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二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计划人教版模板(6篇)

高二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计划人教版模板(6篇)

高二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计划人教版模板(6篇)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构建乐学课堂和高效课堂为中心,狠抓常规教学的落实,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学习北门中学教学模式和经验,变“教学”为“导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努力提高四十五钟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研究,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个人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

二、现状分析1、学情分析:本学期教的高二(8)班、(14)班,其中14班均为理科普通班,大部分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相对较薄弱,尤其对化学原理的运用能力较弱,分析问题能力,综合能力欠缺。

但各班大多数学生能认真听讲,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作业,有问题能及时提出,有较强的上进心。

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地学习。

8班为理科实验班,学生基础较为扎实,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性问题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寻求更简单的解法,才是教学重要任务。

2、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完成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第三、四、五章的内容,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所有内容。

这两个选修模块是高考中的选考模块。

内容较为多,但是一部分是在必修2的基础上加以延长的,对学生要求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应该更加深刻,而且本模块所增添延长知识较为多,难以理解,须要时光同时也须要学生多练。

三、教学目标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设计好导学案,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化。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实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具体措施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精心准备导学案。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备课资料的搜集;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精心构思每道题。

分层、合理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及时反馈;对每一次测试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

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题知识贴近生活,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课题。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在本课题之前,已经多次进行过实验探究,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学习了氧气、碳等非金属单质的性质后已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学习金属的性质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而且整个课题的引入、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都完全由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会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可轻松学习并应用知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__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第1篇示例:人教版高二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对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精神。

3.促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安排1.秋季学期(1)化学基本概念的复习与拓展。

对高一学年所学习的化学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同时拓展相关概念和知识点,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2)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研究。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并进行相关实验探究。

(3)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深入了解化学键和分子结构,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共价分子结构等内容。

(1)溶液和溶液的性质。

学习溶液的定义、分类和性质,了解溶解度规律和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2)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定律和原理,并进行实验操作以加深理解。

(3)酸碱反应。

深入了解酸碱性质和酸碱反应的原理、特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加强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实验相结合。

通过教师讲解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2.课堂讨论。

利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多媒体辅助。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4.实验室教学。

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设计和安排相关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组织与管理1.加强教学计划的设计。

根据高二化学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学时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

2.注重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选择符合教学要求、内容完整、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教材,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1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构造》根底上进一步认识原子构造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构造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根底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构造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根底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对象分析^p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子构造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根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根底。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构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根底。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构造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构造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展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根底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构造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展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进步学生的逻辑推理才能以及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才能。

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3)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构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高二化学选修二全册教案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引入]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物质形态多样而丰富。

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分类,那对于科学研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比如到图书馆借书,如果书目没有进行分类,要找一本书简直是大海捞针。

所以说分类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物质进行分类后,同一类物质由于具有相似的性质,故更方便对比。

[投影]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超市中的商品摆放。

[导入]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在初中的基础上来进行研究。

[板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引入]我们知道分类如果从不同角度入手就会有很多不同方法,例如,人类按照年龄分可以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按性别分分为男性和女性;按职业分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等。

同样的道理,化学物质从不同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思考与交流]请尝试对HCl、SO2、CaO、KOH、Na2SO4、H2SO3进行分类。

(氧化物:SO2、CaO酸:HCl、H2SO3碱:KOH盐:Na2SO4)(固体:CaO、KOH、Na2SO4气体:HCl、SO2液体:H2SO3) [讲]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问]对于Na2CO3,如果从其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从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阴离子来看,属于碳酸盐。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二节,在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一节之后,学生已经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了化学能与能量的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宏观能量转化关系,并且知道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知道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与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间转化。

对于如何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为本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于新课标“螺旋式上升”教学思路,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均安排了“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但在必修部分,只要求掌握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本节利用《电池的起源》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原电池组成的兴趣与质疑,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进行探究。

并通过师生讨论、小组讨论以及实验探究,发现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电池起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广泛学习的科学习惯。

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形成条件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练习归纳,实践应用【教学过程】【视频导入】《电池的起源》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用两种金属线连接死青蛙,蛙腿仍会抽搐。

