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
湘教版本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课程学习教学学习设计
![湘教版本必修二2.1城市空间结构课程学习教学学习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c2d7c79cc22bcd127ff0cb8.png)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构造教课方案设计2.1城市空间构造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⑴认识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种类;⑵认识城市土地利用种类,掌握其散布特点;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构造的形成原由和散布规律;⑷理解中心地理论过程与方法:⑴经过对不一样城市里位的剖析认识城市形成的原由:包含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经过剖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⑵经过利用城市地图剖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种类从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构造的原由⑶经过讲解法学习中心地理论感情态度价值观: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⑵经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教课重难点1教课要点:能够经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由,区位条件;依据城市地图能够剖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种类2教课难点:城市空间构造的剖析、中心地理论原理教课方式:启迪叙述法、事例剖析法、图示法等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人口和家产在集聚到必定规模以后便形成了城市。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类“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层面共同努力,那么城市如何才能使生活更美好呢?如何让我们的地球成为全部人和睦生活的美好家园。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今日共同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城市与环境。
【活动】:展现河北省石家庄市城市图片。
石家庄市正在进行三年大变样工程,能够说城市相貌面目一新。
我市合计有近一千万人口,是河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那么由此大家可否归纳出城市的观点。
【教师总结】:城市第一聚落,是居民聚居地,人口需要达到必定的规模,而且主要从事非农业家产活动。
所以城市的定义是人口达到必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家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必定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我们把与城市相对应的聚落形态称为乡村,那么与城市对比,城市拥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那么为何有些地方能够成为城市,有些地方却相对形成乡村呢?这就和区位相关共3页第1页【叙述】:区位顾名思义,是一个空间范围的词,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ⅱ湘教版2.1城市空间结构教案(2)
![地理ⅱ湘教版2.1城市空间结构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49687f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2.png)
地理ⅱ湘教版2新课推进第1课时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对与都市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本章的第一节:都市空间结构。
先来了解一下都市的概念:1、都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要紧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都市的特点:(1)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2)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3)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活动参与:阅读材料(都市、镇和乡村)了解我国各类聚落的含义以及我国都市的职能类型,能够适当举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关心学生明白得。
一、都市区位分析要进行都市区位的分析,第一来认识一下区位以及都市区位的概念:1、区位: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2、都市区位:都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从都市区位的概念上能够看出都市区位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的和经济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依次分析一下都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
(1)都市自然地理区位(要紧自然地理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势、河流、水源等):气候: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专门是中纬度地区,气温条件适中。
地势: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要紧分布在海拔不足200米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
热带地区多分布在高原上、山区都市一样都沿河谷谷地或在比较开阔的弟弟分布。
河流:在河流干流与支流的汇合处,在大河入海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港邻近,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都市。
水源: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都市。
活动参与:让学生分析图2-1纽约的自然地理区位(2)都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要紧经济地理区位因素有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工矿都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等);邻近港口或边境,有利于形成口岸都市(沿海开放都市);邻近多条铁路,专门是铁路交会处,有利于形成铁路枢纽都市(湖南的株洲、河北的石家庄)。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湘教版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a4c680240c844768eaee10.png)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
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
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7a125917a8114431b90dd829.png)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此内容为本节的第一课时。
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组成: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城市区位分析,是为学习以后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化过程做知识准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据此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②了解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②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养成能独自读图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理的情感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近年高考倾向把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确定为本节课重点教学难点: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将城镇空间分布特点定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1、说教学方法及依据: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究和创新,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过程,达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案例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2.说教学手段及依据: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说学法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合作研讨,不仅学会了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方法,而且培养了高考中考查的地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案例分析,合作探究——课堂拓展,巩固提高——课后提高,挖掘潜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会通过一个字谜游戏,引出本课主题,展示一组城市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b2963eb52acfc789ebc9b6.png)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1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1.联系所在城市的功能区分布,理解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类型及特点。
2. 逐步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区
自主学习: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由于经济原因,住宅区开始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试填写下表:
◆我行我show —试做城市规划师
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
假设你是城市规划师,以小组为单位,规划出你们认为的该城市常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
◆牛刀小试
右图为“地中海某城市示意图”
1.图中甲、乙、丙三地依次对应的城市功能区是()
A. 工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 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 绿化区、商业区、住宅区
