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合集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乐课重要 的教学 内容 ” , “ 在强 调弘扬 民族音 乐的 同
时, 还应 以开阔的视野 , 学 习、 理 解 和 尊 重 世 界 其 他
族 音 乐 教 育 者 应 首要 思 考 的命 题 。


当前 高 师 民 族 音 乐教 育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音 乐 文 化 , 通 过 音 乐 教 学 使 学 [ - 3 2 0 0 6年1 1 月, 《 全 国 普 通高等学校 音乐学( 教师教育1 本 科 专 业 必 修 课 程 教
学指导纲要》 ( 以下 简 称 《 纲要 》 ) 正式颁布。《 纲要》
中 再 次 明确 提 出 “ 弘 扬 民族 音 乐 . 理解 多 元 文 化 ” [ : 的 基 本 教 学 理 念 , 同 时 对 高 等 师 范 音 乐 院 校 中 民 族
音 乐 教 育 在 教 学 目 的 、 教 学 方 法 等 方 面 提 出 了 具 体
广东技 术 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 学 ) 2 0 1 3年 第 5期
J o u na r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5, 2 01 3
1 9 世纪末 , 中 国社 会 经 历 了 巨大 变 革 , 社 会 性 质 发 生 根 本 变 化 。为 了改 变 民族 落后 的 现实 . “ 中 学 为 体 、 西 学为用” 等文化思潮争相 涌现 . 有 志 之 士 纷 纷 留洋 海 外 , “ 师夷长 技” , 并 以“ 洋务运 动” 、 “ 维 新 变 法” 等 实 际 行 动 践行 着 自己 的理 想 。受 此 影 响 , 教 育 界 也 自上 而 下 展 开 了 如 火 如 荼 的 改 革 。 2 0 世纪 初 , 我 国 高 师 音 乐 教 育 从 无 到 有 ,从 学 堂 教 育 逐 步 走 向 高 等师范音乐教育。 以集 体 唱歌 的学 堂 乐 歌 为起 点 , 拉 开 了 我 国 以 西 方 音 乐 教 育 为 主 体 的 序 幕 。 其 间 虽 有 刘 天 华 、 梅 兰 芳 等 在 教 育 与 表 演 上 为 民 族 音 乐 的 普 及 与 发 展 不 断 创 新 ,但 西 方 音 乐 教 学 模 式 一 直 处 于 主导 地 位 , 民族 音 乐 教育 处 于弱 势 。 时 至 今 日 , 虽 然 民 族 音 乐 教 育 的 发 展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绩 ,但 我 国 音 乐 教 育 长 期 以 来 形 成 的 以 欧 洲 音 乐 为 中 心 的 教 育 现 实 . 无 形 中 抑 制 了 民 族 音 乐 教 育 的 发 展 。人 们 在 “ 仰 视” 西方音乐 的同时 , 造 成 了 民

民族视阈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民族视阈下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Al me E h o mu i u t r st ee o i n fn t n ls rt Ho t k e t e t g n e eo me t o t n s  ̄t t: t n s c l e i h mb dme t o ai a pi . w o ma e a b te h r a e a d d v l p n fe h o mu i c u o i r i c u t ei a c l r l i po tn s eb f r S M u i d c to fhg e e a u s lm ra t s u e o eU . i s e u a in o i r p d c h c l d c t n i ama t f r fs in l sce - a u a i se o p o e s a e o s r o mu i d
1 .我 国高 师 音乐 教 育 的历 史 回顾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从开始发展到现在 已有 8 0
收 稿 日期 :0 90 —7 2 0 - 1 2
师音乐系科相继成立 。这是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建设 的初创期, 表明我国开始有了培养 中等学校和高等 学校音乐师资的专 门院校。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 由
民族视 阈下 高师 音乐教 育 的思 考
刘 永武
( 哈尔滨师范大学 阿城学院
杨 继英
黑龙江哈尔滨 10 0 ) 53 1

Hale Waihona Puke 要: 民族音乐 文化是 民族精神面貌的体现 。如何使 民族 音乐文化更好 的传承和 发展 , 直是摆在 大家面前 的重要 问题。 一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学校音乐教育 的“ 母机 ” 。在新世纪的改革和发展 中, 要根据 民族音乐文 化传承和发展 的需要进

高师院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师院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末考试几乎都是 出一份理论试卷或者写一篇 音乐是一 门综合课 , 它涵盖 了中国音乐史 、 中国传统 单一 , 甚至是根据考勤给个平时成绩 , 缺少舞 台 乐理、 民俗学 、 民歌演 唱、 民族乐器演奏 、 民族舞蹈 等 相关论文 ,
方 面 的内容 , 因而这 门课程 的教学 需 要综 合 素 质 较 高 表演 或技 能演 奏 等实 践考试 内容 。 的教 师来 担 任 。 目前 高师 院校 师 资 力量 、 陈旧, 教 学手段 落后


甚至还存在 同一学 高师 院校 民族 民间音 乐课 程教 学 中存 在 的主 高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各不相同,
校 的 不 同教 师 上 同 一 门课 时教 材 也不 相 同 。大 多 数
要 问题
( 一) 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力量薄弱
任课教师都是根据 自己的喜好选择教材 , 较少考虑所
上课只有教材 , 教师简单模仿学唱几段 生 唱一 些或 听一 些 民族 民间 歌 曲 , 认 识 一 些 民族 民间 资料都没有 ,
乐器 。
具有代表性 的片段就算欣 赏。学生较为被动 , 缺少积
这种单一、 陈 旧 的教 学 方 法 和落 后 的教 学 由于重 视程 度 不 够 和 师 资力 量 薄 弱 导 致 学 生 缺 极 的 参 与 ,
的历史 和深 厚 的文化 内涵 , 它 与 其他 传 统 文化 互 相 融 标。很多学生只能简单地哼唱几句民族 民间虢曲, 对
合、 互相联系, 共同发展、 共同创造 了中华民族 的灿烂 民族 器乐 知 道 的 较少 , 只知道二胡 、 笛子 、 唢呐 、 扬 琴
文 化 … 。 了解 中 国 民族 民 间音 乐 也 是 了解 中 国文 化 等几 种 常见 的乐 器 , 更有甚者 , 有 些 学 生 把 古 筝 和古 内涵 的重要 途径 。在 当代 , 我 国音乐 的发 展 也必 须 建 琴分 不 清 , 将 中阮误认 为是 琵琶 。 立 在本 民族 音 乐 的 基 础 之 上 。 民族 民间 音 乐 作 为 高 ( 二) 教 学 内容 随意性 较 强 目前 , 我 国高师 院校 民族 民 间音 乐课 程 没 有 教育

