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以来我国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
浅析我国92年以来利率调整的经济效益
浅析我国92年以来利率调整的经济效益——观察1992~2011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整10国政何娜学号:2010311469利率是调节经济的杠杆,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
当今各国都频繁以利率作为主要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央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手段的运用,通过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和结构,改革利率管理体制,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而屡次的利率调整都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1992-2011年利率调整总概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我国从93年开始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及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利率,以促进经济的良好平衡发展。
下面是1992—2011我国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调整的分析图表:由图表可见,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1991—1996年调整幅度较大,而后较小。
1991年到1993年利率升高,93年之后利率逐渐降低,到2002年降到最低后小幅度上升,之后平缓波动起落。
二、利率调整原因分析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谈话的中心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精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
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局面,加快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步伐。
1.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
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中国利率政策的作用和调控效果分析
中国利率政策的作用和调控效果分析利率作用利率政策有效性经济杠杆利率是经济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也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2006年4月到2007年12月,央行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
时隔3年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0月19日晚间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基准利率,这是我国自2007年12月以来的第一次加息。
一、中国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一)利率政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利率政策与居民储蓄呈正相关的作用,低利率刺激居民减少储蓄,而高利率有利于增加居民储蓄。
1995年12月—2002年12月,1年期的储蓄存款利率下降了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总额则增长了193%,从29662.3亿元上升到86910.7亿元。
2001年1月—2006年7月,名义存款利率基本保持稳定,储蓄存款总量同比增长率却高达17.07%。
2006年8月—2007年12月,随着存款利率的连续上调,储蓄存款总量增长率却一路下滑,从16.2%降低到11.3%。
所以,利率水平的降低对储蓄存款总量及其增长速度无明显影响,同时利率上升对储蓄的调控作用也收效甚微。
中国1995年到2002年这七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60793.7亿元增长到了120333亿元,增长率为97.9%,储蓄率(储蓄占GDP的比例)从48.79%上升到72.23%,即利率水平的下调使储蓄率不降反升。
2001年到2006年存款利率比较稳定,储蓄率由67.27%上升到74.7%,显示出储蓄与利率同方向变化这一合理变化。
2006年到2007年连续7次上调存款名义利率,储蓄率回落到64.91%。
从而得出储蓄率的增长或降低并没有像凯恩斯理论所说的与利率水平同向变化。
因此利率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二)利率政策对消费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利率下降,会降低人们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刺激需求,因此有利于增加居民当期消费,相反,利率上升则增加消费的机会成本,使人民延期消费,不利于当期扩大消费。
近十年我国基准利率调整原因及成效3篇精选(最新)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以下为中国自1993年以来历次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1.以下为中国1995年以来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变动详细表:一年期(%)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1995/07/01-- 12.06 13.50 15.12 15.301996/05/01-- 10.98 13.14 14.94 15.121996/08/23-- 10.08 10.98 11.70 12.421997/10/23-- 8.64 9.36 9.90 10.531998/03/25-- 7.92 9.00 9.72 10.351998/07/01-- 6.93 7.11 7.65 8.011998/12/07-- 6.39 6.66 7.20 7.561999/06/10-- 5.85 5.94 6.03 6.212002/02/21-- 5.31 5.49 5.58 5.762004/10/29-- 5.58 5.76 5.85 6.122006/04/28-- 5.85 6.03 6.12 6.392006/08/19-- 6.12 6.30 6.48 6.842007/03/18-- 6.39 6.57 6.75 7.112007/05/19-- 6.57 6.75 6.93 7.202007/07/21-- 6.84 7.02 7.20 7.382007/08/22-- 7.02 7.20 7.38 7.562007/09/15-- 7.29 7.47 7.65 7.832007/12/21-- 7.47 7.56 7.74 7.832008/09/16-- 7.20 7.29 7.56 7.742008/10/09-- 6.93 7.02 7.29 7.472008/10/30-- 6.66 6.75 7.02 7.202.以下为自1993年以来部分期限居民储蓄利率变化表一年期(%) 三年期(%) 五年期(%)1993/07/11-- 10.98 12.24 13.861996/05/01-- 9.18 10.80 12.061996/08/23-- 7.47 8.28 9.001997/10/23-- 5.67 6.21 6.661998/03/25-- 5.22 6.21 6.661998/07/01-- 4.77 4.95 5.221998/12/07-- 3.78 4.14 4.501999/06/10-- 2.25 2.70 2.882002/02/21-- 1.98 2.52 2.792004/10/29-- 2.25 3.24 3.602006/08/19-- 2.52 3.69 4.142007/03/18-- 2.79 3.96 4.412007/05/19-- 3.06 4.41 4.952007/07/21-- 3.33 4.68 5.222007/08/22-- 3.60 4.95 5.492007/09/15-- 3.87 5.22 5.762007/12/21-- 4.14 5.40 5.852008/10/09-- 3.87 5.13 5.582008/10/30-- 3.60 4.77 5.13注:中国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徵收个人所得税3.以下为1993年以来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变化表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 超额准备金利率(%)1993/05/15-- 7.56 7.561993/07/11-- 9.18 9.181996/05/01-- 8.82 8.821996/08/23-- 8.28 7.921997/10/23-- 7.56 7.021998/03/21-- 5.22 5.221998/07/01-- 3.51 3.511998/12/07-- 3.24 3.241999/06/10-- 2.07 2.072002/02/21-- 1.89 1.892003/12/21-- 1.89 1.622005/03/17-- 1.89 0.99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论近年利率变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
