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7a58be2889eb172dec63b767.png)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民营经济占用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占到三分之二。
从民营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采取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改革措施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从民营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存而不论,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压制状态,也不做考虑):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起步阶段,民营经济开始茁壮成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当时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存在两大难题:日常必需品(含粮食)短缺和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知青返城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国家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雇工超过7人的则称为私营企业。
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供给,扩大了就业。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1年,徘徊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纯私营企业被迫变身为“股份合作制”,来保护自己,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增长速度极快,在此阶段,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但在此阶段后期,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同期,国有经济民营化有较大发展。
这一阶段,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政府认识到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韩日模式实际上有较高的经济风险,转而学习美国模式发展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较快,机制灵活,直接对国有经济形成了冲击,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亏损严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财政风险日益高企,甚至影响到银行(对于部分亏损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指示银行继续贷款以维持其生存),于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在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开始大规模展开,即改制浪潮(也被称作“国退民进”)。
第四阶段,2002年以后,全面发展阶段。
湖北民营经济和工商联事业伴随伟大祖国成长发展——在湖北省各界人士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
![湖北民营经济和工商联事业伴随伟大祖国成长发展——在湖北省各界人士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https://img.taocdn.com/s3/m/a2d55a247375a417866f8fe8.png)
国宣告建立 , 国人 民走 向 了伟 大 复兴 中 之路 。 0年来 , 6 中国革命和 建设发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一 个 走 向 富 强 、 民
主 、 明 、 谐 的 新 中 国 展 现 在 世 界 人 文 和 民面前 , 立 在 中国人 民的心 中。 矗
思 想 、 事求 是 的思 想路 线 , 实 国家实 行
年 .湖 北 省 召 开 了 全 省 第 一 次 民 营 经
扶 贫 安 置 就 业 ” 奉 献 慈善 事 业 、 益 , 公 事业 和社会 事业 ,为促 进 湖北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作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得 益 于 党 的 好 政 策 、 省 委 省 政 府
济 工作 会 议 , 委 、 政 府 下 发 了《 省 省 关
营企业 规模快 速扩 大 。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 中,
全 省 各 级 工 商 联 组 织 在 党 和 政 府 的 领 导下 . 决 贯彻执 行 党 的基本 路 线 , 坚 引 导广 大工 商联 成员 “ 定 不移 跟 党走 , 坚
得 益 于党 的 教育 培 养 ,湖北 非 公 有制 经济 人 士健 康成 长 。广 大 工商 联 成 员 积极 履行 社 会责 任 .参 与新 农 村 建设 , 与“ 彩事业”“ 参 光 、 回归 工 程 ” 、
“ 暖 工 程 ” “ 企 联 村 ” 参 与 “ 工 温 、民 , 招
尽心 竭力 为 四化 ” 团结 带 领广 大 工商 .
联 成 员 为 促 进 湖 北 经 济 社 会 又 好 又 快 发 展贡献 智慧和力 量 。 在 改 革 开 放 的 大 潮 中 .湖 北 人 民
第 四 阶段 :嫁 接 发 展 阶段 。1 9 98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忻政发[2013]4号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忻政发[2013]4号](https://img.taocdn.com/s3/m/a1c563e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6.png)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 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忻政发〔201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局、办:为加快全市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和《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目标分解到县市区、任务落实到企业、责任明确到法人、服务细化到部门”的推进机制,按照“一矿一厂、一企一业”的具体要求,推动全市民营资源型企业加快建设新型产业项目或非资源型产品项目(以下简称转型项目)。
从2013年开始,确保每个民营资源型企业的转型项目在3年内开工建设,5年内投产见效,力争用5年时间初步完成转型任务。
(二)设计生产能力10万吨及以上的铁精矿粉企业,参股煤矿的民营企业或参股人,年发运能力5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运销企业,是民营经济转型发展的主体。
鼓励扶持民营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转型项目。
(三)按照市委“3581”发展战略和忻州市“十二五”规划部署,转型项目的投资方向为:新型煤化工、新型材料、电力、现代装备制造、绿色农牧产品加工、特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项目。
其中,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转型项目必须属于国家发改委最新颁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之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
