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的语言风格
老舍的语言风格(1)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
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
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
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3)幽默诙谐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
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
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
”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
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一、老舍的写作特点老舍一生因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文学作品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手法简单明快,情节有自然流顺,语言质朴自然,充满幽默诙谐,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1、刻画人物性格优美生动老舍的作品大量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性格、品行、本质及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老舍的笔下的人物朴实亲切,看似简单,实则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2、反映社会生活真实老舍以“活动描写”、“人物对白”、“人物心理描写”等作说,真实的描写当时社会中人物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苦乐,工作中的艰辛,家庭中的欢乐,老舍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是一派热烈的活动气氛。
3、文学手法具有艺术性老舍有着独特的文学手法,他穿插说笑、调侃及幽默,语句变化自如,抒发了热情会友的情感,常用仿古文,对比文,有言尽意的运用语言,使得文章颇具艺术性。
4、独特的风格流畅有自然老舍的文章风格温和,文情并茂,文笔流畅自然,把原始中国文化和现代思想完美结合起来,新的文化思想在文字中被以有趣、温馨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老舍的风格老舍的作品通常以典型的情景描写开头,接着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最后取得生动的结果,以抒发特定情绪的温馨而又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和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特色。
1、冷嘲热讽式幽默老舍的叙事风格常涉及生活,他采用冷嘲热讽式的幽默,对作品里的人物的性格、行为及言行,以及社会上的现象,进行了调侃与批评的同时,勿忘把人物的精神内核及行为原理描述出来,及表达风趣的言语和手法,把一种新的文学生活态度和文艺风格表达出来。
2、人物形象的显现老舍的文学形象丰富且耐人回味,尤其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看出老舍借助文学的手段,把人物形象的复杂内涵表现出来,使人物们更加生动、真实,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倍增。
3、社会生活的描绘老舍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非常了得,他采用简单而生动的笔触,真实地描述老百姓的生活,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图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给读者以真实的视角,使思想更为深刻。
老舍的文笔特点
老舍的文笔特点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号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笔风格而闻名于世。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一是朴实,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描写。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以朴实的文字展现了祥子这个角色的艰辛和悲惨的生活,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同时,老舍的朴实文笔也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上。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使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问题。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二是幽默。
他擅长运用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又能够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幽默往往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表达上。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祥子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同时,老舍的幽默也体现在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上,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揭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滑稽和荒诞,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三是生动。
他能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塑造,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描写往往细腻入微,富有画面感。
例如,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场景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
同时,老舍的生动描写也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四是深入。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通过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对祥子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对他的命运产生共鸣。
同时,老舍的深入描写也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深入地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骆驼祥子作品语言特点
骆驼祥子作品语言特点《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语言朴素简便、善用俗语,精于比喻,突出人物形象。
语言特点具体分析:1、平易质朴: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
平易、质朴。
首先平易、质朴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事雕饰。
如她(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语言再平易不过,但字里行间却能让读者体会到高妈的无奈和当时社会的无情。
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
平易、质朴还表现在多用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言谈举止。
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叫”“赶明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
2、善用俗语: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固定语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
《高妈》一文中的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
再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通过《高妈》来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如一杯香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愈是品味便愈发觉它的馨香。
3、精于比喻: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老舍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高妈》一文中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