D.高级住宅区、商业区、仓储批发区
2.图中戊地拟建大型疗养中心,最不利的条件是()
A. 离城市远
B. 山区多灾害
C. 近湖泊,湿度大
D.交通不便。
湘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之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之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1d6305647d27284b7351c6.png)
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说可的内容是湘教版必修Ⅱ第二章第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课时《城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这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之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为学习城市的空间过程——城市化作铺垫,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
二、说学生我任教的是重点班,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思维较活跃。
【过渡】: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我所任教的学生特点,再结合课标,我的教学目标如下: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以某个具体城市(平湖)为例,结合图片资料,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其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理解并归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调查展示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此基础上理解因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空间上集聚而形成该功能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讨论分析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再此基础上归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学会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一般思维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渡】基于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学重点】:1.分析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2.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
【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内在动力——集聚与竞争。
2.理解城市空间结构。
五、说教法学法【过渡】: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案例学习法、归纳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说教学设计我对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环节。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9467ef902020740bf1e9b59.png)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区位这个概念,了解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区位对城市的影响;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市政服务用地分布特点。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理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4·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重点】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2·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的功能分区4·中心地理论【教学难点】1·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影响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因素。
3·中心地理论。
【教学准备】1·自制PPT课件2·收集本地城市用地资料【教学方法】图示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引入]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形成了城市。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
高中地理 2.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学案 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5812bd0d453610661ed9f451.png)
2.1 城市空间结构第2课时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1)类型:①______区、居住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工业区、③________________区、风景游览区与④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等。
(2)影响因素: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文化因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通运输状况等。
2.中心商务区(1)简称:⑧______。
(2)特点:整个城市的商业⑨__________________,商业、⑩______、金融、______、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______为主,交通运输______。
(3)影响:对城市的______________、功能分区、______________布局和__________价格都具有显著影响。
34.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基础达标练考查点1 城市功能分区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米2),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B.高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地价较高的市中心附近C.文化程度是住宅区分化的最常见原因D.住宅区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A.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B.公路干线交会处,交通便捷C.接近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郁D.地势平坦,工厂林立考查点2 城市空间结构读“某大城市功能分区分布简图”,完成3~5题。
3.从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看,应属于(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 D.条带状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结果B.行政区、文化区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功能区C.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每个功能区只有一种功能5.若在该城建立一幢集零售、娱乐、餐饮、办公于一体的高层楼房,应布局在( ) A.a B.b C.c D.d方法技巧练列表比较商业、工业、住宅三大功能区右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2.1 城市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2.1 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e07e7005c1c708a1284a44ef.png)
城市区位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3.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读图、用图能力;2.通过结合实例,综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区位因素的关系,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2.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3.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区位因素和经济地理区位因素对城市的影响;2.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地理区位因素的关系;2.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资料和个案分析法;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但是我们很少看到一个城市的全部面貌,现在请欣赏(城市照片……)。
我们已经欣赏了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
为什么有的城市大、有的城市小;有些地区城市多,有些地区城市少;这就与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关。
那么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它们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到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自主学习】首先,请大家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高考考察的大纲要求,明确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
相信经过昨晚的预习,大家已经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
现在,请各小组组长对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做一下大致的检查,5分钟后,分别找同学回答四个问题组。
【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一、城市、区位与城市区位:题组一:1、城市的概念及分类?(在课本上标出)2、区位的概念?(在课本上标出)3、城市区位的概念及分类?(在课本上标出)学生回答,回答的完全正确。
二、自然地理区位因素:题组二: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因素有哪些?能否分别举例?2、地形如何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展示:《我国大城市的分布与我国三级阶梯的关系》师:从图中可知我国城市主要分布在地势第几级阶梯?生:第三级阶梯师: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生:平原、丘陵师:很好。
地理ⅱ湘教版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1
