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调查与防治

合集下载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引言:七盘沟泥石流是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本文将对七盘沟泥石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概述:七盘沟泥石流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

由于地质潜在隐患的存在,七盘沟地区常年处于泥石流的危险区域之中。

本文通过对地质情况、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正文:一、地质情况1.1岩性特征七盘沟地区主要由侵入岩组成,具有易溶岩化和岩体稳定性低的特点。

1.2断裂构造七盘沟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断裂带的存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二、气候条件2.1降水特点七盘沟地区夏季降雨量较大,而且降雨集中在几个月内,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2温度变化七盘沟地区温度变化大,导致了岩石的膨胀和收缩,进一步影响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类活动3.1水利工程建设七盘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

3.2城市扩张七盘沟地区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进一步破坏了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四、泥石流特点4.1泥石流流域形态七盘沟泥石流流域形态复杂多样,包括河流、山体、岩坡等。

4.2泥石流物质组成七盘沟泥石流物质主要由土壤、岩石碎屑、植被等组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破坏性。

4.3泥石流运动方式七盘沟泥石流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滑流、液流和泥浆流,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

五、防治措施5.1地质灾害监测七盘沟地区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5.2生态修复七盘沟地区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5.3工程治理七盘沟地区应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如堤坝等,以减轻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总结:通过对七盘沟泥石流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生态修复和工程治理,以减轻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和风险。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
1. 保持山地植被覆盖: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减缓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如梯田、防护林网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工程:避免在高风险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建设等活动,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监测措施:
1. 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如静力位移计、位移传感器、降雨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监测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

2. 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报,保护周边居民。

应急处置措施:
1. 建立泥石流应急预案:制定泥石流防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提前疏散人员:在预警发出后,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沟道清淤和堰塞湖疏导:及时清理沟道积淀物,疏通堰塞湖,减少泥石流的阻滞和堆积。

泥石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保护土壤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及时预警,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和未破坏的地形地貌来稳定土壤。

监测措施则是通过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动态,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置措施是在泥石流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包括疏散人员、清理沟道和疏导堰塞湖等,旨在减少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由陡坡上的大量泥土、石块和水流混合形成的流体,其具有巨大的破坏力。

在山区和陡坡地区,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泥石流的发生常常伴随着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变化。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首要措施。

这个体系包括监测设备的安装和数据的及时传输。

通过监测降雨量、地表裸露度、地下水位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并提前进行预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陡坡地区的土地利用对泥石流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对陡坡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将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禁止建设房屋、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

同时,在合适的地方建设拦砂坝和固土工程,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三、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在泥石流易发区进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措施,增加地表的粘结力和抗冲蚀能力,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四、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河道是泥石流形成和传播的通道,因此对河道进行治理工程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河道的疏浚、加固和疏导,可以减缓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降低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同时,在河道两岸种植护岸植物,可以增强岸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对岸坡的侵蚀。

五、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是泥石流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泥石流灾害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组织群众参与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培养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和水平。

六、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泥石流防治工作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对泥石流形成机理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等,可以实现对泥石流隐患的全面监测和精准预警。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林业措施: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合理种植不同的各种林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农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实行25°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心的不良传统。

3、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要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的上游宣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

4、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石块、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筑工程冲剧、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5、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沟坡岸或易发生塌滑的边坡,以及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它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

1 泥石流的防治】.t 形成区《汇水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以加强水土保持,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壳通流以防治沟源侵蚀。

这样可以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如我国四川省西昌地区曾发生过泥石流,严重威胁西昌市的安全。

几十年来,西昌地区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就杜绝了泥石流的发生。

1.2 流通区一般修建节制与拦挡工程。

最常用的方法是沿沟修筑一系列低坝或石墙,以拦截泥石流,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用来排泄水流。

但为了防止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破坏重要城市或重大工程,就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

如前苏联为了保护阿拉术图市免遭泥石流的侵袭,于1971年在小阿拉木图河上,用定向爆破方法建造了一座高112.、宽500m的堆石坝,这座堆石坝在1973年7月抵御了巨大的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阿拉木图市。

1.3 堆积区一般采用排导措施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农田、交通要道。

主要的排导工程为泄洪道和导流堤。

泄洪道能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使之在远离保护地区停积下来。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调查、工程防治、社区准备和应急响应等方面阐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 地质调查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对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是泥石流防治的首要步骤。

