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ac1a75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1.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关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问题的情境背景、问题的引入方式、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延伸与应用。
问题的情境背景可以是真实的、具体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虚构的情境,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产生兴趣,能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在学习有关植物的课程时,可以以植物生长的过程为背景,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
问题的引入方式需要巧妙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给予一些有趣的事实、展示一些引人入胜的实验等方式引入问题。
在学习有关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可以通过展示冰块溶化的实验来引发学生对变化的思考,进而引入问题“为什么冰块能够溶化?”或者“溶解是怎么发生的?”等。
问题的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闭合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闭合性问题则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学习有关磁性的课程时,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为什么一些物体具有磁性?”或者闭合性问题“哪些物体具有磁性?”等。
问题的延伸与应用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可以进一步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在学习有关水的循环和利用的课程时,可以引入问题“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或者“如何保护水源?”等,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除了以上几个要素,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问题情境需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问题情境还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f6763c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c.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
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下面,我将结合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特点,提出几个关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局限的,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展开思考和探究。
一、利用身边的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举例来说,当我们教学童蛙生活史的时候,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小青蛙呢?它们是怎么生活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小青蛙是怎么生活的。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帮助学生拓展对生物世界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观察和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学们,你们知道水是什么呢?水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下水的性质。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探究水的性质和变化,积极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水的性质和变化。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光和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吗?为什么在室外站在太阳光下身后会有阴影呢?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答案。
”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和阴影的形成原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光和阴影的关系。
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fa9ad66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5.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问题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问题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下面将介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1. 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注重问题思维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说,学生听,学生背”,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问题思维,教师应该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凸显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例如,在教授《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这个主题时,可以通过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珍稀动物濒临灭绝?”、“动物保护对人类有什么好处?”等。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和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建立深刻的理解和知识积淀。
2. 创设场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当科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融合,教学就更具有实践性。
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和场景,引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知识的体验和认知。
比如,在教授《水资源的价值与保护》这个主题时,可以通过场景创设的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水厂、处理污水厂,带领学生去河湖泳、钓鱼等实地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知识。
3. 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增强学生探究兴趣建立多元化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不同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涵盖不同的科学知识点,且每个问题情境的探究都具备独特性、启发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授《常见物体的特性》这个主题时,可以设置多种问题情境。
比如通过在学校附近收集日常物品的方式,让学生探究物品颜色、形状等特点,从而学习形态学。
又比如,让学生集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探测当地自来水变化,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如何改变等,从而学习物质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综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消除单纯的知识灌输和刻板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谈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_教育教学
![谈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_教育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ce041e3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f.png)
谈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_教育教学
科学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科
学问题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的方法。
对于有效的科学问题情境创设,以下是一些策略:
1.问题导向:情境创设的核心是要通过问题导向学生探究与解
决问题。
因此,要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
和探究。
2.真实情境:情境创设要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
感受到自己身处其中的现实感。
可参考真实场景,譬如实验室、工厂、城市、家庭等。
3.多样化的方法:情境创设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动手实验、虚拟仿真、作品展示等,以保证情境的生动和有效性。
4.参与和合作:情境创设要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以便
更好地解决问题。
5.引导思考:情境创设不是提供答案,而是用真实情境引导学
生自己思考和探究,并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6.制定标准:情境创设需要有自己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以便评
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应用实践能力。
以上是一些有效的科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
地设计和实施情境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707567d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c.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导语: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应用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问题情境的选择1.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合理选择问题情境,以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在一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三年级的科学课堂上,可以选择一些观察和实验性质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问题情境的选择还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
在学习动物生活和习性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动物行为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动物的生态系统和适应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在选择问题情境的时候,教师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1. 利用故事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故事情境的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
