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
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古代的统治管理公共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组织的起源。
在古代各种国家和帝国的统治下,公共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中心,通过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来管理社会事务。
这种形式的公共管理以集权管理为特点,以君主或帝王为最高统治者,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古代的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
由于信息不对称,统治者和行政官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2. 工业化时期的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组织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公共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行政机构扩展到包括公共事业、公共财政、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
同时,这一时期的公共管理注重效率和科学化,在行政运作中引入了工程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
然而,工业化时期的公共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平。
这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弊端,即相对较低的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不足。
3. 当代的公共管理进入当代社会,公共管理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公共管理逐渐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
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更加高效地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当代公共管理也更加注重参与和合作。
与单一的政府行政机构相比,公共管理更多地涉及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通过合作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社会可以通过协商、合作和参与来保护环境资源。
但是,当代公共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使公共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跨部门合作。
此外,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也仍然是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反腐败措施。
西方公共管理演变历史
西方公共管理演变历史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进程,西方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公共管理的主流。
它所经历的历史演变,不仅仅只是一种管理制度的形成过程,更是对先进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承,对社会制度优化的探索,以及对民主、法治、效能等理念的弘扬。
接下来,本文将就西方公共管理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阐述。
一、传统公共管理传统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由政府机构和高级管理层制定政策,通过行政规章来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的形成伴随着国家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建立。
其中著名的代表是魏伯的理论,他认为公共管理本质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政府是公共行政的中心组织。
这种公共管理主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机构来实现目标,而不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政府中心主义”。
二、新公共管理20世纪70年代,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以及对传统公共管理的批评不断增加,新公共管理逐渐崭露头角。
新公共管理不再采取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更加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服务成本的控制。
这种管理方式倡导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推行权责分明、结果导向的管理原则。
其代表性人物为奥斯汀和佩特里。
三、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公共治理的特点是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推崇“合作治理、共识治理、自治治理”。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合作,推进多元化治理结构,将公共事务纳入民间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协作范畴。
其代表人物为肖岳。
四、社会创新管理社会创新管理是新时期西方公共管理领域极为前沿和创新的理论。
这种管理理念强调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观念,倡导从社会层面出发进行管理,重点关注社会变革、公共意见和市场需求。
通过有效的创新模式和科学的治理手段,实现社会自我改进和自我发展。
其代表人物为瑞德尔等。
总的来说,西方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非常动态且丰富,吸纳了许多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流行理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不仅为公共行政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而且更加符合当代世界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前沿理论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是现代社会中至关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讨论一些当前在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前沿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的质的突破。
传统的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权威和官僚主义的运作方式,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经济效率。
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结果导向、竞争性招标、绩效评估等,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新公共管理还强调公共部门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二、治理理论(Governance)治理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而治理理论关注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等方式来增加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此外,治理理论还强调网络合作、协商和协调的重要性,以实现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优化。
三、社会创新理论(Social Innovation)社会创新理论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的新兴理论之一。
传统的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而社会创新理论强调社会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创新。
社会创新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和创新,政府仅仅起到一个引导和支持的作用。
