断地层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声波的传播速度有不同的影响。

4. 核磁共振测井原理:利用地层中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来判断地层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岩石对核磁共振信号有不同的响应。

综合解释是指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测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得出地下岩石层的具体性质和分布。

综合解释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校正和质量评估:初步检查测井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排除可能的误差和异常点。

2. 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类型测井仪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集。

3. 数据解释:根据测井原理和地质知识,对数据进行解释,得出地层的特征和性质。

可以使用图表、剖面图等方式展示解释结果。

4. 建模和预测:根据解释结果,建立地下岩石层的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评估。

这可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决策。

综合解释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测井数据,以及地质知识和经验。

准确地解释地下岩石层的性质和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环境评价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环境评价

勘察报告中的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环境评价是勘察报告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对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勘察报告中地质环境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如下:一、概述地质环境评价是在项目勘察过程中对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估的工作。

它包括地质景观、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等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为项目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减少环境风险。

二、地质景观评价地质景观评价是对勘察地区的地貌和地质景观进行评估。

根据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等因素,综合判断地质景观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

通过详细调查和分析,确定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以及对工程建设的限制。

三、地质构造评价地质构造评价是对研究区域的断裂、褶皱等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

通过分析断裂带、褶皱形态和延伸方向等,判断其是否对项目建设安全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必要时,可以进行岩石力学测试和地震研究,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地质构造对项目的影响。

四、地质灾害评价地质灾害评价是对勘察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和古地震、活动断层等地质现象。

通过整合历史灾害记录、现场调查和遥感图像分析等方法,确定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和危险性,为项目建设提供预防和控制意见。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资源的潜力和可利用性进行评估。

通过地下水位、水质、水量和水文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开采条件。

同时,评估项目建设对地下水的影响,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六、综合评价与建议在勘察报告的最后,需要对以上的地质环境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综合评价包括对地质环境的整体状况、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等方面进行总结。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建议和监测措施,确保项目的安全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总结地质环境评价是勘察报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在勘察过程中,要对地质景观、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等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估。

测井曲线综合解释

测井曲线综合解释

密度曲线
总结词
反映岩层密度的曲线
详细描述
密度曲线是通过测量地层对伽马射线的吸收能力来反映岩层的密度。在测井曲线 上,密度较高的岩层通常对应于砂岩或石灰岩,而密度较低的岩层则可能表示泥 岩或页岩。
中子曲线
总结词
反映岩层含氢量的曲线
详细描述
中子曲线是通过测量地层对中子的吸收能力来反映岩层的含氢量。在测井曲线上,中子吸收能力较强 的岩层通常表示含氢量较高的泥岩或页岩,而中子吸收能力较弱的岩层则可能表示含氢量较低的砂岩 或石灰岩。
地层倾角法是通过测量地层的倾斜角 度来判断地层的岩性和物性,该方法 需要使用特殊的测量仪器和数据处理 技术。
交会图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将不同测井曲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利 用它们的交会关系来判断地层的岩性、 物性和含油性。
模式识别法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和机 器学习的方法,通过训练模型来识别 地层的岩性和物性,该方法需要大量 的训练数据和计算资源。
数据噪声干扰
测井数据容易受到多种噪声的干 扰,如环境噪声、设备噪声等, 这些干扰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数据标准化和归一

由于不同测井设备的测量范围和 精度可能存在差异,需要进行标 准化和归一化处理,以确保数据 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多参数综合分析的复杂性
参数间相互影响
测井曲线包含多个参数,这些参数之间可能 存在相互影响和耦合关系,需要进行深入分 析和综合考虑。
根据测井曲线数据,确定该库区存在软弱夹层和 裂隙,可能对水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
结论
建议对该库区进行进一步工程地质勘查,加强监 测和维护,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
05
测井曲线综合解释的挑 战与展望
数据处理难度大

大地电场岩性探测简介

大地电场岩性探测简介

大地电场岩性探测简介1、基本原理地球作为一种复合体,各种岩石和矿藏具有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地质对象的物性差异可影响被寻找地质体周围某种天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分布特征。

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仪器,探测天然的或人工的地球物理场的分布与变化,通过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达到解决地质问题或工程问题之目的。

