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物体具有惯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盲目迷信权威;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推理和理解。

教学器材:小车、毛巾、木板、斜面、报纸、木块、纸条、圆珠笔教学过程:一、引入:由力和运动的关系,开门见山的导入新课。

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新授: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1)让一个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斜面末端分别放毛巾、报纸、木板,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提问:如果没有阻力的作用,小车又将会怎样运动呢?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展现理想实验的魅力。

(2)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牛顿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首先是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够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接着演示伽利略是如何利用理想实验反驳伽利略错误的观点的.然后展示笛卡尔的观点,最后提到牛顿。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不是通过实验得过来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理想化实验.2.惯性:由生活中惯性例子入手----------------两个活动:物体的惯性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教师指导.(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2)惯性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例如:当汽车刹车时,车上的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三.[课堂小结][来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

有利的方面是: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效果分析:本节知识比较系统,环节紧凑,学生基本能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过程和内容以及对惯性的理解和定义,但对于定律有关的一系列细节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做一些题目的时候出错率还是比较高。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部分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它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沉浮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科书首先选取运动物体水平方向只受阻力的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展示两种对立的观点,实验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建立规律,并引导学生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有关现象。

1.探究“阻力对运动的影响”实验装置过程方法 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自由滑下,使得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初速度 。

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

结论可见,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少得越 。

进一步推理:若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 将做 运动。

2.若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突然同时消失,它将( )A.立即停止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C.做匀速直线运动D.做变速直线运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C.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力和运动没有关系4.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三次实验要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B .在木板表面小车速度减小得最快C .实验表明,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D .实验中运用了逐渐逼近的方法得到“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课后反思:接触面毛巾 棉布 木板 小车移动的距离s /cm18.326.898.2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一课,我认真备课,努力调动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一、重点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三、新课教学[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提醒,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实验。

初中物理_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课表分析牛顿第一定律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认知性学习目标如下:“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的“认识”属于认知性目标,处于“认识”水平。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

实验中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发生改变,就要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为此需要做好对比实验,需要准备两种或两种以上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

根据控制变量的要求,小车刚进入水平面的速度必须相同,为此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远。

这样通过实验,使学生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设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不受到的阻力时,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不会停止。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要能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说明该规律适合于所有物体,具有普遍意义。

“总保持”是指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则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或”说明物体只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状态,究竟处于哪种状态,由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瞬时状态决定。

由牛顿第一定律还可以知道,不受力的作用物体的也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顿第⼀定律教学设计⼀.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顿第⼀定律。

②从对⽜顿第⼀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的观察能⼒,分析能⼒,归纳论证的能⼒和表述信息的能⼒。

2、过程与⽅法:①经历⽜顿第⼀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②认识⽜顿第⼀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顿第⼀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

难点:惯性四.教学设计第⼀环节:新课导⼊师:当击打光盘时,你认为鸡蛋会落在哪个区域?①②③师: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起来学习“第⼀节⽜顿第⼀定律”。

(板书本节课题)第⼆环节:课堂探究知识点1:⽜顿第⼀定律探究活动1:视频----运动和⼒的关系?师:观看视频,并思考:1.静⽌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3.物体的运动需要⼒来维持吗?⽣1:⼒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没有⼒的作⽤,物体就不能运动。

)与亚⾥⼠多德的观点相同。

⽣2: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

与伽利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让我们通过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验证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课题: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1.先后改变铺在⽔平⽊板上的⽑⼱、棉布,让⼩车在⽔平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的阻⼒?2.分别让同⼀⼩车从同⼀斜⾯从____⾼度⾃由滑下,为了保证让⼩车以_____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法叫______.进⾏分组实验:1.⼩组成员要积极配合2.⽑⼱、棉布要铺平整3.⼩车从同⼀⾼度同⼀斜⾯⾃由滑下完成表格。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1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及生活实例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准备】小车、斜面、瓦楞纸、棉布、木板【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学习过程】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引入:通过演示给小车一个力,小车动起来,后来,又停止了,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小车运动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出有可能是阻力和初始速度。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初始速度相同,不同阻力会对小车运动距离产生什么影响。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吗?(二)根据问题提示,由学生讨论实验方案:1、如何设置不同大小的阻力(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用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当表面)2、用什么比较力的大小是怎样影响运动的?(物体运动距离的远近。