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
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老舍先生,一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大师。
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让人在轻松诙谐之中品味出时代气氛的严肃和凝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骆驼祥子 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可谓是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读来仿佛能听到老北京胡同里传来的吆喝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北京风情。
首先,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容易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
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同时,老舍还善于运用北京的地方性词汇和俚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富有地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之中。
其次,《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老舍通过幽默的笔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欢笑之余,也能够对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最后,《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老舍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北京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曲艺、民俗等,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传承了北京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韵味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老舍的写作风格很幽默,如同他本人的为人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老舍写作时笔调轻松幽默,但是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主张和特点时,却显得比较严肃认真。
老舍的语言通俗、生动、简练、形象。
我觉得这几个词语就概括了他的语言风格:通俗、生动、简练、形象。
下面是我对他语言的理解: 1。
通俗性。
这里所说的通俗,不是单纯指文字上的通俗易懂,而是强调文章反映现实生活要有“泥土气息”,要用“大白话”写,让读者感到亲切,如同与一位老朋友在促膝谈心。
比如他的《骆驼祥子》,在说到拉车夫们的劳动生活时,没有使用艰深的专业术语,而是采用大家熟悉的北京话,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细节,让读者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劳动人民的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2。
生动性。
老舍的语言特别生动传神,能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富有意趣。
他的《养花》《养狗》《猫》《母鸡》等,都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各种动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3。
简练性。
用最少的话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
这一特点体现在老舍的许多文章中,他不长于抒情和叙事,而是善于选取典型事例,截取精彩片段,化大为小,既保留生活的原汁原味,又以精练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
比如《我怎样写〈骆驼祥子〉》,仅用两千多字就完成了祥子买车到卖车的经历,并且还说明了祥子的命运如何由不同的遭遇决定的。
4。
形象性。
老舍的语言除了简洁生动之外,还形象生动。
他的散文、杂感语言生动活泼,如同山东快书,他的幽默小说《柳家大院》也是如此。
语言要有生活气息,要接近生活,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总而言之,幽默、平实、严肃、形象就是老舍的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的语言虽然生动传神,但透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他的语言虽然简练准确,但又活泼风趣,耐人寻味。
老舍善于描写北京市民的普通生活和风俗习惯,从这些普通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小见大,写出时代的风貌。
他在《正红旗下》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特点?今日小编为大家揭晓著名先到作家老舍的作品的特点,分别是语言幽默、京味十足、题旨鲜明以及语言通俗。
欢迎大家阅读。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老舍写作风格:平易、朴实、自然。
主要特点是通俗浅显,亲切感人。
老舍以喜剧见长,善于刻画市民的精神面貌,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又注意突出人物语言和行动上的细节,从中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喜剧形象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等。
内容上:平淡而不单调,通俗而不庸俗。
老舍的作品是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的,但他并没有将笔墨只停留在对市民的刻画上,而是尽力展现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
《四世同堂》的语言诙谐生动,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京,日本侵略者在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之后被赶出了北京城。
在无比沉痛的现实背景下,各色人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抗战,努力保全着北京这座古城,以及这座古城里的每一位居民。
其间,还穿插着各种小人物的琐碎故事。
我喜欢老舍的散文,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平易自然,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嚎啕大哭,而只是静静地叙述着眼前的一切。
语言非常简练,也非常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充满了幽默、风趣,却又不乏真挚感情。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风》一文,让我如沐春风。
文章开头“天气暖和了”,结尾“天气还是那么冷,并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了”,“年年有春风,有年年的春风”,用“春风”串联全篇,构成了一幅画面,春风在门前舞蹈,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却也带走了人们过去一年的辛酸与悲伤。
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卓著。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市民生活,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他还曾写过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文博士》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
他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
四世同堂得语言特色《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口语化: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口语、俚语和方言,使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道北京味儿。
这种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得作品读起来亲切自然,同时也反映了老舍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
2. 生动描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丰富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得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描写小羊圈胡同时,老舍写道“胡同里没有车马,没有喧哗,只能偶尔听到一两声犬吠”;在描写祁家大门时,他写道“大门虽敞着,可并不大开,因为门钉与门环已在暗中发出不便明言的响声”。
