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

合集下载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

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本文将探讨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与耐药性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1.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该基于明确的诊断和临床需要,严格遵循医疗专业人员的建议和处方。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 临床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和专业组织应根据当地的微生物流行病学和药物敏感性数据,制定相应的临床指南。

这些指南可以帮助医生在制定诊疗方案时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

3. 教育和宣传医疗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对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防控耐药性的意识。

此外,向公众普及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1. 耐药性的定义和机制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性。

耐药性的产生与微生物的突变、基因水平转移或表达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耐药性的危害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旦出现多药耐药的细菌感染,治疗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无效,导致严重的后果和死亡。

3. 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抗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是预防和控制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抗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及时向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相关信息。

三、应对策略1. 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的控制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医生、药师、护士等医护人员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药物。

2. 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为了应对药物耐药性问题,需要加大对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力度,并推动其临床应用。

同时,加强对已有抗微生物药物的监管,防止不合理的使用和滥用。

3. 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在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抗微生物药概论》详细复习讲义

第五章抗微生物药概论概述分为两部分:1.抗菌药(总论+各论,先各论后总论)一、抗微生物药常用术1.抗菌谱: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范围。

①窄谱抗菌药(窄谱):仅作用于单个菌种或某些菌属。

如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专情)。

②广谱抗菌药(广谱):抗菌谱广泛。

如第三代及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

2.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最低抑菌浓度(MIC):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受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3.化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Q:越大越安全?还是越小越安全?A:越大——疗效越好,毒性越小;但并非绝对。

如青霉素——化疗指数高,但可致过敏性休克。

4.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PAE时间越长,抗菌活性越强。

二、抗微生物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杆菌肽。

β-内酰胺类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使转肽酶活性降低,抑制转肽作用,使粘肽不能合成,造成细胞壁缺失,从而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细胞膜功能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重麦角固醇相结合,干扰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真菌的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3个阶段。

1.起始阶段:mRNA+30S亚基);②70S起动前复合体的形成(30S亚基+50S亚基);③70S起动复合体的形成(由大小亚基、mRNA、tRNA组成),形成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蛋白体(rRNA)。

【抗菌药物作用点】氨基糖苷类——阻止30s亚基和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

2.肽链延长阶段:①进位:tRNA进入核蛋白体的受位(A位);②成肽:在转肽酶的催化下,将给位(P位)上的tRNA所携带氨基酸转移到A位上,缩合形成肽键。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1、哮喘:支气管舒张剂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包括改善肺功能、减轻喘息 等。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在哮喘急性发作 时,应首选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对于伴有严重哮喘的患儿,可 使用抗白三烯药物,如孟鲁司特钠。
2、慢性咳嗽:针对与哮喘相关的慢性咳嗽,可给予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 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减轻咳嗽症状。另外,茶碱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 作用,可缓解咳嗽症状。
3、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喘息、胸闷和 咳嗽等症状。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不能直接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可以抑制炎症反 应和减少过敏原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伴有鼻部过敏症状的过敏性哮喘患者, 使用抗组胺H1受体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
四、注意事项与建议
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 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2、药物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当地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原 微生物药物。同时,应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儿童的耐受性。
3、疗程和剂量: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 制定适当的疗程和剂量。同时,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以增强 疗效。例如,对于严重的细菌性喘息,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应谨慎使用,并注意可能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气管舒张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呼吸道疾病症状。在儿童呼 吸道常见疾病中,如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支气管舒张剂的应用越来越 受到。本次演示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就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吸 道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给猪肌肉或静脉注射2.5mg/kg的土拉霉素,结 果表明,肌肉注射给药后15分钟,血药浓度达峰 值。血浆中表现平均消除半衰期为75.6小时;静 脉注射给药后,消除半衰期为67.5h。
肌肉注射给药12小时后肺内药物浓度为 2840ng/g,24小时后为3 470ng/g,6天为1700ng/g ,10天为1240ng/g,综上所述,猪按2.5mg/kg单 剂量肌肉注射土拉霉素后,药物吸收迅速,生物 利用度高,肺内组织内一直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 ,消除缓慢。
• 非典型的病毒病,可以用干扰素、淋巴因子、抗 病毒中药等来治疗。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
β-内酰胺类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化 学

