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地下水系统介绍

地下水系统介绍

谢谢
流动:地 下水在地 下岩石和 土壤中流 动
储存:地 下水在地 下储存, 形成地下 水系统
01
02
03
04
地下水系统的演化
地下水系统 的形成:岩 石、土壤、 地下水等相 互作用的结 果
地下水系统 的演化:受 地质、气候、 人类活动等 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系统 的演化过程: 包括地下水 的形成、流 动、储存、 补给等过程
加强监管执法
地下水系统的保护措施
01
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定期 监测地下水位和水质,了解 地下水系统的变化情况。
03
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 减少地下水的消耗。
05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 地下水保护的认识,增强保 护意识。
02
保护水源地:保护地下水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 下水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 法力度。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包括 地下水储存、流动和补给等过程。
地下水系统的组成
含水层:储存地下水的岩石或土层 隔水层:阻止地下水流动的岩石或土层 地下水流:在地下水系统中流动的水 地下水补给区:地下水补给的来源区域 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排放的区域 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地下水系统的分类
地下水评价结果分析
地下水水质评价:分析地 下水水质的优劣,包括物 理、化学、生物指标
地下水水量评价:分析地 下水水量的丰枯程度,包 括补给、径流、排泄等指 标
地下水水位评价:分析地 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包 括水位、水位变化趋势等 指标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分 析地下水环境对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包括 污染、生态破坏等指标
地下水评价指标
水质指标:包括 pH值、硬度、 溶解氧、重金属 等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整理版]

《地下水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下水分布1. 地下水:分布在地下岩石空隙之中的水。

2.岩石的透水性:岩石允许水透过的能力。

3. 结合水:由于固体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而吸附在颗粒表面的水。

4. 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5. ★☆毛细水:在毛细力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细小空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6. 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7.孔角毛细水:在包气带中颗粒接点上由毛细力作用而保持的水。

8. 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9. 空隙:地下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或固体骨架占据的那一部分空间。

10. 多孔介质:含有空隙的固体称为多孔介质。

11.孔隙:松散的(或未固结的)固体颗粒之间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12.★孔隙度:某一体积的孔隙介质中孔隙体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3. ★孔隙比:某一体积孔隙介质内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14. 有效空隙:相互连通而能使水流通过的孔隙称为有效空隙。

15. 孔隙介质的比表面积:一定体积的孔隙介质中所有颗粒的总面积与孔隙介质体积之比。

16.裂隙:固结的和坚硬的岩石在成岩过程中或成岩以后由于受到一些地质营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沿一定平面方向展布的空隙。

17.★裂隙率:一定体积的裂隙介质内裂隙的体积与裂隙介质体积之比。

18.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19.岩溶率:一定体积的岩溶介质内溶穴的体积与岩溶介质体积之比。

20. ☆容水度:一定体积的多孔介质完全被水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

21.★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22. ★☆给水度:一定体积的饱水多孔介质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的水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重力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下的井孔、洞穴、河床、砂岩等水体的水,也是地
壳中的水分,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水源之一。

它与江河流域中的河流水等地
表水有很大差别,具有自治性,不受地表水资源影响,不易受到气候变化
的影响,是人类利用和保护水源的重要资源。

一般把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和超深层地下水三种:
1.浅层地下水:指地表以下0-100米,埋藏浅的渗水,其水层由泥砂
土统聚而成,又被称为自灌水或涌流水,由空气、降雨和渗漏。

2.深层地下水:指地下100-500米的深水,其水层由石英岩伴有大量
的洞穴,又被称为沉积渗水、压汞水或动力水,由于地层厚、孔隙度低、
矿物结构细小,其中的水流慢、水品质比较稳定、丰度较高,可以满足人
类的饮用、农业、工业等需求。

3.超深层地下水:指地下500米以下的深水,其岩石特征与深层地下
水相似,由于岩石层状及硬度高,水流缓慢,水源层状较薄,且丰度较低,很少被开发利用,主要用于科学研究。

