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精品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原文及翻译。
2. 孔子对君子品德的阐述。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论语》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高山仰止”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原文诵读:让学生跟读《论语》中“高山仰止”的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翻译讲解:解释“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君子品德的赞扬。
4.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并分享彼此的体会。
7. 课后作业:让学生阅读《论语》中其他有关君子品德的章节,下周上课分享感悟。
8. 板书设计:高山仰止原文:孔子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含义:赞扬君子品德高尚,值得敬仰。
9. 教学反思:10.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论语》相关书籍,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高山仰止”成语的理解及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应用的理解深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儒家思想主题的辩论会,让学生就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展开辩论。
2. 开展儒家文化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论语》和儒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3. 推荐学生参观孔子博物馆或相关文化遗址,加深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直观理解。
八、教学资源:1. 制作《论语》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2. 搜集不同版本的《论语》注解,以便于学生查阅和对比学习。
《论语》——《高山仰止》选修教学案例
鸡 , 狠 豚 , 暴 孔 子 。《 佩 陵 ( 史记 ・ 尼弟 子 列传 》 仲 )
子 路 生性 酃俗 . 喜欢 逞 勇 斗 力 . 气 刚 强 直 率 , 志 戴 着 公 鸡 的 羽 毛 , 戴 着 公 猪 的 牙 齿 ( 物 皆 勇 , 路 好 佩 二 子 勇 . 冠 带 之 )曾 经 侮 辱过 孔 子 。 故 , 比孔 子 小 九 岁的 子路 “ 暴孔 子 ” 可见 子路 是 一 个 勇 敢 率 直 之 入 。 样 , 陵 . 同 一
师 : 果把 子 路 画 出 来 。 样画 比较 好 ? 如 怎
生: 要画 出浓 眉 大 眼 。 腮 胡须 。 络
师显 示 孑 路 像 。生 惊 笑 ) ‘ (
师 : 显 示 P T) 路 性 鄙 , 勇 力 , 伉 直 , 雄 ( P 子 好 志 冠
到 20 50年 前 . 设 你 是子 路 的 同学 . 喜 欢 这 样 的 同 假 你 学吗? 请齐 读 第 l 到第 6章 。 生齐 读 ) 章 ( 请 用 “ 喜 欢 ( 喜欢 ) 路 这 样 的 同 学 . 为 子 我 不 子 因
勇敢 的人
’
I 选 修 课程 。 ( 语 ) ' q 《论 选读 》 教学 , 少面 临 着 五 大 困 至
惑: 第一 。 论 语 》 经 典 , 何 “ 底 、 晰 、 确 地 领 《 是 如 彻 清 明
Hale Waihona Puke 生 : 喜 欢子 路 这 样 的 同学 , 为 子路 是 一 个 正 直 我 因
会” 品? 二,( 作 第 《 论语 ) 选读 》 教学 是学 术 研 究 , 是 生 还 活 还 原 ? 三 ,论 语 》 零 散 的 不 成 系 统 的 语 录体 典 第 《 是 籍 , 何 将 其 连 贯 起 来 ? 四 ,( 语 ) 读 》 材 是 编 如 第 《论 选 教 者 重新 分 类 编排 的 . 学 时 如 何 突 出主 题 ? 五 , 材 教 第 教 是如 何 顾 及 文字 、 章 、 文 文化 三 个 罢面 ?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演讲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1、听视频朗诵,订正字音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梗概(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孔子渊博的学问(9.11 19.23 19.24)高山仰止孔子高尚的人格(19.24)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真诚的关怀(11.13、7.11、11.155.76.28 对子路的关注,理解孔子对“勇”的界定。
11.9 11.10 6.10 颜渊死伯牛病孔子的哀伤和悲痛;17.4 和子游开玩笑,看得出孔子的幽默和风趣。
)弟子由衷的钦敬(9.11 19.23 19.24 弟子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了师生的界限,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的评价,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历史巨人的赞扬。
)三、思考讨论问题:P60 课后练习2资料补充章。
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参考专题: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格;子路与孔子的特殊关系;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的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的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的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的,有旁人评价子路的,也有子路在场的多人对比的。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地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2、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地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地关系,深入理解孔子地人才观.4、结合孔子师生间地关系,探讨当今时代地师生关系地特点.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23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2高山仰止子对“勇”默和风趣.)思考讨论问题:P6018.7章,第五课5.26参考专题: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地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地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地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地,有旁人评价子路地,也有子路在场地多人对比地.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地最多地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地,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地,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地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地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地‘礼’!好象对于子路地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地感受地,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地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地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当然,子路还有很多他所特有地东西,比如所有地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只有他三番五次地对于孔子地言行‘不说’!只有他经常直呼孔子名讳!只有他能坦然接受孔子地任何批评!只有他能让孔子象个‘常人’一样恼羞成怒和破口大骂!子路之死: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地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子路死得确实有些另类,正与石乞、壶黡生死相搏地紧要关头,帽子上地带子被对方刺断了.据史家描述,可能要掉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子路扔掉了手中地剑,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惜地是,这两位作乱地勇士没有接受过儒家理论教育,大丈夫“死不免冠”是啥玩艺,他们可能不懂,子路系帽带子地当口,反而给了他们剁肉地大好机会.结果,子路保住了帽子,却丢了脑袋.“自吾课后练习3课堂练习P60。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十二 高山仰止教案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语文版高二选修语文教案
