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1)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排球运动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协调能力的团队运动。
为了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训练理论和使用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排球训练理论和使用方法。
1. 训练目标和原则:排球训练的目标是提高选手的技术、战术和体能水平。
训练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个性化。
全面性指训练要包括技术、战术和体能等多个方面;系统性指训练要有计划和有组织;循序渐进性指训练要逐步提高难度和强度;个性化指训练要根据每个选手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安排。
2. 分析技术要素:排球的技术要素包括发球、传球、扣球、拦网和挂网等。
训练时要对每个技术要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帮助选手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和技巧。
3. 综合训练:排球运动需要综合的能力,包括速度、力量、柔韧性和反应能力等。
综合训练可以通过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灵巧性训练和耐力训练等来进行。
4. 模拟比赛训练:模拟比赛训练可以帮助选手更好地适应比赛的紧张氛围和变化环境。
模拟比赛训练可以包括对抗训练、分组对抗训练和实战训练等。
5. 技术战术训练:技术战术训练是提高选手排球水平的关键。
技术训练包括动作规范练习、技术练习和战术练习等。
战术训练包括攻防配合训练、进攻组织训练和防守组织训练等。
6. 战术分析和调整: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应对比赛中的战术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对手的特点和弱点等。
根据战术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战术调整方案。
7. 球队合作训练:排球是团队运动,球队合作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球队合作训练可以通过小组训练、配合训练和团队比赛等方式进行。
8. 器械训练:排球器械训练可以帮助选手练习技术要素和提高身体素质。
常见的器械训练包括扣球机训练、控制球机训练和挂网训练等。
9. 心理训练:排球比赛的压力很大,心理训练是提高选手竞技能力的重要方法。
心理训练可以包括自信心培养、专注力训练和压力控制等。
10. 个人训练和辅助训练:个人训练和辅助训练可以帮助选手在训练外提高技术水平。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教学模式
运动训练学理论与教学模式运动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使运动员在运动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的训练过程。
运动训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心理、生理、技术等多个方面。
因此,理论和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要。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1. 生理学理论:人体的运动是由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所产生的,而肌肉的收缩又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人体内的能量转换。
因此,运动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能量的供给和转换。
另外,人体的运动还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这也是运动训练要注意的方面。
2. 心理学理论:运动训练会产生许多心理上的变化,如焦虑、紧张、自信等。
因此,了解这些变化,并通过训练来调整这些变化,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重要意义。
此外,心理训练还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能力。
3. 技术学理论:技术是运动训练的核心,因此,技术学理论对于运动训练至关重要。
技术学理论中包括有关运动技能的科学原理、运动技能的分类、运动技能的发展规律及运动技能的变化等。
4. 认知学理论:认知学理论主要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和原理,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认知学理论对于运动训练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可以帮助运动教练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认知过程,帮助运动员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
二、运动训练的教学模式1. 教练授课模式:教练以教师的角色向运动员传授知识和技巧。
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初学者,有助于运动员快速了解运动技能的基本知识。
2. 实践训练模式:实践训练模式强调实践操作,通过模仿、练习、实践等多种形式,帮助运动员熟练掌握运动技能。
3. 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强调运动员自我探究和发现,通过问题解决和反思,培养运动员主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
4. 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强调运动员之间的协作和互相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和知识。
总之,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教练要深入研究运动训练学理论,并根据不同的运动员和运动项目,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
最新健身运动的理论与方法
最新健身运动的理论与方法运动与健身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更新,新的健身运动理论和方法也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些最新的健身运动理论和方法。
1.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即HIIT(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是目前最热门的健身训练方法之一、这种训练方式将高强度的运动和短暂的休息交替进行,例如快跑30秒,然后慢跑或停下来休息30秒。
HIIT可以在短时间内燃烧更多的卡路里,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2.动作多样性传统的健身训练往往侧重于特定的肌肉群,但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强调了整体身体的运动和多样性。
通过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可以激发并锻炼到更多的肌肉群,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
3.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即Functional Training,强调身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功能性需求。
这种训练方法注重训练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稳定性,而不仅仅是一些肌肉群的力量。
通过模拟日常活动的运动模式,可以提高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能力。
4.心理训练健身训练不仅涉及到身体的锻炼,也与心理因素有关。
最新的健身运动理论和方法强调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通过正确认知、积极心态和心理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动力和坚持力,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5.跨训练跨训练(Cross Training)是将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训练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的综合性训练。