财经管理学院论文论近年利率变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专业班级姓名学号二零一二年十一月目录摘要 (2)引言 (2)1. 利率的含义 (2)2. 利率的作用 (2)3. 利率能否发挥作用取决的因素 (2)4. 现阶段的利率政策分析 (3)5. 央行的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5)结束语 (11)参考文献 (12)论近年利率变化对经济调控的作用【内容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央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从1996年至今,已经多次采用利率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04年10月28日,央行宣布加息。
文章就是以这次加息为背景,来探讨央行的利率决策机制及其加息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地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以此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
【关键词】:利率;CPI;固定资产投资【引言】:我国利率调整机制利率作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是我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尤其在目前的经济结构下,政府投资以及民间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利率变动对于投资有着直接的作用,并且作用时间通常较短,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故而利率的调整对于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尤其明显。
在我国这样的非利率市场化国家,利率是国家控制经济的一个杠杆。
国家可以利用加息降息对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控。
【正文】一.什么是利率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作为货币资金的使用价格,利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
二.利率的作用:(1)积聚社会闲散资金;(2)调节消费和储蓄;(3)调节产业结构(4)控制通货膨胀(5)平衡国际收支。
(6)从微观来说,它可以激励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家庭和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
三.利率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利率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二是央行的政策实施是否到位。
利率的经济功能
利率的经济功能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在市场经济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率是近几年,央行最频繁运用的一项货币政策工具。
它作为一个政策变量,既影响货币的流量,又影响货币的存量;既影响储蓄与投资,又影响着物价和经济发展。
它对资源配置及资金周转、储蓄、消费、投资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是目前我国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
一、我国应用利率这一宏观调控工具的实践过程1979年4月至今,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总共进行了二十多次调整,在20世纪90年代就进行了14次之多的调整,总体看来,我国利率调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9-1985年,利率上调时期改革之初,我国金融管理部门就已注意到银行利率偏低的状况。
我国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较高的利率不仅有利于筹措建设资金,而且还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鉴于此种情况,如表1所示,在1979—1985年这个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多次提高存款利率。
(二)1986—1995年,利率波动时期这一阶段利率随经济周期上下波动,体现利率与经济发展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三)1996—2003年,利率连续下跌时期由于前几年针对通货膨胀的“软着陆”政策,利率调整的频率较多,幅度较大,使这整个宏观经济产生了收缩效应。
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措施,包括增发1000亿元国库债券,重点用于增加一些基础投资建设,1998年3月、7月和12月三次降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为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创造了条件。
(四)2004年10月29日至今,利率连续上调时期前几年一连串的利率下调后,有效地拉动了经济,投资大量增加,致使经济又陷入过热状态,经济结构不是非常合理。
为此,中央银行决定,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并没有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的局面,于2006年两次连续上调利率,带来巨大影响。
面对目前经济过热的局面,央行宣布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加息、降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加息、降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摘要】利率是市场经济国家执行的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利率变动既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趋势及结果。
利率的高低,能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因此利率的变动,又将影响所有宏观经济变量如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
今后,我国经济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利率水平逐渐下降或上升,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降息、加息对我国经济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降息的结束,加息周期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经济市场前景仍有带关注。
本文阐述了加息、降息的涵义、内容、作用和必要性,并提出了如何正确调节利率变动对经济带来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加息降息我国经济影响对策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利率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
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尤其是对利率变动对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的分析,研究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背景并体会其中的政策含义及目的,更能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借鉴。
一、加息、降息的概述(一)加息、降息的涵义及内容利率作为一个国家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其升降变动自然牵动着经济市场的方方面面。
加息、降息都是央行行政性地人为地对货币币值的重新调整。
加息是对现行的某种或某些利息率进行有目的的提高的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做出的举措。
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系统梳理