地质调查应包括地质构造、地质背景、地表和地下水位、地质地貌等内容。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潜在危险区的地质调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工程防治工程防治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护岸建设、拦沟、拦河堰、拦河坝等工程措施。

护岸建设可以有效地将水流引导至安全区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

拦河坝和拦河堰则可以拦截泥石流的泥沙,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可以采用引流排水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避免泥石流的形成。

3. 社区准备社区准备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在泥石流发生时的应对能力。

社区居民应加强防灾意识,及早了解泥石流的风险和应急预案。

同时,应建立有效的社区组织和应急指挥系统,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应急物资。

此外,应定期进行演练,提高居民的应急响应能力。

4. 应急响应在泥石流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途径。

应急响应包括紧急疏散、救援和灾后重建等环节。

当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抢险工作。

同时,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为灾民提供必要生活保障。

综上所述,泥石流防治需要从地质调查、工程防治、社区准备和应急响应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只有全面深入地开展泥石流防治工作,才能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影响,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勘察方法与技术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详尽的勘察工作,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技术来实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本文将介绍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常用的勘察方法与技术。

一、野外调查与勘测野外调查与勘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泥石流发生地区的野外实地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地质、地貌、水文、植被等相关信息,从而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提供依据。

野外调查与勘测是勘察的基础,也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前提。

在野外调查中,首先需要对泥石流发生的区域进行分析,了解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泥石流路径和流域特征等。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现场观察、采集地质样品、地质勘探等手段获取。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文勘测,包括对降雨量、水位变化、地下水位等的观测和记录。

另外,植被调查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调查植被覆盖度、类型和分布等信息,评估植被对泥石流的影响。

二、遥感与测绘技术遥感与测绘技术在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卫星图像或航空摄影图像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地貌信息,包括地形高程、地质构造以及植被覆盖等。

遥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周期性强,并且可以获取到较长时间序列的数据。

测绘技术则主要通过地面测量,获取细节信息,如道路、建筑物、河流等,这些信息对于工程设计和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测绘技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全站仪等设备进行高精度的数据测量,从而获得详细而准确的地形数据。

三、数值模拟与预测数值模拟与预测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数值模拟与预测的方法,可以对泥石流发生的机理进行研究,预测泥石流的流动路径和扩展范围,为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数值模拟与预测需要基于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场地调查,结合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模拟。

通过建立泥石流流动模型,可以模拟泥石流流动的速度、灾害范围以及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山体上的泥土和石块一起冲刷下来,形成滚滚而来的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强的特点,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科学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治措施之前的预警与监测泥石流的突发性和危险性给预警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减少灾害损失,需要对泥石流进行科学的监测和预警。

常见的监测手段有地质灾害点位监测、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

通过建立监测站点,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防治措施之治理山体泥石流的形成是由于山体的不稳定性所致,因此,治理山体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一环。

治理山体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植被恢复、加固措施和减少人类活动等。

植被恢复是指在山体上进行绿化工作,通过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抗冲性能,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加固措施包括护坡、加固堤坝等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山体的坡度,增加抗冲能力,从而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此外,减少人类活动也是治理山体的重要手段,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山体,保持山体的自然稳定。

三、防治措施之建设防护设施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设施是非常必要的。

常见的防护设施有挡土墙、拦石网和拦河坝等。

挡土墙是指在山体下部修建一道坚固的墙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保护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拦石网是指在山体上方悬挂一种网状结构,用来拦截滚落的石块,防止其滚落到下方。

拦河坝是指在河道上修建一道坝体,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冲击。

四、防治措施之加强教育宣传加强泥石流的教育宣传对于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教育宣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发放宣传资料、开展讲座和举办演习等。

同时,还应加强对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泥石流防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

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在现场进行调查与勘察,可以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和特征,为灾害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现场调查与勘察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基础资料:在进行现场调查前,需要收集一些基础资料,包括地理环境、水文气象资料、既往泥石流灾害情况等。

这些资料可以提供有关地区的背景信息,为后续的调查与勘察工作提供参考。

2. 确定调查范围:在现场调查前,需根据项目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调查的重点区域,以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资源浪费。

3. 现场勘查:现场勘查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现场勘查,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地貌、土质等情况,获取实地数据。

