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高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

合集下载

《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高教版】1

《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高教版】1

电子云的朦胧美 “云深不知处”
叶绿素 神秘美
活 力 美
DNA双螺旋
纳米原子的纤巧结构
精致美
2、威廉斯的歌舞又为我们传播了那 些科学美?
1.提出问题:为什么威廉斯要以科 学歌舞形式传播科学之美?
• 明确:因为她认为天文物理是最美的, 是她一生之最爱,同时她还要让世人能 够接受她的观点并能够和她一起来分享 她的快乐,所以她用人们所喜闻乐见的 歌舞形式来传播科学之美。
的宇宙。
黑洞
韦勒根据爱因斯坦 的理论证明黑洞是 一种引力极强的天 体,就连光也不能 逃脱。当恒星的史 瓦西半径小到一定 程度时,就连垂直 表面发射的光都无 法逃逸了。这时恒 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 它就像宇宙中的无 底洞,任何物质一 旦掉进去,“似乎”
就再不能逃出。
多重宇宙
平行宇宙(Multiverse、 Parallel universes), 或者叫多重宇宙论,指 的是一种在物理学里尚 未被证实的理论,根据 这种理论,在我们的宇 宙之外,很可能还存在 着其他的宇宙,而这些 宇宙是宇宙的可能状态 的一种反应,这些宇宙 可能其基本物理常数和 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 也可能不同。
(3~14)
科学美的源泉: 简单 深刻 普遍
(15~17)
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 反面解题:科学 深奥、艰难、 枯燥 科学家 白发怒张,皱纹满面 (欲扬先抑)
• 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 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强烈对比)
深奥
科学是——? 严格来自艰难 枯燥DNA物质化女孩
男孩们只知吻我拥抱我 我认为他们跟不上时代 如果他们不懂得谈论量子力学 我就从他们身旁走开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事实是,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2)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
(3)其实何止是天文学家?不具有幻想和好奇心的人
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
2. 下面这句话在句式和用词上有哪些特点?
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
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回旋曲折的DNA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
沈致远,生于1929年11月,

江苏溧阳人,物理学家。1956年
者 考入浙江大学,1959年提前毕业,
简 被选拔留校任教。1980年沈致远

由中国科学院派赴美国,担任访问
科学家。1983年起担任美国许多
大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研究科学
家及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务,,从事
微波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他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40
多篇学术论文。在微波技术、微波
应用及高温超导应用等领域中有多
项发明,现握有10项美国专利。
沈致远在从事科学研究之余。

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应
作 邀在《文汇报》副刊《笔会》上开
背 辟了《天趣园》专栏,专门发表他

的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题材涉及
数学、物理、生物、环保、天文、
2

一是采用排比反问的手法,具有不可辩驳的论述力量;

二是用朦胧美、神秘美、活力美、精致美分别形容电子云、
叶绿素、DNA双螺旋、纳米结构的美,精当而形象。
1.威廉斯说:“十几岁的女孩们为了吸引男孩,不顾
课 一切放弃学业,这很危险,尤其在这高科技时代。”还专
堂 为女学生编了一支题为《物质化女孩》的歌。谈谈你读了

2.1第五课《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

2.1第五课《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
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作者认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三)第三部分 证明观点
1.第3自然段列举了哪些科学美的形态?
首先、威廉斯列举了宇宙的诞生、黑洞、多重宇宙空间、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四种天文物理学世界中的美。
碳是女孩之最爱
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
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 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
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
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所以,“钻石是女孩之最爱”只会让女孩走向平庸,“碳是女孩之最爱”,则会让女孩步向崇高。展现了科学的内涵美。
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但顿悟、突破、发现、发明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4、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2.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进行论证,说服力强。
3.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极具感染力。
4.语言风格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语文(基础模块)
授课题目
《科学是美丽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授课周别
第4周
授课课时
2课时
授课方法及手段
方法:1、朗读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4、启发法
手段: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感受科学的美丽;
3、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 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 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
使说明更客观、准确。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词的运用上,
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 “重达四五 十克”等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 信息。
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
28
写作特点
1.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结构严密,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2.引用诗文,生动形象,富于文采; 3.事实确凿,数字具体,科学性强。
以飞马运荔枝供宫中享用的情形)
六 南州六月荔枝丹
24
深入研读
从作用来看,这些引用大致可分几类? ①引用诗文,增强文学性。如“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
②引用古籍、史料,增强科学性,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引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的数字。
引用众多的资料,不仅为了充实内容、增添文采,也是为了纠正历来有关荔枝的记载中不实的或 误传的成分,是出于科学性的考虑,是说明的需要,而不是无端炫耀知识的广博。同时,作者这么写 正是体现了本文科学小品的体裁特点。