亟待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亟待加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4 音 乐 教 育 s 甸 f/ o97 /  ̄ 2 o .
2 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不断提 高 民族 音 乐 教 材 纷 纷 面 世 ,为 中 国 民族音 乐 的教 学提供 了保 障。然 高等 师范学 院音 乐专 业是 培 养音 乐 教育 工 作 者 的重要 阵地 , 而 ,仍然 存在不 少问题 。首 当其 是 中小 学音乐教 育赖 以发 展 的基 冲的就 是音 响 ,特别音 像资 料的 础 。 随着 2 年 的 中 国 民 族 音 乐 匮 乏 。 目前 公 开 出 版 的 教 材 ,有 0多 教育 的发展 ,师 资队伍 的建设 得 的没 有 音 响 ,有 的音 谱不 同步 , 到很大 的发展 ,已逐渐形 成一定 这严重 阻碍 了高师 中国民族音 乐 规模矢 志于此 的教师队伍 。 目前 , 教 育 的 发 展 。 中 国 民族 音 乐 教 材 批 高 学 历 的 民 族 音 乐 教 育 人 才 建设 仍需 进 一 步完 善 。 被吸收进入高师音乐 教育 的队伍 , 二 、关 于高师 中国 民族 音 乐 这 对 于 中 国 民族 音 乐 教 育 的发 展 教 育的几 点 建议 起 了积极 作 用 。然 而 ,音 乐 史 、 1 国音 乐教 育 体制 改革 应 该 _ 我 和 声 、声 乐 、视 唱练 耳 等 课 程 的 有 寻根 意识 在 2 世 纪 全 球 化 语 境 下 ,为 1 教 师兼任 中 国民族音乐课 程 的现 象 普遍存在 。另外 ,部分 高师专 满 足我 国教 育事业 不断发展 对师 职 中国 民族 音乐教 师知识 结构单 资 队 伍 建 设 的 需 要 ,应 对 新 一 轮 明 显 滞 后 于 中 国 民 族 音 乐 教 基 础教育课 程改革 的形势 ,适应 育 的发 展 ,所 以 ,在 职 教 师 的 继 高等 院校音 乐学 ( 师教 育)专 教 续 培 养 也 成 为 当 前 一 个 亟 待 解 决 业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颁发 了《 全 的问题 。 国普 通高等 学校音 乐学 ( 师教 教 3教 学 内容设 置 不合 理 . 育 )本 科专 业 课 程指 导 方案 》 和 全 教师 客观说 来 , 目前 高师 的 中国 《 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 (

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
两者分离而各 自独立 的局面 , 模式来认识高 师民族音乐教育 , 所要建构的是 三个体系 即教材 即——史 中无声 , 中无史。 声 虽然 , 国古代 的哲人用意 、 、 我 象 言 体系 、 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 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 的
精辟地概括了文化存 在的三个基本层面① ,并将其理解为文化 研究成果。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模 式的形成 , 取决于高师 民族音 存在 的合力基础 , 是特定社会 文化存在 中相互影响和相互 支撑 乐教育系统理 论的研究成果 。民族音乐教材 、 民族音乐课程和 的着力点。然而高师 的民族音乐教学却 对文化 因素视而不见 。 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 民族音乐教育体 系形成 的主体依 托。 然而
建立 以中华文化 右着我们 , 即所谓 的“ 艺术音乐” 当这种理念面对 中国音乐时 , 整体研究 和把握 的能力 。因而多年前提 出的“ 。
特殊 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背景很难使 其“ 对号人座” 于是以 为母语 的音乐 教育体系”成 为了一个空 洞的 口号和心 中的理 , 西方 “ 艺术音乐” 的理念来解释 中国音 乐文化现象 的事便 频频 想。高师音乐教育是 国民音乐教育发展 的母机 , 尽管 目前高师 出现 。 面对如此尴尬 的局面 , 高师音乐教育似乎显得无能为力 。 的生存面临着转型 的考验 , 因为培养师资 已不再是高师院校 的
为 中 国音乐 的研 究 和 发 展 注 人 了新 的 活力 ,开 启 了新 的 思 路 , 方向。 因而有人提出 了关于“ 中国音乐现代化” 的问题 , 重提“ 向
拓宽 了研究 视角 。 这无疑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 西方 乞灵 ” 的问题。 其失误之处仍然是相同的。 就文化而言 , 没
涉及文化学 、 民族学 、 民俗学 、 社会 学等方面 的知识 , 以一种静 纯 洁性 。

浅谈地方高师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浅谈地方高师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

