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合集下载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复杂而辉煌的历史时期,它与世界近代史有着许多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特点和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一、社会制度的对比在世界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国家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础。

这种制度以市场经济为核心,个人的私有产权得到保护,经济交易自由进行。

而中国在近代历史中的社会制度则出现了较大的不同。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可以追溯到清末,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陷入深重的危机。

清政府推行的“自强运动”并不成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和衰败的局面。

直到辛亥革命,中国才推翻了封建制度,但随之而来的北洋政府的混乱和战争,使得中国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制度。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政治体制的对比世界近代史的政治体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是最为常见的。

欧美国家多采取民主制度,政权通过选举来进行更迭,并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

而中国在近代史的政治体制则经历了清末的君主专制,北洋政府的混乱和国共内战,最终确立了中共一党专政的政治体制。

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争议和批评,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体制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增加了一些民主和法治元素。

三、思想文化的对比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法国大革命的人权等观念,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中国的近代思想文化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知识分子不断探索着中国的未来。

魏源的"与时俱进"、康有为的"君主立宪"、章太炎的"洋务运动"等思想都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重要代表。

然而,中国近代史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经历了一段黑暗的历史。

历史高考突破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比较

历史高考突破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比较

历史高考突破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比较近现代史是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内容。

历史高考作为考察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两个领域的知识的掌握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对历史高考突破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比较进行探讨,分别从内容设置、复杂程度、知识点考察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内容设置在历史高考中,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设置相对独立,各自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题。

世界近现代史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启蒙时代到20世纪末,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都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而中国近现代史主要集中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以中国近代化进程和历史事件为主要考点。

二、复杂程度世界近现代史相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来说,通常具有更高的复杂程度。

世界近现代史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以及文化传承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相比之下,中国近现代史的复杂程度较低,学生更容易把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

三、知识点考察历史高考中,对于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考察也有一定的区别。

世界近现代史的考察通常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为主,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影响因素。

而中国近现代史的考察更侧重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了解,要求学生熟记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四、应试技巧针对历史高考中的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应试技巧进行备考。

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学生可以多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专业书籍,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而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学生可以注重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工具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高记忆效果和复习效率。

综上所述,历史高考中的世界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注重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以提高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

多元史观近年来,各地历史高考的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因而我们要更新史学观念,引入了多元史观。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近几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还有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五种新史观。

一、文明史观文明史观也通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创立者是德国学者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其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他提出了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新学说,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记忆”。

其后,英国学者汤因比在他的专业巨著《历史研究》中,通过对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文明史观下的重要视角:①生产力视角:以生产力标准划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大类。

(工业文明的进程,又称之为“现代化”。

)②整体视角:尤其关注工业文明以来的各种文明的演进历程,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进行观察。

③交往力视角:文明交往是一个双向的或多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附表1 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时期转折性事件表现文明特征西方东方16世纪前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19世纪以来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文明的冲突文明的融合与创新◆附表2 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文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文明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近代史是一个宏大的时代,不仅包括了世界各国的发展变迁,也包括了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国家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时代中,世界各国都经历了繁荣与动荡、战争与和平,而中国则经历了更加复杂多变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重点对比世界和中国近代史的一些关键事件和发展趋势,以展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首先,对比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不得不提到农业革命对两个地区的影响。

在18世纪的世界近代史中,农业革命对欧洲等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然而,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一时期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封建社会的束缚依然存在,农民们仍然面临严酷的剥削和压迫。

其次,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在对待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压迫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19世纪的世界近代史中,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被西方列强以殖民地的方式占领和控制。

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多个列强的瓜分对象,受到了极大的侵略和压迫。

然而,在对待殖民主义的反抗上,世界其他国家往往能够以武力和外交手段争取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和自主,而中国则在抵抗殖民主义方面显得相对较为无力和不成熟。

第三,世界和中国近代史中的革命运动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为建立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奠定了基础。

而中国的革命运动则经历了艰辛的曲折过程,尽管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的革命运动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更加注重国内的社会改革和农民大众的参与,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最后,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道路选择。

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兴起,一度形成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极格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然而,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往往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近代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及阶段特征

