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

《平行与相交》教案(精选12篇)《平行与相交》篇1《平行和相交》这一课内容看似很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弄透彻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正是因为自己开始对于教材内容过于轻视,导致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的非常不扎实,一直处在似懂非懂的状态,后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

为了吸取经验,我进行了反思,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避免再犯此类错误。

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要怎样才能非常到位,怎样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带着这些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精心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

这节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围墙的栏杆、操场的跑道、足球场的球门、篮框的支架,都是学生在学校里经常能看见的,通过对这些图形的形象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真实世界中的“平行与相交”,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研究图形特征和关系的丰富情境,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虽然直观情境创设的还不错,但是我忽视了学生从抽象到具体,真正转化为知识所需要的时间,自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加快了速度,结果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消化吸收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老师拖着走,根本没有真正的理解。

2、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到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平行概念中的“同一个平面”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于是我非常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环节来化解这个难点。

先让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场景充分感知今天研究的每组都是两条直线,再过出示教室里的门框上的两条线(一个画有绿直线,在门上;一个画有红直线在门上面的窗上)摆放两种位置。

问:这时这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吗?把门打开后在同一个平面内吗?几名学生上来摸,感知“同一平面”的含义。

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劲,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能真正的'灵活运用才是难点。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五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优秀范文一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1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

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的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与性质,能够判断两条直线的关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散思维、实用计算的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与性质。

2.教学难点: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0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射线、直线的定义。

2.提问:什么是相交线?什么是平行线?请举例说明。

Step 2 学习相交线的性质(20分钟)1.学生观察两条相交的线段,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2.引导学生说出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只有一个交点,交点将相交线分为两部分。

3.通过讨论与观察,导出结论: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的和为180度。

Step 3 学习平行线的性质(20分钟)1.显示一些平行线的实例图片,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直线有什么特点?2.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平行线的特点: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其间隔的距离保持不变。

3.通过讨论与观察,导出结论:平行线被一条横穿它们的直线切割时,所形成的对应角相等。

Step 4 进一步探索(3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验证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2.学生通过测量、绘制图形等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总结。

3.老师布置小组展示并互评,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Step 5 拓展练习(20分钟)1.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完成相关的题目。

2.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Step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小组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交流归纳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性质。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相交线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平行线教案教案标题: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

3. 能够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

3. 运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学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举例子或者展示图片引入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解释。

2. 教师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如相交线的垂直性、平行线的对应角相等等。

三、示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并与同桌讨论。

3. 教师随机选择几组学生进行讨论和展示,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

2.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疑惑。

3. 教师选取几道题目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拓展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拓展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展示。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2. 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思考自己对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理解程度,并提出问题或疑惑。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测量角度来验证相交线的性质,如垂直角、对顶角等。

2. 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如平行线之间的夹角等。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识别和判断直线之间的相交与平行关系。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定义及特点。

2. 平行线的定义及特点。

3. 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相交线与平行线。

2. 利用几何工具(直尺、三角板)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关系。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几何工具,画出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平行线。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及推论,并加以证明。

第二章:相交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相交线的性质。

2. 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相交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相交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相交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相交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三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性质。

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 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加以证明。

第四章:平行线的应用教学目标:1. 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1. 通过几何图形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应用方法。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概念。

2. 掌握判断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条件。

3. 能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条件及性质。

2. 相交线的定义、判定条件及性质。

3. 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导入:(约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认知,例如:“你们知道平行线和相交线是什么吗?能否举例说明?”引导学生思考。

第一部分:平行线的性质(约20分钟)1. 讲解平行线的定义并给出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定义。

2. 介绍判断平行线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相等)并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体验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性质。

4.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判断平行线的条件和性质。

第二部分:相交线的性质(约20分钟)1. 讲解相交线的定义并给出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定义。

2. 介绍判断相交线的条件(同位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体验同位角和对顶角的性质,并与平行线作对比。

4.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判断相交线的条件和性质。

第三部分: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应用(约4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和相交线在现实生活和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2. 通过示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未知角度、证明线段平行等。

3.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例如:梯形中对角线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

同时,可以扩展到其他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引发学生对几何学更深入的思考。

五、教学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平行线和相交线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几何问题。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或思考题,巩固学生对平行线和相交线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学教案-相交线、平行线

