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知识点总结项羽,又称为刘邦的对手、汉王刘邦的威胁,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项羽之死是战国时期的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标志着刘邦的胜利和秦朝的灭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综述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

一、项羽的背景和才能项羽出生在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他的家族属于贵族,曾祖父项梁是齐国的一位将领。

项羽自小聪明好学,善于武艺,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功。

他年少时就加入了荆楚军队,在战争中多次立功,逐渐崭露头角。

二、项羽之死的原因项羽之死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战争形势、政治局势和个人心理等方面。

1. 战争形势:项羽与刘邦的对决当中,项羽逐渐败退,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刘邦的军队通过一系列的战术手段和策略,逐步削弱了项羽的势力,让他处于被动局面。

2. 政治局势:项羽在政治上犯下了一些错误,失去了自己原有的支持者和盟友。

他过于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导致部下对他的信任度下降。

3. 个人心理:在战争逐渐失利的过程中,项羽的心理状态逐渐恶化。

一方面,他长期以来的自信心开始动摇,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孤立和无力。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和死亡。

三、项羽之死的过程项羽的死亡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和阶段。

1. 逃亡:在战争失利后,项羽开始逃亡,试图寻找新的出路。

他离开了咸阳,前往夏阳,在途中还曾一度被俘,但在被敌军释放后继续逃亡。

2. 困境:项羽最终被敌方军队封锁在乌江之上,失去了逃脱的机会。

他与亲信一同被敌方包围,处于绝境之中。

3. 手刃亲信:在无出路的情况下,项羽下令杀死了身边的亲信。

这是项羽一生中最为戏剧性的一幕,也是他心灵深处希望抛开一切束缚和羁绊的表现。

4. 自刎:最后,面对敌人的包围和绝望的局面,项羽决定自刎。

他选择了以自己的死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这也成为了他的人生最后一次抉择。

四、项羽之死的影响项羽的死亡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结束了战国时期:项羽的死亡标志着战国时期的结束,开启了秦汉时代的新篇章。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通假字: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则项王则夜起:于是以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于是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而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为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词: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重点词组: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敌:遇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幕,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篇文章从文言角度出发,整理了《项羽之死》这篇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

一、人物形象《项羽之死》展示了项羽、刘邦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形象,其中项羽形象尤为鲜明。

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地描绘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描写:项羽形象描写:1. “高举七尺长刀,车前镶边,压抑天下,挽断长江。

”这是关于项羽武力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威风凛凛、无坚不摧的形象。

2. “鸣条拳闪进胸臆,剑舞纵横吞虹霓。

”这是项羽激昂、热血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英勇无敌、充满斗志的性格特点。

3. “天下逍遥在我心,莫把五湖三江论。

”这是项羽豪放、无拘束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不愿意受制于他人、渴望自由、逍遥自在的思想状态。

刘邦形象描写:1. “微服走天下,谈笑若无事。

”这是刘邦机智、狡诈的形象描写,表现出他能够善于隐藏自己的能力,狡猾地躲避敌人。

2. “冷眼旁观,识出胜负。

”这是刘邦冷静、持重的形象描写,揭示了他克制自己的能力,能够从容面对复杂的局面。

3. “刚毅中和,作天下储君。

”这是刘邦稳重、坚毅的形象描写,刻画出他能够具有天下大局意识、重视稳定、善于掌控的领导能力。

二、历史事件《项羽之死》主要描写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和他们之后的命运,融入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以下是文章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1. 重托关中文章中提到的“咸阳之变”,是汉高祖刘邦成功发动兵变,夺取了秦朝的政权。

而“重托关中”,则是刘邦在取得政权后,在项羽的逼迫下调任关中的事件。

2. 白登山之战项羽与刘邦在白登山一战中,击败了秦朝军队,为接下来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文章中“几经波折,卒无功”的描写,表现了刘邦对于战争的不懈努力和艰难经历。

3. 五株柏、三个臭皮匠这两个历史事件,依照《史记》所记载,是刘邦为了躲避项羽追杀,分别找到避难所的故事。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一、项羽之死的背景项羽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下诸国割据,自相争霸。

