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道家哲学的民主
道家哲学的民主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为海内外热点, 儒道互补也颇受时贤所关注, 但是, 相比之下, 道家思想与现代化的关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且, 论及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人们想到的是孔孟荀等儒家大师, 所以常把民本思想的桂冠奉送给儒家。
其实, 老、庄以道家独特的思维方式所表达的民本思想也甚为可贵, 足以与儒家民本思想媲美。
道家哲学中所蕴涵的以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精神, 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老子政治“无为”论的精髓: 反对专制的平等精神老子肯定天下须治理, 但是治天下必须合乎“道法自然”的原则。
这是很深刻的, 由此可阐释出平等精神。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非“王”所有, “王”应是天下人乐于推戴的, “天下乐推而不厌”。
只是因为“王”是有“道德”的圣者, 天下人才把天下寄托给他。
“王”是因顺自然而为、无私奉献于天下的大“朴(仆) ”, 这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大智慧。
统治者变成了社会公仆, “名”分愈高, 其社会义务和责任也愈大, 天子、王应是天下最大的公仆。
故老子说, 作为天下王、社稷主, 首先应是能够承担天下最大、最沉重灾难的人, 他要把自己奉献给天下, 尽自己一切之能事, 佐助天下苍生“自然”、“自化”。
因此, 他的作为只应是合“道”的无私奉献和服务, 而不是倚仗或运用职权, 去扩张私欲和占夺。
老子的“无为”把有礼乐等级名分的人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公仆”, 这是老子深刻的社会政治智慧, 也是老子政治“无为”论的精髓所在。
“功成名遂身退”, 不应居“名”持“名”, 此即其“无执”的思想。
老子认为礼教之兴, 离“道”更远, 主张“礼”应归“道”。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 恰恰相反, 是因顺“道法自然”而大有作为, 统治者只是天下人自我自然化育的积极辅助者, 他对于社会民众只是佐助、服务, 而非主宰和占有。
他反对“多言”之政, 主张“贵言”、“希言自然”、“行不言之教”。
“言”指发号施令, “多言”即政令烦苛, 政府应取消扰民“自然”的烦苛政令, 给民留下一个充分自为、自治、自化、自育的空间。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以“礼”为基础
1、看重仁义礼义: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仁义礼义,认为民本是仁者的根本,王本是义者的基础,礼义是文明治理的基本方式。
2、以尊敬礼为根本:要增强社会的文明礼节,对优秀的行为及其激励要表示尊敬,对失范的行为及其削弱要表示反对。
3、注重道德政治:要把建立治理社会的文明和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政治,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以“治”为基础
1、深入论证:要调动大众的思想积极性,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增强公众对政治治理的理解。
2、深刻理解:要理解真正的政治治理,包括完善法律机制,把人民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加强宗教信仰活动。
3、严格权制:要处理好治理政治和治理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改革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良好的权力制约制度,健全休灵政治体制。
三、以“泽”为基础
1、当仁不让:要以文明庄严的气质,当仁不让的治国百宝梯,维护传统政治价值观;
2、忍慈仁恣:要加强正确的治理思想,以忍慈仁恣的态度放宽思想审
查,增强公民参与权;
3、宽缓政治:要使硬拗的政治文化转变成宽缓的政治文化,加强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礼以治以泽,强调仁义礼义、尊敬礼义和道德政治,强调论证深刻理解、严格权制和忍慈仁恣,以及强调当仁不让和宽缓政治,以促进更好的治理体制和政治文明,有助于推动社会继续进步。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
引言
道家理论,起源于中国,是一种融合了哲学、宗教、伦理和宇
宙观的复杂体系。
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集中体现
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经典作品中。
道家理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这三个核心价值构成了其独特的哲学体系。
一、顺应自然
顺应自然是道家理论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遵循
自然规律,人应顺应自然,不应与之抗衡。
这一理念体现在人的行
为准则上,即为“无为而治”。
二、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理论的政治哲学。
道家主张领导者应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无为而治的核心在于信任人
民,尊重人民的自发性和创造力。
这一理念在当今世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内观自省
内观自省是道家理论的修养方法。
道家认为,人应通过内观自省,认识自己的本真,实现精神自由。
这一过程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层面,旨在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地。
结语