( 都 曾有 自己的特 色 品种 。如 此 丰富 的 民间音 乐 ,完全 有 必要 市) 在 课 堂上 占据 一席之 地来 让学 生们 了解 它 。 ( )在 形式 上 ,再强调 将 “ 二 请进 来 ”与 “ 出去 ”相 结合 走 对 于 民族 民间音 乐 ,教 学 时不 能只 是局 限于 书本 上 的文字 , 那 是 没有 生 命力 的 。它应 该 是 一种有 声 有形 的 、有鲜 活 的感 觉让 人们 去感 受 的艺 术形 式 。 因此 ,老 师要 学 习, 学生更 要 学习 。可 是 很 多 民 间音 乐 还 没 有 影 像 资料 供 学 习者 欣 赏 , 那 么 , “ 进 请 来 ”和 “ 出去 ”无 疑 是最 理想 的解 决 方式 了 。 “ 进来 ”就 是 走 请 学校 将优 秀 民 间歌手 和 民间 艺人 请进 学 校展 示和 传授 民间音 乐 , 最好 还 能开 设传 统 民间 音乐 系 列课程 或 讲座 ,让 学 习者近 距 离 的 感受 它 的魅力 ,知 晓它 的渊源 。 其 实 早在 上世 纪 五六 十 年代 ,我 国有不 少 院校就 以积 极 的 、 开放 的姿 态邀 请 颇有 造 诣 的 民间艺 人进 入学 校 ,言传 身教 民间音 乐 , 曾经 取 得 了辉煌 的 教学 成绩 。随后 的文 化大 革命 使其 中 断 。 2 世 纪 8 年 代 以后 , 随着 社 会 教 育 体 制 的 改变 ,文 艺 教育 政 策 O O 虽然 也提 倡 学 习传统 民间音 乐 ,但 力度 较弱 。 教育 者也放 松 了对 民 间音 乐的 学 习, 具有 民 间音 乐表演 能 力 的老师 越来 越 少 ,传 授 的 原生 民间 音乐 的 则更 少 ,使 民族 民间 音乐 的传 承 出现 了一个 较 长 时期 的断 裂 。但近 几 年情 况有 所 好转 。在 这 一点 上 中国音 乐学 院 为我们 地 方 高师做 出了很 好 的表 率 。不说 其他 地 方 ,就说襄 樊 吧 。在2 0 年末 ,受 中国音 乐 学 院邀请 ,襄 樊 市五位 曲艺表 演艺 08 术家 赴 中 国音 乐学 院进 行襄 樊特 有 剧种 “ 河道 坠 子 ”的表演 和 襄 讲 学 。他 们 为 中 国音 乐 学 院录制 音 影资 料 ,资料 还 将被 收入 该学 院 “ 中华传 统音 乐 文化 资源 库 ” 。在演 出现 场 , 民间艺 术家 们精 湛 的技 艺一 次 次把 演 出推 向高 潮 。观看 的老 师 和 同学们 无不 感 叹 来 自民间艺 术 家们 身上 所蕴 含 的 巨大艺 术价 值 , 以及这 些源 自民 间 的艺 术带 给深 处 学 院里 的他 们 的 巨大 震撼 。这些 收获 都是 在书 本 上无 法获 取 的 。试想 我们 数 一数 二的音 乐学 院都 能在 遥远 的首 都将 地 方 民间 音乐 带入 课堂 ,那身 在襄 樊 的我 们为 什么 就不 能做 到 呢 ?所 以 ,民族 民间音 乐 的教学 一 定要 再将 “ 进来 ”作 为一 请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

首先分析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与传承,指出其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然后探讨了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和方法。

接着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成功的实践。

结论部分总结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对学校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为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学校音乐教育, 特点, 现状, 融入, 改进措施, 案例分析, 关系, 未来发展方向, 总结, 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族音乐是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历史和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一些传统的民族音乐形式逐渐被淡忘或消失,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传承也存在着困难和障碍。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情感审美的重要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忽略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分析民族音乐的特点与传承,调查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措施,探讨学校音乐教育的改进之路,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相关理论的实际应用。

这一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进步与完善。

1.2 研究意义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研究如何融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可以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对民族音乐传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提升音乐表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民族民间音乐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探索,旨在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音乐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优化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乐器演奏、民族音乐理论和民族音乐历史等方面,学生的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

随着社会对于音乐人才需求的变化和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多样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音乐创作、音乐实践和音乐表演等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实际操作和综合素质培养。

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一些当代音乐和流行音乐元素的引入,使课程更具现实意义,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视野。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

这种模式存在教学效果差、学生兴趣不高的问题。

需要引入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教师示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使得音乐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便利快捷。

三、加强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具有浓厚民俗特色和地域特点的音乐形式,仅仅通过课堂教学难以完全领会其精髓。

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的安排。

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民族村落,了解当地的音乐传统和风土人情,开展实地调研和音乐创作;也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活动,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和体验不同音乐文化的魅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师资力量的把关至关重要。

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学

适应性之问 的度 ,在加强 搜集整
理 研 究 的基 础 上 。研 究编 订 出 合 理 的 文 本 结 构 和 实 践 教 材 ,逐 渐
将 其 成果 系统 地 转化 为教 学 资
源 。从 新 疆 艺术 学 院木 卡姆 表 演
色的情 趣高 尚的艺术教育 。我 国
第 六 届 《 民音 乐 教 育改 革 研 讨 国 会 》的 主 题 就 是 以 中华 文 化 为母
观 体 系 、语 言 文 学 、审美 心理 和 哲 学 基 础 。我 们 应该 加强 对 少 数
课程 上只停 留在 “ 民族化 ” 口号
下 表 面 的 、缺 乏 实 质 内容 的点
缀。
音 乐进 行整理 ,使之系统 化 、科
学 化 , 形成 r 有新 疆 民 族 特 色 具
1 强 对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的 研 . 加
投 人 参 与 少 数 民族 音 乐 的 调 查 研
语 ,充分发挥音 乐教育在 国民素
质 教 育 中的 积 极 作 用 。新 疆 少 数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在 我 同优 秀 文化 中
有它的独特性和地域特色 。新疆
少 数 民族 音 乐 教 育 理 论 体 系 的 建
度 出发树立其 主体地位 、从根本
上 改 变 以往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知 识 在
究整理工作 ,通 过科 学研究 、学 术讨论 、著书立说 ,将 少数 民族 音乐在悠 久的历 史中积累的传统
构是 “ 中华文化为母语 ”音乐 教 育 的一项重要 内容 ,新疆 少数民 族有悠 久的历 史 、优 秀传统文化 和在这种文化积淀下肜成 的价值
20 08. 11文 教 肯
翟 豳 嬲