受到电鳗等放电生物的影响,他认为这是“生物电”。

但同是意大利的科学家伏打质疑,电流时试验中的金属线产生的,于是,他用蘸了盐水的湿布替换了青蛙,也产生了电流。

根据这个实验原理,伏打设计了第一个电池——伏打电堆。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X 质量数 —— A
核电荷数 —— Z
——元素符号
(核内质子数)
请看下列表示
a——代表质量数; b——代表质子数既核
核外电子
Z个
3、阳离子 aW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 bY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二.核素、同位素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回答】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
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
质子 Z 个


中子 (A-Z)个
与 板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子 AZX
教案
课题: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 1 页 共 127 页
授课班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6篇)高二化学教师教学教案篇一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

高二学生化学教案七篇高二学生化学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因素的分析(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

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

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二)《课标》规定《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

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二、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精选3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精选3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2023(精选3篇)高二年级化学优秀2023 篇1一、教材分析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

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

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

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5篇

高二年级化学优秀教案5篇

【导语】只有⾼效的学习⽅法,才可以很快的掌握知识的重难点。

有效的读书⽅式根据规律掌握⽅法,不要⼀来就死记硬背,先找规律,再记忆,然后再学习,就能很快的掌握知识。

⾼⼆频道为你整理了《⾼⼆年级化学优秀教案5篇》希望对你有帮助!1.⾼⼆年级化学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教版⾼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

本节课与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知识密切相关。

它是电化学的基础,也是原电池知识的延伸,更是进⼀步研究其应⽤的基础。

在中学化学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导⼯农业⽣产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习电解池之后学⽣将形成⼀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元素化合价知识、电解质溶液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联系起来的⼀个知识络。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了原电池的相关原理,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间的想换转化的⽅式和途径,为学习本节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处于思维活跃期,有很强的好奇⼼理,同时具备了⼀定得实验探究能⼒和合作学习能⼒,具有较强的分析推导能⼒,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能⼒基础。

三、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学会利⽤对⽐总结的⽅法,⽐较学习离⼦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法 (1)综合应⽤化学和物理知识动⼿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实验、观察等⼿段获取信息,应⽤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法加⼯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感受实验⽅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化学与生活课题: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掌握糖类的主要代表物: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的组成和重要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和跟烃的衍生物的关系.2. 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 使学生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鉴别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讲解具体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糖类物质对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

课时划分:二课时第一课时[问题]根据P2~P3图回答人体中的各种成分。

[演讲]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只要走进大自然无论是公园、农田、森林、草原,还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你们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

生命要为生存而感激太阳,同时也要感谢把能量转化为生命物质的化学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化学与生活关系多么密切。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与生命有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物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

如糖类、油脂、蛋白质、微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希望学了本章后,有利于你们全面认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导课]我们来讨论两个生活常识:①“饭要一口一口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若饭慢慢地咀嚼会感觉到什么味道?②儿童因营养过剩的肥胖可能引发糖尿病来进行假设:这里盛放的是三个肥儿的尿样,如何诊断他们三个是否患有糖尿病?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糖类的有关知识。

[板书] 第一章化学与生活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设问]如果有人问“今天你吃糖了吗?”你将怎样回答?[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吃糖了,因为淀粉就属于糖类。

[讲述] 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糖类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动物(包括人)消耗的能量大部分来自于糖类的分解。

我国居民食物构成中大约75%来自糖类,淀粉就属于糖类,淀粉就属于糖类。

[资料]表1—1含糖食物与含糖量[设问]根据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谁来回答什么是糖?哪些物质属于糖?[学生讨论] 回答: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物,糖类也叫做碳水化合物。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

高中高二化学教案全册课程名称:高二化学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高中化学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化学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结构1. 化学物质的分类和命名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应用3. 化学键和分子构型第二单元:溶液和溶液中的离子1. 溶液的概念与特性2. 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3. 溶液中的平衡反应和溶解度积第三单元:化学热力学1. 焓变化和反应焓2.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3. 热力学函数和热力学定律第四单元:化学平衡1.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 平衡常数和平衡位置3. 影响平衡转移的条件和方法第五单元:电化学1. 电解质溶液的性质2. 电化学反应和电池原理3. 电化学工艺与应用第六单元:无机化学1. 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2. 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3. 金属元素和化合物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结合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

