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需要法治2

合集下载

九年级政治背诵资料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九年级政治背诵资料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1.说说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与人民民主的历程。

①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和外敌入侵,渴望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作出了艰辛的尝试,均不能成功。

③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2.民主在价值上的要求是什么?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什么?①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②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3.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什么?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

5.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或: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①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是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②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量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③有事好商量,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④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什么意义?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7.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有哪些?★①发展选举民主;②发展协商民主。

8.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有哪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9.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有哪些?★★①民主选举。

②民主决策。

③民主监督。

10.推行民主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①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防止滥用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②有助于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11.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是什么?或: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生活?★★①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辞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④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政治与法治(2)

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课件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三政治与法治(2)
内涵 是指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
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其代表性法典为《唐律疏议》
中华
①春秋战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发展 ②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礼法结合
法系 历程 ③唐朝: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
④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最终失败
⑤ 法的制定侧重程序
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
法的 特征
(作
(2)法是由国家制定 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①制定: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 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成文法, 如制定《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3)人权的法治保 障取得巨大成就
(4)全面依法治国 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在推进①全通面过依经济法社治会国发的展伟改善大人进民程的中生,存权尊和重发和展保权障,通人过权宪成法和法 为立法律 ②的保将一障人项公权民保重的障要基 贯原本穿则权法。利治和建自设由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
贡献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二:追寻真理——引领法治中国的真理之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露资本主义法的本 质时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 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 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 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 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
基 本
法治国的总 方
目标与原则 式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八 课

法治中国建设说课稿

法治中国建设说课稿

法治中国建设说课稿一、说教材法治中国建设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本文以“法治中国建设”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法治的内涵、意义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的现状和路径。

在教材中,本文具有以下作用和地位:1. 作用: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热情。

2. 地位:本文位于教材的第四章“法治与公民”,是该章节的核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文介绍了法治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为后续学习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3. 主要内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法治的定义和特点,强调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第三部分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路径和措施,包括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全民法治意识等。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路径和措施。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法治中国建设的实例,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认同法治中国建设的意义,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法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路径和措施。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教法:1. 启发法:- 通过提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法治中国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说课稿(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说课稿(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主要围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现状以及青少年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情况,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为我国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法治建设,提高法治素养,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现状,认识法治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现状,法治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如何为法治中国建设做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4.案例分析: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6.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法治建设中国历程 + 现状 + 重要性8.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九年级上政治环境知识点

九年级上政治环境知识点

九年级上政治环境知识点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为什么要厉行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七单元 建设法治中国 第15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2框《法治国家进行时》导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七单元 建设法治中国 第15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第2框《法治国家进行时》导
(1)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努力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文明个方面加强管提供服务。政府要9至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法行使权力,该管的要管住管好,超出政府法定职能的事项,不能乱作为、滥用权。
(2)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要严格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城市管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人们普遍关切的重点领城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执法人员要坚持公正文明执法,尊重和保障人权,不能粗暴对待当事人,不能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保证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学习重点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学习难点
党的领导、依法行政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根据预习提纲,在书中标注相关问题及层次)
一、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1.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
2.怎样坚持依宪治国。
(1)依宪治国就要把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保障,切实维护好宪法根本法的地位,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凡是违反宪法精神的都要予以废止或纠正。
①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宪法观念
②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
③增强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④从根本上遏制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为此,我们青少年的具体行动应是( )
①增强宪法意识,认真学习、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2)在我国,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党领导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党保证执法,使各级政府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党支持司法,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保证公正司法;党带头守法,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党员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结构】【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建设,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一框“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历程”,回顾了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着重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为我国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法律依据。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认同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依法治国的信心。

科学精神:引导学生科学理解法治建设的进程是逐步深化的。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

法治意识:树立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法治意识,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教学重点】1.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1.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议题一:追本溯源——中华法律的演进学生活动:结合视频内容和教材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内容一、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2.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提高立法质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3.加强法律的实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4.加快推进司法改革5.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立足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际,直面我国法治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

本讲将从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三个方面做深入分析和解读。

一、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此之前的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

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确立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起建设,这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基本路径。

这也是我们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放在一起,把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放在一起,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3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精品课件 第3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2)

