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行为管理思想
行为管理思想许多人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都认识到人的因素对于组织成功的重要性。
①理论核心:行为科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要求管理者把员工作为一个人对待,把人视为是需要予以保护和开发的宝贵资源,而不仅仅是生产的一个要素。
也就是说“人群关系—行为科学”学派主张一种感性化的管理,而非理性化的管理。
行为科学理论实为人群关系理论,它的产生源于有名的“霍桑研究”。
1.照明实验(1924年-1927年)2.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1932年)3.面谈计划(1928年-1930年)4.对车间里除了存在按照公司的编制建立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因某种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有时会严重地影响工作效率地发挥。
行为科学的前身是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人际关系学说,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一).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
二).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与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
三).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②代表人物:梅奥③行为科学的贡献:行为科学既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又是管理实践的总结,它的产生与发展对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都有巨大的贡献,概括地说这些贡献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社会人假定;需求因素与激励;作业组合;领导理论。
行政组织学 论述
(4)知识素养。知识是与实践密切联系的概念,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获得的与经验的总和。具体包括:宽广的知识面、熟悉的现代管理意识、一般的科学知识、本职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知识。
五、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答:答题要点:第一,行政权力不断扩张,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第三,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第四,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和协调性加强;第五,法律限制和程式化;第六,重视社会的目的;第七,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势。
2、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
4、评析古典组织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
答:答题要点:贡献:第一,组织结构的体系化;第二,组织工作的计划化;第三,组织运行的规范化;第四,组织管理的效率化。局限性:第一,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组织的静态方面,忽视了组织的动态方面;第二,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机械的效率观念,把人当成“经济人”来看待;第三,传统组织理论过分强调法律、制度、规范、规则的作用;第四,在研究取向上,当组织是一个封闭系统来看待,未能涉及组织以外在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18、论述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答:领导艺术的主要内容
(1)“弹钢琴”艺术。首先,“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善于处理好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其他方面的工作,防治工作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其次,“弹钢琴”艺术要求领导者注意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善于做好协调平衡工作,使各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
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
评析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
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是指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对组织行为和组织管理进行研究的一系列理论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动态行为和相互作用,试图解析人类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组织管理。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的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及其思想:
1. 人际关系学派:该学派的核心理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组织效果至关重要",提倡关注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为员工创造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
2. 行为主义管理学派:该学派将组织行为视为可观察和可控制的,强调通过激励和奖惩机制来引导员工的行为,提高工作绩效。
3. 决策理论:该理论关注决策过程中的个体和集体思考,通过分析决策者的信息获取和判断偏差,试图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4. 期望理论:该理论关注员工对工作结果的期望和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们在决定行为时会考虑其行动可能带来的结果,并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吸引力的行为。
5. 控制理论:该理论强调管理者对员工行为的控制和协调,提出了"控制过程"的概念,包括设定目标、制定计划、执行和监控,并通过反馈机制调整行为。
以上只是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一些代表性思想,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的研究,为组织提供了一些管理和调整的指导思想。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非适用于所有组织和情境,管理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综合运用合适的理论和方法。
行为科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终解决。如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有的高校虽然散了许多工作, 但有的知识分子的心情并不十分舒畅,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
人,毕竟主要还是 。 社会人 ,是复杂社会系统的一员,因此必须以 社会系 来对待。 尤其是知识分子, 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享受,
、 . b1 No. 2 27 1
De .0 6 c2 o
行为科学理论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中的运用
翁诗环
( 南 科 技 大 学 ,湖 南 湖 湘潭 4 10 ) 12 1
摘 要 :在新形势下,高校HE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不断自 - 我完善,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培养 “ 四有 人才服务.要做好高 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指导,重视总结 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外,还应学点行为科学知识,这对于帮助我们开阔眼界,启发思路,改进方法,是很有益处的.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行为科学 中图分类号:D 4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29( o6 2 0 7- 2 6 3 2 1 2 0 )1-0 10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l 期 7 2 20 年 l 月 06 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a f n n Unv ri f c e c n g n e ig or l n o Hu a i 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o i n ea d En ie rn y S
都与人的本质有关。尤其是处在当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信息量大增 的社会的人,自 然更加复杂。四而对人的认识和研究更要系统化, 单 靠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某一门学科是不雠 任的, 必须借助多方 面的科学知识, 尤其是研究人本身方面的 科学知识。 所以, 作为一名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 重要思想作指导以外, 在具体方 法上应学点以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等为主要基础的边缘学科一 行为科学,注意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原理,从人 所处的社会环境出发来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 这对于改 进和加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无疑是有所裨益的。
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信息来源:/view/2032157.htm行为科学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霍桑实验,而真正发展却在20世纪50年代。
行为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
在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科学家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是为行为科学研究时期。
