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递
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建立,越来越多的中华典籍被译成英语和其他语言。这一对外传播和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尽可能保持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又要满足译文受众的理解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化的传递和呈现。《道德经》是中国文学和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在各个领域均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道德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词和句两个层面分析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所指的范畴极为宽泛,有人认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也有人则认为,文化指的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成员的人们能够获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型整体。
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准确进行文化传递成为信息传递之外的重要环节,甚至足以衡量译本质量。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曾指出,翻译的本质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将一部作品成功由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对译者而言,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将中西方文化相结合,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体会作品语言的含义,不然翻译就不可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转换。然而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是不容小觑的,往往会引起翻译时一些文化意象的遗失或者歪曲。
在对外传播中华典籍文化的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西化思想和西方中心论,导致翻译过程中存在以西方概念解释中华文化典籍中的类似概念的情况,造成了文化传递中的扭曲和误解,影响了中华优秀思想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我们只有对典籍英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典籍翻译。
二、《道德经》英译本简介
《道德经》的作者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现代通行版本共81章,约5000字,分为《道篇》(前37章)和《德经》(后44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涵盖了哲学、自然、社会等各方面;是除《圣经》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道德经》的英译不仅仅是将中文译成英语,更是将中华文明传播到西方,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再加上其艰涩的上古汉语和不易理解的哲学思
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也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递设置了额外的障碍。
要想更好地完成《道德经》的英译,译者必须对作品本身、老子生平及其思想等进行必要的研究,努力去理解并阐释《道德经》中体现的源语文化,并通过这种阐释,把他所理解的源语文化呈现在英语文化的读者面前。译者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语言功底,更需要理解中华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文化内涵。要使西方读者明白老子大智大慧的哲学思想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是单纯地将字面上的意思翻译出来,或者用西方哲学的概念进行阐释就可以了,还必须把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
三、《道德经》英译本中的文化传递
《道德经》的英译本众多,为了使分析更加客观,本文选取了自1868年后出现的有明确作者和出版时间的译本,这些译本既有西方学者翻译的译本,也有我国学者翻译的译本。通过词汇、语句层面的分析研究,得出文化传递过程中我们应采取的策略,以便于译者在翻译其他文化典籍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用另一种语言对外推广和传播,让中华典籍中的精髓向全世界传播。
1. 词汇层面
《道德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可供研究和分析的词汇众多,如果一一加以阐述,面面俱到,难免会造成长篇大论。因此,本论文仅从其中选取了典型的词汇进行分析。
例:道可道,非常道
James Legge: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Arthur Waley: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
John.C.H.Wu:TAO can be talked about,but not the Eternal Tao.
Lin Yutang: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the Absolute Tao.
D. C. Lau:The way that can be spoken of is not the constant way.
Gu Zhengkun:Tao never dies;it is a deep womb. And the opening of the womb,is called the root of heaven and earth.
“道”,原意本是道路或者方法,其指称老子《道德经》贯穿全文的核心哲学概念。然而并不是每个译者都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背景,所以他们尤其是西方译
者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了自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这些译本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使用韦氏拼音Tao;②在Tao的基础上将其专有名词化,即TAO;③将其译为Way,他们认为道就是一种方法;④Way,使用了《圣经》中的概念代指道的概念。
我们经过观察不难发现,中国学者多采Tao这一翻译形式,而西方学者的译本则采用Way这一具有圣经宗教色彩的词汇。这就体现出在翻译的过程中,西方学者多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中国学者多采用了异化策略。
2. 语句层面
《道德经》中有不少语句后来都演化成成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价值。现从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从句型层面上探究典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特点。例:治大国若烹小鲜
James Legge:Governing a great state is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Arthur Waley: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
John.C.H. Wu:RULING a big kingdom is like cooking a small fish.
Lin Yutang: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ish.
D. C. Lau:Governing a large state is like boiling a small fish.
Gu Zhengkun:Ruling a large state resembles frying a small fish (It is inappropriate to turn it over frequently).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道德经》中老子政治思想的体现。其字面含义为人们在烹制鱼的时候,烹制大鱼比较容易;而烹制小鱼,就不能经常翻炒,以避免破坏鱼的整体完好。如果译者能够理解烹鱼的过程,他们就能够理解老子想要表达的是: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不要经常进行政策的调整,这会扰乱老百姓的安定生活状态。从译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译者都理解了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只有辜正坤教授将其隐含的政治思想很好地阐释了出来。
这就表明,译者在进行典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完成句子字面的翻译,译者还要理解并阐释作品隐含的含义并解释给译文读者,避免在对外传递文化的过程中造成文化误解。
从对《道德经》英译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译者作为中华典籍的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典籍时必须重视文化传递。因为一个译本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传递是否准确。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我们在翻译典籍时更应注意保留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将之推广至世界,而不是用西方原有的概念和文化解释中国的概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