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2)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2)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结次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指土壤中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物质,是土壤固相组成部分。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中数量虽少,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肥力发展影响极大,而且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源泉。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的土壤粗细状况,称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质地。
影响着土壤水分、空气和热量运动,也影响养分的转化,还影响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质地分类是以土壤中各粒级含量的相对百分比作为标准,划分为砂土、壤土、粘土。
土壤的缓冲性:是指土壤加酸或加碱时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
土壤缓冲性主要来自土壤胶体及其吸附的阳离子和土壤所含的弱酸及其盐类。
土壤的缓冲性可使土壤避免因施肥、微生物和根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等引起土壤酸碱度的剧烈变化,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意义。
土壤年龄: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是重要的一种成土因素,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过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也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土壤的形成随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相对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即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层次厚度较大的土壤发育程度高相对年龄长,层次发育不明显厚度较薄的土壤发育程度低,相对年龄短。
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层。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土壤诊断特性。
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指广域土壤与大气和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
他包括由于大气候生物条件纬度、经度及海拔高度变化所引起的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的水平分布,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9.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
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版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名词解说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2、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拥有必定厚度范围,而不包含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向的自然界各样物质和能量构成,拥有地理结构特点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区综合体,包含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样生产力实体的地区配置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含人口、社会、国家、民族、风俗、语言、文化等地区散布特点和构成结构,还波及各样人群对四周事物的心理感觉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拥有必定组分和结构,散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7、天系统统是指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环绕质心环绕的系统。
8、天文单位即地球和太阳的均匀距离( 14960*10000km)。
9、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己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10、矮行星是指环绕太阳运动,自己引力足以战胜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可以清除其轨道邻近其余物体的天体。
11、大地水平面是大地丈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均匀海平面表示的光滑关闭曲面。
12、岁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
因为地球不停自传,依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定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这就是岁差。
13、章动:月球每个月两次经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均匀地点上附带了一个短周期摇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
附带在圆上的这类短周期摇动叫做章动。
14、极移:因为地球质量散布不均,真实的极点地点常常发生变化,所以自转轴又将环绕新极点旋转,这类现象就是极移,实质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即钱德勒章动。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自然地理学绪论-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3、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止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到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结构构成,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PS: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6、*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7、*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如农村、工矿、城镇等地区。
8、*大地水准面:即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9、*太阳的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10、*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11、*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12、*章动:极移现象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称钱德勒章动。
13、*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叫做极移。
14、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15、地心:地轴的中点即地心。
16、天球:从地球看来,那些及其遥远的天体似乎是嵌在一个很大的球体上,这个假想球体叫做天球。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
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
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部分1.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3.晶体:组成物质内部的质点有规律的、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成空间格子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4.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5.类质同象:矿物中的质点(原子、离子或络离子)被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所占据(替代)而保持晶体构造不变的现象。
6.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多像。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8.岩石: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9.岩浆作用: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10.变质作用: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性质变化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11.沉积作用:松散沉积物变成坚固岩石的过程。
包括破坏(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12.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13.碎屑结构:指碎屑岩内各个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包括碎屑的颗粒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结构、孔隙结构等。
14.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成层的岩石和堆积物。
15.岩层产状:岩层在空间产出的状态和方位的总称。
除水平岩呈水平状态产出外,其他一切倾斜岩层的产状均由走向、倾向、倾角表示,称为岩层产状三要素。
16.层理构造:由于沉积岩的物质成分、颜色、结构沿着垂直于层面的方向上的变化所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称为层理构造。
17.岩石圈运动(构造运动):岩石圈的运动是多方向的。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7焚风效应: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的现象8生物多样性: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气溶胶: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粒子或液态小滴物质的统称10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11地域分异规律:指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
12径流模数:流域内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生的径流量13风化作用: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14生态幅:生物对每一个因素的耐受范围15垂直带性分异: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规律。