例如,将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结合在一起,或者将瑜伽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结合在一起。
跨训练可以避免单一训练方式带来的疲劳和枯燥感,提高整体的健身效果。
6.健身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健身科技应用在健身领域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例如,智能手环、智能跑鞋、虚拟健身课程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健身运动。
通过实时监测身体状态和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健身科技应用可以提高训练效果和满足个人需求。
7.团队合作训练团队合作训练越来越受到健身爱好者的喜爱。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人体各项功能进行系统性地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过程。
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人体生理学基础: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如肌肉、骨骼、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
只有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才能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
2.运动生理学原理: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原理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方面。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3.训练负荷原理:训练负荷是指通过训练刺激,对器官和系统进行适度的刺激,以促进人体的适应和提高。
训练负荷原理分为超负荷原理和适应性原理。
超负荷原理是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适应范围来刺激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原理是指人体对长期训练适应后,需要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种类,以继续提高。
4.训练周期化原理:训练周期化是指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周期,以达到全年训练目标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周期有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
微周期是一周内的训练计划,通常包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训练项目。
中周期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完成一个训练目标。
宏周期是从一个赛季到另一个赛季,通常包含多个中周期,用于规划和安排全年的训练计划。
二、体能训练的实用方法1.训练目标的确定:在开始训练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训练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增强力量、提高耐力、增加灵活性等。
只有明确了训练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训练计划的制定:根据训练目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计划包括训练的时间、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
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需求。
3.训练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 身体形态训练
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分类: 1、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
2、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顺风跑等) 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
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
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三)移动速度的评定
距离不要过长,可用30~60米的距离。 最好不从起跑计时,而测定运动员全速
负荷强度(%) 练习次数(次) 练习组数(组) 间歇时间(分)
短时间
中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20~25 10~100 4~40
1
长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三、力量训练方法
(一)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训练法:负荷强度为75~90%。6~8组, 重复3~6次,间歇时间3分。
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静力练习法:强度为90%以上,持续时间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定义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 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 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耐力素质在不同的 竞技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二)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其与最大吸 氧量、心脏循环率、肺的扩张能力、大脑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等因素有关。 1、有氧耐力 女孩9-12岁,增长最快。14-16岁耐力水平下降。男孩10-13岁耐力大 幅度提高,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16-17岁有更大幅度提高,出现第二个 增长高峰,特别是16岁时,60%强度的有氧耐力指标增长幅度超过40%。 2、无氧耐力 男孩在10-20岁期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并在10、13、17岁出 现3次增长高峰。女孩在9-13岁逐年递增,14-17岁有所下降,在15-18岁 期间应加强无氧耐力训练。 总之,耐力素质的发展应先有氧耐力训练(9-12岁),打下一般耐力 的基础,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15-16岁),并决定无氧耐力训练比例。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1一般体能训练2专项体能训练wwwn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1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增进身体健康2全面发展运动素质3改善身体形态4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机能和知识5为提高运动技术创造一定条件1提高与专项有关的器官系统功能2最大限度的发展专项运动素质3塑造专项所需体型4精确掌握与专项技术战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5促进专项运动促进和技术水平提对全面发展运动素质身体机能有益的各种身体锻炼手段如球类体操举重游戏等直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运动以及在动作特点上与专项动作相似的练习或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练习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专项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直接提高专项运动素质促进运动员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wwwn训练的价值体能训练的价值一促进身体健康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五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wwwn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体能机能心理能力智力wwwn训练的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二全面性原则三结合专项原则四从实际出发原则wwwn段划分运动训练的主要阶段划分创造优异成绩阶段专项化训练阶段全面发展阶段wwwn训练的要求体能训练的要求一结合专项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五个步骤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不同的比赛战术。
