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动能定理教案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能够区分物体的动能大小;2.掌握计算动能的方法,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理解动能和功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材:《物理教材》;2.实验器材:小车、滑轨、定滑轮、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识(10分钟)1.利用实际例子引入动能的概念,如一个飞越悬崖的人,一个滑下斜面的滑雪者等,通过视频或图片呈现,让学生猜测其中的物理原理。

第二步:学习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5分钟)1. 讲解动能的概念和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用K表示,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K= mv^2/2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计算物体的动能,加深对动能的理解。

第三步:讨论动能的影响因素(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分析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对动能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它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2.通过实验,使用小车、滑轨、定滑轮和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观察,考察动能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第四步:学习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应用(30分钟)1.讲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的动能变化与所做功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为K2-K1=W。

2.通过例题和讲解,引导学生应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动能变化和所做功的情况。

第五步:练习和巩固(20分钟)1.布置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和解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第六步:归纳总结(10分钟)1.向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1.给学生更多的实际例子,引导他们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知识解释现象;2.带领学生进行实际实验,进一步巩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动能定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介绍动能的概念:解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4. 引入动能定理:动能的变化等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的功。

5. 讲解动能定理的表达式:ΔKE = W,其中ΔKE为动能的变化量,W为合外力做的功。

章节二: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KE = 1/2 mv^2。

2. 动能的单位:焦耳(J)。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的单位:1 J = 1 kg·m^2/s^2。

3. 举例说明动能的计算方法:给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计算动能。

4. 练习题:计算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的动能。

章节三: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动力学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2. 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场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

3. 讲解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确定物体的初、末动能和外力做的功。

4. 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计算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位移或力的做功。

5. 练习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的动力学问题。

章节四: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动能的概念和动能定理。

2. 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原理。

2.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物体的运动和它的能量。

2. 讲解动能的概念:解释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介绍动能定理:阐述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2. 确认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表述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回顾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计算公式的掌握。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章: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讨论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2. 强调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综合应用的理解。

2. 确认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推导动能表达式 公式推导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二.新课讲解 (1)动能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k 21mv E =讨论思考 认真学习优化推导 知识讲解(2)动能定理12k k E E W -=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思考作答指导推导 阐述概念(3)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恒力作用 直线运动 变力作用 曲线运动尝试推导引导推导 解释说明(4)应用实例三.总结四.布置作业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学 方式 教学 目标 教学内容学生 活动讲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入】上节课,我们大家去实验室做了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还有同学记得我们最后得到的实验结果吗? 我们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2v W ∝这样的一个关系。

那是从实验中得到的结果。

今天呢,我们从数理推导的角度,在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实验。

简化一下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物理模型。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动能】师:同学们。

根据功的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在恒力F 的作用下,小车在力F 的方有谁可以尝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一下12k k E E W -=的含义?师:非常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动能定理!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学习探究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师:在学习完动能定理,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在1l 和2l 两端位移中,分别以1F 和2F 的恒力作用在物体上。

已知速度1v ,2v ,3v 和物体质量m 我们可以利用所学动能定理,对这两段过程进行分析。

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一个物体在一段位移中,受到1F ,2F ,3F ,4F 分别作用一段时间,速度从1v 2v 3v 4v ,是否可以多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呢?师:通过刚刚的运算,我们可以以此类推。

再试想,如果一个物体在一段位移中受到连续变化的力的作用,对于整段过程,动能定理是否依旧使用呢?师:是的。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动能,以及动能定理。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动能和动能定理,同学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动能和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动能的概念2.1 动能的定义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的表达式为:\[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2.2 动能的单位动能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也可以表示为千卡(kcal)或电子伏特(eV)。

第三章:动能的计算3.1 动能的计算公式根据动能的定义,我们可以用质量、速度来计算物体的动能。

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2)将质量、速度代入动能公式;(3)计算得出动能的大小。

3.2 动能计算实例假设一个物体质量为2kg,速度为10m/s,求该物体的动能。

解:将质量和速度代入动能公式:\[ E_k = \frac{1}{2} \times 2kg \times (10m/s)^2 = 100J \]该物体的动能为100焦耳。

第四章:动能定理4.1 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 = \Delta E_k \]其中,\( W \) 表示外力做的功,\( \Delta E_k \) 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2 动能定理的应用动能定理可以用来计算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动能的变化。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加速,最终达到一定速度,我们可以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出物体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外力做的功。