近代世界和中国历史发展线索及阶段特征

1840
1894 1900
1919 1949 三阶段: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民族危机开始加剧: 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侵略手段,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开始被 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两战争三条约) 。 现代化探索开始起步: 政治:中国人民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太平天 国运动)。 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近代工业起步(洋务运动),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天朝上国”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萌发,并体现在学器物层面(中体西用)。 社会:中国民众生活习俗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开始 发生变化。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先后兴起,促进了欧洲 的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提供 了思想武器。 政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代 议制开始在英国等国确立,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前提条 件。
科技: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近代科学兴起,牛顿力 学体系的提出(1687),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1840
1894 1900
三阶段: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1919-1949) 民族危机表现为:
1919
1949
日本帝国主义自“二十一条”以来,从“9.18事变”侵占东三 省,到“7.7事变全面侵华,企图把中国沦为它的殖民地。 现代化起步探索新变化: 政治: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 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 命任务。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获得较快发展,日本 全面侵华和内战使之遭到严重破坏。中共领导的农村根据地开 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 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人把它同中国革命 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 得胜利。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在近代史的发展中,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在世界舞台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比世界各国与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政治体制的差异在政治体制方面,世界各国和中国在近代史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世界各国多以民主制度为主导,政府的组织和权力分立十分明确。

而中国则以封建专制为主,皇权至上,政府的权力高度集中。

这种差异导致了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并迅速适应社会变革,而中国则在政治体制上相对滞后,难以有效应对社会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二、现代化进程的速度在现代化进程方面,世界各国相对较快地实现了产业革命和现代化的转型。

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而中国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到封建专制和列强侵略的双重打击,现代化进程较为缓慢。

直到近代史末期,中国才真正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工业化的轨道。

三、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世界各国的近代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政策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列强逐渐崛起,并通过殖民和侵略扩张自身的势力范围。

相反,中国由于封建主义的限制和内外因素的影响,沦为列强的瓜分对象,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状态。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崛起,并调整了外交政策,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四、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世界各国和中国在近代史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也具有巨大差异。

在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了社会的快速变革,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运动和文化变革。

而中国社会则在封建主义的束缚下,难以快速转变,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相对滞后。

直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改革。

结语通过对比世界各国和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世界各国借助民主制度和先进的科技,实现了现代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各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单元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19世纪60年代)1、政治上:(1)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由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变为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4)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5)阶级关系发生变化: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外商开设的船坞和工厂里,第一批无产阶级诞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了一批为外国列强转卖商品、收购原料的中国人,称为买办商人;1851---1864年间,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

2、经济上:(1)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3、对外关系上: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清政府被迫由闭关锁国转为对外开放,由妄自尊大转为对外妥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清政府开始成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和工具。

4、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人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农民运动领袖洪仁玕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形成“西学东渐”局面。

单元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1、政治上:(1)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出现暂时“和好”的局面。

近现代中西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近现代中西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近现代中西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1)概括英国崛起的原因。

(10分)(1)现代政治制度的建立;(2分)国家长期保持稳定;(2分)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强大;(2分)进行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2分)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确立。

(2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在崛起过程中先后面临的重大国内政治、经济问题,概述各自解决的途径及积极意义。

(6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和50年代,美国是如何主导国际体系的建设的?(4分)(2)①南北分裂(奴隶制存废)问题。

(1分)通过战争,打败南方叛乱诸州,废除黑人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2分)②经济危机问题。

(1分)推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经济的严重破坏,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2分)主导建设:①20年代: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支配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与凡尔赛体系—起构成了“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新格局。

(2分)②50年代:推行“冷战”政策,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与苏联争霸世界;并一度操纵联合国事务。

(2分)(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是如何探索强国之路的?(8分)(3)近三十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推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2分)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2分)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2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分)(4)对大国崛起的认识。

启示:不断完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体制创新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对外开放,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努力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一个国家的崛起应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运用和平的外交政策来处理国际间的事务。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浅析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前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过去五年,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充分地验证了党的十七大这一重要判断。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切,互动从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相互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和深入。

可以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中国的命运,也关乎世界的未来。

一.世界的变化纵观当今世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存也越来越深入。

冷战时期,世界被一堵堵有形和无形的墙隔离着,即使鸡犬相闻,也仿佛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和苏联互为最大邻国,拥有世界最长的共同边界,但是相互人员往来稀少,60年代贸易额一度连5000万美元都不到。

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两国贸易额最低时不足1亿美元。

如今,世界则被一张张有形无形的网连接着。

世界日益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

据称,互联网连着全球40亿人口和500亿台电子设备,每年发送90万亿封电子邮件,进行着2万亿笔电子交易。

人们虽然远隔万里,但是一上网,就感觉“天涯若比邻”。

联系和交往的密切也使得各国的利益更加交融交汇,真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就是为什么华尔街一生病,全世界都跟着吃药,为什么整个欧洲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全力帮助希腊克服债务危机,为什么各国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核扩散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再强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单打独斗,独善其身。