社会创新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例如社会企业、社会创业和社会投资,以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价值。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经济增长和资源利用效率,而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上取得平衡,才能实现长期的发展和繁荣。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演进公共行政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和公共部门管理的过程,涉及制定政策、规划、组织、指导和监督公共资源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逐渐演变发展,从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到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再到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这些理论的演进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发展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公共行政管理被视为一种规范性的技术活动,主要包括管理功能、组织结构和人员规范等内容。
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行政学派理论两大流派。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亨利·福尔迈斯等人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管理应该是一种科学化的技术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科学管理理论主张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和规划,以此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
这一理论为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政学派理论则是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功能。
行政学派理论强调公共管理的组织和行政功能,重视规范性的管理和组织形式,强调职责明确和分工明细。
这一理论强调行政机构的专业性和制度化,为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逐渐显露出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后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组织理论和决策理论两个方面。
组织理论主要关注公共管理组织的动态变化和发展,强调组织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认为公共管理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重视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后现代组织理论为公共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是什么
各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是什么行政管理理论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在所有的行政管理理论中,都围绕着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组织政府机构来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分别介绍不同时期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传统理论、现代理论和未来趋势,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一、传统理论传统理论主要涵盖了管理学之父亨利·福尔莱特的科学管理、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管理和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理性管理三个主要学派。
这些理论主要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旨在解决大规模组织和生产下的管理问题。
1. 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理论主要由亨利·福尔莱特提出,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高生产率和效率。
福尔莱特主张,通过对工作流程的分析和规划,可以找到最佳的作业方法和分工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他还提出了工资奖励机制和职业规划等管理方法,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官僚管理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管理理论是对科学管理的补充和延伸。
韦伯认为,官僚组织是一种理性、规范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具有明确的层级结构、权责分明的职务分工和规范化的管理程序。
官僚管理理论着重强调了组织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引发了对于官僚主义的批判。
3. 理性管理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的理性管理理论则是对科学管理的延续和发展。
泰勒主张,通过对工作流程的量化和分析,可以找到最佳的生产方法和作业规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优化成本。
他的管理方法主要包括时间研究、工序分析和作业标准化等。
总体来看,传统理论主要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规范管理制度,强调了组织的稳定性和管理的理性化。
这些理论为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参考和指导,但也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弊端,比如过分强调对员工的控制和规范化,忽视了员工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二、现代理论在现代理论阶段,行政管理理论开始注重组织的灵活性、创新性和公民参与度,并以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ppt课件
官僚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组织培训增加成员的处理 事务能力。
2024/2/18
14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③科学管理理论 ④行为主义管理理论
❖ 西蒙的行政学说:
➢ 《行政行为》分析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抛 弃了所谓的行政原则及政治-行政二分法,指出了 传统行政学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的不足,引入科学 方法论来研究行政行为尤其上决策过程,并围绕行 政决策的研究,力图建构起新的行政学理论体系。
➢ 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或活 动仅仅抽象为若干的原理及原则。西蒙提出:“行 政原则”并非真正的科学原则,它们只能被称为 “行政谚语”。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迁
学习要点:
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实践、阶段、模式 公共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则行政。
2024/2/18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官僚制的特征: ❖ 合理的分工:每个组织的成员有严格的职责和分工; ❖ 层级节制:权利与等级一致,形成一个指挥链条; ❖ 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工作不是随心所欲进行; ❖ 正规的决策文书; ❖ 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个人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客观、
公共管理职能历史演变
(三)新古典主义
• 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1)政治职能的对内统治职能(尤其是暴力镇 压职能)相对有所弱化,而民主建设职能则得 到进一步加强;尽可能多的政治统治权力转化 为社会自治权利;加强各自的国家防卫与外交 职能。
• 公共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职能只包括国家安全、 法律秩序及少量的社会基础设施供应等3个方面。
(一)自由放任主义
公共管理职能体系呈现以下特点: (1)政治职能仍然占据中心地位。 (2)在经济与社会职能方面,奉行自由放任主
义政策,公共部门基本上起着维护社会与市场 秩序的“守夜人”角色。 (3)出于对整体利益的考虑,公共部门应该向 社会提供某些类型的“公共商品”。早期资本 主义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中已经包含了一些积极 的社会管理职能。
4. 在公共管理职能的运行方面,传统公共管理体系只注 重思想政治教育与行政强制手段的运用,尤其是一味 依靠用行政强制手段来推行各项公共管理职能。