从2013年起,市发改委要从全市项目库中筛选市场前景好、投资效益高的项目向民营企业定期发布。
厉以宁与中国的民营经济
![厉以宁与中国的民营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75eed63f67ec102de2bd89b8.png)
持 真 理 宠 辱 不惊 , 现 了一 个 真 正 学者 的风 骨 体
厉以宁江苏省仪征市人 ,13 年 1 月 2 0 9 1 2日生 15 1 9
才能 做 大 , 强 是 企业 的核 心 , 业规 模小 没 有 关 做 企
年艰辛而又光辉 的历程时 。 曾将厉 以宁
7 年来的历程分为 四个 阶段 ; 5
13 一 17 年为第一阶段 。此 0年 8 9 9 阶段 中国经历了抗 日战争 、 解放 战争和 解放后 的政治运动 。 厉教授毕业后 留在 经济系资料室工作 , 在政治运动的)击 中
中仍坚持 阅读大量文献 , 日后的理论 为 贡献打下 了基础 。
20 年 3 4日,全 国政协委员 、北京大学社会科 06 月
学学部主任厉 以示 ,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一次革命 :
多次获奖 。其 中包括 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奖 孙) 台方经 性的变革 股改后中国 股市才能真正走上正常的轨道 我
厉 以宁对 中国的民营经济和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有 着 委 、全 国人大财经 委员会副主任委 员 、中国民主 同盟 中
6
..... .. .
STAE CN
.
. . . . .
2 0 3) 0 6 ̄ 1
'
-
.
.
.
.
.
.
.
.
.
—
—
—
—
—
—
—
—
维普资讯
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经济运行 的实践进行 比较研究 的
民营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方向:组织的制度化
![民营企业组织的发展和变革方向:组织的制度化](https://img.taocdn.com/s3/m/88c8fee5aeaad1f346933f23.png)
窨 大 诗 卢 诺 说 我 都 只 膀 天 , 发展完全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 利 人 恰 曾 过“ 们 是 翅 的 使 我
愚 们只 相拥 有互 抱才能 翔” 顾我国民 企 发展 飞 。回 营公司起 飞必不 可少
史 ,我们能 看 到 :在最 初共 同理想 支配 下 ,几个 志 同道 合 的 的 。但 随着公 司的成长 ,规模 的扩大 ,生 产需要 制造效率 。 合作 伙伴共 同努 力 ,把 企业做 大 但待 企业长大 之后 ,随之 雇员 的不断增加 ,非 正式 的沟 通 已经不能 满足 。加上企业 的
随着规模 的不断 扩大,一些 中低层 管理
人员要求更 多的决策权 中央集权 已不 适宜 了,分权制 是组织发展 的要求 ,于
中国的 民营企业中不胜 枚举 ,如:四通
难题 、瀛 海 威 震荡 ,黄 河 风 波 ,c 阿 政 变 ,创 维倒 戈 等 中 国传 统 的 “ 朋 友 只可共患难,不能 同享福 ”及 功成名 就之后 的讲究地位 和权 势 ,这些都可 以 说是利益纠纷 的思想根 源 这一切只能 依靠企业的制度 、组织 、文化建设来解
年青 演变阶 段一
成熟
回 — A S N—N I M2 F RPI ICOC a0 O D T N OMS r0 I OI E  ̄ O 2
维普资讯
企业 进入引导阶段 。 在第二阶段 .随着正规组织结 构的 建立 .同时一些 先进 管理技术 的采用 , 如 :库 存 、购 置 会计 系统 、制 订激 励 标准,从而在 企业 内部形成一个有职 称 和职务 的等级制度 ,信息沟通偏 向于 正 规化 ,这种变化 促使 丁公 司的成长 但
实现 组织 的制度化 , 民营 经济才 能再上 个台阶 。
民营经济31条解读
![民营经济31条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1dfc67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5.png)
民营经济31条解读摘要:1.民营经济31条的背景和意义2.民营经济31条的主要内容3.民营经济31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4.民营经济31条的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5.民营经济31条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民营经济31条解读民营经济31条是我国政府针对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民营经济31条的背景和意义、主要内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民营经济31条的背景和意义民营经济31条是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出台的。
长期以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民营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民营经济31条的出台,有利于破解这些难题,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民营经济31条的主要内容民营经济31条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金融服务、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创新、改善营商环境等。
具体措施包括: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优化税收征管;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提高民营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创新发展;加强产权保护,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
三、民营经济31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民营经济31条的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首先,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有助于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形成竞争新格局。
其次,优化金融服务和减轻企业负担,将有助于民营企业更好地获得资金支持,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
再次,支持创新和改善营商环境,将有助于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民营经济31条的实施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尽管民营经济31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政策落地难、部分地区和部门落实不到位等。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朝阳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fa1d6c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a.png)
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到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天时、地利、人和”条件下,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主要体现在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的吃饱乃至吃好的问题,这十年里全市农村经济步入较快增长的阶段。
1982年-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五个“一号”文件,从1983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到延长土地承包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进一步深化改革。
