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合集下载

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V2 1

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V2 1

1、工具的构成2、数据输入(2013年7月,版本2.1)本工具由六张工作表组成:工具介绍、基本情况、能源消费结构表、能源消费结构附表、排放量估算和 结果分析。

“工具介绍”工作表包含对本工具的目的、使用说明和局限性的介绍。

企业先在“基本情况”工作表填入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将能耗数据输入“能源消费结构表”和“能源消费结构附表”, 本工具会根据公式在后台计算出每一项能源消耗相应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并反映在“排放量估算”工作表中。

在“结果分析”工作表里,可以看到按《企业标准》要求格式排列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结果以及相对应的分析图表。

若企业没有输入数据,则不会显示图表。

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使用目的本工具是基于中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和”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的格式编制而成。

本工具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根据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企业标准》)核算由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 2O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协助企业识别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本工具随附的《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指南》)提供了工具计算过程和所采用排放因子数据的说明。

使用说明工具里面并没有涵盖。

本工具涵盖的排放范围可参见《指南》第2章表2.2。

关于范围一、二和三的定义可以参考《企业标准》第四章。

《企业标准》可在以下网址免费下载:Disclaimer: These Spreadsheets and associated materials have been prepared with a high degree of expertise and professionalism,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Spreadsheets provide a useful and accurate approach for calculat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ir development, including WRI, WBCSD, and any other organization involved, coll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do not warrant these Spreadsheets for any purpose, nor do they的排放量。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方法: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指南和方 法论( IPCC) 、 地方环境举措 国际理事会( ICLEI) 方法学以 及《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测算国 际标准》 等。
IPCC 方法
IPCC 指南提供了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通用方法、 计算公式和可供参考的基本参数,对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 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指南将温室气体核算 分为四大部分,即: 能源,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农业、 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以及废弃物。 从基本方法出发,使用参考方法和部门方法两种核算方法 进行不同层次的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其中,参考方法采用 自上而下的核算思路,而部门方法采用自下而上的核算思 路。
WMO(世界气象组织)和 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 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IPCC是一个政 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 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 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 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 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 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 济信息进行评估。
ICLEI 方法
ICLEI 探索并建立了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体系,提供了一种简 单、 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和监测、 衡量方法,并 开发了 CACP 软件工具,供加入 ICLEI 组织和城市气候保护行动 ( CCP) 运动的城市使用。
ICLEI 采用的核算方法与 IPCC 自下而上的核算方法相似,温室 气体排放量同样由排放源的活动水平与相对应的排放因子相乘得 到,其排放因子也基本由 IPCC 排放因子修改或衍生得来。 CACP 软件收集城市中能源使用的化石燃料的主要排放源数据, 利用能源消费量和碳排量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以及对应的排放因 子,精确计算出每种能源的 CO2 排放量。CACP 软件还能够把温 室气体排放量转化为 CO2 当量,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直接比较。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SHMRV-001-2012)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SHMRV-001-2012)

SH/MRV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文件SH/MRV-001-2012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试行)2012年12月11日发布2013年1月1日实施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目录前言 (1)1 范围 (2)2 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2)3 术语和定义 (3)4 原则 (3)5 边界确定 (4)6 核算方法 (4)6.1 基于计算的方法 (4)6.1.1 排放因子法 (4)6.1.2 物料平衡法 (7)6.2 基于测量的方法 (7)6.3 不确定性 (7)7 监测 (7)7.1 监测计划 (8)7.2 监测实施要求 (8)8 报告 (8)8.1 报告编制 (8)8.2 数据质量控制 (9)8.3 信息管理 (9)附录A (10)附录B (11)附录C (16)附录D (26)前言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从我国现阶段发展来看,能源结构仍旧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能源消耗的不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切实推动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2011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1]2601号),要求在上海等七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

2012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2]64号),要求制定出台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和分行业的核算方法等。

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是开展碳排放交易的一项基础工作。

为指导和规范本市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核算、监测和报告行为,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本指南和相关行业方法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国际和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指南和文献资料,听取了相关行业协会和国内外专家意见,通过对各行业企业的大量调研,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指南。