目录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论点行为科学管理理的特点影响较大的几种行为科学管理理论1.梅奥及霍桑实验:八年霍桑试验得出人非“经济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间(1924年-1932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
由于该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试验的四个阶段:a.工厂照明试验;b.继电器装配试验;c.谈话研究;d.观察试验。
(2)发现以下现象:a.工人们之间似乎有一个“合理的日工作量”;b.“树大招风”;c.在工人中形成的一些非正式团体,(3)得出三条结论:a.人是社会人;b.企业中不但存在着正式组织,而且存在着非正式组织;c.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鼓舞职工的士气。
这三条结论构成了早期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也是后期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
主要内容是:a.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
c.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重大的区别,在“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则以情感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第二章 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 激励 理论
个体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行为 科学 的 发展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1908-1971) 马斯洛(1908-1971)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 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 主要著作: 人类动机的理论》 主要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 1943)、 激励和人》 1954) )、《 (1943)、《激励和人》(1954)管理词典》指出: 科学主要是对有关工作环境中 个人和团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 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 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 其应用包括信息交流、创新、 变革、管理风格、 变革、管理风格、培训和评价 等领域。 等领域。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 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 一种最优的工作环境,使每个 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 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的目标,又 能为实现个人的目标有效地作 出贡献。 出贡献。
人际 关系 学说 的 产生
1932) 1. 霍桑实验 .(1924 - 1932) 在美西 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 系列实验 照明实验: 工作环境, ① 照明实验 : 工作环境 , 物资条 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继电器装配室: 工作条件→ ② 继电器装配室 : 工作条件 → 职 工情绪; 工情绪; ③ 访谈:真实感受; 访谈:真实感受; 接线板小组:非正式组织。 ④ 接线板小组:非正式组织。 结论: 结论: 1工人之间的默契制约生产率的提高 非正式团体” 2“非正式团体”的存在 非正式团体 非正式团体” 3“非正式团体 ” 中存在 “ 自然领袖 ” 非正式团体 中存在“ 自然领袖”
一、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
(Interpersonal Approach) Behavior Approach)
OT-3-组织理论思想的演变-行为科学理论
(3)提高工人满意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首要条件, 高满意度来源于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满足
●在决定劳动生产率的诸因素中,置于首位的因素是工人的 满意度,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需求的有效满足,不 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职工的满意度越高, 其士气就越高,从而生产效率就越高。 ●领导者要尊重员工,信任员工,要从员工的精神上下功夫, 树立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企业的生产 经营活动,让他们真正感觉受到尊重,得到信任。 ●领导者还要重视与员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消 除双方的误解,适时、充分地激励员工,使他们工作更加 努力。
们具有积极的意义:
(2)系统化地建立生产经营活动的秩序
(3)组织工作,其实质是在工作集体中实现持久 的合作与协调
(第三条几乎被忽视;它实际上是人们要寻找的一 个和谐的相处环境)
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
(1)人是社会人,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
●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利益外,还有社会的
和心理的因素。
●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
●深入调查研究表明,这是工人内部形成一个不成
文的规则:谁也不能干得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 能干得太少,影响班组成绩;不准向当局告密,如 有人违反这个规定,就要受到群体的惩罚。 ● 还发现3名生产最慢的绕线工人在智力测验和灵 敏度测验中得分很高
●工人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维护群
体中各个成员的利益,形成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 使群体内的各个成员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可以放 弃物质利益的诱惑。
的一次跨学科研讨会
●行为科学的含义
◆广义的: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 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 物的行为)的一切科学,包括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中类似的观点和方法。 ◆狭义的:是指应用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 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 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通常所说的行为科学多指狭义的含义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产生背景1、古典管理理论大多注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忽视了对人这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甚至把工人当做机器的附属物看待。
2、人并非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存在着不断增强的心理上的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问题,试图找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进而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二)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人和物质条件的满足,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的影响。
管理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重视满足人们的这些非物质需要。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而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社会感情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组织以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
管理者应善于引导和发挥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工人是“社会人”,且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领导者应该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生产中的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对改变当时流行的“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组织行为学理论综述
组织行为学理论综述摘要: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思想不单单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方法论,其核心思想是在口常的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精髓是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人构成组织,组织又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企业管理回归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人的行为会影响组织的行为,最终会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这之间存在相互交织,又紧密联系的的关系。