中央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给改革初期的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呈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前所未有局面。
据统计,1978年粮食总产量97.9万吨,首次打破建国以来全市粮食产量记录,到1979年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06.5万吨。
198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2.6亿元(产值及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其增幅用不变价计算,下同),其中:实现农业产值5.8亿元,牧业产值5.2亿元,农业、畜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0%和41.3%。
第二阶段(1989年-2003年),改革确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
农村改革的成功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把农村改革引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面确立,农村第二步改革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
因此,第二阶段可以看成是农村改革迈向市场化的阶段。
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全国新一轮的经济高速增长。
德国铁路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德国铁路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33341c8f83d049649b665835.png)
启动公共服务的问责制。 三、 健全 村民自治制度, 抓紧健全村级组织 村级两委是农村公共事业的直接 组织者和执 行者, 只有 班子健全得力才能 保证 公共 事业的 开展。但 有些 地区 选出 来的村主任不是党 员是嘎 子皮 子, 管理能 力极 差, 有的 没有 村部, 两委不 和或一肩挑, 三年一次换 届选举, 至少有一 年要 接待为此事上访的 农民; 最严 重的 村三年 换届 都换 不成, 村 主任选不出来。所以修订村民委员会 组织法势在 必行, 明确 村主任的任职资格 (年龄 、 政治条件、 文化条件等) , 不能 什么 人都当。要切实推行民主评议干部制 度, 建 立健全村干 部任 期、 离任审计制 度和过 失责任 追究 和赔偿 制度, 使 村干部 切 实受到监督、 教 育和约 束。发 挥好 “ 民主 理 财日 ” 、 “ 民主 议 政日” “ 民主听证会” 、 “ 民 主恳谈 会” 、 、 “ 民主 评议 村两委 成 员” 等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 的作用。 四、 发展 非农产业中的民营 经济, 培育 新的财源, 改善县 乡财政的收入结构 在中国行政体制 的链 条上, 县以 下本 来就是 薄弱 环节,
.’’( 年$ 第 *’ 期 拖欠工资、 债 务沉重、 财 力虚空 屡见 不鲜。一 旦新的 收入 缺 口增大, 问 题 接踵 而来。 乡镇 本级 税 收收 入主 要 只 有工 商 税、 企业所得 税和农业四税 ( 农 业税、 农业 特产 税、 契税和 耕 地占用税) 。非农产业 发达的 地区 当然可 以从 工商 税、 企业 所得税中获取大量收入, 但那些以农业为主 的地区就只 能依 赖农业税和农业特 产税 收入。我 国县 及县以 下经 济在所 有 制结构方面的一大 特点, 就是 没有 多少国 有经 济, 更少国 有 大中型企业。如再没 有非 国有或 非公 有制经 济在 非农 产业 方面的发展, 那么可作 为县乡 财税 主要来 源的, 当 然就 只剩 农户了。比较一下全国各地的县乡状 况就不难看 出, 农 民负 担重不重、 基 层政府和 基础教 育能 否正常 运转, 差 别其 实就 在于非农产业中的民营经济发展得 如何。显然, 如果不 改变 大多数人口分布在县以下的格局 ( 而这在近中期内肯定 是难 以有根本性变化的) , 那么主要靠 在 !"# 中比 重不断降 低的 农业, 是支撑不了 农村 基层 政府和 基础 教育的 正常 运行 的。 " 吕$ 君
广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
![广东民营企业产权制度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c24f2c18a21614791711287e.png)
品特 点是 品种 多 、 模 小 、 术含 量 低 、 准 化 程度 低 , 灯 饰 、 革皮 具 、 织 针织 、 规 技 标 如 皮 纺 服
装、 玩具及小型五金家电等 , 非常适合以“ 家庭作坊” 的形式生产。因此 , 家族企业在民 营企 业发 展初 期具 有一 定 的优 势 。
第 三 阶段 : 份合 作制 企 业 出现 (92年 ~19 股 19 96年 ) 。股 份 合 作 制 在 这 一 时 期 得
81
维普资讯 毒 戳" Fra bibliotekF 蝴
N f Rl I _UI GU Es B c 1 Y l f
s ¨s TlE … E
企、 发展 的 必然 趋 势 。如 L昕述 ,9 2年 ~19 19 96 年广 东乡镇 企业 和家族 业 建 立 了股 份 合作 制式 企业 , 股 份合作制 不 是现 代公 司制 , 只是 现代 但 它 企 业制度 的过 渡 形式 19 9 7年 后 , 国有 业建 在 立现代 企业 制 度 改 革的 影 响 下 , 东 的 民营 企 、 广
的规模 ,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其 中,95年顺德乡镇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具有 19
典 型 的示 范作用 。
第 四阶段 : 现代 企业 制度 的建 立 (97年 到现在 ) 19 。建立 现代 企业 制度是 广东 民营
● 收 稿 日期 :07 0 43 2 0 —7 3
●基金项目: 广东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 究基地 重大项 目( 6D 7 0 0 ) 0 J XM 90 4 ■作者简介: 叶祥松 (97 1 男, 15 — , 湖北赤壁 人, 广东商 学院民营经济研究 所教授 , 士生导师 , 博 王海 燕 (9 3 ) 女 , 18 一 , 安徽巢湖人 , 广东 商学院经 贸学院 0 5级 硕 士研究生。
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心得体会
![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7cdc6a0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a.png)
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心得体会今年以来,我国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机遇、新赛道。
从总量上看,我国“四新”经济民营企业数量已超过2500万户;从增速上看,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设民营企业376.4万户,其中新设“四新”经济民营企业215万户,占比57・1%。
“四新”经济是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标志。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各产业中广泛应用,从网上购物到在线教育,从远程医疗到智慧旅游,从生物识别支付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处处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积极探索、蓬勃发展的身影。
通过研发新技术、投身新产业、创造新业态和新模式,民营企业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此外,“四新”经济领域方兴未艾,再加上创新性、适应性、包容性的政策支持,对于起步规模较小、商业模式灵活的民营企业而言,聚力“四新”经济领域无疑是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的明智选择。