在现场勘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遵循相关规范和操作规程,做好现场记录和标记。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现场调查与勘察过程中,需要收集各种数据,如地形图、地质图、地震活动情况等。

这些数据是进行灾害分析和预测的重要依据,需要进行仔细的整理和分析。

5. 实验室测试与数据处理:有些数据无法在现场直接获取,需要进行实验室测试。

例如,土壤力学性质的测定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可以得到相应的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6. 灾害评估与分级:根据现场调查、勘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评估和分级。

根据不同的灾害等级,制定相应的防治工程方案和措施。

7. 规划与设计: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以及灾害评估和分级的依据,进行防治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地形特点,结合工程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工程方案。

8. 编制报告与总结:根据现场调查和勘察的结果,撰写相关报告,对所采取的防治工程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

论述泥石流的防范原则和工程措施

论述泥石流的防范原则和工程措施

泥石流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开展泥石流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泥石流的防范原则和工程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泥石流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泥石流的防范原则泥石流的防范原则主要包括科学合理防治、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防治科学合理防治是指对泥石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危害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和措施,以便有效地减少泥石流所造成的损失。

2.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是指采用多种手段和措施对泥石流进行综合管理和治理,包括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堰塞湖治理等多种措施的综合应用,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治体系。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和危害,达到永久性的防治效果。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进行泥石流防治工作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推动泥石流防治工作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统一。

在进行泥石流防治工作时,应该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堰塞湖治理工程等几个方面。

1.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生的工程措施。

包括梯田、防护林、沟壑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建立各种水土保持设施和设备,稳定土地,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2.植被恢复工程植被恢复工程是指通过人工植被或天然植被的保护、恢复和建设,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发生的工程措施。

包括大面积的植树造林、草地恢复和植被覆盖等措施,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建设,减少土壤侵蚀和泥石流的危害。

3.堰塞湖治理工程堰塞湖治理工程是指通过人工勘查、监测,及时排除堰塞湖的危险,保障堰塞湖的安全。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泥石流成因与勘察监测防治[详细]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2 典型断面调查
流滑移带; ➢ 同一地点可能出现崩塌一滑坡一泥石流次第快速转化的“链式”反应现象; ➢ 单点损害小,群发区域总体危害大。中国中南一东南沿海台风暴雨影响区、大别山
区和秦岭一大巴山区多发坡面泥石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于 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 沟谷演化型 ➢ 坡地液化型 ➢ 滑坡坝溃决型 ➢ 工程弃碴溃决型 ➢ 尾矿坝溃决型 ➢ 冰湖坝溃决型 ➢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目的:
➢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知识: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通常在山区或丘陵地带发生。

其特点是以土石流型式出现,水土混合物连续不断地流动,往往会摧毁沿途的建筑物和道路,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泥石流的习性、形成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习性泥石流是由于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自然灾害,其特点是源头面积大、流量大、速度快且带有砂石、碎石、泥沙等物质。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条件:1.局部强降雨:雨量相对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

2.地形条件: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通常具有陡峭的地形和发育的沟壑。

沟壑之间的坡度大,山坡土壤疏松且易于崩塌,土石流受到重力作用呈自由流动状态。

3.地质条件:泥石流发生的地质条件主要有两种:一是存在脆弱的泥岩、砂岩等岩石,易于崩塌;二是存在水槽状的地层结构,形成水流维持,形成岩层砖石渣砾物浸染而成为泥石流物料。

(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由于强降雨引发山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现象,导致土石流的大量产生和流出。

其次,冰雪融化时水量过大,超出了所在山区的放水能力,导致水流被阻碍而形成泥石流。

此外,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形成。

(三)泥石流防治措施泥石流灾害是自然灾害之一,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提前预警和制定防治措施减少其损失。

下面是泥石流防治措施的主要措施:1.预先规划和构筑泥石流防护工程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建立泥石流灾害应急机制。

其次,在泥石流易发地带,根据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制定泥石流防治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土石流的产生,不允许在泥石流危险区内修建建筑物或设施。

另外,应该在山地区建造泥石流防护堤、拦河坝、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使泥石流的运动方向和流向合理化,并增加泥石流的缓冲时间。