)3、在什么前提下比较运动的远近?(速度相同)4、怎么保证速度相同?(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斜面、用同样大小的力推物体)5、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变化的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三)教师演示实验:观察后思考:1、假如水平面没有摩擦,小车会怎样运动?2、我的结论是?(四)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定律分析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实验方法:本实验用了控制变量法,同时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又加上实验推理。

4、思考交流:由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推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与“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哪种说法正确?二、惯性演示惯性现象,提出惯性概念(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让学生解释生活和道路交通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学会利用惯性知识分析各
种惯性现象,最终形成物体运动和力关系正确认识。
“牛顿第一定律”一课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为主
要手段来进行规律课的教学,体现物理学科特色,同时
借助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其主要作用体
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利用踢足球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全
课例研究综 面而开放的实验猜想,培养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思维

的广度;第二,借助 PPT 中的 Excel 表格,动态设计实
验表格,凸显了了实验设计中的交互性和生成性;第三,
使用实验中常见错误的视频,展示了实验操作的典型错
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发现错误,深入理解物理实验
方法对实验操作的指导作用。
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
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
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总结观点 利用学生“轻轻推动课桌上的笔”的活动和观察“踢
足球”视频,提出“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的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和 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 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 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 来验证。
第三步:用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 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和总结。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 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 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 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 的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_第八章力与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力与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八章力与运动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第八章力与运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2)、通过活动体验物体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重点与难点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这是一个十分严谨而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学器材:小车、毛巾、棉布、光滑木板、木块、橡皮、钢笔帽、纸条、铅笔、书本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首先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图片展示)1、对静止的木箱施加一个水平方向的推力,木箱沿着水平方向运动。

撤去推力后,木箱停了下来。

2、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它也将停下来。

请同学们思考:运动是否需要用力来维持?(很多同学都回答是。

)物体的运动到底需要不需要用力来维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牛顿第一定律1、【实验探究】推断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介绍实验:器材有小车、斜面、毛巾、棉布、光滑木板。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分别滑过铺有毛巾的水平面上,铺有棉布的水平面上,水平光滑木板上。

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学生分组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小组内讨论并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定律解读1)“牛顿第一定律”表达的是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2)物体的运动不需要用力来维持。

3)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

说明: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理想化实验,理想化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惯性看一段惯性的搞笑视频,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一学生到讲台来与老师配合引出惯性;再用运动和力实验器演示运动的物体也有惯性。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生活经验了解惯性,并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l.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2.通过与生活中实例相结合的方法体会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一、重点1、实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理解延伸3、利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将物理知识回馈生活。

二、难点:1、实验+推理的物理方法2、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具准备】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投影仪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滑滑板车,引出甲乙两方观点——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展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三、新课教学[师]回顾刚才的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对这一问题就有了不同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后来通过实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阻力。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阻力对物体运动到底有怎样的影响。

介绍实验器材,学生自学导学案上的内容,将实验方法补充完整。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及从哪看出。

[师]简单点拨[生]分小组开展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及结论填写。

(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提醒,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实验。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相似复习小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

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二、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

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给学生展示一段视屏:一辆大货车在一个路口紧急刹车,结果车刹住了,但是上面的钢材没有“刹住”直接把驾驶室拍倒。

提出两个问题:(1)为什么车能够刹住?(2)钢材为什么“刹住”?学生能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因为车上有刹车。

但是不能准确回答出第二个问题,所以本节课就带着“为什么钢材没有‘刹住’?”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16页,找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提出的两种观点。

找出两种观点的差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三)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探究那个观点是正确的。