这些生动的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北京的市井气息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3. 讽刺幽默:老舍在《四世同堂》中运用了大量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对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陋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例如,通过描写冠晓荷为了讨好日本人而不惜出卖灵魂的行为,讽刺了那些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人;又如通过对祁瑞丰贪图金钱和权利的描写,批判了权力对于人的腐蚀作用。
同时,老舍的讽刺幽默也是充满了生活情趣和智慧的,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4. 叙事流畅: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以祁家四代人的命运为线索贯穿始终。
他的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情节安排紧凑,让人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5. 富含哲理: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事件,表达了许多深刻的哲理思考。
例如在描述祁瑞宣的内心矛盾时,老舍写道“一个亡了国的人去给敌人鞠躬敬礼,还能有点人的气味吗?”这句话不仅揭示了祁瑞宣的内心挣扎,也反映了老舍对于民族尊严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总之,《四世同堂》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既有口语化的特点,又有生动描绘、讽刺幽默、叙事流畅和富含哲理的表达。
这些语言特色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也使得老舍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大师。
骆驼祥子里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里的语言特色
1、平易质朴:
老舍曾说《骆驼祥子》的语言澄清如无波的湖水。
平易、质朴。
首先平易、质朴表现在用语上平实自然,不事雕饰。
如她(高妈)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语言再平易不过,但字里行间却能让读者体会到高妈的无奈和当时社会的无情。
如“他(祥子)的眼发着亮光,去盘算怎样省钱,怎样买车”中的“他的眼发着亮光”寥寥几个字便把祥子重新燃起希望的兴奋劲儿给展现出来。
平易、质朴还表现在多用口语方言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言谈举止。
北京口语多儿化音,本文中“抄着根儿”“冒儿咕咚叫”“赶明儿”等儿化音比比皆是。
2、善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广泛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固定语言。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中下层市民的生活,作为平民语言的俗语,在老舍笔下更是信手拈来。
《高妈》一文中的俗语俯拾皆是,如在苦口婆心地劝说祥子而无果时,高妈最后用了句歇后语“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把祥子的倔劲表现得活灵活现。
再如高妈把放高利贷说成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这些俗语的使用,既符合人物形象的身份特征,又使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有趣。
总之,通过《高妈》来看,《骆驼祥子》的语言如一杯香茗,初读觉得平淡无奇,然而愈是品味便愈发觉它的馨香。
3、精于比喻:
比喻是作家笔下的宠物,老舍是善用比喻的高手。
《高妈》一文中的比喻自然、贴切而又新颖,让人感觉妙语天成,无意于工而工。
如“过了些日子,生活又合了辙,他把这件事渐渐忘掉,一切的希望又重新发了芽”,这里把生活比做路,重新发了芽是把希望比喻成种子,运用比喻非常形象但又不着痕迹。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老舍的写作风格老舍的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无华,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老舍善于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讽刺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
他常常把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融进一些笑料,使读者能在笑声中体味到其中深刻的含义。
这就是老舍的幽默语言,它贯穿全篇,是解释新颖的内容的有效工具。
如果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老舍小说。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节,如《骆驼祥子》中人力车夫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结局;《猫城记》里巧姑婆突然变成了又聋又哑的老妇人;《离婚》中的刘玉亭也是个聋哑人。
虽然老舍没有为每一个人都安排一种“意外”的结局,但他的作品总会给你一种悲剧感。
正因为这样,才会更好地使读者产生共鸣。
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瑞宣、瑞丰、冠晓荷、钱默吟等。
老舍之所以会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分不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也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那时老舍刚从学校毕业,跟着老师去做教育,便目睹了许多民间疾苦。
可想而知,当老舍写作时,心中充满了对人民的同情。
于是他才会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下这些作品。
老舍在表现人物时,常常从侧面入手,从环境衬托人物性格,让人物与其性格相统一。
《骆驼祥子》中的老马的性格,正是通过曹家这个典型环境,才得以体现出来。
祥子本是个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人,却被曹家这个狭小的圈子限制住了。
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祥子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一切:地位、财产、妻子和孩子。
他终日骑着破车,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这也许是他向往自由,敢于拼搏的真实写照吧!还有老舍笔下的人物,总会通过对话或动作体现人物性格。
如《茶馆》中秦仲义请孔圣人解梦的那段话,既表现出秦仲义的势利眼,又体现出人物的迂腐可笑。
老舍描写的人物各不相同,但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骆驼祥子》中,用侧面烘托人物的方法更能展示人物形象。
作品中的马太太一心想给女儿买辆车,祥子起初愿意给她拉车,可最后却连车也不要了,可见马太太只会爱慕虚荣。
祥子是个老实巴交的车夫,他靠拉车养活一家人,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之中,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全部给了家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的小说不仅在思想意义上影响深 远, 它的小说语言更是为人称道。 上世纪八 九十年代的京味小说家把老舍奉为 “京味文 学”的鼻祖,其中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独具 特色的小说语言。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自 发的, 而是自觉的。 他的语言并不单纯是二 十世纪初的北京方言, 而是糅合了现代西方 句法、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和北京民间方言的。 形成老舍小说语言特色的土壤是北京文化和 北京话。
“头发雪白 ,大概其的往后拢着 。 ”[3]描写 西门爵士的头发笼统地往后梳着。
“他似乎没把话都听明白, 愣眼巴睁的 走出来,又愣眼巴睁的随着老人往院外走。 ” 描写祁瑞宣看到自家的铜门环被盗,感到一 种不祥的预感后表现出来的目光迟钝和内 心不安。
“这,使别人看不起他,也使被恭维的五 脊子六兽的难过,甚至于给一个工友道歉。 ” 描写祁瑞丰不会巴结人, 让被恭维的人感到 浑身难受。
但关于具体的延伸路径却观点不一。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率
6 27 15.78947368 喀麦 隆 、卡 塔 尔
(一)向上延伸论 陶 璐 [1]、高 宏 赋[2]、 杨 文 超 [3]等 人 认 为 义 务 教 育年限应该向上延长至高中。 其基本理由是: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体系能够提高劳动者接受教育的年限,提高我 国劳动者的总体素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
越觉得非鸣蝉似的鼻子配着不可。 ”
(以上出自《老张的哲学》)
这种类似于“From…,we can…”的句法显
然是对印欧语系句法的借鉴。
5.标点符号的表意运用
新年! 难道不是?