故事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当教学到植物生长的时候,可以讲述一棵种子发芽成为一棵大树的英雄故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疑问和思考。
2. 利用实验情境实验情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施实验、总结结果,来探究一些科学问题。
在学习水的状态变化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验情境创设问题,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冷却等过程,引发学生对水是如何实现状态变化的疑问和思考。
3. 利用真实情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学习空气污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污染情况,引发学生对空气污染成因和解决方法的疑问和探究。
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https://img.taocdn.com/s3/m/4875c5959e3143323968936d.png)
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内容提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科学教学强调以探究为核心,问题情境是探究的前提。
因此突显情境的重要。
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些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意在为科学教师“抛砖”,使科学教师创造出更多的情境创设的方法,使科学教学更有效率,更丰富多彩,更受学生的喜欢。
主题词:建构主义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等。
很显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就成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起始环节。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搭建沟通学生新旧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建构当前所要探究的问题,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如下的思考:1.能简单的不繁琐,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以免冲淡的主要的探究学习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e95d8b68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b.png)
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1. 趣味性原则- 解析:- 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以“猜数字游戏”创设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
老师说:“我心里想了一个数,这个数乘以3再加上5等于20,你们能猜出这个数是多少吗?”这种充满趣味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游戏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数学问题,从而自然地引出方程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方程的解法等知识奠定基础。
2. 启发性原则- 解析:- 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
比如在物理教学中,讲“浮力”时,可以先展示这样一个情境:把一个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会迅速上浮。
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乒乓球会往上浮呢?是有什么力量在推动它吗?”这个情境能启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引导他们去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等知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3. 适度性原则- 解析:- 问题情境的难度要适中。
如果情境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就无法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于一首古诗,如果提问“这首诗有几句?”这样的问题就太简单了。
但如果问题太难,如对于初中学生提问“这首古诗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独特意义以及对后世诗歌流派的深远影响”,这就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适度的情境应该是既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比如问“这首古诗中某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需要学生对古诗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又要结合诗句去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探究。
4. 真实性原则- 解析:- 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或者科学实际等真实情况。
在化学教学中,讲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真实情境:“有些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会污染环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些废水呢?”这种情境是基于现实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987146c8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77.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考能力的重要环节。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一、从真实生活出发科学探究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入真实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在教授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时候,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植物能够生长?”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观察植物在光照和水分条件不同下的生长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二、引入矛盾和困惑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可以引入矛盾和困惑,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在授课水的变化与相关知识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风吹在湖面上会产生波浪?”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风力作用在水面上会产生压力差,从而形成波浪。
三、利用图像和多媒体工具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图像和多媒体工具是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
通过展示图像、视频和模型等多媒体材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和观察科学现象,从而引发问题和讨论。
在介绍恶劣天气形成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时,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察飓风和龙卷风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导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如“为什么飓风会引起巨大破坏?”等等。
四、设计实践性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学习物体浮力时,可以设计一个实践性问题:“如何使一块较重的物体浮在水面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改变物体的形状、材质等因素,探索浮力的形成条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学习动物的生存适应性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为什么企鹅可以在寒冷的南极生存?”“为什么猫头鹰的眼睛很大?”等等。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e7d5dd5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9.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第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
小学生的认识世界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而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学习水的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洗衣服的时候要用肥皂?”这个问题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挑战性。
问题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和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思维框架,开展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在学习物质的状态变化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在寒冷的冬天,湖面上为什么会结冰?”这个问题就很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第四,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交叉性。
科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设计具有交叉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学习声音的传播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在电影院里,声音听起来特别清晰?”这个问题涉及到声音、光和空气等多个学科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第五,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实践性。
科学知识需要通过实际探究和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我们要注重设计具有实践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
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水中的鱼看起来会变形?”这个问题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反射和折射的原理,还可以设计实验活动来验证和探究。
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与方法
![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fb3efe195f312b3069a515.png)