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系统梳理一、中国利率体系的基本情况中国的利率体系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形成的利率结构和层次。
在中国,利率主要由两大市场形成,即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
货币市场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参与,而信贷市场则主要由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
中国的利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主要目的是逐步实现市场化定价和风险定价。
下面将对中国利率体系改革进行系统梳理。
二、中国利率体系改革的历史沿革1.初期改革阶段(1978-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都处于高度管制和计划经济的状态。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利率体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包括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和定额存款利率。
在这个时期,利率的定价方式主要受到政府计划的影响,市场对利率的决定权很小。
2.转轨期改革(1993-2005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利率体系开始逐步向市场化转型。
1993年,中国开始实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允许商业银行自主定价,同时金融市场逐渐开放。
此时,中国的利率体系逐渐形成了由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并行的局面。
3.完善市场化改革(2006-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利率体系改革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的深化和改革进行的。
2006年,中国开始实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制度,这标志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也加大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逐步废除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利率管制,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三、中国利率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路径1.政策导向中国利率体系市场化改革始终以政策导向为主导。
政府通过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推动金融市场深化改革,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同时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和框架。
2.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三个方面。
其中,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它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运行和经营,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础。
利率调节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调节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利率调节的不断进行,我们不难发现,其对于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深远。
利率调节既可以用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用来调节通货膨胀水平。
但是利率调节也会面临着一些难题,比如如何平衡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等等。
利率调节的作用利率调节一直是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率调节可以用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
利率的上调可以减少借贷,从而减少投资和消费。
相反,利率的降低则可以提高借贷,增加投资和消费。
因此,利率调节可以控制经济的增长速度,防止过热和过冷的经济环境。
其次,利率调节也可以用来调节通货膨胀水平。
当通货膨胀率过高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利率的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的风险。
反之,当通货膨胀率过低时,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利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增加货币供应量,避免通货紧缩的出现。
最后,利率调节也可以用来控制外汇市场。
通过调整本国利率对外国资本的吸引力,政府可以影响国际资本流动,从而控制本国货币汇率的变化。
利率调节的难点然而,利率调节也会面临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可能会导致利率调节失效,或者引发其他的经济问题。
首先,利率调节可能会对企业和个人的借贷产生一定影响。
借款人可能会面临到底是要借更多的钱,还是要还更多的利息的困境。
同时,一些企业和个人也可能会因为利率过高而借贷成本过大,而导致共同的财务状况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利率调节在影响货币流动性的同时,也可能会影响货币的供给。
过高的利率可能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进而限制经济增长。
反之,过低的利率可能会导致过度放松信贷政策,引发经济风险。
最后,利率调节也可能会出现监管不足的问题。
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趁机作恶,通过虚报资产,进行投机和欺诈活动,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结论总的来说,利率调节对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并且也是政府用以控制经济的手段之一。
但是在利率调节过程中,政府也需要注意平衡各种因素,避免引发其他经济问题的出现。
92年以来利率调整对我国经济效益的影响
我国92年以来利率调整的经济效益利率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其作用不仅表现为影响经济的微观层面,也会对宏观层面产生影响。
从微观角度看,利率对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的决策等,都具有直接影响。
从宏观角度看,利率对借贷资金的供求,对市场的总供求,对物价水平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利率和国际资本流动,进而对经济成长和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于那些可以独立决策的企业、个人以及其他主体而言,利润最大化是最基本的准则,而利率高低会直接影响这些主体的利益,所以在经济学中,无论是微观经济分析还是宏观经济分析部分,在各种模型中利率几乎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
分析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首先要介绍一下IS-LM模型。
IS-LM模型将市场划分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认为均衡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出现均衡。
该模型在进行利率分析时引入了国民收入这一重要因素,认为利率是在既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下由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决定。
IS曲线是商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由于利率和投资呈负相关系。
所以利率和收入呈负相关关系。
LM曲线为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与收入的组合。
货币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在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的假设下(即货币供给为常量),必须使收入与利率同向变动才能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亦即在LM曲线上,利率与收入正相关。