0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03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影响潜水面变化的因素: i)地形——潜水面通常随地形起伏 而高低起伏,但起伏幅度较地形平缓; 山区地形切割较强烈,潜水面起伏幅 度较大,潜水面坡度较大,排泄条件 好;平原地区地形切割微弱,地势平 坦,潜水面起伏很小,排泄条件差。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的排泄方式
泉——地形低洼处,地形切割到潜水面,潜水流 出地表,形成泉水。潜水补给的泉一般又称为下 降泉。泉水出流一般很平静,没有向上喷涌的情 况。下降泉的类型有侵蚀泉(a)、接触泉(b)、 溢流泉(c、d)。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地表水——潜水高于地表水位时,地表水体附近 潜水流向地表水。湖泊周围、河流中上游常见。 为散流(线状)排泄。
结合水、毛细水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研究很有意 义。
上层滞水通常季节性存在,与地下水面脱节, 可向地下水面流动。水量小,动态变化大,一 般没有供水意义。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2、潜水 (1)潜水的概念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 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iv)人为因素——人工浇灌、排水等也会 影响潜水面的高低及形状。人工浇灌可导 致潜水面的上升;而排水又可能形成潜水 降落漏斗(围绕着排水区的漏斗状的水位 下降区)。
第三章 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4)潜水面的表示方法 1)水文地质剖面图
编制方法:在一般的地质剖面的基础 上加绘水文地质资料编制而成。按一 定的比例尺在具有代表性的坡面线上 绘出地形剖面,然后在图上表示出水 位、含水层、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及 其变化等地质、水文地质要素。

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3、3 流 网
四、层状非均质中得流网
层状非均质介质就是指介质场内各岩层内部渗透 性为均质各向同性,但不同层介质得渗透性不同。水流 折射定律:
K1 tan1 K 2 tan 2
式中:K1--地下水流入岩层(K1层)得渗透系数; K2--地下水流出岩层(K2层)得渗透系数; θ1--地下水流向与流入岩层(K1层)层界法线之间
1、 等水位(压)线——潜水位(测压水位)相等得各点 得连线,称为等水位(压)线。 2、 流线——渗流场中某一瞬间得一条曲线,曲线上各水 质点在此瞬间得流向均与此线相切。 3、 流网——在渗流场得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 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得网络。
3、3 流 网
二、渗流场性质
(一)渗流场介质类型 均质—非均质;各向同性—各向异性
(2)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绘制得流线或等水头线
a、 定水头边界:相当于等水头线,等水头面。 b、 隔水边界:相当于流线。 c、 潜水面边界:无入渗补给时为流线
有入渗补给时,水面即不就是流线也不为等水头线
(3)按照“正交”原则,等间距内插其它得流线或等水头线。
3、3 流 网
河间地块流网
河间地块流网
3、1 地下水运动得基本特点
注意:
1、 自然界中地下水都属于非稳定流。 ⑴ 补给水源受水文、气象因素影响大,呈季节性变化; ⑵ 排泄方式具有不稳定性;
⑶ 径流过程中存在不稳定性。 2、 为了便于计算,常将某些运动要素变化微小得渗流,近似 地瞧作稳定流。
3、2 达西定律
一、实验条件
H、Darcy—法国水力学家,1856年 (以实验为基础研究时期)通过大量得室 内实验得出了达西定律。
3、2 达西定律
2、 求水平等厚承压含水层流量与承压水头线。 承压含水层由均质等厚得砂组成,隔水底板水平,地下水做水平稳定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三章

水文地质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1包气带与饱水带§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区别区别::含水层与透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含水层、§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3.2 含水层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3.3地下水分类表3-1 地下水分类表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组成构造盆地、向斜构造或单斜断块的被掩覆的各类裂隙岩层中水山间盆地及平原松散沉积物深部的水承压水裸露于地表的岩溶化岩层中的水裸露于地表各类裂隙岩层中的水各类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潜水裸露岩溶化岩层上部岩溶通道中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裂隙岩层潜部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及毛细水土壤水,局部粘性土隔水层上季节性存在的重力水(上层滞水)、过路重力水及悬留毛细水包气带水岩溶水裂隙水孔隙水含水介质类型埋藏条件§3.4上层滞水二、形成上层滞水的条件二、形成上层滞水的条件§3.4上层滞水§3.4上层滞水§3.5潜水潜水示意图§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5潜水§3.6 承压水§3.6 承压水图3—6 基岩自流盆地中的承压水2005.5.3趵突泉胜景§3.6 承压水潜水和承压水对比潜水承压水1、基本定义在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的地下水。

2、要素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底板,,一个隔水顶板一个隔水顶板。

潜水面测压面潜水位测(承)压水位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水面水面~~隔水底板含水层厚度含水层厚度::隔水顶底板之间距离。