第五章: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5.1 实例一:抛物线运动假设一个物体做抛物线运动,求物体在最高点的动能。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能的定义和性质。

2.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3.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

4.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弄清楚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1)动能的定义: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动能的计算方法: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2.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的概念:动能定理指出,当物体做功使其产生速度改变时,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2)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W=ΔK,其中W表示做功,ΔK表示动能的增量。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1)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例题演练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演示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

2.小组讨论与实验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问题解答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为什么同样重的物体从不同的高度落下时,产生的动能不同?2.教学设计(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介绍动能定理的概念和数学表达式,帮助学生理解动能与做功之间的关系。

(3)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示范演练教师进行例题演练,让学生看到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4.实际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或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习成果。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但该节内容又是学生第一次定量的研究能量,所以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做功转化成其它能量的数学描述,了解动能的概念。

2.教学对象分析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教学环境分析本课是与红旗中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教学活动选择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

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理解明确学习任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进行体验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①理解动能的概念。

②熟练计算物体的动能。

③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过程:1.激发情感导入:授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录像内容日本海啸,涌动的海水具有巨大的能量,吞噬无数条生命,摧毁无数房屋……学生观看录像后,教师提问,海水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破坏力。

同学们自然会回答运动的海水具有能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物理学上称为动能,前面我们学习过,某个力对物体做功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本节就来寻找动能的表达式。

2.理论推导,定量描述,让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分析情境。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关键句,通过提示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步步思考、推理,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目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通用4篇)《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篇1课题动能动能定理教材内容的地位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思路导入新课──探究动能的相关因素(定性)──探究功与动能的关系(推理、演绎)──验证功和能的关系──巩固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演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2.通过探究验证培养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意识。

3.用简单仪器验证复杂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不畏艰辛敢于进取的精神。

4.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演示实验的分析。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启发式、探究式、习题教学法、类比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仪器斜面、物块、刻度尺、打点计时器、铁架台、纸带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验证动能定理--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能的概念功和能的关系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动能的概念动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动能和做功的关系。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课程教案
七、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⑴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⑵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⑶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
⑴体验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

⑵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⑵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题。

二、设计思路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跟物体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贯穿在本章以后的内容中,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它,对解决力学问题,尤其是变力做功,时间未知情况下的问题有很大的方便。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
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又很重要,建议安排一节习题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⑴动能概念的理解;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2.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斜面、质量不同的滑块、木块等。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物理学中的能量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引出动能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动能。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

1.3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及其单位。

动能的计算公式。

第二章:动能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 教学内容动能的计算公式:\[ E_k = \frac{1}{2}mv^2 \],其中\( E_k \) 表示动能,\( m \) 表示物体的质量,\( v \) 表示物体的速度。

动能计算的示例。

2.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公式计算一些简单的例子。

第三章:动能定理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让学生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动能定理的内容: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动能定理的应用示例。

3.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第四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让学生能够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2 教学内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原理。

动能和势能转化示例。

4.3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动能和动能定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5.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章:动能和能量守恒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与动能的关系。

让学生能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动能相关问题。

6.2 教学内容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变化中的应用。

6.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动能的变化情况。

第七章:动能的实际测量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实验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动能测量实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1、动能(1)“221mv ”是一个新的物理量;(2)2221mv 是物体末状态的一个物理量,2121mv 是物体初状态的一个物理量。

其差值正好等于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3)物理量221mv 定为动能,其符号用E K 表示,即当物体质量为m ,速度为V 时,其动能:E K =221mv ;(4)动能是标量,单位焦耳(J );(5)含义:动能是标量,同时也是一个状态量; (6)动能具有瞬时性,是个状态量:对应一个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就有一个动能的值。

计算: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质量是173㎏,运行速度是7.2㎞/S ,它的动能是多少? 答:E K = m V 2/2=4.48×109(J )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动能的物理意义。

2、动能定理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前面推出的W= m V 22/2-m V 12/2就写成W=E K2-E K1师生讨论 W 、2K E 、1K E 的物理意义,最后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能变化。

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该过程中的动能变化。

(2)表达式:W=E K2-E K1 (3)讨论:①当合力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②当合力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③当物体受变力作用,如何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④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如何计算物体动能的变化? 答案:①当合力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增加。

②当合力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减小。

③当物体受变力作用,可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每一段按照恒力运动是直线分段求解。