综合音乐感视角下的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以“音乐教育学”课程为例

综合音乐感视角下的高师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以“音乐教育学”课程为例

[ 关键词] 综合音 乐感 ; 高师; 少数 民族音 乐传承 ; 音乐教 育学
随着市场经济 的全球扩 张,信息技术 的飞跃 , 政治 、 经济 、 文化交往 的一体化 , 民族音乐文化 的生
存 土 壤发 生 了 巨大 变化 。而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的 融合 和 同质 化 , 变 了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的 存 在 形 态 , 变 了 改 改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的 相互 关 系 ,重 塑 了音 乐文 化格 局 。
4所有 的音乐感学 习都应 当把 当代的思想和实 .
践 与 原有 的思 想 和 实 践联 系起 来 。 5 .应该 把 音 乐 感 课 程作 为 发 展性 的开 放 学 科 , 必 须 教 给 学 生 找 寻 和 处 理 超 出 其 正 规 音 乐 教 育 以 外 的 音乐 资料 和 外 部 资料 的方 法 。
本课程及音乐教育见习 、 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 的锻 炼, 使学生逐步成 为能够独立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
作 的合 格 的音 乐 教 师 ” 。 由上 所 述 , 们 可 以 了解 到 , 乐 教 育 学 不 仅 我 音
是一 门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的课 程 , 还是 一门使其完成 从“ ” 学 的角色转 换成 “ ” 教 的角 色, 并使 之顺利走上教师岗位 的一门课程。因此 , 该 课程 “ 是理 论与实践 高度结合 的学科 , 高等师范 是 院校 音乐教 育系科及音 乐院校音 乐教育专 业重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 位 和 作 用
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本文 以“ 音乐教育学 ” 课程 为 例, 探讨综合音乐感视角下高师少数 民族音乐 的传
承。

在 其 他辅 助学 科 中通 过 几 种途 径 教 学 。

高等师范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高等师范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初探
下 三 方 面进 行改 进 :
民族 音 乐 是 中华 民族 的瑰 宝 ,更 是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精 华 。作 为 民 族 音 乐 教 育 与 传 播 的 先 锋—— 师 范 音 乐 教 育 ,培 养 了很 多 优 秀 的 音 乐 工 作 者 和 教 育 者 ,为 民 族 音 乐 的 发 展 做 出 了贡 献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我 们 的 教 学 方 式 与 培 养模 式 需 要 随 之 发 展 ,以 更 好 地 适 应 时
三 、 民 族 音 乐 教 学 改 革 实 践
( )教 育 目的 注重 效 果 。 高师 民族 音乐 的教 学 以 3 传 统 的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为 主线 ,教学 内 容 主要 集 中 在 对 民 族 民 间 音 乐 的 形 态 描 述 方 面 ,基 本 不 涉 及 文 化 学 、
民乐 的普及 、发 展和 教 育 。
族 音 乐 ”作 为 基 础教 育 音 乐 课程 改 革 的 基 本理 念 之 一 。
这 就要 求 我们 的 音乐 教 育 必 须 以 本 民 族 音 乐 文 化 为 重 心 来 发 展 。作 为 音 乐 教 育 “ 篮 ” 的 高 师 音 乐 教 育 , 摇 为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音 乐 课 程 改 革 的发 展 , 高师 音 乐 教 育 改 革 必 须 与 中小 学 音 乐 教 育 相 适 应 , 紧 紧 围绕 新 课 程 标 准 进 行 ,使 高 师 民族 音 乐 教 学 能 够 沿 着 正 确 的发 展
培 养 ,在 声 乐 、器 乐 、音 乐 理论 等课 程 中 加 强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的 内容 ,尽 可 能 多 的 向学 生灌 输 我 国 的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 3 1

浅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

浅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

术魅力 。 民族音乐包括声乐 、 器乐 、 、 戏曲 曲艺等说唱艺术 , 形式
多样 、 丰富多彩。 它们之 间相互影响 、 相互联系 、 不可分割 。 民族 唱法是我国艺术宝库 中一颗璀璨 的明珠 , 民族音乐 中占据很 在 重要 的地位 , 值得我们去探讨 、 研究 。

首先从语言的角度来看 ,外 国语言的发音要求准确到位 , 它和中 国语言相 比, 学起来较 困难 ; 中国语言对 我们 的学生 而 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他们从小 就开始学 习中国语 言。 其次 , 民族
步趋于完善 , 除了吸收西洋唱法外 , 更力足于本 民族 的音乐艺 术 。通过 民族声乐学 习, 我们 可以让学 生更 多地 了解各地 民歌 的特色及演唱技巧 , 从而更准确的演绎好各地 民歌。如在 高校
民族音乐在 中国文化中 占有很重要 的位置 , 了让更多 的 为 人 了解它 , 高师音乐教学 中要 重视 民族音乐 的教学 , 研究 它的 发展与现状 , 让学生从 内容 和形式上去认识 、 解读 、 感受它的艺
选修课 中可 以开设《 民族声乐教学》从简单 的发声训练 开始 , ,
循 序渐进 、 由浅入 深地对他们进行系统 的声音 训练 , 教给他们 唱一些简单的民族歌 曲。 这样使学 生能在短时间 内学到很 多知 识, 并进一 步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质及演唱能力。
2民族唱法在 高师 声乐教学 中具有很 强的适用性 .
发展 和人们生活 的状况 。 如唐代是我 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 的鼎 盛时期之 一 , 人们 过着 富足祥和 的生 活 , 出现 了陆龟 蒙 、 日 皮
二、 民族唱法 的意义
1民族歌 曲 内容 丰 富 多样 .
民歌是 劳动人 民在长期 的生产 劳动和社会实 践中集体创