1. 职能重心的转移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使党与国家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使国家生活步入正常 的发展轨道。
• 公共管理职能体系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专 政职能为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 济与社会发展职能为重心。
(二)国家干预主义
• 从19世纪末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 进入垄断主义时期。
• 自由市场竞争导致生产资料与社会财富日益集 中在少数垄断组织和个人手中,这既使得市场 无法依靠自身来实现自由运行,同时使得社会 日益出现贫富分化,劳资矛盾也不断激化。
• “福利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等国家干预主 义取代自由放任主义成为主流社会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人类社会自从出现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今,人类社会的航船已经行进到21世纪,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仍在持续着全球化的人类社会的结构转型,而主导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公共管理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边缘化、国际化、创新化、公共政策化、知识管理化和可持续发展化.一、公共管理边缘化在21世纪,公共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法替代,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与过程更会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从学科研究来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和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逐步向整体化、边缘化和横断化迈进,跨学科与交叉综合研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向。
各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围绕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
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边缘化是公共管理过程与行为边缘化的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它的发展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丰富意蕴。
公共管理的边缘化趋势表现为:21世纪的公共管理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中心主义,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化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
传统的管理把统治权和统治行为置于社会的中心,21世纪的公共管理则不同,它关注政府实施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于目标这一中心,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的满意。
21世纪的公共管理会更注重社会的分权,表现出一种破除权力拜物教的趋势,使人们把视线从关注权力和权力的运行转向关注管理的效果上来。
政府不再是唯一执掌公共权力的组织与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公共管理变成了一种为公众的服务。
公共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时不是单向地去考虑政府行为的效率,而是把这种效率的提升放在行政成本投人降低的双向思考之中,反映出成本意识先行的思路。
论公共管理的历史与逻辑
论公共管理的历史与逻辑薛冰【摘要】运用文献分析和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研究方法,首先评析了近代以来依次在公共行政平台上呈现出的几种理论形态:以公共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为中心的社会契约论;以公共组织的效能性为中心的官僚制理论,以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中心的公共选择理论;以公共决策的公民参与为中心的商谈民主理论.以此历史线索为据,提出了公共管理理论的逻辑结构为:以公共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公共权力、公共组织、公共产品为逻辑中介,以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为逻辑凝结.进而把公共管理理论所应解决的基本问题界定为:采用什么样的公共决策体制提供公共产品才能使公共利益最大化.【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40)003【总页数】7页(P13-19)【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公共产品;公共组织;公共权力【作者】薛冰【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0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历过漫长的历史,其萌芽当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步时刻。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公共问题和公共事务,也都有相应的处置方式,对这种历史过程进行细致描述和真实再现固然必要,但从规律解读的角度看,梳理其理论形态的演化更替也许更为清晰。
原因在于,理论话语中的公共管理往往是对相应实践活动的一种探求性解说,包括着现状解释和未来预言,从而能扬弃局部性、偶然性差异,将公共管理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般性问题凸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形态的演进既可看成一种认识史,也可看成是一种逻辑过程。
本文从这个视角讨论公共管理的历史和逻辑。
一、近代以来公共管理理论演进的基本线索美国著名行政学家奥斯特罗姆(Vincent A.Ostrom)在其名著《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中,以20世纪以来美国的实践为据,明确将公共行政的理论范式区分为两种:一是由威尔逊(Thomas Woodrow Wilson)等所推进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二是由“当代政治经济学家”(公共选择学派)所推进的民主制行政理论,并指出两种范式在核心概念上的区别在于,“公益物品理论是这些政治经济学家在概括集体行动问题和公共行政问题时所运用的核心组织性概念。
公共管理和理论的演进
公共管理和理论的演进1. 起源与定义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其基本概念和定义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
最早可以追溯到政治和行政学的兴起,但直到20世纪中期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公共管理最常被定义为管理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包括效率、公平、责任和透明度。
2. 经典公共管理理论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以经典管理学为基础,强调组织结构、管理功能和效率。
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理论和亨利·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说都对公共管理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理论强调了分工、规范、效率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
3. 行政学派的兴起20世纪中期,行政学派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行政学派强调公共管理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管理,需要专门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赖普特和西蒙的“规则有限性”理论、梅耶和索马灵的组织适应性理论等都是行政学派的核心理论。
4. 新公共管理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兴起,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如市场化、竞争、绩效评估和外包。
新公共管理理论试图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方法,增强公共部门的效率和效果。
该理论在实践中引发了一系列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其过分商业化可能削弱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普及性。