数学教案-相交线、平行线

数学教案-相交线、平行线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能够识别和区分相交线和平行线;3.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4.能够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相交线的定义和性质;2.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3.如何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4.相交线和平行线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概念1.讲解相交线的概念:相交线是指两条线在同一平面上相交的线段;2.讲解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上没有交点的两条线;3.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特点。

步骤二: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1.讲解相交线的性质:–相交线的交点只有一个;–相交线分割平行线上的线段成比例;–相交线的交点是两条线的垂直平分线;–相交线的交点将两条线分成四个相等的角;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上的任意两个点到另一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平行线上的对应角相等;–平行线与一个截线之间的内角互补,与外角对等;–平行线与另一条平行线被截线所夹的对应角相等。

步骤三:判断相交线和平行线1.教授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的方法:–通过观察两条线的图形关系,判断是否有交点;–判断两条线的斜率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平行,否则相交;–利用两条线的方程,解方程组判断是否有解。

2.教授判断两条线是否平行的方法:–通过观察两条线的图形关系,判断是否平行;–判断两条线的斜率是否相等,若相等则平行,否则不平行;–利用两条线的方程,解方程组判断是否平行。

步骤四:应用相交线和平行线解决问题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3.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老师带领讨论答案并给出评价。

四、教学资源1.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的讲义或教材;2.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题及解答;3.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随堂小测: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2.讨论问题时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表达能力;3.结合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3.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4.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及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将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3. 评价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领域:例如,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工业制造等领域。

2. 相关数学知识:例如,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教材。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征。

2. 学会使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会用画图软件(如几何画板)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2.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学会用画图工具和几何语言描述相交线与平行线。

难点:1.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2. 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探究: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或其他画图工具,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观察它们的特征,总结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4.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引导学生思考数学的实际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图片,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

结合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

但在课堂时间的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和巩固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形。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平行线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平行线知识确定建筑物的结构线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的情况?”(如火车轨道、双杠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性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行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运用平行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举例解释:
(1)重点讲解平行线的定义,通过图形直观展示,使学生深刻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强调平行线的性质,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平行线之间的夹角关系。
(3)详细讲解判定平行线的方法,并通过典型题目进行巩固。
2.教学难点
此外,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觉得整体效果还不错,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我觉得自己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掌握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3.学会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内容1.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3.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1.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相交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或多个交点的线段或直线。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

2. 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2.1 画图法画出两条线段或直线,观察它们是否有交点。

如果有交点,则两条线段或直线相交;如果没有交点,则两条直线平行。

2.2 角度法如果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则它们是相交的;如果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0度,则它们是平行的。

2.3 斜率法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它们是平行的;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则它们是垂直的。

3. 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3.1 相交线的性质1.相交线的交点只有一个;2.相交线的交点将相交线分成四个角,相邻两个角的和为180度;3.相交线上的对顶角相等。

3.2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2.平行线上的对顶角相等;3.平行线与第三条直线的夹角相等。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性质;2.演示法:通过画图演示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2.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3.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判断两条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方法;2.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2.通过课后作业,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判断方法和性质,教学难点是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与性质,并能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应用相关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例如:高速公路的车道、学校的操场等。

2. 引入通过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两者的区别:相交线:两条线交于一点。

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3. 概念解释让学生观察两条相交线,然后给出相交线的性质:性质1:相交线的交点只有一个。

性质2:相交线的相邻两个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条平行线,然后给出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平行线在同一平面上,永不相交。

性质2:平行线的对应角相等,即它们的度数相等。

性质3:平行线与一条横截线的任一条对应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5. 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并总结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

6. 归纳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归纳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

7.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8. 拓展通过拓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例如:如何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给出两条直线的方程,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9. 小结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五、课堂作业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2. 相交线的性质3. 平行线的性质七、教学反思通过引入和概念解释,将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入学生的视野,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探究精神。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识别和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学生能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几何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解决问题、勇于尝试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性质。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绘制方法。

难点: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断与证明。

2. 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

3. 练习题和答案。

学生准备:1. 笔记本和笔。

2. 学习几何的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绘制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4. 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绘制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并写上对应的性质。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面上的相交线与平行线,还有哪些情况下的相交线与平行线?例如,在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相交线与平行线。

2.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知识进行解决,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布置课后反思题目,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效果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相交线、平行线,提高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相交线、平行线的认识过程,体会画法多样性,发展分析、判断、选择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过程,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二、目标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直线在平面内呈现的各种形态已有了丰富的感知,并且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课的探索提供了认知基础。