2.加强预报预警和数据监测加强卫星遥感、地质和水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泥石流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可能泥石流发生地的监测,及时进行预警和报告。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步骤与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步骤与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步骤与方法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带来的损失,进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步骤和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的第一步是调查勘察,主要是对潜在泥石流危险区进行初步调查。

这个步骤要求了解区域的地质、地貌、降雨情况等,以便评估泥石流发生的潜力和范围。

勘查人员需收集相关地质地貌图、降雨记录以及历史泥石流事件记录等资料。

同时,还要对存在的沟谷、沟谷侧壁、山坡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勘查可能引发泥石流的源区、通道、堆积区的位置和条件。

第二步是进行泥石流风险评估,主要是为了确定泥石流灾害的规模和对人类和财产的威胁程度。

风险评估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地形、地质等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地形的测量和建模,结合历史泥石流事件资料,可以预测泥石流可能的运动轨迹和范围。

此外,还要评估可能受到泥石流的威胁的人口、建筑物、交通设施等,以确定防治措施的优先级。

第三步是制定防治方案。

根据前两个步骤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出针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形、地质、降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

防治方案包括结构措施和非结构措施。

结构措施可以包括建设拦挡泥石流的坝体、边坡加固等。

非结构措施可以包括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等。

第四步是进行技术经济评价。

在制定防治方案后,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确定防治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技术经济评价可以通过对防治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维护成本进行估算,与预期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

同时,也可以进行风险成本评估,考虑如果没有进行防治工程,可能会造成的损失。

最后一步是进行方案实施和监督。

在得到技术经济评价的结果之后,可以进行防治工程的实施。

实施过程需要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工程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1. 引言泥石流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预防和治理泥石流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进行全面、详细、完整和深入的探讨。

2. 泥石流的预防措施2.1 洞穴预探通过洞窟预探的方式可以探测地下溶洞、地下水道等地下空腔,及时找出可能导致泥石流的隐患。

预探工作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和地下探测等环节。

2.2 坡面加固泥石流常在陡峭的山坡上发生,因此加固坡面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措施之一。

常见的坡面加固方法包括:1.植物覆盖:通过植物的根系来固定土壤,在坡面上种植多年生的草木,如草坪草、竹子等,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2.土工合成材料: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来加固坡面,能够提高土壤的抗冲刷能力和稳定性。

3.护坡结构:在坡面上设置护坡结构,如混凝土预应力锚索、钢筋网箱等,以增强坡面的抗冲刷和抗滑动能力。

2.3 河道疏导河道疏导是预防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河道的清淤、疏浚和整治,可以增加河道的输沙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危害。

河道疏导的主要措施包括:1.清淤疏浚: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清除泥沙、杂草和垃圾,恢复其正常的水流能力。

2.河床整治:通过改变河道的形状和结构,增加河床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用。

3.护岸建设:在河道两岸设置护岸,保护河道的稳定和安全,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

3. 泥石流的治理措施3.1 早期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泥石流早期预警体系是治理泥石流的重要举措之一。

早期预警体系主要包括监测设备、信息传输和应急预警等环节。

1.监测设备:设置泥石流监测站,配备地质雷达、位移监测仪等先进设备,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和演变。

2.信息传输:建立泥石流监测数据的传输网络,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

3.应急预警:针对监测到的泥石流隐患,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人员和设备进行疏散和救援工作。

泥石流防治的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措施

泥石流防治的措施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减少泥石流灾害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生态修复、工程措施和公众教育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泥石流防治的措施。

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泥石流的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此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范:1. 雨量监测与预报:雨量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立起系统的雨量监测网络,并进行准确的预报,可以有效降低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2.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监测地表位移、地下水位、河流水位等重要参数,快速反应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措施。

3. 综合预警系统建设:将雨量监测、地质灾害监测等多个监测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综合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泥石流防治措施。

通过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土壤固结能力,从而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生态修复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的引种和恢复,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的暴露,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 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护坡、护岸、沟渠等水土保持工程,增加土壤固结力,防止泥石流的产生。

3. 生态恢复保护区建设:建立生态恢复保护区,保护泥石流易发区的自然植被,限制人类活动,达到泥石流防治的目的。

三、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程措施:1. 坡面加固工程:通过加固山坡的方式,提高山坡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护坡、挡土墙等。