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与方法作者:麻建渭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2011年第01期摘要:创设问题情景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式,一个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创设问题情景的基本原则、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问题情景有效教学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科学知识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要理解创设学习科学情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的过程应该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时得到发展。
因此科学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应十分重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通过具体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生成,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置身于认知冲突的情景中,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获得最直接和持久的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主要从创设问题情景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角度,结合自己学习和教学实践谈一些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景的基本原则1.基础性原则创设问题情景遵循基础性原则应体现在问题设计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要注意处理好问题的“障碍”和“基础性要求”的关系,使学生可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初中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即要考虑到问题解决对学生形成一定的障碍,又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经验和知识的储备情况,如果障碍远大于他们的经验,学生不仅不能顺利解决恩体,自信心还容易受挫,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几乎不存在任何障碍,学生不需要考虑就能得到答案,也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17f93e7f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16.png)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浅谈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内容提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科学教学强调以探究为核心,问题情境是探究的前提,因此突显情境的重要。
本文探讨了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教师应思考的一些问题,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归纳总结了一些科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意在为科学教师“抛砖”,使科学教师创造出更多的情境创设的方法,使科学教学更有效率,更丰富多彩,更受学生的欢迎。
主题词建构主义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案例正文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和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等。
很显然,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就成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起始环节。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搭建沟通学生新旧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桥梁,建构当前所要探究的问题,顺利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最新教育文档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最新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422e087f01dc281e43af0d7.png)
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并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呢?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主要是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有指向提出问题, 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 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指向性原则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让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教师一般先要将设计好的课件、挂图或实验、实物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在这情境中发现科学问题, 发现今天要研究探讨的科学问题, 因而情境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 再好的问题情境,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也是徒劳的。
2、新颖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 因此科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奇特、生动,对学生强烈吸引力, 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
因此, 可以把科学家发现前的疑惑、发现过程、探究失败以及生活中趣事等, 通过创设“科学问题情境”编成生动的故事或有趣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3、参与性原则科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必须经由学生在课堂探究活动中理解和掌握,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问题情境”活动化。
把科学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亲自投身到“科学问题情境”中去活动, 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观、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
这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科学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还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 科学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 还应遵循障碍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科学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因为问题情境是科学“问题解决”的出发点。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af0a04c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4.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背景科学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
因此,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展开讨论。
二、问题情境设计的原则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主要围绕家庭、学校、社会等熟悉的生活场景,因此问题情境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是具体而形象的。
问题情境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易于理解和掌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习惯。
3、可以引发探究欲望问题情境应当能够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主动主动去思考问题,去探索答案。
问题情境应当是具有挑战性的,但不至于让学生感到困难。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通过创新性的思考和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既可以是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可以是引导学生的思维。
1、磁铁的属性是什么?问题情境:老师拿出一块磁铁,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它的属性。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可以吸什么东西?为什么?引导思考:老师给学生发放小金属物品,让学生用磁铁尝试将它们吸起来。
学生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物品可能不会被吸起来,可以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2、松节油可以点燃,你知道为什么吗?问题情境:老师带来一瓶松节油,让学生闻它的气味。
然后老师教学生通过松节油的点燃,引发学生去探索松节油的燃烧特性和化学成分。
引导思考:老师可以用一个小火机点燃一些松节油,并观察其燃烧的特性,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燃烧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总结。
3、为什么电动玩具需要电池?问题情境:老师带来一些电动玩具,让学生操作一下。
然后老师向学生展示电池,并教他们如何用电池给电动玩具供电。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858bda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9.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探索答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设计原则1.贴近学生生活:问题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他们日常所见所闻相关。
以食物、游戏、动物等为背景,设计与其有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问题,并能感受到问题的现实意义。
2.具有挑战性:问题情境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问题不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答案,而是需要学生进行一定思考与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3.可操作性强:问题情境应设置明确的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以实际现象为背景,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数据记录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合作与交流:问题情境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力。