物探技术方法门类众多,它们依据的原理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各有不同,依据工作空间也不同。

大地电场岩性(CYT)探测技术是利用太阳风形成的电磁波作为激发场源,用探测仪点频记录方式,在地面分别接收来自不同深度电磁波的反射信息,根据接收的电磁波速度和幅度(合称为综合能量—CYT)、转换的类自然电位(CYP)及视电阻率判断不同深度下岩性、储层性质的变化,实现对测量区的探测与评价。

太阳风能够产生一种连续存在的恒定质子流,质子流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称等离子流。

等离子流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电磁波。

当电磁波垂直投向地球表面时,形成大地电磁场。

它由电场E和磁场H组成。

电场分量在空间大部分被抵消,而磁场分量可垂直进入地层。

进入地层时,一部分磁场H f被反射,另一部分磁场H p穿透地表垂直向下传播。

当H p入射到岩层中后,其传播速度减慢,并产生一个沿地表面传播的电场E w,同时产生的电场E p和磁场H p,构成新的电磁脉冲急速向下传播。

当电磁脉冲冲击岩性界面或地下其它导电率差异界面,如孔隙、裂隙、流体和成分变化矿物等,便形成反向辐射脉冲E u和H u,并垂直向上传播,在达到地面时再与电场E w结合,其中就携带有地下岩层岩性及成分的信息,而反向辐射脉冲的频率是对应岩性界面深度的函数,因此,在地面存在有对应地下相应深度地层岩性及其储存状态的信息。

岩探仪是一部被动源型轻便仪器,可接受反向辐射脉冲信号,深度粗调和微调控制的线性滤波器可以进行频带选择,即用选择频带的方法来调节探测深度,模拟数字转换器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转变成光电信号,岩探仪内的存储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记录储存。

测井曲线的用途

测井曲线的用途

一、介绍测井曲线的用途二、测井资料的综合运用一、划分岩层界面二、确定地层的电阻率三、确定地层的孔隙度四、确定地层传声速度五、确定地层的含泥量六、确定地层的含H量七、确定地层的密度八、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九、综合判断油气水层1、⑴渗透层。

⑵油气层都是高阻层,其电阻率相当于标准水层2-3倍,油层。

⑶标准水层其电阻率接近于同井段的泥岩。

在所研究井段没有砂岩,可近似地以泥岩电阻率来替代标准水层的电阻率。

2、⑴油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特别是在4m曲线必须有鼓包,4m幅度越高,油层越好,自然电位异常通常小于水层,声波为中值。

⑵气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4m曲线有鼓包。

声波时差大,甚至比泥岩还要大,而且有周波跳跃的现象,中子伽马通常幅度高。

⑶水层:低阻渗透层(淡水层例外为高阻层),当地层矿化度比较高时,中子伽马幅度比较高,通常情况较低,自然电位通常比较大(与油层作比较)。

十、油气水界面的化分1、油水界面的划分:⑴电阻曲线上有明显幅度变化,含油部分幅度高,含水部分幅度低。

⑵感应曲线上在油水界面上幅度变化特别明显。

⑶自然电位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台阶,含油部分异常小,含水部分异常大。

⑷密度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微弱的台阶,含油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较大。

⑸声波在油水界面含油部分时差大,含水部分时差小,油层在4m曲线上一定有鼓包。

2、油气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油气界面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时差大,油层时差小,气层周波跳跃,在油气界面有不太明显的幅度变化。

⑵中子伽马在油气界面上有不太明显的变化,长源距气层的幅度高,油层的幅度小。

3、气水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气水界面上明显的幅变化,含水部分时差小,含气部分时差大,含气部分有周波跳跃。

⑵密度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大。

⑶中子伽马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不明显的变化,短源距气层部分幅度高,水层部分幅度低,(但有例外,当水层矿化度比较高,曲线幅度变化不明显)。