环境温室气体清单与排放计算

环境温室气体清单与排放计算

03
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能源消费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加剧了气候变 化问题。
发达国家排放量下降,发展中国家增长迅速
发达国家由于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快速 工业化,排放量增长迅速。
02
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排放系数法
总结词
排放系数法是一种基于活动数据和排放系数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
详细描述
该方法通过获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结合相应的活动数据(如燃煤量、油耗等),计算出温室气体的排放 量。排放系数法具有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政策法规推动减排
政府通过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税收政策等措施,鼓励企业采取减 排措施。
04
环境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01
02
03
节能建筑
推广节能建筑设计,使用 高效保温材料和节能窗户 ,减少能源消耗。
节能交通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 或步行出行,减少私人汽 车使用,降低交通碳排放 。
节能电器
区域排放差异明显
03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温室气
体排放量较高;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
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重点企业排放量占比较大
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比例较大,因此对 这些企业的排放控制对于实现减排目标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
重点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能效提升和加强管理等措施,降低温室气 体排放。
碳储存
利用地下储存或矿化技术,将捕 获的二氧化碳储存于地下岩层或 矿层中,实现长期减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低碳消费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低碳消费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碳排放 10 低碳经济 10 能源消费 4 节能减排 3 情景分析 3 北京 3 低碳城市 3 面板数据 2 陕西省 2 郑汴都市区 2 评价指标体系 2 脱钩指数 2 能源消费量 2 结构分解分析 2 经济增长 2 消费排放权交易 2 气候变化 2 协整 2 低碳 2 产业结构 2 高(低)碳社区 1 驱动因素 1 长三角地区 1 载能碳排放 1 路径分析 1 路径 1 资源税改革 1 资源型城市 1 节约型社会 1 能耗总量 1 能耗强度 1 能源结构 1 能源消耗 1 能源效率 1 能源强度 1 结构辨识 1 经济低碳转型 1 约束与控制 1 空间分异 1 碳足迹 1 碳税 1 碳流分布因子 1 碳排放流关联矩阵 1 碳排放流 1 碳排放强度 1 知识图谱 1 电力消费 1 生态经济学 1 生态文明 1 生产能源强度 1 甘肃省 1 环境投入产出-生命周期分析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

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能源活动排放清单
• 甲烷排放量 =甲烷排放系数 x 井下开采煤炭 产量 x 换算系数; • 全球平均值方法,比较适合有矿井开采总量而 不知道具体的产地及构成,该方法假定了高瓦 斯矿全球平均的甲烷排放系数为25 m3/t,低 瓦斯矿全球的平均为10 m3/t; • 全国或煤田的平均值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有 比较详细的开采量、煤层甲烷含量及其排放特 征; • 煤矿计算法,该方法最为详细,需要了解各个 矿井的煤炭产量和甲烷排放情况。
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目的
通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可以达到以下 目的: 1. 有利于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全面掌握 与管理 2. 提高社会形象 3. 对于确认减排机会及应对气候变化决 策起重要参考作用 4. 发掘潜在的节能减排项目及CDM项目 5. 积极应对国家政策及履行社会责任 6. 为参与国内自愿减排详细的技术为基础的方法(考虑所有部门、所有燃料 类型不同技术下的排放); –第二/第三类方法的区别在于估算过程中的详细程度不 同。第二类方法是将燃料消费量分解在同一类型技术 上,以便利用代表性的排放因子; 第三类方法基于反 映特定燃料效率或利用率下的活动水平数据及其对应 的排放因子来估算排放量。
农业活动
• 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总体上遵 循《IPCC清单指南》的基本方法。根据中 国具体情况,把稻田类型划分为四大类一 级类型单元,即双季早稻田、双季晚稻田、 单季稻田和冬水田。冬水田甲烷排放指冬 季淹水的稻田在不种植水稻时的排放。对 于双季早稻、双季晚稻、单季稻,采用 CH4MOD模式计算分稻田类型的甲烷排放因子; 对于冬水田甲烷排放的估算,采用直接测 定的排放因子。
中国主要煤炭品种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调查 (煤化所)
煤炭生产(分煤矿) 煤炭消费(终端用煤行业)

