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茅盾的《野蔷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丰满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2. 风景描写细腻真实,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写男女主人公
居住的老屋时,作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烘托了人物
悲愤的心情。
3. 情节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小说以悬念开头,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味浓。
茅盾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情味隽永,
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野蔷薇》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时代和生
活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很多不乏合理性的解释,关键在于我们从何种角度去理解。
我认为要理解茅盾在《子夜》创作中的风格转变及其艺术得失,必须要了解茅盾的文艺思想的变化。
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他相信“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
尤其在我们这时代,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
他甚至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是功利主义者”,“我们的作品一定不能仅仅是一支吗啡针,给工农大众一时的兴奋刺激。
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书”。
茅盾一方面主张小说的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主张小说的真实性,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
他认为“美好”是真实,“文艺亦以求真的唯一目的”。
《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富于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的“中国等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活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劲健和爽利,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很大的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其中的几个特色。
一、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 盾
茅盾教学目的1了解茅盾的整体创作情况2掌握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点3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系列教学重点1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内涵2《蚀》与《子夜》作品分析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步骤一、研究领域中的“矛盾”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虹》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张延年1986年提出了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观点蓝棣之、王晓明、丁帆等人要求重评↓↓高级社会文件功利欲求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网状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的典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茅盾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三、作家生平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
”
一
媒介
” ,
而
切 错 综 的 人 物 他 们 的思
,
想 矛 盾 与心 理 冲突
,
往 往 典 型 地 代表 了 所 处 的 社
,
会 时 代各 种 社 会 意 识 社 会 心 理 的 矛 盾 和 斗 争 当
。
然 茅盾 不 仅 吸取 托 尔斯 泰 的 艺术 经 验 而 且 广撷
的成功。 作者将传统的叙述描写和“ 意识流动” 的
写法融 为一体 , 构成 了既有 民族 特色 , 又兼 收并
蓄西 方色彩 的风 格 。茅盾早 期 往往采 取 细致 人微 的 心理 描 写 手 法 , 表 现人 物 的 内 心世 界 ; 想 来 思 感 情 的变 化 和 性 格 的 特征 , 绘 人 物 形 象 , 以 塑 并
世 界 的 隐秘 和 冲突 以 及 这 种 冲突的社会性
, 。
,
丰富
茅盾
一
向认 为
,
自己 的创 作 受 到 了 托尔 斯 泰
人 物 的性格 使 人 物 达 到 形 神具 现 的境 地 茅 盾早
期 形 成 的这
一
特 点 很 显 然 地 亦 贯 穿 在他 后 来 的
,
,
(总第 2 9 6 期 )
■ 鹞■
” ,
手法 多样 而 且 注 重 社 会 心 理 因 素 的 探索 这 是
,
色 的小 资产 阶级人 物 心 灵 世 界 进行 刻 画 和 解析
通 过 心 理 描 写 的艺 术 手 段 强 烈 地 表 现 他们苦 闷
, ,
。
、
值得我 们认 真探讨 的
。
傍 徨 的矛 盾 心 绪 幻 灭 与 追 求 从 而 揭 示 人 物 内心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1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3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著。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此起彼伏,场面交叉出现;人物纷繁,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体现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
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
2.情节结构子夜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3.人物塑造《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
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体现鲜明时代特色。
4.真实准则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
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