地层识别技术

地层识别技术
及时将井眼轨迹绘制在地震剖面图上也是预测顶底泥岩出现的 一个实用方法。如图是M井的一段井眼轨迹,图中井眼轨迹在A 点钻入泥岩,经调整井眼轨迹由B点回到储集层内。在A点之前 井斜已经达到94. 76。,在工作中应该极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 生,在预测到井眼有可能上挑钻进盖层的时候应稍微降斜使之 保持水平。
地层识别技术
电阻率、伽玛变化 定性分析
不同岩性的地层,其自然伽玛变化范围不 同,而致密层、渗透层和油气水层的电阻率 也不相同。随钻测井时,可以充分利用不同 岩性、不同层位的自然伽玛和电阻率的差异 特性并及时地提供给直接应用伽玛、电阻率 参数的现场工程地质技术人员,再结合地质 录井、气测录并资料及时识别地层岩性并判 断是否钻遇导向标志层和目标油气层。
综合录井图中也可以 看出钻时曲线的变化 过程:钻时自1813 m 降了一个台阶,在 1842 m处又下降一 个台阶,这是因为在 水平井作业着陆井段, 由于着陆角度的存在, 钻头逐渐进人新地层。 地层物性影响电测曲 线及钻时曲线的过程 比较缓慢,在录井过 程中,当发现钻时开 始下降而随钻测井电 阻率有抬升的趋势时, 就应当注意是否已经 钻人储集层,并结合 地质设计和邻井资料 综合判断岩性界面,
利用方位伽马判断地层界面
传统的自然伽码测井没有方位信息,虽然它 能较 好地指示钻头足在储集层还是非储集 层中 ,但在意外钻储集层之后却不能及时 指明如何重新钻到储集层中。方位伽马测井 仪器实时上传的 上、下伽马数据,能明确 地告诉决策者该如何调整钻头轨迹能以最快 的速度重新回钻到储集层中 。
利用方位伽马判断地层界面
电阻率、伽玛变化 定性分析
(3)在油层中钻进:在油层的中间位置钻进时,电阻 率相对比较稳定,在数值上一般高于泥岩的电阻率 而低于刚进入油层时的电阻率。一旦电阻率明显升 高,意味着井眼轨迹所处位置已靠近油层的顶部或 底部,应结合轨迹计算数据来判断轨迹的实际位置, 从而及时调整钻进方式。在油层的中间位置时咖玛 值最低;在油层的边缘钻进时,电阻率相对比较高, 在数值上一般低于进入油层时的电阻率而高于在油 层的中间位置时的电阻率。咖玛值介于油层和泥岩 的中间。利用这种预测方法,对于水平段钻进过程 中,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钻井眼在油层中钻进是非常 有用和可靠的。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测井资料综合解释

较均匀。
(2)裂缝性储集层 因裂缝较发育而具有储集性。 裂缝发育程度有限、孔隙度很 低(5-7%),较高者10%左右, 裂缝性储集层,对测井技术的 要求较高。
4、岩性评价
(1)岩石类别 测井类别。一般为:砂岩、石灰岩、 白云岩、硬石膏、石膏、盐岩、花 岗岩、灰质砂岩、灰质白云岩等。 (2)泥质含量和矿物含量 泥质含量是岩石中颗粒很细的细粉 砂(小于0.1mm)和湿粘土的体积 占岩石体积的百分数。
10、测井系列 1、裸眼井地层评价测井系列:未下套管的 裸眼井中,一套测井方法。 2、 套管井地层评价测井系列:已下套管的 井中一套综合测井方法。 3、生产动态测井系列:地层产出或吸入流 体的情况下,一套综合测井方法, 4、工程测井系列:裸眼井或套管井中,确 定井斜状态、固井质量、酸化或压裂效果、 射孔质量等测井方法
8
9
地层倾角
双感应—八侧向(上古)
表2 油探井测井系列
1:500测井项目 (全井 ) 双感应 声波时差 自然电位 自然伽马 井径 井斜 1:200测井项目 (目的层段) 双感应—八侧向 声波时差 补偿中子 补偿密度 自然伽马 自然电位 微电极 4米 井径 选测项目 地层倾角 自然伽马能 谱
1 2 3 4 5 6
环空测井仪、生 产测井组合仪
DDL生产组合测 井仪
3
4 5 6 7
气井产气剖面测井
注水井吸水剖面测 井 注水井吸水剖面测 井 注气井吸水剖面测 井 注气井吸水剖面测 井
流体密度/持水率、流量、自然 DDL生产组合测 伽马、磁定位、井温、压力 井仪
自然伽马、磁定位 井温 流体密度/持水率、流量、自然 伽马、磁定位、井温、压力 流体密度/持水率、流量、自然 伽马、磁定位、井温、压力 125自然伽马磁定 位 井温、噪声井温 仪 DDL生产组合测 井仪 DDL生产组合测 井仪