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别无选择。

必须抛弃你上我下的“翘翘板”思维,必须停止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国家关系。

总之,相互依存是当前国际关系与冷战时期的最根本区别,也将决定今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方向。

中国近代化于世界近代化比较

中国近代化于世界近代化比较

中国近代化于世界近代化比较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梳理的填写说出中国近代化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2、通过列表比较认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民族独立于祖国统一是前提与保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重点:中国近代化探索 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难点:中国近代化探索 世界近代化的历程 一、中国的近代化探索1、经济上的工业化——( )和( )2、政治上的民主化——( )和( )(2)、 (资产阶级革命派)3、思想文化上的“西化”(2)其他思想1、思想科学化、理性化—— 、 。

(1) :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 基础。

(2)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 ,为 在政治上取代 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 ;也促进了传播启蒙思想的 、 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3、经济工业化、市场化----通过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提高,人类先后进入“ ”、“ ”、 “ ”。

【知识拓展】1、 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和历程感悟(1)特点:历经了由 层次( )到 变革( 、 )再到 变革( )的过程。

是一个 、 、 、 的过程。

(2)感悟:中国人具有 的精神; 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只有 ,只有 。

2、 中外近代化历程比较(1)西方近代化历程(如英国),是经过 ( )、 (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然后才开始 (工业革命)的。

(2)中国近代化与之相反。

先开始阶级工业化( ),然后开始政治民主化( 、 ),接着是思想民主化科学化( )。

3、 大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1) ;英国 、法国 、美国 等。

(2) :日本( )、俄国( )等。

【开放问答】1、 中国近代化启示:(1) 只有先独立才能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2) 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 、解放 ,更新 。

(3) 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 要先行。

2、 结合美国的南北战争谈谈你对维护国家统一的认识。

(1) 是一个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条件,我们应当维护 ,反对 。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通过世界近代史中西阶段特征的比较,目的是有效解决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等问题。
一、14至18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面貌变化上,人类由相对隔绝逐渐走向联合;从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而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国际
关系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扩张,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科技 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各种科学门类体系基本建立,科技与生产力紧密结合。
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教育。
国际
关系 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殖民扩张,到20世纪初将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文化
科技 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国际 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关系
中国
政治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 理学占居统治地位;出现早期民主思想,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中国世界近代阶段特征

中国世界近代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现代史各阶段特征
(一)晚清
一、1840—1860
1、西方侵略破坏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2、西方经济侵略造成中国传统经济格局的破 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日益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品化趋势加强
3、西方侵略和封建压迫导致农民阶级的大规 模反抗
4、少数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
7、1945年——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主义与 资本主义的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 展时期,日、德发展尤为突出;战后亚洲经济的 发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 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国 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政治: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继续完善发展,民主化 和科学化趋势加强,但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日益
2、16——18世纪: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手工劳动为 主,生产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场。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展开,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 制度开始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少数国家确 立,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制度统治之下。
国际关系: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 民族解放运动:中心在美洲(北美独立运动 和拉美独立运动) 思想: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政治 构想。
3、1935年以后,各方面形势的发展最终把 国共两党推向了第二次合作
四、1937—1945
1、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主流,是抗战胜利的基 本保障,具体表现为抗战初期的协同作战 和相持阶段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
3、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 最后胜利的努力
4、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重大
③后期对农村经济的纠正。 (3)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高三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高三历史阶段特征,历史线索

近代中西历史阶段特征对比
通过世界近代史中西阶段特征的比较,目的是有效解决明清时期中西科技发展的比较、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中国的衰落与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的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等问题。

一、14至18世纪60年代。

•西方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

社会形态上,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世界面貌变化上,人类由相对隔绝逐渐走向联合;从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而中国处于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向欧美扩张,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逐步战胜封建势力,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

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落后就要挨打,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农耕文明,客观上推动中国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政治
资产阶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展开,政治民主化深入。社会主义理想到实践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政治
沉沦: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双半社会;
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思想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自由主义是主流。
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起步阶段
经济
工业革命从英国产生向欧美扩展,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建立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近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晚清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机器大工业,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56
——
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
思想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1966
——
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
科技
以网络技术为突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1978
——
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科技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科技
国际形势
世界被资本主义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外交
再抵抗到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调整阶段
20世纪20年代
经济
各国经济恢复,美日等国发展较快;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经济
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并日益萎缩;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剧膨胀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总结

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总结高中历史的归纳: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总结中国现代史是一段充满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它既是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程,也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总结,探讨其重要性与影响。

