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2001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 韵味 语文天地》优质课教学设计_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教学设计及反思
《对联》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学生对联项目学习的视频
一、回顾项目活动
我们在寒假中,走进对联,经历了寻对联、知对联、研对联、创对联,同学们兴趣盎然。今天我们带着自己喜欢的对联,进一步走近对联。
二、看一看,知晓对联特点;
谁想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对联。
我们就一起分享自己的对联,思考有什么特点,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对联进行讲解。
特点字数相等、长短不同——最长360字;最短墨——泉
词性相同、平仄相对——针对自己的对联讲一讲
结构相似、断句相同——读一读自己的对联,读出结构断句
内容相关、意义相连——针对自己的对联讲一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项目学习中积累的对联,探究对联特点,更加激发学生兴趣。】你能说说这些对联描写的什么事,展现什么情?——人的一生很多情景都在用对联
三、填一填,了解对联应用;
(一)活动一: 填一填
给括号里填上数字,读一读,说说是描写什么人的,展现什么情?
答案:
※走遍万里河山,搜尽奇异美景;拍出一腔热枕,展示亮丽风采。
——摄影师艰辛热情敬业
※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凑文。
——作家坚持原创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史,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提示拓展:
这对联的来源自1991年《中国教育报》征联,河北有位老教师看着他一生钟爱的书架上的各种书籍,自然工整地书出下联。
——你能说说这些是什么书吗?
十卷诗赋应该是来自诗赋全集十卷。
九章勾股来自《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着,第八章“方程”,第九章“勾股”。
八索取自《春秋左氏传》。八王之法的文字读物。
七纬:书名。汉代方士化的儒生依据附丽经义制作的《尚书纬》、《诗纬》、《易纬》、《礼纬》、《春秋纬》、《乐纬》、《孝经纬》的统称,也称“七经纬”。
六艺:《易》、《尚书》、《诗》、《礼》、《乐》、《春秋》。
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三字:就是三字经
两雅:大雅和小雅
一心:按本人理解应该是作者自己的一身,及一心一意的为教育事业奋斗,培育英才。一心可能是指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穷人自尊
——拓展:数字特点展现了自己“缺衣少食”的生活现状,猜猜他的横批是什么?讲解引申“没有东西”,也就是“南北”。据说这个穷书生就是以后的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也有人说送物品的县令就是郑板桥。无论哪个版本都展现了人们对对联的喜爱。
——由此你能想到哪个对联?(“甲乙丙,丑寅某”“一二五六,七八九十”)(二)活动二:写一写
金圣叹自幼聪慧,一次去应童子试,看见篱笆下开着一朵鲜花,连忙跑去摘下,边走边
闻,不知不觉进了考场,忽见主考官(老宗师)坐在堂上,连忙将鲜花藏入袖中,谁知老宗师早已看得一清二楚,随口说道:“小童子暗藏春色。”幼小的金圣叹已知事情败露,只好回答:“(老宗师)(明察秋毫)。”老宗师听到对自己的夸奖,不禁大笑起来。
谁能给大家说说金圣叹这个人,“明清第一怪才”,希望大家还可在再去读读他的对联故事。
(三)我们从时间、空间,从人物、情感、故事等各个方面交流了对联,你有什么发现或是感受?(应用广泛 展现文化)
在这里,我引用《中国楹联报》的一句广告语,这副对联你又发现什么了?(冠顶,还特别具有艺术性)
【设计意图:对联运用广泛学生有所感觉,但很少从对联内容上去考虑。结合学生思考的薄弱点,进行活动创设,深入理解对联的广泛应用。】
四、 连一连,感受对联趣味
我们现在连一连,看看对联有趣在什么地方。
◆ (双关法) (回文法) (顶针法) (比拟法)
◆ (比喻法) (夸张法) (拆字法) (反复法)
双关:利用汉字的同音异义特点,似说甲,实指乙,一语双关,含而不露。
回文: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顶针:是指对联的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或词,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或词,使相邻的两个
分句,首尾相连,一气呵成。
比拟: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
比喻: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去说明,形象直观,生动而贴切。
夸张:把事物故意夸大或缩小,极力渲染。
拆字:把文字拆开,把偏旁组合,构成字面上的对偶关系,进而写成的对联。
反复: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让某些词语在句中反复出现。
【具体内容】
1. 香山碧云寺云碧山香;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回文法)一处景观
(写的是南方的黄山、北方的香山,运用回文的手法,写出了黄山秋日之美,香山天蓝、
云白、山色宜人,对比出两种景观。
)
2.咸蛋剖开两叶舟内载黄金白玉;石榴打破一花罐中藏玛瑙珍珠
写的是(食物),运用的是(比喻)手法,形容(其色彩和形状的美好,让人馋涎欲滴。)
3.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写的是(天地大自然)。运用的是(比喻兼夸张),表达了(大自然的清远寥廓,人的一种阔达豪情,情趣盎然。)
4. 秋月月月月台上赏月;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顶针法)一种悠闲
(写了秋、夏两个季节人们的休息方式,运用了顶针法,描写人们秋日经常在月台上赏月,夏日经常在井台聊天,展示了一种悠闲生活。)
5.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谐音法)一部历史
「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文不如武
「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文胜于武
表面看写的是橹和帆,笛和萧,实际上写了四个历史人物的比较。
【设计意图:利用对联特有的创作手法,从内容、手法、表达情感几个方面思考、批注、赏析,进一步感受对联的趣味,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灵活。】
五猜一猜,明白对联来源
(一)这么有意思的对联从哪里来的呢?你猜一猜吗?逐条给出,猜测起源
1.我们中华民族喜欢偶数,对称。例如四合院、室内家具、朝臣上朝等融会了民族的对称美。
2.古老文学中对偶句很早就出现。在《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楚辞离骚》中“为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论语》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在近体诗律诗中更加强调了平仄和押韵,形成对仗,被称为“格律”。最后杜甫定格成型。
4.对联几乎全部继承律诗的格律做法,只是在字数和分句数目上更加灵活多样。我们可以把律诗算作对联的直系源头。明清成为对联的出成熟时期。想学习创作好对联,应该具备深厚的古典诗词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