地球物理测井问答

地球物理测井问答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地球物理测井问答第十二章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章识别裂缝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章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六章地层倾角从测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七章生产动态测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八章用测井资料估算地层压力和岩石机械特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九章测井资料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十章气测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章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1、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有那些?P178答:⑴岩性的定性解释;⑵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⑶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2、岩性的定性解释可是使用几种方法?P178答:⑴根据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识别岩性;⑵用孔隙度测井曲线重叠法识别岩性、⑶划分渗透层3、如何用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识别岩性?P178答:根据测井曲线的综合分析识别岩性,其可靠性取决于人的实践经验和岩性的复杂程度,解释人员要首先掌握地区的地质特点,总结测井资料识别岩性的规律,并不断改善、深化。

利用元素录井资料的随钻岩性判别方法

利用元素录井资料的随钻岩性判别方法

利用元素录井资料的随钻岩性判别方法李春山;陈英毅;孙卫【摘要】针对综合录井过程中微细岩屑识别岩性困难的问题,利用X射线荧光(XRF)测量的微细岩屑中的元素含量、谱图和测井资料,对随钻录井岩性判别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RF测量的元素含量与岩屑中矿物含量具有相关性,Si、Al、Fe等元素含量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存在相关性;通过XRF测量数据可计算岩屑中的砂泥质含量,并可用于判别砂泥岩剖面的岩性;相同岩性的XRF谱图具有相似性,利用这种相似性可判别岩性.现场资料验证结果证实了综合判别法可提高岩性判别符合率.%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identifying lithology of fine cuttings, a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identify lithology while drilling by using element content and spectrum determined by X-ray fluorescence ( XRF) and logg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ment content correlates to mineral content of cuttings, and element contents of Si, Al and Fe correlate to GR logging curve. XRF data can be utilized to calculate shaliness of cuttings and determine the lithology of sandy mudstone formation. XRF spectrogram of the same lithology has some similarity, which can be used for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 The field data show that such a comprehensive method can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lithology identif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5)006【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元素录井;测井;X射线荧光;元素含量;XRF谱图;岩性;判别【作者】李春山;陈英毅;孙卫【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河南郑州45004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1在油气钻井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识别地层岩性是正确选择施工参数、确保钻井安全、提高油气勘探效率的重要保证。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

地层的划分名词解释地层是地壳中的多层构造体系,是地质历史发展的产物。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球内部矿物成分、岩石性质、化石组合、地层叠置等特征的观察与研究,将地层进行划分和命名,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研究地质资源和环境变化。

地层的名称是基于具体地质时代和地域特征的综合分析而得出的,下面将对地层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1. 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是指由同种或相似岩石构成的一系列地层,例如沉积岩层、火山岩层和变质岩层。

沉积岩层是由岩石碎屑在沉积作用下堆积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和砾岩。

火山岩层则是由火山喷发物在喷发过程中喷发出来的岩浆和碎屑积累形成的,如火山灰和火山岩。

变质岩层是由原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片麻岩和云母片岩。

2. 时代地层时代地层是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化石记录的地质时代进行的划分。

地质时代是指地球历史上的一个时间段,通常以特定化石的出现和消失为标志。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将地质历史分为多个时代,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个时代又分为若干个地质纪。

例如,古生代时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石炭纪等。

3. 形成地层形成地层是指地质历史上特定地域地层的命名。

这些地层通常根据地层形成的地理位置或者石油、矿产资源的分布来命名。

例如,有白垩系、古近纪和新近纪等地层,这些地层是根据其地层形成时代和矿产资源的分布而命名的。

4. 区域地层区域地层是指某个特定区域的地层,主要用于区域地质研究和地层对比。

区域地层的划分通常基于地质剖面和地层堆积规律,以及不同地质时代和地质事件的相互关系。

例如,对于某个区域的地层,可以将其分为上古生界、中生界和下新生界等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