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互相讨论、交流意见,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1.引入故事情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引入故事情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设立一个有趣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沉浸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触发思维冲突:通过设计矛盾、非常规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进而激发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设计一个与学生常识相悖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并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改变他们的认知。
3.运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理解问题。
通过播放一个与问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答案。
4.模拟实际情境:通过设计一些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应用场景。
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设原则与策略
![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设原则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547e029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b.png)
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设原则与策略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课堂要求老师们采取创新性的科学教学观念与方法来重点提高学生们的个人科学能力与科学综合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课堂应该主动应用情境教学,深入探索教材与现代教学方式来展开科学学习,文章主要基于学生的个人特点提出在小学课堂中落实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科学课堂综合成效。
关键词:双减背景;情境教学;小学科学;实际措施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将科学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
这不仅能充分发挥科学教学的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科学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谐愉悦,并能对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此,我对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构建情境教学的主要原则(一)学科性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目标,应突出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学科特征,不能把它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这与科学环境教育的本质不符。
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背景下,应将科学与科学技能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视角去思考、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问题,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二)创新性在小学科学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情境教学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梳理与整理,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模式,构建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主题。
在小学科学学科中,老师们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教学趣味,充分利用科学课的新颖性,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科学理论教学到实际科学教学,从学生的实际行动到发现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都离不开主题情境教学。
二、教学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创设策略(一)巧妙利用科学实验科学是一门自然的学科,科学教科书中有许多有趣的小实验,通过这些简单的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充分运用科学实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科学学科的知识优势得以彰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78c19c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4.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引子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
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学习,成为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积极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成为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下面将结合小学科学课堂的特点,探讨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特点1. 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大多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直观、感性的阶段。
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以直观的、生动的实物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思维的活跃。
2. 学生表达方式单一:小学生的表达方式比较单一,通常只会通过“是”或“不是”等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观点。
教学中需大量使用引导性问题,促使他们做更多的思考和表达,并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情感丰富: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观察、探索和思考,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好奇。
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乐趣。
4.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经常难以集中,因此教学中需要合理控制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引导学生专注于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原则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引导性原则:问题应当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为目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 渐进性原则:问题难度应当适度,因材施教,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3. 情感引导原则:问题情境应当充满情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乐趣。
4. 全面性原则:问题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需要考虑问题的贴近度、引导性、情感性和渐进性。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https://img.taocdn.com/s3/m/585d8c69dd3383c4ba4cd202.png)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科学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有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有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物质世界,有为小学生撩起星空神秘面纱的地球与宇宙内容等。
如何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这是我们小学科学老师面临的问题之一。
问题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产生不满足感。
好的问题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四年级《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时,我一上课就给学生设疑:同学们都知道树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铁块会沉到水底,但是钢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能在水面上自由地行驶呢?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到底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
同学们马上就被老师的问题吸引住了,不由得小声地议论起来,看得出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充满着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然后我让同学们观察实验:我拿一个鸡蛋放入水槽中,看!鸡蛋沉下去了。
接着我往水里不断加盐,使盐慢慢溶解在水里,当盐加到一定的时候,看!鸡蛋居然慢慢浮起来了。
当学生看完这个实验后都对鸡蛋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浮起来感到非常好奇。
这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鸡蛋为什么会发生沉浮的现象?”顿时,同学们的思维就活跃起来,个个积极动脑,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
就这样,在问题中把同学们带进了有趣的课堂。
二、巧设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经常要让学生从认识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开始,探究其现象与内在的联系,因此,让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从感性认识入手,指导学生用眼、鼻、舌等感官认识事物,用趣味性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境和高涨的积极性学习新课。