《地下水基本概念》课件

《地下水基本概念》课件

结语地下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未来与挑战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气 候变化等问题愈发突出,地下 水的管理和开发面临着严峻的 挑战。
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
地下水管理的必要性
地下水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必 不可少的资源,也神秘而美丽。 我们应该积极地保护地下水资 源,保持其永续性。
地下水的管理涉及多个领域, 不仅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参 与,也需要公众的关注和共同 管理。
地下水基本概念
本PPT课件旨在介绍地下水的基本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利用这一重要 水资源。
概述
1
什么是地下水?
指地球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含水层,由岩石、土壤、沉积物等天然地下介质空隙 中的地下水形成。
2
地下水循环
地下水在地下介质中通过渗透、过流、滞水等方式流动,与地表水和大气水进行 水文循环。
3
地下水补给来源
地下水补给通常来自大气降水、 河流、湖泊、海洋、表层灌溉 和地下水间补给。
地下水的分布
1 地下水的分带
地下水分层分带,由浅到深分为不同的地下水带。带内水质、水位等特性具有相对统一 性。
2 地下水的富集地区
地下水富集地区多集中于河流谷地、湖泊流域、古老的地质构造中等,不同特征的地下 水富集地区有不同的利用方式。
3
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为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和保护措施,避免不合理的 开采和环境破坏。
地下水法律法规
国家法律法规 地方条例规定 地下水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地下水管理条例》 等。
根据不同地方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地下水管理条例和政策。
包括地下水保护区划定、控制水源区内使用化 学品等多种管理措施。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地下水的来源2.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基本概念2.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基本概念2.含水层类型划分3.上层滞水和潜水4.层间水(承压水)5.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渗入水2.沉积水3.再生水4.初生水5.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Φ=Vn/V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Kr=Vr/V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K=Vk/V3.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颗粒的排列方式:立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运动
压力势能
A
Z
位置势能
0
0'
• 单位重量液体的总机械能之和称为总水头,常用 H表示。即:
• 总水头=动能+势能 • 总水头=流速水头+位置水头+压力水头
• 由于天然状态下地下水运动很缓慢,流速水头(
即单位液体的动能)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如当v
=1cm/s=864m/d,流速水头约为0.0005cm) 。
• 该断面是整个岩石截面,既包括空隙面积,也 包括岩石颗粒所占据的面积。
• 当渗流平行流动时,过水断面是平面,弯曲流 动时,则为曲面。
• 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水断面的水体积称为渗透流量, 又称渗流量,简称流量,通常以Q表示,单位一般 为m3/d。
• 单位过水断面的渗流量称为渗流速度,又称渗透流 速,即:
地下水的运动
地下水运动的 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
• 一、基本概念
• 1.静止液体的位置高度、测压管高度、测压管水头
• 结论:静止液体中各点的测压管水头为一常数,其 数值等于液面到基准面的距离。
测压管高度 位置高度
基准面
测压管高度
测 压 管 水 头
位置高度
• 2.渗流与渗流场
• 渗流——是一种假想水流。即假想地下水不但 充满于含水层空隙空间,也充满于岩石颗粒所 占据的空间。
• 6.层流与紊流
• 层流与紊流可由雷诺实验验证(雷诺数Re< 10时为层流)。
• 7.一维流、二维流、三维流 • 一维流(线状流)——单向运动 • 二维流(平面流)——平面运动 • 三维流(立体流)——空间运动
• 注意:地下水运动的维数,与所选取的坐标系 有关。
• 例如,在轴对称条件下,若选用直角坐标系, 潜水向完整抽水井的运动是三维运动,但在柱 坐标系下,则变为二维运动。

