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非反应时范式:指不以反应时为因变量的其他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
1.刻板解释偏差(SEB)
刻板解释偏差是基于归因范式的内因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人们在面对与自己期望不一致的情境下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以试图使不一致得到合理解释。
一致与不一致情况下的解释偏差如果存在,就可以推断存在着内隐的刻板印象。 SEB问卷有25个题目,其中16个是SEB测题,其他9个是无关项目。每个题都只有半句的原因,留后半句让被试填写。16个SEB测题中,有一半是与靶子的刻板印象一致的测题,另一半是不一致的。
2.投射测验
即让被试根据一张模棱两可的照片或图片讲一个故事,或对一个抽象的刺激(如墨迹)进行联想性描述。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一)仪表的认知
(二)表情的认知
(1)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2)身段表情(body expression)
(3)眼神
(4)言语表情(speech expression)
二、对他人人格的认知
人格是个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品质,而且看不见、摸不着,要通过人们的言谈举止去推断。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急难时刻见真情”
“利动小人心,义动君子心”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社会认知偏差、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认知偏差
❖光环作用(Halo effect)
如果一个人被赋予了一个肯定或有价值的特征,那么他就可能被赋予其他许多积极的特征。
❖相似假定作用(similarity assumption)
在认知活动中,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即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点。
❖类化原则(generalization)
认知者总是按一定的标准将他人分类,把他人归属于一些预设好的群体范畴之中。在认知具体个人时,一旦发现对方所属的群体类别,就会将群体的特性加诸对方身上。
❖积极偏见(positive prejudice)
认知者表达积极肯定的估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估价,这种倾向又叫宽大效应。
举例:
在为各类文娱会演、演讲赛中评奖时,评委常遇到这个宽大效应的干扰:前面演出的节目,由于给了高分,以致于不得不提高后面所有节目的评分
❖隐含人格理论(recessive personality theory)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一套关乎个人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述出来,甚至个人自己也并不意识到它的存在。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这就是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在人际认知过程中,新近感知到的信息对认知过程同样具有影响作用,能够改变已有印象并促进新印象形成。
卢钦斯的实验
实验设计:研究者设计了两段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活动的文字。一段称为E,一段称为I,研究者将两段文字分别作为E-I、I-E、只有E和只有I四种排列,让被试看完文字描述后在人格特质表上评
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E段文字
吉姆与朋友们一起去上学、在阳光下取暖、在商店与熟人聊天、与
前几天刚认识的女孩打招呼。
❖I段文字
吉姆独自一人回家、走在街道阴凉的一边、在商店里静静地等候买
东西、见到前天刚认识的女孩不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