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重点知识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 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 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 与强力推行。(任答2点即可) (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 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
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
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
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
行。
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A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 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 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 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 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也夫木羲。治之《缘天人明保夫下也夷天犹。待留反以下 曳 臣访君对民之 ( 之录主君大 与》y为制è,君主,本。非,拖专(一名拉制民人异)(本之而大君思所实木臣想同能然分耶治,,。,治…民而…)贵分君;君—治与君轻—之臣臣)摘以,;自群共黄工曳宗。 材料二平史等论。
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
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 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②统治者的推崇。
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 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 行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其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

以下是儒学发展演变的大致历程及其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是儒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诸侯国的战乱不断,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和“君子”道德规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来的儒学奠定了基础。

2.前秦至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07年):在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法家思想,但这种思想并未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汉朝时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与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相结合,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3.宋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这一时期是儒学发展的鼎盛阶段。

宋代推崇程朱理学,将其作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在科举考试中推广。

明代时,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念,强调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清代则注重经世致用,倡导实践、务实的儒学思想。

这一时期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学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社会动荡和道德危机:中国古代的动荡战乱和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儒学提供了一种恢复社会和道德秩序的思想体系。

2.统一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政治体制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统治者通过采纳和推崇儒学思想,加强了对统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3.教育制度的推广:古代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将儒学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得儒学成为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途径。

儒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也促进了其发展。

4.儒学本身的魅力和适应性:儒学强调道德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需求与儒学思想相契合,使其能够在不同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变化,总体来说,儒学的发展演变是与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迁相互作用的结果。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学派的兴衰。

1.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各国割据,战争频繁。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他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形成了儒学的基础。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在汉朝的时候,儒学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官方学说,并通过儒家经典的编纂和流传,使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权更迭和文化变革。

儒学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道教和佛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儒学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儒学家陆绩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儒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朝的孔颖达提出了“程朱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对比和整合,形成了独特的儒学体系。

宋朝的程颢和程颐进一步发展了程朱理学,强调心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后世儒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朱熹提出了“朱子理学”,将儒学与佛教、道教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儒学体系。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的教育和考试科目,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儒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和明清等时期的演变。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

儒家发展历程儒家发展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

以下是儒家发展的主要历程。

1.孔子时期: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他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主张“仁德”、“礼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弟子时期: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他的思想。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包括子思、子夏、子张等。

他们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儒家的经典文化,强调家族社会道德伦理,以及政治家的职责和义务。

3.儒家经典形成时期: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逐渐形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儒家的核心教义;《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思想;《大学》、《中庸》则总结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4.儒家与法家的对立:战国时期,法家和儒家是两大主要思想流派。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厉的刑罚和法律规范,而儒家则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教化和公共道德观念的建立。

不可避免的,两派思想产生了对立和争论。

5.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是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积极推动者。

他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通过推行儒家教育,任用儒家学者担任重要职位,以及培养和选拔儒家学者等方式来推广儒家。

6.东汉儒家的衰落: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儒家的影响力逐渐衰落。

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虽然在当时的政府中仍然存在官方的儒家学者,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7.宋明理学的兴起:宋明时期(公元960年至1644年),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和复兴。

理学家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潮,强调以心学为基础的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的理论。

这一时期,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再次得到了广泛推崇。

8.现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重新思考。

在现代,儒学主要聚焦于教育、道德和社会伦理的研究。

同时,一些儒学家也开始关注当代社会问题,提出了崭新的儒家观点和解决方案。

儒家思想的演化

儒家思想的演化

儒家思想的演化儒家思想的演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经过各代儒家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演化出多种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并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主要学派和流派、影响和启示等方面探讨儒家思想的演化。

一、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自孔子的成立以来,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演化历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了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的影响和借鉴,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儒家思想的初期阶段,孔子创立了“仁义礼智信”等基本思想,并注重教育和家族伦理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2. 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儒家思想先后遭到了秦始皇的打击,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消灭,而是在汉朝得到了推广和发展,汉武帝将孔子思想确立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增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冲击,但在王充、班固、葛洪等儒家学者的努力下,儒家思想得以重振。

同时,新儒家学派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起。

4. 唐宋元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不同流派和学派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内涵。

二、儒家思想的主要学派和流派自儒家思想的创立以来,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学派和流派,每一种学派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1. 孔门孔门学派是儒家思想的最早学派,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并将教育和家族伦理作为其核心发展方向。

2. 法家法家学派是儒家思想的批判者,主张以法治天下、重视政治、统一价值标准等思想,并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05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