而本文研究组织行为学相关的理论的发展概况,从传统组织行为学理论入手,结合近些年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旨在为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字:组织行为学;积极组织行为学;企业内控;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 behaviorAbstra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the stud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the objective law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managers to predict, guide and control the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is not only a kind of values, it is a method with the feasibility of theory, its core idea is in the daily work, and establish a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concept, its essence i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sist on. People constitute the organ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Return to the essenc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s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people's behavior will affec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enterprise will be affected. There are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st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to study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Keywor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ternal control;1.传统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观点1.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组织行为学概要、人类学家对组织行...
人类学者和其他学者开始认识到民族志方法的特殊价值ꎬ因为它能够在日常互动的基础上来审视个人和群体如何建构和解释组织与社会ꎮ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试图告诉大家人类学在组织行为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ꎬ第一节对组织行为学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ꎬ第二节给读者介绍了自工业时代以来组织人类学的发展ꎮ组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ꎬ人类学有很好的方法ꎮ如果这两者能够更系统㊁更一致地结合在一起ꎬ或许这个结果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人或团体组织的行为ꎮ第三节从组织人类学不同的两个阶段告诉读者一些学者如何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组织进行研究并应用在组织行为上ꎬ本章最后一节将组织研究和人类学以某种形式结合在一起ꎬ探讨之后的研究ꎮ第一节㊀组织行为学概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薛恩认为ꎬ人不可能是单纯的 实利人 社会人 或 自我实现 的人ꎮ管理者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ꎬ而要洞察职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ꎬ对症下药ꎮ本节概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发源㊁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ꎬ以帮助我们了解组织行为学ꎮ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生产的发展使社会化程度更高ꎬ对协调人际关系及组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客观上需要一种探寻人类行为规律的理论ꎮ在这种情况下ꎬ1940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举行的一次跨学科会议讨论了利用现有科学知识探寻人类行为规律的问题ꎬ并给这门综合性学科取名为行为科学ꎮ1953年在学术界正式命名ꎬ并得到社会公认ꎬ1956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本行为科学杂志ꎬ从此行为科学有了较快发展ꎮ在行为科学的研究㊁应用中ꎬ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组织中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流派ꎮ他们的研究主要经历四个阶段①:(一)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80年代起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ꎬ工厂主凭借其经验和好恶的感觉办事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ꎬ当时美国大批移民涌入ꎬ劳动力充足ꎬ工厂主任意压扣工资ꎬ引起工人的消极怠工ꎮ在此时期出现了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①龚敏.组织行为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1997.731活动ꎮ有人批评泰勒只见物不见人ꎬ这是不确切的ꎬ因为他所倡导的定额研究㊁差别工资制㊁作业方法的科学化㊁计划与作业分离㊁职能管理等原则ꎬ无不与人的因素息息相关ꎮ事实上ꎬ由于采取这些措施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ꎮ但是泰勒对人的看法不全面㊁不正确ꎬ认为工人所要的只是物质利益ꎬ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因素ꎬ把人简单地看成同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ꎮ(二)人际关系学派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初ꎬ美国爆发了经济大萧条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下降ꎬ失业人口增加ꎬ大批企业倒闭ꎮ罗斯福推行新政ꎬ先后颁布了 国家劳动关系条例 和 公平劳动标准条例 ꎬ工会势力上升ꎬ在这种情况下ꎬ科学管理的缺陷愈益明显ꎮ就在这一时期ꎬ出现了著名的霍桑试验ꎬ成为人际关系学派产生的催化剂ꎮ以梅奥为中心的一些经济学㊁管理学㊁心理学和社会学者形成了人际关系学派ꎬ其主要思想是:把人从 经济人 看成 社会人 ꎮ管理者要求工人提高士气ꎬ合作搞好生产ꎬ就要倾听他们的申诉ꎬ了解他们的需要ꎬ让他们参与有关工作的决策ꎮ与科学管理时代的人事管理思想相比ꎬ人际关系学派有了进步ꎬ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1)把提高职工的满意感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ꎬ缺乏对人的心理因素进行全面㊁深入的研究ꎻ(2)过多地注意非正式群体的作用ꎬ未能了解群体动力的复杂关系ꎻ(3)缺乏因人㊁因时制宜的情境观点ꎮ(三)人力资源学派(HumanResourceSchool)20世纪50年代后期ꎬ美国出现了经济衰退ꎬ人际关系学派片面强调搞好关系的观点ꎬ迫切需要修正ꎮ这时心理学界对动机㊁需要㊁群体动力等研究也趋于深化ꎬ加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ꎬ美国成功地实现了轰动世界的阿波罗登月计划ꎬ职工的需要和期望正起着深刻的变化ꎮ这些客观因素促使行为科学家重新探讨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途径ꎮ于是从人际关系学派中发展出一个新的学派人力资源学派ꎬ其中心思想为:企业中发生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发挥职工的潜力ꎮ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吉里斯(C.Arwris)和麦格雷戈(D.McGregor)等ꎮ(四)权变理论上述三个学派的发展标志着西方对人的管理思想的发展ꎮ但是ꎬ从科学管理到X理论㊁Y理论ꎬ都受到19世纪决定论思想的支配ꎬ其出发点都认为处理管理问题ꎬ可以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最佳方案ꎮ在人力资源学派的成长过程831中ꎬ权变理论逐渐进入管理领域ꎬ认为管理的对象和环境变化多端ꎬ简单化的㊁普遍适用的方案并不存在ꎬ必须按照对象和情景的具体情况选择具体对象ꎮ组织行为学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ꎮ组织行为学认为ꎬ遵循权变理论ꎬ要求人们从错综复杂的情景中寻找关健的变量ꎬ并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ꎬ从而针对一定的情景ꎬ使用一定的对策ꎮ组织行为学既倾向于人力资源学派ꎬ也对另外两个学派(权变理论㊁人际关系学派)兼收并蓄ꎬ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ꎬ把资本主义企业关于人的管理思想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ꎮ近十余年来对领导行为㊁激励方式㊁组织设计㊁工作再设计等研究ꎬ都是在权变思想指导下进行的ꎮ总之ꎬ组织行为学从20世纪60年代产生到现在虽只有50多年的时间ꎬ但是它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巨大的ꎬ它引起了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性变革ꎬ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ꎬ同时其自身也由一个学术流派发展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独立学科ꎮ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杜布林教授(A.J.Dubrin)认为 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ꎮ以成员个人㊁群体㊁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ꎮ可见ꎬ组织行为学涉及两个基本问题ꎬ一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㊁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ꎮ组织会影响其成员观察世界的方法ꎬ对待工作的态度及组织成员对自我的认识ꎬ也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及其责任ꎬ组织行为学阐明组织影响其成员的各种方式是为了创造更大㊁更有效的组织ꎮ二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ꎮ组织对其成员活动的协调方式决定了组织在完成其目标时是否会成功ꎮ由此ꎬ我们可以概括地说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管理对策ꎬ以提高组织效能的一门管理学科ꎮ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ꎬ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ꎬ这就是组织中人的行为ꎮ要准确理解这一点ꎬ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1)组织行为学有别于行为科学和管理心理学ꎮ目前理论界对这三种学①高贤峰.