但学生由于受到空间思维能力的限制,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材安排了多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说理等活动来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讨论活动学习画平行线和垂线。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

(二)难点:理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两根钉子及两根绳子。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上学期学过的直线概念及性质。

观察两根绳子形成的角,引出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1.相交线:教师出示两根拉直的绳子,请学生观察它们形成的角,再请学生打开课本第89页,把两根绳子看作两条直线,观察它们形成的角,并指出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邻补角。

请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两个角的大小。

得出结论: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它们是邻补角。

教师说明: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出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图形,请学生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教师出示平行线的图形请学生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教师说明平行线的画法(示范画法)。

100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100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

100平行线与相交线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发现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

1.2 教学内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

平行线与相交线的特征。

1.3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直线永远不会相交,有些直线则会相交。

2. 讲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定义:解释什么是平行线,什么是相交线。

3. 观察实际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找出平行线和相交线。

第二章:平行线的特征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行线的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2.2 教学内容平行线的性质。

2.3 教学步骤1. 回顾平行线的定义:让学生回顾一下平行线的概念。

2. 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进行实验,发现平行线的性质。

3. 讲解平行线的性质:解释并证明平行线的性质。

第三章:相交线的特征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相交线的特征。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3.2 教学内容相交线的性质。

3.3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直线会相交。

2. 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直线,进行实验,发现相交线的性质。

3. 讲解相交线的性质:解释并证明相交线的性质。

第四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4.2 教学内容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应用。

4.3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平行线与相交线有哪些应用。

2. 讲解应用:解释并给出平行线与相交线的应用实例。

3. 练习解决问题:让学生练习运用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5.2 教学内容5.3 教学步骤2. 评价学习成果:让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方面的进步。

第六章:平行线的判定6.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基本概念。

2.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方法。

3.掌握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4.学习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

教学内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基本概念相交线是指在平面内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平行线是指在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始终相等的。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两条直线相交的条件是它们在同一平面内且不在同一直线上。

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在平面内有且仅有一个交点。

如果两条直线所在直线方程不相同,则可以通过求解方程组的方法来得出它们的交点,如果交点存在则两条直线相交,否则不相交。

如果两条直线所在直线方程相同,则它们要么重合,要么平行。

如果它们在同一点重合,则交点唯一;如果它们不在同一点且平行,则不存在交点。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如果两条直线所在直线方程的斜率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平行线性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其中最主要的平行线性质是同位角定理,即在平行线上,同位角相等。

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利用平行线性质可以解决很多几何问题,经常用到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平行线作出相等的角2.证明三角形中两边平行3.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利用平行线解决相关线段的长度教学方法1.仔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或平行的具体过程。

3.配合实例和图形,让学生深入理解平行线性质,并用实际的数据进行练习和求解。

4.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如何应用平行线解决几何问题。

教学步骤1.通过示例和图形导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的特征。

2.讲解判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具体过程,利用实例演示如何求解交点,让学生跟随做题。

3.讲解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具体过程,引入平行线性质,讲解同位角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分组练习平行线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应用平行线性质解决几何问题的技巧。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设计)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第一段 典型例题【开课】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 相交线、垂线的概念二.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三. 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课程目标】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2.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3.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正确地表示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直尺画平行线,理解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4. 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5. 能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证明和计算。

【课程安排】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程的关键点,同学做题,然后教师讲解2 教师总结,学生做综合练习(第二段)教师讲解【教师讲课要求】教师先将第一段练习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做题时教师必须巡视,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

第一部分 相交线、垂线课时目标: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性质;教师讲课要求【知识要点】:请学生看一下做好上课的准备(一)相交线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交点。

如图1所示,直线AB 与直线CD 相交于点O 。

OD C B A4321A B C D O 21O CBA图1 图2 图32. 对顶角的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如图2所示,∠1与∠3、∠2与∠4都是对顶角。

注意:两个角互为对顶角的特征是:(1)角的顶点公共;(2)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两条相交线形成2对对顶角。

3.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4. 邻补角的定义如果把一个角的一边反向延长,这条反向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角,此时就说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七年级数学上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勇于探究的数学精神,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
3.通过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道路、桥梁等,引出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如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双行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存在的相交线与平行线。
2.提出问题:请学生们思考,什么是相交线与平行线?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3.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正式进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学习。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
4.作业完成后,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认真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1)基础层次: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性质。
(2)提高层次: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1(一)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萍乡与相交,能用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和已知直线的垂线。