项羽早年投奔秦国,后来却被秦始皇威胁,逃至东北的代国,后来又逃亡至楚国,之后在楚王定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项羽成为了楚王的亲信将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楚汉相争的起点,项羽也在这场争斗中成为了名闻天下的将领,后来项羽与刘邦形成对立关系,开始两相争斗,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而项羽最终的死亡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发生的。

二、项王之死的各种传说及历史考证项羽之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项羽被困围于鸿门,自刎殉国,刘邦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到了刘邦的军营。

这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来。

目前普遍认为项羽自刎为历史上最为可信的说法,但也有其它说法,例如项羽自刎的地点为龙城,而龙城是楚国郢都的别称。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项羽并没有自刎,而是被刘邦所俘并处死。

而同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记》记载项羽的死法:在被围困鸿门的时候,项羽自刎以死,碰巧当时鸿门的居民发现了项羽自刎的情形,于是报告给刘邦,刘邦派人去到鸿门将项羽的首级割下并送到刘邦的军营。

这说明项羽确实是在鸿门自刎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时代背景项羽的生存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战的时期,诸侯争霸,楚汉争锋。

当时楚国已经是当时中国的劲敌,楚国国王刘盈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而楚国的国力很强,然而在项羽接管权力之后楚国的国力迅速下降,最终被刘邦所灭亡。

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及后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项羽之死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时期。

四、项羽之死的历史影响项羽之死对当时的中国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局面。

其次,项羽之死也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后世的统一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

项羽之死,还导致了楚国的灭亡,楚国国王刘盈被刘邦控制,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再无楚国出现。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英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上演了一幕震惊世界的壮烈景象——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是指项羽在垓下战役中被汉军围困而自刎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被广泛地传颂。

下面,我们来对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垓下战役垓下战役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背景是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盟友吕雉,但在攻打的过程中,刘邦率军相继支援吕雉,形成了三军混战的局面。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先后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都城豫章,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汉军大举进攻,项羽军劣势越来越大。

最终,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陷入绝境。

二、项羽之死过程由于战败的局势不可逆转,项羽与手下的将领商量后,决定自杀。

项羽用他的宝剑自刎,而他身边的数个将领也跟随着他一起自杀,这一幕被后人称为“破釜沉舟”。

三、关于破釜沉舟的解释项羽之死发生在战争中,除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指为了赢得全胜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项羽和他的部下在战败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代表了他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四、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由于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的发生,刘邦开始正式统治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也宣告了项羽的失败,结束了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业,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天下开启了序幕。

此外,项羽之死还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戏曲、历史等。

项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被后人广泛地传颂。

总的来说,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简介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历史记载,记述了秦朝末年楚汉战争的阶段,以及楚军主帅项羽自刎而死的故事。

二、文言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字词运用:《项羽之死》以文言文为载体,运用了
丰富的古代汉字和熟悉的词语,展示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
表达能力。

2. 典故的使用:《项羽之死》中穿插了许多典故,如“渡江楚,赴河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示了古
人的博学多识和引经据典的修辞手法。

3. 意境的营造:《项羽之死》以楚军失败、项羽自刎为主要情节,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悲壮和主人公的决意,创造了一种激动人心
的战争氛围和壮烈的英雄形象。