现代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ꎬ1997.931科提法较乱ꎬ有的甚至把它们视为一门学科的三个名称ꎮ理由是研究对象都是人ꎬ但事实上ꎬ其侧重点有所不同ꎮ行为科学虽然也是研究人ꎬ但它是从社会的角度㊁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人的行为规律ꎬ而管理心理学则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ꎬ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ꎬ它同工业心理学一样同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ꎮ虽然它也研究人的行为ꎬ但侧重点是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ꎬ即它探讨的是行为背后的心理规律ꎮ而组织行为学则不同ꎬ首先它研究的是组织内的人的行为ꎬ目的是探讨组织内个人㊁群体㊁领导等的行为规律ꎮ其次ꎬ虽然它也研究人的心理ꎬ但真正关心的是心理规律对行为规律的影响ꎬ侧重点在行为ꎮ(2)组织行为学与工程心理学院或工效学不同ꎬ工程心理学也研究人的行为ꎬ但它侧重于具体行为的科学性ꎬ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ꎻ工效学则是研究行为的具体动作ꎬ通过消除多余动作㊁提高动作的科学性来提高工效ꎮ如某种设备应如何操作才能提高效率等ꎮ而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行为的激励问题ꎬ即如何才能使职工保持较高的行为效率?如何才能使个体㊁群体㊁领导甚至组织保持正确的行为方向?因此ꎬ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是个人及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动力ꎮ(3)对行为方向与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人为什么要工作?什么情况下才会积极工作?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人工作的积极性?怎样才能使人更积极地工作?如何避免与消除对组织不利的行为?这就要研究个体的需要㊁动机㊁行为机制㊁激励方法㊁研究群体㊁非正式群体ꎬ研究领导方式与方法ꎬ研究组织的发展等问题ꎬ而这些就是组织行为学的主要内容ꎮ(4)在上述内容中ꎬ最中心的内容是职工积极性ꎮ事实上ꎬ对行为方向和行为动力的研究最终都是以积极性为归结点的ꎬ当我们说 一个职工工作积极性很高 时ꎬ就是在说这个职工的行为方向符合工作要求ꎬ同时其行为动力足够大ꎮ在我们说 某个职工工作不积极 时ꎬ可能是指其行为方向与工作要求不一致ꎬ也可能是指行为动力不足ꎬ或者二者皆有ꎮ从这个角度来说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也可以说是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ꎮ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内容1.个体行为主要研究组织中个人的行为规律ꎮ包括个体心理与人性研究㊁个体行为041的一般过程㊁激励的基本原理与激励理论㊁个体行为管理等ꎮ2.群体行为主要研究群体行为规律及对个体行为的影响ꎮ包括群体动力㊁群体沟通㊁群体冲突及非正式群体等ꎮ3.领导行为主要研究领导行为规律ꎮ包括领导有效性理论及领导方法与艺术㊁领导的职能与性质等ꎮ4.组织行为主要研究组织发展变革的规律ꎮ包括组织工作的设计㊁组织决策行为ꎬ以及组织的环境适应策略和组织的变革与发展ꎮ(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及分析层次①组织行为学着重研究两个基本问题:(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㊁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ꎻ(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的影响ꎮ组织1.在追求目标中工作的个体组织2.相互影响的小组,群体和部门组织3.整个组织图5-1㊀组织行为学层次①龚敏.组织行为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ꎬ1997.141如图5-1所示ꎬ组织行为学大体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组织行为: (1)个体ꎮ在这个层次上ꎬ我们可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ꎮ从单个组织的成员出发ꎬ来研究组织行为ꎬ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ꎬ阐明个体行为及他们对不同的组织政策㊁实践和过程的反应ꎮ组织中个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ꎬ内容包括知觉㊁动机㊁态度㊁信仰㊁个性㊁能力㊁激励等理论ꎮ(2)群体ꎮ第二个层次是分析组织中工作群体的功能ꎬ因为在组织中人们要完成任务ꎬ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ꎮ组织行为学运用社会学㊁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来研究组织中工作群体ꎬ其成员如何相互影响㊁团结并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ꎮ内容包括群体动力㊁群体凝聚力㊁组织冲突㊁群体决策㊁人际关系㊁社交计量分析等ꎮ(3)组织ꎮ这个层次是把整个组织作为研究目标ꎬ运用系统论㊁权变论和行为论的研究成果ꎬ探索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是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的ꎬ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依存的ꎬ组织如何创新和发展ꎮ内容包括信息沟通㊁领导㊁组织变革与发展等ꎮ第二节㊀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的贡献人类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其通过参与观察所做的田野工作ꎬ然而这仅仅是方法论的一部分ꎮ 问题式 的人类学有赖于持续地检验现存的关于社会的概念或理论ꎬ以及它们解释田野体验细节的能力ꎮ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①ꎮ本节从三个阶段阐述了人类学家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做出的贡献②ꎮ一、工业组织阶段组织行为学的萌芽阶段离不开科学管理理论ꎬ泰勒(FrederickW.Taylor)是整个科学管理运动的灵魂ꎬ被称 科学管理之父 ꎮ科学管理理论学派以追求员工的效率与生产力为主要研究重点ꎬ认为管理者达成上述目的ꎬ必须运241①②SusanWright.'Culture'inAnthropologyandOrganizationalstudies[A].AnthropologyofOrgani ̄zationsꎬ1994:p.5-6ꎻp.15.庄孔韶ꎬ李飞.人类学对现代组织及其文化的研究[J].民族研究ꎬ2008(3):51-60.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生产与作业标准与规范ꎮ对于人的感情㊁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根本不予考虑ꎮ在1927 1932年间ꎬ美国伊利诺斯州的西方电器霍桑(Hawthorne)工厂的研究计划ꎬ旨在检验这些科学管理的原则ꎮ在人类学家的帮助下ꎬ运用民族志的方法ꎬ在霍桑电器工厂电话终端交换机房观察室使用观察与访谈法ꎬ发现那里的女工在一个特殊的㊁非通常条件下的继电器装配测试屋工作ꎬ她们形成了有力而密切的友情团体ꎬ不太 惧怕权威 ①ꎬ总是更多地㊁主动地与主管联系②ꎮ实验工作的结论是:在影响产量改变方面ꎬ心理因素比物理条件更加重要ꎮ此外ꎬ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友好融洽ꎬ说明在调动劳动积极性方面ꎬ人际关系比福利和物理条件更为重要ꎬ他们不再相信这些原则ꎮ通过工厂里的这些社会组织特征ꎬ建立了(在接下来的25年间)主导着组织研究领域的人际关系学派(HumanRelation)ꎮ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 布朗的学生沃纳(LloydWarner)ꎬ专注于 现代 社会中的应用人类学研究ꎮ他的目标是把工厂视为其中任何一个生活方面都与社会系统相互连接的小型社会ꎬ并理解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以及它与工作中正式组织的关系ꎮ这实际上表明在工业社会研究中ꎬ人类学家继续保持了乡土社会研究的特点并使之延续ꎮ人们之间实际的互动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ꎬ但考察中发现ꎬ在工作中也存在非正规的私党圈子 非正式群体ꎮ每当工作暂停时ꎬ圈内都会有各种自发的组织活动ꎬ如博彩㊁游戏和嬉闹等ꎮ这种非正式群体ꎬ在某种正式组织和制度中均有自己特定的构成规则和无形的约束(包括情感与认同所控制的群体行为)ꎬ这当然影响整个正规组织的运作ꎮ例如ꎬ研究人员发现ꎬ工人们努力保持一个均衡的产量常量ꎬ不快也不慢ꎬ好像他们有一个保持日产和周产的常量之默契ꎮ罗迪斯伯格(Roethis ̄berger)和迪克森(Dickson)认为ꎬ工人们因有一个关于恒常产量的共享观念而巩固了他们的组织ꎬ他们将此观念称作 情感 而否认它是理性的和逻辑的ꎮ也有研究报告说ꎬ工人们担心在经济萧条期工时短或被裁员ꎬ害怕若提高了341①②RoethlisbergerFJꎬDicksonWJ.ManagementandTheWorker[M].Cambridge:Harvarduni ̄versitypressꎬ(Allreferencesinthetextarefromthethirteentheditionꎬ1964)1939:p.189ꎻp.389ꎻp.533-534.E.D.Chapple.AppliedAnthropologyinIndustry[A].InA.L.Kroeber(eds).AnthropologyTo ̄day[C].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53:p.819-831.生产率ꎬ将会促使管理者制定新的目标ꎬ从而降低工资ꎮ沃纳的学生们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了关于技术变迁㊁工厂生产率的激励系统和社会组织的民族志ꎬ以致当时在霍桑电器工厂电话终端交换机房观察室使用过的观察与访谈法ꎬ早已成了一个经典方法ꎮ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弱点是他们不能将其置于更宽泛的社会的㊁政治的和经济系统的框架中ꎮ怀特(W.F.Whyte)承认ꎬ他们将技术和所有关系视为常量而不是变量①ꎮ特别是在当时工业技术较快变化的时代ꎬ新技术和新管理手段引发的冲突和矛盾ꎬ使先前用于缓慢得多的乡村社会的功能论和平衡论研究理论与方法均难以应对ꎮ从乡土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那一代人类学家们随后发展出其他系统的方法ꎬ用来记录在组织空间内外互动和交流的信息流②ꎮ这些方法用严格的标准实施ꎬ有些至今我们还可从中获益ꎮ无疑ꎬ这属于从乡土社会到城市工业转型研究中不断积累的成就ꎮ二、企业复兴阶段旨在探寻 产量法则 及其与非正式群体结构的关系ꎮ由政府科学和企业研究部的马歇尔援助计划资助了曼彻斯特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对5个工厂的考察ꎮ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ꎮ曼彻斯特人类学家将工厂的研究方式改变为整体参与观察ꎬ即每人要求花费至少6个月的时间从事全职工厂工作ꎮ他们称之为开放式的参与观察ꎮ开放的意思是指被调查的工人须知情同意ꎮ在先前的霍桑实验里ꎬ研究人员的 参与 保持在能够充分地观察研究对象的最低程度(仅仅去听去看他们的互动)ꎬ研究者还在观察室里小心翼翼地尽可能不多嘴地观察他们 正常的 行为ꎬ观察的确是主要的研究方法ꎮ而在曼彻斯特的工厂研究中ꎬ参与意味着全部介入ꎬ同时还需要了解怎样去工作ꎬ要学会工人们使用的语言和概念ꎬ去理解他们的看法ꎮ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㊁观察与倾听ꎮ随着时间的流逝ꎬ工厂中的大量事件和互动过程被记录下来ꎬ田野工作者逐渐揭开了工厂的社会过程ꎬ弄清了工人组织内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关441①②WhyteWF.Participatoryactionresearch.[M].London:SagePublicationsꎬ1991:90.ChappleE.Appliedanthropologyinindustry[J].AnthropologicaltodayAnEncyclopedicInventoryꎬ1953.