2010年中国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2010年中国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2010 年中国区域及省级电网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为规范地区、行业、企业及其他单位核算电力消费所隐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确保结果的可比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组织研究确定了中国 区域及省级电网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并征询了相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相 关机构和专家一致认为基础数据真实、计算方法合理、计算结果可信。现将计算 过程及结果公布如下,可供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等核算电力调入、调出 及电力消费 CO2 排放量时参考引用。
暂不考虑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四个地区的省 级电网。
二、排放因子计算方法 (一)区域电网
式中: EFgrid, i Emgrid, i
EFgrid, j Eimp, j, i EFk Eimp, k, i Egrid, i i j k 其中:
区域电网 i 的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区域电网 i 覆盖的地理范围内发电产生的 CO2 直接排放量(由公式(2)计算得 到),tCO2 向区域电网 i 净送出电量的区域电网 j 的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区域电网 j 向区域电网 i 净送出的电量,MWh 向区域电网 i 净出口电量的 k 国发电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k 国向区域电网 i 净出口的电量,MWh 区域电网 i 覆盖的地理范围内年度总发电量,MWh 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南方区域电网之一 向区域电网 i 净送出电量的其他区域电网 向区域电网 i 净出口电量的其他国家
(二)省级电网
式中: EF p Em p EF n Eimp, n, p EF k Eimp, k, p EFGrid, i Eimp, i, p Ep p
n k i
p 省电网的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p 省发电产生的 CO2 直接排放量(由公式(5)计算得到),tCO2 向 p 省净送出电量的 n 省电网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n 省向 p 省净送出的电量,MWh 向 p 省净出口电量的 k 国发电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k 国向 p 省净出口的电量,MWh 区域电网 i 的平均 CO2 排放因子,kgCO2/kWh 区域电网 i 向 p 省净送出的电量(由公式(6)计算得到),MWh p 省年度总发电量,MWh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重庆、陕西、甘肃、青 海、宁夏、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和海南 30 个省份之一 向 p 省净送出电量的其他省份 向 p 省净出口电量的国家 p 省所在的区域电网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工具

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工具

1、工具的构成2、数据输入在“结果分析”工作表里,可以看到按《企业标准》要求格式排列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结果以及相对应的分析图表。

若企业没有输入数据,则不会显示图表。

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使用目的本工具是基于中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的”表2:能源消费结构表“和”表2-1:能源消费结构附表“的格式编制而成。

本工具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根据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企业标准》)核算由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CO 2),甲烷(CH 4)和氧化亚氮(N 2O )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协助企业识别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

本工具随附的《能源消耗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计算工具指南》(《指南》)提供了工具计算过程和所采用排放因子数据的说明。

使用说明本工具由六张工作表组成:工具介绍、基本情况、能源消费结构表、能源消费结构附表、排放量估算和 结果分析。

“工具介绍”工作表包含对本工具的目的、使用说明和局限性的介绍。

企业先在“基本情况”工作表填入企业的基本情况,然后将能耗数据输入“能源消费结构表”和“能源消费结构附表”, 本工具会根据公式在后台计算出每一项能源消耗相应的温室 气体排放量并反映在“排放量估算”工作表中。

(2011年9月,版本1.0)四章。

《企业标准》可在以下网址免费下载:本工具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是与《企业标准》的原则相符合的。

《企业标准》把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个种类:范围一直接排放和范围二、范围三的间接排放。

范围一的直接排放包括生产电、热或蒸汽产生的排放,物理或化学过程排放,由公司拥有的交通工具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本工具计算的排放信息不包括过程排放和无组织排放。

