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家庭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的定义和组成成员- 认识家人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懂得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掌握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的方式教学准备- 家庭照片或图画- 物品或卡片,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已编写的问候语句子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上展示家庭照片或图画,并让学生根据图像形容家庭的特点。

2. 研究家庭定义- 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定义,并给出简单明了的解释。

-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庭的成员,或利用家庭照片进行介绍。

3. 认识家人角色和职责- 使用物品或卡片来代表家庭成员的角色。

- 让学生看到每个角色代表的职责,并引导他们思考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帮助。

4. 彼此尊重和关爱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

- 通过故事或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关爱和尊重的重要性。

5. 用中国语言问候家庭成员- 准备已编写好的问候语句子。

- 让学生逐句模仿问候语,并教他们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第二课季节教学目标- 了解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掌握描述不同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了解季节与衣物、食物的关系教学准备- 描述四季特点的图片或卡片- 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 描述季节食物的图片或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四季的特点,让学生猜测对应的季节名称。

2. 季节名称和特点- 教授四季的中文名称。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

3. 描述季节的五官感受词汇- 教授与每个季节相关的五官感受词汇,例如寒冷、舒适、炎热等。

4. 季节与衣物的关系- 展示季节相关的衣物图片或实物,并引导学生讨论何种衣物适合不同季节穿戴。

5. 季节与食物的关系- 使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与每个季节相关的食物,并让学生描述为什么这些食物在特定季节会更受欢迎。

第三课植物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认识不同类型的植物及其特点- 掌握描述植物的基本词汇和概念教学准备- 植物图片或卡片- 描述植物特点的词汇卡片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卡片展示一些常见植物,并让学生尽量描述植物的特点和用途。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2)》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通过展示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蜗牛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2. 通过观察和描述蜗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教学重点:1. 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观察和描述蜗牛的外形特点。

教学准备:1. 指导学生准备筷子、放大镜、放大镜等观察工具。

2. 准备蜗牛模型或图片等用于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问答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学到的关于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告诉学生今天将通过观察和描述来更加了解蜗牛的特点。

二、展示和讲解(10分钟)1. 准备一只真实的蜗牛或者使用蜗牛模型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并引导他们描述蜗牛的形状、颜色、壳的纹路等。

3. 讲解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例如蜗牛爬行的方式、喜欢吃什么等。

三、观察和描述(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各自观察一只蜗牛,使用放大镜等观察工具仔细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

2. 每位小组成员依次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蜗牛的特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和讨论。

3.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和详细地描述蜗牛的特点。

四、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蜗牛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对比。

2. 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结果展示在教室的展示板上或者课堂博览中,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

3. 分享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以增加互动和学习效果。

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如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者写一个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同时,鼓励学生在家中观察蜗牛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完成《蜗牛二(2)》的习题或写一篇关于蜗牛特点的小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蜗牛特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7课《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说出风是怎样形成的。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能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能经过推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有关风的成因的结论需要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大风车》,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激发学生兴趣。

拿出风车,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办法使风车转动?(吹,拿着跑)师:非常好,很聪明,那么风车为什么会转动?(有风)师:我们人为的让空气流动制造出风,(幻灯片出现—总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我们叫它人造风,那么自然界中哪里有风?风都能用来做什么?师生谈话:(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院子里—吹干衣服;田野上—放风筝,散播植物种子;海上—帆船行驶。

这些都是风的作用,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猜测假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人造风是风的一种,是我们人为地让空气流动形成的,像刚才我们用嘴来吹风车,不吹时,风车不会转动,我感觉不到风;吹时,风车转动起来,我便感觉到了风。

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不是天上有一个风婆婆在使劲吹啊?(生笑,不是。

)那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你猜一猜?小组同学先讨论一下,把你认为最主要的条件写在记录上。

小组讨论:风是怎样形成的。

(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学生交流:同学们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

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大胆地提出了几种猜想,哪一种猜想最有可能呢?(生交流)2、设计实验(教师适当引导)。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单元备课(集体备课)一、备课目标- 掌握科学第二单元中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 增强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备课内容1. 本单元的主题和内容- 主题:种子的生长- 内容:- 种子和花朵的区别- 种子的组成结构- 种子的发芽过程- 种子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种子的传播方式2. 知识要点- 种子和花朵的区别:- 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花朵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 种子的组成结构:- 种皮、胚珠、胚芽、营养物质。