系ꎮ然而ꎬ 参与 意味着尽可能地成为一个局内人ꎬ 观察 则承载着另外的意义ꎮ这就是说ꎬ人类学并不仅仅与产出民族志描述的方法相关联ꎬ它也是分析具体社会环境的方式ꎬ其焦点是分析情境的冲突与问题ꎬ因此对更宽泛的社会组织的理解以及提出理论有所贡献ꎮ例如ꎬ爱默特(Emmett)和摩根(Morgan)描述了怎样在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视角中解除其间的张力ꎮ参与观察者通过发现 问题 ꎬ开始了人类学的分析ꎮ这里没有现在的假设ꎬ而是源自人类学家对社会组织的更宽泛的理解和在田野中习得的工人的视角两者间的互动ꎮ不同的研究者从曼彻斯特工厂的调查中有多角度发现ꎬ这5个工厂都存在非正式组织ꎬ尽管与管理者有着不同的关系ꎬ但可以控制他们自己的工作状态ꎮ有人从英国的阶级情境分析工人和经理之间关系模式的变化ꎮ他们将田野细节与社会理论相关联ꎬ得出了曼彻斯特人类学所发展出来的冲突论ꎬ而不是先前工人和管理者那种 自发的合作 的人际关系观点ꎮ他们没有用工人和资本家之称谓对应ꎬ但在不平等的系统内部ꎬ二者矛盾和不可预期的联盟关系在系统和系统固有的冲突中持久地保持着ꎮ研究者还对女性的 性别分工 加以观察ꎮ一个由女工组成的工作群体服从于男性经理ꎬ她们的互动可能依据从家庭引入工作情境的 性别角色 ꎬ这不同于男性工人和男性经理之间的关系ꎮ他们还认为ꎬ在性别角色里明确地表达关系ꎬ而不是生产系统里的角色ꎬ她们接受了更高的权威及不平等权力下的压力环境①ꎮ这表明研究者对工厂中的性别㊁阶级和生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兴趣ꎬ但强调 人们把意义带入工作情境里是怎样表达的ꎬ这些意义怎样被吸收进工作情境里并整合进生产过程 ꎮ曼彻斯特工厂研究从哈佛视工厂为封闭系统的模式中走了出来ꎬ他们试图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里对社会情境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定位ꎮ三、现代组织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ꎬ国家和世界体系越来越成为分析民族志的背景与情境ꎮ不只是性别问题ꎬ族群认同与文化差异也在这一背景中凸现出来ꎬ而541①S.Cunnison.TheManchesterFactoryStudiesꎬtheSocialContextꎬBureaucraticOrganizationꎬSexualDivisionsandTheirInfluenceonPatternsofAccommodationbetweenWorkersandManagement[A].InR.Frankernberg(eds.).CustomandConflictinBritishSociety.P.100ꎻp.117ꎻp.135.不仅仅停留在过去战争期间从战略到战术角度的 民族性 认知上面ꎮ随着国际投资㊁贸易与合资公司的发展ꎬ人类学对国际商业的最大贡献在于减少文化误读ꎬ发展适应性的国际文化联系ꎮ它帮助人们认识到文化在大多程度上能够影响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关系ꎮ众所周知ꎬ管理学界在80年代以后开始关注文化的概念ꎬ他们认为ꎬ多种和多层次的文化影响着组织的行为ꎮ我们从专注超越对手㊁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为先式的组织文化中ꎬ看到的是60年代流行的外向型组织文化的变革ꎬ赢得市场份额的进攻型组织文化大概也是欧洲资本主义文化之延续ꎮ而临时体制式组织文化更是信息时代来临的产物ꎬ经常出现的创业式的㊁动态的充满创意的组织文化①ꎬ预示了信息文化时代跨文化的选择已经出现ꎬ唯一和传统文化联系的是革新者的思维与行为方式ꎬ即个人携带着民族文化的烙印ꎮ现代组织研究里的 文化概念 ꎬ可以被用于四个方面ꎮ首先ꎬ它指带有生产过程或服务终端的公司跨全球的分布运营中的管理问题ꎬ每个分布都定位于不同的 民族文化 ꎻ其次ꎬ可用于试图将不同族群的人们整合进一家工厂车间的管理ꎻ再次ꎬ可以表示非正式的劳动力的 概念㊁态度和价值观 ꎻ最后ꎬ 公司文化 指由能够管理强加的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和实践ꎬ作为凝聚员工的 黏合剂 ꎬ并且ꎬ作为一个团体ꎬ它能够对迅速变革的全球化竞争做出回应②ꎮ基于上述诸种目的ꎬ人类学家帮助经商者认识到他们自身的文化ꎬ或者说是组织文化的特点ꎮ商业组织文化也许会与新的工种相冲突ꎬ也许会同改变商业需求相冲突ꎮ如果需要改变文化的组成部分ꎬ首先就要确定该文化包括什么ꎬ该文化如何发展成了现在的样子ꎬ为什么会这样发展ꎮ人类学家擅长在系统参与观察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模式③和为文化适应性变迁提供建议ꎮ人类学家克伦博格(JillKleinberg)研究了六家在美国的日本公司ꎬ以理解641①②③卡梅隆ꎬ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隆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06:34-35.DealTEꎬKennedyAA.Corporatecultures:Theritesandritualsofcorporatelife[J].BusinessHorizonsꎬ1983ꎬ26(2):178-193.GaryP.Ferraro.TheCulturalDimensionofInternationalBusiness[A].PrenticeHallꎬ2002.大的文化对工作场所组织文化的影响ꎮ尽管管理层人员以日本人为主ꎬ但六家公司都聘用了日本和美国员工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为什么在六家公司都存在紧张状态ꎮ克伦博格首先对员工做了访谈ꎬ以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看法ꎮ她发现在日本和美国雇员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ꎬ反映了更广泛的文化差异ꎮ美国人要求清楚界定自己的工作和义务ꎬ要求其职位㊁职权㊁权利和工资完全匹配ꎮ而日本人却不一样ꎬ他们强调自己的职责和工作应该有灵活性ꎬ并且认为ꎬ帮助同事也是他们的一部分责任ꎮ美国人感到不舒服的是ꎬ日本管理人员不明确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ꎬ即使有工作职位的描述ꎬ管理人员也不放在心上ꎮ美国人得不到信息ꎬ不能够参与决策ꎬ没有晋升的机会ꎬ这使他们很苦恼ꎮ日本人则认为美国人不太好管理ꎬ他们太在乎金钱和权利ꎮ克伦博格建议公司给所有员工提供更多的信息ꎬ进行不同文化差异的培训ꎮ她还建议在招募职员时ꎬ更清楚地体现日本的管理哲学ꎬ这样就可能招聘到能够适应这种哲学的美国人ꎮ她又建议使管理结构稍微 美国化 一点ꎬ使美国雇员能够更自在一点ꎮ最后ꎬ她建议给美国雇员提供更多的管理层职位ꎮ这些建议不一定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ꎬ但无疑可以促进美国和日本雇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①ꎮ这里ꎬ不同的文化概念得以恰当解读ꎬ由此ꎬ跨国文化冲突也得以疏导ꎮ这说明人类学的知识为组织运作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ꎮ在田野工作和分析中去涵盖这样宏大的世界体系ꎬ需要改变研究单位ꎮ 整体观 不再意味着将所研究的社区或企业从国家行政机构㊁国际公司或机构中隔离出来ꎬ这些因素尽管不可见ꎬ但影响着当地的经济和政治ꎮ传统的人类学方法有时遭到抨击ꎬ因为其文本可能是为当权者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群体所用ꎮ参与的方法被提倡ꎬ是旨在帮助界定研究问题㊁收集和分析数据及获取结果ꎬ研究者可以以此与当权者协商②ꎮ在霍桑实验里ꎬ观察是主要的研究方法ꎬ其成果是明显的ꎬ它导致产生741①②KleinbergJ.PracticalImplicationsofOrganizationalCultureWhereAmericansandJapaneseWorkTogether[M].PracticingAnthropologyinCorporateAmerica:ConsultingonOrganizationalCulture.G.Huizer.ResearchthroughAction:SomePracticalExperienceswithPeasantOrganization[A].inG.HuizerandB.Mannheim(eds.).ExploringComplexOrganizations:ACulturalPerspective[C].theHague:Mouton.1979.。
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管理学常考名词解释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
2、行为科学: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4、战略管理:就是根据对企业经营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总的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并且制定一种或几种有效的战略,使企业达到经营宗旨和经营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行动。
5、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三个阶段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6、企业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
7、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8、决策:就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9、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全体职工为实现企业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
10、人员配备:是组织根据目标和任务正确选择、合理使用、科学考评和培训人员,以合适的人员去完成组织结构中规定的各项任务,从而保证整个组织目标和各项任务完成的职能活动。
1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指一个组织设立的行政等级的数目。
管理幅度是指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成员的数目.12、集权与分权: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组织行为学 资料齐全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 正文一种研究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并以人的行为为研究重点的管理理论。
它是组织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从研究人际关系到应用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人际关系理论,行政行为理论,激励理论等对行政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
人际关系理论1927~1932年,美国学者G.E.梅奥等人主持的霍桑实验开创了对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研究。
该实验结果指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结构,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
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物质刺激、追求完善理论的“经济人”,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
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而不是相对重要的金钱或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的研究首次指出,在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即在正式组织中为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人们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结构的群体组织。