2.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力。

3. 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4. 讨论和案例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1. 日常学习表现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实验报告等。

2. 考试评价:定期进行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业成绩、实验成绩、课内外活动等方面进行评定。

注:以上内容仅为范本,具体教案内容以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确定。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

高二人教版化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解它们的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有机分子的普遍属性和特殊性质;2.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应用;3.能够运用有机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碳元素–分子式和结构式–功能基团2.有机分子的性质和分类–氢氧基有机化合物–烃类有机化合物–卤代烃有机化合物3.有机化学反应–反应类型分类–反应的基本步骤和反应条件–分解反应和取代反应4.实际问题的解决–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实际应用中的有机化学三、教学重点1.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分子式、结构式的识别方法;2.功能基团的判断;3.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分类;4.有机化学反应的分类及反应步骤;5.实际应用中的有机化学问题。

四、教学方法1.阅读和讨论 - 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机化学的相关内容,并与同学讨论,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

2.实验探究 - 常见的有机化学实验,如醇的酸碱滴定、硝化反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

3.影像授课 - 通过 PPT、视频等媒体手段来讲解有机化学的关键性概念和内容。

4.班组合作 - 教师指导学生组成小组,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和分享有机化学知识、经验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 - 通过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堂讨论 - 通过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度和思考能力。

3.作业评估 - 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评估来评估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4.实验评估 - 通过对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表现评估,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高中化学》教材;2.有机化学实验室;3.PPT、多媒体课件;4.网络学习资源。

七、教学安排第一节课•教师介绍课程目标和大纲;•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课程重点和学习难点预告。

第二节课•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式填空讲解;•呼吸与氧化作用实验和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一性质一須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 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h2co3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h2co3—co2 f +h2o(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co2+ca(oh)厂caco3 J +h2o(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5) 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 所学):co2+c2co(6) 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h2o+co2 有机物+o2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

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逻辑,给学生充分提供探究的空间。

切忌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或用教师的方案替代学生的方案,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案进行操作。

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探究活动,都只能说是“戴着探究帽子”的虚假探究活动。

同时,这个探究活动需要的仪器较少,操作也简单,也没有危险,所以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提供亲自动手探究的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即便有“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作为基础,学生在学习本课题的时候,仍然对于“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感到困难。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应避免提前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人为造成学习的困难,增加学生学习的畏惧感。

(3)在学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时,教师要注意强调“一般情况下”,不要将问题绝对化,一是以免产生知识性错误,二是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留有发展的空间。

(4)不要忽视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这个反应本身为人类作出了极大贡献,也是扭转人们“误解”二氧化碳的证据之一。

同时,这一知识点能够帮助学生搭建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桥梁,能够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活学活用,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3. 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1)二氧化碳的用途用途利用的性质性质类别灭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气体肥料促进光合作用化学性质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化学性质制冷剂(冷藏、保鲜)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物理性质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物理性质制作碳酸饮料二氧化碳溶于水,并部分与水反应化学性质(2)温室效应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略)。

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为氟利昂)等。

控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有:① 减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源; ② 促进节能产品和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和使用效率;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④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1) 要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要体现“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学科思想。

(2) 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温室效应”的利与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片断“两只蝴蝶”引发的探究活动环节一、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探究*上课前的课间几分钟,教师在教室中播放着《两只蝴蝶》,引得很多学生也在小声或大声的跟唱,课堂观察组的几位老师,既被歌声感染者,也在心中猜忌着“老师播放《两只蝴蝶》的用意是什么呢?”很快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心中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师】庞龙的《两只蝴蝶》好不好听?【生齐】好听!【师】老师这儿也有几只蝴蝶,(老师拿出两支紫色的蝴蝶),你们知道老师的两支蝴蝶是什么纸作成的吗?【生齐】紫色的纸。

【师】(笑了)是紫色的纸,可是,这紫色是我自己染的色,你们想知道我用什么染的色吗?【生齐】想。

【师】紫色石蕊。

生1】老师,紫色石蕊是什么东西啊?【师】问得好!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到某些物质能够变色,有时候变成红色,有时候变成蓝色,那要看它遇到什么物质了,我们在第十单元还会更详细地学习有关它的知识。