拓宽教材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 以叔向为代表的贵族阶级为何反对颁布成文法?这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原因:维护贵族统治,法律不公开,贵族拥有解释法律、免于刑罚的 特权。 实质:是一场新旧势力的权力之争。
图解历史
《韩非子》中的核心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秉 持进化论的历史观,主张极端的功利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而没有 仁爱,强调以法治国,以利用人,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 了重大影响。
史论史识
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的不同
项目
德治
法治
哲学基础 源自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础 源自法家思想,以“法”为基础
政治思想 “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
人性论 性本善
性本恶
统治方法 重视统治者的教化和道德 君主应当实现专制,提倡法、术、势
历史观 违背时代发展趋势
演变
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 唐律疏议 》
特点 唐律是 礼法结合 的典范
影响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 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
(2)唐朝的礼治
内容 732年,唐朝政府颁行《 大唐开元礼 》,分吉、宾、军、嘉、凶 五礼
——摘编自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教你读史
① 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属于中华法系 ② 中国古代法律皇权色彩浓厚 ③ 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礼法结合的特征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 的原因。
提示 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 并行。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 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

中考总复习道德与法治2-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中考总复习道德与法治2-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3.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怎么做? (P45) (1)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 (2)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 (3)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 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2)外部: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中国的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 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③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 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各个领域 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
2.当前我国面临的风险与挑战。(P43~45) (1)国内:①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几十年高速发展所积 累的矛盾与风险急需得到稳妥处理与解决;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劳 动力素质的提高,“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2)国际: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不少 困难和风险。
2 数据聚焦 考点精讲
考点 一 中国担当,中国影响 考点 二 文明交流互鉴 考点 三 机遇与挑战 考点 四 携手促发展
考点 一 中国担当,中国影响
1.中国与世界的关系。(P28) 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 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1)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升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 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 的维护者。(P31) (2)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担当2

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中国担当2

显示 智慧
贡献 智慧
增长 智慧
实现 智慧
1.中国担当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2.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 中国智慧
3.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增长智慧 ,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4.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更好维护我 们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 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业”。 21亿人,较2016年的8.
03 贡献(解决贫困) 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 我毫不怀疑中国对透明度和保护世界人民的承诺。 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 ,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 前段时间,为保证本国市场的供应,韩国决定限制对华出口口罩。 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 不断增强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办事的实力 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不可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更好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中国担当,向世界展现了大国风范,显示了中国智慧 ②面对世界环境问题:中国提出“走绿色、低碳、环保发展道路”巴黎气候大会; 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 04 目 标
探教学究目感标 悟
中国担当的积极作为?(中国大国担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有限的资源,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仍处于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基本国情
没有变
10 全面深化改革
0 走和平发展道路 1
2 统筹国际国内
0 两个大局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7章第2节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三 第7章第2节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2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七课围绕我国为什么进行法治问题,重在说明我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主要探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实践,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的,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进程,明确新时期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需要全方位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化水平。

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回答了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阐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坚持的原则,为我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指明了道路,我们要从中理解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一、教学目标1. 必备知识:依法治国的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因。

2.关键能力:学习和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注意法律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步掌握从法治的角度分析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

二、学科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认同我国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的正确性;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能够实现公平正义。

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明白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底层设计,理解依法治国方略的系统性、渐进性和持久性。

理解该目标和原则符合我国国情。

3.法治意识:明白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树立法治观念,将法治与生活结合起来。

4.公共参与:通过各种渠道参与到国家立法中去,同时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营造法治中国的氛围。

1.教学重点:全民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的原则。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为什么和怎样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和怎样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pptx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pptx

返回目录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4. 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60考
(1)①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②使 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③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 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④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 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 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
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明考法·针对练 考法 知识点2在中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厉行法治的要求,常以法律法 规、政策文件、违法案件等为素材,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中考查, 设问以说明类、认识类为主;此外,还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考查。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现场互动】
同学们了解了近年来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举措及有关青少年
的典型案件,并作出了下列讨论:
结合全面依法治国的四个方
面作答
结合青少年厉行法治的做法
作答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2)(中考新问法·观点评析)请你对小江和小美的 观点进行评析 。
规范作答
评析类设问,先判断观点正确与 否,再结合教材知识组织答案
执法
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网络诈骗是严格执法的表现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返回目录
选项
时政热点
教材知识
中国人大网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

我国坚持依法行政
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建设法治社会的原因

建设法治社会的原因

建设法治社会的原因
关于为什么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解答如下: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社会秩序:法治社会建设建立了一套公正、透明、规范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执行机制,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可以维护社会秩序,防止与社会安全、公共秩序有关的问题发生。