将IS曲线和LM曲线放到同一图上,二者的交点即为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收入水平和利率,这对宏观经济的分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利率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来讲,均衡的国民收入取决于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而达到一个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本目标,因而,对利率水平的调整直接影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态势。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利率水平会随之变化。
接下来,具体分析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利率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同利率水平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最后,分析政府应对经济发展变化所采取的利率调整方案,以及包括财政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的相应调整方案及其作用。
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实例分析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一、利率调整对经济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率是指金钱的时间价值。
利率上升或下降,会改变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行为选择,进而明显地影响经济运行,也会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到资本市场会直接造成股票和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化。
同时,基准利率作为资本市场定价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现代央行所倚重的。
利率作为“经济杠杆”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个人而言,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以后的消费部分。
利率变动会影响储蓄收益和个人储蓄倾向,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
(2)居民可用多样化的方式保有其储蓄——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而金融资产中,又有货币资产和股票、债券等非货币资产。
利率变动对通胀率和各种金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资产持有结构。
(3)利率作为企业借款的成本,对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总体来说,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会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
因此国家可以通过调节基准利率进行宏观调控。
(4)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从而会对投资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5)利息成本支付是企业盈利的最低界限,利率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提高利率可以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激励,使资源更集中于优质高效的企业,同时督促企业降低资源耗费速度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6)在宏观经济方面,利率调整可以在不扩大货币供应的条件下,改变社会资金总量和借贷资金的供给,从而影响总供求。
其主要体现在短期内对总需求的调节,利率降低一方面增强居民的消费动机,另一方面导致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总需求的增加,但是从长期看来,低利率导致的企业投资规模扩张会倾于增加总供给。
(7)由于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的价格也就越高,反之同理。
浅谈利率调整对经济生活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效应
我国利率调整的经济效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率已经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
作为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利率不仅调解资金的流动,还是连接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率调整会影响到经济体中的众多其他变量,进而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或是反向的作用。
由于利率调整的重要性,很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利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虽然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普遍的结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利率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
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利率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引导整个经济健康的发展。
利率也称为利息率,是指一定接待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存入或贷出金额的比率。
利率也被看作是借贷资金的价格。
利率政策是货币当局为了带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调整利率的方针和措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央行对利率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基准利率,并通过基准利率影响和指导市场利率。
利率调整的经济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从而影响经济体中的众多变量,如经济的增长、消费。
储蓄、投资等等,来实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目标问题。
中国存款利率的变化我国存款利率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来进行调整。
利率在我国经济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存款利率的变化)我国利率政策的作用机制在封闭经济中,货币供给减少是利率上升,导致借贷成本提高,进而影响投资、消费和总需求。
因而,当货币紧缩时,利率上升,总支出下降;当货币扩张时,利率下降,总支出上升。
我国在利用利率政策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是用到上述的传导机制。
但是我国利率政策在实施之后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率调整之后往往不能完全实现经济目标。
我国利率政策效率不高的原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有力工具之一,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里,央行都会用利率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利率的每一点变动都能迅速反映到经济领域的各个环境上。
分析我国利率调整的趋势
分析我国利率调整的趋势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利率调整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利率政策受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包括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胀、实施金融改革等。
以下是对我国利率调整趋势的分析:第一阶段:刺激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激发经济发展,中国实行了较低的利率政策。