4.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项羽胸怀壮志、视死如归的豪情,以及其在战争中的智勇才略,使读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5. 历史价值的关注:《项羽之死》作为记载古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过叙述楚汉战争的背景和决战的过程,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三、
《项羽之死》作为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通过深入的研读,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阅读《项羽之死》也可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
通假字
1.骑皆伏曰: 通“服”,心服 2.檥船待 : 通“舣 ”,使船靠岸
古今异义
1.悲歌慷慨: 古义:情绪激昂 今义:大方
2.左右皆泣: 古义:左右将士 今义:表方位名词
3.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省份名称
古今异义
4.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
5.吾知公长者 古义:年高有德之人 今义:长辈
4.力拔山兮气盖世
莫能仰视: 没有人,没有谁
8、直夜溃围南出 当夜
9、骑能属者
随从
10、田父绐曰 欺骗
11、以故汉追及之 因此
12、身七十余战: 亲身(参加)
13、然今卒困于此: 最终
14、非战之罪:
过错
15、愿为诸君快战 痛快
16、刈旗
割、砍
17、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注:韩生
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 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比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果然, 项羽听了无法忍受,架起油锅把韩生烹了。猴子穿衣戴帽, 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或是讥嘲为人
(3)我何渡为?
表疑问或表反问 为什么 还要……呢?
• (五)固定结构

1、无以渡

“无以”,固定结构。由动词“无”加介词“以”构
成,没有用来...的办法
• 译:没法渡过去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特殊句式
((12))常所幸当从者破译:我所被抵挡动的句敌人都被打垮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篇一: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项羽,秦末豪杰,纵横天下,然而在这场战役中,他却败给了刘邦,最终选择了自刎。

文言知识点一:切腹自尽在中国古代,自尽是一种常见的结束生命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身份高贵的人来说。

切腹自尽是其中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比较光荣的方式。

自尽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尊严和避免被敌人俘虏。

项羽选择切腹自尽,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豪杰的勇气和决心。

文言知识点二:节义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尤其是在古代战争时期,保持节义被认为是一个人的高尚品质。

项羽的选择体现了他对自己的责任感和忠诚,他宁愿以死来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愿意屈居于他人之下。

文言知识点三:壮烈之死项羽的死被认为是一种壮烈的死亡方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壮烈的死亡被视为英雄的象征,是一种受到赞扬和尊敬的行为。

项羽选择了自尽,以表示他宁愿以死来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荣誉。

这种壮烈的死亡方式成为后来许多文人墨客赞颂和描写的对象,流传至今。

文言知识点四:忧国忧民项羽之死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担心。

在垓下之战前,项羽曾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闻名遐迩的英雄,但他最终败给了刘邦,失去了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项羽为自己的失败感到忧虑,不愿意看到刘邦建立自己的王朝,更不愿意看到人民受到压迫和苦难。

因此,他选择了以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以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总之,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通过他的选择体现了文言知识中的自尽、节义观念、壮烈之死和忧国忧民等重要价值观。

这个故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赞扬和描写。

篇二: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事件之一,发生在公元前202年的垓下之战。

项羽是楚国的将领和政治家,他在垓下之战中败给了刘邦领导的汉军,最终选择自刎而死。

项羽的死亡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标志着楚国的灭亡和刘邦建立汉朝的胜利。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释义: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7、田父绐曰:欺骗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15、汉军皆披靡:溃散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17、亡其两骑耳:失去18、骑皆伏曰:通“服”,心服19、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20、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21、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2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23、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24、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25、所当无敌:遇到26、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2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28、若非吾故人乎:你29、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二、重点虚词:①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②则:项王则夜起:于是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⑥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三、句式:①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考点知识整理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考点知识整理

《项羽之死》考点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3、渡江而西西,名词作动词,西行、西征4、期山东为三处期, 名词作动词,约定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名词作状语1.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二、古今异义词:1、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三、一词多义:1、乃1)项王乃大惊曰:于是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4)汉军乃觉之:才2、则1)项王则夜起:于是3、以1)以故汉追及之:因此2)无以渡:没有……的办法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4、于是1)于是项王大呼:在这5、而1)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6、之1)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2)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何为1)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四、通假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五、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饮帐中,饮(于)帐中,“(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构译:在军帐中饮酒2、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3、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二)定语后置句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项 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 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整理。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1、壁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陡削的山崖。

2、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

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3、亡此天之亡我:使动用法,使……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4、乃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以以故汉追及之:因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把。

三、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3、吾知公长者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6、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8、马童面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五、特殊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者八百余人”为“壮士”的定语,后置。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者数千人”为“汉骑”的定语,后置。

