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材分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在经历了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将它作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要做到化远为近、变抽象为具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本课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一线索可分成四个阶段: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竞逐——广泛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学习要联系模块I和 II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问题;课后设计一些探究活动,史论结合。联系模块I中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分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了解和分析,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脱颖而出的历程及它的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在模块Ⅰ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内容,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观察、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展开讨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主动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等收集相关的史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认真准备辩论会材料,分析学生可能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3.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和图书查找本课相关名词术语的含义,并收集相关史料,进行整理。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假如我们能够回到过去,作为一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努力的青年学生,在20世纪20年代我们会崇拜谁呢?

学生的选择很多(孔子、孙中山、华盛顿、列宁等等)

(1)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钊等革命家的相关视频资料;

(2)利用多媒体放映材料“马克思主义学说很符合中国国情,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找到一个正确的道路,它是经过种种选择比较之后,它不是某一个人,是一批人,是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其中主要是思想先进的青年人,要救国救民,大家共同认定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明(引自《思想解放史录》)师:马克思主义在纷繁的新思潮中是怎样脱颖而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理论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选择我们就去寻找马克思和他的主义在中国的足迹吧。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

1、条件(教师讲述为主,媒体不显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谈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

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师:回答得很好。请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谈谈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

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师:回答得很好。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结果。

一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出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二是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知识分子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心。)

教学设计意图:设置问题,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概括。

2、过程

(1)懵懂时期——初入中国

材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 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 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 ......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

毛泽东(1945·4)

梁启超:“麦喀士(马克思),日尔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今之德国,有最占优势之二思想,一曰麦喀士之社会主义,麦喀士谓:今日社会之弊,大多数之弱者为少数之强者所压服。”

——《新民丛报》1902年

朱执信:激进革命青年朱执信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写了《德意志革命家小传》,并发表在1906年初的《民报》第2号上。文中在记述马、恩生平时,第一次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中心思想和历史意义。

生甲: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他于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提到马克思,当时译为“麦喀士”,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1906年,革命党人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与学说,朱执信还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进行了评述。当时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也曾经介绍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思想。

生乙: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当时的知识分子并不理解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救国之道。

(2)花开时节——广泛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