道家理论的核心价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内观自省,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
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仍具有广泛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治国理政与国家长治久安道家治国理政是一种独特的治理理念,强调以无为而治、仁政为本的原则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道家认为,国家治理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天道,不过分干预人事,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人民的选择和自由。
道家主张,国家领导人应当以仁政为本,善待民众,为民谋福利,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进步发展。
在道家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强调“无为而治”。
这并不是消极怠工,而是指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领导人应当放下私心私欲,不独断独行,而是倾听民意,遵循民意办事,以谦虚、宽容的态度对待人民,使得国家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为的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不稳定和混乱,真正的治国之道应当是顺应自然,尊重人民的选择。
道家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仁政”。
仁政是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意味着为民谋利、造福民众。
领导人应当以仁德之心对待百姓,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深入了解人民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民生的政策措施。
只有真正关心人民、服务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仁政是推动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在道家的治国理政中,还强调了“公平正义”。
领导人应当坚守公平正义的原则,保护人民的权益,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
领导人要公正执法,打击腐败,促使社会秩序良好,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只有保障公平正义,才能使国家政通人和,实现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道家治国理政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落实。
首先是注重人才培养,选拔有德有能的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保证国家治理水平和效率。
其次是推行善治政策,制定符合国情的合理政策,保护人民利益,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最后是提倡廉洁政府,反对腐败现象,构建廉洁、透明的政治生态。
总的来说,道家治国理政强调以无为而治、以仁政为本、以公平正义为准则,致力于建设和谐稳定、繁荣富强的国家。
只有在这样的治理理念指导下,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民众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道家治国理政的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当今社会治理的重要借鉴。
道家治国主张
道家关于治国的主张,是在中国屈指可数的哲学思想,它影响着每一
代政治家学者。
尽管它也被认为是有缺点的,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用于指导政治实践。
下面将论述其中的四大重
要思想,即“虚无”、“仁政”、“变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道家主张“虚无”,认为宇宙中没有一种政治实践是完美无缺的。
于此同时,实行“虚无”就意味着政治实践可以不断调整、变化,这样
才能应对变化的环境挑战。
此外,道家“仁政”认为治国国家需要首先
整体实施和平般的利民治理,以实现最大的共福。
其次,道家也认为变法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并且要求仁政的实施必须
实时跟进政策的变革。
在变法的帮助下,人民的满足度可以得到提高
和支持,从而获取良好的回报。
另外,道家还认为政治制度对治国重要,它可以使政府发挥最佳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它有机会实行善政,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最后,道家的治国思想有助于一个国家的良好发展,它认为仁政,变
法以及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让政治实践更加有效,让每一个人都能享
受到国家平等的服务。
因此,道家的治国思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今天全世界政治主张的一个盟友。
道家视域_政治生活中的_民_梅珍生
,
自
利 是人 的 本 性
,
,
这 种 本性 在
,
一
定 的 规 约 下 是可 以 得 到 驾
,
使社 会走 上 良 性 道 路 的
?
所谓
“
夫 民 之好 善 乐 正
,
不 待禁 诛
而 自 中法 度 者
,
万无
一
也
。
(
《
淮
南子
主术 》
。
)
它 对人 性作 出 了 性 恶 的 判 断
必 固 强之
认 为 要 使 人们 绳 墨 行事
?
3
8
?
?
中 国哲举
?
道 家视 域
:
政治 生 活 中 的
梅 珍
生
“
民
”
[
摘
.