1. 中国现代史的背景与特点中国现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这个时期,中国陷入了国家衰落、内患外侮的深重危机中。

过度依赖传统封建制度和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势力使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史开始了。

中国现代史的特点是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不断追求。

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斗争和牺牲。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土地革命,中国历史上兴起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运动,这些活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2. 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的联系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密切相关。

社会主义思想自19世纪产生以来,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类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同时也为全球社会主义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步。

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土地革命、工人运动和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斗争,最终实现了新中国的成立。

这一胜利不仅对中国人民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受到了苏联、东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以农村经济改革为核心,并逐渐扩展到城市工业和国有企业。

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例。

3. 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现代史与世界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首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福祉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价值。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始终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中国古代、现代史,世界史阶段整合及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整合及特征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前)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上: 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2、经济上: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井田制;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农作物已具备。

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活动得到鼓励,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3、文化上: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形成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重农抑商的政策出台。

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重点知识比较

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重点知识比较

北京四中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重点知识比较比较是学习和认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

学会和运用比较的方法,就是掌握了分析和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1.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两者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即军事、科学技术是一脉相承的,但由于林、魏受到压抑和打击,也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没有被社会认识,他们的主张未能实现;洋务派由于客观形势的变化,他们的主张付诸行动,在中国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因此,洋务派与抵抗派的关系不但是继承,而且把抵抗派的主张付诸实践。

同时两者都是地主阶级的派别,都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2)区别:第一,40年代,鸦片战争以后,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抵御外来侵略,因此,抵抗派的主张及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行动,呈现出单一的进步色彩;60年代,内外交困的洋务派既要镇压太平天国又要对付侵略,因而洋务派既有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性,又有敌视人民,对外妥协的反动性。

第二,40年代,抵抗派对西方的认识是直观的,所见仅是一些零星的点。

洋务派则看到了更多的中西方差距,无疑比抵抗派更进步。

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巩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

(2)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新式学堂。

不同点:(1)明治维新通过倒幕运动扫除了改革的障碍,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势力的阻挠。

(2)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性质不同,中国是封建性质的运动,日本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日本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中国是在维护封建专制的前提下进行洋务运动的。

(5)结果不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而洋务运动失败了。

3.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在宣传学习西方文化方面的特点维新派:(l)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主张君主立宪。

(2)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宣传优胜劣汰,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

中国近现代史各阶段历史特征历史特征中国近代史综合复习指导从1840年到1949年的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大潮迭起,民族危亡之紧迫,新旧冲突之尖锐,各阶级各阶层间斗争之激烈,在以往历史中是罕见的。

如何从这错综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梳理出历史深处的线索,把握住内存的联系,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以往综合复习中国近代史,在采用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三线复习法或由此细分的列强侵华史、历代反动统治史、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旧民主主义抗争史、四大阶级探索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六线复习法时,往往只重视纵向发展而忽视横向的互动联系,不利于培养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表将近代史分为晚清前期、晚清后期、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四大时期,从世界形势与列强侵华、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与政局变迁、思想探索与文化发展四方面,试图对近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作一较为全面、整体、宏观的揭示,提供一条复习新思路,把对现行课本知识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形成历史思维的两个侧面,一是善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宏观、立体地把握各时代脉搏;二是在分析一件史实时,能自觉地把它放到历史整体的内在联系和交叉影响中去考察认识。

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各种变化的考察,者必须置于国际大背景下进行,并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间的互动联系为基本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根源在于东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卖国,这又决定了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把反帝与反封建结合起来,同时也正由于革命对象过于强大,单靠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必须唤醒广大民众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壮大和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抗争,则是中国半封建化、近代化的根源。

近代中国经济成分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阶段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分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社会政治局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世界中国近代史对比

2、18世纪的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西方 中国 特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逐步 征 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的主导),进入工 加深 业文明时代
经济: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政治: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 文化: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理性主义推 表 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浪潮。(思想界自 现 由主义兴起,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科学 技术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对外:出现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 重 大 历 史 史 实 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 革,德国王朝统一战争、法国政治制度 最终建立。 对外: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 位的确立。 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经济结构出现重 大变化。 政治: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推行 洋务运动;人民掀起太平天国等 革命斗争。 文化:西学东渐的大规模传入。 外交:由闭关锁国到向资本主义 被迫开放。 政治: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运动;洋务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民 族资本主义产生。 文化: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 展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突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 流入,货币化。
材料二: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 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 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 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 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 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 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从世界史看中国近代化-2019年精选文档

