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案例分析

于才

案例一:浓硫酸的性质演示实验

我手拿着一团雪白的棉花,像魔术表演大师一样,用手平举着,在同学们面前划了一个圈,又在讲台上向左平移了几步,此刻,我仿佛觉得讲台已经变成了我表演的舞台,我把它轻轻地放入试管中,再小心翼翼地滴入浓硫酸,渐渐地试管里发生了一系列奇妙的颜色的变化,同学们各个都为浓硫酸的神奇威力而惊叹,一团雪白的棉花最终变成了棕黑色的浆糊状物质,这个时候,我突发灵感,化学实验就像魔术一样,变幻无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实验的演示变成化学魔术的表演呢?我为自己的这一举一动俨然像一位魔术师而得意着,我不正像一位魔术师在表演吗!然而,这节课的以后的日子里,这一幕又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更令我思索:化学魔术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学生,那么令人投入,那么让人费尽心思,都想揭开这个谜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化学演示实验演变为化学魔术,然而,这位表演的魔术师是谁更合适呢?我在思考着······

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中指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这段精辟的阐述让我意识到一个严肃的问题:难道我们的教师才是最合适的魔术师吗?我们的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让学生们睁大眼睛好奇地看我们表演吗?这使我意识到了学习的主体、实验的主体问题,是学生还是老师?事实上,教师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优势群体一方,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教师手里,那么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却不同呢?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不同的教育观念,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教学处理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个观念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就是谁是事件的主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无论什么事情或事件,当我们有切身感受时,我们的印象就深,感触就多,可见谁是事件的主体,谁的感受就深,谁的体验就更直接,更感性,更深刻,更能促进自身理性思维的发展,学习也是如此,学习了新课标,读到了这段发人深省的一段话,我认为自己上次的魔术师的感觉实质上还是没有从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中真正走出来,还在充当着自导、自演、自弹、自唱的自我陶醉的表演者的角色。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平等的首席。要让学生当演员,更要培养学生使他们成为导演,成为大导演,成为著名的大导演,试想没有实践,哪会有经验体会,没有经验和体会哪会有理性的思维,对科学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甚至运用,只有间接经验,没有实践是不行的,纸上谈兵终觉浅,而化学的学科特征恰恰在实验上,而实验的主体不是教师而应是学生,无论演示还是分组实验,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给学生亲身经历的机会,给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一显身手的舞台。

启示:此次教学事件的经历,此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再一次明确了:教学主动权虽然往往在教师,而正因为教学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就更应该合理把握,因为,我们的教学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时何处都绝不能忽视真正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过程实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实验教学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实验过程中,表演的舞台应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

魔术师,在魔术表演过程中,让学生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地去体会、去感知、去思考,而真正谜底的揭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开起。教师应成为这一魔术表演过程中的舞台搭建者,表演过程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案例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演示实验

我请来了三位同学,到台上来,每个人都取出一支试管,学生甲滴加少量的稀硫酸,学生乙滴加少量的Na2SO4溶液,学生丙滴加少量的Na2CO3溶液,并且明确告诉下面的学生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加的是什么溶液,然后让他们各自再滴入几滴BaCl2溶液,这时,三位同学的试管里均出现了白色沉淀,而且从表面上又看不出沉淀有什么不同,这时,我让同学们看好了,哪位同学手里拿的是盛有硫酸钡沉淀的试管,哪位同学拿的是盛有碳酸钡沉淀的试管,也让台上这三位同学盯住我,看好自己的那支试管,这时,我把三支试管都拿过来,均放在我手里,我把三支试管滚动一番,这时,我问,哪支试管是你们自己的,三位同学都很相信自己的眼力和判断力,纷纷挑出认为是自己的那支试管,下面的同学也帮着挑选,这时我逼问到:你敢说这一支一定是你的那支吗?几位同学面面相觑,会心地笑了,接着我提出,我们能不能想个方法来判断到底哪个是自己的?于是,大家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的说:把沉淀高温加热看哪个分解,分解的便是碳酸钡沉淀,不分解的便是硫酸钡沉淀,还有的说,加入少量的稀盐酸,看哪支试管里的沉淀消失,消失的便是碳酸钡沉淀,于是,大家展开了讨论,一致认为高温分解的方法,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不可取,而加入稀盐酸应该可行,于是,我让台上同学分别向各自所拿的试管中滴加了少量盐酸,那个自认为自己所拿的就是自己原来那一支的同学,却意外地发现试管中的沉淀在加了稀盐酸后竟然溶解了而且有气泡逸出,他知道硫酸钡是不溶于盐酸的,事实上判断错了,顿时他的脸色变得绯红,而另两个同学手里所拿的试管中盛裝的白色沉淀均未溶解,可到底哪个是自己的呢?因为都是盛有硫酸钡白色沉淀,试管又一样,没有区分的标志,此时,这两位同学心里也没了底,满脸地疑惑,这时我提出一个要求而且很苛刻,不准加其他试剂,怎样区分开这两支试管到底是谁原来所拿的?同学们苦思冥想,挖空心思,但还是没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启发他们:这两支试管中所盛裝的物质有相同点即沉淀颜色相同,而且都不溶于稀盐酸,即沉淀都是同一物质硫酸钡,这只是大家看到的相同一面,这也是阻碍大家解决问题的屏障,这两支试管里还有什么其他物质呢?这些物质可否利用呢?大家想想看,这时大家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些同学很快想出了方法:把这两支试管里的滤液分别向碳酸钠溶液里滴加,如果有气泡逸出,则表明这支试管里的滤液是盐酸溶液,则原来的试管里盛裝的是稀硫酸,同学们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报以热烈掌声。趁势我又及时大家鼓励,同时,我又从化学反应的原理上进一步分析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使大家明确了为什么检验硫酸根离子必须要先加稀盐酸酸化的道理,这次实验,使我及同学们都有很多意外的收获,意外在教科书中的实验并没有提出如此有价值的问题,而此收获又巧在我把三支试管一混之刹那产生,此次教学事件之后,我在回味,在分析······。

分析:此次探究活动的展开是在混动试管的一刹那萌发了探究的愿望和问题,然而,问题是我们的探究式教学或探究学习,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呢?怎样才能使之成为我们新课程的重要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之一,于是,我想通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来寻求分析和解答: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第5点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的课程结构中还在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实验化学》模块,旨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