这种政策鼓励了大量的投资和借贷活动,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
然而,这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金融风险的增加。
第二阶段:稳定调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经济和金融系统。
利率调控也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之一。
通过提高利率,中国试图抑制通胀和金融风险,并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化。
这一阶段的利率政策注重平衡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金融改革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
此阶段的关键目标是完善金融市场和促进金融机构的竞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逐渐放开了存贷款利率并引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这一改革使得市场力量更加直接地影响利率调整。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利率市场化试点,探索更加灵活的利率调整方式。
第四阶段:宽松政策和结构性调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这促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降息、降准等,以刺激经济增长和应对金融风险。
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增加,中国也开始注重利率调整对结构性问题的引导作用,比如鼓励创新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第五阶段:宏观审慎政策和利率市场化当前,中国正处于宏观审慎政策和利率市场化的阶段。
为了平衡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实施了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并加强了金融监管。
与此同时,中国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加强利率决策的市场化过程,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决策能力。
总结起来,中国利率调整的趋势是从扩张型政策到稳定调控,再到结构性调整和市场化。
当前的趋势是宏观审慎政策和利率市场化。
虽然中国的利率调整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政策目标的影响,但总体上中国利率政策的转变是为了平衡经济增长、通胀、金融风险和结构性问题之间的关系,并逐步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
利率对经济的影响利率是金融市场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它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利率对经济的影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利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 资本投资和货币政策调控利率是影响资本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利率下降时,借款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更容易获取资金进行投资。
这会刺激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同时,货币政策通常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整体走势。
例如,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胀等。
2. 消费和储蓄行为利率的变化也会对消费和储蓄行为产生影响。
较低的利率会鼓励消费者借款购买商品和服务,提高消费水平。
然而,对于储蓄者来说,较低的利率可能会降低储蓄的回报率,进而减少人们的储蓄倾向。
3. 汇率和国际贸易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汇率水平,进而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当一个国家的利率较高时,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而利率较低时,资金外流,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汇率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出口和进口的竞争力,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平衡和发展。
二、利率对微观经济的影响1. 借贷和企业融资利率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的成本和可行性。
较低的利率可以推动企业增加借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发展和扩张。
但较高的利率可能导致企业借款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运作。
2. 房地产市场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
较低的利率会降低购房者的贷款成本,刺激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交易量。
相反,较高的利率会增加购房者的还款压力,抑制房地产市场的活跃程度。
3. 股市和债市利率的变化对股市和债市也有重要影响。
较低的利率会刺激股市的投资热情,提高企业盈利预期,推动股市上涨。
同时,较高的利率可能使债券等固定收益类工具的回报率增加,吸引投资者转向债市。
总结起来,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它对宏观经济的资本投资、货币政策、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及对微观经济的借贷和企业融资、房地产市场、股市和债市等方面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摘要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一、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货币供给量没有增加,政府债券出售使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
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投资,引起了挤出效应,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投资的利率弹性大则挤出效应大。
二、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
在这种情况下,增税减少了私人收入,使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而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大,则税收引起的私人消费减少多。
三、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引起了价格水平的上升,这种价格水平的上升也会减少私人消费与投资,一起挤出效应。
四、政府支出增加对私人预期产生不利的影响,即私人对未来投资的收益率报悲观态度,从而减少投资。
五、在开放经济中当实行固定汇率制时,政府支出增加一起价格上升削弱了不过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出口减少,私人投资减少。
短期中,当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小于1大于0,但在长期中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则为1.由此得出,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在中长期,这些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The tendency for a goverment budget deficit to decrease investment.编辑本段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
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
中国历年利率走势
中国历年利率走势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利率走势经历了许多变化。