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分量 。 高师 院 校 音 乐教 育 的现 状 目前 , 国高 师 院 校 音 乐 教 育 专 业 理 论 课 程 的 设 置 , 我 主要 以西 方 1 世 纪音 乐 体 系 为 基 础 , 括 乐 理 、 唱 练 耳 、 声 、 9 包 试 和 曲 式 分 析 等 。 术课 主要 包 括 声 乐 与 键 盘 类 , 乐 以美 声教 学 居 技 声 多 , 盘类 曲 目更 是 纯粹 的西 欧 音 乐 。 师 院校 没 有 专 门 开设 键 高 民族 器 乐 和 声 乐课 。 有些 学 校 虽 有 古 筝 或 琵 琶 教师 , 但学 生 只


光 大 传 统 音乐 文化 的重 任 。 我 国 音 乐 教 育 需 要 加 强 民族 音乐 艺 术 的 地 位 , 养 学 生 具 有 广 阔 开 放 的 胸 怀 , 受 人 类 一 切 优 培 接 秀 艺 术 文 化 . 不 能 把 外 来 文 化 拒 之 学 校 门外 , 不 能将 民族 既 又 传 统 文 化 弃 之 不顾 。 我 们 在 教 学 中 要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热 爱 民 族 文 化 的 情 感 和 学 习 民族 文 化 的兴 趣 , 养 学 生 维 护 、 扬 光 大 培 发 民族 音 乐 文 化 的 责 任 心 ,造 就 具 有 既 扎 根 本 土 又 面 向 世 界 开 放 的 文 化 心 态 和创 造 现 代 文 化 能 力 的 新人 。 ( ) 倡向民间学习 二 提 学 生 成 长 的 社 会 环 境 与 我 们 音 乐 教 育 的 课 程 设 置 ,造 成 音 乐 教 育 专 业 学 生 几 乎 无 法 受 到 民 族 传 统 音 乐 的 熏 陶 ,学 生 对 中 国 民 间 歌 舞 、 乐 、 艺 、 曲 了 解 很 少 , 乏 兴 趣 , 就 器 曲 戏 缺 这 增 加 了 民族 音 乐 教 学 的 难 度 。 高 师 院 校 应 鼓 励 教 师 和 学 生 向 民 间学 习 , 根 于 民 间 . 负 起 传 承 文 化 和 发 展 文化 的 重 任 , 扎 担 将 民族 音 乐 文 化 长 久继 承 和发 展 下 去 。

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纳入高师音乐学教学体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学为例

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纳入高师音乐学教学体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学为例

队、 啵咧表演 队等 。 除 了加强 广西民族器乐教 学外 ,
我们还努力给学 生搭建实践 的平 台 , 践 结合 在一起 , 让地 方 民
骨胡 、 蜂鼓 、 葫 芦董 等 , 侗 族 的牛腿 琴 、 侗笛 、 琵 琶
★ 本文 系广西 民族 师范学院科研项 目“ 地方 民族音 乐文化 纳入 高师音乐学教 学体 系研 究—— 以广西民族师 范学院教 学
为例 ” ( 项 目编 号 : J G YB 2 0 1 2 1 0 )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

定的成效 . 总结 出一些办学思路和理念 。
[ 关键词 ] 地方音 乐; 高师; 教学
自2 0 0 6年 9月 1日起施行 的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义务 教育法》 和《 义务教育全 1 3制小学 、 初级 中学 教 学计划 ( 试行 草案 ) 》 等文件 颁布 后 , 各省 市根据 当地实 际情况重 新编写 了九 年制义 务教育 各科教 材 。部 分中小学音乐教材把戏 曲 、 曲艺纳入教学 内 容 ,起 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 收到 了良好 的效 果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教育部制定 《 义务教 育音乐课程标 准》 ( 2 0 1 1 年版 ) , 在“ 课程基本 理念” 指 出: “ 弘扬 民
富 了校园文化 , 还 能走 出校 门为社会 服务 , 为学 校 争得 了荣誉 , 扩大 了学 校的影响 。天琴表演 队的成
明, 植 被丰富 , 既有 高入云端 的参 天大树 , 又有大小 不一 的各类竹子 , 聪 明的先 祖凭着他们对 音乐的爱 好, 利用周 围的环境资 源把竹木制造 出丰富多彩 的 各种 民族 器乐 。 其中, 有壮族 的铜鼓 、 天琴 、 啵咧 、 马
特别适合学 习声 乐 , 我们也采用 开导和 自愿 的原则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二 、高 师 音乐 学 ( 师 教 育 )专 业 少数 民族 学 生 音乐 教
结合 这 两种 动 机 以激 励学 生 学 习会取 得 更好 的 效果 。作 为 教师 , 在教 育 教 学实 践 中 ,一定 要 对学 生 的学 习动 机 给予 关注 ,这对 于 学生 学 习动 机 的培 养 和学 习 成绩 的提 高 都是 有益 的。但 是 ,学 生 音乐 学 习动 机 的形 成 并非 一 蹴而 就 ,它 是一 个渐 进 积 累的 过程 , 而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形 成 的 不 良认知 也 非短 时 间所 能改 变 。 明确 这 点 后 ,作 为 教师 ,在 日常 教学 活动 中,要 对学 生进 行 学 习 目的 性教 育 ,启 发 学 习的 自觉 性 。要 注意 积 极 以通 过 著名 音 乐大 师 的成长 事 迹对 学 生进 行潜 移 默 化 ,也 可 以通 过与 学 生贴 心 交流 谈心 来 逐渐 改变 学 生对 音 乐学 习 的不 良认 知 ,从而 引 导学 生 形成 正确 的学 习观 ,促 进 其 内部 、外 部学 习动 机协 调 统一 发展 。 2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兴 趣 . 使 音乐 学 习 内容 具有 知 识性 、趣 味 性和 实用 性 是音 乐 教学 过 程 中至 关重 要 的 因素 ,这 可 以在 很大 程度 上 提 高学 生 内在 学 习动 机 ,激 发他 们 的求 知 欲 ,促 使他 们积 极 主动 学 习 。 由于我 们 的高 师专 业 音乐 教 育 ,实 际上 是 为 向社会 输送 相 关专 业 人才 ,因此 , 在 实 际教 学 中我们 应 该更 注 重针 对性 ,必须 要 强调 音 乐学 习 内容 的知 识 性 、趣 味 性和 实用 性 ,也 只有 这 样 ,才 能实 现 我们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 “ 想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我 们 必 须 帮 助 学 生 设 置 合 理 要 的 、恰 当 的学 习 目标 。没 有 目标 就没 有 动 力 。因此 教 师应 该指 导 学 生 正确 估价 自己 的学 习水 平 ,帮助 他 们树 立 能够 通 过其 努力 实 现 的 目标 。 只要 确定 的 目标 恰 当 ,并采 取 相应 的措 施 保证 其 目标 实现 ,即 使 是学 习成 绩较 差 的学 生 也 能产 生学 习 的愿 望 ,增强 自 信 心 ,形 成 积极 的 学 习动 机 ,从 而提 高 学 习效 率 。 ” 例 如 ,在 《 本 乐 理 》相 关知 识 的讲 授 中 ,教师 通 常偏 重 于讲解 书 本上 的 基