分类:中长跑的比赛战术;短跑的比赛战术;田赛的比赛战
术。
图为孙海平教练正指导刘翔比赛中的战术
8
(田四径)、运恢动复训训练练理论与方法
概念:恢复训练是指训练与比赛结束时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消 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训练。
任务:运用各种训练调控手段使运动员机能状态、身体和心理 疲劳得以恢复。
进行负重练习时负荷的强度不宜过大,一般多控制 在运动员最大力值的30—65%。超过70%就会使练习的速 度受到影响。
19
田不径负运重动练训习练法理:论这与种方练法习方法主要是采
用多种形式的跑、跳练习来完成
跳深练习
蛙跳
跨步跳
单腿跳
这些跑跳练习是训练中最常用的发展速 度力量的方法和手段。
20
(田3)径发运展动力训量练耐理力论的与训方练法方法和手段
14
(田三径)运发动展训身练体理论素与质方的法基本方法
1、发展力量的方法 2、发展速度的方法 3、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 4、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5、发展灵敏和协调素质的方法
15
1、田发径展运力动量训的练方理法论与方法 (1)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
段 (2)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和手
段 (3)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和手
1、发展专项力量耐力 2、发展一般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练习的组数和次数根据运动员 的训练水平而定,一般为4—6组、每组中每 项练习次数通常不低于12次。
21
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2、发展速度的方法
(1)反应速度训练的方法 (2)动作速度训练的方法 (3)位移速度训练的方法
图为运动员即在牵引绳的拉力下进行超极限速度训练
任务: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的、符合个人特点的专项技术动作。 分类:技术训练分为分解技术训练和完整技术训练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排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项目,它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中挑战自我,锻炼协调性和反应能力、提高心肺功能。
在排球运动中,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手球1、场上位置概述手球是排球基本技术之一,是球员在比赛中掌握的基本动作之一。
手球的场上位置可以分为发球、接球、传球、扣球等几种。
这些场上位置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要求,球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和练习。
2、手球动作的步骤手球动作的步骤主要包括:接球、控球、出球。
通过练习手球的各个步骤,运动员可以逐渐掌握手球技巧。
二、拦网1、防守理论拦网是排球中的防守技术之一,通过防守对方进攻球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方得分。
因此,防守理论也是拦网练习的重要内容。
2、拦网方法和技巧拦网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为站位、跳跃和防守等几个方面。
其中,站位和跳跃是拦网的重要基础,球员必须熟练掌握这两个动作。
三、扣球扣球是排球中最具有攻击性的技术之一,它可以让运动员在场上发挥出比较强的攻击能力。
扣球理论的核心包括发力、准确性和速度。
2、扣球练习的方法扣球的练习方法可以分为站位、手球动作、发力等几个步骤。
通过逐步训练,运动员可以逐渐提高扣球技术的水平。
四、队伍战术的训练对于一支排球队伍来说,训练队伍战术至关重要。
在训练中,教练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来确定队伍战术,然后让球员根据战术要求进行训练。
五、使用排球装备的方法排球装备主要包括排球、鞋子、护具等。
在使用排球装备时,需要注意球的质量、鞋子的舒适度和护具的质量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装备。
总而言之,排球运动的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是比较重要的,球员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掌握排球技巧,提高技术水平。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排球是一项团队性强的运动项目,它要求队员们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卓越的技术水平。
为了让队员们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进行科学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关于排球运动训练理论和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训练理论1. 身体素质训练身体素质是排球运动员取得高水平成绩的基础,包括力量、耐力、敏捷性、速度等方面的训练。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举重、俯卧撑等方式进行;耐力训练可以采用长跑、体能训练等方式进行;敏捷性训练可以通过练习侧跳、变向跳等方式进行;速度训练可以通过短跑、爆发力训练等方式进行。
2. 技术训练排球的技术包括发球、接发球、扣球、拦网、传球、组织进攻等方面的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要注重基本动作的练习,如正确的站姿、传球姿势、扣球动作等。
还要注重与之相关的技术练习,如发球的准确性、扣球的力量和角度掌握等。
3. 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
要加强运动员的自信心,注重他们的竞技意识和斗志。
在心理训练中,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放松训练、注意力训练等方式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二、训练使用方法1. 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份合理的训练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训练计划要包括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等内容,根据每个队员的具体需求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
2. 重视系统性训练排球运动是一个系统性的训练项目,各项技术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系统地进行技术训练,从基本功开始逐步提高,逐渐形成技术体系。
3. 注重实战训练实战训练是排球运动员熟悉比赛场景、培养比赛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训练中要加强实战模拟,让队员们在实战中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增强比赛的应变能力。
4. 加强教练指导教练在训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加强对队员的指导和引导。
教练要根据队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做到个别差异化教学,帮助队员们克服困难、提高技术。
5. 积极培养团队精神排球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队员们的团队精神非常重要。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排球运动是一项体育运动,要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运动员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技术和身体素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排球运动训练的理论和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有以下几点:1. 技术训练:包括发球、接发球、传球、扣球等技巧的训练,要求运动员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并能够在比赛中运用自如。