5. 区域岩性地层区域岩性地层是指在某个特定地域内由特定岩石组成的一系列地层。

这种地层划分是基于地层中的岩石性质和岩石成分而进行的,主要是为了研究岩石的物理特性和资源勘探。

例如,某个区域的粉砂岩地层、页岩地层和石英岩地层等。

总之,地层的划分和命名是地质学家对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测井曲线判断岩性

测井曲线判断岩性

利用测井资‎料判断岩性‎及油气水层‎一、普遍电阻率‎测井(双侧向、三侧向、2.5m、4.0m、七侧向、微电极)1、基本原理:电阻率测井‎是由一个供‎电电极或多‎个供电电极‎供给低频或‎较低频电流‎I,当电流通过‎地层时,用另外的测‎量电极测量‎电位U,利用Ra=K U/I K:电极系数Ra:视电阻率U:电位I:电流2、应用(1)求地层电阻‎率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求取冲洗带‎电阻率。

利用浅侧向‎、2.5m求取侵‎入带电阻率‎。

利用深侧向‎、4.0m求取原‎状地层电阻‎率。

(2)确定岩性界‎面:利用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划分‎界面,界面划在曲‎线最陡或半‎幅点处。

利用侧向划‎分界面,界面可划在‎曲线半幅点‎处。

利用2.5m划分界‎面,顶界划在极‎小值,底界划在极‎大值。

(3)判断岩性泥岩:低电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平直。

灰质岩:高阻,微球形聚焦‎,微电极、双侧向基本‎重合,2.5m、4.0m都高。

盐膏岩:电阻特别高‎,井径规则时‎深侧向>浅侧向>微球聚焦。

4.0m>2.5m>微电极。

页岩、油页岩:高阻,井径规则时‎微球、双侧向基本‎重合,4.0m、2.5m、微电极基本‎重合。

(4)判断油气水‎层①油气层:高阻,A、Rmf>Rw ,增阻侵入,随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降低。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Rw――地层水电阻‎率。

B、Rmf<Rw ,减阻侵入,随电探测深‎度增加电阻‎率增加。

②水层:低阻A、Rmf>Rw,增阻侵入,R深<R浅。

B、Rmf<Rw,减阻侵入,R深>R浅。

C、Rmf≈Rw,则R深≈R浅。

R深――深电极R浅――浅电极(5)识别裂缝发‎育带碳酸盐岩剖‎面裂缝发育‎带,在高阻中找‎低阻。

二、感应测井1、基本原理感应测井是‎测量地层的‎电导率。

它是由若干‎个同轴线围‎组成的-组发射线圈‎和一组接受‎线围的复合‎线圈系。

常用测井曲线特征

常用测井曲线特征

一、介绍测井曲线的用途- 二、测井资料的综合运用一、划分岩层界面二、确定地层的电阻率三、确定地层的孔隙度四、确定地层传声速度五、确定地层的含泥量六、确定地层的含H量七、确定地层的密度八、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九、综合判断油气水层1、⑴渗透层。

⑵油气层都是高阻层,其电阻率相当于标准水层2-3倍,油层3.2-4.8Ωm。

⑶标准水层其电阻率接近于同井段的泥岩。

在所研究井段没有砂岩,可近似地以泥岩电阻率来替代标准水层的电阻率。

2、⑴油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特别是在4m曲线必须有鼓包,4m幅度越高,油层越好,自然电位异常通常小于水层,声波为中值。

⑵气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4m曲线有鼓包。

声波时差大,甚至比泥岩还要大,而且有周波跳跃的现象,中子伽马通常幅度高。

⑶水层:低阻渗透层(淡水层例外为高阻层),当地层矿化度比较高时,中子伽马幅度比较高,通常情况较低,自然电位通常比较大(与油层作比较)。

十、油气水界面的化分1、油水界面的划分:⑴电阻曲线上有明显幅度变化,含油部分幅度高,含水部分幅度低。

⑵感应曲线上在油水界面上幅度变化特别明显。

⑶自然电位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台阶,含油部分异常小,含水部分异常大。

⑷密度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微弱的台阶,含油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较大。