范围二间接排放指的是外购电、热力或蒸汽其生产所产生的排放。

范围三指的是其他。

城市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_以北京市为例_娄伟

城市碳排放量测算方法研究_以北京市为例_娄伟
[3 ]4
。 增加碳汇, 就
是要提高吸引和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其中, 最 增加森林碳汇。 重要的是扩大森林覆盖面, 《牲畜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2006 年的报告 , 大气中的碳源 的巨大阴影: 环境问题与选择 》 和碳汇见表 1
[4 ]85
2.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 需要对城市的碳 排放或二氧化碳排放有准确的把握, 以便制定 相应对策。最基本的指标是二氧化碳排放量, 即城市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向大气排放的二 氧化碳的数量。 其中, 又可分为绝对总量和相 对总量。绝对总量是直接排在所计算城市上空 的二氧化碳量; 相对总量是指由于城市人们生 活消费及其它活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创新低碳技术, 改变生活方式, 最大限度减少城 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 大 市的温室气体排放, 形成 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结构优化、 循环利用、 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 形 成健康、 节约、 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最 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 高效发展、 低碳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同传统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 低 碳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碳排放。 因此, 评估城市发展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影响, 对 研究城市在 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进行全面审计, 产业、 建筑、 交通、 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和碳排 放的关系, 制定相应碳减排目标, 是建设低碳城 市的基本要点。 其中, 准确计算城市碳排放的 现状是低碳城市规划的起点。只有准确把握城 市碳排放的现状, 才能明确城市减少碳排放的 方向, 才能为制定低碳城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 据。 生的二氧化碳吨数来表示。碳足迹可分为国家 碳足迹、 个人碳足迹、 企业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 四个层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新发布的《中国人类 发展报 告: 迈 向 低 碳 经 济 和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未 来》 指 出, 中 国 的 城 市 化 率、 城市基础设施建 设、 住宅能耗与交通能耗是影响中国碳足迹的 重要因素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2010解读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2010解读

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物质类别代码化学式化学式化学名称异构体数目ODP 值*备注CFC-11 CFCl 3 三氯一氟甲烷 CFC-12CF 2Cl 2二氯二氟甲烷1CFC-113 C 2F 3Cl 3 1,1,2-三氯-1,2,2-三氟乙烷 0.8CFC-114 C 2F 4Cl 2 1,2-二氯-1,1,2,2,-四氟乙烷 1CFC-115 C 2F 5Cl 一氯五氟乙烷 0.6 CFC-13 CF 3Cl 一氯三氟甲烷 1 CFC-111 C 2FCl 5 五氯一氟乙烷 1 CFC-112 C 2F 2Cl 4 四氯二氟乙烷 1 CFC-211 C 3FCl 7 七氯一氟丙烷 1 第一类全氯氟烃(又称氯氟化碳)CFC-212 C 3F 2Cl 6 六氯二氟丙烷 1 主要用途为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

按《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除特殊用途外,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

CFC-213 C 3F 3Cl 5 五氯三氟丙烷 1 CFC-214C 3F 4Cl 4 四氯四氟丙烷 1 CFC-215 C 3F 5Cl 3 三氯五氟丙烷 1 CFC-216C 3F 6Cl 2二氯六氟丙烷1第一类全氯氟烃(又称氯氟化碳)CFC-217 C 3F 7Cl 一氯七氟丙烷 1主要用途为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

按《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规定,自2010年1月1日起,除特殊用途外,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

第二类哈龙 (哈龙-1211 CF 2BrCl 一溴一氯二氟甲烷 3主要用途为灭火剂。

按《议定书》规定,自20(哈龙-1301 CF 3Br 一溴三氟甲烷 10 (哈龙-2402 C 2F 4Br 2二溴四氟乙烷 6 10年1月1日起,除特殊用途外,全面禁止生产和使用。

第三类四氯化碳 CCl 4四氯化碳 1.1主要用途为加工助剂、清洗剂和试剂等。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把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任务。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45%和14.29%,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

不断深化项目环评,对不符合要求的59个项目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涉及总投资904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三是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会同有关部门对2009年度重点流域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第一、二产业节能减排潜力的快速释放及其节能减排成果边际递减效应日益明显,服务业成为我国节能减排亟需开拓的新领域。

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估算了1995-2010年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并探讨其总体变化趋势;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辨识与分解研究样本区间内影响我国服务业CO2排放变动的关键因素及其贡献值。