- 种子的发芽过程:- 吸水膨胀、破裂、根的伸长、茎的伸长。

- 种子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适当的温度、光照、水分和空气。

- 种子的传播方式:- 风传播、动物传播、人工传播。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种子和花朵的区别。

- 理解种子的组成结构。

- 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和生长需要的条件。

- 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

- 能力培养目标:-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 能够提出问题和做出合理猜想。

-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结果。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践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态度。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三、备课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 课本《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实验器材:种子、水杯、纸巾、放大镜等- 实验记录表- 学生教具:活动卡片、课件、图片等2. 教学环境准备- 教室布置:准备展示种子和花朵的图片、标签等。

- 实验区:确保实验台面整洁,提前摆放好实验器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展示种子和花朵,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植物要有种子?2. 探究活动- 分组进行实验:1. 实验一:观察种子的组成结构。

2. 实验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3. 实验三:探究种子的生长需要的条件。

3. 总结归纳- invite students to summarize and share their finding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eeds, the process of seed germination, and the conditions required for seed growth.4. 练巩固- 完成课本上相关练题。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目标: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
本教案覆盖了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题:
1. 探索物体的性质
2. 认识天地
3. 观察动物
4. 爱护植物
5. 保护环境
每个主题都包含了几个单元,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本教案,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特点。

- 通过研究天地的知识,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 通过观察动物,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性。

- 通过研究植物,认识植物的重要性和如何爱护植物。

- 通过研究环境保护,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互动、实验和小组活动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研究效果。

教学评估:
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本教案提供了一系列的测验和评估活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教学资源:
本教案还提供了一些教学资源,包括教学PPT、教案辅导材料
和实验器材清单等。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这些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的简要内容介绍。

希望本教案能够帮助到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科学教学工作。

部编版科学与技术三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

部编版科学与技术三年级上册 教案(全册)

部编版科学与技术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材概述- 教材名称:部编版科学与技术三年级上册- 适用对象:三年级学生- 教材内容:科学与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教案编排1. Unit 1: 科学与技术- 课时1:科学与技术的定义- 课时2: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课时3:科学家与工程师2. Unit 2: 物体与材料- 课时1:物体的分类- 课时2:常见材料的特点- 课时3:材料的用途与环保3. Unit 3: 动物和植物- 课时1:动物的特点- 课时2:植物的特点- 课时3:动植物的分类与相互关系4. Unit 4: 人体健康- 课时1:身体的组成与部位- 课时2:保持健康的方法- 课时3:急救知识与常见疾病预防5. Unit 5: 天气与季节- 课时1:天气的变化与预报- 课时2:四季的特点- 课时3:季节变化与生活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 培养学生对不同物体和材料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关心自身健康并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和四季变化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究。

- 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培养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促进知识的共建。

教学评价- 课堂活动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现和互动情况。

- 作业评定:评定学生完成的课堂作业和小测验的情况。

-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活动时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延伸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配套教辅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实验器材和材料- 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 注意: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请根据教材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掌握程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本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概述1.1 单元目标第二单元以"我的生活"为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单元内容本单元共包含 3 篇课文,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脑》。

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2.1 《我们周围的物体》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体,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能力。

重点难点:- 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2.2 《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如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2.3 《我们的大脑》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脑的基本情况,如大脑的结构、大脑的功能等。

-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大脑的能力。

重点难点:-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3.1 教学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的分类和特点。

-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3.2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教学帮助。

- 激励教学: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 小组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资源- 教科书: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

- 教学辅助材料:教学PPT、实验器材等。

以上就是对部编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解读,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并掌握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内容。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第一单元:物体与材料
2.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力
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
4. 第四单元:磁铁与电
5. 第五单元:植物的生活
6. 第六单元:动物的生活
7. 第七单元:生活中的水
8. 第八单元:天空中的云
三、教学方法
1. 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

2. 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

2. 探究: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3.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 练:布置作业或课堂练,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

2. 通过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定期进行学情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以上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的大致内容和教学安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是什么,了解科学的特点和作用;2. 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3. 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特点,了解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4. 了解简单的天气现象和气温的变化规律;5. 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主动探索科学问题,观察和实验中注重观察、记录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科学的作用和意义2. 物体的基本特征- 颜色、形状、大小、质地等基本特征- 如何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3.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征- 常见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特点-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4. 天气和气温- 常见的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教学方法1. 利用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科学概念和知识;2. 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原理和方法;3. 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开展小组活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精神;4.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和总结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5.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 物体的基本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方法;- 动物和植物的分类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天气和气温的变化规律的掌握。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3.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成绩分析:综合以上评估结果,及时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教学课件- 实验器材和材料- 图书馆、实验室等学校资源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方法:故事引入、讨论和小组活动;- 预计时间:40分钟。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以下是关于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蜗牛二(1)》教学设计一,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经历对蜗牛运动的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