2.保障公民权益:法治社会通过法律的保护和规范,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权益以及其他各种合法权益。

3.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社会建设为每个人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法律保护,减少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4.促进经济发展:法治社会营造了稳定、公正和透明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经济主体的信心和创造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法治社会建设能够树立公民的法治意识,加强法律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促进社会文明和道德进步。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第2课时凝聚法治共识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下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的第2课时,主要内容是“凝聚法治共识”。

这一课时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是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法治手段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对于法治的概念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他们可能对于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如何凝聚法治共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法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凝聚法治共识的方法和途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法治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增强法治意识,培养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凝聚法治共识的方法和途径。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对于法治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法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于法治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关于法治的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凝聚法治共识,学生可以结合案例和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表达。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读后感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读后感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读后感【最新版3篇】篇1 目录一、引言1.介绍背景: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阐述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据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保障公民权利。

2.坚持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三、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措施1.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立法,确保法律体系完备、科学、有效。

2.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保障法律实施。

3.普及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法治建设,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四、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意义1.保障社会稳定:法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促进经济发展: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提升国家形象:法治国家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篇1正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严格执法、普及法律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完善法律体系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

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确保法律体系完备、科学、有效。

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法律的监督和执行,确保法律得到严格执行。

此外,还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其次,严格执法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

我们要加强对执法机关的监督,确保执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同时,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第三,普及法律意识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保障。

我们要加强对公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同时,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提高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能力。

第四,加强国际合作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法治建设,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

同时,要加强对国际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应用,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法治中国》第二集观后感

《法治中国》第二集观后感

《法治中国》第二集观后感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19日晚8时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2集《大智立法》。

该集主要围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一主题展开,围绕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与精神相一致,与人民意愿相呼应等内容,突出立法的引领作用,推动作用以及对于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五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方面的成就,令国人热血沸腾,这绝对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成就。

立法保障人民权利。

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

面对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痛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我国立法建章立制、定分止争,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破解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最顽固的症结,保障人民权利,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立法适应改革需要。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我国立法与改革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通过立法做好顶层设计、引领改革进程、推动社会发展。

全面二孩法律、外资企业法律修改,我国立法都与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我觉得这就是科学立法的本质要求。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一部部与时俱进、保障民权、适应改革的法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法治中国》第二集观后感【二】在观看完第二集《大智立法》后,使我认识到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大以来的这五年,通过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意愿。

“良善而科学的立法,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使人民群众充分体会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生活的幸福安定”。

《法治中国》第二集观后感【三】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之《大智立法》已经播出,通过观看,深有感触。

古语有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但凡是成功的执政者,无不视立法为治国之要务、理政之圭臬。

法律作为一种约束的手段,提供最新和免费模板参考不仅仅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国家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传统中国的那种法治,那种建立在小 农经济基础上的法治。事实上是过去一百 多年的时间,从辛亥革命,甚至更早,从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直到今天,中国社会 的最重要问题就是要变农耕社会为一个现 代化的工商社会。
• 熟人社会对人的约束作用
• 无论是农耕社区还是较少人员流动的城 市单位里,在这种熟人社会中生活的最大 好处就是不需要太多国家法律直接规制, 熟人之间的经常交往,构成一种反复博弈 的关系,通常会迫使双方都遵守规定。
中国为什么需要法治?
中共第十八届四中全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次会议是我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
中央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目标。
讲课提纲
• 我今天主要讲这么几个问题: • 第一个,什么叫法治? • 第二,为什么中国社会转型会需要法治?
• 当代中国根本性的法治因素: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
• 法治的意义就开始浮现出来了,并且 首先是老百姓的直观需求。他们可能有两 个最基本的法治需求。
• 中国社会的变化
1.单一利益社会→利益多元化社会 2.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3.禁止人口流动→人口自由流动 4.无人权意识→人权意识增强 5.政府公信力极强→官民相互不信任 6.单一核心价值观→多元核心价值观
第三,当代中国法治面临的问题。 • 最后简单讲一下我对这个前景的预测。
• 法治是一种有序的生活状态
• 首先简单说一下法治。一般来说,我们 现在讲法治,往往侧重好讲国家通过制定 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但法治,在我看来, 是整个社会有序的生活状态。用中国人最 习惯的话讲,就是有规矩,方方面面都要 有规矩。
• 古人不称其为法治,而是叫“文治”,与平 定天下的“武功”相对。文治的核心就是要通过 古代的政治文化精英,依据全国统一尽管比较粗 略的文字表达的规则来治理整个国家,规范王朝 的机构和官员的运作,保证国家政治的统一和稳 定。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全国统一的推 举、察举和科举,以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等等就 是法治的一些重要方面。当然,这种法治与现代 社会的法治区别是显著的。区别是什么?最重要 的是社会经济基础不一样,当时大致是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而现代法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工商 业发达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其他风险也开始增加,
要求加强监管,刚开始是产品质量问题,近年来,
则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这也要求更细致严格的
法治。但对这个问题需要有更现实和透彻的理解。
许多人认为,这些问题是中国人的道德败坏、衰
退引发的。我认为这个判断基本错了。在我看来,
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其实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波动,
配。这就必须以法律和制度方式来实现。