通过探究小车在毛巾、棉布和塑料板上运动距离的长短和阻力大小的对比猜测如果物体不受力时该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教师提问:如果小车之前是静止的呢?学生回答:小车静止教师提问:换做其他物体是不是也是这两个结论?学生回答:是的师生一起总结推理的结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认知冲突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2.伽利略的观点3.理想实验。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爱因斯坦小球从轨道某处这里开始滑下,(1)为什么没有划到相同的高度?(2)要是摩擦减小到0,小球就会升跟左侧等高的地方,要是斜面放缓呢?再放缓呢?(3)万一右侧变成水平面了呢?(二)探究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设计实验没有摩擦力,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吗?(1)理想实验法(2)测量什么物理量可以简单方便的衡量物体的运动情况?(3)怎么减小摩擦力?(4)怎么让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需要控制什么变量?2、进行试验3、分析数据的结论4、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牛一律把物体分了两类,满足条件时,什么样的物体是静止的?什么样的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呢?(三)惯性1、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1)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惯性。

(2)正在运动或者正在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太空中微重力的环境下物体具有惯性2、深入感受惯性(1)情景表演——乘车。

(2)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呢?(四)小结与作业没有力,物体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有力,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发生改变。

牛一律宣布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今天的作业就是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

十四五岁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的不成熟,因而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方案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提升。

虽然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是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对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的基础上认识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更是本节的难点。

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学生得到了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了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学生经历了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应用了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一节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七章力与运动课程标准·科学内容1. 2.2.4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 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力的合成。

☆力的平衡。

学习任务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会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惯性,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方法;能够将该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了解力的合成;关注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现状分析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对力的概念、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非常熟悉;学生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学生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学生对重力也非常熟悉;通过《科学探究:摩擦力》的学习,学生不但对摩擦力熟悉,而且进一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典型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非常清楚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远远不够,甚至是空白,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实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科学观点和科学规律,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不严谨,甚至不会表述;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真正理解是个困难问题;对于惯性现象学生是熟视无睹,在生活中天天遇到、接触、甚至亲身经历,但是不知道这就是惯性现象;对于惯性只与质量有关,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不是“力”,学生理解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力的合成》物理课程标准上没有明确要求,教材上作为选学内容处理,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不会有什么障碍,同时为学习《力的平衡》打下基础,为高中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打下基础;《力的平衡》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二力平衡的条件”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是个难点。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会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探究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得出的。

3.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经验概念,理解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牛顿定律是惯性现象的规律总结。

三、【课堂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活动1.观察课本P125页图7-1,7-2及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力和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活动2.实验探究: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的作用,它将怎样运动?(1)提出问题: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会一直运动下去吗?(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小组合作学习)(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生分工合作:操作的,测量的,记录的)你设计的实验记录表格:活动3.观看实验动画演示,并完成下列题目:“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沿水平面运动的距离”。

(1)三次实验中应使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填“相等”或“不相等”),即小车应从斜面上的处释放。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最大的是第次,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有关。

填一填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它的速度减小的就越。

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_______运动状态或_______状态。

(二)、惯性观看图片: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运动的物体有惯性吗?初步认识惯性。

1、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汽车加速时,乘客向哪边倾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填一填:根据上面的实验说明:原来静止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原来运动的物体有保持的性质。

我们把物体保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分组交流讨论:(1)生活中是怎样利用惯性的?(2)哪些惯性有危害?3、惯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四、【当堂练习】1.正在运动的物体,若它所受到的外力同时消失,则物体将()A.立即停下来B.逐渐慢下来,最后停下来C.运动方向或快慢将改变D.做匀速直线运动2. 下列事例中,属于防止惯性的危害的是()A.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助跑 B.汽车严禁超载C.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D.停止蹬自行车后,车仍能前进一段距离3.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是因为()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B、子弹受到了惯力作用C、子弹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4.天花板上的吊灯,假如所受的一切外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A.沿竖直方向下降 B.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C.静止在空中 D.无法判断运动情况5.有一气球以25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到某一高度后,从气球上脱落一物体,这个物体离开气球后,将()A.立即下落B.以原来的速度继续上升C.继续上升一段距离后下落D.静止一段时间后下落6.高空飞行的飞机要集中地面上的目标,必须提前投弹,这是因为炸弹_________,离开飞机后仍继续__________。