3.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教学准备: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玻璃片,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

2.塑料薄膜和画有同心圆的纸。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已经比较仔细地观察过蜗牛了。

那么,蜗牛有脚吗?蜗牛有脚的话,蜗牛的脚是怎样的呢?蜗牛没有脚的话,蜗牛是用什么爬行的呢?二、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1.观察: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

2.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

蜗牛没有像人、兔、蟋蟀那·样的脚,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这是一种特殊的脚--腹足。

三、观察蜗牛的爬行。

1.观察玻璃片上爬行的蜗牛,观察蜗牛的腹部是怎样使身体前进的。

2.蜗牛爬行的描述和模仿。

3.观察蜗牛在小木棒、棉线等物体上的爬行动作。

描述蜗牛在这些物体上的爬行。

四、蜗牛爬行的痕迹。

1.说说蜗牛爬行观察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2.观察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

发现痕迹是粘液变成的。

3.推测一下蜗牛分泌的粘液所起的作用。

五、蜗牛赛跑。

1.哪只蜗牛爬得快?提出蜗牛赛跑的建议。

2.讨论蜗牛赛跑的活动设计:☆有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的办法吗?吸引蜗牛向一个方向爬的办法。

让蜗牛只能朝一个方向爬行。

……☆有其他的比赛方法吗?不管朝哪个方向爬的办法。

测量蜗牛爬过的距离的办法。

·……3.在小组里进行蜗牛赛跑的活动:在画有同心圆的纸上铺上一张塑料薄膜,把蜗牛放在中心圆内,看哪只蜗牛最先爬出外圆。

六、小结。

小结(略)关于蜗牛的爬行,我们还能观察研究些什么?我们还能搞些什么活动?·。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第一课:物体与物体的关系教学目标-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 能够观察并描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物体模型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间关系的思考。

2. 引入: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列、前后、上下等关系。

3. 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物体关系,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并用描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真实感受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不同的描述方式,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天气预报教学目标- 了解天气预报的概念和作用。

- 能够观察并描述不同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天气图标或图片- 板书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入:向学生解释天气预报的作用,并展示一些常见的天气图标或图片。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现象,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

4.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并将其记录在板书上。

5. 拓展: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些新的天气现象,观察并描述出来。

教学反思此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际观察和描述,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不同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继续编写备课教案以备后续课程)。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太阳的特点;2. 了解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能够描述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3. 能够描述昼夜、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并了解其原因;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的特点和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2. 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3. 昼夜、阴晴圆缺等自然现象及其原因三、教学重点: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其特点;2. 地球与月亮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四、教学难点:1. 学生理解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运动规律;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实验教学法:通过进行实物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3. 图片、图片、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呈现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太阳的特点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1. 导入:通过观察和讨论太阳的形状、颜色、位置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

2. 操作实验:展示一张太阳的实物模型图片,让学生观察、摸索太阳的表面状况,并通过画出太阳的简单示意图来理解太阳的特点。

3. 讲授:讲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提供光热能量、引发季节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

4. 小组讨论:分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总结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的特点和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小结。

第二课时: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1. 导入:通过观察月亮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等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月亮的基本特征,并让学生想象月亮的运动方式。

2. 操作实验:使用一个环绕中心点旋转的小球和一个绕着小球旋转的小球,模拟地球和月亮的运动方式,并观察和记录运动轨迹。

3. 讲授:讲解地球和月亮的运动规律,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月亮绕地球运动等,引导学生通过实物实验的方式理解运动规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第1课《寻访小动物》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课件【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想不想得到它?不过,得到它的人就是最有智慧得人,猜猜它是谁?1.教师口述谜语: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是能手。

2.谁能说说七星瓢虫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二、交流猜测,提出问题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你们能不能将现在寻访到的小动朋友物图片展示给大家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小动物?2.猜猜老师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找到了哪些小动物?(学生猜测,并请猜到的同学将相应的卡片,挂在树的相应位置上)。

