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潜水面的形状
•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处于流动状态,在流动过程中受到
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形状的潜水面。潜水
面倾斜的总趋势是指向排泄区。
• 潜水面的起伏与地形往往是一致的,只是它的轮廓比地形
要圆滑得多、平缓得多。又由于大气降水的补给,使潜水面
在远离排泄区的地方隆起。
• 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较高的地方流向潜水位较低
3.3 地下水的循环
• 补给、径流、排泄无限往复进行构成了地下水的循环。 • 3.3.1地下水的补给 • 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发生的渗 透,称为越流。
3.3.2 地下水排泄 3.3.3 地下水的径流 • 地下水径流的方向、速度、类型、径流量主要受到下列因 素的影响: • (1)含水层的空隙性:空隙发育且空隙大的含水层透水 能力强,地下水流动速度就快。如细砂层中的地下水在天然 条件下一般流动的很缓慢;但溶洞中的地下水流速高达每日 数千米,这种流动与地表河水相差不多,成为地下河系。
的地方。其流动过程中,由于消耗能量,使其水位逐渐下
降,其水力坡度
J Z1 Z2 或 L
J dZ dL
• 3.潜水等水位线图
• 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见图3.1。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了解以下问题:
①决定潜水流向:潜水总是沿着潜水
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垂直于等水
位线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如图
• 承压含水层弹性储容(或释放)水量的度量指标是储水系 数,或叫弹性给水度。其物理涵义为:当测压水位改变一个 单位时,单位面积含水层柱体所增加或释放出的水量。储水 系数是一个比值,无量纲。例如,当测压水位下降10m时, 1m2面积含水层柱体释放出的水量为10-4m3,则储水系数为 10-5。对于潜水含水层储水系数与給水度相同。 • 综上所述,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它们的补给排泄条 件、与外界联系程度、动态变化、水资源形成、水质变化以 及储水和释水机制等方面均有极明显的差别,其根本原因是 由于它们埋藏条件不同。
3.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流向。
②求潜水的水力坡度。
• ③确定潜水埋藏深度:俯视图中
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之点
的二者高程差即为该点潜水的
埋藏深度。
图3.1 潜水等水位线图 1—地形等高线;2—潜水等水 位线; 3—地下水流向; 4—河流及流向;5—泉水
• ④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关系:在经过水文地质分析,确定 潜水与地表水存在着水力联系的前提下,根据上述求潜水流 向的方法绘出其流向箭头。如果在地表水体附近潜水的流向 箭头指向地表水体,说明潜水补给地表水。相反,则说明地 表水补给潜水。 • ⑤提供合理的取水位置:取水点常设在地下水流汇集的地 方,取水构筑物排列的方向往往与地下水的流向垂直。
第3章地下水的基本概念
• 3.2 不同埋藏条件的地下水 • 3.2.1 上层滞水 • 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包气带中有局部隔水层存在 时,降雨入渗的重力水可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起来,形成具 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上层滞水。上层滞水一般不能作为 供水水源。但在缺水地区往往成为有意义的小型水源。 • 3.2.2 潜水 • 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 1.潜水的埋藏特点 • (1)潜水面的上部没有一个连续完整的隔水顶板,因此 它的表面是一个自由水面,叫潜水面。潜水面与隔水底板之 间的整个地下部分全是潜水含水层。从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 垂直距离即为含水层厚度。潜水面到地面的距离为潜水位埋
藏深度。
图3.2 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 4.承压含水层的储水与释水*
• P =PS +PW • 当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水量增加,孔隙水压力PW加 大,上覆岩层的总压力P并未改变,从上式可知,为了达到 新的平衡,必将引起粒间应力的降低,从而导致含水层骨架 膨胀,空隙扩大,与此同时,由于水的压力增大,测压水位 上升,水本身则被压密。由此可见,承压含水层在接受补给 时,主要表现为测压水位上升,增加的水量通过空隙的扩大 及水的压密而储容于含水层之中;与此相反,因排泄而减少 水量时,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降低,这时,上覆岩层的压 力并无改变,为了恢复平衡,粒间应力将要增大,含水层骨 架被压缩,空隙变小。同时由于减压,水的体积相应膨胀, 这就是承压含水层释放水量的过程。