“四新”经济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全面联动。
企业天然具有黏合科技与产业的优势,在聚力发展“四新”经济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瞄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对能够走向产业化并最终带动新业态发展的新技术持续加大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四新”经济创新链。
在具体方向的选择上,民营企业应顺应科技创新和消费模式的演变趋势,既可以用“四新”经济改造传统业态、加快转型升级,按照“互联网+制造业/服务业”等模式做优传统产业,也可以发力“制造+互联网+服务”等融合性更强的新业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和创造新需求Q 踏上“四新”经济赛道,民营企业发展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快"其中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等不确定性,因此尤其需要提高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对于外部经济环境、市场偏好变化等因素多加考虑,警惕商业模式不明、盈利模式不清的所谓“风口”,明确自身优势劣势,立足真实的应用场景,找到未来竞争着眼点并与之契合,理清发展方向和路径。
企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
![企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292f94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7b.png)
企业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初创阶段初创阶段是企业从成立开始直到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确定其产品或服务的定位,构建基本的管理体系,以及开拓市场。
初创阶段的企业往往面临资金紧张、人员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但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注重积累资金、培养人才、优化产品和服务,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成长阶段成长阶段是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扩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开始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并逐步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成长阶段的企业需要注重提高生产效率、扩大销售规模、增强品牌影响力,同时也要注意防范扩张过快带来的风险。
此外,企业还需要关注内部管理问题,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
三、成熟阶段成熟阶段是企业发展稳定、规模和实力相对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经营稳定,盈利能力较强。
成熟阶段的企业需要注重维护和提升品牌形象、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状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此外,企业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员工培训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衰退阶段衰退阶段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逐渐下降,盈利能力减弱,经营状况出现下滑趋势。
衰退阶段的企业需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此外,企业还需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以求重回稳定发展或实现转型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401b8a2dd3383c4bb4cd275.png)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摘要】本文解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民营企业发展人才创新中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而诞生和发展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并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市场运行机制正广泛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发展中的中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民营企业的问题,这都是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营企业发展作必要的考察研究,有利于我们制定相关的政策,大力扶持发展民营企业,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完善市场体系,进而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至1986年,股份合作制产生。
以地缘、人缘、血缘等关系为纽带,从合伙经商出发,创立了既异于集体经济又不同于私营经济兼有合作制度和股份制双重特性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
其利益直接、机制灵活的特性对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3年,民营企业纳入正轨。
我国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此时,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特色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角色。
第三阶段:1994至2001年,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加速,由初级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变。
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各地民营企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第四阶段:2002年至今,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十六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鼓励、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使得民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3月19日,《物权法》的颁布,标志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已初步建立。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须要着力的“四个维度”
![突出发展民营经济须要着力的“四个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b3b74595ec3a87c24028c4cf.png)
【 关键词】 民营经济 ; 发展 ; 四个维度