16离堆山:河流上的河曲被废弃后,由废弃河曲所环绕的孤立山嘴17气候系统:决定气候形成、分布、特征和变化的物理子系统。
包括大气圈、水圈(海洋、湖泊等)、岩石圈(平原、高山、高原和盆地等地形)、冰雪圈(极地冰雪覆盖和冰川等)和生物圈(动、植物群落和人类)。
18太阳常数:表征太阳辐射能量的一个物理量,等于在地球大气外离太阳1个天文单位处,和太阳光线垂直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分钟所接收到的太阳总辐射能量19 地壳均衡:漂浮在高密度、塑性的地幔上的低密度、刚性的岩石圈对表面压力变化而产生的平衡性响应20河流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水平面21生物小循环:生物圈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通过传输介质大气或水在植物-动物-土壤(微生物)之间所构成的循环过程。
22季风气候:受季风支配地区的气候。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分解
自然地理学重要名词解释汇总(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绪论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4.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5.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6.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7.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8.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1、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2、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7、天体系统是指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围绕质心环绕的系统。
8、天文单位即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000km)。
9、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10、矮行星是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11、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12、岁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
由于地球不断自传,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这就是岁差。
13、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14、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即钱德勒章动。
15、地轴是指地球南北极的连线即地球自转的轴线。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答案
一、名词概念1.自然地理学:通常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克拉克值:通常是指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也就是指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国际地质学会将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以美国化学家FW·克拉克而命名为克拉克值。
3. 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4.矿物与岩石:矿物是指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岩石是指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主要物质。
5.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ElNino)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通常是指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洲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与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6.板块构造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认为地表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或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可以分成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人们通常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快。
7.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8.河漫滩:通常是指某一条河流在汛期被洪水淹没,而平水期露出水面的河床两侧的谷底部分被人们称为河漫滩。
9.河流阶地:通常是指某一条河流的谷底部分,因河流下切作用而抬升到正常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的两侧,即为河流阶地。
10.喀斯特地貌:通常是指地表水与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沉淀或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国际上统一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我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简答题答案整理
答:2001
3.河流阶地类型及形成原因。
答:依据组成物质和结构,阶地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极地三大类。
1.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面构造。
2.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击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
河流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流量和水位间的关系:河流水位的变化从本质上看是河流流量的变化,流量增大,水位升高;流量减小,水位降低。因此水位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流量变化的外部反映和表现。另一方面,流量大小可以通过水位高低反映出来两者呈某种函数关系式Q=f(H)。Q=f(H)为单调递增函数。
2)挤压型边界:又称汇聚型边界,主要以岛弧-海沟为代表。在西太平洋这种类型最为典型,如日本岛弧-海沟。这里是2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对冲的地带。还有像喜马拉雅山系这样的地缝合线型边界。当两个大陆型板块汇聚时。由于发生碰撞而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3)剪切型边界:又称平错型边界,这种边界是岩石圈既不生长、也不消亡,只有剪切错动的边界。转换断层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边界。
答:陆地生态系统的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主要因素的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从南往北,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陆地生态系统的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主要因素的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植被或生态系统由沿海到内陆依次更替。以北美大陆为例,从大西洋沿岸的森林带向西,经草原带、荒漠带到太平洋又出现森林带。
2)泥沙纵向移动及其形成的海岸堆积地貌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论述题答案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_自然地理学_论述题答案整理Year 20011.何谓垂直带谱?为何随低纬到高纬的变化,垂直带谱的带幅减小,带谱结构趋于简单?(10分)答:垂直带谱:所有垂直带的有规律的排列。
山地的垂直带谱取决于山地所在的水平地带与山地的高度、走向等。
从赤道到极地,从沿海到内陆,基带不同则决定了垂直带谱的不同。
在降水充足的条件下,纬度越低、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数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反之,纬度越高,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差越小,垂直带数越少,垂直带谱越不完整。
2.海岸带的主要动力有哪三种?以他们为主能够形成何种地貌?各举一例并论述该种动力对所例举的海岸地貌的发育作用。
(15分)答:海岸带的主要动力有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等。
其中以波浪作用为主,潮汐作用只在有潮汐海岸对地貌其塑造作用,海流作用对海岸的地貌作用没有波浪和潮汐那样显著。
河流作用只局限在河口地带。
1)波浪作用和海蚀地貌。
波浪对海岸的动力侵蚀作用形成各种海蚀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海蚀穴等①海蚀崖,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基岩不断崩塌后退,形成高出海平面的基岩陡崖。
②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岬角如同时受到不同方向的波浪作用,可使两侧海蚀穴穿而成拱门状,称为“海蚀拱桥”③海蚀穴,海蚀崖的下部,大致与海面高度相等处,在波浪的不断冲掏下形成凹槽。
④海蚀柱,海蚀拱桥崩塌后,留下的岩柱。
⑤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波浪不断冲刷磨蚀位于海蚀崖前方的基岩面,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2)潮汐作用与潮摊、潮沟。
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二是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的整体运动,形成潮流。
在海峡和岛屿之间,由于地形变窄,潮差大,潮流流速也加大,尤其在海峡两端可以形成强大的小潮流。
当潮流流速过快时,就可以掀起粉砂淤泥,甚至可以搬运大石头,并把海底冲出很深的沟槽。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2)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2)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行星风系:又称“行星风带”。
在不计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下,大气低层盛行风带的总称。
行星风系表现为:在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低纬度盛行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为东南信风带,两信风带之间是赤道低压带;在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的中纬度为盛行西风带;在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的高纬度盛行极地偏东风,北半球为东北风带,南半球为东南风带。
*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