下面我先请紫蝴蝶们给大家表演一个短剧。

请大家欣赏:剧情一:教师在一盛有少许热水的盘子中(很少的温水即可,目的是让后面的现象更明显),然后再盘子中加入几块干冰,立即产生大量的云雾。

剧情二:(教师画外音)有两只紫色蝴蝶飞呀飞(学生自动给老师伴唱“飞过丛林,飞过小溪水”,)飞着去看人间仙境(指刚才制作的干冰云雾)。

剧情三:(教师画外音)忽然,天降小雨(同学帮忙用喷壶*),赶紧跑,可惜其中的一只蝴蝶没躲开,被淋了个“落汤蝶”老(师故意让其中一只蝴蝶被*)(学生哄堂大笑)。

剧情四:(教师画外音)赶紧躲一躲呀,两只蝴蝶分别飞进了两只集气瓶(里面均盛有二氧化碳气体)。

剧情五:(教师画外音)外面的雨停了,紫蝴蝶们出来吧。

咦!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生】被雨淋湿的“紫蝴蝶”变成了“红蝴蝶”学(生们睁大眼睛,困惑不已)。

【师】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蝴蝶剧”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1)“云雾”是怎么产生的?(2)集气瓶中的气体是什么?(3)紫“蝴蝶”为什么会变成“红蝴蝶”?环节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问题1:有没有同学猜出来老师是用什么物质制造出来的“云雾”呢?有学生能够说出“干冰”,并能够说出“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教;师追问“干冰是怎么形成云雾的?”,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干冰能够升华,升华时吸收热量,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产生“云雾”。

问题2:集气瓶中盛的是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对刚才老师表演“蝴蝶剧”的观察,你发现了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生1】直接观察得知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师追问】“气味”你是怎么观察到的?(众生笑)【生1】(不好意思笑笑)应该闻一闻。

并按照老师要求到讲台前闻二氧化碳气味,证明“无味”。

【师追问】二氧化碳一定是“气体”吗?【生1】是。

【生2】不一定,刚才老师表演时用的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

【师】很好,你观察非常细致。

应该说“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气体”,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也可以转化为液体、固体,比如生活中有“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刚才大家也看到了固体二氧化碳——干冰。

【生3】根据集气瓶口向上,推测“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师追问】你的推测很有道理。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讨论一下,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更科学、更直观的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吗?学生提出的方法有:(1)书上的“二氧化碳熄灭阶梯型的蜡烛”方法(如图1所示);(2)利用简易天平倾倒二氧化碳(如图2 所示)。

图1图2教师演示了方法(1),即图1 所示实验,其他均留给学生课下继续自主探究。

【生4】根据“紫蝴蝶”变“红蝴蝶”说明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师追问】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学生们意见不一致,认为使“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1)是二氧化碳使“紫蝴蝶”变“红蝴蝶”;(2是)水使“紫蝴蝶”变“红蝴蝶”;(3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生成了新物质使“紫蝴蝶”变“红蝴蝶”。

环节三、探究“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即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问题3: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药品探究“紫蝴蝶”变“红蝴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二氧化碳气体、水、紫色纸蝴蝶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观察中要注意通过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变量。

图3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得出二氧化碳能够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能够使石蕊变成红色。

生成的新物质叫作“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 h2co3。

【师】再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即教材实验6-4)。

图4问题4: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生5】现象是:塑料瓶变瘪;原因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瓶内压强变小,所以塑料瓶变瘪。

【师追问】有不同意这位同学观点的吗?【生6】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压强变小,塑料瓶才变瘪的。

【师再次追问】你同意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观点对比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 体积水能溶解1 体积二氧化碳;溶于水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和水发生了反应。

【师继续演示实验】打开塑料瓶盖,剧烈振荡塑料瓶。

问题5:描述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产生现象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受热分解的速率会更快。

碳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 f +h2o。

环节四、讨论二氧化碳的其他化学性质问题6:根据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你还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co2+ca(oh)Pcaco3j +h2o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co2+c2co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h2o+co2有机物+o2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