[ 中图分类号 ] F 2 7 6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 编号]1 0 0 7 — 5 6 7 4 ( 2 0 1 4 ) 0 6 — 0 0 6 3 — 0 4
突 出发 展 民营经 济 , 是 吉林 省 委 、 省政 府在 近期 综合 国力 竞争 日趋 激 烈 。
视野 上 积 极 应对 当今 世 界 的新 形 势 ; 在 思 想 上全 面 苏 阶段 。当然 , 这 一过 程 可 能是 漫 长 而 痛苦 的 。在
领会 “ 十八 大 ” 的新 精 神 ; 在 方 向上 审慎 把 握 全 国 民 此 期 间 , 欧洲 的 高福 利 政 策 、 欧 元 区 的管 理 机制 等 ,
营经 济发 展 的新 态势 ; 在落 实 上科 学谋 划 “ 突 出发展 是 其 经济 复苏 中不 得不 面对 并解 决 的问题 。这 可 能 民营 经济 ” 的新 思 路 。
一
会 给 中 国与 欧 元 区 的双 边 贸 易 和 投 资带 来 负 面 影 响 。第 二 , 世界 经济 走 向对美 国 、 日本 产 生 的影 响会
谓“ 四个 维度 ” 分别 是 指 : 视野上 、 思想上 、 方 向 上 和 对 欧元 区经 济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随 着 2 0 1 3 年 德 国 总
民营经济发展史
![民营经济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1dee2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0.png)
民营经济发展史民营经济,顾名思义,指的是由私人个体或私人企业经营的经济活动。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民营经济起步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村民纷纷开始从事小规模的个体经营。
这些个体户以农村为主,从事农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政府对个体经济的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崛起。
二、民营企业的兴起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代末期,民营企业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一些勇敢的个人创业者或家族企业开始涉足制造业、服务业和零售业等领域。
这些企业由于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创新的经营理念,逐渐在市场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同时,政府也逐步放宽了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和管制,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三、民营经济的贡献与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民营经济也为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金融支持不足、市场准入壁垒过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限制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政府支持与改革为了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比如,降低企业税负、简化行政审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民营经济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五、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近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
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
这些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创新思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他们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激烈,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营经济高三知识点归纳
![民营经济高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3a5111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f4.png)
民营经济高三知识点归纳一、民营经济的定义和特点民营经济是指由私人个人或私营企业拥有和经营的经济实体。
它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特点包括:1. 个体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私有化;2. 经济活动主要以盈利为目标;3. 个体和企业在经营决策上享有较大自主权;4. 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近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1.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逐渐发展起来;2. 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0年):国家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3. 第三阶段(2000年至2010年):深化改革,加强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和市场准入,促进民营经济的稳步发展;4. 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三、民营经济的贡献和意义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贡献和意义包括:1. 为就业提供了大量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2. 推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3.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4. 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5. 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国家提供了资金来源。
四、民营经济的问题与挑战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包括:1. 融资难、融资贵,对资金的需求面临困境;2. 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仍有待提升;3. 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4. 市场竞争不公平,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5. 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需要完善。
五、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为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2. 加强技术创新支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3. 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规范;4.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竞争公平性;5. 提供政策支持,优化法律法规环境。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d625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12.png)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结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这一时期充满了变革、努力和取得巨大成就的故事。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辉煌的道路。