所以必须投掷。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为本节学习做好了知识准备。

同时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观察、实验、分析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技能,为本节的自主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但是由于八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尚不成熟,学生脑中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多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同,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理想定律,是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的,与生活实际有距离,这就引起学生在理解上会出现故障,在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

“惯性”概念对学生又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惯性现象的解释。

效果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学生得到了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了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②学生经历了力和运动关系的实验,应用了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理解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同时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③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示例,能分辨在不同情况下对惯性的应用或者防止惯性带来危害,并能初步解释惯性现象。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1《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评测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A、它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B、它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C、它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D、它以实验事实为基础,通过推理、想象而总结出来的2、莒南县城新上了一批电动公交车,当车行驶的途中突然刹车,车上的人会向前倾。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向前倾不能说明人具有惯性B、人向前倾说明人具有惯性C、人向前倾说明车具有惯性D、人向前倾说明人和车都具有惯性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会慢慢停下来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C、司机开车时要系安全带,是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D、运动员起跑时用力蹬地,是为了利用惯性提高成绩4、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A、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越大,跳远成绩往往越好B、用力将物体抛出去,物体最终要落到地面上C、子弹离开枪口仍能继续高速向前飞行D、古代打仗时,使用绊马索能将敌方飞奔的战马绊倒5、下列与惯性有关的生活现象中,为了防止物体惯性带来危害的是()A、锤头松了,将锤柄向下撞击地面,锤头紧套在锤柄上B、洗过手后,用力向下甩手,可以甩掉手面上的水珠C、汽车行驶时,驾驶员需佩戴安全带D、跳远运动员为了跳的更远,在起跳前总要助跑一段距离6、篮球是大家喜爱的运动,下列有关篮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球出手后,继续运动,是受到了力的作用B、拍球时手感到疼,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人将球抛出去,球上升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D、飞行中的球会落向地面是由于球具有惯性7、正在行驶的汽车,如果作用在汽车上的一切外力突然消失,那么汽车将()A、立即停下来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C、做匀速直线运动D、做变速直线运动二、填空题1、断开电风扇的开关后,电风扇的叶片不能立即停止转动,是因为叶片具有______,过一会叶片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叶片受到_______作用。

2、坐在汽车车厢靠左侧窗口的乘客,突然感到座椅靠背向前压了他一下,这是由于______或_______。

当汽车刹车时,他身体将______;当汽车左拐时,他的身体将________。

3、用绳子拉着小车在阻力为零的光滑水平面上加速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拉力消失,小车将做_______运动。

4、下列事例中:其中利用惯性的是________; 惯性造成危害的是________; 防止惯性危害的是________。

A、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B、衣服上有灰尘用手指弹一弹C、跳远运动员在起跳前需要助跑D、把脸盆中的水泼出去E、汽车载物过高,转弯时向外翻到F、百米跑道终点有缓冲距离。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个人觉得这节课上的还是挺不错的,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学生不易理解的有关惯性的知识生动易懂的展现给学生,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块知识,从而使这一教学难点得到突破。

另外,教学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做的还是不错的。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学生体验惯性的机会比较少。

有部分学生对“物体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一现象不理解,不能和生活实际联系。

还有就是教学时随堂练习不那么及时,题量较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课标分析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的要求: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例4 运用惯性,解释当汽车急刹车、转弯时,车内可能发生时现象。

对新课标的解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

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是通过实验进行的。

这个实验最注重的是其中蕴含的物理思想。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不仅应关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某些规律,同时应注重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探索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