2. 战术训练:包括战术配合、局部战术、整体战术等的训练,要求运动员能够根据比赛情况做出正确的战术决策,并与队友密切配合。
3. 体能训练: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便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
排球运动训练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几点:1. 分阶段训练:按照训练内容和目标,将整个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身体素质。
可以分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巩固阶段等。
2. 个别训练和集体训练相结合:个别训练可以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训练,集体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和默契。
3. 实战训练和仿真训练相结合:实战训练是指在真实的比赛环境中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仿真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比赛情况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决策能力。
4. 反馈和评估:及时给予运动员反馈和评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纠正和改进。
排球运动训练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1. 技术水平:通过观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评估其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战术水平:通过观察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战术决策和配合情况,评估其战术水平的高低。
3. 身体素质:通过测量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等指标,评估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情况。
4. 比赛成绩:通过比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成绩和排名,评估训练的效果和进步情况。
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
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课次:1 日期:章(讲)、节: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教学任务:1.了解田径运动健身的基本概况和创编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步骤2.基本掌握田径运动健身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组织竞赛特点3.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重点:1.田径运动健身常见的内容与方法2.田径运动健身的组织竞赛特点难点:适宜的锻炼计划的制定需用教具:多媒体教室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一、田径运动健身概述(一)田径运动健身的目的与任务田径运动健身是人们采用田径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体育健身活动。
田径运动健身的任务是:1.充分认识和挖掘田径运动的健身功能,在群众体育领域中广泛而科学地选用田径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为全民健身服务。
2.根据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形式不同的体育需求,应用、拓展和创编田径运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与手段。
3.宣传有关田径运动健身知识、技术、方法,吸引更多的群众热爱和参与田径运动,全面发挥田径运动在全面建身中的作用。
(二)研究田径运动健身的意义1.改变田径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落后的局面2. 探索田径运动健身的规律,开拓田径运动领域3. 挖掘田径运动健身潜力,为全民健身服务(三)田径运动健身的特点田径运动健身的最大优势在于普及性强,健身价值高,不受场地、器材、地域、气候的限制,主要特点如下:1. 田径运动的大多数项目源于人类的基本活动和运动方式,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天然的、便于接受的特点。
2. 田径运动健身的内容广泛,可以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种身体素质,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达到增强体质,防病健体的目的。
3. 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练习强度、密度、练习量、练习节奏等可以根据练习这的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运动需要等客观因素加以调节和控制。
4. 田径运动健身对场地、器材的依赖程度可高可低,灵活性较大。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现代社会中,健康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体能训练作为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水平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 运动适应原理体能训练的核心理论是运动适应原理。
当人体受到一定强度的运动刺激时,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进而适应并改善身体的机能。
这种适应是持续性的,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人体的体能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2. 超重负荷原理超重负荷原理指的是在训练时采用超过平常负荷的强度和量,以刺激身体适应的过程。
通过超负荷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生长、增加力量和爆发力。
3. 适度原则适度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确定适当的训练强度、频率和时长。
适度的训练可以促进身体的适应和提高,过度的训练则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受伤。
体能训练的方法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以氧气为能量主要来源的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行等。
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心肌耐力,是提高身体耐力和减肥的有效方法。
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指通过重复负荷训练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可以通过哑铃、杠铃、器械等进行力量训练,逐步提高肌肉的负荷承受能力,并增加爆发力。
3.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是通过拉伸和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灵活性。
柔韧性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姿势和提高运动表现。
结语体能训练是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了解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训练方式,坚持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
运动训练学材料(1)(1)(1)
一、名词解释1、分解法:指把完整技术动作按其基本环节,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使运动员分别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减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低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3、加难法:指在技术训练中,以高于专项要求的难度进行训练的方法。