结 构

分 类


抗生素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林可胺类 多肽类 截短侧耳素类
化学合成抗菌药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磺胺类 呋喃类 喹诺酮类 喹噁啉类 硝基咪唑类
(1)青霉素为窄谱杀菌剂,口服不吸收。 (2)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为广谱杀菌剂,在治疗全身 感染时选用阿莫西林的疗效比氨苄西林好,治疗肠道感染时, 氨苄西林不易吸收在胃肠道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故选氨苄 西林好。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的分类及合理使用

精品医学课件-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精品医学课件-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对G-菌引起的如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 肠炎、泌尿道炎症等优先选用氨基糖苷类、 酰胺醇类和喹诺酮类。
一、正确诊断、准确选药
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所致呼吸到感染、败血症等 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如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亦可用庆大、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 类。
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 肺炎等可选用庆大、多粘菌素类和羧苄西林等
其目的主要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 减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 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五、正确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抗菌药必须有明显的指征: 1)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
染。 2)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先进行联
合用药,待确诊后,再调整用药。 3)容易出现耐药性的细菌感染 慢性感染、结核
复习题
10、试述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的抗菌作用有何异 同。 11、试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机制。 12、举例说明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及其抗 菌机制。 13、试述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14、影响真菌细胞膜屏障作用的抗真菌药有哪些? 简述各自作用机制。 15、抗真菌药的不良反应哪些与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关?试解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 16、简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7、β-内酰胺类杀菌的机制为何?
复习题
18-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为何? 19霉素产生过敏的过敏原是什么?怎样预防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20、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 应各是什么? 21、兽医临床中如何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二、掌握药物动力学特征,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4、给药间隔、疗程随情况而定 一般性感染疾病用药3~ 4d,症状消失后,
再巩固1~ 2d。磺胺类药物更长。支原体病 治疗要求疗程较长,需5 ~7天。

抗微生物药物应用指南

抗微生物药物应用指南

前言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特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对感染性疾病中最重要的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治疗及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则进行阐述,并列出常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以期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2、本《指导原则》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3、本《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则供临床医师参考。

4、为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本《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应用中的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应当遵循。

5、本《指导原则》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微生物治疗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抗微生物治疗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抗微生物治疗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概述
本文档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抗微生物治疗的应用指导原则。

抗微生物治疗是治疗感染的重要手段,但随着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变得尤为重要。

本指导原则基于2023年最新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安全、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决策。

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致病微生物的特点以及药物的特性,制定个体化的抗微生物治疗方案。

2.合理用药: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物,包括药物的种类、途径和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耐药性监测:对于耐药性的评估和监测非常重要,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尽可能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对药物的敏感性。

5.存在优先选择的抗微生物药物:根据药物的安全性、疗效和耐药性,建议优先选择一线药物进行治疗。

6.不合理用药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抗微生物治疗,以减少抗
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风险。

7.抗生素联合治疗:在特定情况下,抗生素联合治疗可能会提
高治疗效果,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8.治疗持续时间:根据疾病类型和患者情况确定治疗持续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治疗期。

9.多学科合作:抗微生物治疗应该是多学科合作的结果,包括
临床医生、药剂师和微生物学专家的共同参与。

结论
抗微生物治疗是临床医生对抗感染的重要武器,但合理应用抗
微生物药物至关重要。

本指导原则提供了2023年的最新指导,旨
在帮助临床医生提出准确、安全、有效的抗微生物治疗方案。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及其研究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及其研究

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及其研究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领域的重点,因为随着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和病原菌的变异,使得传统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了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当前细菌的抗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甚至被称为“抗冰川时代”的到来。

而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1. 抗微生物药物的现状抗微生物药物是指针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