本文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与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后,新中国在1949年正式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在这一阶段,中国集中力量进行了自然资源的国有化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封建经济体制。
农业合作化、国有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题。
第二阶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1958-1960)在这一阶段,毛泽东提出了“大跃进”运动,这是一个旨在加速中国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计划。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运动导致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的下降、粮食短缺和经济浪费。
同时,人民公社运动也对农村经济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动荡的阶段之一。
这场政治运动旨在清除资本主义和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
然而,这一运动在执行过程中遭遇了各种问题,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知识分子受迫害和经济停滞。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8年至今)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引入了市场经济机制,并鼓励民营经济和外资的参与。
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中国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归纳和总结,可以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努力和付出。
东南沿民营经济发展机遇及转型趋势研究
![东南沿民营经济发展机遇及转型趋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13f8350912a21614792987.png)
②此 表统 计 日径 为 年 销 售 收 ^ 50万元 以 上 的 民 营 工 业 企 0 业 。 由于 统计 口径 的 变 化 。95年 以 前 是 乡 爰 乡 m上 , I9 I9 而 99年 刚 是 规 模 以上 。
二 、 南沿 海 民营 经 济 的发 展 特 点 及 成 东
功 的机 理
年 代 中 期 以来 , 南 沿 海 地 区 民 营 经 济 对 区 域 经 挤 增 长 东 的 贡献 份 额 不 断 提 高 . 18 年 的 2 % 上 升 到 19 由 95 4 99年 的
一
、
东 南沿 海 地 区 民 营经 济 发 展 历 程 状
况
沿海 民营经挤得到充分 、 健康的发展 . 从严格 意义上 说是在 18 95年 以后 井始的。综观 之, 年代 末 9 舯 0年 代 初, 民营经济进入 黄金时期 , 无论从 数量 上还是从 规模 上
wi h n n ilsta in fte n n o ̄ ile tr rs so e ohe o t atc a t]p vn e t t ef a ca i t s o o ・f ca n ep e ft t rs uhes o s, r ic s,te p — h i u o h i h a o h a
东 统 计 年 鉴, 。
南沿海地 区的民营经挤更是成 为我 国国 民经 济发展 的亮 点。据初 步匡算 ,0O年 . 20 东南谐海 民营工业企业 总产值
选到 9 帅0亿 元 左 右 . 占全 国 民 营 工业 总 产 值 的 4 % . 约 l6 占全 国工 业 总 产 值 的 78 ; 中 , 销 售 收人 在 5O万 元 .% 其 年 0 以 上 的 民营 企业 工业 产 值 占全 国 沿 海 民营 工 业 产 值 的 比
我国工作发展历程
![我国工作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600376b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7f.png)
我国工作发展历程我国工作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作发展历程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作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下是我国工作发展的关键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为我国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推行市场经济体制,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单位隶属关系。
同时,民营经济的兴起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人们的就业选择范围得到了扩大,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工作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也崭露头角,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来源。
工作的多样化和职业发展的机会明显增加,人们的就业观念逐渐从“铁饭碗”转变为个人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追求。
第三阶段:人力资源发展与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工作发展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创新驱动。
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更多创业创新的机会。
同时,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人们创业就业,推动创新创业环境的完善。
第四阶段:人才流动与国际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作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来华就业,同时我国人才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化的竞争中。
跨国公司的引进和本土企业的走出去都为我国工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总之,我国工作发展历程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人力资源发展与创新驱动以及人才流动与国际化趋势等关键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工作形态和就业观念不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营经济改革四阶段统计数据表明,尽管民营经济占用社会资源的比重仅有三分之一,但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占到三分之二。