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产业规模和人口效应是服务业CO2排放最为主要的增量因素,而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结构则是服务业CO2排放减量的最主要贡献因素;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是服务业CO2排放的主要部门。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指出我国服务业碳排放的调控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影响因素;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中图分类号X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5-0021-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经济活动所产生的CO2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之一[1]。

在经济增长的“生态门槛”与“福利门槛”约束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发展模式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有效控制经济活动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碳排放核算及其影响因素分解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Rhee等对韩国和日本的CO2排放量变化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2];Schipper 和Howarth等运用Laspeyres指数法分析了美国以及 OECD 国家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问题[3-5];Greening等利用 LMDI 法分析发现,美国能源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变化而非能源结构调整[6-7];Schipper等采用AWD法对13个IEA成员国的碳排放趋势进行了因素分解,认为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解释大部分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动因[8]。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2012-01-18|来源:总量司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

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

2010年消耗量

2010年消耗量

14
2020/7/24
15
2020/7/24
16
2020/7/24
17
2020/7/24
18
2020/7/24
19
2020/7/24
20
2020/7/24
21
2020/7/24
22
2020/7/24
23
2020/7/24
24
2020/7/24
25
2020/7/24
26
2020/7/24
27
2020/7/24
28
2020/7/24
29
2020/7/24
30
2020/7/24
31
2020/7/24
32
2020/7/24
33
2020/7/24
34
2020/7/24
35
柱、墙(竖直构件)模板支撑超
高的工程量计算
• 《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综合解释 》P29-30
• 12、现浇混凝土柱、梁、墙、板的模 板支撑超高:
• (5)柱、墙(竖直构件)模板支撑超高 的工程量计算如下式:超高次数分段计 算:自3.60m以上,第一个3m为超高1次 ,第二个3m为超高2次,依此类相应模板面积× 超高次数)

2020/7/24
36
柱、墙(竖直构件)模板支撑超
高的工程量计算
• 请问:相应模板面积指的是构件3.60m以上的 模板面积,还是构件一次超高3m高度的模板 面积:
• 例:现浇混凝土柱500×500mm,柱高10m 。
• 超高次数(10-3.6)÷3=2.13,按3次计算。 • (1)超高工程量(m2)=0.5m×4×3m×3

2010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2010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组织温室气体量化工具表3 排放因子选择表序号排放源设施/活动排放源类型(E,T,P,F)温室气体种类单位热值燃料含碳量*1单位*2热值*1单位*2碳氧化率*1排放因子值*1单位*2排放因子类别*3排放因子评分*31柴油紧急发电机/锅炉E20.2tC/TJ42652kJ/kg98% 3.1tCO2/t4.区域排放因子32乙炔乙炔切割器E 3.3846tCO2/t1.测量/质量平衡所得排放因子63液化石油气食堂燃气灶E17.2tC/TJ50179kJ/kg98% 3.1tCO2/t4.区域排放因子34天然气食堂燃气灶/锅炉E15.32tC/TJ38931kg/m399%0.0022tCO2/m34.区域排放因子35汽油公务车T18.9tC/TJ43070kJ/kg98% 2.92tCO2/t 4.区域排放因子36柴油货车T20.2tC/TJ42652kJ/kg98% 3.1tCO2/t 4.区域排放因子37柴油叉车T20.2tC/TJ42652kJ/kg98% 3.1tCO2/t 4.区域排放因子3无P8CO2灭火器/灭火系统消防设施F1tCO2/t1.测量/质量平衡所得排放因子69WD-40防锈油WD-40F0.03tCO2/t3.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排放因子410电力所有用电设施0.9762tCO2/MWh4.区域排放因子3基本信息排放因子备注CO2第 4 页 2010年度温室气体清单。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报告概要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报告概要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分析报告一、总体情况(一)所有指标比2000年均呈下降态势2010年,总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有6.16万百万吨,与2000年持平;总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100.00万吨,与2000年持平。

详见图1。

图1 主要指标比2000年增长率(单位:%)(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与2000年持平2010年,总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有6.16万百万吨,与2000年持平。

2010年是2000年的倍,是1990年的倍。

详见图2。

0.20.40.60.81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图2 总计1990-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单位:百万吨)(三)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0年持平2010年,总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100.00万吨,与2000年持平。