要
]
道家
。
因
其 哲 学 思 维 的 超越性
系上
、
,
,
使 其 在 君 民 关 系 上 的 看 法 显 得 冷静 而 理 性
“
,
如
:
1
立君为 民
在君民关
。
老 子主张民
。
自
为
” “
自
。
)
没有 利 民 实现
“
富 民 的 物 质基 础
,
是难 以达到
乐其 俗
”
虚其 心
,
实 其腹
,
弱 其志
强 其骨
、
”
的目 的
所以
无
,
论老 子怎 样 讲求 无 为
他 都是 针对 统 治 者 的 多 欲 而 言 的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道家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要价值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通过观察自然、模仿自然、顺应自然,人可以实现内外的和谐,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2. 返朴归真道家主张返朴归真,回归本真的自我。
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摒弃浮华、虚伪的欲望。
通过减少欲望的追求,人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3. 非争非抢道家强调非争非抢的价值观。
追求平和、不争的心态,不与他人竞争、争夺,不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
道家认为,争抢与贪婪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纷争,而以非争非抢的态度对待事物,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4.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事务。
不强求、不操之过急,顺其自然,以达到事物自发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干预、强制干涉只会破坏事物的自然发展,而通过无为而治的原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自我修养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道德追求。
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品德和道德,追求道德的完善和提升。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个体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
道家学说的主要价值理念体现了一种平和、简单、自然的生活态度,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倡导非争非抢、返朴归真的价值观。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帮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论道家长而不宰的民主观
论道家长而不宰的民主观作者:陈戈寒、梅珍生近代学者严复在《老子》评点中,揭示老子学说所具有的潜在民主倾向时,把它与儒教作了鲜明的对比:“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
君主之利器,其惟儒术乎!”①在严复看来,汉之黄老思想,是在君主统治模式下对道家的一种利用,它只是表面上袭取了道家的一些作法,因而不可能真正体会到道家的民主精神。
严复在《老子》中发掘的民主倾向,主要是依从孟德斯鸠对古希腊、古罗马民主的描述中寻找出来的②。
严复从民主原则或精神层面,为道家学说与现代民主的融通性找到了根据。
从严复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道家学说与民主政治具有多方面的通融性。
民主是由希腊文demos(the people)与kratos(rule)二者合并而成,其原义乃指人民统治。
民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它的行政是根据多数人的意愿,而不是少数人的意见,认为人类政治社会应当由普通人(即成年公民),而不是由超人统治,这种观念,事实上成了今天人们衡量世界应当如何的主导观念。
其核心是表现在它的无可救药的平凡,民主制度下决定未来行动的,不是少数官长,而是它的人民,是组成它的人民;由此,人民牢牢掌握了自己的命运③。
民主之所以强大、诱人,就在于一种自治的观念,即应当听由个人自由的选择。
一、民主就是人民自我统治在道家眼中,民主主要体现为一种心灵需要。
这种心灵需要正契合了民主政治的“你亲自做”原则,因为民主人士宁可自己做错,也不愿受某些智者的指引。
这个基本理想就是:自我选择要远比别人代为做决定来得可取④。
道家的亲自做政治原则,表现为对自化、自为、自正、自朴等观念的推崇。
在道家看来,君主对臣民的驾驭是一种“欺德”行为,所谓欺德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违背,对于“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⑤的统治欲望,道家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们强调人有能力自己保护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由自在地生存,而不需要“君人者”的指引,但他们也不是绝对反对一切人为的努力。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
春秋中后期,周朝由强转弱,周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
在乱与治频繁更替的大变化时期,老子深深地思考着治国理政的大道理。
自周王室动迁之后,周王室已经开始表现出衰弱迹象,之后,王室的权力逐渐减弱,周王室的地位已沦为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地位相近。
而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周王室已经无力阻止诸侯国的战争行动了。
此外,各诸侯国内部,卿大夫势力逐渐强大,国内动乱时有发生,而弑君夺权的现象屡见不鲜。
与之相应,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出现动摇并逐渐衰落,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受到巨大冲击,而礼乐制度也维持不了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状况。
此外,学在官府的局面也被打破,随之而来,出现了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大变化。
与此紧密联系,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礼乐思想统治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出现各种思想观念。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老子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此时孔子17岁,也帮着助葬,并问礼于老子。
而就在这一年,晋国出面划定杞国、鲁国边界,季孙说服谢息将成地划给杞国,这表明,当时周王室已经无力支配诸侯国了,杞国、鲁国边界的划定不是由周王室来裁定,而是由晋国来主持,王室权力的衰弱已经很明显了。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之史,到了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孔子到周朝都城去观光,并拜访了老子。
老子作为守藏室史,属于史官,周朝的史官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星象、制定历法、管理王室典籍和收藏档案,以及记录政治言行。
道家政治思想
第三讲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道”、朴素辨证法3、道家价值观4、道家审美特质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道家概述一、道家流派(一)“道家”之称“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为“道德家”和“道家”。