![地理ⅱ湘教版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c785c494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a.png)
地理ⅱ湘教版2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都市空间结构》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差不多学习了有关都市化、都市区位以及都市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都市空间结构就顺理成章了。
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选修模块4《城乡规划》打下了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①运用实例,分析都市的空间结构,说明其形成缘故②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都市的阻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都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②明白得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对都市功能区形成的阻碍③明白得地域文化对都市的阻碍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认识都市功能区的特点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②把握分析都市功能分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③经历分析地域文化阻碍都市的思维过程,养成善于观看摸索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②在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了解生活的都市,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③树立人地和谐的可连续进展观。
教学重点:都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都市功能分区的阻碍三、学情分析:关于都市功能区和地域文化这两个词学生或许感到生疏,但学生熟悉自己所生活的都市,对工业、商业等各种活动有感性认识,而且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感知力专门强。
此外,高二学生差不多具备了整理、分析资料和课堂讲解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截了当的启发。
要紧采纳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表达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判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
学法指导: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切不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
一方面能够结合自己所在的都市的实际,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方式,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使自己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明白得;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地图进行学习,即收集不同规模都市较详细的地图,在分析地图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该都市内部功能分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明白得这些都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形成的缘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设计理念】《一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由A、B、C三个小组的组长上台展现调研的图片,并宣读调研报告A组展现图片:银座商城、贵和商厦、南京中央百货、世纪联华超市等等结论:这些大的商场分布专门集中,要紧在太白路及其周边地区B组展现图片:小松山推、如意纺织、鲁抗辰欣药业等结论:这些大的工厂分布也比较集中,要紧在济宁东部即高新区邻近C组展现图片:红星8号、冠亚星城、杨柳国际、开泰花园等结论:住宅区分布专门分散,从市中心到市郊,分布在济宁的各个方位。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知识探讨》教案湘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知识探讨》教案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a07b78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d4.png)
(3)游戏:设计“城市发展”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城市发展的过程,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4)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完成城市空间结构研究项目,包括项目立项、资料收集、分析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城市空间结构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城市空间结构。
3.人地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4.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水平。
5.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从图表、数据等途径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例如,城市的形成往往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2.选取两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如集中式和分散式城市),比较它们的空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分析城市化进程中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说明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根据案例分析,阐述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以你所熟悉的城市为例,分析其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1城市空间结构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2.1城市空间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fbb94fdb4daa58da1114a6e.png)
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一课时)教案新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城市区位分布的主要因素。
2、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3、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通过对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明白“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同学回答:喜欢。
我们都梦想游走在世界各地,那样就会看到不同的人文景观。
比如:(展示幻灯片)有时会看到纽约、北京等大都市,有时会看到充满田园风光的乡村、小镇。
但是,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了解一下《城市空间结构》吧。
请同学们阅读26页前两段文字,找出以下概念,并加以理解。
一、了解几个概念1、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教师提出设问:城乡间最基本的差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产业活动不同。
3、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关系。
4、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好,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影响城市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二、城市区位分析(一)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设置案例来进行活动。
2.1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必修二
![2.1城市空间结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713b2f6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e.png)
4.针对一个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根据地图,指出我国某城市的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功能区。
1.重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a)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沟通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4.教学拓展:
a)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如城中村改造、城市交通拥堵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反思性文章:
a)城市空间结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b)你认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如何平衡不同功能区的需求?
c)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城市空间结构知识,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改进?
(字数要求:不少于300字)
b)新课学习: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土地利用、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f93f34bb68a98271fefa41.png)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将是第二章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看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外部形态
(转承)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具有它的外部轮廓,比如中国就像一只大公鸡。每个城市也有它的外部轮廓,这就是城市的外部形态。
1.概念
课本24页: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设问:组成城市的要素有哪些?
可以看出,组成城市的要素有很多,大家思考一下构成城市的各要素是杂乱无章堆砌在一起吗?