十二 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呢?是不是像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中像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得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认为看门人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一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一、字音斐.然成章(fěi) 行.行如(hànɡ) 暴虎冯.河(pínɡ) 乘桴.(fú) 莞.尔(wǎn) 数仞.(rèn) 二、通假字1.子行三军,则谁与.与,通“欤”,呢 2.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材,通“哉”,呀 3.子路不说.说,通“悦”,高兴 三、一词多义1.章⎩⎪⎨⎪⎧①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 有条理的花纹②下笔成章. 文章或作品的一篇③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规则,条理2.行⎩⎪⎨⎪⎧①子行.三军 统率,治理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③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将,将要 3.则⎩⎪⎨⎪⎧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连词,表承接,就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连词,表假设,那么,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是,就是 4.其⎩⎪⎨⎪⎧①不得其.死然 代词,他②其.由与 语气词,表推测,大概③得其.门者或寡矣 代词,他的 5.于⎩⎪⎨⎪⎧①奚为于.丘之门 介词,在②未入于.室也 介词,到③子贡贤于.仲尼 介词,比 四、词类活用1.闻弦歌..之声 名词作动词,弹琴唱歌 2.博.我以文 形容词作动词,拓宽,丰富 五、古今异义1.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爱护百姓。
8《论语选读》每课精解之高山仰止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论语>选读》每课精解第十二课高山仰止1.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为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说“高山”,就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112,用行舍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
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
3.割腐焉用牛刀孔子的本来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小小的县城,怎么用得着礼乐之道这种治国的方略呢”。
我们现在已不能确知孔子到底是在跟子游开玩笑还是一时失言,但子游“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和孔子师生之间畅所欲言的风貌却跃然纸上。
从子游的答辩词来看,有时候,杀鸡用一用牛刀也未尝不可,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总是在上位的人学了礼乐就会懂得爱人,在下位的人学了礼乐就容易听使唤,只要目的能够达到,用鸡刀牛刀有什么关系呢?孔子完全同意子游的看法,所以立即表态修正,向学生们宣布自己的错误,足见孔子知错就改,从善如流。
4.墙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
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
所谓“深见者深,浅见者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
12高山仰止5・22子在陈日:“妇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儒家的理想人格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
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
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
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
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
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
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
“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线;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
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
它要求人们做到:一是遵循伦理本位。
在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妇从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君仁、臣忠、民顺的社会伦理观念的缩影。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教案:《高山仰止》(第三课时)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为子路画像第三课时一、文本解读1、“子乐。
”孔子为什么而高兴?又为什么说像仲由那样恐怕不能善终?2、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为什么孔子之前说子路那手瑟不能在他那里弹,后来又说他已经登堂了呢?子路鼓瑟,不合雅颂。
(集解马注)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
(说苑修文篇及孔子家语)3、在5、7章中,孔子说跟随自己漂流海外的大概是仲由吧,但他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这话什么意思?4、《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
寡小君愿见。
”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
夫人在絺(chī)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二、结合上述材料及课本所学的有关内容,说一说:1、子路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有一个像子路那样的同学,你会喜欢吗?2、如果你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师,你会喜欢吗?三、专题研究1、采用小论文的体裁,以小组合作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成果以文章形式进行交流展示。
(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课文中还有:第二课13。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伟大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高山仰止》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高山仰止》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实践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2. 准备与《高山仰止》相关的背景知识,如孔子的生平、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和《高山仰止》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对《高山仰止》进行深入解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2)教师详细讲解《高山仰止》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
(3)教师分析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在《高山仰止》中的体现。
5. 实践运用(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论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论语》选读之《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张晓燕永临中学【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分析课文1.结合注解,自读课文出示需要注意的读音:訚訚如也:yín 行行如也:hàng 暴虎冯河:píng2.问: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明确:子路篇:11.13 7.11 11.15 5.7 6.28颜渊篇:7.11 11.9 11.10 9.11子贡篇:19.23 19.24其他:弟子总画像:5.22 11.13 伯牛:6.10 子游:17.4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3.问哪几则正面阐述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明确:颜渊篇9.11 子贡篇:19.23 19.244.生读,并讨论这两个人对孔子分别是什么样的看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明确:颜渊和子贡对老师都很尊敬。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敬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
2. 孔子思想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其翻译。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高山仰止》,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品质和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7.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的其他篇章,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