地下水的特征 ppt课件

地下水的特征 ppt课件
地下水的特征
上层滞水
埋藏在离地表不深、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 之上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特征
2、潜水(重点)
潜水是埋藏在第一个连续的、稳定的隔水层 之上的,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地下水的特征
上层滞水 潜水
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运移
潜水面
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特征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 地下水的特征
重点
A、渗透系数(k) 用抽水试验方法确定 B、单位吸水量(ω)用压水试验方法确定 C、透水率(q) 用压水试验方法确定
抽水试验、注水试验:用于透水率较大的地质 的透水率试验,如破碎带、坝体。 压水试验:用于透水率较小的地质的透水率试 验,如风化岩、坝基。
地下水的特征
渗透系数(k) 用抽水试验方法确定
地下水的特征
四、岩石的水理性质
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
岩土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用渗透系数表示。空隙的大 小和多少决定着岩土透水性的 好坏,空隙的大小经常起主要 作用。
透水层指可以透水、渗透系 数较大的地层,但(目前)不一 定含水。
地下水的特征
岩土体渗透性指标:
是判断工程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依 据之一。表征渗透性的指标有三个:
地下水的特征
四、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的水理性质是指岩石与水作用 时所具有的特征。主要有: 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
地下水的特征
四、岩石的水理性质
容水性 持水性 给水性 透水性
岩土所能容纳一定水量的能力。
容水性用容水度来表示,容水 度是指岩土空隙完全被水充满时 的含水量,可表示为岩土所能容 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之比。
地下水的特征
四、岩石的水理性质

最新3章地下水赋存汇总

最新3章地下水赋存汇总

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3.4.1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 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 中的水(地表之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下的含水层 中的重力水)。 自由表面—即设有隔水层限制,与大气直接相通, 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力。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示区分上 层滞水
❖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地下水含水系统:❖ 是指由隔水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 的含水岩系
❖ 含水系统:包含多个含水层和弱透水层,或局部隔水层
❖ 含水系统:可以进行子系统划分
❖ 含水系统的定义是从大的空间尺度研究含水层、隔水层、 与弱透水层的组合关系,是从地质成因角度对岩层的水 文地质特征进行划分的分析方法(或给出的概念)

Company Logo
含水系统层次划分—系统与子系统 ❖

A B
Company Logo
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含水系统
丘陵
倾斜平原区
低平原

Company Logo
3.3 地下水分类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承压水
孔隙潜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潜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潜水 岩溶承压水 Company Logo
潜水(b)、承压水(c)、上层滞水(a)

a b
c
Company Logo
▪ 现在进行水文地质计算、模拟时,不再简单二分了,而是用模糊 学的研究方法,给个隶属度1,0之间,可以为 0.8,0.7,… 0.3, 表示“透水性”?

Company Logo
54 32 1
④ ③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3章 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第3章 水的地质作用--地下水
地下水的透明度决定于水中所含盐类、悬浮物、有机质和胶体的 数量。根据透明度把地下水分为透明、微浊、混浊和极浊四级。 (4)臭味
纯水无臭味,但当水中含有某些气体或有机质时就有了某种气味 (5)口味
主要决定于水中化学成分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6)比重
地下水比重决定于水温和溶解盐类。溶解的盐分越多,比重就 越大。地下淡水比重常常接近于1 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即一升水含有10克氯化钠,则 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波美度与地下水比重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量)
Vg
V
4 透水性
定义:透水性是岩石允许水透过的性能。
影响透水性的因素
孔隙大小的影响:当孔隙度一定而孔隙直径愈大,则圆管通道的数量愈 少,但有效渗流断面愈大,透水能力就愈强;
理想圆管状空隙中重力水流速分布 (阴线部分代表结合水,箭头长度代表重力水质点实际流速)
理想化孔隙介质
4 透水性
影响透水性的因素
水的波美度与比重的关系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导电性 地下水的导电性取决于溶解于地下水中的盐量 Ke=1/R Ke为水的导电率; R为水的电阻率。 地下淡水的导电率为33×10-5至33×10-3之间
(8)放射性 由地下水中的气态镭射气(氡)及少量放射性盐量引起的
三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包气带
包气带分三带 中间带 过渡带,介于土壤水带和 毛细水带之间。厚度变化 大,从零米到几百米不等。 •中间带的土壤含水量,随 深度逐步降低。
5 包气带
包气带分三带
毛细带 由于空气和水界面上的表
面张力作用,水可沿地下水 面上升形成支持毛细水,在 包气带底部构成毛细水带。 毛细带内颗粒物大小不同, 毛细上升高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毛细水带上缘常成不规 则形状。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Vn n = (×100%) V
松散岩土平均孔隙度
0.6 0.5 0.4 0.3 0.2 0.1 0 砾石 砂 粉沙 粘土
影响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孔隙度的因素 1、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承压的含义: 含水层被顶板 底板封闭 顶板、 封闭; 承压的含义 (1) 含水层被顶板、底板封闭;(2)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顶板。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第三章 地下水的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流 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科学称为地下水动 力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 独立学科。
3.1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一)曲折复杂的水流通道
(二)流速慢(m/d) (二)流速慢(m/d)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为数m/d。 为数m/d。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饱和带(潜流带 饱和带 潜流带) 潜流带 被水充满
2.潜水
定义: 定义 潜水 Phreatic Water