2010年是2000年的倍,是1990年的倍。

详见图3。

图3 总计1990-2010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吨)(四)半数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集聚在世界从数量来看。

2010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最多,为3.36万百万吨,占总量的比重为54.58%;其后依次是中国、美国、印度,分别为8286.9百万吨、5433.1百万吨、2008.8百万吨,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13.45%、8.82%、3.26%;中国澳门最少,为0.00 0.00 61592.7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19902000201000999999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990200020101.0百万吨,仅占总量的0%。

其中,世界是中国的4.06倍,是美国的6.19倍。

详见图4,图5。

图4 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占比(单位:%)图5 2010年前10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百万吨)数量(单位:百万吨)从1990-2010年年均增长率来看。

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

北京、上海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比较

摘要:北京和上海在城市发展阶段、人口规模等方面具有较强可比性,同时实施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的城市交通政策,对两市的城市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比较可客观地评价其政策的实施效果。

以不同燃料驱动的不同类型车辆的保有量、年均运营距离、能源强度及排放强度为主要参数定量计算2005年两市的城市交通能耗和CO 2排放量。

结果发现,两市城市交通能耗总量接近,但上海市的能耗强度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略低于北京市,这归功于机动车总量控制政策、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以及广泛使用的非机动交通。

但是,近几年上海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强度有明显上升趋势,两市的差距可能逐渐减小。

最后,就两市在公共交通(尤其是出租汽车)、非机动交通等方面的发展政策给出建议。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similar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as well as somewhat different urban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between Beijing and Shanghai,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f the two cit-ies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ir ing number of ve-hicles in each vehicle category with different fuel brand,their respec-tive annual average travel distance,energy consumption,and emissions intensity as main input variables,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two cit-ies in 2005are estimated.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to-tal energy emission from both two cities are almost the same,the emis-sion intensity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in Shanghai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at in Beijing due to the shanghai's policies in control-ling total number of automobiles,prioritizing public transits,and pro-moting non-motorized travel.How-ever,urban traffic carbon emission in Shanghai has been on a steady rise in recent years,which could re-duc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cit-stly,the paper gives few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it (especially taxi)and non-motorized travel.关键词:城市交通;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Keywords :urban transportation;en-ergy consumption;greenhouse gas emission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7-21基金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综合研究与示范”作者简介:朱松丽(1970—),女,山西霍州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计算方法

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计算方法

交通运输行业碳减排计算方法1 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本市港口、机场、铁路等运输站点行业排放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与报告。

本方法所指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指二氧化碳排放,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暂不纳入。

2 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市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报告指南(试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2011)《能源统计工作手册》(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GB/T21339-2008 港口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JT/T25-2009 港口能量平衡导则GB/T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3 边界确定运输站点行业排放主体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排放主体所管理的港区、机场或铁路站点范围内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港口、机场、铁路站点行业具体核算边界如下:3.1 港口港口排放主体的边界范围与本市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规定的统计边界基本一致,包括排放主体所管理港区内用于装卸生产、辅助生产等活动中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其中,直接排放包括由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所有并行使管理职责的燃油装卸设备、场内运输车辆、锅炉等燃烧设备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包括港区范围内排放主体自用的外购电力、热力等所导致的排放。

道路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放暂不纳入。

3.2 机场机场排放主体的边界范围为排放主体所拥有并行使管理职责的机场航站楼以及能源中心相关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其中,直接排放包括由机场航站楼及能源中心内锅炉、热电联产系统等燃烧设备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排放;间接排放包括航站楼及能源中心外购电力、热力等所导致的排放。