从世界史看中国近代化-2019年精选文档

从世界史看中国近代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7页中提到:“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与以往版本而言,人教版首次提用“近代化”的说法。

就此笔者谈一些粗浅认识以供同仁共鉴。

所谓近代化,是与现代化相对而言的。

诚然现代化我们已经很是熟知了。

而近代化一词其史学涵义又究竟该如何定位呢?尤其是中国近代化?首先,目前史学界对于历史期别最普遍的分类大都以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的方法去分编。

从世界范围而言,一般意义上近代史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诸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俄国等均都进行了本国政治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由此则出现了世界史上资产阶级政治上大革命的狂潮,最终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普遍确立,世界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资本主义时代。

而近代史则包容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从确立至发展的全过程。

故而笔者认为,近代化如从社会政治发展的历程而言,其涵义应是资本主义从确立至发展的历史,当然是资本主义的前期发展史。

在这个历史阶段,由于封建制本身固有的落后性等种种原因,形成了其对于先进的、即将诞生的资本主义模式的种种严重阻碍。

再伴随着新航路开辟的曙光及近代殖民主义的兴起,因而一场呼唤理性、倡导民主与自由的新制度革命随之产生,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圆满完成。

从中国历史而言,几千年的封建制根深蒂固,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几千年以来农民受到残酷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这就显然缺乏资本主义兴起的市场――必要条件,地主和富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置田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统治者在国内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的规模;尤其是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即使晚清时期也莫不是如此,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极端贫困一点未得到改变,甚至在惨遭封建主义残酷剥夺的同时,外来资本主义对其的冲击更大,可谓剥夺得“一干二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
列强之间勾结斗争,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并爆发一战,社会主义由理想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政治
沉沦:列强侵略加剧,双半社会统治秩序逐步确立(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等);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
列宁主义
思想
维新思想、旧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思想层次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垄断阶段
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资本主义高速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平衡;
晚清至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军
阀)
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并进入黄金时期但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中国尽管进行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历史证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和独立。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思想
推行文化专制,实行“文字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呼声微弱。
科技
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科技
传统科技的总结阶段,未产生近代科学
国际形势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世界隔绝状态,促进资本原始积累,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外交
由开放走向闭关,失去国外市场
思想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极大加强各国联系,不同意识形态、民族、地区人民紧密相连。
思想
在持久抗战的思相指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发展。
信息时代
二次大战后(1945年---至今)
全球化阶段
经济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段
经济格局:美国为主导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思想
向西方学习思潮兴起(抵抗派),并付诸于实践(洋务派),但局限于器物层次
科技
瓦特改良蒸汽机,达尔文进化论等
科技
国际形势
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活动加剧,以商品输出为主,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外交
被迫开放,部分主权丧失,中国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
电气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
1956
——
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发展)
思想
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
1966
——
1976
“文化大革命”时期
科技
以网络技术为突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1978
——
至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
1945
——
1949
解放战争
中国随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民族独立,为建立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做了不懈努力,在世界舞台上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一支政治力量。
1949
——
1956
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政治
两极格局下的冷战及美苏霸——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目前是一超多强)
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起步阶段
经济
工业革命从英国产生向欧美扩展,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建立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近代工业社会取代传统农业社会,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晚清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产生机器大工业,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
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及成熟。
20世纪30---40年代
经济
美国等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初步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
经济
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土地革命)
政治
法西斯出现,民主进程受到严重挑战;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显示民主进程不可阻挡。
政治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斗争。
科技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科技
国际形势
世界被资本主义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具
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调整阶段
20世纪20年代
经济
各国经济恢复,美日等国发展较快;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及新经济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经济
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并日益萎缩;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剧膨胀
近现代中国与世界阶段特征对比(以整体史观为视角)
阶段
世界
中国
对比结论
手工工场时代
16世纪---18世纪
准备阶段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迅速发展,工商业经济发达。
明清时期
经济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
中国开始落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政治
英法等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
政治
封建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社会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
政治
经过战争打击,不少国家调整政策,缓和社会矛盾; 英国工党两次组阁;十月革命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政治
国共对峙十年,中共依据国情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行革命根据地建设
国际形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英国等国维护其殖民统治,通过提高自治领地位等方法密切了与殖民地关系。
落后就要挨打,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必然战胜落后的农耕文明,客观上推动中国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政治
资产阶革命和改革进一步展开,政治民主化深入。社会主义理想到实践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
政治
沉沦:两次鸦片战争,逐步沦为双半社会;
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思想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进步历史潮流,自由主义是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