《水文地质基础》第三章 不同埋藏条件地下水

《水文地质基础》第三章 不同埋藏条件地下水
(Contour map of ground water table)
由某时刻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组成的图件,称为潜 水等水位线图 。(某时刻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 确定潜水流向 – 确定潜水面水力坡度 – 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补、排关系 – 确定潜水面埋深 – 分析推断含水层透水性及厚度变化 – 合理布置给排水工程
第3节 潜 水
潜水特征
–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 潜水面不承受除大气压力外的其他任何附加压力 – 两种排泄方式:径流排泄:泉和渗流形式泄出地表
蒸发排泄:土面蒸发和植物蒸腾 – 动态:受水文和气象控制和影响,呈季节性变化 – 水质和水量:
• 水质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 ;易污染。 • 水量易恢复,但缺乏多年调节性 。
第三章 不同埋藏条件地下水
本章的主要内容:
概述 包气带和包气带水 潜水 承压水
第1节 概 述
地下水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分类
– 单一因素分类 • 按起源:初生水、再生水、凝结水、渗入水 • 按地下水动态:深入—蒸发型、深入—径流型 深入—蒸发径流(过渡型) • 按化学成分:TDS、酸碱度、硬度
第2节 包气带和包气带水
包气带(aeration zone)和包气带水类型
地表以下第一个连续稳定自由水面以上的岩土层, 称为包气带。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 包气带类型
• 簿型(△H<Hc):厚度不大,几十cm~1m左 右;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途径短,地下水面上升 快;土层含水量大。
• 厚型( △H 》Hc ):厚度大,一般几十米;降 水入渗补给途径长,补给量减少;地下水蒸发明 显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土层含水量小。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

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

地下潜水
上层滞水
可溶性污染物
局部隔水粘土
漂浮污染物
水源地分类 1、按埋藏条件划分 2、按介质类型分 3、按开采规模分
中小型:<5万m3/d 大 型:≥5万m3/d
二、国内外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现状
美国 在80年代开展了这项工作。1986年通过
了对1974年的清洁水法修正案以后,美国开 展了全国性的井源保护计划(WHP )。该计 划要求各州绘制或“圈定”现有井和新井 的补给区,以保证区内或附近的土地利用 活动不致污染水井。
二级保护区:一般不设二级保护区 准保护区:必要时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需要注意的问题
具体到某个具体水源地时,必须根据水源地的 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要加强地对水源地的水质情况进行监测,发 现划分半径不合理时,及时进行范围校正。
一级保护区半径R(米) 二级保护区半径R(米)
30~50
300~200
1000~2000
200~500
2000~5000
500~1000
5000~10000
潜水中小型水源地
2、公式法
式中,R—保护区半径(米); α—安全系数,一般取150% K—含水层渗透系数(米/天); I—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 T—污染物水平运移时间(天); n—为有效孔隙度。
一、地下水环境基本概念
➢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广义概念: 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 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狭义概念: 赋存于饱水带岩石空 隙中的水
地质、水文地质在保护区划分工作 中的重要性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其地下水污染途径和程度也 不一样。
1 包气带特性:厚度 岩性 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降解特性 2 含水层特性:厚度 岩性 渗透性 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降解 特性 3 地下水特性:径流强度 流向 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

1-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1-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基本概念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门课程是走近地下水,我是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束龙仓老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什么是地下水。

学习地下水我们首先要明确地下水的定义,地下水有以下三种定义:第一个定义是指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水。

这个定义由著名的以色列的水文地质学家J. Bear提出的;第二个定义是由两位加拿大学者R.A.Freez和J.A.Cherry给出的,指潜水面以下完全饱和的地层中存在的水。

两者的不同点是一个强调在地表以下,一个强调在地下水水面以下。

我们给出的定义是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地下水资源相对于地表水资源,既有相同点,也有其自身的有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两者相同点。

一是可恢复性,地下水直接和间接的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地下水水位下降,同时地下水不断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它是一种可以恢复的资源。

