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近期读了陈华彬梁玲编著的《小学科学教育概论》。些许思考随便写写。

[原文摘录] 根据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莱德曼的调查报告,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各界学者对科学的本质的已达成广泛共识:(1)科学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科学需要证据;(3)科学带有主观性,因而科学家应努力识别并避免偏见;(4)科学是逻辑推理及人类想象和创造力的结合;(5)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影响。

我的思考:不论我们的科学教育家、科学史学家以及哲学家怎样去用文字阐述科学的本质,作为从事一线的科学课教学的教师,首先应该理解科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应该是一种对自然事物探究过程中求真求实、注重证据的态度,

也是一种了解和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中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是用科学课的三维目标: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落实的。

至于我们是否真的落实得很好,正像郁波老师提出来的,我们应该去关注我们的科学课是怎样体现科学的本质,是怎样培养儿童求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在我们现在的科学课教学中,是不是忽视了求真的本质的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去研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不够求真的做法和现象。

我认为在以前的课堂上确实存在不求真不求实的现象,在下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会重点去关注以上问题,首先把自己的科学课上真实,不能出现教师权威的现象,要把孩子们的问题找出来,大家一起解决,不敷衍学生。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和事实求实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原文摘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听过的信息易于忘记,我见过的事物便于牢记,惟有我亲自动手或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才是我真正理解的东西”

我的思考:不同说法隐藏着不同的教育观念,我很赞同有人分析“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实际是把学生的大脑比喻为装水的容器,知识比作了流水。这里隐含了“填鸭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不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记得法国的做中学用了这样几句话来阐述了’You hear , you fover’ “You see, you remember.” “You do ,you lean.” 稍微懂一点英文的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所谓的”Hand on”方案和美国教育界流传的上述说法是一致的,其实它的源源是来自中国,原文为“耳闻易忘,目睹为实,躬亲则明”,出处还有待查实。

这让我想到前几年听说的一个讽刺故事,大致说的是一个留美的中国大学生,居然不知道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到

这里,其实相比之下,我也自觉惭愧,我想我们作为教师,也应该读一点关于我国著名教育家的一些书吧,不说古代教育著作《论语》《学记》,也不说孔子孟子。至少也应该中国近代和现代教育家的书吧,可我居然没买过也没有看一本叶圣陶、陶行之先生的著作,论语倒是有,也读过背过一些,可领会也不多。还真得给自己加加油了,要不然真会被社会所淘汰掉,也不愧当老师。

[原文摘录]目前所讲的建构主义通常是对几种认知流派(如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杜威等)的综合,同时也得到了最新脑科学研究结果的支持。

我的理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在写论文时引用了“建构主义认为......”这样的字眼,学习了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这一节,我大致了解到建构主义的含义。我们在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面其实也包括了建构主义理论,可以理解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

中的“主角”和“中心人物”,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为学生建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提供服务的。

在皮亚杰的认知科学理论中,他认为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起学习过程可理解为不断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可理解为输入的信息和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适应,信息经过重组结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顺应则是输入的信息与个体现有的认知不相符合,个体必须修改原有认知结构以便建立新的平衡状态。如果我们在教学当中营造一种使学生保持“好奇”的环境,可以驱动学生去探究发现周围世界,从而不断地组织、建立和发展认知结构。我想,目前我们所提倡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方式应该是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

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建构主义。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其“最近发展区”不断上移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在

于思考如何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对儿童的学习给予恰倒好处的指导。我们在老师们的论文中可以看到“跳一跳摘桃子”的观点也应该是基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提出的。

帕斯纳提出儿童概念发展与转变过程的概念转变模型(CCM)。儿童学习科学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由新概念替换旧概念的过程,与科学史中科学概念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发展过程相类似。从下面教学的角度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我们也见过这种教学模式。首先运用“差异性”活动让学生观察到与自己预想完全不同的实验结果,(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挑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导致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概念的合理性。最后通过评价检测学生是否实现了从非科学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例如:四年级科学教材的“溶解”一课,教材提出面粉在水中的现象是更像食盐在水中的现象还是更像沙在水中的现象,最后通过过

滤、沉淀、蒸发等实验的检验更加规范了学生对“溶解”这个概念的认识。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小学科学课本中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

林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