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运动员多年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6、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7、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为运动能力。
8、训练诊断:对运动员的健康水平,竞技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训练工作等的分析与判断。
9、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10、运动员选材: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11、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2、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3、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4、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5、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6、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一、排球运动训练理论1. 训练目标:排球运动的训练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球员的技术水平、加强身体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球员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发球、接发球、扑救、扣球等技术动作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 训练内容:排球运动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技术的训练、身体素质的训练和战术的训练。
基本技术训练包括发球、接发球、传球、扣球、扑救等动作的练习;身体素质的训练包括力量、速度、柔韧性、协调性的锻炼;战术训练包括进攻战术、防守战术、配合战术等的培养。
3. 训练方法:排球运动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示范训练法、分组训练法、难度递增训练法和游戏训练法。
示范训练法通过教练员示范动作,让球员模仿学习;分组训练法将球员分成小组,并进行对抗训练,增加球员的实战能力;难度递增训练法根据球员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难度,提高球员的综合能力;游戏训练法通过进行排球比赛和小游戏,增加球员的兴趣和参与度。
4. 训练周期:排球运动的训练周期一般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恢复期。
准备期主要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技术的强化训练;竞赛期主要进行战术训练和比赛准备;恢复期主要进行休息和身体康复。
二、排球运动训练使用方法1. 球场设施:排球运动训练需要一个室内或室外的标准排球场地。
标准排球场地长9米,宽9米,两边设有距离地面2.43米高的排球网。
球场地面应平整,没有杂物,球网应固定牢固。
2. 服装器材:球员在进行排球运动训练时,需要穿着适合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运动服装应选用透气性好、舒适度高的材料;运动鞋应具备支撑性和缓冲性,以保护脚部关节。
3. 训练器材:排球运动的训练器材主要包括排球和训练用具。
排球应选用标准大小和重量的比赛用球,以保证球员在训练中的感受和控制。
训练用具可以包括训练器材、护具和计分器等,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进行选择和使用。
4. 安全措施:在进行排球运动训练时,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以防止意外伤害。
球员应注意预防扭伤、拉伤等运动伤害,如正确热身、保持正确的体位和球技等;球场要清理干净,避免球员滑倒;当球员出现受伤时,应及时停止训练,对受伤部位进行处理和休息。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类型:选修总学时:32 学分: 2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解剖学后续课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执笔人:李广文审核人:一、课程目标(一)理解基本训练原理与方法(二)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三)有较强的训练指导实践能力二、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二)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动作模拟、新媒体沟通学习三、教材和参考用书(一)使用教材:《运动训练学》第二版(田麦久)(二)参考用书:其他版本《运动训练学》四、实践、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五、考试、考核方式(一)考核方式:本门课满分为100分,考察方式采用题库闭卷考试,作业成绩占30%,考勤10%。
(二)考核要求:1.要布置和检查各章节的思考题,作业题完成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2.考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论(4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以关键名词为逻辑的整个运动训练学知识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运动训练、训练学、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第一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2学时)第二节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学时)第三节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竞技能力三大规律、训练原则体系[教学具体内容]规律、训练原则的历史演变、四大协同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训练要点。
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变化、表现的基本规律(1学时)第二节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0.5学时)第三节第三、四、五、六节:四大训练原则(0.5学时)[课堂训练、课外训练、作业思考题]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训练(8学时)[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认真听讲,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难点] 体能与技能的训练[教学具体内容]体能之力量、速度、耐力等的训练方法,技术的训练方法手段。
运动科学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科学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能增强身体素质,又能提高个人的竞技能力。
然而,要通过科学的途径进行训练,就需要了解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运动训练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讨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运动科学知识。
一、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1. 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机能适应,涉及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个领域。
了解运动生理学,可以帮助运动员在训练中充分发挥身体潜能,并做好相应的训练计划。
2. 运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对心理的影响,包括运动对情绪、注意力、自信心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合理运用运动心理学理论,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应对比赛中的压力。
3. 运动生态学运动生态学主要研究人与环境在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人们进行运动时,不仅与其他人有着协同作用,还受到了气候、地形、场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了解运动生态学,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