稍微回顾一下,1995年我们制定义务教育法,
九年义务教育,这意味着每个人有义务去上学,
不是国家有义务让你上学。父母亲必须把孩子送

在过去10多年来,这方面的法治在快速推进。
为什么必须是法治?不能靠慈善事业吗?不可能,
也不能。慈善是我可以给张三,也可以给李四,
解决问题;社会也需要;但只能是一个补充。而
民生必须是制度性的,因为这涉及到此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分

普通百姓不容易关注法治在这一方面的发展,
其实却非常重要。因为,从前面的论述就可以看
出,整个中国的法治变革就是因为市场经济的需
求,人、财、物、信息流动起来了,社会秩序有
了很多变化,没法诉诸传统的熟人社区或与之相
应的机制,必须由国家提供法治的保障。就此而
言,市场经济是推动法治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
的力量。
另一方面,社会人员的高度和快速流动,
也会引发违法犯罪的急剧增加。各地的统 计数据,包括国外的,流动人口都更容易 违法犯罪,多种因素促成。包括缺乏归宿 感,包括总以为自己可以逃脱惩罚,包括 没有熟人的眼睛注视和社区的舆论压力等 等。
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普通百姓不一定察觉和关 注,但实际上已经大量受惠的是,法治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需求,要推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要用明确的规则来 吸引外商和外资等等。在这一方面,尽管出现了 其他一些问题,但总体来看,我认为,法治其实 是相当成功的,也是很有成效的。
问题出在,先前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在小群体中,
那是人的道德情感和社区舆论压力通常就足以应
对的。
• 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与老百姓的法治 需要
• 有关民生。在农耕经济下面贫富差别一 般不会过分悬殊,因为他主要靠体力。没 有强大的市场,智力能起的作用不大。在 农耕社会,我身强力壮挑两百斤,你体质 不行挑一百斤。
• 传统中国社会当中最基层的老百姓的 日常生活秩序是不太需要国家正式法律保 护的,这并不是中国人不懂得法治,而是 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令大多数普通人,生活 在熟人社区,不太需要法治。但就整个中 国来说,法治也还是重要的,特别是在治 国这一层面。
中国古代社会和国家的治理实际上可 以说有三个层次,齐家(其实是农耕社 区)、治国和平天下,法律主要用来治国, 或是治吏,大致公正地选拔调配和升迁官 员,保证整个国家的结构运作,防止地方 分裂势力。而基层社会治理基本靠的是熟 人社会发生的规训机制,靠儒家教训。平 天下则有关边疆治理,有点类似于民族区 域自治。
排各种生活的一个重要根据。
• 广义的法律规则在社会生活无处不在,无时 不在。在家庭、社会层面、职业层面,合作会改 善自己和合作者,会增加各种财富的积累,也包 括个人的福利。

因此,中央强调的全面依法治国,在一定意
义上,就是强调法律不仅在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
生活,而且在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
要。
• 社会方方面面有合乎情理的可行的规 矩,社会有序,我们就可以大致称之为法 治。法治并不等于国家把方方面面都用法 律管起来。

为什么社会要有序,要有法治?法治的好处
是什么?就是社会要有序才能给大家确立一个稳
定的秩序,否则,我们如何投资安排自己生活,
从事自己的事业?如何同别人进行合作?因此,
许许多多自然界的秩序,自然规律,就是我们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