⑸声波在油水界面含油部分时差大,含水部分时差小,油层在4m曲线上一定有鼓包。

2、油气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油气界面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时差大,油层时差小,气层周波跳跃,在油气界面有不太明显的幅度变化。

⑵中子伽马在油气界面上有不太明显的变化,长源距气层的幅度高,油层的幅度小。

3、气水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气水界面上明显的幅变化,含水部分时差小,含气部分时差大,含气部分有周波跳跃。

⑵密度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大。

⑶中子伽马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不明显的变化,短源距气层部分幅度高,水层部分幅度低,(但有例外,当水层矿化度比较高,曲线幅度变化不明显)。

随钻录井实时识别地层岩性的八类参数

随钻录井实时识别地层岩性的八类参数

随钻录井实时识别地层岩性的八类参数【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近年来,随着录井现场数字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岩性解释、评价也逐渐具有数字化、自动化的条件,综合录井参数中钻速、扭矩、温度、电导率以及气体参数与地层岩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而依据上述参数计算得来的Dc指数、Sigma指数等参数则是地层岩性的具体体现,因此,选用经过钻头因素、水力因素等校正过的Dc指数、Sigma指数,钻时、气测组分、扭矩、转盘转速、钻压、钻井液密度、粘度等参数作为判断地层岩性的参数,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钻时由于不同岩性地层泥质含量、粒径、可钻性、硬度等各不相同,其钻头在对地层的破碎时必然引起钻时变化,一般情况下,砂岩低钻时,泥岩高钻时,页岩相对低钻时,而膏岩、盐岩极低钻时。

但是钻时没有统一的划分岩性标准,通过对大量钻时曲线的分析,通过稳定段钻时值和变化值可以画出该段的砂岩线和泥岩线,小于砂岩线为储层,大于泥岩线为泥岩,从而划分岩性和岩性界面。

应用钻时变化率、变化幅度以及通过稳定泥岩段可钻性所确定的相对泥岩线、砂岩可以比较有效地识别砂岩和泥岩。

如果钻井液参数、地层较为稳定,储集层与非储集层钻时的分界清楚,即可规定一个分界值,例如:10min/m, 小于该值的为储层,大于该值的为非储层。

利用钻时划分储层与自然伽玛划分储层具有较好对应性。

多年录井经验表明,应用标准化、对数化处理后的钻时参数是可以进行砂泥岩的岩性识别的。

2、DCS指数DCS指数为校正后的地层可钻性指数,通常与地层岩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应用DCS指数解释岩性具有可行性,具体解释方法包括两种:①应用趋势线大致确定岩性组合形成dcs趋势线(dcn)后,在趋势线的左端设一条砂线,若dc值落在砂线的左边,即为渗透层,一般砂线距dcn趋势线0.1~0.15,右侧相距0.05~0.1处为泥岩线。

这里应当注意,有些砂质泥岩的dc指数虽小于dcn趋势线,但不具备盖层条件,应划入正常压实的泥岩层中。

常用测井曲线特征

常用测井曲线特征

一、介绍测井曲线的用途- 二、测井资料的综合运用一、划分岩层界面二、确定地层的电阻率三、确定地层的孔隙度四、确定地层传声速度五、确定地层的含泥量六、确定地层的含H量七、确定地层的密度八、综合判断地层的岩性九、综合判断油气水层1、⑴渗透层。

⑵油气层都是高阻层,其电阻率相当于标准水层2-3倍,油层3.2-4.8Ωm。

⑶标准水层其电阻率接近于同井段的泥岩。

在所研究井段没有砂岩,可近似地以泥岩电阻率来替代标准水层的电阻率。

2、⑴油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特别是在4m曲线必须有鼓包,4m幅度越高,油层越好,自然电位异常通常小于水层,声波为中值。

⑵气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4m曲线有鼓包。

声波时差大,甚至比泥岩还要大,而且有周波跳跃的现象,中子伽马通常幅度高。

⑶水层:低阻渗透层(淡水层例外为高阻层),当地层矿化度比较高时,中子伽马幅度比较高,通常情况较低,自然电位通常比较大(与油层作比较)。

十、油气水界面的化分1、油水界面的划分:⑴电阻曲线上有明显幅度变化,含油部分幅度高,含水部分幅度低。

⑵感应曲线上在油水界面上幅度变化特别明显。

⑶自然电位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一个不很明显的台阶,含油部分异常小,含水部分异常大。