从民营改革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采取的发展民营经济的改革措施大多带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从民营经济总体来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解放前存而不论,改革开放前一直处于压制状态,也不做考虑):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7年,起步阶段,民营经济开始茁壮成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78年,当时的计划经济已经难以为继,主要原因是存在两大难题:日常必需品(含粮食)短缺和严重的劳动力过剩(知青返城使这一问题更加恶化)。
为了解决这两大难题,国家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允许个体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雇工超过7人的则称为私营企业。
这一时期民营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供给,扩大了就业。
第二阶段,1988年至1991年,徘徊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相当一部分纯私营企业被迫变身为“股份合作制”,来保护自己,部分地方政府也在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向这个方向发展。
第三阶段,1992年至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增长速度极快,在此阶段,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但在此阶段后期,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
同期,国有经济民营化有较大发展。
这一阶段,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政府认识到依靠国家力量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韩日模式实际上有较高的经济风险,转而学习美国模式发展中小企业。
同时,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较快,机制灵活,直接对国有经济形成了冲击,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纺织、食品、家电等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亏损严重,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财政风险日益高企,甚至影响到银行(对于部分亏损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指示银行继续贷款以维持其生存),于是国有企业民营化在国有中小型企业中开始大规模展开,即改制浪潮(也被称作“国退民进”)。
第四阶段,2002年以后,全面发展阶段。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给各地发展民营企业带来良好的机遇,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民营企业家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各地纷纷高调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一阶段,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三资经济的融合渗透以及博弈竞争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民营经济在税收贡献、就业吸纳两大方面都成为第一位重要的所有制成分,国家开始由被动支持民营改革(以往民营改革大多是下边先开始改革,后来取得中央承认和允许)转为主动支持民营改革,但由于国有利益集团以及外资利益集团的存在,这一过程并不顺利,还存在一些波折,也面临着一些严峻挑战。
那么,下一步民营改革的问题与难点是什么?我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观念问题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即在经济发展中以民营经济还是国有经济抑或外资经济为基本支撑点的问题),如果跨越了这个拐点,则进入顺利发展的惯性轨道,否则,也可能出现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种局面。
1.垄断行业能否向民营经济开放,如何开放?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和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进程。
作为新的体制因素,民营经济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
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已经证明,在绝大多数领域,民间资本的效率都要高于国有资本,这种效率体现为市场竞争。
竞争迫使市场中的经济主体提高效率,改善管理。
通过竞争,民营经济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
因此,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是我国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一方面可以增加垄断行业的供给,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竞争降低垄断行业的成本。
但是,2007年由国资委颁布的新规定(国家绝对控股7个行业,对于军工、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开发以及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领域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应保持独资或绝对控股)实际上已经对200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国家将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这些垄断行业和领域)进行了微调。
这意味着国资委作为股权所有者,决定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控制。
因此,垄断行业的开放将会成为今后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相互博弈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本质上它是一个观念问题。
2.是否允许民营企业做大做强?2002年之后,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整体上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开始进入资本密集型产业(如基础设施)、技术密集型产业(如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
这种产业转型或升级需要外部环境的配合,因为与前期原始积累不同,它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如资金)的进入。
在这一时期,国家实施了宏观调控,收紧了资金和土地的供应,2006年宏观调控进行了二次强化。
客观上,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的转型产生了冲击(虽然它可能不是政府的本意),相当一部分民营大企业在此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甚至走向衰落。
由于国有经济不存在转型问题,因此发展相对较好,有学者称之为“国进民退”。
因此,对于民营经济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和政策,将是决定未来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民企原罪问题是否会被追究?2004年,由于河北省1号文件引发了关于民营企业所谓“原罪”问题的大讨论,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这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