航站楼建筑内部分区域对外出租经营,由承租方独立向能源供应商缴付能源费用的,或者承租方相关能源费用由排放主体按照计量数据代收代缴的,该部分能源消耗所导致的排放暂不计入机场排放主体的核算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ET 总部设于中国北京,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市设有一个办公室,在美国纽约设有一个 办事处。iCET 共有正式员工十名,其中七名员工长期在北京办公室工作。每年会有若干名 实习生工作于中国和美国的办公室。
5. 组织边界的确定
根据《能效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组织边界的定义可以有四种方法:股权分配法和财 务控制权法、股权分配法和运营控制权法、财务控制权法、运营控制权法。iCET 属于非营 利机构,不是股份制公司;只有办公室,没有生产设施,因此,不适合选用股权分配法。另 外,差旅产生的排放是 iCET 主要的排放之一,这里的“差旅”既包括 iCET 自己的员工差 旅,也包括 iCET 支付费用的其他专家和人员的差旅,为了更好的追踪碳足迹的变化和相应 的成本变化,我们综合选择了财务控制权法,即 iCET 具有财务政策和指导权利的所有活动 产生的排放。
出发地
4. 组织描述
iCET 成立于 2006 年,是一个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加州注册的、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是一 个在低碳交通和碳管理领域中具有领导力的智库机构。iCET 的核心理念是与国、内外的合 作伙伴共同努力,为各级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其他实体单位的低碳策略或目标提供行之有效 的解决方案。目前 iCET 正在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于低碳交通、碳管理、能效与清洁能源等 领域。
活动数据
默认排放因子
6,678 度 189.28 m2
0.9247kg/度 47.65kg/ m2∙年
排放量 6,175.15kg 9,019.19kg
b) 范围 3 ‐ 差旅
我们先后查阅大量资料,并比较了多种碳足迹核算工具中使用的排放因子,最后确定的 排放因子参考了如下资料: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② 科技部发布的《全民 节能减排手册》;③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发布的《不同交通方式能耗与排放 因子及其可比性研究》。
清单和报告完成之后,所有数据表格、清单和报告一并提交碳管理项目副总裁、中国区 副总裁,供其从财务和碳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审核,最后提交给 iCET 全体成员征求意见。迄 今为止,这份清单并未提交给专业第三方进行外部审核。
3. 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分析
所有数据表、核算工具、排放因子、清单和报告都经过内部检查和核对,且所有活动数 据和信息都与相关财务票据对应。目前,没有启动全面的质量管理计划和不确定性分析,在 未来的清单制作中,会进一步考虑相关方案。
邮编:100020 联系电话:86(10)65857324
邮箱:info@ 网址: 排放年:2010 年 基准年:2010 年 报告气体:CO2 报告标准:《能耗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 组织边界定义方法:财务控制权法 总排放量(范围 1+范围 2):15.1943 吨 CO2e 总排放量(范围 1+范围 2+ 范围 3):24.6560 吨 CO2e 审核:通过内部审核,但尚未寻求独立的第三方审核。 清单编制小组: 能效与碳注册(ECR)项目官员 李雪玉女士 行政兼财务助理 陈丽 女士 气候变化研究实习生 牛溪 女士 气候变化研究实习生 颜汀 女士
作为低碳领域的智库组织,作为 ECR 的创建成员之一,iCET 将从今年开始核算并报告 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借此呼吁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机构能够加入到我们的行 列中来,从自身做起,从碳核算开始,加强自身的碳管理,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低碳发 展的未来做出贡献。
iCET 根据 ECR 项目提供的温室气体核算应用指南,收集了 2010 年关于电力消耗、冬季 供暖、差旅等方面的活动数据,并完成了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这份清单是 iCET 的 第一份清单,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我们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去完善。同 时,iCET 愿意将自己的活动数据收集表以及清单模板与其他机构,尤其是环保 NGO 同仁分 享,供其参考。
日期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4 2010-05 2010-06 2010-06 2010-07 2010-09 2010-10 2010-10 2010-10 2010-11 2010-11 2010-12
总计
表 3‐ 2010 年差旅数据表——飞机
2. 清单的制作过程
清单的制作通常包括四个重要的环节,收集排放因子、收集活动数据、核算和清单编制 和撰写清单报告。iCET 碳管理项目决定编制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之后,便成立了一个 清单编制小组,共四人组成,包括 ECR 项目官员、行政兼财务助理和两名优秀的实习生。 2011 年 9 月至 10 月,两名优秀实习生收集了现有的碳足迹核算工具,汇总并比较分析了差 旅交通方面使用的排放因子。其余排放因子参考了《能耗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提供的相关 数据。行政助理主要负责统计 2010 年度电力和供暖账单,以及员工差旅信息,包括出行时 间、乘坐交通工具、里程数等。ECR 项目官员主要负责整理大家收集的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 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撰写报告。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 Innovation Center for Energy and Transportation(iCET)