5. 治理和社会建设理论近年来,治理和社会建设理论逐渐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热门话题。
这些理论强调公共管理应该是一种合作性的跨部门和跨领域合作实践,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社会公正。
治理理论提倡以网络化和协作性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6. 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公共管理领域将继续面临挑战和变革,面对全球性问题的共同挑战,公共管理理论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未来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可能涉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全球治理和跨国合作的加强、以及公共服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公共管理将继续在社会变革和政策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力量。
公共管理学 公共管理模式
(三)灵活政府模式 灵活政府模式(Flexible Govemment Model)主要涉及政 府组织与政府雇员关系的调整。在传统行政体制下,政府雇 员一旦进入了政府组织,只要本人愿意且无重大工作失误, 即可终身任职。政府雇员任职终身制对于培养政府雇员对于 政府的忠诚、积累政府雇员的工作经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保持公共政策执行的连续性等都有重要价值,但同时也会滋 养政府雇员的惰性,使其固步自封。针对这种情况,灵活政 府模式主张增加政府组织的灵活性,在政府组织中引入“临 时雇员制度”,尽量设置临时机构(例如一些特别委员会、 项目小组等)、雇佣临时人员完成行政任务,特别是新增行 政任务。一旦任务完成,这些临时机构和人员即告撤销。这 种做法既可以改善政府组织状况,使政府组织保持对行政环 境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又可以避免“永业制”对政府雇员 的消极影响,使政府雇员保持敏锐的判断能力和积极的创新、 进取精神。
建立起新的责任机制和使命文化;企业化政府是讲究(效 果)的政府,政府围绕使命进行业绩管理,并在业绩测量 的基础上实施新的激励机制;企业化政府是受顾客驱使的 政府,政府以顾客为本,靠拢顾客、倾听顾客的呼声,将 各种资源直接交与顾客,让顾客自主选择公共服务的提供 者;企业化政府是有事业心的政府,政府努力从管理人转 变为企业家,以用钱而省钱并兼顾挣钱,培养起公务员浓 厚的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企业化政府是有预见的政府, 政府通过预见性决策,用少量的费用预防问题的出现而不 是用大量的费用治疗出现的问题;企业化政府是分权的政 府,政府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
基本概念
公共管理模式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高层的分工方 式。 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 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 参与方法。中外学者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 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多 种公共管理模式。这些分析探讨对于我国在社人变 迁的行政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重要 的意义。
公共管理的·兴起
(2)方法来源 (2)方法来源
管理层次及传统管理 对整个组织进行管理; 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也就是白领人 员或知识工作者) 员或知识工作者)进行管理; 对工人及工作进行管理。 传统管理理论所关注的仅仅是上述第三个 层次的管理活动
2.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基本特征
私人管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应用 网络治理
公共管理学教案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学 课程编号:07354107 学 时:72 学 分:4.5 参考教材: 参考教材:叶常林:《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教师姓名: 教师姓名:许克祥 工 号:1309 安徽工业大学 行政管理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1.公共管理(一) 1.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一)
夏书章:只限于政府工作的狭义的公共管理也是狭义的行政管理,而不限于指政府工 夏书章: 作的广义的公共管理也是广义的行政管理,如公共事业和所有非政府部门、单位的公 共事务的管理都不得超过其管辖的范围和事项。 陈庆云: 陈庆云:所谓公共管理,是指那些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共分配社 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 张 良:所谓公共管理,是指社会公共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 社会共同利益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汪玉凯: 汪玉凯: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满足公 众的要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公共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 吴肇基: 吴肇基:政府为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采取各种方式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 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绪论:公共管理的兴起 绪论: 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 政府 非政府组织 公共企业 私人部门 政治管理 社会管理 公共服务 公共管理的策略
公共管理的“范式”变化课件
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和 处理的效率,保障信息安全。
培养具备信息技术和公共管理知识的复合 型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全球公共治理的发展趋势
跨国合作
加强跨国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
公众参与和透明度的需求增加
随着公民意识的提高,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政府透明度的要求也 越来越高,这给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科技进步的影响
新的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如 何利用这些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是一个挑战。
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使得公共管理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全面 的视角,对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感谢您的观看
背景
工业革命前,社会经济活 动相对简单,政府职能需 求有限。
实例
封建社会中,政府主要负 责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 较少涉及经济和社会事务 。
公共管理时代的出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点
政府职能扩大,开始涉足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 理。
背景
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活动变得复杂,政府需 要更广泛地履行其职能。
实例
20世纪初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政府在经济危机期间大规模介入经济活动。
公共管理“范式”的演变过程
特点
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同时开始注重管理和服务效率 。
背景
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增加 。
实例
英国的“公民宪章运动”,旨在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 效率。