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运用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运用创新

乐教育 , 借鉴和传播外来音乐文化 , 从而促进了本民族音乐文化
的发 展 , 相 辅 相 成 。 凶此 , 师 音乐 教 育 中民族 音乐 文化 的 二者 高
运用和创新教学对整个音乐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 的理论与实 践意义。而为了让我们的民族音乐 叮以得到_ 好的传承。我们 更
的高 师 音乐 教 育 【民族 音乐 文 化 就得 进 行创 新 教 学 。 } l
着我 国对“ 统 音 乐 的传 承 与保 护 ” 关 注度 的提 高 , 们 如何 很 好 的 传 承我 们 的 民 族 音 乐文 化 , 为一 个 关键 的 问题 。 所 以 , 们 传 的 我 成 我
在高师音乐教育 中对 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要进行创新, 让学生们 爱上我们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 , 更好 的学习民族音 乐文化。让我们
参考文献:
乐教 育 是 民族 音乐 文 化传 承_ 发 展 的重 要渠 1 药晓 霞 : 对普 通 高校 音 乐 教 育 的思 考 》 首都 师 范大 学 《 , 硕 士研 究 生学位 论 文 , 0 2 6年 , 1页 0 第 [ ] 海 峰. 2姜 学校 面临 的挑 战 . 国教 育 报 ,0 33 0 中 20 ..9

种教学手段 , 比如 , 在教授戏 曲、 器乐 等民族音乐 中某类 型的
课 中 , 以先 以音 像 、 响 资 料 的视 听 、 际参 与演 奏 等 方 式 来 可 音 实
调 动 学 生 的积 极性 。
三、 创新在 高师院校教 育课程 中的实践思路
在 高师 院校 中可 以多 开 展 观 摩 课 、 究 课 、 义 听 课 、 课 研 交 说 大 赛 等 多种 形式 的教 研 活动 , 以组织 教 师 开展 课 改专 题 研 , 可 聘

论民族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策略

论民族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策略

论民族音乐融入中职音乐教学的策略民族音乐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

但在中职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始终是一个难点。

为转化当前中职音乐教学面临的困境,基于民族音乐的定义、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学的关系,深入阐述了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意义,重点从积极创建民族音乐体系、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手,提出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对策,以提高中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强化中职生的人文修养与音乐修养,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一、民族音乐的定义“民族音乐”也称为传统音乐,包括历史上形成的具有本民族形态特点的传统音乐作品,还包括当下以传统方式创作的同样具有民族形态特点的传统音乐作品[1]。

本文所讨论的“民族音乐”是指我国历代产生并流传至今、在历史长河中由外传入并在国内扎根发展的音乐品种与作品,包括古代的和近现代的。

中国传统音乐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等基本乐学和乐学理论到大范围的形态特点,还是从民族习俗、地域分布、民族分布、气候和地理范畴,或是从其哲学基础、文化传统直至特有的民族思维方式等方面看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因此,在此基础上,按人群的横向中国民族音乐(传统音乐)被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

广义的民族音乐是指各民族在一定的民间文化和社会集团中所共存并被传承的音乐的总称,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音乐。

狭义的民族音乐指的是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生活习俗中,具有该民族特殊音乐特征的传统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学的关系学校音乐教育既强调本体功能,也强调文化功能,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民族音乐教学,同样需重视文化功能,这是因为中国民族音乐自身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同时构成了文化本体,且具有传承音乐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传承发扬、创新发展民族音乐文化[2]。

国内和国外的音乐教育实践,都进一步加强了音乐教育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的论证。