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观念问题:仇富心理。
民营企业在早期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违规行为,本应采取客观、历史和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
一些人将此视为民营企业有“原罪”并进行谴责、批判甚至要求进行追究。
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甚至还影响了某些司法行为。
在观念上如果不能解决如何理性看待和保护财富的问题,民营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甚至会引起部分民营企业家转移资本,导致资本外流。
4.是否允许民营经济(内资民营经济,不含外资企业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在比例上占主导地位,即占GDP的比重超过50%?目前全国工商联的提法是内资民营经济在2006年GDP中占49%。
上面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增速高于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在比例上占主导地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但是,从观念上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减轻民营企业家的心理负担和忧虑,促进民营经济更健康的发展。
(二)融资问题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一个现实问题。
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银行融资难、上市难、投资机构少(如风险投资)。
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与它从金融体系中所获的金融支持明显不成比例。
笔者认为,可以针对融资难的三个具体表现从三方面下手解决这一问题:1.引导地下钱庄“公开化”。
从各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经验来看,地下钱庄对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其地位一定难以得到官方的承认。
如果通过政策引导(改限制发展为引导发展),使地下钱庄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对其加强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民营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2.设立OTC市场(英文为Over-the-Counter,即柜台交易市场)。
它可以便利中小企业筹资和扩大证券市场的规模,因为它的标准较低,上市费用也较低。
由于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困难,不少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相当一部分就是到海外OTC市场上市。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柜台交易的出现要早于正式的资本市场),OTC市场有其独特作用,由于其门槛较低,可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
一般而言,在OTC市场上市交易的、表现优秀的上柜公司将来都有机会转往正式的资本市场上市,从这个角度看,OTC市场可以看做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基地”,可以很好地与沪市、深市对接。
3.大力发展内资的股权投资基金。
在银行融资(需要抵押)和上市融资(门槛较高)都有难度的情况下,资金短缺的民营企业通常会求助于股权融资。
天津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共计200亿,首期60.8亿)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实际上,OTC市场的建立也会有力地推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它们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OTC市场是股权投资的一种重要退出渠道。
2006年外资投资机构在国内大量收购遇到资金困难的优秀民营企业,这反映了内资投资机构的缺位。
目前,国内不缺资金,缺的只是适当的政策开放和政策引导。
(三)国际化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化问题日益提上日程。
企业国际化过程包括三大阶段:产品出口阶段、境外市场运作阶段、境外资本运作阶段。
从目前来看,政府的相关政策主要关注国有大企业的国际化,其基本方向是能源领域,对于国有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国际投资给予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包括用汇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能源投资非常警惕。
在这种背景下,由民营企业做先导,以“非能源投资”换取“能源投资”可能是一条重要的战略思路。
因此,我国政府应对民营经济的国际化给以先导支持,制订一系列支持政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把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加强政策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和帮助工商联发挥民间外交的优势,为促进民间国际经贸合作服务。
与此同时,国家要制定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境内国际化”,大力吸收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国际化人才以及进行国际经济合作(如与跨国公司成立合资企业)。
这种境内国际化对中小企业“走出去”更具意义。
(四)创业环境问题创业环境不同于投资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表现为对创业型企业的支持体系。
目前各地大多重视投资环境而忽视创业环境,这对中小企业创业已经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各地政府大多重视大企业,希望吸引世界五百强,这种思路必然导致在政策中忽略新创企业,严重的甚至导致“外进民退”问题。
实际上,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假定投资量相同,新创企业对本地经济所做的贡献要大于引进企业所做的贡献。
另外,没有庞大的金字塔塔基,其塔尖也是立不住的。
因此,政府的正确选择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重视创业环境建设,提高中小企业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其创业成本,最好能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中小企业总局。
如果使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并重,实现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互补共生式的双赢则是更好的选择,但操作难度较大。
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是民营经济地区不平衡问题,因此,各地区在建设创业环境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
比如,中西部地区就可以把吸引和承接东部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能源资源项目投资作为其创业环境建设的一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