藏深度。
• 有时潜水面上有局部的隔水层,且潜水充满两隔水层之 间,在此范围内的潜水将承受静水压力,而呈现局部的承压 现象。 • (2)由于潜水含水层上部一般不存在隔水层,它直接与 包气带相接,所以潜水在其全部分布范围内都可以通过包气 带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凝结水的补给,即潜水的分布区 与补给区一致。 • (3)潜水面一般不承受除大气压外的其他压力,通常在 重力作用下总体上由位置高的地方向位置低的地方流动,其 流动的快慢取决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和水力坡度。潜水的排 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径流到适当地形处以泉、渗流等形式 泄出地表或流入地表水中,这便是径流排泄;另一种是通过 包气带或植物蒸发进入大气,这是蒸发排泄。潜水向排泄处
•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潜水流动只能在重力作用下由 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而深层地下水多为承压流动,它们不 单有下降运动,因承受压力也会产生上升运动。 • (3)补给量:补给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地下径流量的 大小。 • (4)地形:地下水的径流量和流速同地形关系很密切, 山区地形陡峻,地下水的水力坡度大,径流速度快,补给条 件好,径流量也大;平原区多堆积细颗粒物质,地形平缓, 水力坡度小,径流速度和流量都变小。 • (5)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和含盐量 不同,其粘滞性也随之改变,粘滞性愈大,流速愈慢。 • (6)人为因素:如人工抽水等都可促使地下水的径流条 件发生变化。
流动时,其水位逐渐下降,形成曲面形表面。
• (4)潜水的水位、流量和化学成分都随着地区和时间的 不同而变化。
• 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变薄,埋藏深度加大。因此,潜水的 动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潜水积极参与水循环,水资源易于 补充恢复。 • 潜水的水质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 件。湿润气候及地形切割强烈的地区利于潜水的径流排泄而 不利于蒸发排泄,往往形成含盐量不高的淡水。干旱气候与 低平地形区,潜水以蒸发排泄为主,常形成含盐量相当高的 咸水。潜水容易受到污染,对潜水水源应注意卫生保护。 • 山区地形强烈切割,潜水埋藏深度较大,一般达几十米甚 至百余米。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潜水埋藏一般仅几米,有些 地区甚至出露地表形成沼泽。
⑥推断含水层岩性或厚度的变化:当wenku.baidu.com形坡度变化不大, 而等水位线间距有明显的疏密不等时,一种可能是含水层岩 性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可能性是岩性未变而含水层厚度有了 改变。
• 岩性结构由细变粗时,即透水性由差变好,其潜水等水位 线之间的距离相应变疏,反之则变密;当含水层厚度增大 时,等水位线间距则加大,反之则缩小。 • ⑦确定泉水出露点和沼泽化的范围:在潜水等水位线和地 形等高线相等处,是潜水面达到地表面的标志,也就是泉水 出露和形成沼泽的地点。 • 潜水在自然界分布范围大,补给来源广,所以水量一般较 丰富,特别是潜水与地表常年性河流相连通时,水量更为丰 富。加之潜水埋藏深度一般不大,因而是便于开采的供水水 源。但由于含水层之上无连续的隔水层分布,水体易受污染 和蒸发,水质容易变坏,选作供水水源时应全面考虑。
• 3.2.3承压水 •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叫做承压 水。
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地质构造条件 1.向斜盆地中的承压水。2.单斜地层中的承压水。 • 初见水位和测压水位 • 由于水的承压性,故用钻孔揭露含水层时,水位将上升到 含水层顶板以上一定高度才静止下来,形成静止水位。静止 水位也称为承压水位或称测压水位。而含水层刚被揭露时的 水位叫做初见水位,此水位就是隔水顶板底面的高程。测压 水位高于初见水位,这是承压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测压水位 高出含水层顶板底面的高程差便是承压水头。测压水位高于 地表时,钻孔就能够自喷出水。
• 承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优缺点 • 承压水动态比较稳定。虽然承压含水层的埋藏深度较大, 但其测压水位常常接近或高于地表,故为开采利用创造了有 利条件。 • 3.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承压等水线图是承压含水层测压水位的等高线图。
根据承压等水压线图可以判断承压 水的流向、含水层岩性和厚度的变化、 水压面的倾斜坡度等,以确定合理的 取水地段。对照等水压线和地形等高 线就可得知承压区的范围及承压水位 的埋深。若再与顶板等高线对照可了 解各地区压力水头及承压含水层的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