其研究旨在揭示不同于过去正式组织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揭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并注重研究非正式组织所起的作用。
均衡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出现后,由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把组织特性与人的特性联系起来,指出为保证组织的生存,组织应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其成员参与组织活动,对组织作出贡献。
组织通过“贡献”与“诱导”之间的“平衡”来进行活动。
“贡献”是组织成员工作的结果,“诱导”是组织提供给成员的刺激与满足。
组织为了得到成员必要的贡献,就必须诱导成员,使其感到能从组织中得到满足。
这样,组织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刺激”。
巴纳德认为,对组织成员来说社会与心理刺激是第一位的;经济刺激是重要的,但是第二位的。
组织若要发展,必须同时提供特殊的和一般的诱导,即精神的和物质的诱导。
此外,非正式组织还能够促进正式组织的效率。
行政行为理论H.A.西蒙在 40年代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中开创了对组织行政决策行为的研究。
第二章管理理论丛林之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波 特 和 劳 勒 的 综 合 激 励 模 型
马 斯 洛 的 需 要 层 次 理 论
奥 尔 德 弗 的 生 存 关 系 及 发 展 理 论
麦 格 雷 戈 的 理 论
沙 因 的 复 杂 人 假 设
勒 温 的 群 体 动 力 学
亨 利 的 领 导 者 品 质 理 论
坦 南 鲍 姆 和 施 密 特 的 连 续 统 一 体 理 论
(三)、行为科学理论的缺点
首先,他们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了经济 技术等方面的考虑 其次 , 行为科学所发展出来的概念、理论、 研究方法与技术,具有相当程度的局限性, 本 身在探究与解释复杂人类行为的特定层面 , 无法提供一个普遍性的涵盖法则。
(四)、行为科学理论的历史贡献
1.行为科学的出现缓和了20世纪20年代末一30年 代初的美国经济危机中的劳资关系。 2.行为科学中的理论的基本功能,是能够使一些不 可测量或本身无意义的资料产生意义 3.行为科学是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 方面。 4. 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有巨 大的现实指导作用,特别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
3 ) 大规模的访谈计划---“ 访谈实验 ” 4 ) 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一一 “ 群 体实验 ”: 这是一项关于工人群体的实验 , 其目的是要 证实在以上的实验中研究人员似乎感觉到 在工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组织 , 而且 这种非正式的组织对工人的态度有着及其 重要的影响。
(二)行为科学的建立
1、雨果· 缪斯特伯格
缪斯特伯格在管理思想发展上的巨大贡献是:首先, 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一 种管理方法,工业心理学成为人们都能接受和欢迎 的观点;其次是他认为在科学管理中涵盖了工业心 理学,并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否则就达不到提高效 率的目的;第三是工业心理学研究的是诸如疲劳、 职业指导, 考核和工作安置等内容。通过工业心理 学来了解和理解人的因素,以此克服企业中所形成 的各种劳资纠纷 , 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行为科学理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号召人们掌 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群问题至关重要。这些技能包括:
第一,理解人类行为的诊断技能;
第二,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 人际关系技能。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提出的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概念已为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他们的成果使得 管理者在对待下属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于是,许多行为科学家在梅奥等人奠定的基础上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广泛。行为科学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么深远,这门学科实际上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行为科学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掌握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对待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行为科学的产生年代大致与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相同,但正式形成以至被命名则是[font lang=EN-US]1949[/font]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由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参加的会议上。这个学说的发展初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期才被称作“行为科学”。
2、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3、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4、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最欣赏的管理流派行为科学学派
我选择的问题是:结合实际谈谈你最欣赏的管理流派是什么?为什么?1 概述17世纪——18世纪,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管理思想的早期演变和发展,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管理、古典管理、中期管理到管理理论丛林,以及现代管理新思潮的出现,可以说管理学的流派一直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
在众多的管理流派中,我最欣赏的是行为科学学派。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管理的本质是通过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而行为科学学派便是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将人的管理提升到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位,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核心。
它将原来的监督管理,转变到人性化的管理,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人的需要和尊重人的个性。
在当时,行为科学学派转变了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重点,这一改变非常有突破,至今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行为研究者,从幼年开始,我们通过感觉、询问、倾听和阅读等方式观察别人的行为,试图解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解释别人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些行为,同时,我们也往往试图预测别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举动。
众所周知,人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类可能产生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可能被完全掌握的,所以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充满了挑战,同时也非常有趣。
2 案例在快乐中赚钱——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美国西南航空,创建于1971年,当时只有少量顾客和一小群焦急不安的员工,现在已成为美国第六大航空公司。
1、总裁用爱心管理公司公司总裁和董事长赫伯.凯勒,是一位传奇色彩的创办人。
当踏进西南航空公司总部大门时,你会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气氛。
门厅内展示着公司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
墙上布置着数百幅图案,包含着成千上万张员工的照相,有公司主办的晚会和集体活动以及万圣节留念等,还有员工们的一些工艺品,油画也巧妙地穿插在无数图案中。
2、公司处处是欢乐和奖品你可以到处看到奖品。
墙板上用签条标明英雄奖、精神胜利奖和幽默奖等,并写上获奖者的名字。
到处洋溢着微笑和欢乐,公司制定的“三句话训示”挂满了整个建筑物,最后一行写着:“员工们在公司内部将得到同样的关心、尊敬和爱护,这也是公司盼望他们能和外面的每一位顾客共同分享。
现代管理学简答论述
现代管理学简答论述1、简述管理的历史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答:(一)、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其社会组织形态是从氏族发展到胞族再到部落,其特点如下:(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二)、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国家管理是管理的最为基本的形式。
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有:(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的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三)、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征。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四)、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制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
2、简述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答:(一)、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统一的学科。
(二)、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三)、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四)、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五)、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朝代特征。