在不合理开采的条件下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如果限制开采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地下水水位会逐渐恢复。

二是时空变化性,从时间上看,主要因为在丰水季、枯水季和以及丰水年、枯水年的地下水补给量不同;空间上主要因为不同区域降雨分布特征不同。

三是有限性,地下水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相对于逐年增长的地下水开采量,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十分有限。

只有在合理的开采范围内,地下水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盲目开采地下水,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水资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系统,地表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彼此紧密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地下水是不可取代的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从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地下水的开采量程迅速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

我国地下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3,已经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的重要供水水源。

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在供水中占主导地位。

人类可以用人造金刚石代替天然金刚石,可以用核原料代替煤发电,但却无法替代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时,其水位逐渐下降,形成曲面形表面。
• (4)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都随着地区和时间的 不同而变化。
• 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变薄,埋藏深度加大。因此,潜水的 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水资源易于 补充恢复。 • 潜水的水质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 件。湿润气候及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利于潜水的径流排泄而 不利于蒸发排泄,往往形成含盐量不高的淡水。干旱气候与 低平地形区,潜水以蒸发排泄为主,常形成含盐量相当高的 咸水。潜水容易受到污染,对潜水水源应注意卫生保护。 • 山区地形强烈切割,潜水埋藏深度较大,一般达几十米甚 至百余米。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潜水埋藏一般仅几米,有些 地区甚至出露地表形成沼泽。
藏深度。
• 有时潜水面上有局部的隔水层,且潜水充满两隔水层之 间,在此范围内的潜水将承受静水压力,而呈现局部的承压 现象。 • (2)由于潜水含水层上部一般不存在隔水层,它直接与 包气带相接,所以潜水在其全部分布范围内都可以通过包气 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的补给,即潜水的分布区 与补给区一致。 • (3)潜水面一般不承受除大气压外的其他压力,通常在 重力作用下总体上由位置高的地方向位置低的地方流动,其 流动的快慢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力坡度。潜水的排 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径流到适当地形处以泉、渗流等形式 泄出地表或流入地表水中,这便是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 包气带或植物蒸发进入大气,这是蒸发排泄。潜水向排泄处
• 2.潜水面的形状
•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
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形状的潜水面。潜水
面倾斜的总趋势是指向排泄区。
• 潜水面的起伏与地形往往是于大气降水的补给,使潜水面
在远离排泄区的地方隆起。
•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的地方流向潜水位较低
的地方。其流动过程中,由于消耗能量,使其水位逐渐下
降,其水力坡度
J Z1 Z2 或 L
J dZ dL
• 3.潜水等水位线图
•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见图3.1。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了解以下问题:
①决定潜水流向:潜水总是沿着潜水
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垂直于等水
位线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如图
3.3 地下水的循环
• 补给、径流、排泄无限往复进行构成了地下水的循环。 • 3.3.1地下水的补给 • 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发生的渗 透,称为越流。
3.3.2 地下水排泄 3.3.3 地下水的径流 • 地下水径流的方向、速度、类型、径流量主要受到下列因 素的影响: • (1)含水层的空隙性:空隙发育且空隙大的含水层透水 能力强,地下水流动速度就快。如细砂层中的地下水在天然 条件下一般流动的很缓慢;但溶洞中的地下水流速高达每日 数千米,这种流动与地表河水相差不多,成为地下河系。
• 3.2.3承压水 •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叫做承压 水。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 1.向斜盆地中的承压水。2.单斜地层中的承压水。 • 初见水位和测压水位 • 由于水的承压性,故用钻孔揭露含水层时,水位将上升到 含水层顶板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形成静止水位。静止 水位也称为承压水位或称测压水位。而含水层刚被揭露时的 水位叫做初见水位,此水位就是隔水顶板底面的高程。测压 水位高于初见水位,这是承压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测压水位 高出含水层顶板底面的高程差便是承压水头。测压水位高于 地表时,钻孔就能够自喷出水。