4. 运动营养学运动营养学研究饮食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不同运动项目对营养需求有所差异,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恢复能力。
二、运动训练方法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指以氧气为主要供能物质进行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通过有氧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能水平,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有积极作用。
2. 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力量训练是通过负荷和阻力训练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这种训练方法不仅适用于竞技体育运动员,也适用于一般大众健身人群。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运动表现。
3. 灵敏度训练灵敏度训练主要强调对神经系统的训练,能够提高人体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
这对竞技体育项目来说尤为重要,如足球、篮球等需要快速反应和敏捷性的运动项目。
4. 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可以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度,使身体更加灵活,减少运动中的受伤风险。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5篇
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5篇第1篇示例:排球是一项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无论是在校园、俱乐部还是专业比赛中都备受关注。
排球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团队配合的运动,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战术意识。
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排球运动训练,下面将介绍排球运动训练理论与使用方法。
一、排球运动训练理论1.基本技术训练在排球运动中,基本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基本技术包括发球、传球、扣球、拦网等。
发球是比赛中首先展示个人能力的环节,要求准确度和力量;传球是队员之间最常用的技术,要求准确度和速度;扣球是比赛得分的关键环节,要求高度跳跃和精准打击;拦网是防守中的重要技术,要求高度和跳跃力。
2.身体素质训练排球是一项需要跳跃、速度和耐力的运动,所以身体素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训练项目包括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速度训练、爆发力训练、耐力训练等。
通过系统的身体素质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比赛中更具优势。
3.团队配合训练排球是一项需要团队配合的运动,团队配合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团队配合训练中,可以进行战术训练、配合训练、默契训练等,以提高队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战术意识。
只有团队成员能够默契配合,才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排球比赛是一场场激烈的较量,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心理素质训练包括专注力训练、自信心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
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保持冷静、集中注意力,在关键时刻发挥出最佳水平。
1.制定训练计划在进行排球运动训练时,首先要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和比赛计划制定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包括每天的训练内容、训练时长、休息时间等,要合理安排,既要保证训练的科学性,也要注意队员的身体状况。
在排球运动训练中,要注重基本技术的训练。
可以根据队员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比如分组训练、循序渐进训练、技术对抗训练等。
通过持续的技术训练,可以提高队员的技术水平。
5.重视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专业心理训练师进行心理素质训练。
训练理论与方法
第3-4次课教学内容1田径训练的组成2 素质训练的方法 3训练计划的制定教学任务了解田径训练的组成及关系,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训练计划的制定原则及方法。
教学重点各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的方法教学难点训练计划的制定教学时数4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田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一田径训练的组成(一)身体训练:1.概念:身体训练是指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的训练。
2.任务:身体训练是为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
分类: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二)技术训练:1.概念:运用专门的训练手段完善和提高运动员的专项技术。
2.任务:使运动员掌握合理、符合个人特点的专项技术动作。
3.分类:分解技术练习和完整技术练习。
(三)战术训练:1.概念:战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及其对对手的分析,为争取好的成绩或名次所采取的比赛方法。
2.任务:使运动员掌握在不同的比赛环境和对手使用不同的比赛战术。
3.分类:中长跑的比赛战术;短跑的比赛战术;田赛的比赛战术。
(四)恢复训练1.概念:恢复训练是指训练与比赛结束时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消除生理和心理疲劳的训练。
2.任务:运用各种训练手段恢复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身体和心理疲劳。
3.分类:教育学方法;训练学方法;物理学恢复方法;医疗恢复;心理学恢复方法。
(五)心理训练1.概念:心理训练是使运动员在心理上适应训练和比赛的一种训练。
2.任务:是使运动员精力旺盛、充满信心的参加训练和比赛。
3.分类:个性特征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励性训练;比赛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调整。
(六)理论学习与教育任务:通过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专题报告,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等形式掌握本专业的有关知识理论,了解和掌握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理解和参加训练计划的制定与训练过程的组织等。
分类:概述;基础应用理论;田径竞赛;专项技术原理等。
二、身体训练的要求与方法(一)身体素质的概念: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机能能力和运动能力。
运动训练理论考点汇总
运动训练理论考点汇总运动训练理论是体育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考点,以便能够顺利通过考试。
下面是一些运动训练理论的考点汇总。
一、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1. 运动训练的适应原理:包括超负荷原理、逐渐递增原理、反复性原理、个性化原理等。
超负荷原理指的是在训练中逐渐增加负荷,以达到训练效果的提高;逐渐递增原理是指训练强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反复性原理是指通过反复训练来巩固和提高技能;个性化原理是指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进行训练,以达到最佳效果。
2. 运动训练的周期化原理:包括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的划分和安排。
微周期是指训练周期的最小单位,一般为一周;中周期是指几个微周期的组合,一般为2-6周;宏周期是指几个中周期的组合,一般为3-6个月。