3、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及研究内容是什么?答:现代管理学的特征有:(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准则、管理规范及其管理手段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内容方面的基本问题。
(4)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5)关于管理创新与管理国际化的基本问题。
论述题1、试分析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答:在现代社会,随着管理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管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表现为:(一)、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人类一切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管理。
因为组织是由多个人构成的,多个人在一起工作,就需要分工,有分工就需要协调、指挥,所以有组织就必须有管理。
组织理论的发展
组织理论的发展系统的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末,组织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理论三个主要时期,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现象和组织管理进行了研究。
一、传统和古典的组织理论1、科学管理学派的组织观此派以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为代表。
泰勒一生发表许多管理论著,最有影响的是《科学管理原理)》。
他提出许多与组织管理有关的思想,这些思想是:(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要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实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行“差别计件制”,按组织成员的绩效来支付报酬,鼓励竞争。
(4)将组织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实行组织控制的例外原则。
泰勒以其毕生的精力,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科学管理的革命。
泰勒提出的这些概念与思想为整个古典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泰勒的许多思想为以后的管理学派所采纳。
科学管理的精神是永存的。
2、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观20世纪前半期出现的行政管理学派是从宏观上探讨组织管理的知识体系。
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国人法约尔。
作为管理实践家和管理理论家,法约尔—生著述颇多,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国家在管理上的无能——邮政与电讯》、《公共精神的觉醒》等著作和《管理的一般原则》、《管理职能在事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国家管理理论》等论文。
法约尔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在吸收科学管理学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管理的原则,这些原则是:(1)实行专业分工。
(2)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3)纪律。
(4)统一指挥。
(5)统一指导。
(6)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
(7)理想的工作报酬。
(8)权力集中。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
(12)人员任期稳定。
(13)主动性。
(14)团队精神。
法约尔除了提出以上组织管理的原则外,在组织问题上还提出许多重要的思想,诸如明确组织机构之间的职责,并以制度规范将其规定下来;建立参谋机构的重要性,认为参谋机构的任务是从事通信、接洽、会谈,协助进行联系与控制,搜集情报并帮助拟定计划,研究改进工作方法,预测未来变化等;提出组织图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认为组织图是分析各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确定每个人的位置及任务、防止冲突与重复的一种管理工业;同时,他认为组织效率取决于组织成员的素质和创造性,所以法约尔特别强调对组织成员进行选择、评价和训练。
行为科学组织思想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whymeet]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
/whymeet_whymeet/特点如下: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
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
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简述组织行为科学化的内容。
简述组织行为科学化的内容。
组织行为科学化是指在组织管理中采用工程化、科学化的思想去解决组织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求达到单位的目标,可以更有效地开发组织潜力,提升管理水平。
组织行为科学化包括研究组织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行为规范和相关的管理制度,以帮助组织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
首先,组织行为科学化必须从分析组织人员行为的角度出发,以了解职能的执行情况与管理制度的运用,从而找出组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的解决,以改善组织的状况。
其次,组织行为科学化必须考虑组织内部成员采用最适合的行为模式,及时调整行为方式。
在实施过程中,组织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及时给予绩效考核,加强员工的绩效管理,有效地激励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
此外,组织行为科学化还应考虑处理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尊重组织成员的参与意愿,建立意见决策的共识,以及维护组织内部的社会责任。
组织行为科学化还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掘和应用每个成员的智慧,丰富和更新组织的文化,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灵活性,改进组织的效能。
组织行为科学化的核心是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结合管理者的意识,专注于人力资源管理,寻找合理的绩效评估方法,选择有效的激励机制,按照程序进行绩效考核,控制人力资源,创新管理职能,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目标和有效利用资源。
综上所述,组织行为科学化是一种解决组织管理中所存在问题并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求达单位目标的科学管理方法,必须在组织人员行为分析、管理制度设计、社会关系维护、文化创新、绩效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期达到更大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M的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whymeet]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把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导入管理领域,开创了管理领域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学派。
/whymeet_whymeet/特点如下:提出了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1、突出人的因素和对人的研究。
行为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
行为科学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为首要资源,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工人,通过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的质量,培训劳动者的生产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效率。
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2、吸收和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
行为科学积极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应用社会调查、观察测验、典型试验、案例研究等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特别是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说和方法,并在企业中实际应用,收到了相当的效果。
许多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行为的特点、行为的环境、行为的过程以及行为的原因等多种的角度开展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使行为科学成为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
3、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这种非正式组织对工人起着两种作用: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疏忽所造成的损失,如生产过多以致提高生产定额,或生产过少引起管理当局的不满,并加重同伴的负担;保护工人免受非正式组织以外的管理人员干涉所形成的损失,如降低工资率或提高生产定额。
梅奥等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
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4、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以提高管理水平。
行为科学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行为科学理论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号召人们掌握一种综合的管理技能。
这些技能对于处理人群问题至关重要。
/whymeet_whymeet/这些技能包括:第一,理解人类行为的诊断技能;第二,对工人进行咨询、激励、引导和信息交流的人际关系技能。
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学说为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提出的社会人、非正式组织等概念已为大多数行为科学家所接受。
他们的成果使得管理者在对待下属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要处理好霍桑工厂所发现的问题,只有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是不够的。