⑷密度曲线在油水界面上有微弱的台阶,含油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较大。

⑸声波在油水界面含油部分时差大,含水部分时差小,油层在4m曲线上一定有鼓包。

2、油气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油气界面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时差大,油层时差小,气层周波跳跃,在油气界面有不太明显的幅度变化。

⑵中子伽马在油气界面上有不太明显的变化,长源距气层的幅度高,油层的幅度小。

3、气水界面的划分:⑴声波时差在气水界面上明显的幅变化,含水部分时差小,含气部分时差大,含气部分有周波跳跃。

⑵密度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明显的幅度变化,气层部分密度小,含水部分密度大。

⑶中子伽马曲线在气水界面上有不明显的变化,短源距气层部分幅度高,水层部分幅度低,(但有例外,当水层矿化度比较高,曲线幅度变化不明显)。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王丽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王丽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王丽摘要: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基础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岩土工程现场岩土状态以及相关岩土参数进行勘察,能够为岩土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由此可见该项工作的重要性。

但是,现阶段我国许多工程企业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依然采用传统单一的勘察技术,影响勘察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全面性,基于该种背景,综合勘察技术应运而生,能够实现对岩土工程全方位、多角度的勘察,有效解决单一勘察技术的弊端。

文章针对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勘察技术;岩土工程勘察;应用岩土工程勘察具有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岩土工程勘察难度相对较高,如果采用传统单一的勘察技术或者方法,难以判定工程质量的高低。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大地电场岩性检测技术、多道瞬态面波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技术以及横波反射技术等,各种勘察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根据岩土工程的实际状况选择若干种勘察方法进行综合勘察,能够全面、真实、客观的反映岩土工程现场的各种地质状况,使勘察结果更加深入、细致以及精确,正是由于综合勘察技术的上述优点,越来越受到岩土工程企业的重视。

因此,文章针对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综合勘察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分析1.1 大地电场岩性检测技术该种勘察技术的原理表现为:利用太阳风形成的电磁波作为激发场源,采用探测仪点频记录的方式,接收从地表不同深度反射的电磁波信息,并根据接收的电磁波的幅度、速度、电阻率以及转换的类自然电位,判断不同深度下储层性质、岩性等,实现对岩土工程的勘察和评价,大地电场岩性检测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流程。

该种勘察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地电场岩性检测采用的CYT - VI 探测仪的体积非常小,并且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并且一个人就能够进行独立操作,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噪音、废弃物,不会对自然植被造成损坏,尤其是在野外作业中,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能够进行随意的探测,通过将探测仪设定在预定位置,调整好装备之后能够进行随时探测,探测深度达10000m,能够探测地层的岩性、矿体、含水层等,并且探测速度非常快,通过对大量测点进行汇总,能够获得勘察地区全面、真实的信息;(2)误差小,CYT -VI 探测仪采用平面点测的方式,垂直采样间距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垂直测点的间距越小,测量的误差越小,准确度越高;(3)场源稳定,CYT - VI 探测仪只接受大地天然低频电磁波信号,不受地下给水、地下管网、高压电源以及地形的影响,该种特性是其他勘察技术所不具备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判断油气水层
1、⑴渗透层。

⑵油气层都是高阻层,其电阻率相当于标准水层2-3倍,油层3.2-4.8Ωm。

⑶标准水层其电阻率接近于同井段的泥岩。

在所研究井段没有砂岩,可近似地以泥岩电阻率来替代标准水层的电阻率。

2、⑴油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特别是在4m曲线必须有鼓包,4m幅度越高,油层越好,自然电位异常通常小于水层,声波为中值。

⑵气层:高阻渗透层,电阻曲线幅度高,4m曲线有鼓包。

声波时差大,甚至比泥岩还要大,而且有周波跳跃的现象,中子伽马通常幅度高。

⑶水层:低阻渗透层(淡水层例外为高阻层),当地层矿化度比较高时,中子伽马幅度比较高,通常情况较低,自然电位通常比较大(与油层作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