合理的周期化安排可以使运动员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状态。
3. 运动训练的训练负荷原理:包括训练强度、训练量和训练密度等方面的内容。
训练强度是指运动员在训练中所承受的负荷强度,可以通过心率、速度、重量等指标来衡量;训练量是指训练的总量,包括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和训练的总距离等;训练密度是指训练的频率和间隔时间。
二、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技巧1. 运动训练的方法:包括系统化训练方法、循环训练方法、分层训练方法等。
系统化训练方法是指按照一定的计划和顺序进行训练,使训练目标逐步实现;循环训练方法是指通过不同的训练周期和阶段的循环安排,使运动员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得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分层训练方法是指根据运动员的不同水平和特点,将训练内容和强度进行分层安排。
2. 运动训练的技巧:包括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效果的评估等方面的技巧。
制定训练计划时需要考虑运动员的特点和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训练效果,例如间歇训练、循环训练等;评估训练效果可以通过测试和测量来进行,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1
二、专项训练深化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系统论基础 (二)技能学基础 (三)机能学基础
三、贯彻专项训练深化原则的训练 要点
(一)科学认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 (二)科学地加大专项训练的比重 (三)科学设计专项训练的系统结构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一、系统不间断性原则释义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是指系统地、持续地、 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多年生物节奏 全年生物节奏 多日生物节奏 日生物节奏
1.为合理安排训练节奏和比赛创造了良好条件
2.有利于最合理最经济的动员自己机体的内在潜 力,提高比赛和训练效果
3.有利于准确的预测未来的成绩和竞技能力的发 展水平
4.可以大大减少伤病的发生率,提高恢复效果
5.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的发挥出自己的 训练水平
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
授课:孙振武 教授
第一单元
概述
竞技体育概述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学概述
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特点 1. 高度的对抗性 2. 裁定的公平性 3. 竞争立体化 4. 观赏大众化
二、竞技体育的内涵
1. 运动员选材 2. 运动项目训练 3. 科技攻关 4. 竞技参赛 5. 竞技体育管理
征 (四)竞技状态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哲学理论基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周而复 始成周期性的。运动训练也是如此,不是 直线式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的 提高到新的水平。
生物节奏
生物节奏是人和所有生物体固有的一种具 有时间性变化规律的生命现象,是负责维 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动态平衡和保证机体 能源最节省的利用的基本机制。
社会恢复法
运动恢复的心理学依据
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心理能量对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当运动员 存在有序的的心理活动和适宜的心理能量 时则表明他们达到理想的操作状态。为了 使运动员操作水平保持在较高状态就要在 运动员心理能量处于动员区或衰竭区时采 取相应的恢复措施。使其心理能力向最佳 区靠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步调控:竞技能力的固有生物节奏与比 赛时间相吻合。 不同步调控:竞技能力的固有生物节奏与 比赛时间不吻合。
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
负荷 能量物质消耗
提高 能量物质超量补偿 恢复 能量物质再生
竞技状态
是一种高水平的运动状态,它是指为参 加比赛所需要的,由较高训练程度所形 成的高水平的比赛运动状态 表现:机能水平高,能承受较大负荷。 素质,技、战术达到一个高的水平。情 绪高涨,精力旺盛,自信心强。 条件:只有通过必要的准备性训练才会 出现竞技状态。
运动恢复的社会学依据
运动恢复的社会学依据是揭示通过调整各 种人际关系。和调节运动过程中各种角色 冲突。解除身心疲劳的理论
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1、自我感觉 2、外部观察 3、生理测试 4、心理测试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生理学恢复手段 3恢复手段 4、营养学恢复手段 5、心理学恢复手段 6、社会学恢复手段
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和任务
内容
运动训练学包括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 学和专项训练学三个层次。
任务
1. 研究现代竞技制度下竞技运动项目本质特征变化的
趋势; 2. 探索负荷刺激产生的生物适应性规律; 3. 吸纳现代科技成果与多学科的前沿理论,提高训练、 参赛过程的科技含量,探索训练方法、手段的创新; 4. 研究多种竞赛体系对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的影响; 5. 研究运动训练过程的质量控制,提高训练绩效。
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
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三、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科学认识负荷刺激的生理极限 (二)科学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三)科学地递增运动负荷 (四) 科学处理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 (五) 根据项目的性质科学安排负荷
生理恢复法
训练恢复法
中医恢复法
心理恢复法
哲学理论基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周而复 始成周期性的。运动训练也是如此,不是 直线式的,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的 提高到新的水平。
生物节奏
生物节奏是人和所有生物体固有的一种具 有时间性变化规律的生命现象,是负责维 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动态平衡和保证机体 能源最节省的利用的基本机制。 多年生物节奏 全年生物节奏 多日生物节奏 日生物节奏
1.为合理安排训练节奏和比赛创造了良好条件 2.有利于最合理最经济的动员自己机体的内在潜 力,提高比赛和训练效果 3.有利于准确的预测未来的成绩和竞技能力的发 展水平 4.可以大大减少伤病的发生率,提高恢复效果 5.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的发挥出自己的 训练水平
人体的生物节奏表现出人体各种能力的最 佳状态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奏性,但同时 在一定幅度内又是可以调的,根据人体各 竞技能力的生物节奏的变化规律与比赛时 间节奏的同步和不同对应关系合理的安排 训练,可以很好的对竞技状态进行调控。
二、专项训练深化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系统论基础 (二)技能学基础 (三)机能学基础
三、贯彻专项训练深化原则的训练 要点
(一)科学认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 (二)科学地加大专项训练的比重 (三)科学设计专项训练的系统结构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
一、系统不间断性原则释义 系统不间断性原则是指系统地、持续地、 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心理恢复
1、自我心理调节 2、心理咨询法 3、音乐调节 4、发泄法
社会恢复法
1、控制社会舆论 2、改善人际关系 3、优化环境
科学递增运动负荷
直线式 阶梯式 波浪式 跃进式
科学处理负荷与强度的关系