这些变化是受到了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政策调整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历年利率走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利率走势,可以看到中国经历了从高利率时代到低利率时代的转变。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经济刚刚起步,为了吸引资金和投资,央行实行了相对较高的利率政策。
这些高利率对于吸引国内外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增加了企业的借款成本,使得一些产业难以承受。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放松了利率调控政策。
1996年,央行开始实施市场化利率改革,引入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以及公开市场操作(OMO)等工具。
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市场决定利率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供求关系。
2000年代初,中国的利率水平开始逐步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和促进投资的措施,其中包括降低利率和刺激信贷。
此举有效地提振了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资产泡沫和债务问题。
从2010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利率走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为了控制通胀和加强金融监管,央行开始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逐步上升。
此举旨在防止投资过热和楼市泡沫等风险的出现。
虽然这对于降低通胀和维护金融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给企业带来了融资成本的上升压力。
近年来,中国的利率走势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
全球经济低迷和贸易摩擦加剧,使得中国出口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为了应对经济压力,中国央行多次降息和降准,以提振经济活力。
特别是在COVID-19疫情蔓延期间,中国央行频繁采取了降息和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措施,以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总的来说,中国历年利率走势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
从高利率时代到低利率时代的转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进展。
利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利率变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利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
因此,利率是重要的基本经济因素之一。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所有国家都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那么影响利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首先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周期。
危机阶段:利率节节上升;萧条阶段:利率降低;复苏阶段:利率较低;繁荣阶段:前期利率不很高,危机前利率上升。
二是通货膨胀。
会造成借贷资本金贬值,实际利率下降,因此,应该提高利率。
三是税收。
利息税率直接影响利率。
其次是政策因素,自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利率成为国家对经济活动实行宏观调节的重要工具。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把调节利率作为调节信用,从而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规定差别利率与优惠利率实现对重点产业、部门或项目的扶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完成国家预期的经济目标;通过规定和调整官方利率以影响整个市场利率的变动。
因此,国家经济政策对利率有重要的影响。
再次是制度因素,主要是利率管制。
在一国经济的非常时期或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利率管制也是影响利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有关部门实行利率管制,直接制定利率或利率变动的界限。
由于利率管制具有高度行政干预和法律约束力量,排斥各类经济因素对利率的直接影响,因此,实行利率管制的范围是有限的,而且,一旦非常时期结束或经济已走出不发达的阶段,应及时解除管制。
最后是风险因素,主要包括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偿还期风险以及政策性风险。
利率政策的经济效应分析
引言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经济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日趋明显,利率政策已成为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对利率政策的影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过激烈讨论。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2004连续8次下调利率,更显示了我国中央银行运用利率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的态度和决心。
可是利率政策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其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此段时间的经济运行情况,对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效应展开分析讨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其大小的直接因素应该是对资金的需求和供给。
但在不同时候和不同环境,决定资金需求和供给因素发展着变化,所以利率的决定理论也做着相应的调整,逐渐从利率的实物决定理论过渡到包括金融工具在内的各种商品的综合利率决定理论。
现将各种利率决定理论作简要介绍:(一)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世纪80、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
该理论沿袭了古典经济学中重视实物因素的传统,从生产消费等实际经济生活中去研究影响资本供求的关系,因利率的变化与资本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所以它是一种实物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认为贷方的资金来源于储蓄,而储蓄则意味着人们要推迟现在的消费。
由于“人性不耐”等原因,使人们偏向现在的消费。
因此只有在人们能从这种等待或者推迟消费的行为中得到一定的补偿,才会储蓄,而这种补偿就是利息。
一般来讲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
对资本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投资,而投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投资回报率与利率的关系。
当利率降低时,预期回报率大于利率的可能性增大,所以投资需求也会不断增大,即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只要利率与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存在差异,资本就会在储蓄和和投资两者之间发生转移,使利率和投资的预期回报率发生变化;只有当利率等于新形成投资预期回报率时,整个社会的资本供给才会等于整个社会的资本需求,此刻企业家即不会增加生产,也不会减少生产,整个经济就达到均衡状态。
货币政策和利率变动的效应
货币政策和利率变动的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日益加深,各国间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货币政策和利率变动的效应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货币政策和利率变动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效应不仅影响着各国经济体系的运行状况,同时也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货币政策和利率变动的效应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货币政策的效应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来调节经济发展。