2. 堤坝建设:修筑防洪堤坝,对泥石流进行隔离,防止泥石流入侵人类活动区域。

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泥石流流向安全区域,减少损失。

3. 河道整治:对泥石流易发河床进行整治,提高河道的自清能力,减少泥石流的危险性。

四、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泥石流防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简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泥石流的防治措施:避让措施在泥石流发育分布区,工矿、村镇、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的选址、旅游开发等一定要在查明泥石流沟谷及其危害状况的情况下进行,尽量避开可能造成直接危害的地区与地段,例如泥石流沟的中、上游段及沟口,主支沟交汇部的低平地段,靠近河床的低缓阶地或坡脚处,河道弯道外侧等等。

实在无法避开时应考虑修建防护工程或采取其他措施。

2、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这是一种长期有助于减缓泥石流形成达到一定防治目的的治理性手段。

主要方法是封山育林,停耕还林,固结表土,保持水土,降低泥石流发生几率与规模。

3、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工程设施这主要是为保护危害对象免遭破坏而采取的防护、排导、拦挡及跨越等工程设施,例如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

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与流速修建的排泄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

为了控制拦截下泄物,削弱泥石流冲击能量,修建的拦沙坝、储淤场、截流工程等。

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将生物措施与适用于某一泥石流危害区的几项工程措施相互结合,对泥石流小流域进行全面统一整治,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5、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开展泥石流的预测预报从空间上,可根据地质、地形地貌、降雨等条件,泥石流发育程度和规模进行危险区域划分,划分出高度危险、中度危险和一般危险区。

从时间上,可分为中长期和短历时预报。

6、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应急性措施每年7~8月为泥石流易发时段,应采取应急避防措施。

首先要避开泥石流危险地段,尽量在泥石流到来之前采取防范行动。

在泥石流发育地区应进行必要的搬迁、临时防护措施,对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工矿、村镇应提前做好应急部署。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

泥石流成因与防治工程勘查要点泥石流是指由降雨等原因导致的大量泥沙、石块和水混合物流动的自然灾害。

它具有剧烈的破坏性,造成了许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危害,必须深入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进行相应的防治工程勘查。

一、泥石流成因分析:1.地形因素:陡峭的山坡和沟壑地形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形背景。

陡峭的山坡容易发生坡面破碎和溜滑,而沟壑地形则为泥石流提供了通道。

2.降雨量因素: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特别是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

大量的降水使得土壤饱和并减弱了地表的抗剪强度,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地质因素:泥石流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性及地下水状况密切相关。

地震和地质滑坡等地质活动也可能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人类活动因素:过度的土地开发、垃圾填埋、采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都会造成土地的破坏和土壤的暴露,增加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二、泥石流防治工程勘查要点:1.地质勘查:对泥石流易发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岩性、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流方向等的调查。

通过了解地质情况,可以预测泥石流的可能发生位置和规模。

2.水文勘查:进行降雨特征分析,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降雨时长等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需要对水文站点进行布设,监测降雨情况,及时预警泥石流的可能发生。

3.地形勘查:详细研究潜在泥石流发生区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坡的坡度、坡向、沟谷的形态、沟谷的长度和宽度等。

同时,通过使用遥感技术和地形测绘方法,获取高精度的地形数据,为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4.抗泥石流结构勘察: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发生特点,设计适当的防治工程。

常见的抗泥石流结构包括拦截坝、导流沟、存水坑等。

勘察工作要考虑土石体的稳定性和抗冲性,并充分考虑工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5.植被恢复勘察:在泥石流暴发后,将被完全压毁和冲走的植被重新建立起来,对于减缓泥石流的冲击和固定土壤具有重要意义。

勘察工作主要包括植被分布调查、植物种植方案设计、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等。

针对滑坡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滑坡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针对滑坡泥石流这种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针对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滑坡泥石流的概述滑坡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由于地质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一系列连续过程。

为了减少滑坡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治理方法以下是针对滑坡泥石流的常见防治措施:1.地质勘测与监测–进行地质勘测,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等,确立地质灾害风险区域。

–安装地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壤位移等重要指标,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

2.植被恢复与保护–加强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种选择等措施,增强土壤的抗冲击力和固结性,减少滑坡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加强对植被的保护,防止过度砍伐和乱采滥挖,避免破坏植被覆盖,维护土壤的稳定性。