4、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于”表被动。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购”后省略“以”。

六、重点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军队;壁,设营驻守。

2、是时,赤泉侯为骑将:是时,这时。

3、左,乃陷大泽中:陷,陷入。

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岁,年。

5、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6、辟易数里:辟易,退避。

7、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8、汉军皆披靡:披靡,溃散。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文言文背景知识文言文是指汉代至清代在中国使用的书面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特点包括词语的繁复、语法的严谨以及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二、文言文的特点1. 繁复的词语:文言文中常使用较长、复杂的词语,词汇量丰富,使用技巧独特。

2. 严谨的语法: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很规范,使用时需要注意字义、词序和句法等方面的要求。

3. 兼表达的方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表达方式,如借代、比喻、典故等,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理解。

4. 古代文化影响:文言文中常使用古代的人物、地名、典故等,需要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理解。

三、《项羽之死》的背景情节《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段记载,故事发生在秦末汉初的战国时代。

项羽是楚国的将军,他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失利,最终选择了自刎而死。

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表达方式1. 并列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主题用“而”、“却”、“亦”等连词连接起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2. 连词的使用:文言文常使用“则”、“乃”、“故”、“以”等连词,用于连接句子或修饰动词。

3. 双音节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常使用双音节的动词,如“还”、“乃”、“得”等,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

4. 典故和比喻的运用:文言文中常使用典故和比喻,用于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需要对典故和比喻有一定的了解。

五、《项羽之死》的文言文分析在《项羽之死》这篇文言文中,作者通过描写项羽自刎而死的情节,表达了项羽作为一个勇士的气节和坚决不屈的精神。

也展示了项羽对于失败的无奈和痛苦,以及他对于自己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在这篇文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语和典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作者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并列句和双音节动词,使文章更加严谨和具有古代文言文的特色。

,通过对《项羽之死》这篇文言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风格,并从中体会到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通假字: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则项王则夜起:于是以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于是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而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为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词: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重点词组: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敌:遇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这是宾语前置句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三、虚词:之乎等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随堂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3、填空。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假字:骑皆伏曰乌江亭长檥船待 一词多义: 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则项王则夜起:于是????以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于是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而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为我何渡为:“何 ... 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重点词组: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项羽之死伏通服,佩服,心服檥通舣,使船靠岸。

古今异义词:期山东为三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项王乃悲歌慷慨。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 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 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愿为诸君 快 战:痛快地期山东 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 披靡:溃散辟易 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亡其两骑耳:失去亦足 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 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 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 无敌:遇到独籍 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 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 吾为 若德:为:送;德:人情壁,名词作动词 ,驻扎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 南 , 名词作状语 , 向南 东,名词作动词 ,东行 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 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1. 人物背景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赵国中山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楚汉战争的主要人物之一。

项羽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壮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以擅长骑射和作战策略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战神。

2. 革命战争项羽的事迹主要出现在楚汉战争中。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战争,是因秦朝统治者暴虐而引发的起义战争,项羽是楚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3. 知识点整理3.1. 战略思想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展示了出色的战略思想。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声东击西、分兵出击等,成功地破坏了敌人的计划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3.2. 战术手段项羽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来击败敌人。

他精通骑射,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他还擅长伏兵、埋伏等战术,在多次战役中利用这些战术成功地诱敌深入,使敌人陷入被动局面。

3.3. 个人英勇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英勇和决心。

他带领楚军孤军奋战,多次冲在最前线,以身体力行鼓舞士气。

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战斗的激情,从而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

3.4. 英雄主义精神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他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困境时,选择了自刎而不屈服于敌人。

他的这一壮举被后人赞美为忠诚和坚持自己信仰的表现,成为中国历史上英雄的典范。

4.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在楚汉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个人英勇。

他的战略思想、战术手段以及英雄主义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他的壮烈死去,使人们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与日俱增。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⒈作者与作品简介●《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楚辞》中的一篇,作者为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楚国的“国士”。

●《楚辞》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楚国诗人们的集体作品,包括了多篇抒发爱国思念之情的诗歌。

