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学综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孤独和过分依赖
是指老年患者自觉不与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及感情交流。患者表现为喜独处、不主动有人交谈、感觉无聊、乏味、度日如年,不主动参与任何活动等。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3.8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中心内容部分]
1.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反应
1.1“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啰嗦、唠叨等。
1.9.4是疾病征兆。有些老人脾气暴躁,可能与身患某种疾病有关。如肝病患者,虚火亢盛,心情烦躁,平时容易发脾气。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3]
2.3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12]。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2.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4]。
2.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2 1世纪的老年患者的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而且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更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爱护、关心老年患者。[10]
2.3.2帮助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13]。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7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7-9]。
1.9.2是虚荣心过强。有些老年人常常以“长者”、“老者”、“过来人”自居,在生活中处处要设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一旦有谁冒犯了他,伤了他的面子,就会大动肝火,发起脾气来。
1.9.3是性格变异。老年人经常性地发脾气,实际上是心理衰老、性格变异的反映。这些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社交能力逐渐减弱,自我封闭性增强,遇事固执过敏,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2.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6]。
1.7退化和恐惧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表现为害怕、受惊的感觉,有回避、哭泣、颤抖、警惕、易激动等行为。
1.8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1.9老年人生气的原因
1.9.1是心胸比较狭窄。这类老人凡事喜欢斤斤计较,别人稍微触犯了他,如无意中踩了他的脚,或不慎把脏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谅,要大发脾气,甚至大骂一通。有的则对别人过于苛求,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发火。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前言部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开始缓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因此,人到老年之后也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手术患者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防卫及适应能力下降,对驱体疾病及所带来的精神负担的耐受能力减退,一旦受到疾病的侵袭,必然出现慌恐、不安、思想波动很大,害怕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怕失去家人的关心等比较复杂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对老年患者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是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也是有效提高老年病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往往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作为护士要及时掌握和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活动及变化,加倍关心、体贴他们,主动接近他们,热情服务,耐心细致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将心理护理视作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2]。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1.5抑郁和自我概念低下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1.3焦虑和否认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1.4猜疑和愤怒
1.2恋旧心理和时间感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老年护理学综述
[摘要]21世纪来临之时,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2025年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左右;2050年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变化,观念的更新,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
2.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14]。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是指老年患者自觉不与周围的人和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及感情交流。患者表现为喜独处、不主动有人交谈、感觉无聊、乏味、度日如年,不主动参与任何活动等。老年患者过分依赖表现为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自我生活的照顾活日常事务,而患者角色强化、被动顺从、遇事畏缩不前、犹豫不决等他人出主意或做决定,甚至别人承担或代劳日常生活照顾。
2.3.8强化老年人治理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中心内容部分]
1.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反应
1.1“年长者”心理
“年长者”心理是指老年人倾向以教育者姿态与年轻人共享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历,与遗产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老年人有教育青年一代的光荣职责,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的健在时子孙幸福的象征与团结的纽带。当老年人某一方面的知识被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能被年轻人或社会所接受和利用时,可以增加他们的自尊心,而当环境不允许或年轻人不理解、不接受时,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被误解为教训他人、啰嗦、唠叨等。
1.9.4是疾病征兆。有些老人脾气暴躁,可能与身患某种疾病有关。如肝病患者,虚火亢盛,心情烦躁,平时容易发脾气。
2.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3]
2.3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2.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12]。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2.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4]。
2.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2 1世纪的老年患者的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而且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更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爱护、关心老年患者。[10]
2.3.2帮助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13]。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2.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2.3.7抑郁的护理
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重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7-9]。
1.9.2是虚荣心过强。有些老年人常常以“长者”、“老者”、“过来人”自居,在生活中处处要设法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一旦有谁冒犯了他,伤了他的面子,就会大动肝火,发起脾气来。
1.9.3是性格变异。老年人经常性地发脾气,实际上是心理衰老、性格变异的反映。这些老年人进入老年期后,社交能力逐渐减弱,自我封闭性增强,遇事固执过敏,急躁易怒,情绪波动大。
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2.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
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6]。
1.7退化和恐惧
主要是行为的退化,表现为与其年龄和社会不称的行为表现。如孩子似的行为。表现为害怕、受惊的感觉,有回避、哭泣、颤抖、警惕、易激动等行为。
1.8遵医嘱依从性不良
主要是指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与医嘱一致的行为,如按时、按量、按要求服药、定期检查等。
1.9老年人生气的原因
1.9.1是心胸比较狭窄。这类老人凡事喜欢斤斤计较,别人稍微触犯了他,如无意中踩了他的脚,或不慎把脏水弄到他身上,他就不肯原谅,要大发脾气,甚至大骂一通。有的则对别人过于苛求,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发火。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心理护理
[前言部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开始缓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因此,人到老年之后也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手术患者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防卫及适应能力下降,对驱体疾病及所带来的精神负担的耐受能力减退,一旦受到疾病的侵袭,必然出现慌恐、不安、思想波动很大,害怕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怕失去家人的关心等比较复杂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对老年患者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是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也是有效提高老年病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往往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作为护士要及时掌握和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活动及变化,加倍关心、体贴他们,主动接近他们,热情服务,耐心细致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将心理护理视作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2]。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缺乏依据的猜测,如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措施、药物疗效等存在疑问。是一种对人或事不满的心理反应,表现为语言行为富于攻击性、过于激动、带有偏执狂,甚至无端谩骂等不适当行为。
1.5抑郁和自我概念低下
是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情绪表现。表现为情绪低落、悲观、失眠、食物不振、批发或者缺乏活力、缺乏兴趣、自责甚至出现绝望、自杀念头等。自我概念是指调控个人心理和行为的自我意识,包括对自我的评价、自信、自尊、自控等。
1.3焦虑和否认
老年人患病后常出现紧张不安和忧虑心境,多伴发心理和躯体症状,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胸闷、头痛、两手发冷、易激惹等。是不承认自己疾病的诊断或病情的严重性,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维准备,总希望有与事实不一致的情形出现。表现:(1)否认疾病的存在。(2)否认疾病的严重性。
1.4猜疑和愤怒
1.2恋旧心理和时间感
老年人恋旧心理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老年人对自己用过的物品、老书籍、老照片和老信件等物品有一种特别的依恋移情。另一方面是对物品位置摆放的的要求,老年人希望按照他们的熟悉和喜欢的方式摆放物品,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在使用时得心应手。在步入老年之初或在这前后的某个时期,老年人会因为觉察到自己的生命有限或非常短暂而对时间的流逝感到害怕的恐惧,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这种恐惧会逐渐消失。老年人会有“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等想法。
老年护理学综述
[摘要]21世纪来临之时,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0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2025年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左右;2050年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变化,观念的更新,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逐渐延长,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也日趋增加,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疗,护理工作着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度过各自的晚年生活,已成为当今老年人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解决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对于老年人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已成为当今社区忽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
2.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
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14]。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