抗生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微生物药物,但随着细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许多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疗效。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细菌感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70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死亡原因是由于细菌抗药性导致的难以治愈。

抗微生物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全球卫生工作的紧急任务,因为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抗微生物药物的分类和作用原理抗微生物药物根据其作用原理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和增殖,使得细菌不能正常进行代谢,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则不同。

抗病毒药物能够阻断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和生产过程,从而控制病毒感染的扩散。

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病毒抑制剂和病毒解脱剂两大类。

前者是针对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特定环节进行干预,而后者则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来抵御病毒感染。

抗真菌药物则是针对真菌感染而设计的药物。

真菌感染常见的表现是皮肤疹、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和抑制真菌细胞膜合成的药物两大类。

前者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多糖类药物,而后者则是对真菌膜进行直接作用的药物。

3. 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目前,抗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制流程漫长、耗时和耗资,而研制成功率却非常低。

2023国家抗微生物指南解读

2023国家抗微生物指南解读

2023国家抗微生物指南解读随着医学的进步,抗微生物药物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抗微生物药物的滥用和细菌的耐药性也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为此,国家发布了2023版抗微生物指南,旨在规范和指导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对这一指南进行详细解读。

1.抗微生物药物概述抗微生物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药物。

常见的抗微生物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

2.抗微生物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抗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多种类型。

抗生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病毒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逆转录酶抑制剂、DNA多聚酶抑制剂等。

抗真菌药按作用机制可分为唑类、嘧啶类等。

3.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原则为确保抗微生物药物的疗效,降低耐药性的产生,应遵循以下原则:诊断明确后方可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遵循“能单用不联用、能小剂量不小剂量”的原则。

4.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现状与挑战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为此,医疗机构需加强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5.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针对不同感染类型和致病菌,该指南提供了详细的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建议,为医生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指南选用合适的药物。

6.抗微生物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预防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耐药性的风险。

该指南对预防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指征、种类、剂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以指导医生合理用药。

7.抗微生物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指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需特别注意。

该指南详细阐述了各类特殊人群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时的注意事项和用药建议,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
» 复杂的皮肤和皮肤结构感染 » 菌血症和右心心内膜炎 » 未批准用于肺炎(可被肺表面活性物质灭活) • 毒性/不良反应 » 通常耐受良好(消化道) » 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肌病患者小心) • 药物相互作用
» 与其他可使CPK升高的药物合用时须小心 » 无代谢(细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
h
17
– 正在考察150 mg:
– 主要是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和呕吐[20%-40%])
h
18
替加环素
• 可能用于 – 非菌血症的多病原感染 – 低血清浓度:经验性治疗怀疑有MRSA和GNB的病情较轻的感染 (伤口感染,导管周围蜂窝织炎) – MDR细菌 »不动杆菌 »产ESBL和碳青霉烯酶的肠杆菌 – 肺炎?
Pace et al. Curr Opin Investig Drugs. 2005;6:216-225; Higgins et al.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5;49:1127-1134; Leuthner et al.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58:338-343; Shaw et al. Antimicrob
Pharmacother. 1999;19:257-266; St Peter et al. Clin Pharmacokinet. 1992;22:169-210; Tenover 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01;7:327-332.
h
11
万古霉素使用增加的后果
• 万古霉素仍然敏感,但MIC升高 • 混杂(混合耐药)万古霉素中间敏感金葡
• 革兰阳性活性 – 利奈唑胺 – 妥布霉素 – 替加环素 – 特拉凡星 – 头孢罗膦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应用
–头孢吡肟(马斯平)
• 对酶稳定,不易被破坏,对细菌细胞壁的穿透性更强,和PBP 的亲和力更高
• 对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内酰胺酶(AmpC 酶)的耐受性好, 杀菌作用更迅速
• CSF中可以达到治疗浓度
– 头孢匹罗 – 头孢克丁
11
头孢菌素类
抗G+球菌
第一代头孢菌素(Ⅰ~Ⅷ)
头孢唑啉(Ⅴ)
第二代头孢菌素
皮肤软组织感染。如果已证实或怀疑同时存在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感染,在没有其他有效治疗措施时
才使用利奈唑胺,还必须联合应用抗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