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
课本25页:城市中不同的功能区有规律地结合,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称城市的地域结构)
展示图片: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讲评过程中补充图片:
中心商务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强调:(1)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2)某一功能区以某一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但也兼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
总结:世界上大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因此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四个功能区。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工业区
城市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
1.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2.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趋向沿交通干线布局
三、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功能区位置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对于经济因素要求我们读图分析其是怎样产生影响的。而其他三个因素要求我们会举例即可。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教案4(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2.1《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教案4(湘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fa82a026529647d26285229.png)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本章规划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产物,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潮流。
城市出现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城市的形成又时刻不停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城市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本章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研究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发展、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城市是个可以从多角度研究的对象,其中城市的空间问题和环境问题是地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城市的功能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为此,课程标准及教材选择了以下内容: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影响下的地理环境。
本章内容不仅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近年来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多进行城市问题调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基本技能。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2课时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环境1课时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课时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从容说课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等内容。
“城市区位分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可通过一些实例,如纽约、重庆、武汉等典型城市,重点分析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教材设计了阅读材料和活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的土地利用情况,读图分析,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关于“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教学中要使学生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会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可采用个案分析法,找典型的、具体的城市,说出其有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征。
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有几种广为承认的理论,其中以“中心地理论”最为典型,教学中可通过读图、实地调查等方式,理解中心地理论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说课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湘教版说课教案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aa80b8a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14.png)
一、课题名称《城市空间结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掌握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地图阅读,培养学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2)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观念;(3)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3)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的具体实例和影响因素;(2)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3)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城市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2)提出问题:城市空间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类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 推进新课(1)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要素;(2)讲解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和影响因素,结合案例进行分析;(3)引导学生总结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城市案例,分析其空间结构特点和功能分区;(2)引导学生从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角度思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问题。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优化策略和建议。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树立正确的城市观念。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2. 注重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
![湘教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3f380d519e8b8f67c1cb9b6.png)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
所谓“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2.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学习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教学步骤】一、城市功能区的处理1、读课本中北京城市图片,让同学们找出有哪些功能区?2、展示“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3、观察图中有“混合土地利用带”,补充说明: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举例(可由同学们主动回答,联系家乡实际):石岛的商业区在哪里?工业园区在哪里?文化区在哪里?文化区之间还有住宅区!4、引申:石岛商业区的一般特点:人?车?(人多,车多)工业园区在东北方的分布合理不合理?(初步引导学生考虑交通、风向、地价等因素,为下一单元工业打基础。
)二、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的处理1、观察“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找到商业区,查看其位置在城市的哪个位置?(基本位于市中心)结合石岛商业区的特点:人多,车多,实际上就是:市场广阔和交通便利。
遵循中心地理论中的: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的原则。
(联系前知)2、读教材图2-3-6“城市土地利用与付租能力”,回答下列问题,完成表格。
(1)图中三条直线形状特点有何不同?它们反映的内涵分别是什么?(2)城市中各功能区的最佳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总结:城市各部位地租是不同的,往往付租能力决定了该地区土地的利用方式,而大多数城市的内部结构与上面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城市空间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在座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城市空间结构—以焦作为例》。
我将按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去说课。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开篇之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城市个体的功能分区和内部空间结构,从而为后面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的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的学情是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比较陌生,他们所熟悉的只有县城。