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
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篇一: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第一小节作品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秋收》(1933)《残冬》(193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锻炼》(1948,严仲平)《多角关系》(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当铺前》(王阿大)《水藻行》(财喜、秀生)《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烟云》《三人行》第二小节概述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茅盾小说特色研究蒋晓钰 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摘 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
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59-01引言: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
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趋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
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2.1理性思维模式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
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论《子夜》的艺术特色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也是“五四”以来革命现实主义的力作。
无论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子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成于1932年12月,原名为《夕阳》,1933年1月正式出版时改为《子夜》。
作者说:“《子夜》即半夜,即已半夜,快天亮了。
”这是从当时革命发展的形式而言的。
茅盾创作《子夜》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驳斥当时对社会发展局势的种种错误认识。
《子夜》的发表在当时影响力很大。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赡、劲健和爽利而言,它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的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人比肩的。
一直以来,许多评论家对《子夜》的评价毁誉纷呈,但这恰恰证明这部作品内涵丰富复杂,不是一次性探索就可穷其奥秘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从取材方面、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来谈一谈《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子夜》在题材选择上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一种“史诗性”特色,这也是正代表着茅盾创作在题材上的特色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题材上非常广泛,具有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
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他的创作是艺术化的历史,历史化的艺术。
他总是明确地、自觉地写历史,完整地描摹社会生活全景图,这就使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出构思宏大,具有深重历史感的鲜明特征。
作品的重心是描写“都市”,但它又不是单纯地写都市,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在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全部复杂斗争,找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人物的音容笑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为此,还特意将作品的主人公吴荪甫设计成一个纺织业的民族资本家,一个生产原料来源于农村的“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地位便于“联系农村与城市”。
冰心与茅盾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比较研究
冰心与茅盾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比较研究冰心和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位杰出作家,他们的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关于儿童形象的描写也是他们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冰心和茅盾小说中儿童形象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两位作家对儿童形象的描写手法和创作特点,以及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借鉴与启示。
首先我们来谈谈冰心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的描写。
冰心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而著称,尤其是对儿童形象的描写更是其作品的一大亮点。
冰心笔下的儿童形象往往具有纯真、天真、乐观的特点,代表作品如《儿女传奇》中的小翠和小彩,以及《彩虹》中的小兰等,这些儿童形象不仅展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一面,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人性的探讨。
冰心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描写,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对美好的向往和对幸福的追求。
相比之下,茅盾的作品中儿童形象的描写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悲壮和悲观的心理状态。
茅盾的小说作品往往以揭示社会黑暗和人性丑恶为主题,因此他笔下的儿童形象往往承担着更加沉重和艰辛的生活命运。
如《子夜》中的小楼、《春蚕》中的小龙等,这些儿童形象常常受到生活的摧残和社会的压迫,表现出一种无助和无奈的心理状态。
茅盾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悲观,展现了对生活的厌倦和对命运的无奈。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冰心和茅盾在对儿童形象的描写上有着不同的创作特点。