快乐! 为什么不?
贺年! 谁敢不去?
“! ”对了! “? ”自寻烦恼!
新式标点在表意方面独特而幽默的效果
在老舍这里也有很好的表现,事实和自我心态
的冲突与矛盾用“!”和“?”即代表了,老舍不愧
为语言大师。
(三)小说语言糅合古典文学因素
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小说语言也是有
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他从九岁起进
入私塾读书,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背诵学习
学术研究
2014 年第 8 期
探索·争鸣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高中更具可行性 — ——基于公共投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刘 文 (广西大学教育学院 530004)
摘要:近年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呼声 学前教育。 其主要理由是:幼儿教育的成败关
二、国际视野看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日益高涨。 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现阶段延长义 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学 将成为国际化趋势
务教育年限条件不具备,而赞成延长的,又存 前教育是教育的发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影
虽然我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条件尚不
低 于 GDP 的 增 长 率 ,我 国 早 年 定 下 的 财 政 性 教 育 经 费 占 GDP 的 4% 目 标 , 直 到 2012 年 才得以实现。 然而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意味 着需大大增加教育投入,可我国乏力的教育 投资能力能否支撑新生的、巨大的教育经费 疑问重重。
7
15 8.771929825 牙买 加 、斯 洛 文 尼 亚、斯
威士兰
8
17 9.941520468 印度 、巴 西 、苏 丹 、科 威
特
9 37 21.6374269 南非 、中 国 、古 巴 、波 兰
10 35 20.46783626 俄罗 斯 、多 哥 、日 本 、约 旦
高质量的人才。 高中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 学前教育较为成熟,比较容易实现义务教育的 延伸。 朱天慧等人认为,应将义务教育延伸至 中等职业教育,其理由是:职业教育更经济、更 实惠,能将知识迅速地转换成生产力。 [4]
(二)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 老舍早期语言有一些欧化句法, 反映出 了他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借鉴, 同时也反映出 对“京白”运用的不自信。 这在其后来成熟的 小说中就不存在了。 老舍曾在英国学习生活 长达六年之久, 对英文非常了解并能运用自 如,这是将欧化语法引入小说创作的前提。 从 他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和《二马》中可以 看出欧化语法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 句 子 中 加 “— — — ”表 示 解 释 、补 充 说 明
“称呼虽然不同,而老张 确 乎 是 镇 里— ——
二郎镇— ——一个重要人物! ”
“ 而 小 三 — ——学 务 大 人 正 站 在 他 的 右
边— ——却以为大人的铅笔上有柿霜糖。 ”
“王 德— — — 诚 实 的 少 年 — — — 把 一 切 的 情 形
林纳达
13
6 3.50877193 德国 、比 利 时 、荷 兰 、多
米尼亚
(二)向下延伸论和两端延伸论
限”早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门和前沿问题。
总数 171
100
闫 建 璋[5]、郑 益 乐[6]、董 京 峰[7]、叶 飞[8]、杨 东 平等为代表的认为应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
对其可行性和策略进行研究有助于我国基础 教育的发展。
一、通俗风趣的北京话对老舍小说语言的 影响
老舍从小生活在北京市民社会中,深受 通俗民间语言的浸润。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 北京,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北京……他一 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京度过的,是个地道 的 北 京 人 …… 北 京 是 他 写 作 的 源 泉 。 ”[1]北 京 方言(京白)是他语言的源泉。 北京语言以幽 默风趣闻名,八角鼓、相声等说唱艺术都是 以幽默搞笑为生命的。 这种通俗民间艺术一 方面是北京人性格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塑造 了北京人骨子里的幽默。 且看老舍小说中几 句话:
说中时而能够体会到古典意境的美感。 例如: 绿瓦高阁,清摄政王的府邸,依旧存着天潢贵 亲自走访考察过的, 应用到小说中能够给人
“一阵阵的热风吹来的柳林蝉鸣,荷塘蛙 胄的尊严气象。 一阵阵的南风,吹着岸上的垂 亲切感和历史感, 增强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
“伊牧师不管听见没有,自要她一停顿, 一喘气的时候,他便加个‘好极了’,好像乐队 里打鼓的,在喇叭停顿的时候,加个鼓轮子似 的。 ”[2]
“大人呷了一口茶,咕噜咕噜的漱口。 漱 了半天,结果,咽下去了。 ”[3]
第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写出了老马恭维温 都太太的场景。 第二句虽然显得有些“油滑” “耍贫嘴”, 但却是对督学大人的有力嘲讽 。 “油滑”的不足在早年作品中较多,成熟期的 作品中则较少有。
3.现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 村教师流失、择校现象严重、发展不平衡,促 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虽然存在上述难题,但“延长义务教育年
11 18 10.52631579 西班 牙 、法 国 、挪 威 、加 拿大
12
9 5.263157895 文莱 、新 西 兰 、英 、美 、格
平均 8.8 年限
!!!!!!!!!!!!!!!!!!!!!!!!!!!!!!!!!!!!!!!!!!!!!!!