l 非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仅为甲氧西林敏感的菌珠)所致;

l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及伴发的菌血症,由肺炎链球菌(包括对多药耐药的菌株[mdrsp]),或由
• 抗生素: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微生物产品,包括用化学全 合成的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品,以及 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2
抗菌药物的分类
• 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头酶素类 – 碳青霉烯类 – 单环内酰胺类 – 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内
酰胺类- 内酰胺酶抑制 剂复方
神经系统感染 • 主要毒副作用为肾毒性和耳毒性
– 庆大霉素 – 妥布霉素 – 阿米卡星 – 奈替米星 – 异帕米星
24
氟喹诺酮类
• 第一代:萘丁酸、吡哌酸.主要用于泌感。 • 第二代: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
左旋氧氟沙星。用于肠道感染。 • 第三代:司巴沙星、托氟沙星、加替沙星、 格帕沙星.
对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活性增大。 • 第四代:曲伐沙星、莫西沙星、克林沙星、Du68090
• 抗菌谱广,尤其是卡氏肺孢子菌的首选治 疗。

(整理)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整理)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一、抗菌药物(一)为什么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

1.抗菌药物在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抗菌药物的发展速度、品种、产量及销售量均处于所有药品中的第一位。

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左右,全球抗生素的市场份额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大制药企业投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

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为2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全国6700国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1000多家生产各类抗生素,竞争十分激烈。

我国抗生素产品种类齐全,在抗生素/抗菌素领域,我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的是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土霉素、链霉素、螺旋霉素以及磺胺类产品,其中青霉素规模最大,我国青霉素年产量超过2.2万吨,约占全球市场的70%。

我国青霉素产品基本上集中于华药、哈药、石药和鲁抗四家,四家产品占国内青霉素总产量的75%。

四环素、氯霉素、土窃案、链霉素等产品,由于欧洲主要生产商已经停止生产,因此国际上主要产设集中在我国,但由于这些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应用于人群,而且由于毒副作用在畜牧市场也受到限制,所以市场需求并不大。

我国抗生素行业呈寡头垄断竞争格局,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在全球占较大比重,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但在高端产品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抗生素行业在全球已是一个成熟行业,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8%。

但不同的品种在成长周期中所处的位置差别较大,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大多已处于衰退期,而头孢类、大环内脂类和喹诺酮类总体上仍处于成长期。

发展速度、品种1907年发现磺胺药物,1929年发现青霉素G生物来源天然的抗生素衍生物9000种人工化学半合成的抗菌药衍生物10万多种每年以200-300种速度递增世界抗生素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临床实际应用的抗菌药只有200多种年产量70年代年产量1.2万吨,80年代年产量2.5万吨90年代年产量4~5万吨,2000年产量7万吨年销售量1982年世界药品销售800亿美元,其中抗菌药为110亿美元,占12.5%。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简述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是指在医疗实践中科学、经济、安全和有效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以下是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原则:
1. 临床必要性:抗微生物药物应仅用于治疗真正需要的感染,避免滥用和误用。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来决定是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2. 确诊治疗: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之前,应尽可能明确细菌感染的诊断,包括进行病原学检测和敏感性测试,确保选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细菌有有效的杀菌或抑菌作用。

3. 个体化治疗: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来进行调整,以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和治疗失败。

4. 调整治疗:在给予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后,应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药物剂量、给药途径或更换其他抗微生物药物。

5. 最短疗程: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疗程应在恰当的时间内完成,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治疗时间。

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和病原体的特性,制定合理的治疗时间。

6. 防控感染: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同时,应采取其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清洁消毒、手卫生等,以减少或预防感染的发生。

7. 限制耐药性: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抗菌谱的局限性,选择对目标细菌最为敏感的药物,并尽量避免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过度的剂量,以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产生。