⒉《项羽之死》的背景与故事梗概●背景: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战败,秦朝灭亡后,秦将军项羽成为了淮阴王,但最终在鸿门宴中被刘邦击败。

●故事梗概:《项羽之死》描写了分封之后,项羽在各方诸侯的打压下策略性撤退,最终来到乌江,孤军奋战,被围困于夔门。

他在夔门城头上高歌《咏楚》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然后正面迎敌,与刘邦军队浴血奋战,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⒊文言文知识点1) 用典:屈原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典型人物,如伯牛、舜、禹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2) 比喻手法:文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比喻,如“楚虽三户能封,亦足以破栈矣”、“乘风破浪会有时”等,使作品更加形象生动。

3) 对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运用:作品运用了众多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孟尝君、白起、李广等,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厚度。

⒋《项羽之死》中的文学价值●《项羽之死》以豪放激扬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失去、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深切思念之情。

●作品通过展示项羽忠诚爱国、宁死不屈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楚国和楚人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作品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阐述了人生的高尚境界和精神追求。

⒌附件:●此处为附件教学材料,包括了《项羽之死》的解析、相关诗词的注释和解读等内容。

⒍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为法律名词及其相关注释教学材料,包括了与《项羽之死》相关的法律概念和注释,如国家、公民、爱国主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总结
天命还是人为?
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
……他会成功吗……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注:①呕呕:和悦的样子②印刓敝:把印信捏在手中,棱角都被摸圆了。

残暴、贪婪、骄傲自满、心胸狭窄等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
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
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
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
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
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
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
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
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
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王自叙七十余战,项羽最得意之战:项羽召黥(q íng)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项羽本纪》
项羽遂西,屠杀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
残忍暴戾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所过无不残破。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1.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失人心者不能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要善纳良言,遇事要斩钉截铁,当断则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3.要深思熟虑,不可只凭匹夫之勇;
4.要善于任用人才,不可过分自负;
5.生命珍贵,不可轻易放弃奋斗。

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王翳取下项羽的头颅,其余的骑兵相互踩踏争抢项羽的尸体,相杀者数十人。

相互拼死的有好几十人。

到最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自争得一肢体。

[补充]
乌江峡谷
乌江腾龙峡
写作·特色
本文写人有哪些特色?
1.描写人物细腻传神
2.通过对比和衬托描写人物
3.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人物
4.融个人爱憎寓含蓄叙事之中
——春秋笔法
课堂写作训练(时间:10分钟)读完《项羽之死》你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自定论点,写一段100字左右议论文字;
1、引用一句诗句或名言;
2、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3、结合论点,点评事例;
4、联系现实,强调论点。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

(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

(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

(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

”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

(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

(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

(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

(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一、重点实词释义:
1、项王军壁垓下:
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
3、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4、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
5、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
7、田父绐曰:欺骗
8、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
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9、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
10、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
11、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
1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
13、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
14、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山东:山的东面
15、汉军皆披靡:溃散
16、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
17、骑皆伏曰:通“服”,心服
18、乌江亭长檥船待:通“舣”,使船靠岸
19、地方千里:地:土地方:方圆
20、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
21、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22、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
23、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
24、所当无敌:遇到
25、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
26、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身:自身;被:遭受
27、若非吾故人乎:你
28、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
二、重点虚词:
①乃:
1:项王乃大惊曰:于是
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4:汉军乃觉之:才
②则:
项王则夜起:于是
③以
1:以故汉追及之:因此2:无以渡:没有……的办法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以为:把......分为。

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
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
⑥之:
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
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
三、特殊句式:
①定语后置句:
1: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3:汉骑追者数千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②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
③判断句: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此项王也。

④省略句:
1: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2: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3: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4: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
⑤固定句式:
何……为,表疑问: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
6.状语后置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四、重点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译:项羽就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3: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然而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战争的过错啊。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我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
5: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
身亦被十余创。

译: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
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译:我听说汉王用千斤金,万
户封邑悬赏我的脑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