④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可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每一段按照恒力运动是直线分段求解。

7.8 机械能守恒定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基本性质。

2、掌握动能定理,理解其物理意义和应用。

3、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动能的概念和性质首先,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动能。

例如,我们可以提到飞行的鸟、行驶的车辆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然后,我们将对动能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包括动能的大小、方向等。

2、动能定理的讲解接下来,我们将引入动能定理的概念。

首先,我们将解释这个定理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在经典力学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3、动能定理的应用在理解了动能定理之后,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讲解如何应用这个定理。

这些实例将包括不同情况下的碰撞、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等。

通过这些实例的讲解,学生将更好地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4、实验验证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我们将安排一些实验来验证动能定理。

学生将通过实验设备,如滑轮、重物等,进行实际操作,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

三、教学评价和反馈1、课堂小测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安排一些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这些小测验将以简短的问答形式进行,包括概念理解、应用举例等。

2、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

这些作业将包括一些理论题和应用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来加深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3、学生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和改进在课程结束后,我们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我们将评估学生的表现和反馈,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我们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节内容是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础,包括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的推导和理解以及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

动能和动能定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

2. 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动能定理的内容3. 动能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定义、表达式及动能定理的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动能定理的广泛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动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表达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其表达式为K = 1/2mv²,其中m 为物体的质量,v 为物体的速度。

3. 讲解动能定理的内容:动能定理指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W = ΔK,其中W 为合外力做的功,ΔK 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4. 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物体在光滑斜面上下滑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动能定理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动能的定义及其表达式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

3. 评价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中涉及动能和动能定理问题的解答,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动能定理应用的理解。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知识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功率和摩擦力等概念的基础。

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动能是标量。

2、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知道它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

3、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1、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
3、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方程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及表达式,并强调其重要性。

4、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举例说明动能定理的应用。

5、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讲解,以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六、教学反思
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促进教学的不断改
进。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

初中物理动能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动能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Ek12mv,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2(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二.重点难点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洁、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化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

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v212mv 外力做功W=Fs=ma×2a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Ek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的确定过程;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推导过程;3.掌握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和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1.动能表达式的推导;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1.动能概念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方法:推理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力对物体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v^2.因此,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包含v^2这个因子。

举例:假设有两辆一样的卡车,一辆满载货物,一辆空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撞到一颗大树上,哪辆车破损更严重?学生思考后回答:满载货物的车破损更严重。

教师引导回答:因为满载货物的质量大,具有更多的动能。

从这里可以看出动能还与质量有关系,因此表达式还可能包含m这个因子。

具体的表达式为:Ek=1/2mv^2(教师直接给出)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为什么是这样呢?教师接着介绍推导过程,我们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方程下手。

一、探究动能的表达式。

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何用m和v表示XXX做的功。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由运动学方程得v2-v1=2al。

由物体位移和做功之间的关系,W=Fl=mal。

2F=l(ma)=m(v2-v1)×2a=2ma(v2-v1)。

2F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mv^2”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

上节的实验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二次方成正比。

只要将表达式中的v1=0,就可以得到W=mv^2,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因此这个物理量就是动能。

二、探究动能定理。

在一定条件下,动能的变化量等于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

设物体由v1运动到v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F的作用,动能的变化量为ΔEk=Ek2-Ek1,外力对物体做功的变化量为ΔW=W2-W1.由动能的表达式,ΔEk=1/2m(v2^2-v1^2)。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了解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

3. 能够解决动能定理的基本计算题,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动能概念。

2. 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

2. 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或实验向学生介绍动能的概念。

2. 课堂讲解1)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记作K。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公式为:$K=\frac{1}{2}mv^2$,单位是焦耳(J)。

2)动能定理当力F对物体做功W后,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K等于所做的功W,即ΔK = W。

可以用公式表示成:$ΔK=W=\int_{s_1}^{s_2}Fds$3.练习与讲解1)动能定理应用:- 做功变动能:物体所受的力沿着位移方向做功,就会消耗这个力所具有的能量,将它转化为物体的动能- 一定量的功可以产生不同的动能变化:不同的物体大小和速度,需要不同的功- 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如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等。

举个例子:某人以6.0m/s的速度跨过一段1.8 m宽的小溪,落差为0.8 m.假设这个人质量为70kg,他跨过溪流的时间为1.0s,求其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势能的变化,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解:从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动能定理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们采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先看一下给出的已知条件:v=6.0m/s,d=1.8m,h=0.8m,m=70kg,t=1.0s。