02 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兴 起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从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07403 刘洋长久以来,韦伯的官僚制和科层制牢牢占据着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韦伯的理论在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科技的新成果和公民不断变化的新需要上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新的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势在必行。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理论界的创新成果频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现在十分流行的整体性治理理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未免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无从下手。
本文参考大量此方面的理论文献,来梳理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再到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1,背景与产生。
第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然而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发展的高峰跌入危机的深谷,面临一系列困境。
这些困境主要有:(一)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二)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三)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增加。
第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也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政府改革,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重塑政府”“运动企业型政府”“政府新模式”“市场化政府”“代理政府”“国家市场化”“国家中空”等理论相继出现,他们打破了单向的等级指挥关系,建立了互动交流和导向管理,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 积极借鉴私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 不断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这一时期出现的这些理论便都被划为新公共管理理论。
而这其中由以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的重塑政府理论最为著名。
2,主要理论概论。
“重塑政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奥斯本和盖布勒总结美国改革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的经验,宣扬政府管理的新范式1。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研究主要出现四大特点: 1·多采用制度或法理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正式的政府组织机构 2·主张政治与行政分开 3·致力于探讨行政管理的一半原理 4·强调以效率为最高标准
政治与行政的关系
• 前期(1887-1940) • 前期(1887-1940)
• 主张行政与政治应该分开 •
后期(20C40S后) 后期(20C40S后)
• • (1)不仅关注政府运行,也关注其他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及其与外部 )不仅关注政府运行, 环境的关系 (2)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以 )不仅关注政治与行政关系,也注重当代经济学, 及工商管理经验的引进 (1)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 )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 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 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 些 (2)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 )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 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贸易你不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3)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 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 改革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 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 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 走出财务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走出财务危机,
公共管理学课的发展 历程
• 从这时算起,公共管 理学至今已有100多年 历史,不过有关学者 对这一百多年进行了 划分和描述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发表《行 政学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学进入学 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摘要】我国公共管理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着手,首先对公共管理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进展。
也深入探讨了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我国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与措施。
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我国公共管理仍面临挑战,强调只有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提高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
公共管理领域的进步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力量。
【关键词】公共管理、发展、现状、历史演变、体制改革、问题、挑战、策略、措施、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完善、治理能力、国家发展、人民生活。
1. 引言1.1 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取得了很大发展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管理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我国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国情和实际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决策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智能化、智库化的影响下,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公共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政府不断加强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这些都为我国公共管理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在政策制定、机构建设、服务改进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相信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和美好。
1.2 公共管理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公共管理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协调、组织和行政管理的学科。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演变与现代国家和政府机构的兴起密切相关,其研究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扩大和深化。
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公共管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美国。