如在教学《红番茄》这一课时,当同学们都知道番茄植株的组成部分后,我提问:刚才我们认识了番茄的结构,接下来我们来重点观察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叶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https://img.taocdn.com/s3/m/79a116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e3.png)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引言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从问题情境的概念出发,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特点,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二、问题情境的概念问题情境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实验现象或故事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从而促进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问题情境创设1. 情境导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导入的方式来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水的状态变化时,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小姑娘的故事:小明放学回家,看到家里的一块冰在慢慢融化,她跑去问妈妈:为什么冰会变成水呢?通过这个情境导入,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进而引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进行探究。
2. 实验操作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产生问题,并通过分析、思考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在讲解物质的溶解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将盐、糖、小苏打分别放入水杯中搅拌,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并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从而引发学生对溶解规律的思考。
3. 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产生问题。
在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水和空气呢?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的生长需求的探究。
4. 情境延伸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情境延伸的方式来扩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讲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时,老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物体的运动情景,让学生从中产生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初中科学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措施探讨
![初中科学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措施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e0a2ef3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9.png)
初中科学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措施探讨初中科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探讨初中科学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措施,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原则和特点问题情境教学是围绕现实或虚拟的问题情境展开的,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问题为引导进行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创设一种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具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特点:1. 学生是实践的主体。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共同参与者,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情境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3. 重视实践性。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际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注重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初中科学实施问题情境教学的措施1. 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经验,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在教学光的传播原理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和小红在夜晚行走在街头,月亮的亮光为什么能够照亮他们的道路?以此引发学生对光的传播原理进行探究和讨论。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亲身实践。
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摘要:本文从问题性情境概念入手,说明了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和创设艺术,
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有演示实验,现象对比、趣味性、变式训练等。
关键词:科学问题情境思维实验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人类在生活与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的目的、新的问题、新的
活动要求和条件,满足了思维的必要性。
实质上,只有在产生了这些新目的并且
为达到这些目的,已知动作方式、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足以应付的情况下才需要有
的思维活动的情境。
也就是说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要摆
脱这种处境,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
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
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
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根据认知理论,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
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针对初中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笔者认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接受性原则。
情境的设置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由于知识和技
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
精心地选择和设计,使之能适合于学生,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2.趣味性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
大的关联。
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问题情境的创设就要
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科学现象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从日新月异
的最新科学技术中,选取有用的、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创建的问题情境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素质与非
智力素质平衡发展的功能。
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仅应该构建起良
好的知识结构,而且应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有利于科学探究能力的
提高,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发展的情感信息。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一般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讲授和问题讨论进行的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
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
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利用现象对比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的
操作方式、考察角度、思维方式、理解程度、表达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悉心捕捉这些差异并加以整理,往往可以成为生动的对比材料。
当这些对比材料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即使教
师引而不发,也可以创设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3.利用趣味性的现象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无数教学实践和大量教学实验业已证明: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基础,它能确保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能
确保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也就能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
随意注意,增强有效的感知。
学生对于已经习惯的事实现象往往会失去兴趣(例
如纸布会燃烧),难以引起注意,也就很难引发从感知到信息处理的一系列思维
活动和其它学习活动。
但对于习惯事实之外的某些突发事件(例如如果一次纸和
布燃烧不起来时)则很容易引起兴趣,在不经意的注意中会立即产生长时记忆和
一系列联想。
这很容易证明兴趣对大脑的思维活动及其它活动(例如记忆和知识
结构构建等)的重要作用。
4.利用习题的变式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变式是指在对问题进行直接观察时,从不
同角度、方面和方式变换事物非本质的属性,以便揭示其本质属性的过程。
变式
不充分或不正确,往往会产生概念的错误。
在应用科学知识解答习题过程中,
由于学生久已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造成学生分析问题时方法单一,从而步入解
题误区。
应用“变式”教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能;另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使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教学的目标行进着。
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
通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使学生的综合思维
能力得到了发展和培养。
总之,在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科学的探究成了教学的主旋律,一切知识最好
是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获得。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是这种背景下应用而生,击
拍着时代的潮流,和着时代的主旋律在激荡着。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就必须有问题
性探究的情境产生,课堂教学才能进行下去。
那么如何创设问题性情境的艺术,
就成了科学教学工作者们的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了。
笔者由于能力有限,在创设
问题性情境方面作了有限的探讨,以期能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