行为科学的有些术语、概念还不够确切和一致,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他们过于强调了人的作用,很可能忽视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单纯依靠梅奥等人在早期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管理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可见,行为科学理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其不足的部分。
正是这些不足,为引导管理思想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于是,许多行为科学家在梅奥等人奠定的基础上做了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从“社会人”假设发展到“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行为科学仍然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人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人们想象的那么深远,这门学科实际上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新古典组织理论又称“行为科学组织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起,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逐渐引进行为科学的方法,形成了新古典组织理论。
主要有以埃尔顿·梅奥(E.Mayo)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以切斯特·巴纳德(C.I.Barnard)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论和以赫伯特·西蒙(H.A.Simon)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新古典理论的提法是在对早期组织理论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这一派理论的主要代表是玛丽·帕克·福菜特、埃尔顿·梅奥、弗里茨·罗特利斯伯格和切斯特·巴纳德。
这些学者著书立说的时期正是传统的管理理论或古典组织理论盛行的时期,但是他们却使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1927年到1932年所进行的霍桑研究奠定了行为科学的基础,他们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先驱者或行为科学的早期代表人物。
他们的发现使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及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与效率的关系成为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
福菜特主要的研究活动时期是在霍桑实验之前,而巴纳德则正是在霍桑实验之后。
福莱特的观点被公认为是联结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纽带。
在她所处的时期中,她是唯一强调管理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人。
她认为,管理是一个社会过程,组织是一个社会系统。
巴纳德也是推动传统的管理理论向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过渡的有影响的人物。
他重视组织的社会心理方面,而不是经济与技术问题。
他把组织定义为一种协作系统,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影响,提出了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及传统管理学家的合法职位权威论有本质区别的“接受”的权威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波特和劳勒合作提出的波特-劳勒模式。
它与古典组织理论相比,有如下几点不同:1、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主张更多的分权。
因为分权可以使更多的人参加决策,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P·斯隆(Alfred P. Sloan)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权管理”主张,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从组织形态来看,不主张高耸的组织结构,而倾向于扁平的组织结构。
根据新古典理论的观点,传统的科级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尖三角形结构(即高耸的组织结构)和扁三角形结构(即扁平组织结构)。
前者为集权制度,控制幅度小,后者较易推行分权,分层负责和专业化。
3、提倡部门化。
古典组织理论提倡分工和专业化主要是针对个人而言;新古典理论所倡导的部门化,实质是部门专业化。
大学和医院等就是以部门化为基础的组织。
编辑新古典组织理论的评价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以组织中人的问题为中心,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对于组织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他们承认等级制的存在,研究权力关系和权威问题,追求组织效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但是新古典组织理论从社会心理方面研究了人的因素和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只注重社会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忽视组织结构、法规及环境的作用等;把单向服从的权力关系看作是一种双向协作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新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法,成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向发展中的行为科学的管理理论过渡的纽带和环节。
释义[回目录]一种研究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并以人的行为为研究重点的管理理论。
它是组织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从研究人际关系到应用行为科学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人际关系理论,行政行为理论,激励理论等对行政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说。
相关分类[回目录]人际关系理论1927~1932年,美国学者G.E.梅奥等人主持的霍桑实验开创了对组织中人际关系的研究。
该实验结果指出,组织不仅是一个经济和技术结构,也是一个社会和心理结构。
人不仅是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的只受物质刺激、追求完善理论的“经济人”,而且首先是愿意合群,通过合作取得工作成果的“社会人”。
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首要因素是群体士气,而不是相对重要的金钱或工作条件。
霍桑实验的研究首次指出,在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即在正式组织中为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人们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结构的群体组织。
其研究旨在揭示不同于过去正式组织条件下的人际关系,揭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并注重研究非正式组织所起的作用。
均衡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出现后,由美国学者C.I.巴纳德在《执行者的职能》中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把组织特性与人的特性联系起来,指出为保证组织的生存,组织应在一定条件下诱导其成员参与组织活动,对组织作出贡献。
组织通过“贡献”与“诱导”之间的“平衡”来进行活动。
“贡献”是组织成员工作的结果,“诱导”是组织提供给成员的刺激与满足。
组织为了得到成员必要的贡献,就必须诱导成员,使其感到能从组织中得到满足。
这样,组织的管理者的重要职能就是对管理对象“进行刺激”。
巴纳德认为,对组织成员来说社会与心理刺激是第一位的;经济刺激是重要的,但是第二位的。
组织若要发展,必须同时提供特殊的和一般的诱导,即精神的和物质的诱导。
此外,非正式组织还能够促进正式组织的效率。
行政行为理论H.A.西蒙在 40年代的《行政行为──在行政组织中决策程序的研究》中开创了对组织行政决策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情报、设计和选择三项活动构成了整个决策过程,而决策行为则是整个组织管理的中心。
西蒙把决策分成可按固定程序进行的程序性决策和无先例可循的非程序性决策,并设法使后者尽可能多地变为前者。
他综合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成果,为组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西蒙还提出“行政人”的概念,认为“行政人”具有个人目标和理性,理解组织目标和理性,懂得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取代传统理论提倡的对事物各种情况具有绝对知识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概念。
认为由于人的理性受到限制(如虚假的记忆力、不正确的估算力等),不可能实现至善的完全理性。
激励理论40年代,A.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人在满足了一个较低层次的需要后,会追求一个较为高层次的需要。
F.赫茨伯格于50年代末在《工作的动机》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在每种工作中都存在着激励因素(工作本身、工作赏识、工作进步、工作成长、工作责任、工作成就等)和保健因素(金钱、监督、地位、安全、工作环境、政策、人际关系等)。
激励因素能使组织成员感到满足,具有激励作用,使之积极努力,增加工作效绩。
保健因素能防止组织成员的不满,阻止冲突发生,而维持工作的最低或及格标准。
D.麦格雷戈60年代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中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假设人性好逸恶劳、主张采取命令、强制的管理方式;Y理论假设人性乐于工作,主张采取参与和激励的管理方式。
麦格雷戈主张Y理论。
特点[回目录]提出解释组织中个人和团体行为的概念,然后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对这些概念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可行的管理策略。
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开拓了组织研究的新领域,弥补了传统组织理论的不足,使组织理论实现了从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研究,从以研究结构为主到以研究人及其决策过程为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