总之,在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的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特点和药物疗效来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抗微生物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合理使用
▪ 目前开发的头孢菌素分一、二、三、四代,针对 不同细菌其抗菌活性均有差异。
头孢菌素分类比较
分代
临床常用品种
抗菌活性 对β-内酰胺酶的稳
G+菌 G—菌
定性
第一代
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 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
+
耐青霉素酶
第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 头孢尼西、头孢丙烯(口服)
++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
▪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 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微生物药物。
▪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 选择用药 。
基本概念
▪ 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天然抗菌 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其中有一些是肽。抗菌素是细菌 、真菌等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需要而产生的 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保证其自身生存,同时还可杀灭或 抑制其它细菌。
青霉素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 ①繁殖期杀菌剂 ▪ ②作用于敏感菌细胞壁,抑制其合成,其杀菌作用与组织
中药物浓度有关,因此必要时可适当地增加用药剂量和/或 给药次数。 ▪ ③较易引起变态反应,常规做皮试(除了少数口服青霉素 制剂外)。 ▪ ④易被β-内酰胺酶所水解、灭活。 ▪ ⑤临床常用青霉素类药物的抗菌活性。
广谱青霉素
▪ 1)氨苄青霉素类:包括氨苄青霉素 ▪ 和羟氨苄青霉素的特点: ▪ • ①广谱、不耐酶、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 • ②对肠杆菌属和李斯特菌属的作用优于
青霉素,对梭状芽胞杆菌属、棒状杆菌 属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与青霉素相似, 对多数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 单胞菌和脆弱类杆菌耐药;
▪ 2)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青霉素、哌拉 西林、替卡西林和呋苄青霉素等的特点: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万仁玲抗微生物药是指对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根据作用对象可分为抗菌药、抗病毒药、抗镇静药等。

其中,抗菌药又分为抗生素、合成抗菌药两类。

那么抗生素主要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酰胺醇类、林可胺类等等。

合成的抗菌药主要有磺胺类、喹诺酮类。

临床应用抗菌药时,要考虑的首先是“三不用”:一是根据临床症状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发热一时半会儿查不出原因的不用,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其次考虑的是皮肤粘膜局部治疗的时候,要选用局部用的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细菌,再就考虑的是要尽快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提高病畜机体的抵抗能力,如多给些水、改善饲养环境,必要的时候可以给输液等等这些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应根据病原和药物特点掌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根据抗菌谱和适应症选用药物。

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疾病病原菌是什么,这时候选用一些窄普药;如果不知道或者出现混合感染和并发感染,选用要广谱一些的药物,如果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药敏试验选择药物。

二根据药动学特性选用药物。

防治消化道感染的时候,应选择一些口服不吸收,或者吸收比较困难的、可以在消化道有较高浓度的药物。

防治泌尿系统感染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一些以原形从尿液排出的药物。

如果防治呼吸道感染,就选择一些吸收容易,或者在肺组织中有选择性分布的药物。

三要有准确的剂量和疗程,按规定的剂量、次数和时间间隔给药,不要长期大剂量使用。

一般开始用药或急性传染和严重感染的时候,给药的剂量要稍大一些。

严重感染多采用注射给药,一般感染以内服为宜。

四正确联合使用抗菌药。

一般我们不轻易联合使用这些抗菌药,在非常情况下,只采取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因为多种因为联合使用的时候,可能出现毒性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切忌盲目组合给药。

下面我们针对具体的药物来进行选用讨论。

(一)青霉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我们以青霉素钾钠为例,这类药在口腔及消化道当中大部分被破坏,仅有少量被吸收,因此不宜口服。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一、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和管理医疗机构中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确保其合理、安全和有效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抗微生物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三、责任与义务1.医疗机构- 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药品,确保抗微生物药物的供应和质量。

- 设立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管理规范、培训和监督执行。

2.医生-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处方。

- 完整记录药物使用情况,并留存必要的检测结果和病例资料。

-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3.护士- 配合医生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确保按时给药并妥善记录相关信息。