广西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成效反思

广西高师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与成效反思
广西高 师中国民 族音乐 教学与 反理论—— 实 践》 学 目标 与 内容确 立 教 践参与学习”教学新模式 ,替换 了 笔者 承担 公共 音乐 课 《 中国 民 笔者学 生时 代体 验的 中 国民族音 乐 间音乐 欣赏 与实 践》 的教 学 目标 是 传 统教 学模 式 ,对 《 中国 民族 民间 培 养高 师学 生的 中 国民族音 乐 理论 音乐》 相关 的专业及非专业课程进 与实 践能力 。由于教 学时 间只有 1 5
行教 学 改革实践 研究 。把单 一 的音 周 3 0个 学 时 ,既要 选 课 学 生 获 得
乐理 论传 统教学 模式 向理 论 与实践 理论 知识 ,又要 帮 助他们 通 过实 践 并重 教学模 式转 型 。笔者 运用这 一 掌握感性 知识 。 教学模 式 ,对广 西师 范大 学 的音 乐 为 了因材 施教 ,笔 者 给选 课 的 专 业 、非音 乐专 业学 生进行 分层 教 非音 乐专 业学 生设 计 了一 份学前 调 学 改 革 实 验 。通 过 这 一教 学 模 式 , 查 问卷 ,了解 学 生学 前音 乐基础 情 激发 学生的 中国民族音乐 学习兴趣 , 况 ,如 歌 曲演唱 、乐理 知识 和识 谱 增强学生 的中国 民族音乐感性 体验 , 能力 掌握 等等 。从 调查 问卷 中得 到 提高 学生 的 中国 民族 音乐 理论 水平 学生 反馈 的情 况是 不尽 人意 的 ,选 与实践 能 力 。经过若 干个 学期 教学 修本课 非 音乐 专业学 生 中不识 谱 者 改革实践,取得了良 好的教学成效 。 达 7. % ,学 习过 的歌 曲 ,全 部 1l 6 下面是笔 者在几 年来 对 不 同类 型学 能唱 的仅 为 0 3 . %。虽 然 国家 素质 2 生教学与成效 的分层反思 。 教 育 政 策 出 台 已 2 年 ,但 在 当 0余 非音乐专业学 生《 中国民间 前 应试教 育 大棒 的挤 压下 ,我 国许 音乐欣 赏与 实践》 教学与成 效反思 多地 方艺 术教 育 的实施 ,尤 其是 乡 笔 者在 广西 师 范大学 公共 音乐 村 地 区 艺术 教 育 实 施 呈 现 出无 力 课 《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 性 。 教 学 中 ,根据 非音 乐专 业学 生群 体 的 了解 到非 音乐 专业 学 生群 体 的 音乐基 础 现状 ,制订 教学 计划 ,运 音 乐基 础现 状后 ,笔 者调 整教 学 目 用 “ 论—— 实践参 与 学 习”教 学 标 ,除 培养 高师学 生 的 中国 民族音 理 模式 实施教学 。 乐理 论 与实践 体验 能力 外 ,还应 力 ( 一)《 国民间音 乐欣 赏与 实 所 能及地 帮助 学生 掌握 与教 学 内容 中

高师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设置

高师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设置

高师音乐教育中传统音乐课程设置刍议摘要: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占有显而易见的重要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从课程设置的目标、安排、性质等方面对高师传统音乐课程作一些初步的构想。

关键词:传统音乐音乐课程论音乐教育学中国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宗教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等丰富多样的部类,它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面貌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其蓬勃不息的生命力。

但到了清末民初,伴随着外来音乐(尤其是欧洲古典音乐)的逐步传入,新音乐逐渐占据了各类学校的音乐课堂,成为社会音乐生活的一大部类,传统音乐原先的主导地位明显下降。

在目前的高师教育中,和其他课程相比,传统音乐课程显得较为薄弱,有时甚至以民族器乐选修取而代之。

对于这种情况,王耀华先生曾撰文指出:“如果反思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历史的话,我国的音乐教育是既有得也有失的。

其中最重要的过失是忽略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和教学。

”在强调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这种情况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了。

本文拟就高师音乐教育和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设置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开设传统音乐课程的必要性一方面,让受教育者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高校的在校学生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受过普通高中教育,在抽象思维、兴趣、理想、情感、意志、性格以及自我意识等心理方面较中小学生更为成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他们进行空洞的爱国主义说教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而在这方面,传统音乐课程恰恰具有独特的优势。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音乐无数的艺术珍品中,高尚的人格和民族自豪感是永恒的主题,“士可杀不可辱”、“头可断血可流,穷不能失其志”一直是被赞颂的内容。