货币政策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货膨胀率货币政策的一项主要目标是保持中低通货膨胀率。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货币政策可以影响价格水平。
调整货币政策可以对通货膨胀率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对于维持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
2.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也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货币宽松政策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相反,收紧货币政策会减缓经济增长,但可以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3.汇率货币政策也可以影响汇率。
货币宽松政策往往会导致国家的货币贬值,而收紧货币政策则会增加国家货币的价值。
货币政策对于国际贸易和投资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合理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利率变动的效应利率是货币市场的基本变量之一,它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利率变动的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支出利率对消费支出有直接的影响。
当利率较低时,消费者可以借更多的钱来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增加消费支出。
相反,当利率较高时,消费者容易缩减消费支出。
2.投资支出利率对投资支出也有直接的影响。
当利率较低时,企业可以获得便宜的资金来投资扩张。
相反,当利率较高时,企业的投资成本会增加,从而减缓投资的速度。
因此,利率的变动对于企业的经营和投资决策有着直接的影响。
3.汇率利率也可以影响汇率。
当一个国家的利率较高时,其货币的投资回报率较高,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这会导致该国货币升值。
guoneililv
一、九十年代以来人民币利率调整综述利率作为资金的使用价格,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中间目标。
中央银行针对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利率进行调整是世界各国的常见现象。
一个经济体中的利率是包括基准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市场利率等部分的多层次体系。
其中银行存贷款利率又可按期限的不同分为3个月、6个月、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类型。
在中国的各种利率中,银行存、贷款利率不仅是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也是公众心目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力的一类利率。
为论述方便而又不失之准确,本文选取我国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其为代表来反映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地发展,中央银行调节利率的频率明显加快。
自1990年以来,央行先后对一年期存款利率进行了16次调整,在时间上显示为一条先高后低,变化幅度逐渐趋缓的曲线(见下图)。
从1990年4月15日至今约17年的时间里,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最高曾达到10.98%的顶峰,也曾有低于2%(1.98%)的低利率时期,期间经过了两个波峰和两个波谷。
(见下表)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大致将1990年后人民币利率水平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一)1990年4月15日至1993年5月14日。
央行两次降息(1990年4月15日的利率调整不计),利率从10.08%降到7.56%。
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治理整顿虽然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对经济的过度打压又导致市场销售趋于疲软,商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生产面临困难,从而经济增长陷于停滞。
正因为如此,央行试图以降息来刺激经济复苏。
(二)1993年5月15日至1996年4月30日。
央行两次升息,利率上升至10.98%的高点。
当时的背景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膨胀造成通货膨胀加速。
与此同时,股票热、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也推波助澜,致使通胀率居高不下,对经济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1993年起央行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干预经济,升息以抑制通胀,同时1995年1月和7月还两次调高了再贷款利率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年以来我国利率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自1992年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率开始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
从92年至今,利率的变动对走向世界的中国经济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条件。
本文从相关宏观指标分析出发,结合实证分析,剖析这一时期利率变动带来的经济效应。
现代市场经济决定了利率是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效应的经济杠杆,从宏观上它能影响经济的运行,微观层面上则与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
国内学者对我国利率变动与经济效应之间做了相关研究,如:张荔(2003)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名义利率每上升1%,GDP增长率下降0.07%;实际利率每上升1%,GDP 增长率将增长0.22%。
1这是利用数学工具对两者变动的量化分析,有一定的借鉴。
通常从学理上说,利率变动的因变量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储蓄和投资
由于储蓄是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的剩余,因此,利率在此中则起到了调和消费和储蓄的作用。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储蓄的总量与存款利率的变动成正比,与此同时,利率变动也调节居民的资产持有结构。
对于企业来说,利率构成了其借款的成本,当投资项目收益既定时,社会投资规模与利率的升降反向变化。
这种借款成本的变动通过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从而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差别化的利率政策对投资结构进行调控。
二、借贷资金供求
以利率决定理论为基础,利率与资金需求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高利率使得企业、个人获取资金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资金需求;低利率会导致借贷资金供给减少,但由于一国借贷资金的供给主要受其本国经济发展规模和货币政策影响,因此借贷资金供给的利率弹性较低。
三、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定时,资产价格与贴现率的利率水平成反比。
因此,在日常投资活动中,加息被视为利空房地产价格和证券行市,降息则是利好因素。
四、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是自负盈亏的行为主体,利息成本支付是其盈利的最低界限,高1许婷:《中国利率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利率水平会将一些经营效率低下的企业淘汰出局,使资源更多集中于优质高效企业,从而优化资源配置。
从92年以来,我国存贷款利率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步伐,以发展经济保持稳定为目标进行了多次调整。