2010 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011 年 11 月 8 日 中国 ∙ 北京
2010 年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单位名称: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 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丙 12 号数码 01 大厦 1904 室,
料的提取和生产过程造成的排放,不属于报告实体单位所有的交通工具产生的排放(比如员 工上下班和出差旅行等),出售产品的使用和服务、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废物处置产生的排放 等。
iCET 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没有生产设施,也不存在范围 1 直接排放。北京办公室的 照常运营需要电力和供暖,因此在范围 2 中存在外购电力和热力的排放。差旅的交通排放是 iCET 的主要排放之一,在 2010 年排放清单中,我们核算了范围 3 中员工差旅的排放和 iCET 支付差旅费用的其他人员的差旅排放,但并未涵盖员工通勤的排放。
2009 年,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和 Hewlett 基金会的支持下,iCET 正式启动了能效与 碳注册系统建设项目(ECR),旨在加强在华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碳核算和报告方面的能力 建设,为其提供方法、工具,以及相关培训。同时,iCET 也开始探索和研究国外减排政策 的成功经验,包括加州 AB32 法案、各区域碳交易机制等,并将这些经验介绍给相关的政府 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为其决策和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此外,iCET 正在与国际权 威机构合作,致力于碳管理的专业培训,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8. 核算结果
2010 年,iCET 北京办公室排放总量约为 24.66 吨 CO2e,排放情况见表 1。
表 1‐ 2010 年 iCET 北京办公室排放量
排放源
能耗(tce)
范围 2‐ 外购电力
0.8207
范围 2‐ 外购热力
‐‐‐‐
范围 3 – 差旅
‐‐‐‐
总计
0.8207
排放量(t) 6.1752 9.0192 9.4616 24.6560
由于活动数据的限制,iCET 的第一份清单只核算和报告了北京办公室的排放,未将美 国办公室纳入边界范围内,同时,iCET 在北京办公室外举办的会议或活动也未纳入边界范 围内。
6. 运营边界的确定
《能效与温室气体核算规程》中,为了服务于不同的商业目标和气候政府,将排放源进 行了范围划分:
• 范围 1:直接温室气体排放(除了生物质燃烧产生的CO2排放); • 范围 2: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包括外购的电力、蒸汽、热力和制冷; • 范围 3:所有范围2不包括的其他间接排放,比如上、下游的排放,购买原材料和燃
图 1‐ 2010 年排放源排放量比较
2010年度不同排放源排放量的比较(单位:kg)
9,461.636,175.15 9,019源自19外购电力 外购热力 差旅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2010 年北京办公室的电力消耗是最大的排放源,紧随其后的是差 旅的排放。
9. 排放量比较
iCET 希望能够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同类型机构的排放量进行比较,以了解自身的 排放水平,但目前,报告组织层面温室气体排放的机构并不多,现有数据中,只有 GHGMI 的运营模式与 iCET 相近,GHGMI 是一个以办公室为基础的培训机构,排放源也主要包括 电力、供暖、交通等方面。其年排放量对 iCET 而言,具有一定可比性,参见图 2,可以看 出 iCET 与 GHGMI 的排放量相当。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能有更多的机构能报告其温室气体 排放,也便于比较和鼓励减排。
联系电话:010‐65857324‐202,邮箱:xyli@
目录
1. 背景介绍 .............................................. 4 2. 清单的制作过程 ........................................ 4 3. 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 .................................... 4 4. 组织描述 .............................................. 5 5. 组织边界的确定 ........................................ 5 6. 运营边界的确定 ........................................ 5 7. 排放源及排放的温室气体 ................................ 6 8. 核算结果 .............................................. 6 9. 排放量比较 ............................................ 7 10. 方法学和数据源 ...................................... 7 11.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碳抵消 ............................. 11 12. 2011 年清单的改进意见...............................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