- 教育患者正确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包括用药时间、剂量和可能的副作用。

四、管理措施1.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 根据专业机构的最新指南,医疗机构应制定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南,明确各种感染病情对应的药物选择和使用时长。

- 指南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更新和评估。

2.药物审批与登记- 医疗机构应建立抗微生物药物的审批与登记系统,确保医生开具的抗微生物药物处方符合规范。

- 药物审批与登记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用药指导、病例信息等。

3.用药监测与评估- 医疗机构应建立用药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收集和分析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

- 对不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医务人员应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五、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抗微生物药物的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应用能力,加强对抗微生物耐药性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六、违规处理对于违反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制度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应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相应处罚,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纪律处分等。

七、附则本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医疗机构制定,并在全体医务人员中进行推广和宣传,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应用

• 酸性环脂肽类 Daptomycin 达托霉素
.
27
氟喹诺酮类
沿用(g-b) G+c、厌氧菌↑
新氟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司氟沙星(光毒)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
诺氟沙星 托氟沙星
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氧氟沙星 格帕沙星(QTc)
吉米沙星Genifloxacin
依诺沙星 曲伐沙星(肝毒)
奎奴普丁-达福普汀(QuinupristinDalfopristin, synecid)
• 恶唑 烷酮类(Oxazolidinones):利奈唑烷linezolid
• 酮内酯类(Ketolides):Telithromycin, 对MRSA作用 差
• 甘氨酰环素类(Glycylcyclines):Tigecycline替加 环素
.
17
大环内酯类
➢适用于各种G+c,G+b感染,包括葡萄球菌、肺 炎链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破伤 风杆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感染、 厌氧菌(主要厌氧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幽 门螺杆菌感染 ➢肝、胆汁、前列腺、痰液中浓度较高 酯化物肝毒性,红霉素口服胃肠道反应
.
18
新大环内酯类与红霉素比较
第一代
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除肠球菌外)
第二代
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葡萄球菌等感染
第三代 第四代
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严重感染、医院内感染、 免疫缺陷者感染
同第三代头孢菌素,尚包括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呈 现耐药的肠杆菌属、弗劳地枸橼酸杆菌等所致感 染
.
12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泰能 抗菌谱广:需氧、厌氧(g-,g+),抗菌活性高 对ESBLs、AmpC稳定,体内对肾去氢肽酶不稳定,需加cilastatin,有抽搐等严 重CNS反应。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可能诱因: ✓ 绿脓杆菌: 气管插管、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
皮质激素等。
✓ 流感杆菌:未用过抗生素者。 ✓ 金葡菌:昏迷、糖尿病、近期流感、已使用过多种抗生素者。 ✓ 军团菌:大量激素、细胞毒化疗药物、未应用抗生素者。 ✓ 厌氧菌:大量误吸胃内容物。 ✓ 曲菌:已使用过多种抗菌药物或COPD合并应用激素。 ✓ 混合性细菌感染:COPD、食道反流伴误吸、反复应用抗菌
其他抗生素
• 四环素类:四环素类的抗菌谱极广,对许多革兰阳性 和阴性细菌均有抗菌活性,但由于多年来本类药物的 广泛应用,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株甚多,临 床应用大受影响。四环素类口服后胃肠道反应常见; 可致幼儿牙齿黄染和龋齿,孕妇用后易损及肝脏,故 儿童和孕妇忌用本品。
• 氯霉素:氯霉素为广谱抑菌剂。进入痰和支气管分泌 物中浓度较高,肺部感染总体疗效良好。但由于其可 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精神症状等严重 并发症,选药时应掌握指征,临床应用已趋于减少。
• 头孢素类:在ESBL菌株流行的地区和部门,头霉素 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 单环β-内酰胺类:只对革兰阴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 活性,而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无作用,对正常菌群 影响小。
• 氧头孢烯类;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临床常用的有克拉维酸、舒
巴坦和他唑巴坦三种。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抗菌活 性,对葡萄球菌有较好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
• 习惯上将本类药物分为三代。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为萘 啶酸,临床疗效不佳,毒副反应较大,现已极少应用。