首先,我们计算物体从空中下落到地面时所具有的平均动能,公式 $K=\frac{1}{2}mv^2$ 可以给出答案:$K_1=\frac{1}{2}mv^2=\frac{1}{2}\times70kg\times(6.0m/s)^2=1260J$接着,我们计算势能的变化,公式$ΔU=mgh$ 可以给出答案:$U_1=mgh=70kg\times9.8m/s^2\times0.8m=548.8J$最后,我们计算其速度与动能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动能 动能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什么是动能;
(2) 知道动能公式22
1mv E k ,会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 (3) 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1) 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教具
投影仪与幻灯片若干。

多媒体教学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初中我们曾对动能这一概念有简单、定性的了解,在学习了功的概念及功和能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对动能进行研究,定量、深入地理解这一概念及其与功的关系。

2.内容组织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请学生举例回答,然后总结作如下板书)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举例: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
强。

所以说动能表征了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

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

下面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如图: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 ,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

在恒定外力F 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 ,得到速度v ,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外力做功W =Fs =ma ×222
12mv a v = 由于外力做功使物体得到动能,所以
221mv 就是物体获得的动能,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用k E 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22
1mv E k =。

即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

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 )。

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 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 ② 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 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 ④ 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
①动能定理的推导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 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 ,在外力F 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 ,速度达到v 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F 做功:W 1=Fs
摩擦力f 做功:W 2=-fs
外力做的总功为:
k k k E E E mv mv a v v ma fs Fs W ∆=-=-=-⋅=-12212221222
1212=总 可见,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

其中F 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 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

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

问: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用总W 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1k E 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2k E 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k k k E E E W ∆=-12=总
②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 .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

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总W =W 1+W 2+…=F 1·s+F 2·s+…=合F ·s ,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b .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
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

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c .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

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未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

数值可正,可负。

d .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

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主要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动能定理,适当举例,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例1.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
B .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C .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
D .物体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动能各物理量的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只要考虑到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B 、D 。

例2.在水平放置的长直木板槽中,一木块以6.0米/秒的初速度开始滑动。

滑行4.0米后速度减为4.0米/秒,若木板槽粗糙程度处处相同,此后木块还可以向前滑行多远?
此例是为加深学生对负功使动能减少的印象,需正确表示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负。

解题过程如下:
设木板槽对木块摩擦力为f ,木块质量为m ,据题意使用动能定理有:
-fs 1=2k E -1k E , 即-f ·4=
21m (42-62) -fs 2=0-2k E , 即-fs 2=-2
1m 42 二式联立可得:s 2=3.2米,即木块还可滑行3.2米。

此题也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求解,但过程较繁,建议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看出动能定理的优势。

例3.如图,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h 1的A 处运动到高为h 2的B 处,若在A 处的速度为A v ,B 处速度为B v ,则AB 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 到
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F ,支持力N 和重力mg 的作用。

三个力做功分别为F s ,0和-mg (h 2-h l ),所以动能定理写为:
Fs -mg (h 2-h 1)=22(2
1A B v v m -) 解得 〕)(〔)(212212A B v v h h g F m s -+-= 从此例可以看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12k k E E W -=总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我们用上述步骤再分析一道例题。

例4.如图所示,用细绳连接的A 、B 两物体质量相等,A 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A 、B 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A 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A 受重力的0.3倍,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求B 下降1米时的速度大小。

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对象,那么可能有的同学分别选择A 、B 为研究对象,而有了则将
A 、
B 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分别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解法一:对A 使用动能定理 Ts -mgs ·sin30°-fs =2
1mv 2
对B 使用动能定理(mg —T )s =
2
1mv 2 且f =0.3mg 三式联立解得:v =1.4米/秒 解法二:将A 、B 看成一整体。

(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样),此时拉力T 为内力, 求外力做功时不计,则动能定理写为:
mgs -mgs ·sin30°-fs =
21·2mv 2 f =0.3mg
解得:v =1.4米/秒
可见,结论是一致的,而方法二中受力体的选择使解题过程简化,因而在使用动能定理时要适当选取研究对象。

3.课堂小结
1.对动能概念和计算公式再次重复强调。

2.对动能定理的内容,应用步骤,适用问题类型做必要总结。

3.通过动能定理,再次明确功和动能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两个物理量的理解。

(北大附中 田大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