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胀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GDP总额逐年攀升,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甚至远高于GDP增长率,在某种影响下,通货膨胀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我们试图去理解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货币供给增长使GDP得到相当规模的扩大,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直接决定了通胀率。那么,就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数据分析而言,我们可以找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通胀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为何这三者会有如此的数量关系,并就此分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和通胀问题调控,预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推测中国宏观经济局面的未来局面。

关键词:GDP 、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理论、物价水平、CPI

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甚至于其内在的链式反应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显得更加错综复杂。但就整体规律而言,经济增长是由众多资本因素决定的,是笼统的经济形势。它表现出更高的物价水平,而通货膨胀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价水平相对于前阶段的增长程度。而在能被接受的经济理论中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决定通胀程度。考虑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这里或许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我们说,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GDP,而GDP的决定因素用支出方向来计算是C+I+G+NX,并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每一个宏观经济要素总有联系和影响。货币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中分别存在的货币量对比,影响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趋势,而且中国在下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也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胀的消极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要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GDP是最先考虑的经济变量。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统计。而通胀则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下图显示的是1979年改革开放初始直至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每年的GDP和通胀率的折线统计图。

从这个图中显示的GDP 和通货膨胀变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看,GDP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总体而言,GDP升降,通胀率就同方向变动。更明显的一点是通胀率的变动滞后于GDP的变动。

1978~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平均约为10%零售物价指数平均上涨7.4%,总的来看,属于高增长、中通胀,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改革十多年来也发生过三次较明显的通货膨胀。一是1985年,通货膨胀率指零售物价指数达到8.8%;二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8.5%和17.8%;三是1993~1994年,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3.2%和21.7%。与三次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每次高通货膨胀发生的前一二年或当年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高增长。例如1984~1985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5.2%和13.5%,高于上述18年平均增长率5.2和3.6个百分点;1987~1988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3%,高于18年平均增长率1.6和1.4个百分点;1992~1994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4.2%、13.5%和11.8%,比18年平均增长率高出4.2、3.6和1.8个百分点。因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高通胀与高增长联系起来。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有用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只要连续两年超过10%,必然出现明显通货膨胀。这也可以称之为二者关系的“门槛理论”。

对我国1978~199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零售价格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以上年GDP作为解释变量,零售价格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6.6,R^2为0.4,样本期为1980~1995年)显示,零售物价指数与GDP速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是绝对成比例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货膨胀状况不可能从经济增长中得到

完满的解释。但另一方面,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确具有一定

程度的相关性,而且是滞后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滞后一段时期的通货

膨胀。这一结果是正常、合理的,因为过去有许多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状况却迥异。这一结果并未否定上述关于高增长与高通胀关系的“门槛理论”,但却提示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分析

左图是Array 1990~2001

年我国GDP

及同期三个

不同层次的

货币供给量

的数据情况。

通过对表中

数据的实证

分析和数据

检验(具体

参考《货币

供应量与经

济增长的实

证分析与政策思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这两者的关系结论和推想。

首先,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很大的。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加。同时在样本期间,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从而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是有效的。

另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传导功能发生了变化。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传统中介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物价稳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也无法单靠调节货币供给来解决,这说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点,货币供应量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倘若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践也证明,我国靠增加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货币供给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Mo、M。开始上升,而经济增幅上升不大,多商品供大于求.物价趋于负指数,部分工人下岗.企业亏损面较大,有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等等,这些都说明货币政策效应不强。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化的原因之一,可能恰好是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功能变化和传导机制受阻:

最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强烈的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是好现象.货币中性论的观点是,货币只有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中性才能避免信用膨胀、通货膨胀造成的生产结构失调和经济失衡,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次经济波动中得到印证。要实现货币中性,关键是实行均衡的市场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作为我国当前金融改革深化的主要任务。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在验证中国近些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字联系时,我们试图利用西方学者阐述的古典的通胀理论,商品和劳务价值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价值,

一是物价水平。货币需求反应的是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的量。而货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