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

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生了一个宝贝儿子以后,他那种贪财、吝啬、刻薄的天性就特别发挥。可惜他这位儿子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这句话虽口吻严肃,却十分到位地讽刺了曾沧海的丑恶面目。从大的方面讲,《子夜》的结构宏大又严密,“全景式”展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及命运安排是经过理性安排的,他们都被大革命浪潮所冲击,不甘落后,勇敢地脱离封建大家庭,走上了自我觉醒的道路。理性的参与让茅盾的小说遵循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完整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各种社会现实和矛盾斗争。

2.2时代性

茅盾小说的主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总是合着时代步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堪称是“真实的社会史诗”。托尔斯泰曾用革命的“一面镜子”来评价茅盾的小说。《蚀》是茅盾处女作三部曲之一,创作于“四一二”事变后,真实地记录了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的整个事件经过。日寇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茅盾正在创作一部名为《追求》的小说,听闻这个“噩耗”后他奋笔疾书,把“五三惨案”之惨,人民群众之悲以另类方式血淋淋地呈现出来。《幻灭》则浓缩了二次北伐的影子,《林家铺子》反映出了抗战时期江浙一带市镇中阶级关系和中国社会趋势,《走上岗位》还原了上海战事后各阶级的政治动态,《劫后拾遗》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茅盾的小说及时反映出了重大事件的时事性,而且各部小说在时间、内容上互补、衔接,前后相承,几乎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民主革命历程。令人欣慰的是,茅盾不仅在“自己的领域里”完整地展现了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民众发扬抗战中的积极因素和揭露消极因素。茅盾小说的史诗性质不仅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责任使然,更是一名中国文人火热的爱国心熔炼而成。

2.3非主流倾向

“文学为政治服务”是现代文学主流创作手法,茅盾小说因以剖析社会见长,被扣上了“主流创作方法”的标签。但是,笔者认为茅盾的小说虽然剖析社会、反映现实,但并不是宣传政治、政策的工具。他的小说作品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注重表现个体生命体验,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纵览茅盾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作品基本上是以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为背景,人物形象刻画与人物命运安排与其阶级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主题先行论”的倾向,但是同一阶级的不同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价值却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子夜》、《豹子头林冲》、《腐蚀》、《走上岗位》、《春蚕》、《残冬》等小说中都有试图从封建大家庭中逃离的反抗者,但有的临阵退缩,有的半途而废,也有的重获新生。这从侧面说明了茅盾小说创作的非主流倾向。

结论:

茅盾用一生诠释了“矛盾”二字。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在追求对人性的真实反映,但又不可避免地刻上了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尽管世人对茅盾的小说毁誉参半,但笔者认为茅盾小说中

的“矛盾”恰恰体现了一种“最高独创性”,把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写得更真实、更理性,又不失艺术感。从茅盾的小说中,不仅能领略到高超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茅盾身上的文人自觉性,即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嘉良.茅盾小说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张宏.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茅盾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3]郑学军,李新军.试析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1,634(6):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