总体上看,1993年连续两次上调存贷款利率;1996年-2002年连续八次下调存款利率水平, 连续七次下调贷款利率水平;2004 年12月同时上调了存贷款利率水平;2006 年4 月上调了贷款利率水平;2006年8月19日同时上调了存贷款利率水平一直持续到2007年12月。
如图一所示:
图一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由于1992年——1994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之时CPI数据(如图二)显示出了通货膨胀的预期,于是连续两次提高存贷款利率有利抑制高通胀,并且中央银行提出了开办保值储蓄的业务,以期吸引储户。
这都为实现96年经济“软着陆”奠定了基础,成功避免了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和失业,结果也使得经济的发展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96年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动年,在前期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之下宏观经济运行良好。
但是95年上半期,金融机构的新增存款大大超过了贷款总额,并且物价上涨趋势回落,一直到96年企业的生存状况又成为了加息的推动力。
此后,为保证经济发展“低通胀,高增长”的态势并缓解内需不足的状况,央行便开始了连续的降息政策。
这阶段的利率变动对储蓄存款的影响可以由图三和图四看出,利率调整对存款、贷款总量变动的影响较小。
1993年8月至2005年9月,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与储蓄存款月增加额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与储蓄存款月增加额相关性也很小。
1996年5月到2002年2月,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这一期间,一年期名义存款利率、实际存款利率与储蓄存款月增加额相关系数表明,无论是针对名义利率而言,还是针对实际利
率而言,存款利率下降,储蓄存款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一年期贷款利率与贷款增加额也呈较弱的负相关。
总之,利率调整对存贷款增加额的调控作用较小。
从其相关性的角度来看,储蓄存款与利率变动的理论效应并非符合,这与居民的投资心理有关,储蓄是较为保守的一种投资方式,同时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增加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倒挂现象。
图二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三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四
其次,利率的投资效应可由图五看出,城镇居民对房地产的投资在98年以前是小幅下降的,主要是受到严格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和按揭政策制约。
但是在99年以后,个人住房的商业贷款利率(5年以下)从99年9月21日的5.31%降到02年2月的4.77%,5年以上的则从5.58%
下调为5.04%。
同时,5年以上的公积金贷款利率变为4.59%,5年以内的按4.14%执行。
2002年2 月21 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再次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水平,5 年以下(含5 年)由现行的4.14%下调为3.6%,5年以上由现行的4.59%下调为4.05%。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99年起,房地产投资的比例大幅增长,由此我国房地产业开始进入复苏阶段,国房景气指数超过100。
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迅速增长,由1997年末190亿元增长到2004年15922.3亿元,7年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增长了约84倍2。
商品住宅房价格连年飙升,在04年涨幅甚至超过了10%,为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央行从04年10月开始提高个人住房商业贷款利率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以期压缩住房需求,避免带来过多社会和经济问题。
但是由于对房价有上升的预期,因此对房地产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对提息的反应不会太明显。
以04年为起点,国家的货币政策趋于从紧,持续的提高贷款利率虽然让一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但从宏观层面上讲,这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用发展资金,缓解部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的流动资金紧张状况,从而达到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上下游的连带关系,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必然推动各
2陆前进、卢庆杰:“我国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新金融》2006年第10期,第17页。
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最终影响到CPI,而2010年以来的多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其抑制通胀的政策意图不言而喻。
提高利率对于投资的影响还表现在股市上,通常来说,利率下调时,股票的价格就上涨;利率上升时,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
因此,利率的高低股票市场的调节也至关重要。
一方面,贷款利率提高会对上市公司造成高负担的利息,影响其盈利水平以及分红派息,最终会因对公司估值水平的消极而导致股价的下降,反之则会上升。
如:在贷款利率达到10.08%的当年,中国许多企业遭受了全面亏损。
其次,利率变动还可能造成资产组合替代效应,利率变动通过影响存款收益率来左右投资者的投资结构选择,如高的实际存款利率会使投资者选择风险较小的银行储蓄或者政府债券,从而减少对股票的需求。
再者就是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影响,由于股票资产的内在价值是由资产在未来时期中所接受的现金流决定的,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一定风险下的贴现率呈反比关系,贴现率的上调会导致股票内在价值的降低,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
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非宏观政策因素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利率的调整与股价变动之间有迟滞的特点。
利率下调首先引起居民储蓄减少,减少资金增加了股市的货币供给量,使得足够多的资金流向同样多的股票,引起股价的上涨。
从96年5月连续八次下调存款利率直到02年,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为1.58%,储蓄逐渐转化为股票投资。
1994年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率45.6%,之后增幅连年下滑,而同期股票市场则发展迅猛,99年下半年,储蓄转化为股票投资愈发明显,到2000年,储蓄增长率仅为7.9%,而股市则欣欣向荣。
2001年股市波动使得股价大幅下降,于是居民储蓄增长率回升到14.7%。
图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利率变动还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套利性的短期资本流动会驱使高利率国家的货币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而低利率国家货币在元气外汇市场上升水,并且升贴水率等于两国间的利率差。
提高存款利率会吸收储蓄存款,使得对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收益会提高,从而本国汇率会上升。
04年以来对利率的调整,提高贷款利率同时存款利率不变,这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和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地位的保持。
总的来说,利率变动会对国民经济的各项宏观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储蓄、投资、汇率不一而足,但是利率并非单独起作用,它与各项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从而保证了中国经济将近二十年的总体平稳快速发展,避免在较快增长态势的同时出现过多的结构性矛盾和泡沫,为国民经济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