2. 组织学生进行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关系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七、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1.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历史地位讲解“高山仰止”一词的来源和意义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4 教学步骤1.4.1 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来源1.4.2 讲解“高山仰止”的意义和内涵1.4.3 引导学生思考“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二章:《论语》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2.4 教学步骤2.4.1 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结构及特点2.4.2 阐述《论语》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和影响2.4.3 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个人修养的启示第三章:“高山仰止”的内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3.2 教学内容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3.4 教学步骤3.4.1 讲解“高山仰止”在《论语》中的具体含义3.4.2 分析“高山仰止”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境界3.4.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四章:“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4.4 教学步骤4.4.1 探讨“高山仰止”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4.4.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4.4.3 举例说明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第五章:课程总结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5.4 教学步骤5.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5.4.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高山仰止”的意义和价值5.4.3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第六章:案例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深入理解“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学会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6.2 教学内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展示“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提升自身修养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6.4 教学步骤6.4.1 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案例中人物如何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6.4.2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如何体现“高山仰止”的内涵6.4.3 让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七章:小组讨论7.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7.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7.4 教学步骤7.4.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7.4.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分享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7.4.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对不同观点进行思考和探讨第八章:实践活动8.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实践能力8.2 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高山仰止”的内涵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8.3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活动、分享、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8.4 教学步骤8.4.1 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交流等8.4.2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8.4.3 引导学生反思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总结经验教训第九章:课程评价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程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2 教学内容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高自我认知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问答、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9.4 教学步骤9.4.1 讲解课程评价的目的、意义和方法9.4.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9.4.3 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第十章:课程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引导学生展望未来,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10.4 教学步骤10.4.1 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成长10.4.2 引导学生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将“高山仰止”的精神境界融入日常生活10.4.3 总结课程的主要收获,强调“高山仰止”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高山仰止”一词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请同学谈谈“高山仰止”的含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高山仰止,形容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一直向往它。
)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二、研读文本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
(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
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虽是寓言,恐也不是毫无根据。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匡地被围,师徒一度失散后又复见,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
”颜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论语·先进》)孔子也认为“回也视予犹父也”(《论语·先进》)。
颜回对孔子的教导绝对遵循并努力去做,如孔子在对他进行了“克己复礼为仁”及“四勿”的教导后,他马上表示“回也不敏,请事斯语矣。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谆谆教化2、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3、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过程: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大路,比方行为正大光明,常常“喻以崇高的品德”之意。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到的崇高的人,人们仰慕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
止:语气助词2、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诞生字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用PPT呈现)生字:斐、訚、侃、行、冯、桴、噫、恸、牖、喟成语:斐然成章:文化学问已经灿然可观。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多用在书面语。
登堂入室: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视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表示极其仰慕。
谆谆教化:有次序地引导别人学习。
3、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主要讲到了那几个学生,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对应在哪些章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2、3、4、5、6、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名回,字子渊。