2、在测量活动中,体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垂线段最短”,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初步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二)学习内容基础性学习包1、认识平行线,借助工具画平行线2、认识垂线,会画已知直线的垂线3、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4、我学会了吗开发性学习包1、图形中的平行线2、汉字中的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回、王、下、平、行等。

拓展性学习包遵守交通规则交通安全儿歌红绿灯交叉路口红绿灯,指挥交通显神通;绿灯亮了放心走,红灯亮了别抢行;黄灯亮了要注意,人人遵守红绿灯。

上学校小学生,起得早,交通小队排得好;过马路,走横道,交通安全要记牢;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交通安全真重要交通安全真重要,人民生活离不了。

保障安全有措施,交通法规要记牢。

大马路上车潮涌,警察指挥要服从。

红绿黄灯是命令,标志标线要看清。

交通规则要记牢(三)整合点解读1、学科单元内整合:除了生活中交通中的线这一生活素材,教师还可以借助前面学习的线和角的知识进行补充;本单元内还可以将平行和垂直的线在一课时内用课件的方式进行补充。

2、体验式活动:测量距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的关系。

3、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4课时。

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篇2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

《相交与平行》教学设计(精选4篇)《相交与平行》篇1黑小王继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纵向结构,即“设疑激情———引导探索———应用提高———交流评价”的基本教学模式。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2第五单元“空间与图形”的《相交与平行》。

在学生初步认识直线以后,本单元教学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垂直是特殊位置的相交。

教材按上述的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垂直作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先教学平行,再教学垂直。

以理解这两种位置关系为重点,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

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画出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直线,并通过这些活动,体会平行线和垂线的一些特性。

对于理解掌握初中几何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平行与相交的现象无处不在,但由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少,学生只对与本节有密切关系的“角”“直线、射线、线段”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但对平行与相交的现象还只是有初步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术语可能理解不透,如:“同一平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及章节七年级第五章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课型_复习__ 备课人_徐安阔集体备课时间 _2018.4.1____ 上课时间一、课程标准解读(一)课标具体要求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二)课标要求分解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等概念,探索并掌握他们的性质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平行公理,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掌握平行线的三个特征,探索并证明平行线识别方法.4.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与识别的区别,并能运用平行线的识别与特征解决问题.二、中考聚焦点(一)中考聚焦点:本章内容是中考考点之一,中考常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形式呈现。

纵观山东省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一般不单独出现,通常与三角形,四边形与圆综合出现,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一)教材地位与内容分析1.教材按照先认识相交线和平行线及其相关知识,再探索平行线的条件,最后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顺序呈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训练学生进行简单的说理,并借助平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难点是利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计算或说明.本节知识是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2.本章主要是确认平行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解决推理和计算问题,学会合情推理和严谨的数学说理,并学会运用数学中类比思想.(二)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

四、学情分析(教学难点、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学生大多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都能说出来,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具体选用哪个性质和判定不能灵活应用,存在学生审题不严密、说理不严谨和步骤不规范等问题. (二)教学难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以及步骤的书写(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是第七章的复习课,由于第7张前两节在单元检测前就完成了,所以本节课我先要对本章的重点知识以及某些易错知识进行复习,为后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做好铺垫。

五、叙写学习目标(一)1.掌握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判断2.识别对顶角、补角、余角,掌握和应用它们的性质3.能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4.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5.能够正确的书写平行的相关步骤。

六、评价方案设计(包括课堂评价与课后评价)课堂评价方案1.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的进行评价。

2.在“综合应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练习1-4,可有效地评价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

课后评价方案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七、教学实施流程教学步骤时间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3分钟)复习回顾(15分钟)一、导入:看图片,想一想大猩猩为什么不喜欢平行线?师:因为平行线不相交,没有相交(香蕉),不喜欢,哈哈哈。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平行线和相交线。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1.掌握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能对具体问题作出判断2.识别对顶角、补角、余角,掌握和应用它们的性质3.能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4.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学生猜测大猩猩为什么不喜欢平行线?学生读,师强调重点和难点: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多种方法和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综合运用,能够正确的书写平行的相关步骤。

通过大猩猩喜欢迟香蕉,香蕉与相交谐音,一个有趣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运用5.能够正确的书写平行的相关步骤。