3.你们想不想去看看你曾经在校园里见过的小动物?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4.选择其中的一个地点,估计一下: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如何才能很快观察到更多的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哪?引出分组活动。

三、合作探究,准备寻访1.分组,明确分工。

分别选出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一名、寻访员若干。

2.制作调查记录表。

讨论:调查记录表内应该设计什么内容呢?(课件出示样表)3.观察、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总结方法)(1)一些很难靠近的动物用先去看一看、再接近一点的分步观察法。

(2)细小的动物观察时可用放大镜。

(3)不知道名称的动物可以画草图。

(4)看不到的动物可以观察标本。

统编版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版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统编版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本文档旨在明确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相关内容,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研究的重点和目标。

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的作用和重要性。

2. 了解太阳光的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

3. 了解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原因,能够准确地描述白天和黑夜的特点。

4. 了解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

5.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

6. 能够使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太阳光的变化和作用。

7. 培养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行科学探究。

相关内容1. 太阳的作用和重要性- 太阳为我们提供光线和热能。

- 太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量来源。

2. 太阳光的特点- 太阳光是由一束束的光线组成的。

- 太阳光可以照亮地球上的一切物体。

- 太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会被不透明的物体阻挡。

3. 白天和黑夜的变化原因- 白天是由于地球自转使我们所在的地方面向太阳。

- 黑夜是由于地球自转使我们所在的地方背离太阳。

4.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 地球每年绕太阳运动一周,我们称之为一年。

- 地球运动的轨道被划分为四个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

5.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一天。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

以上是统编版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和相关内容,根据这些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太阳和地球运动的理解和探究。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预设 3 . 营养不良的危害 .
1 、 食物中的营养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人体缺少了某一种营养成分会怎么样呢?你知道吗?(先让学生说说)
教师:严重缺乏某种营养会使我们产生很多疾病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缺维生素 A 症状:口腔溃疡;经常感冒和感染、皮肤干燥且成鳞状。
缺维生素 B2 症状:头发干枯或出油、湿疹或皮炎、指甲断裂以及唇部干裂。
活动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感受营养对人体的作用
预设 2 . 食 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1 、教师再出示课件 : 请你再听听这四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给我们介绍吧
我们的头发、皮肤、血液等部分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有了它我们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为我们提供能量;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活动。脂肪还能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总(4)课时
二次备课
课题
5.盐和糖的溶解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 “ 溶解 ” 的描述性概念。
3 、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二次备课
课题
8.说说我们的学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能够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认识基本电路;会画简易电路图;能够用语言、符号、图示等来描述组装的电路。
2. 认识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认识一些常用的电路符号;能够画出简单的闭合电路图。

科学三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科学三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动物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2蜗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3蜗牛(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台江县方召片区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教案科目:科学三年级1 班上册第( 2 )单元单元课时量( 8 )第9课时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收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2、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养成从小爱护小动物的美德,保护我们的环境。

1、.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导入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台江县方召片区小学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教案第10课时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统整备课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单
元统整备课
教学目标
- 了解生活中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其属性进行分类
-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归纳的能力
-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概念讲解
- 物体的属性
- 物体的分类标准
观察与分类实践
-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属性,进行分类
- 分组讨论并总结分类标准
归纳与总结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分类标准
- 学生个体归纳,小组交流分享
教学活动
1. 导入: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体分类的兴趣
2. 概念讲解:讲解物体的属性和分类标准的概念,与学生互动讨论
3. 观察与分类实践:给学生准备一些物体,让他们观察并根据属性进行分类
4. 小组交流: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讨论与交流
5. 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种分类标准,做出个体和小组的总结报告
6.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分类物体,将其带回课堂分享
教学资源
- 物体样本:瓶子、球、书等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归纳总结表格
- 小组讨论记录表格
教学评估
- 观察学生对物体分类的准确程度
- 评估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交流能力
参考资料
-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高强等著)。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第5课植物的“身体”课型:新授课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教科书呈现了整株的风仙花,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整株的风仙花,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

第二部分,教科书呈现了苹果树、向日葵、蕨、葫芦藓等不同的植物图片。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了解有的植物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学生对有些植物可能比较熟悉,就是在区别上还有待老师进一步讲解,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常见的植物还缺乏认知。

本节课,针对孩子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需要采用灵活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的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植物“身体”的结构表现出探究兴趣。