冰心的作品更偏向于天真、乐观和美好,而茅盾的作品则更偏向于悲壮、压抑和悲观。
这种差异不仅展现了两位作家在文学风格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更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社会的不同态度和观察角度。
那么,冰心和茅盾的儿童形象描写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借鉴和启示又是什么呢?冰心和茅盾的作品都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这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儿童文学应该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展,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引起社会对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视和关怀,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成长环境。
现代文学考研茅盾整理专章(完全版)
茅盾——左翼文学巨匠一、社会剖析小说: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创造时代典型。
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并在理性指导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左翼文学主流。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
茅盾小说具有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2、人物形象塑造A、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
吴荪甫(将其置于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去刻画,同时写出他的性格复杂性)茅盾的性格塑造能够显现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B、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塑造。
有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都生活在都市,是30年代都市文学的最早作品)。
3、小说的结构方式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同时呈现一个发展过程:A、《蚀》的三部曲形式,每一部的结构也不同,《幻灭》是以静的经历为主线的单线结构;《动摇》是以胡国光和方罗兰为中心的两条并行线索;《追求》是以王仲昭、张曼青、章秋柳为主的三条并行发展线索。
B、《虹》按梅行素的成都、泸州、上海的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A、B结构形式都比较简单)C、《子夜》则采取蛛网式的密集结构,适合与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
D、《子夜》后仍在探索,部分短篇采取一种开放性结构,即作者并不交待事件的最后结果,留白。
4、在艺术表现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在社会关系和社会阶级中刻画心理性格。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黄孝香【摘要】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其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子夜》。
这部小说不仅标志茅盾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标志茅盾长篇小说的成熟。
《子夜》不仅思想内容深刻,而且艺术成就突出。
小说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结构上头绪繁多,却又舒卷自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关键词】茅盾《子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评价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鱼米之乡桐乡县乌镇。
他十岁丧父,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无力继续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
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等小说。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小说。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他在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茅盾开始由新文学的理论建设转向文学创作实践,尤其专注于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他的社会科学的“思辨型”文化人格,在这一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日趋成熟,并且以一种特殊的思想深度、全貌式的文化图景,开创了五四以来文学创作“社会剖析派”的新范式。
一、《子夜》的思想内容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茅盾
第五章茅盾《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
试析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店 , 希望能借此保障全家人的生活。然而农村经济 的破产和农民购买力的急剧下降 , 使他的大廉价照码
九折的降价商品也难以售出。 因为一个多月前乡下人 收获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们和高利贷的债主们如数 逼光了 , 现在 乡下人不得不一升两升地量着贵米吃,
的经 济 掠夺 和 军事侵 略 ,死死 扼 住了 中国民族 工 业 的咽喉 ,使 吴荪 甫振 兴 民族 工业 的雄 心变 成难 以实
T5 - 的贡献。他的小说创作取材多样, 4 视野开阔 , 主题
深刻 ,反映了 2 世纪 3 年代这—特定历史时期我国 0 0 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面貌 ,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 动派对 ^ 民的双重压迫。他的,i代表作当推《 J兑 、 子夜》 杩姗 》 春蚕》 和《 。现通过对这几部小说的综合比 0 作的艺术成就。 较分析, 简单谈谈茅盾, J
厚的资本以及过人的胆略 、 智谋和手腕 , 来实现他那 “ 伟大憧憬的机构 : 高大的烟囱如林 , 在吐着黑烟 ; 轮 船在乘风破浪 , 汽车在驶过原野” 的自认为未必完全
是空架的理想——双桥王国。 为此 , 他想方设法兼并
了八个小厂 , 办起了一个银行 , 还成立了一个公 司, 并想以此达到他扩大 自己工业资本 的目的。遗憾的 是, 野心勃勃的吴荪甫生不逢时 ,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的性质早 巳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日本帝国主义