此后,“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
(二)道家的自我意识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三)外界眼中的道家——“党”“隐者”“贵生之士”(《韩非子·六反》)倡导“全生之说”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一)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讲因道或法自然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
《老子》“法自然”《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管子》“随天”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至于如何“无为而治”,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于是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
四、道家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杨朱和《庄子》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二、道与政治《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
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老子》中的无为而治与现代民主制度的比较
《老子》中的无为而治与现代民主制度的比较在《老子》中,无为而治是一种治理原则,它与现代民主制度有着明显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本文旨在比较《老子》中的无为而治与现代民主制度,并探讨其优势和劣势。
一、无为而治概念的提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之一。
在这本书中,老子提出了许多治理的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的是任其自然,不要强行干预,通过顺应自然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和治理。
这是一种相对放任和宽容的方式,强调“无为而治,无言而信”的原则。
二、现代民主制度的特点现代民主制度是一种相对完善的治理模式,强调公民的参与和民主程序的运行。
它建立在普选和人权保障的基础上,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在民主制度中,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选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需要广泛的民意参与。
三、无为而治与现代民主制度的比较1. 决策过程在无为而治中,决策过程相对简单。
领导者不需要经过繁杂的程序,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做出决策。
而在现代民主制度中,决策过程是复杂而繁琐的,需要经过民意调查、议会讨论等多个环节,以确保决策的公正和合理性。
2. 政府权威无为而治中,政府的权威来自于领导者的智慧和威望。
领导者不需要接受选举或检验,而是凭借自己的声望和行动来获得公众的信任。
而在现代民主制度中,政府的权威来自于人民的选举,必须经过竞选和民意的检验。
3. 个体权利无为而治中,个体的权利和自由相对被压抑。
因为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个体需要放弃一些自主权力,以便整体运行的平稳。
而在现代民主制度中,个体的权利和自由是受到高度尊重和保障的,政府的责任就是保护和维护这些权利。
4. 效率与公正无为而治注重整体利益,追求的是效率和稳定。
因为领导者可以不受约束地决策和实施政策,所以可以迅速地做出反应。
而现代民主制度注重公平和公正,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各方利益,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四、结论无为而治与现代民主制度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庄子的自由境界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
庄子的自由境界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作为一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庄子的自由境界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之间的联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自由行为和自由境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自由观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而自由的实现需要超越世俗的束缚和自我限制。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而要顺其自然地去做事。
这种自由观念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相契合,民主意识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地参与决策的权利。
其次,庄子的自由行为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庄子主张人们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他提出了“逍遥游”的理念,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困扰,追求心灵的自由。
这种自由行为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相呼应,民主意识倡导人们要有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压力。
最后,庄子的自由境界体现了他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庄子认为,人应该超越生死、善恶的界限,追求超越物质世界的自由境界。
他提出了“大道无形”的观念,认为人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超越一切界限和束缚。
这种自由境界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相契合,民主意识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超越。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由境界与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
庄子的自由观、自由行为和自由境界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人生境界的探索。
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平等地参与决策的权利,与庄子的自由观念相契合。
因此,通过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民主意识。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概述“道家”并非是后人想象中的一个如同“儒家”“墨家”“法家”那样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先秦没有“道家”之称。
“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其实,司马谈在这里所说的“道家”,更象是汉初的黄老之术,或汉初的道教。