当时,美国政府机构的快速发展与改革需要对公共事务进行更有效的管理,于是开始将相关研究和实践整合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在此背景下,公共管理学这一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公共管理学的早期发展20世纪早期,公共管理学主要关注于政府组织和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在这个时期,政府机构开始使用科学和管理技术来提高效率和效益,同时也促使公共管理学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公共管理学逐渐扩大了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也由政府机构转向了市政、社会服务等公共领域。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公共管理学的深入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体系和模型,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分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权力的分散和分权化是决定公共组织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权力分散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公共组织的发展和改革。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公共决策是一种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政府行为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该理论强调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和交互作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的新型公共管理思想,它的特点是高效管理、市场化运作、竞争机制和创新等。
该理论强调政府应致力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供市场化、创新化的管理方式。
公共管理学的新发展随着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公共管理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技术的应用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学、先进和高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互联网、云计算等,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在线化、移动化和便捷化。
国际化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无缝连接,公共管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公共管理的流派学说及演变课件
主要观点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学派认为,公共政 策的创新和扩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 括创新、传播、采纳、实施和维持等阶
段。
该学派认为,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扩散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本身的属 性、政策环境的特征、政策主体的行为
等。
该学派强调对公共政策创新和扩散过程 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机制,为 公共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论概述
公共政策创新与扩散学派是公共 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主 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创新、扩散和
实施过程。
该学派认为,公共政策的创新和 扩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 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
、社会和技术等方面的因素。
该学派强调对公共政策创新和扩 散过程的研究,以揭示其内在规 律和机制,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
特点
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和 动态性,强调公共部门管理的科 学性和规范性,关注公共利益和 社会公正。
公共管理流派学说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背景
公共管理流派学说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政府治理的演变密切 相关,经历了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阶段。
发展历程
从20世纪初的传统公共行政,到60年代的新公共行政,再 到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以及当前的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公共管理流派学说不断发展和完善。
理论概述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派是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关 注公共部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包括公务员制度、人事管理、组织 行为等。
该学派强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为公共部门的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关系到组织效率,还涉及到国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的有
效实施。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派的发展与演变,与公共部门改革和治理模式 的变迁密切相关。
公共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
• 《韩非子·八说》里说道:“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 八说》 韩非子 八说 里说道: 博习辩智如孔、 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 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明显,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明显,此私 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 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韩 非子认为博学孝道可能是妨碍“公利” 私便” 非子认为博学孝道可能是妨碍“公利”的“私便”。其中彰 显出来的法家公共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普遍主义的色彩。 显出来的法家公共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普遍主义的色彩。 不只官吏,连人民都应该牺牲所有的“ 不只官吏,连人民都应该牺牲所有的“个人利益和个人意 韩非子思想中,明显的是以公共为善,以个人利益、 愿”。韩非子思想中,明显的是以公共为善,以个人利益、 个人愿望为恶。 个人愿望为恶。希望具有普遍关怀和强烈规范色彩思想的公 共伦理思想的萌芽, 共伦理思想的萌芽,对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了铺天盖地式的影 近乎根深蒂固地藏在中国人的内心当中。 响,近乎根深蒂固地藏在中国人的内心当中。近现代中国公 共管理制度的道德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 共管理制度的道德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公共管理主 当中的“个人意愿”排除, 体”当中的“个人意愿”排除,个人的存在几乎变成道德理 念的化身。 念的化身。 • 公共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利益高于个体利益、 的民主,注定是空洞而不能长久的。 的民主,注定是空洞而不能长久的。 • 具有悠久的公共伦理文化,中国公共伦理文化它注重精神生 具有悠久的公共伦理文化, 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同时, 活,注重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充分体现,同时,历史中的中国 公共伦理文化更强调礼乐教化。 公共伦理文化更强调礼乐教化。
浅析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变迁