• 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为吡哌酸,抗菌活性提高,对革兰 阴性菌有较强的活性,对革兰阳性菌和绿脓杆菌也有 作用,但血浓度仍低,限用于尿路、肠道感染以及耳 鼻喉科感染。
• 第三代含氟原子,又称氟喹诺酮类,抗菌活性明显增 强,对革兰阴性菌有很强的活性,抗菌谱与第三代头 孢菌素相似。对革兰阳性菌包括MRSA和肠球菌也有 一定作用。
• 磷霉素:具有抗菌谱广、毒性反应少、与其他抗 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等特点。但作用不强,故 可作为轻、中度肺部感染的选用药物,对重症病 例,则应大剂量全身给药,并宜与其他抗菌药物 联合应用。
• 多粘菌素:它属多肽类抗生素,对生长繁殖期和 静止期的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本组 药物毒性较大,是应用受限的重要原因。主要表 现在肾脏及神经系统两方面。
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新喹诺酮类药物在保持原有对 革兰阴性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的基础上,不少 品种还具有以下优点:
• 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增强;
• 对革兰阳性厌氧菌的活性也有增强;
• 对其他呼吸科常见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也有不同程度 的增强;
由于新氟喹诺酮类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明显改善, 许多学者已认同将新氟喹诺酮作为经验性治疗社区 获得性肺部感染的一线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治疗细菌与真菌感染的药物统称为抗微 生物药物。具有抗细菌作用的药物称为 抗细菌药,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则称 为抗真菌药。
抗微生物药物的来源:
• 微生物生物合成,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 了生存竞争的需要,能产生抑制或杀灭其 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
•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 结构改造后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称为半合 成抗生素。
✓肾脏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 ✓孕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常用抗菌药物与抗菌特点
β-内酰胺类
包括: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头霉素类 • 单环内酰胺类 • 其他非典型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 主要作用于球菌、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 • 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此组青霉素对产青
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 其他细菌的活性则逊于青霉素,对肠球菌 则基本无抗菌活性。 • 广谱、对绿脓杆菌无抗菌活性的青霉素: 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而减少用 药剂量和提高治疗效果,从而减少或降低药物的毒 性及不良反应,延迟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目前一般是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种类型: • 第一类为细菌繁殖期杀菌药; • 第二类为细菌静止期杀菌药; • 第三类为快速抑菌药; • 第四类为慢效抑菌药。
• 第一、二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常可获得增强作用; • 第一、三类抗菌药物合用时由于第三类抗菌药物迅
4. 院内获得性肺炎。其病原菌可能为:肠杆菌、 枸橼酸杆菌、绿脓杆菌、金葡菌、军团菌、硝 酸盐杆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与社区获得 性肺炎不同,因为前者大多数是革兰阴性杆菌 所致,而且致病菌的耐药率也较高。所以对于 重症院内获得性肺炎的患者,在开始治疗时应 应该使用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的第三、四代 头孢菌素或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类。
• 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产 生的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 第四代头孢菌素:本类药物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临 床上重要致病菌的抗菌活性较许多第三代头孢菌素为 强。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碳青霉烯类:是一组新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 谱广,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很 强的抗菌活性。
2. 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临床上诊断为社区获得性 肺炎,既往无肺部基础疾病。病原菌可能为肺炎 链球菌、流感杆菌、支原体等。开始治疗时可以 使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必要时可加用红霉素 口服或静脉滴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但可以加 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抑制作用,而且能扩大抗菌 谱,特别是对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军团菌感染 有很好的疗效。如患者病重,则应扩大抗菌谱, 改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等。如临床上考虑为耐 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则应首先选择万古霉素。
感染;
• 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不易渗透部位的感染;
• 慢性迁延感染、病程较长、病灶难以清除、长期抗菌 药物治疗、细菌可能产生耐药者;