如果说,儒、墨两家在战国初期都已成显学的话,那么道家在当时却未必是一个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甚至思想也不那么一致和清晰。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者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墨者以严密的组织关系,两者均可以在历史上理出他们思想传承延续的轨迹,而道家则很难确立其起源和传续的痕迹,只能说当时有一批知识人有一种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成为了一种思潮。
例如,孔子的生卒及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老子则不同,其生活的年代及传承,很早就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最早记载了老子,其中提到的“老子”“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还说老子活了160岁或200余岁,但很慎重,没有说肯定。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只能大体说,老子与孔子大体同时,他有感于礼教对人性的桎梏(gu),决意弃世,西出函谷关,西出函谷关后,不知到那里去了。
《老子》的成书年代也成问题,现在认为是老子后学根据老子言论记述而成,约在战国初期。
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和墨家有明显的不同。
儒家有宗师、有师承,墨家有组织,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但道家也有自己微弱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家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道家的旗帜和宗师就是老子和黄帝。
后人成道家为“黄老之言”或“黄老之术”,就是树黄帝和老子为宗师。
中国大陆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民主思想
中国大陆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民主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作为悠久灿烂的文明史,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想和制度。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中国也涌现了一些重要的民主思想。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民主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百家争鸣中的民主思想1. 司马迁鼓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提出了一种民主思想的表达方式,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主张将各家学说进行辨析,通过百家争鸣的方式,最终确定一种最适宜的道德规范与治理之道。
这种思想在当时受到较大关注和推崇,反映了尊重多元声音的民主意识。
2. 荀子提倡以法治国,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倡以法治国,他强调通过制定公正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这其中体现了一种民主倾向。
他认为法律应当是普遍适用的,无论贵贱皆平等,这种平等正是民主的核心要素之一。
3. 墨子主张兼爱,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墨子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主张兼爱,强调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他认为,人人平等,应该摒弃权势等级制约,以兼容并包的办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公正。
尽管墨子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但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二、司法独立与民主思想1. “非人不事孔子”推动了土地改革,体现了民主的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兴起继承孔子学说的儒家思潮。
在这一背景下,“非人不事孔子”的思想被普遍推崇,意味着凡是人,不分贵贱,都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去追求公正和平等。
这种思想对贵族等级制度的弱化以及土地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向民主迈进的努力。
2. 加强审判权力制衡,保护人民权益。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司法独立和审判权力制衡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和人民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大臣奏章成了一种重要的制衡手段,能够监督皇帝的权力,保障百姓的权益。
这种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表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保护人民权益的民主关切。
道德经的民主观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探索
道德经的民主观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探索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长期以来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于《道德经》中的民主观念与现代社会治理的关系感兴趣。
在这篇研究心得中,我将探讨《道德经》中的民主观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现代社会治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德经》中的民主观念。
《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这与现代民主的理念有所不同,现代民主更强调人民的意愿和参与。
然而,我认为《道德经》中的民主观念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观念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权力的谦逊态度。
现代社会中,政府往往扮演着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但是这种权力往往容易被滥用。
《道德经》提醒我们,领导者应该保持谦逊,不要过度干预,要尊重人民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谦逊的态度可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增加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信任。
其次,《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观念也强调了自然法则的重要性。
自然法则是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例如自然界的循环、事物的变化等。
《道德经》认为,如果人们能够遵循自然法则,以自然的方式来处理社会问题,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
这对于现代社会治理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尊重自然法则,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观念也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与平等。
《道德经》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点,应该被平等对待。