从历史上看,《广陵散》、《潇湘水云》、《满江红》等无一不诉说着一个个忧国忧民、投身报国的动人故事。

从现实中看,花儿、山曲、杵歌、信天游、江浙小调等各类民歌以及各类戏曲、曲艺品种无一不饱含着中华大地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倾吐着各族人民诚挚深切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艺术研究摘要: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圆王小青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它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而目前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并在理念上存在某种偏差和极端化倾向.民族音乐学教学研究现状现今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就目前学术界较为一致的共识包括: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民族音乐i大类.具体来说,民族民间音乐以其传统的五分法包括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和歌舞音乐•传统音乐则包括了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 民族音乐则指二十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作,改编的所有音乐•上述三大类共同构成中国音乐•应当看到,这一学术共识的形成,是中国音乐学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研究,思考和探索的结果•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音乐学的传人和发展,为中国音乐的研究和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思路,拓宽了研究视角•这无疑也为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的研究共识并没有被高师音乐教育的实践所重视•现今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仍以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为主线,据笔者了解,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 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态描述方面,基本不涉及文化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一种静态的,固定不变的心态去面对教学内容,好像在作音乐形态学上的”考古”发现•此外冲国音乐史和中国音乐欣赏作为”主线”的配置课程,仍然没有摆脱两者分离而各自独立的局面,即一一史中无声,声中无史•虽然,我国古代的哲人用意,象,言精辟地概括了文化存在的三个基本层面①,并将其理解为文化存在的合力基础,是特定社会文化存在中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的着力点•然而高师的民族音乐教学却对文化因素视而不见. 如果说音乐不是一种文化,肯定会遭到众人的反对•但在我们的意识深处,西方工业文明和文化模式的理念始终伴随,并左右着我们,即所谓的”艺术音乐”当这种理念面对中国音乐时,特殊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背景很难使其”对号人座”于是以西方”艺术音乐”的理念来解释中国音乐文化现象的事便频频出现•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高师音乐教育似乎显得无能为力. 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似乎让更多的人更加坚信这种一体化必然带来文化的一体化•知识经济的本质即高技术经济和高智力经济已在逐步取代传统工业支柱和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经济模式•由于物质(生产力)层面的这一显着变化,使人们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不得不思考如何顺应物质层面的变化,或者说,人们是在急于寻找能够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观念,来求得一种文化发展中的平衡心态•正如二十世纪初我们所遇到的情况一样②•但无可否认,五四”为中国文化注人了新的活力,它批判的态度带有一种自省的力量,当然,这其中的”极端与盲目”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失误之处在于将生产力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同起来•现今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加之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世界在物质(生产力)层面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它诱使人们试图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也标识出一个趋同方向•因而有人提出了关于”中国音乐现代化”的问题,重提”向西方乞灵”的问题•其失误之处仍然是相同的•就文化而言,没有一种文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型,更没有一种对所有社会都起作用并具有绝对价值的文化•特定的人;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意识,观念和心理特征就决定了它是特定文化下的特定存在,这种特定存在是无法用其它文化来替代的•恐怕想移植都很难,因为社会与环境的整合力无法使这种移植保持它原有的纯洁性.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直接反映其主体意识的存在,直接体现其教学原则和文化传承方向与传承方式•如果从教育模式来认识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所要建构的是三个体系即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建构的基础则是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模式的形成,取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民族音乐教材,民族音乐课程和民族音乐学科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形成的主体依托•然而坦率直言,目前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忽视了三大体系的建立,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其研究领域处于劣势,或者说缺乏整体研究和把握的能力•因而多年前提出的”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成为了一个空洞的口号和心中的理想•高师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发展的母机,尽管目前高师的生存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因为培养师资已不再是高师院校的专利”了•就建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而言,高师担负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大主体建设的任务,要想真正改变依托于异域文化教育模式上的中国音乐教育现状,高师音乐教育的成败则是关键和重点.强化主体意识是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主体意识的形成取决于主体建设的发展程度•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立艺术研究团足点应放在民族音乐活生生的母语系统之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③,这是谢嘉幸君对何为母语教育的又一新的哲学阐释•强化和坚守母语文化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标识,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实践性课题•自二十世纪以来,社会的文化生态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校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对于这一点,我们的认识至今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当前的高师民族音乐教学,更多地是将民族音乐文化还原为西方”艺术音乐”形态下的物”的原型来加以认识和分析,以静态的,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将活生生的人(文化主体)排斥在其认识和分析以外,其结果是”抢救”民族音乐于”博物馆”之中,否认了民族音乐文化动态的传承关系,人为地,激进地加速其”消亡”的进程. 然而事实上不管你是否承认,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均在各自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心理体验中,遵循着各自的传统和传承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认同和自我发展,并在这种认同和发展中及时调整各自传统音乐文化的存在方式和传承方式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关注民族音乐文化在课堂之外是以何种传承方式顽强地生存着,在当今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特殊存在是以何种方式调节和顺应着时代的发展,从而形成与时俱进的顽强生命力•显然,在高师民族音乐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正视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是三个体系建立的基础,也是母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教材体系的建立,最根本的源泉是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各种自我传承的方式,它是”我”体系区别于”他”体系的主体风格和主体特征•尽管目前的学校规范教育并没有真正关注民族音乐文化自我传承的方式,但并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有研究才是唯一的有效途径,只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是决定其体系可否建立的必须条件,只有研究才能发掘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时下中国音乐教育所要面对是二^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要不要主体地位?能否坚持和强化主体地位?” 是我们所要面对,而且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为我们已经在近百年的音乐教育史中感受到了深刻地教训,如果继续以异文化模式替代母语文化,那将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 就民族音乐的发展而言,多元共存已是一个不争的真实. 但如何保持和发展这种多元共存的新型文化结构,则是摆在每种文化面前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认识上讲,高师的确存在着定的差距,全国范围的高师数量众多,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似乎只是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事•尽管高师中也有部分教师加人了相关的学会,参与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专题研究,但并没有形成整合之力,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全国高师发展水平和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因而难以形成整合之力,甚至一些人的认识水平仍然深受”欧洲中心论”所带来的价值标准的影响•从研究水平看,高师的确出现了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整体水平仍难尽人意•特别是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母机,高师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教学环节看,在各自为政的小环境下,缺少交流与沟通.教学内容是否更新,是否与该学科发展方向相一致,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完全掌握在任课教师手中,属自然状态,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上述分析难免有个人的主观色彩,或者仅仅是某个局部的现象•但对照高师民族音乐教学与研究的现状,高师并没有形成整体优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民族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师能否形成整体优势,关键仍然是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学科基础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特别一提的是,将中国音乐(包括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民族音乐)的研究成果纳入其教材的建设之中,吸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高度重视中国音乐理论研究成果在各专业,各学科中向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的转化,以高师多学科的优势,创建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多学科复合和交叉的理论优势,使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始终有坚实的母语文化理论作依托,创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大力倡导母语文化教育的今天,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必将形成.笔者始终认为,建立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担负这一重任的主体是高师的民族音乐教育,而并非音乐学院•这是由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决定的•重视民族本位和主体意识,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此重任, 高师能否承担,这是高师同仁们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还涉及高师的师资力量问题•民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仍然是一个师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良好的师资队伍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因素,高师如何发挥母机的作用,完成系统而庞大的音乐教育工程,师资至关重要•而目前高师音乐师资总体能力偏低的状况必须尽快得到扭转•尤其要加强对中国音乐的学习,认识,理解,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或极端化都将无助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将以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结构广泛参与到世界文化的撞击和交流之中,这是我们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和挖掘民族音乐文化深层体验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必须的,广泛吸纳,兼收并蓄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意”之博大恢宏是也;多彩多姿,不拘一格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言”之丰富别致是也;载歌载舞,民俗风情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象”之情感体验是也•坚持开放学习与交流,吸取借鉴外来文化中能够服务于我们文化主体之体验的素养,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的文化,感受我们的文化,再生我们的传统,这是高师民族音乐教育与研究所面临的根本性任务.注释:①意:即意识.指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存在环境的感受意识和观念.象:指行为.是这种意识观念反应的表现.言:指形态. 是这种直接表现所凝聚的各种符号系统•音乐有特殊的言•乐音,乐器,乐谱.特殊的象,音乐实践活动,戏曲,歌舞.特殊的意,审美观念,体验和价值判断.②二+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将西方工业文明带入了中国,人们惊恐,吸收于西方工业生产力的同时•与自己农耕生产力作比较.结果认可欧洲生产力”高我一筹”在物质生产力层面发生变化的同时. 人们开始了对自己制度和观念的思考•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错误地将生产力观念与文化观念等同起来•逐步形成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价值观.⑧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唱自已家乡的歌[J].中国音乐,2000,(1): 35-39.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