3.人工挡土墙与护岸–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人工挡土墙,用于阻挡滑坡或泥石流的进入。

挡土墙的设计和材料选择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在河岸边或河流陡峭的地区,建设护岸来损害洪水和滑坡泥石流对河岸的冲击,以减轻破坏程度。

4.易发区域规划控制–在易发区域进行土地规划时,要严格限制人类活动,避免在滑坡泥石流易发区域进行居住、工业和农业开发。

–建立相应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对易发区域的监管,禁止或限制危险性较大的建设项目。

5.科学应对预警与应急措施–建立科学的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及时收集、分析并发布预警信息,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做好应急演练,提升公众和相关部门的灾害应对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这些防治措施并不是绝对有效的,还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判断和实施。

通过加强地质勘测、植被恢复与保护、人工挡土墙与护岸、易发区域规划控制以及科学应对预警与应急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及危害。

在预防措施上持续努力,不断提升对滑坡泥石流的防治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对于滑坡泥石流的防治,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6.水土保持措施–加强土地治理,采取措施保持和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预防和应对措施

泥石流预防和应对措施

泥石流预防和应对措施泥石流预防和应对措施1、引导居民居住在抗灾度较高的建筑物中;2、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拦砂坝等;3、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来预防泥石流;4、根据地质条件提前建设地下排水工程;5、保护生态环境,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6、宣传普及泥石流的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

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修建房屋时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道太近,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

2、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3、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等工程。

4、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6、保护生态环境,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假如发生泥石流往哪个方向逃跑1、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

2、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3、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

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儿童泥石流安全教育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连续不断的小地震。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程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程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水土保持与防治工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其造成的破坏性往往是无法忽视的。

为了防止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水土保持与防治工程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勘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泥石流是指由于陡坡地区强烈的降雨等因素,导致土壤松散、山体崩塌,形成含有大量碎石、泥沙的高速流体,冲击力极强,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地质灾害。

泥石流具有不可预测性和瞬间性的特点,使得防治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勘查中,水土保持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水土保持的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灾害发生的概率,保护土地资源,保持水土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

水土保持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对勘查地区的土地进行详细的观测和调查。

这包括土壤的类型、质地、结构、坡度等方面的分析,以了解土地的物理性质,为后续的防治工程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需要进行水文学的研究。

这包括降雨量、径流量等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了解降雨对土地的侵蚀和溢流的影响。

通过水文学的研究,可以评估土地的水源供应和水土保持的需求。

另外,还需要进行土地的利用状况调查。

了解勘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田、林地、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土地的水土保持需求,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此外,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水土保持还包括土地治理和防治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根据勘查数据和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并设计防治工程,包括梯田、隔离带、拦截坝、水库等。

这些工程旨在减少土地的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抗泥石流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还需要进行水土保持措施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已建设的水土保持工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了解工程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水土保持与防治工程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勘查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

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规程一、引言水电工程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产业,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泥石流成为水电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为了保障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泥石流进行勘查与防治设计。

本文将从勘查和防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水电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泥石流勘查1. 勘查范围与内容泥石流勘查应覆盖水电工程的整个流域范围,包括上游的山地和中下游的河道。

勘查内容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流域地质地貌、降雨条件、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2. 勘查方法与技术泥石流勘查可以采用现场调查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现场调查包括地质勘查、水文观测、植被调查等,通过采集样品和数据,分析泥石流的特征和规模。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遥感图像,对泥石流进行遥感解译和监测。

3. 勘查成果与报告泥石流勘查的成果应形成勘查报告,包括泥石流特征分析、风险评估、勘查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报告应详细描述泥石流的规模、频率、流速、破坏力等参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三、泥石流防治设计1. 防治原则与目标泥石流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即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降低泥石流的危害。

防治的目标是减少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降低流域的泥石流灾害风险,保护水电工程的安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2. 防治措施与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的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包括建设拦挡堤坝、加固河道、挖掘泥石流沉积区等,以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和侵蚀力。

非工程措施包括植被恢复、土地整治、早期预警等,以加强泥石流的监测和预防。

3. 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测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应考虑防治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评估包括对工程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进行测试和模拟,以确保工程能够承受泥石流的冲击。