现代社会治理中,个体的自由和平等也是重要的价值观。
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公正与稳定。
然而,我们也需要意识到,《道德经》中的民主观念并不是完全适用于现代社会治理的。
现代社会治理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
道家哲学与古代政治观念
道家哲学与古代政治观念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道家哲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潮,它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深远的概念,在哲学、宗教和政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道家哲学对古代政治观念的影响体现在其强调非行为的思想上。
在道家的眼中,推崇无为而治。
他们认为社会应该自然而然地发展,政府应该少干预人民,而是给予人民更多自由,让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与古代中国的传统政治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中国的政治体系主要是君主专制,并且强调君主的权威和威望。
这种体系相对于道家哲学的思想来说更加倚重行为和政府的规划。
其次,道家哲学对古代政治观念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关于政府责任的思考上。
道家认为政府的责任是保障人民的安宁和繁荣,而不是压制人民。
政府应该遵循“无事而治”的原则,不干涉人民的私事。
这与古代中国的政府思想形成强烈对比。
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注重政府的权力以及对社会的控制。
政府是强势的,它的责任是控制和管理人民,而不是为人民服务。
此外,道家哲学对古代政治观念的影响还在于其对权力和权威的思考。
道家认为权力和权威是虚无的,不能根本改变人的本性。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如果社会主题了权力和权威,那么社会将变得荒芜和混乱。
这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来说是一种挑战。
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权力的绝对性和人民对君主的绝对忠诚。
道家哲学的思想给予了人民对权力和权威的思考和批判,这在古代中国是相当激进的。
综上所述,道家哲学对古代政治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强调非行为、政府责任以及对权力和权威的思考,这些思想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家哲学的影响促使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并为后来的政治思想和体制奠定了基础。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政治观念上,而需要融入道家哲学的思考,从而获得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论道家的治国方略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倡导的学说。
道家认为,治国应当以道义为基础,在经营国家的同时,也要注重国家的道德发展。
在道家看来,治国的方略应当包括以下几点:
1.尊重天道,保持天下太平。
道家认为,天道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治国应当遵循天道,
从而保持天下的和平。
2.以仁治天下。
道家认为,仁是爱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治国的核心价值。
国家的领导人应
当以仁德来治理国家,让人民感受到爱和关怀。
3.尊重法制。
道家认为,法制是治国的基础,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制体系,保证国家的秩序
和稳定。
4.注重道德修养。
道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治国的根本,应当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人民的道
德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摘要】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洋洋大观里,儒学占据了统治地位,道学家的思想未能在政治上大展手脚,直到清末反正统的思想里,以严复、胡适等“新道家”们追随世界潮流,谈民主,才有人发现道家学说里的民主成分原要比儒家的深刻得多。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改革,不论从“无为而治”的政治方式,还是从追求自由的精神信仰上看,其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对完善我们的民主理念有着很大的裨益。
【关键词】道家无为而治精神自由民主政治
“无为而治”的反专制主义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的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它的提出有其内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从理论上讲,“无为而治”显然是“道”的思想在政治领域的表示;从其现实基础来讲,“无为而治”思想显然又显然是针对当时社会黑暗专制而提出的精神武器,是用以反对黑暗的统治者的。
从现实层面的意义上讲,“无为而治”就与反帝专制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
春秋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诸侯开始相互征伐,兼并战争不断,这使得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饱受苦难。
强权政治对民众的盘剥驱使,使得道家认识到强权专制的统治者们的不择手段。
正是为了反对这种不合理的政治状态,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曾留下一句绝世名言:“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其意,即为政者既不可用仁义礼智和严刑峻法约束和压制人民,亦不可事无巨细,每事必问,陷入人治专制的泥潭,否则人民将无所适从,国家会越治越乱。
所以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相信民众会到自治,应当将更多的权利交到人民手中,才会使得天下大治,正所谓“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当然,老子并非真真切切地希望绝对的“无为”,他说:“道恒无为而无不为”。
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希望天下有为,即是人民得到自由,社会风气和谐淳朴,生活美满幸福。
“无为”指的是统治者要约束自己,不要干涉人民生活,人民自治而后自然会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不难看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直至现在的现实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因为社会发展的程度还没有达到民众无需政府仍能自治的地步。
然而,其中蕴含深刻的民主政治思想却是能够带给我们莫大的启发的。
道家的“无为”政治表现了他们对规律的一定认识和崇敬。
按照这一思想,人们只有顺应和遵守规律,不背离必然的法则,不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反之,统治者若是一味的干涉民众生活,用礼法来禁锢人用刑法来压制人,就会出现文化专制主义和暴政。
因而,“无为而治”的现代民主意义可以理解为反叛黑暗专制的利器,呼吁人民主权的先声。
当然,“无为而治”是建立在“小国寡
民”的基础上的一种低层次民主。