对县城也只有感性认识,但他们求知欲旺盛,渴望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城市。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学情,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调查与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4、重点难点只有了解了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才能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城市,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1)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2)教学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1、教法选择(1)案例教学法:运用乡土地理教学,选取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体验“地理有用,生活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1)调查研究法:课前学生分组调查焦作各功能区,通过走访、调查写出调研报告。
(2)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设计理念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
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学习探究新课——知识在现构建网络——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四个环节,引导学生从感性——实践——理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
2、具体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要想整堂课抓住学生,就应该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
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采用视频导入,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都调动起来。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课】(对于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我设计了活动1)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活动1:读图思考,提出问题。
(展示焦作规划图)1、找一找:焦作规划图中不同颜色分别代表哪种土地利用类型?2、说一说: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点?会形成什么现象?3、想一想:功能区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通过读图思考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设计意图: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以及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
【承转】对于教材的重点各功能区的形态,位置特征我设置了活动2:课前调研成果展示,讨论完成学案表格。
活动2:展示调研成果,讨论完成表格。
由A 、B 、C 、三个小组的组长上台展示焦作城功能区分布的调查资料,并宣读调研报告。
A 组(商业组):三维商业广场、山阳饭店、欧凯龙、丹尼斯生活广场、调查资料展 【结论】这些大商场分布集中,主要在十字路口、城区中心等交通方便地区。
B 组( 工业组)展示:西部工业集聚区、风神轮胎有限公司 焦作光源电气有限公司 爱尔福克化工有限公司 好友轮胎有限公室。
【结论】这些工厂分布也比较集中,主要在城市东部,离城区较远,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
C 组(购房组)展示:焦作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图片。
【结论】这些住宅小区分布比较广,占地比例较多,从市中心到郊区都有分布,有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
【教师点拨】总结调研成果(对好的调研方法肯定),对学生提出表扬。
休憩用地及绿化用地 交通用地和其它公共事业用地 土 地 利 用 类 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效应集聚 功 能 分 区住宅区商业区 工业区 其他如行政区、文化区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由此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转承】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就是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不同的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这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
思考: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二、经济因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活动3: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地租高低),那么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哪些?让我们从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展示焦作主要交通干线图及几个地方的付租能力变化。
名称面积(平方米)租金(地价)①三维商场(商场)12.1万7000元/平方米②龙源湖(居民小区)24 4500元/平方米③焦作惠生园食品(工厂)7690 850元/平方米通过活动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距城中心远近是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重要因素。
离县城中心越近,房价越高,商业用地也越多。
另外,商品房用地的价格比工厂用地价格高,所以工业区离市中心最远。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问,分析实际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其关注生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
【转承】经济因素中的地租高低究竟是如何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呢?我们一起来继续深入探究。
活动4:探究活动:(绘图能力和研讨能力)---突破难点这是某个城市主要的经济活动租金的调查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表2数据绘制“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变化图”,据图思考:距市中心距离(千米)各类土地利用的租金(元/平方米)商业住宅工业①此图反映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是什么?②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市中心远近的变化有何异同?③作出三类功能区的范围并分析这种布局的优势。
(分组研讨,商业组,住宅组,工业组各自的布局优势,各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作图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学习内容,分组探究、交流答辩、抢答的组织形式,既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又渗透着竞争、合作探究的理念。
【转承】)除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水平外,还有什么因素呢?(把交通便捷程度考虑进去)展示课件,共同探究交通便捷程度(通达度)也是因素之一。
师:所以功能分区变得更加复杂。
让一生到黑板上画出此时的地租水平线。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师: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实际上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
它还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形成后是否一成不变呢?下节课继续探究。
(三)【知识在现,构建网络】设计意图:通过图解法,再现主干知识,突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四)【学以致用,拓展提高】(体验高考)(2011·福建文综)某城市岛国大力建设公共住房(即由政府控制的低成本住房),解决了80%以上国民的居住问题。
下图示意2008年该国公共住房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公共住房()A.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布 B.相对集中分布在城市中部C.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呈环状分布 D.沿快捷、高效的公共交通线分布(2)该国公共住房布局主要考虑城市的()A.功能分区、基础设施 B.人口分布、产业结构C.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D.环境质量、历史文化【课后探究】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除经济因素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形成后是否一成不变?试举例说明。
2、阅读“焦作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现状图”说说你对家乡的城市规划有何意见和建议,就“浅谈焦作城规划”做一课题研究。
最后播放歌颂的歌曲在动听的歌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才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身边的城市为基础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共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探究式教学贯穿期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全班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整个课堂是一个动脑思考,相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模式行政区文化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分布组合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集聚效应城市地租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远近互交流的动态教学过程,师生都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