监测则是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泥石流的运动和变化,及时预警和采取措施。

四、结论水电工程泥石流勘查与防治设计是保障水电工程安全的重要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A C D
E
± 400 m
320 m
F
N
G
H
泥 石 流 活 动 遥 感 监 测
遥感调查
Imagery showing the debris flow development in the initiation area of the Sanyangyu basin by comparison of imagery prior to and after the rainstorm event (a: Worldview image taken on May 16, 2010 prior to the event; b: Quickbird image taken on August 15, 2010 after the event).
The mobilized channel-bed material continually scoured and entrained additional debris and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the solid concentration of the flow transforming it into a debris flow.
The catastrophic event claimed 1434 lives with a
further 331 listed as
missing.
These catastrophic debris flows were triggered by an
intense local rainstorm and
Seven check dams had been constructed as stone masonry structures since 1997. Comparison of the imageries prior to and after the event showing that four previous debris flow control structures were destroyed in the Sanyangyu torrent.
韩家大坪
韩家大坪
Deposition (2000x104m3)
280m
280m高的陡坎
Main deposition(3000x104m3)
1300平台
1300平台
The total volume of the deposit is about 50 million m3 。 From an elevation of 2402 m, it rapidly fell 883 m onto the mounth of the gully and destroyed a village, Wenjiagou landslide induced by the Webchuan earthquake resulting in 48 deaths.
Shaofang gully
Original river channel Hongchun gully
Newly reconstructed Yingxiu town was flooded due to the debris flow dam. Flood water-depth was estimated at 2.53.0 m and flood duration lasted 7 days.
(1)泥石流沟流域调查
-- 查明流域形态特征和流域面积
-- 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
-- 流域内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性状及分布情况
-- 沟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
岩性、地震活动、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程度
(2)泥石流特征调查
-- 综合判别沟域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 确定泥石流的类型 -- 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 汇水条件 -- 地形条件调查 -- 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 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
This catastrophic flood event claimed the lives of 56 people. More than 5,500 residents at high risk were forced to evacuate.
The Yingxiu town was flooded Debris-flow dam
after the Zhouqu debris flows
occurrence).
Zhouqu city
At least five natural rockfill dams that were produced by the 1879 strong earthquake or rockfalls were identified during field investigations along the Sanyanyu torrent.
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
储量
(3)泥石流活动历史调查,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 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 (4)泥石流危害调查
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圈定泥石流可能
危害的地区,并对其危害程度及趋势进行分析。 (5)泥石流的监测预警、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 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
Natural rockfill dam
Natural rockfill dam
a
b
Imagery showing erosive features of the debris flow channel. The breaching of a significant natural rockfill dam resulted in intensive channel erosion and an instant increase in the flow discharge.
Geomorph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Sanyangyu and Luojiayu catchment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Quickbird image taken on August 15, 2010 ( immediately
The comparison show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hannels in the debris flow initiation area at an elevation over 2, 400 m asl. Initiation sites were marked by fresh scouring within or near an ephemeral channel.
GLENN, N.F., STREUTKER, D.R. ,CHADWICK, D.J., THACKRAY ,G.D. AND DORSCH, S.J. 2006. Analysis of LiDAR-derived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for characteri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landslide morphology and activity. Geomorphology 73 , 131–148
After five days, an artificial spillway was completed to successfully release the impounded water.
Alluvial fan prior to and after the debris-flow event
The initiation of debris flows started with significant upstream channel erosion
and transport of highly weathered sediment after the surface runoff was concentrated in these very steep cha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报告提纲
一、泥石流问题
二、泥石流调查 三、泥石流防治
四、水力类泥石流
泥石流灾害问题
The main damage due to the debris flows occurr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ir depositional fan.
Field reconnaissance indicated that the
debris flow also incorporated 10-15 % of all materials stored behind the check dams into the flow due to the dam failure.
遥感调查
立体航空照片 相似解译标志和数字图像解译,用单时 段或多时段数据 高精度卫星影像 用单观察仪器或立体仪器观测的图像, 用单时段或多时段数据 激光雷达( LiDAR ) 获取渲染立体图象,根据地球模型获取 单时段或多时段数据. 雷达图像 单时段数据
landslides
激光雷达的立体地形( LiDAR shaded relief )
文家沟滑坡
Catastrophic debris-flow event on August 13, 2010 in Qingping area
3.3.2
泥石流的调查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中国地调局2005年)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