老子甚至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昏乱,有忠臣”,还要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样的状态只能是一种原始的无欲无知的状态。
随着人类的进步,民众的自觉性提高以后,政府就要还政于民,做一个不与民争的“无为”政府更利于社会的进步。
这是老庄道家思想对现代民主政治的意义所在。
精神自由的人格民主
“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其侧重于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民主;精神绝对自由,则是庄子的贡献,这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民主。
两位道学家一前一后,一个从政治方面,一个从思想方面,由外及内全面阐释了道家的民主精神。
无为而治是从体制方面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自治;精神自由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又在其基础上悟出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大自由境界和齐物论的万物平等思想。
在《逍遥游》里,庄子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对于“己”、“功”、“名”等等,他认为这些都是世俗的追求,只有破处了这些相对的观念,才能真正达到“无待”的自由,这种无妄不羁的理想人格,强调以精神的自由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以摆脱一切相对因素的束缚。
人们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自我意识得到觉醒。
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标志着“人的发现”,那么庄子的逍遥游则开辟了另一个途径,它不像孔子那样,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去探讨人对人的义务,而是把人置于自然关系中,追求人的平等、自由、独立的权利。
庄子执着的追求平等自由,与我们今天的民主自由一样反映了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虽然是一个美好的人生理想而难以实现,但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道家不媚世俗,不屈权贵,追求人格独立的自由精神,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庄子这一叛逆的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感召力,他呼吁人性中的自由意识,激发人们为解放人性、追求自由而与封建恶势力作斗争,而他思想中特有的韧性又赋予了人们豁达的胸襟和勇气,使人们在失败中保持乐观的心境。
立身处世,不做那种随波逐流的庸人,而做一个风骨凛然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做一个消极颓废的悲观主义者,而做一个性情开朗的乐观主义者。
对于庄子志在追求主观精神自由的理念,至少有一点是后人共同认可的:庄子发出了自由平等和要求个性发展的呼声,尽管这种呼声非常微弱,甚至是不自觉的,但在等级森严,充满奴役的社会中却弥足珍贵。
庄子的自由观和儒家的“浩然正气”,从不同侧面共同铸造了中国古代代知识分子特立独行,追求真理,崇尚正义的人格特征,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尊严。
道家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不完善,现代法治社会建立的艰难,仍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虽然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建立起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但是这些民主制度在实际践行中仍未确切落实,如“操控选举”等现象仍未杜绝。
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对一个合理有序的法治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社会法律制度并不能很好的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运行正常。
如一些行政部门违背行政法律,随意拍卖出售国家土地,肆意哄抬地价,造成房价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酒后驾车”现象屡禁不止、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普遍存在等。
这些严峻的社会现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培育有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的公民是社会民主化进步的根本,而道家的民本思想在这方面起着积极有益的效果,值得我们去挖掘,扬弃。
“无为而治”的思想当然源于中国先秦时代,但它所揭示的“循道”原则却包含着适用古今中外的普世性,中国的历史经验已不必说,即是是现代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奉行的“积极不干涉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也与“无为”主张不谋而合,这并不是放任自流的无政府主义,而是一种在法律规范下的政治上的简政分权。
这点与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是灵犀相通的,因应必然即法自然。
“有为”与“人治”内在关联,“无为”与“民治”内在关联。
当然这种古代的“民治”与现代的“民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并不妨碍它的民主精神可以“古为今用”,也不妨碍它作为“无为而治”的基本前提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精神自由是庄子提出来的。
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打着复新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的旗号来解放人性,倡导自由。
当然,他们并非真正搬来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民主,同样的,庄子的精神自由过于绝对化,使其与社会现实脱节,这点我们应该看到,但是他追求自由、崇尚平等、人格独立的精神特质仍是值得我们去“复兴”的。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人的奴役,使国人的奴性思维根深蒂固,等级观念至今仍存在于社会中。
庄子的自由平等有利于真正实现我们所提倡的民主社会,加速民主后进程。
“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侧重于社会政治体制方面的民主,精神绝对自由,则是庄子的贡献,这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民主。
两位道学家一前一后,一个从政治方面,一个从思想方面,由外及内全面阐释了道家的民主精神。
无为而治是从体制方面反对专制主义,主张人民自治;精神自由则是从思想文化方面反对文化专制主义,主张自由平等。
相信道家的哲理能带给我们民主的浓郁氛围。
【参考资料】
一、《庄子自由思想研究》曹智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道德经》老子
三、《道家政治哲学研究》梅珍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书局)
五、《道家哲学智慧》张松如、邵汉明
得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1级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论文
道家学说里的民主
年级:2011级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学号:01130009
姓名:张家
老师:张力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