• 承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优缺点 • 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虽然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较大, 但其测压水位常常接近或高于地表,故为开采利用创造了有 利条件。 • 3.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承压等水线图是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的等高线图。
根据承压等水压线图可以判断承压 水的流向、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化、 水压面的倾斜坡度等,以确定合理的 取水地段。对照等水压线和地形等高 线就可得知承压区的范围及承压水位 的埋深。若再与顶板等高线对照可了 解各地区压力水头及承压含水层的埋
3.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流向。
②求潜水的水力坡度。
• ③确定潜水埋藏深度:俯视图中
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之点
的二者高程差即为该点潜水的
埋藏深度。
图3.1 潜水等水位线图 1—地形等高线;2—潜水等水 位线; 3—地下水流向; 4—河流及流向;5—泉水
• ④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在经过水文地质分析,确定 潜水与地表水存在着水力联系的前提下,根据上述求潜水流 向的方法绘出其流向箭头。如果在地表水体附近潜水的流向 箭头指向地表水体,说明潜水补给地表水。相反,则说明地 表水补给潜水。 • ⑤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取水点常设在地下水流汇集的地 方,取水构筑物排列的方向往往与地下水的流向垂直。
⑥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变化:当地形坡度变化不大, 而等水位线间距有明显的疏密不等时,一种可能是含水层岩 性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可能性是岩性未变而含水层厚度有了 改变。
• 岩性结构由细变粗时,即透水性由差变好,其潜水等水位 线之间的距离相应变疏,反之则变密;当含水层厚度增大 时,等水位线间距则加大,反之则缩小。 • ⑦确定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的范围:在潜水等水位线和地 形等高线相等处,是潜水面达到地表面的标志,也就是泉水 出露和形成沼泽的地点。 • 潜水在自然界分布范围大,补给来源广,所以水量一般较 丰富,特别是潜水与地表常年性河流相连通时,水量更为丰 富。加之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不大,因而是便于开采的供水水 源。但由于含水层之上无连续的隔水层分布,水体易受污染 和蒸发,水质容易变坏,选作供水水源时应全面考虑。
•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潜水流动只能在重力作用下由 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而深层地下水多为承压流动,它们不 单有下降运动,因承受压力也会产生上升运动。 • (3)补给量:补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下径流量的 大小。 • (4)地形:地下水的径流量和流速同地形关系很密切, 山区地形陡峻,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大,径流速度快,补给条 件好,径流量也大;平原区多堆积细颗粒物质,地形平缓, 水力坡度小,径流速度和流量都变小。 • (5)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和含盐量 不同,其粘滞性也随之改变,粘滞性愈大,流速愈慢。 • (6)人为因素:如人工抽水等都可促使地下水的径流条 件发生变化。
• 承压含水层弹性储容(或释放)水量的度量指标是储水系 数,或叫弹性给水度。其物理涵义为:当测压水位改变一个 单位时,单位面积含水层柱体所增加或释放出的水量。储水 系数是一个比值,无量纲。例如,当测压水位下降10m时, 1m2面积含水层柱体释放出的水量为10-4m3,则储水系数为 10-5。对于潜水含水层储水系数与給水度相同。 • 综上所述,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它们的补给排泄条 件、与外界联系程度、动态变化、水资源形成、水质变化以 及储水和释水机制等方面均有极明显的差别,其根本原因是 由于它们埋藏条件不同。
藏深度。
图3.2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 4.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 P =PS +PW • 当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水量增加,孔隙水压力PW加 大,上覆岩层的总压力P并未改变,从上式可知,为了达到 新的平衡,必将引起粒间应力的降低,从而导致含水层骨架 膨胀,空隙扩大,与此同时,由于水的压力增大,测压水位 上升,水本身则被压密。由此可见,承压含水层在接受补给 时,主要表现为测压水位上升,增加的水量通过空隙的扩大 及水的压密而储容于含水层之中;与此相反,因排泄而减少 水量时,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降低,这时,上覆岩层的压 力并无改变,为了恢复平衡,粒间应力将要增大,含水层骨 架被压缩,空隙变小。同时由于减压,水的体积相应膨胀, 这就是承压含水层释放水量的过程。
第3章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3.2 不同埋藏条件的地下水 • 3.2.1 上层滞水 •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包气带中有局部隔水层存在 时,降雨入渗的重力水可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起来,形成具 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一般不能作为 供水水源。但在缺水地区往往成为有意义的小型水源。 • 3.2.2 潜水 •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 1.潜水的埋藏特点 • (1)潜水面的上部没有一个连续完整的隔水顶板,因此 它的表面是一个自由水面,叫潜水面。潜水面与隔水底板之 间的整个地下部分全是潜水含水层。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 垂直距离即为含水层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位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