3、7、8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10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
94、从大家找的内容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子路(仲由和颜渊),那么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子路:对话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学生各有特长而兴奋,但他又很担忧子路,生怕他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的下场究竟如何呢?仲由之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蒯聩,蒯聩与孔悝kuī登台。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二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福州延安中学肖丽秀[设计思路]《〈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是必修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本课内容,注重课外材料的补充,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
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本课所选材料呈现的是“孔子对学生怀有仁爱之心”这一主题。
由13个章节组成,编排上没有什么规律,较为零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体悟孔子的仁爱情怀,为此,教学设计以主问题: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的景仰?贯穿全课,解答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白孔子为何能赢得弟子的景仰,这个问题以学生阅读文本,讨论交流为主。
从孔子与弟子的交往中明白,孔子的仁爱之心。
再解答孔子为何能赢得后人的景仰,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引导:由孔子的爱学生到爱众人,再到他爱全社会,爱众人,学生比较容易明白,重点在引导学生明白在他爱社会的表现中,看出他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个本课的难点,以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为主。
通过这个主问题的解决,学生感悟,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高尚的道德精神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2、通过问题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从而领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3、通过教师引导,联系课文其它章节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4、养成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2、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
[教学方法]1、讨论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讨论交流,以便深入研读文本;2、问题探究: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课文内容,并延伸拓展,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多媒体展示)“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仰慕;“景行háng”是“大道”,比喻光明正大的行为,“止”是语助词。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高山仰止》预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高山仰止》预习课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知识
教学要求:读讲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教学难点:逐字落实串讲,对《高山仰止》中的孔子的形象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与学生名著的师生关系。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预习题目
授课类型:自学指导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找出孔子眼中的学生有哪些。
(师评价)
3、找出学生眼中的孔子有哪几章
课文理解
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孔子对颜渊、自贡、子路、伯牛、子牛的态度?
3、说说孔子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是怎样的?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学生读讲课文
教师抽查读讲情况
朗读背诵
课堂作业:
教师总结这节课。
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导与练》第一大题
问题设计:孔子眼中的学生有哪些?
学生眼中的孔子有哪几章?
孔子对颜渊、自贡、子路、伯牛、子牛的态度怎样?
孔子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是怎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仰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解题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3、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4、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5、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
三、积累成语
1、斐然成章【解释】斐、章:文采。
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
【示例】一二小友以为此虽不足以饷名家,或尚非无稗于初学,助之编定,~。
◎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
【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
【反义词】废话连篇、词不达意、平铺直叙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2、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示例】俺张孔目怎还肯缘木求鱼,鲁斋郎他可敢~?(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旻(mín)》,后来《论语•述而》中曾记载孔子用过“暴虎冯河”这个词。
【近义词】有勇无谋、贸然行事
【反义词】有勇有谋、谨言慎行、深谋远虑
3、登堂入室
【成语典故】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成语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4、杀鸡焉用牛刀
【成语典故】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
【成语例句】“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解释】:原形容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
【出处】:《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汉•赵壹《非草书》:“博学余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
”
【示例】:故夫子尝以先难后获为仁,又以先事后得为崇德,盖于此小差则心失其正,虽有~之志,而反为谋利计功之私矣。
◎宋•朱熹《答林退思》
6、循循善诱
【成语典故】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成语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成语例句】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第二课时
一、文意疏通: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如,5.22见《论语别裁》:
“吾党之小子狂简”——小子是年轻人。
党是指古代的乡党,也就是鲁国这一些跟随他的学生们。
“狂简”是两个典型。
豪迈、慷慨,多半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和作风就是“狂”。
轻易、草率,对国家天下事掉以轻心,就是“简”。
我们知道宋代的名诗人陆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学家喜欢捧陆放翁,誉他为爱国诗人。
)他的一首名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与伯仲间。
”这是他当时的自述。
他在少年时代,希望带兵打仗,把金人赶出去,那种幻想中的气魄,非常可爱可嘉;后面四句则说到年纪大了,头发白了,一无所成的感慨。
现在引用他的诗“早岁那知世事艰”,说明年轻人虽然富有冲劲,但容易犯轻狂的毛病,太过冲动,这就是“狂简”的狂。
第二种典型“简”,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样,年轻人也容易犯这个毛病。
“吾党之小子狂简”,是说跟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
虽然文采不错,“斐然成章”地议论纷纷,毕竟还未成器。
像现代许多年轻人搞的书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