得 了压 倒 吴荪甫 的绝对 优势 ,他 不仅 操 纵 了上海 的
表现社会生活画面。《 子夜》 的出现标志着茅盾的创
造进 入 了成 熟阶 段 。在这 部 作 品 中 , 者 给 我 们 刻 作
画 了吴荪甫 、 赵伯韬 、 屠维岳 、 冯云卿 、 杜竹斋等众多 人物形象 , 给我们描绘了 13 年前后上海各阶层的 90 生活画面 。其中, 吴荪甫是最主要 的人物形象。
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
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他的小说以描写现实生活、塑造人物性格为核心,注重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问题。
茅盾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今天,我们来讨论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
首先,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
茅盾的小说中涉及到的主题多半是与人民生活、社会现实有关的,他关注那些贫苦、劳动、疾苦的人们,也关注那些社会不公现象,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等。
不同于唯美主义文学的追求表现感受、表现艺术,茅盾小说的写作要求真实再现社会生活,尽可能还原社会的本来面貌。
这种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思想,是茅盾小说的重要特色。
其次,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表现在真情实感的描写。
茅盾是一位以事实为依据的作家,他总是追求“真实感”。
他不断尝试深入研究历史资料以及人们的语言、习俗、情感等,以便于有“情”可写。
因为只有情感的真实传达,才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故事中所涉及的问题。
篇篇作品中,茅盾虽然不同的主题与背景构想,却注重情节的相互衔接,自然流畅,时时感受到爱与温情在他的笔下潜移默化之间,牢牢地牵绊着文字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达到人物物象和故事情节之间的统一、和谐、连贯,从而使生活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温馨的情感,这使茅盾所创作出的故事更加传神。
最后,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艺术表现在以人物塑造来展现社会生活。
茅盾的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总是从个体经历出手,他关注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生命历程等,通过个体的生命,深刻揭示出社会问题的根源。
茅盾笔下的人物深具民族特色,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气息。
他们一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社会生活的创造者,他们经历各种人生历程,故事通常在个人身上得到体现。
因为茅盾写作所遵循的真实主义原则,喜欢将小说中的主角尽量形象化,并且深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彰显出一段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存在方式。
茅盾笔下的人物始终与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矛盾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第一,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第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第三,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一种立体交叉结构;总之,矛盾的作品特色可总结为一句话:史诗的风格,理性的色彩![拓展]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
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
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
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
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
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
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生生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
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茅盾小说的非主流倾向与艺术特色
量, 明显地具有 史说的性质 , 主要表现在他 的非主流倾 向与 艺术特 色方面。
关键词 : 主流倾向 ; 非 艺术 特 色 ; 茅盾
茅盾在 《 文学与人生》 中指 出由于时代精神 的缘 故 , 同国家而处于 同一 时代的作家大体 “ 不 有共 同一致 的倾 向” 正确地揭示文学创作 是主客观 因素统一发挥 , 作用 的过程 ,强调 了作家 的思想和美学理 想对创作 的 作用 , 这些 观点对 文学来说也有重要贡献 。对茅盾 小说 时代 性的认识仅仅局 限在其小 说的思想 内容上是有偏 颇的 , 其小说 时代性 的特色 同样见诸于艺术表现上 。 从 时代性追求来捕捉和体 现时代 的精神 ,从 而使其小说 的时代性特征在 内容与形式上求得 了融合 。因此 , 茅盾 小说 的时代性绝不仅仅局 限在思想 内容方 面 ,它 同样 体现于精彩 的艺术表现之 中 ,对此我们应 该做 出较 为 客观的评价 。
张 丽 ( 化师范学院 , 通 吉林 通 化 14 0 ) 3 0 2
摘要 : 小说创作是 茅盾先生最主要 的文艺建树 , 的小说具有 强烈的时代 性和历 史性 , 他 他开始创作就 注意 大
规 模 地 反 映 中国社 会 , 于 正 面触 及 并 展 开 重 大 社会 政 治 矛盾 , 的 作 品 纵横 开 阖 、 吐 宇 宙 , 有极 大 的社 会 容 敢 他 吞 具
从社 会科 学命题出发的做法 ,使 得有些学者把他 视为 “ 主题先行论 ” 的始作俑者 。 然而 , 笔者近年来经重新研 究茅 盾小说 , 发现它与主流创作方法有 着 明显 区别 , 而 且他 本人早 期和后 期的创作方法 既有其一贯性 ,又有 其差 异性 。茅盾小说 的创作方法 与主流创作方法 的差 异首先表现在 : 其创作 宗 旨或创作 目的以求真为前提 , 包括 真实地表 达个人 的生 命体验与客 观地剖析社会 现 实, 在此基础上要求文学 对社会人生发生一定作用 。 许 多人 由于茅盾 曾表示创作 《 子夜》 是为表 达 自己对3 年 0 代 中国社会性质 的看法 ,由于茅盾小说 的题材往往 与
《额尔古纳河右岸》语言特色研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语言特色研究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首部获得“茅盾文学奖”殊荣的长篇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较少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析其语言本体特色。