四书五经和古典文学, 与同时代的人一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苇。 几只白鹭,静静的立在绿荷丛中,优美而 中,祥子被抓到西山,牵了几匹骆驼回城的线
下了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功底。 因此读者在小 残忍的,等候着劫夺来往的小鱼。 北岸上一片 路也符合地理实际。 这说明老舍肯定是之前
学术研究
2014 年第 8 期
老舍小说的语言特色
张鹏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探索·争鸣
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 的一位作家,他对长篇小说、话剧、散文以及京 味文学的贡献在现当代文学中是无人可以替 代的。 本文着力探讨了北京文化对老舍小说语 言的影响以及老舍小说语言的四个特色。
在向上和向下延伸的争论。 笔者通过 文 献 分 响 人 一 生 的 成 长 和 后 阶 段 教 育 的 质 量 。 [9]此 具备,但从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延 长
析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并比较国际义务教 外, 韩树杰认为义务教育既要向学前教育延 义务教育年限将是大势所趋。 许多开展义务
育年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着重基 于 公 共 投 伸,又要向高中阶段延伸。 [10]
有趣。
3.代词前多修饰语
“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骆驼祥子》)
这句话为了强调祥子的憨厚朴实,将“傻
子似的”提前。
4.句首带有表状态的副词性修饰语,如“在
我 看 来 … … ”,“从 事 实 来 看 … … ”[6]
“二两酒三个男人喝,从理想与事实上说,
赵姑父不会喝的超过二两或完全二两。 ”
“从他全体看来,你越看他的最像烧饼,便
“于是以前所想的全算白饶! ”直译为“白 送”,这里表示之前的想法一干二净 ,批判中 国人国民性中的健忘。
“哎呀,北京的饽饽也吃不着了,这是怎 话说的! ”表现出马老先生到伦敦感到非常不 适应这里的饮食,“这是怎话说的”类似于“这 算怎么回事”。
描写李子荣“虽然他的腿弯着一点,可是 走起路来,一点不含忽,真咯噔咯噔的招呼;” 描写李子荣走路时铿锵有力的气势。 “……的 招呼”意味“真能……样的做”。
214
意丰、贴近生活的特点。 对于老舍小说而言, 人物多是北京人,即使写外国人(例如《二马》 中 的 温 度 太 太 和 她 的 女 儿 玛 力 ),也 让 人 觉 得 她们的一言一行更像北京人而不是外国人。 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故事发生的场所多在北 京, 例如 《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 堂》等。 可以说,北京不仅是老舍笔下人物活 动的场所,更是老舍最擅长描写的城市。 用北 京方言— ——北京话无疑是最合 适 的 。 下 面 我 们看几个例子:
“主仆二人吊儿啷当的走了出去。 ”[4]描写 李空山和随从的流氓习气。 “吊儿啷当”意味 “作风散漫放荡”。
老舍对于北京话的运用是有着自觉选择 的,“口语不是照抄的, 而是从生活中提炼出 来的”。 我们看起来通俗风趣的小说语言其 实并不完全是照搬口语, 其中有作者的匠心 独运,以至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的那样白, 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 实际上,那不定改了 多少遍! 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