高一历史寒假作业第五天1、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阶段、代表思想)儒家思想是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3)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的。

(4)宋代: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程颐为始祖,朱嘉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嘉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6)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7)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8)1919 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整个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提倡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中和的状态,避免过度和极端。

此外,其他儒家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排斥在外。

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儒家经典《易经》等也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发扬。

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和穆天子,也继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观点。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仍然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通和陶渊明继续发展和维护儒家思想的传统。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

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还与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儒家文化的三次演变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春秋
战国
孔子 创立
孟荀 发展 蔚然 大宗
魏晋
隋唐
秦朝
遭到 打击
汉初
复 苏
宋明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传统主流
(1变)
明清
受挑战 吸收佛 道精华 (玄学)
三教 合一; 三教 并行
博采众长
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 (2变)
批判继承 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3变)
第一次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加强中央集权
▼诸侯国势力日 ▲加强君权 益膨胀,威胁 中央
▼土地兼并严重 ▲限制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尖锐 ▲缓和阶级矛盾,制
定规范限制人民
积极“有为”的思想成为时代的需
墨氏主平等,大不利于专制;老氏主放任, 亦不利于干涉,与霸者所持之术,固已异矣。 惟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之施之者,归 结于君权…于帝王抑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 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叶朗 费振刚 王天有《中国文化导读》
形象比喻 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
应该让
他教弟子爬
弟子们闭目
到书架上翻
静坐,泰山
查飞机种类
崩于前而目
朱熹 性能及防空 方法。
陆九渊 不瞬,不为 机声所慑。
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赏花》朱子、陆与友游园,时春风和 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子说: “天生的。”
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 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 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 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 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 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春秋至唐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春秋至唐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理论依据
内在联系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都把儒学
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 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 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 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 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 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
2.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 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思考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儒学 的发展情况及结果。
特征: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 结果:佛、道冲击儒学,儒学不仅是汉族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主流思想
2、程朱理学背景、含义(特点)、 内容、影响?
背景:隋唐时,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 到挑战,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3、陆九渊和王阳明在心学方面各有 哪些思想主张?其中,王阳明思想 产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封建专制危机。
4、宋明理学的内容、影响?
疑难解析: 1、天理:就是作为封建道德规范 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学习明 事理。 3、致良知:通过自我反思,回复 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新学传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
⒉“百家争鸣”的影响(2点)P4
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相关内容P8-11
⒋“宋明理学”的特点(3点)P14
⒌“理学”、“心学”的比较(不同点3相同点3)P15
⒍李蛰的离经叛道P16
二、评价儒学
①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很大价值
③儒家思想座位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滞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和谐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四、打击
⒈秦
⒉明清
⒊新文化运动
⒋文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学 形式,继承“仁”“礼”的 世界本原
心 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心即理
学 “理”。
也”
2、(影响)以儒家纲常约束
致良知
社会,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
极作用。
---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顾炎武、王夫之
---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意义 2、儒墨道法代表的阶级或阶层利益 3、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 4、董仲舒新儒学成为主流的原因、内容及影响
5、春秋战国到武帝时期统治思想变化及原因 6、理学产生的背景及评价
7、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对他们思想评价
8、为何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启蒙运动那样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及地位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9、全面评价儒学及现代意义
---
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变革或社会转型)
❖ 经济: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生产力提高, 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私有 制确立
❖ 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新兴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 思想:文化繁荣、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局面 出现
❖ 阶级: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
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变化及原因
❖ 春秋战国: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 秦朝:尊法抑儒 (如焚书坑儒)法家 ❖ 汉初:无为而治(道家) ❖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宋明理学的评价:
1、消极影响: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维护了封建专制 主义统治,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 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3、政治:封建君主专制强化阻碍思想进步
4、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科技文化交流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
儒学评价
❖ 积极(消极): ❖ 思想: ❖ 政治: ❖ 经济:
---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教育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教育事业;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出现西学东渐,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6)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 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较 为脆弱,而封建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使早期 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思想文化:理学僵化,科举八股取士,压制人 性,限制思想
---
(7)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 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 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 变法的阻力。 (8)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抨击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 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 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
---
明末清初基本特征: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封建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阶级(阶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 队伍扩大(不能说资产阶级) ③政治: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黑暗(封建制度衰落) ④思想文化:理学僵化;科举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 人性,摧残思想;出现了抨击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的民 主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 ⑤外交:“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外文化交流;
---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他们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对以后的反专制 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这些主张在一定 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新思想体系。
---
理学与心学的比较
学 派
相同点
不同点 世界本原 修养方法
理 1、(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 “理”是 格物致知
---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