三、重点知识回顾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垂直、平行三种2.垂直1.如图,若∠AOD= 90°,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是____几何语言:∵∠AOD=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2.垂线段定理:在河边的A处,有一个牧童在放牛,牛吃饱后要到河边饮水,问牧童怎样把牛牵到河边,才能走最少的路?能说明理由吗?应用的定理:__________ 学生思考回答: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两种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垂线段定理的应用。

鼓励学生用自己评价学生对平面内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理解。

带领学生复习相交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垂直。

并且强调垂直的几何语言表示。

通过一道实际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再次明晰垂线段定理,以及垂线段定理的应用。

练习:1.如图,AC⊥BC,CD ⊥AB,垂足分别是C点、D点。

(1)点B到CD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2)点C到AB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3)点A到CB的距离是线段______的长度。

2.直线m外有点P,它到直线m上点A、B、C的距离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则点P到直线m的距离( )A等于6厘米. B.等于3厘米C.等于5厘米D.不大于3厘米二、角与平行1.复习:(1)如图直线AB和CD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几个角,几种特殊的角?并说出他们的关系(2)若再添一条直线EF与AB交于点P,你又能找到几个角?的方法找垂线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需按照简捷的方法。

师生互动共同回忆对顶角、补角的定义以及性质。

由补角的性质引出余角以及余角的性质学生找出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并能应用平行的判定定理,说出规范的几何步骤。

通过两个关于垂线段的练习,让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垂线段定理。

根据图形,带领学生复习对顶角、补角以及他们的性质,并且由补角的性质引出余角的性质全班至少90﹪的学生能根据图形找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根据熟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会进行(3)请指出其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4)你可以添个条件,使直线CD和 EF平行吗?(5)还有其他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吗?几何步骤书写:∵a∥b,a∥c∴b∥c2.练一练(1)若∠3=∠4,则∥;若AB∥CD,则∠_____ =∠ ______(2)填空:(1)∵∠A=____,(已知)学生完成书写。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学生完成练一练,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

并且通过填空,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步骤书写。

学生思考,在导学案上完成。

简单的说理.进一步熟练几何步骤通过练一练,找出不同图形中的平行的判定,以及平行的性质的应用,进一步熟练,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

试一试,找到其他的同位练习应用(15分钟)∴AC∥ED ,(________)(2)∵AB ∥_____,(已知)∴∠2= ∠4,(________)试一试,你准行!模仿上题自己编题。

三、综合练习:1 .如图,∠D=70°,∠C=110°,∠1=69°,则∠B= ·2. 如图,已知:AC∥DE,∠1=∠2,试证明AB∥CD。

3.已知∠DAC= ∠ACB, ∠D+∠DFE=180°,求证:EF//BC4.折叠问题有一条长方形纸带,按如图所示沿AB折叠时,当∠1=30°求纸带重叠部分中∠CAB的度数。

综合练习除了考查学生对平行性质和定理的应用外,还考查学生的几何步骤的书写。

这一大项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己的思路,锻炼学生大但发言的能力。

此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小组合作互帮互助来完成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与平行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更能体现学生对平行的判定和性质的灵活应用综合练习1主要承接上面的练一练,综合练习2-4主要是解答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平行性质和定理的应用外,还考查学生的几何步骤的书写折叠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此处可采用小组合作,小结(2分钟)当堂检测(4分钟)作业(1分钟)5.(选做)如图,BD⊥AC,EF⊥AC,D、F分别为垂足,∠1=∠2,试说明∠ADG =∠C 。

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检测:1.图中如果AC∥BD 、AE∥BF ,那么∠A与∠B的关系如何?你是怎样思考的?2.选做: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这两个角的关系如何?八、作业:自拟习题1-8选做9、10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的收获和能力上的收获互帮互助完成此题设置一个选做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八、板书设计相交线与平行线1.复习回顾: 2练习:九、教后反思1.本节课是对本章的知识的复习,内容相对来说较多,同时本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在单元检测前讲授的,学生遗忘的很大,导致本节课一开始对概念性的知识进行的不是很顺利。

2.垂线段定理的应用的第3题,我忽视了学生的读题分析理解能力,很多学生不理解点ABC三个点在直线m上,到处乱画图,导致这题理解分析不好。

3.本节课的语速过快,课堂上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短,部分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提问。

导致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好。

4.本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前面在垂线段的练习上时间用的过多,导致后面还有2个几何题没做。

也没有时间给学生总结检测。

5.本节课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没有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具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