• 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时可将各药剂量适当 减少。
(四)特殊生理情况下的应用
✓肝脏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青霉素 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虽在胆汁中可达到 治疗水平,但大部经肾排出。当肾功能重 度减退时,则部分清除工作转由肝脏负担, 而当肝、肾功能损害并存时药物的清除明 显受到影响。
✓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剂型与给药途径; ✓注意剂量、血药浓度与药效、不良反应的
关系,选择适宜、投药次数与疗程; ✓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和特点,确定给药方案; ✓安全范围窄的药物,应根据治疗药物监测
结果调整给药剂量与方法。
(二)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 预防用药不但应有明确的指征,而且仅限于经临 床证实确实有效的少数情况。
• 林可霉素类:抗菌谱较红霉素为窄,适用于革兰 阳性球菌和厌氧菌引起的感染。本组药物副作用 少。
• 糖肽类:系窄谱抗生素,对各种革兰阳性球菌和 杆菌均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而且细菌对本品不 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革 兰阴性杆菌则对本品而药。
• 利福平:由于目前主要用于金葡菌包括MRSA引 起的严重肺部感染,而且宜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的青霉素:包括美西林、 替莫西林。
(二)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头孢菌素:本组抗生素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球 菌特别是葡萄球菌,包括产青霉素酶的金黄色葡萄球 菌。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 第二代头孢菌素:本组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 相当于或略逊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杆菌作 用则强于后者,但逊于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二)经验性治疗前的病原学判断
1. 临床资料: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 及其治疗措施;
2. 影像学资料:临床上影像学检查,包括 普通胸部X线片、CT,对患者的常见病 原体感染可作出初步判断。
3. 肺部感染的性质 常见肺部感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也 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 ✓吸入性肺炎 ✓免疫低下性肺炎
• 结核病的预防与新发现排菌的结核病患者密切接 触的儿童、糖尿病与矽肺患者中结核菌素试验阳 性者及阳转的青年人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皮 质激素治疗者,均可作为异烟肼预防用药的对象。
•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必须在充分权衡感染发生的可 能性、药物预防效果、耐药性产生、不良反应等 因素的基础上决定。
(三)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药物。
(三)经验性治疗的抗菌素选择
1. 年轻患者:年龄为5~40岁,既往无基础肺部疾 病,临床上考虑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因为社区获 得性肺炎大多数由肺炎链球菌所致。
✓ 基本选择:阿奇霉素:0.25g 1次/d;克拉霉素: 0.25g 2d;红霉素:0.25g 4/d.
✓ 二线药物:强力霉素。 ✓ 其他药物。
•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以红霉素为强,但耐药菌 株已显著增加,大环内酯类新品种,如罗红霉素、阿奇霉 素和克拉霉素,抗菌谱没有明显扩大,但药代动力学参数 改善且副作用减少。因此美国已将其列为治疗免疫功能正 常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首选药物,我国则列为一线药物。 此外,已有研究显示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 炎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 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细菌药或抗真菌药则 称为抗菌药物或抗微生物药物。
按其生物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构效关系分类:
• 按生物活性分类: ✓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 ✓抗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 ✓抗结核分枝杆菌抗生素 ✓抗厌氧菌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 按化学结构分类: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其他β-内酰胺类
其他抗菌药物
• 磺胺药:磺胺药抗菌谱广、性质稳定、 价格低廉、使用方便。
• 硝咪唑类。
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
(一)明确病原学诊断
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是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的重要条件。尽量争取在抗菌治疗之前 或更改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作用菌培 养及药敏试验。痰培养是最简便的病原 学诊断方法,但需要确定标本是否确实 来自下呼吸道。
3. 患者年龄大于40岁且伴有基础疾病者:临床上 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其病原菌可能为:肺炎 链球菌,流感杆菌、支原体、克雷伯菌、肠杆 菌科、军团菌、金葡菌等。抗菌素的基本选择 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能;或大环内酯类抗 生素+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氧哌嗪青霉素或特美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安美汀;如为链球菌或革兰阴性菌感染,由于 耐药,可选用抗绿脓杆菌的三代头孢菌素。如 金葡菌感染,用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