4.懂得珍爱生命,爱护植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知道有的植物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五、教学准备: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六、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问题导入:世界上的植物种类繁多,植物的“身体”是怎样构成的?不同种类植物的“身体”有相似的地方吗?学生联系已有生活经验尝试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二、探究过程(一)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吗?植物和人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植物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2.教师出示带有花和果实的凤仙花盆栽或凤仙花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学生先自行观察,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等水分等蒸发到水分还未完全干之前就熄灭酒精灯,以免盐粒烧焦或往外溅,引起烫伤。
3)、观察析出的盐时要等蒸发皿冷却后进行。
四、实验操作过程:
1)各组开始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2)汇报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和实验结果以及孩子存在的疑问。
师导:同学们都差不多完成了实验,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盐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吗?(蒸发皿上留下了白色的盐)同学们可以用药匙把蒸发皿上的白色物质取到白纸上用放大镜观察。和盐比较一下是否相同。
3)讨论:水分蒸发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水分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4)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五、科学小知识:生活中食盐的来历
1.师导:刚才我们通过加热从盐水中提取出了盐。那么,我们生活中的盐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的食盐来源分为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四种,大部分都是通过水分蒸发结晶等多道程序析出来的。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准备
食盐、糖、搅拌棒、量筒、烧杯、自来水、抹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和盐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师问:糖水和盐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你们看见水中的糖和盐了吗?今天我们研究盐和糖的溶解。
(2)提醒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取出器材,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分享小组的实验结果。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5.盐和糖的溶解
(1)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2)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白糖?
(3)影响方糖溶解的因素:颗粒大小、温度、搅拌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总(3)课时
二次备课
课题
6.把盐析出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 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完成分离盐和水的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1 .分组材料:酒精灯1盏、铁架台1个、蒸发皿1个、石棉网1个、食盐少许、试管夹1个、火柴1盒、滴管1支、搅拌棒1根、烧杯3个、放大镜1个、药匙1个
总(3)课时
二次备课
课题
7.把它们分离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2、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2)学生讨论,回答。(不能无限溶解)
3、按照溶解食盐的方法,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勺白糖。
4、探究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影响糖溶解的快与慢
(1)交流对比实验的条件
师: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能够影响溶解的速度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一起研究。那么它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呢?请各小组来交流设计这三个实验的方案。(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方案)
3.学生相互讨论学习:
4、小组汇报:
(一)实验步骤:
实验一:烧煮加热
1)把盐溶解到水里
2)给蒸发皿里倒一点盐水。
3)把酒精灯点着。
4)把蒸发皿放到三脚架上开始加热。
6)让蒸发皿冷却后再把盐刮出来观察。
(二)注意事项: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从侧面点燃。
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口吹,应用灯帽盖灭,再提起灯帽重新盖上,防止下次使用时无法打开。
3、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及难点
六、实验任务: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遇到了其他溶液你能分离吗?课外可以在大人的监护下尝试其他溶液的分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各组整一下实验材料。
作业设计
课后资料收集并整理
板书设计
板书:把盐析出来
1、实验准备
2、实验注意事项
3、实验步骤
4、结论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教案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
总(4)课时
二次备课
课题
5.盐和糖的溶解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2 .课件: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师:讲述《小红军巧带盐》的故事,谁来说一说,小红军是用什么办法把盐带上山的?
生:小红军把盐溶解到水里,再把盐水渗到棉衣里,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师:那么小红军用这种办法把盐带到山上,怎样才能把盐从棉衣里取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我们这节来学习水落“盐”出。
二、新知讲授
1、5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研究的问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分组讨论:怎样来研究?
(3)师: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起来,你们觉得有没有困难?
(4)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认为没有困难,教师提示如何来确定一杯水的多少?)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今天暂时研究50毫升的一杯水。
二、猜想与假设
小红军用棉衣带回了盐水,可红军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猜一猜:(学生自由发言)烧煮、太阳晒……
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三、探究实验:
1、师:(出示已溶解的盐水)水是会蒸发的,如果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完了,原来溶解在水里的盐会怎样呢?盐会和水一起蒸发吗?
2、师:同学们的猜想很不错,但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5)师: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确定溶解多少盐中的“多少”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6)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为以平匙来计算。
(7)那么,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要不要改一下,如何改?
(8)研究问题改成:50亳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平匙的盐?
2、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
(1)师问:把一小匙食盐放入50毫升的水中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