运动负荷是由负荷量、负荷强度两类因素 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成果告诉我们,在 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时,应以强 度为核心。
保持
动员性机制
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 比赛时期 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
消失
保护性机制
积极恢复,消除疲劳
恢复时期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二)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三)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 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四)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适宜负荷原则
根据项目的性质区别对待
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 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 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 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 练过程与强度的原则。
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
授课:孙振武 教授
第一单元
概述
竞技体育概述
运动训练概述
运动训练学概述
竞技体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特点 1. 高度的对抗性 2. 裁定的公平性 3. 竞争立体化 4. 观赏大众化
二、竞技体育的内涵
1. 运动员选材 2. 运动项目训练 3. 科技攻关 4. 竞技参赛 5. 竞技体育管理
二、系统不间断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系统论基础 (二)生理学基础
训练适应
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机体在外界环境 (主要是运动负荷)的刺激作用下所产生 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 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 反应——再适应
三、系统不间断性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科学遵循系统训练的训练规律 2.科学贯彻系统训练的管理体制保障 3. 科学执行过程控制的基本程序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教育学基础 (二)教学论基础 (三)心理学基础
三、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科学认识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二)科学调动运动训练的主体能力 (三)科学发挥运动训练的主导作用 (四)充分发挥运动训练的反馈功能
专项训练深化原则
一、专项训练深化原则释义 专项训练深化原则是指通过不断深化专项 内容来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一)超量恢复机制 (二)生物适应机制
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原理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消耗和恢复过程可简要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运动时能源物质主要是消耗,体内能源物质逐渐减少,各 器官系统功能逐渐下降。 第二阶段: 运动停止后消耗过程减少,恢复过程占优势,能源物质和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三阶段: 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 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或 “超量代偿”,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一、适宜负荷原则定义 二、适宜负荷原则科学基础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适宜负荷原则释义
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 现实可能和人体技能的训练适应 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 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 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 训练原则。
二、适宜负荷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社会恢复法
运动恢复的心理学依据
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心理能量对运动员 的竞技能力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当运动员 存在有序的的心理活动和适宜的心理能量 时则表明他们达到理想的操作状态。为了 使运动员操作水平保持在较高状态就要在 运动员心理能量处于动员区或衰竭区时采 取相应的恢复措施。使其心理能力向最佳 区靠近。
竞技状态的形成发展规律
竞 技 状 态 形成竞 技状态 前提条 件
一 1 2
初步形 成竞技 状态阶 段
进一步 发展和 保持竞 技状态 阶段
竞技状 态暂时 消失阶 段
二
三
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
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 发展过程 任务 时间
形成
适应性机制
发展一般和专项性竞技能力, 准备时期 促进竞技状态形成
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 1、自我感觉 2、外部观察 3、生理测试 4、心理测试 (二)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1、训练学恢复手段 2、生理学恢复手段 2、医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4、心理学恢复手段 4、社会学恢复手段
第二单元 运动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指依据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
律和据此形成的科学训练原理而确定的运 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 专项训练深化原则
运 动 训 练 原 则
系统不间断训练原则
周期安排原则
适宜负荷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释义
自觉积极性是指从不断激励运动员训 练动机的角度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 练原则。
运动训练的概念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
是在教练员团队的指导下,由运动员积极参 与,为提高运动成绩而组织的实践活动。
运动训练学的概念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根据运动项目的共性,从
宏观角度对训练过程进行指导、检测和控制 的体育应用学科,是专门研究和探索运动训 练过程各种规律,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的 理论和方法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 般规律,以探讨运动训练的目的、内容、原 则、方法、措施及检查与评价的学科。
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一、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释义 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 点、重大赛事安排规律和竞技状态呈现特 征,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二、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一)技能学基础 (二)生理学基础
生理学基础
(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二)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 (三)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 征 (四)竞技状态出现的周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