论文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学、修辞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细读、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概括、比较分析等方法,从词汇、句式、辞格三个方面来综合分析作品语言特点。
首先,分析作品的词汇特色。
作品使用了部分鄂温克语词汇,对还原故事场景和故事情节有重要作用,具有民族特色。
方言词的使用生动活泼,具有东北地域特色。
单音节动词、形容词的使用简约凝练,具有文言色彩。
其次,分析作品的句式特色。
作品中“把”字句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和“将”字句、“被”字句灵活转换。
常用“把”字句的特殊用法表示时间的流逝。
大量“如果”引导的假设复句形式多样,和“要是”引导的假设复句错落使用,各具特点。
“如果”引导的假设复句是表达主观性推测、强调、质疑的重要手段,也常用在比喻句中表示推理。
最后,分析作品的辞格特色。
作品大量使用比喻,比喻类型丰富多样。
喻体的使用别具特色:具有自然地域特色;具有鄂温克个性化的民族特色;分句前后两个喻体相互依存;塑造新环境描写喻体等,使比喻别出新意。
拟人辞格的大量使用使作品语言充满诗意,拟人句中动词使用精当传神,化平淡为生动,化静为动。
同时结合作品文本,分析了拈连、双关、通感等修辞。
通过上述分析,文章较
深入地挖掘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语言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
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
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
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
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
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
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生了一个宝贝儿子以后,他那种贪财、吝啬、刻薄的天性就特别发挥。
可惜他这位儿子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
这句话虽口吻严肃,却十分到位地讽刺了曾沧海的丑恶面目。
从大的方面讲,《子夜》的结构宏大又严密,“全景式”展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及命运安排是经过理性安排的,他们都被大革命浪潮所冲击,不甘落后,勇敢地脱离封建大家庭,走上了自我觉醒的道路。
理性的参与让茅盾的小说遵循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完整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各种社会现实和矛盾斗争。
2.2时代性
茅盾小说的主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总是合着时代步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堪称是“真实的社会史诗”。
托尔斯泰曾用革命的“一面镜子”来评价茅盾的小说。
《蚀》是茅盾处女作三部曲之一,创作于“四一二”事变后,真实地记录了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的整个事件经过。
日寇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茅盾正在创作一部名为《追求》的小说,听闻这个“噩耗”后他奋笔疾书,把“五三惨案”之惨,人民群众之悲以另类方式血淋淋地呈现出来。
《幻灭》则浓缩了二次北伐的影子,《林家铺子》反映出了抗战时期江浙一带市镇中阶级关系和中国社会趋势,《走上岗位》还原了上海战事后各阶级的政治动态,《劫后拾遗》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
茅盾的小说及时反映出了重大事件的时事性,而且各部小说在时间、内容上互补、衔接,前后相承,几乎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民主革命历程。
令人欣慰的是,茅盾不仅在“自己的领域里”完整地展现了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民众发扬抗战中的积极因素和揭露消极因素。
茅盾小说的史诗性质不仅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责任使然,更是一名中国文人火热的爱国心熔炼而成。
2.3非主流倾向
“文学为政治服务”是现代文学主流创作手法,茅盾小说因以剖析社会见长,被扣上了“主流创作方法”的标签。
但是,笔者认为茅盾的小说虽然剖析社会、反映现实,但并不是宣传政治、政策的工具。
他的小说作品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注重表现个体生命体验,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
纵览茅盾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作品基本上是以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为背景,人物形象刻画与人物命运安排与其阶级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主题先行论”的倾向,但是同一阶级的不同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价值却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子夜》、《豹子头林冲》、《腐蚀》、《走上岗位》、《春蚕》、《残冬》等小说中都有试图从封建大家庭中逃离的反抗者,但有的临阵退缩,有的半途而废,也有的重获新生。
这从侧面说明了茅盾小说创作的非主流倾向。
结论:
茅盾用一生诠释了“矛盾”二字。
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在追求对人性的真实反映,但又不可避免地刻上了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
尽管世人对茅盾的小说毁誉参半,但笔者认为茅盾小说中
的“矛盾”恰恰体现了一种“最高独创性”,把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写得更真实、更理性,又不失艺术感。
从茅盾的小说中,不仅能领略到高超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茅盾身上的文人自觉性,即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嘉良.茅盾小说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张宏.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茅盾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3]郑学军,李新军.试析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1,634(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