浅析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变迁王博【摘要】公共管理的研究方向界定于公共事务的管理范畴,所谓公共事务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的走向与发展态势.研究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变迁,有助于梳理其中的发展关系,通过对起源、历史反战阶段划分方法及不同时期主要特征的数理分析,科学介绍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建立现代公共管理学.【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9)011【总页数】2页(P69-70)【关键词】公共管理;发展历程;历史沿革【作者】王博【作者单位】中共厦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福建厦门 3610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035一、公共管理的历史起源公共管理的相关实践课题或学术研究资料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但公共管理作为单独的学科并不具备较长的历史。
在1887年前,公共管理的学科理论并不成熟,仅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此时公共管理的诸多内容与行政学并无明显的分界线,且长期附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
因此,早期的公共管理学知识并未独立。
伴随行政学的发展,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逐步清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企业型政府的理论研究成果。
此时,公共管理学更强调市场导向的积极作用,鼓励从竞争模式中激发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
扩大部门治理范围,影响公共管理的执行效果[1]。
因此,公共管理学在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中相对脱离了政治学的隶属范畴,经历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但对公共管理学科是否能独立,仍然较难界定。
现代公共管理专业MPA学位的发展可以认为是学科独立的标志。
而且在更多社会个体了解公共管理学科后,实质上也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我国学者白银亮对公共管理的实践结构定位于原始时代的起源历程,并在部分研究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从原始时代到奴隶时代,以及从封建时代过度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实践历程及其作用。
基于此,可以明确公共管理首先是从实践中兴起而后才总结出诸多知识体系内核,其历史发展尤为悠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当然历史传统中也不乏一些诸如“天下大同” 、“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等先进思想,却也是 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基础为前提,或是囿于自身阶级 局限性并没有形成彻底的革命思想体系。
2、封建社会建立管理主体伦理道德意识的渠道
(1)“五伦八德”是建立管理主体道德意识的基本渠道
“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 信;
在儒家的“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念影响下,历史上管理 主体的伦理道德意识中没有鲜明个体的概念,个体在这样的伦理 道德集体意识中就是应该被消解于群体或社会中的。
“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的观念经常是与某种理想的心态联 系在一起的,很少涉及到人的实际行为或者社会范式。“公共” 领域的含义又相当模糊,基本上没有特定的场域,国家或者政府 是“公共”用得最多的代名词。“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 根植于历史上的公共管理伦理制度中,使得历史上中国公共管理 伦理制度本身就带有缺乏领域性的特点。
(2)儒家崇尚的“家族思想”和“家国一体”观念所 表现出来的统一意识和整体意识。
整个社会中的个体及其权利依附、淹没于群体中,呈现出一种虚 无状态。
孔子的“圣、贤、君子、小人”是对人的等级差别的分类;
孟子认为,人是一个类,离开了“类”的个体是不存在的;
荀子提出了“明分使群”的思想,人为人是群体的人。
讲义结构
历史上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
传统的公共管理
的
历
史
演
变
新公共管理
中国古代的公共管理
西方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早期研究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产生的社会背景
形成发展 要点和内容 实践发展 评价及借鉴
第一节 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一、中国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1.封建社会臣民意识与私民意识的养成 2.封建社会建立管理主体伦理道德意识的渠道 3.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中现代公共管理思想萌芽 4.中国古代形成的完整行政管理体制 二、西方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1.英国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2.美国早期历史上的公共管理 3.西方早期公共管理的不足
3.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中现代公共管理思想的萌芽
希望具有普遍关怀和强烈规范色彩思想的公共伦理 思想在中国战国中晚期就已出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礼记·礼运 》中希望人人都要有普遍关怀的思想,照顾他人家 庭,为他人出财出力。这样的社会价值观中萌芽出 了具有强烈规范色彩的普遍范畴的关怀思想。但其 中“公”与“私”是处在尖锐对立当中的,在具有 强烈规范色彩的普遍关怀的道德内涵的映照下,个 人利益、个人意愿无论如何理解,正当性都很低, 是应当压抑和去除的事物。
(3)中国人在此伦理规范下养成了表现等级制度的“ 私民” 意识,广大人民大众是被排除在作为公共管理 主体之外“私的民”,在人民剥削压榨的基础上形成了关心民众 也仅是出于统治者的“圣德”、“恩宠”等。
正如现代学者俞可平指出, 公民参与对于政治发展而言, 意义极为重大。而中国数千 年传统最为缺乏的无疑就是 “公民参与”的意识,于是 逐渐养成了各自为政的私民 心态。
“八德”则是指自宋代形成的“孝,悌,忠,信,礼,义,廉, 耻
“五伦”与“八德”体现了传统文化下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观。中 国古代国家公共管理主体的道德意识绝大部分也是从“五伦”、 “八德”中衍化出来的。
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公德”一节中就曾批评中国传统的“五 伦”大多为私德,其三德纯属家族伦理,朋友和君臣二伦仅为不 完全的社会伦理。他说:“凡人对于社会之义务,决不徒在相知 之朋友而已。即已绝迹不与人交者,仍于社会上有不可不尽之责 任。然而,“五伦八德”也明显包含了传统社会中从国家、社会 到家庭、个人的伦理规范,形成了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体系,以及“推恩足以保四海”的“为天地立心、为生 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公”思想。
一、我国古代的公共管理
1、封建社会臣民意识与私民意识的养成
(1)在中国数千年浓厚的封建政治文化背景下,肇始于“家天 下”的政权组织形式,成为了缺乏规则意识和契约意识的官本位 现象的滥觞,如《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把整个天下的人和物作为了君王的私有财产。
(2)不断孕化成森严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人们从公共 社会事务管理到日常生活的根本准则,最终导致了“天下奉一人 ”的愚忠愚孝的政治伦理规则痼疾。同时,封建统治者有选择性 地推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等儒家 思想,营造了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几千年的伦理规范。
《韩非子·八说》里说道:“博习辩智如孔、墨,孔、墨不耕 耨,则国何得焉?修孝寡欲如曾、史不战攻,则国何利焉?匹 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明显,此私便也 。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韩非子认 为博学孝道可能是妨碍“公利”的“私便”。其中彰显出来的 法家公共伦理思想,具有浓厚的普遍主义的色彩。不只官吏, 连人民都应该牺牲所有的“个人利益和个人意愿”。韩非子思 想中,明显的是以公共为善,以个人利益、个人愿望为恶。希 望具有普遍关怀和强烈规范色彩思想的公共伦理思想的萌芽, 对中国人的心灵产生了铺天盖地式的影响,近乎根深蒂固地藏 在中国人的内心当中。近现代中国公共管理制度的道德理想的 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把“公共管理主体”当中的“个人意愿”排 除,个人的存在几乎变成道德理念的化身。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中说: “我国人……一涉公字,其事 立败。……公林无不斩伐,公 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 公园无不毁坏。有一公物于此, 在西人则以为此物我固有一份 也,乃拥护而保全之,使我能 长享此份。在中国人则以为此 物我固有一份也,乃急取我一 份所有者割归独享,又乘他人 之不觉或无力抵抗,则并他人 之一份所有而篡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