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其出现频率并不规则,但平均约每4年发生一次。
基本上,如果现象持续期少于五个月,会称为厄尔尼诺情况(condition);如果持续期是五个月或以上,便会称为厄尔尼诺事件(episode)。
沃克环流: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西边的印尼与澳洲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气流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压。
(注:
气旋和反气旋的名称是从大气流场而来的,而高压和低压名称是从气压场而来的。)
4.生物群落:
共存于一个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不同种群。(在特定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外貌与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2.地洼学说:
(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活动区和稳定区可以相互转化,不仅地槽区可以转化为地台区,地台区也可以转化为地洼区,这种转化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发展。)
3.季风:2001年名词解释7
4.大气花房效应——又称“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和低层大气变暖,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0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3.枯水径流:
(将月平均水量小于或等于全年水量5%的月份算作枯水期,则枯水期内的河流径流又称为枯水径流。)
4.土壤:
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5.河漫滩:
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6.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Year 2001
1.xx:
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一种历法,简称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其首要成分是历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通过大、小月的适当安排,使其平均历月接近朔望月。
2.水分循环: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成为水循环。
1.大陆架:
(大陆周围具有较平坦海底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为止,这个区域称为大陆架,又称为“陆棚”——《地貌学》)。(一般认为是大陆边缘水深200m以内,坡度和缓的地带。——《现代自然地理学》)
2.xx界:
(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界以上的河段,河水受潮流顶托的影响,有定期水位涨落和流速增减变化,在顶托作用消失的位置叫潮区界。)
Year 2007
1.新构造运动:
(是发生在新近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其主要表现为火山、地震、断裂、褶皱等,与人类活动关系极为密切。)
2.海岸带——海岸带是指现在海陆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也就是每天受潮汐涨落海水影响的潮间带(海涂)及其两侧一定范围的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度地带。
3.河漫滩:2001 Year
5.氯度——由于海水中氯离子含量较高,易于测定,故常用海水中含氯量来推求海水的总含盐量。单位,克/千克。符号,CI%
6.土壤的剖面结构:
土壤三维实体的垂直切面,显露出若干大体平行于地表的层次。(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最基本的土壤发生层,即
A、B、C层,其中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木质层)
6.等流速公式:
7.气候地貌叠置性:
8.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是指全球性的降温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
9.成土因素学说: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育,它们同等重要地和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各个因素的“同等性”绝不意味着每一个因素始终处处都在同样地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
5.海岸地貌:
(波浪侵蚀和堆积过程中对海岸进行塑造所形成的地貌,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6.水量平衡方程:
(P+R表+R地下+S1)-(E+R′表+R′地下+q)=
▲S2
7.风化作用:
地球表面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氧、二氧化碳、水和生物等的联合耦合作用,发生崩解破碎、化学性质改变与元素迁移的现象。
4.风暴潮:
(是指由于强烈的大气扰动引起的的海平面异常升高,并使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风暴潮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5.xx:
(大风扬起的地面尘埃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恶劣天气现象。)
6.对流层:2006 Year
7.南方xx动:2005 Year
8.xx生态系统:
(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
1.科里xx:
(由于地球绕自身轴转动而产生的非惯性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而南半球的向左偏。)
2.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表层的硬壳——岩石圈,相对于软流圈来说是刚性的,其下面是粘滞性很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它具有侧向的不均一性,被许多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大陆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板块”。
Year 2005
1.沉积岩:
(暴露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2.环xx地震带:
世界上大多数的地震均发生于此。在太平洋西部大体北从阿留申群岛,向西沿勘察加半岛,向南经千岛群岛、日本诸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南至新西兰为止,在太平洋东部,大致从阿拉斯加西岸,向南经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秘鲁至南美洲南端。这一带也是著名的火山带,它与中、新生带褶皱带和新构造强烈活动带是一致的。
10.生态xx:
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类似金字塔结构。这种数量关系依据个体数量单位、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来度量,依次称为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Year 2004
1.时差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时差-(视太阳时与平太阳时间的差值)。国际日期变更线-以经度180度为界,东12区比西12区日期要早一天。凡从西向东越过该线,日期减一天;相反,从东向西越过该线,日期加一天。
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柱、海蚀xx等。)
5.气溶胶——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
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
6.海陆风:
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的风,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称“海风”,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称“陆风”(指发生在沿海地区的,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以一日为周期的周期性风系。)
7.xx(地转偏向力):
2003、2005 Year
8.生态系统:2001 Year
9.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它包括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前者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土壤生物的残骸,后者是土壤特有的、结构极其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季风:
大范围区域冬、夏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8.反气旋:
在北(南)半球呈顺(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漩涡。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9.风化壳:
地球表层岩石圈被风化后形成的残积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10.生态系统:
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8.新月型xx:
在荒漠地区,受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平面形状如新月形的风积地貌。
9.土壤肥力:
(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10.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9.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0.生物多样性:
生物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等不同组建层次上的变异。
Year 2008
4土壤质地:
(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
5雪线:
(在气候年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为雪线。)
6季风:
2001、2004 Year
7河流阶地:
由河流作用形成沿河谷两侧伸展、且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形。阶地高度由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间的垂直距离来确定。
7.地转偏向力:03年名解一
8.潮汐现象:
(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海水面周期性涨落现象。)
9.厄尔尼诺和南方xx动: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震荡现象。(厄尔尼诺-在南美西海岸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现象。南方涛动-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Year 2002
1.分水岭:
相邻两个流域之间的山岭或高地。降落在分水岭两边的降水沿着两侧的斜坡汇入不同的河流。
2.大气环流:
大范围大气运动的状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其水平范围可达数千千米,垂直尺度在10千米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