红云几万重(果实成熟时荔枝林的颜色和形态)
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不耐贮藏) 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古代历史上移栽荔枝的情形)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时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说明荔枝的大小重量)
展示了科学领域存在的多种形式的美,力求让人们摆脱“科学是深奥、严格、艰难、枯燥,科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范本)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范本)

用或误用。
02
人文关怀
科技的发展不能忽视人的因素,应关注人的需求、情感和价值。在科技
应用中,应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推动科技与社
会公平正义的和谐发展。
03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技应用中,应发掘和传承优秀传
统文化,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提升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内容及结构
教材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科学 史、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结构
本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编排,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 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帮 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勇于创新
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创新 思维和方法,不断推动科 学的进步和发展。
宽容失败
科学研究鼓励尝试和失败 ,认为失败是成功的垫脚 石,激励科学家不断前行 。
合作精神:团队协作、开放包容
团队协作
科学研究强调团队合作,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协作,共同解决复 杂问题。
开放包容
科学界倡导开放包容的精神,鼓励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促进科学的繁荣和进步。
科学家以追求真理为最高 目标,不断探索自然规律 ,揭示事物本质。
尊重事实
科学研究以客观事实为基 础,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 数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 见。
严谨求证
科学家在研究中遵循严谨 的方法和逻辑,确保结论 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高教版】3

《科学是美丽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高教版】3

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 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 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 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 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 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 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 学又迈近了一步。
例二:
• 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科学之美。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数学之美—— • 人体的曲线美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数学之美——
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 觉美
数学之美——
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
数学之美——
• 毕加索的怪异人像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数学之美——
奇幻迷离的 “分形”图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1987年5月,李政 道教授亲自设计了这个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国 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图 案。图中“格”字由李 政道书写,表示“格点” 或“测量”,含格物致 知之意,其背景是用于 研究格点规范理论的哥 伦比亚并行机的线路图。
高等教育出 版 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是老师在上课时补充讲解的,如果不听讲很可能就会错过这些重点。

所以,上课的时间一定要专注于课堂,决不能打开别的习题集去学习,这样才是高效率的学习,才是提高成绩最快的方法。因此,困难也要先听课,那对你将来的自学一定会很有帮助,哪怕你只是记住了一些经常出现的术语,上课的内容好像马上就忘光
了,但等到你日后自己学习的时候,也能让你回想起很多内容。
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科学美的形态?
• 作者列举了朦胧美、神秘美、活力美、精致 美四种形态。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人教版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设计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教学方法与手 段
教学过程
添加章节标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美的内涵,掌握科学美的表现形 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 的科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美的重要 性。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科学成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 学生思考科学美的内涵。
讲授新课:详细介绍科学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学美的理 解和感受。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科学 美。
教学内容
科学美的内涵:介绍科学美的定义、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通过具体案例,展示科学在自然、 社会、艺术等方面的美。
科学美的价值:阐述科学美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科学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科学美。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5.科学是美丽的

5.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掌握文中出现的成语的意思,会背;2.过程和方法: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二.质疑科学美1.教师列举例子: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3.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

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

美国太空总署于 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感受科学美1.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教师展示相应图片加以印证。

《科学是美丽的》(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科学是美丽的》(高三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三、理清结构: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论证观点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四、研读课文:讨论明确: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第3自然段有三层意思。

首先说明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以歌舞和诗歌的形式传播科学美的原因。

接着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

再模仿威廉斯的反问句式“还有什么比……更美丽”,列举科学美的种种表现形态:电子云的朦胧美,叶绿素的神秘美,dna的活力美,纳米世界的精致美……这个排比句由四个反问句组成,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科学美的丰富多彩。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5 科学是美丽的(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05 科学是美丽的(同步练习)含答案

05 科学是美丽的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训练1. 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浸.沉(jìn)撰.文(zuàn)缥缈.(miǎo)锲.而不舍(qì)B. 长啸.(xiào)陨.石(yùn)纤.巧(qiān)翩.翩起舞(piān)C. 炫.耀(xuán)瑰.丽(ɡuī)肖.像(xiào)载.歌载舞(zǎi)D. 不谙.(ān)内禀.(bǐnɡ)谚.语(yàn)雍.容华贵(yōnɡ)2. 下列各组词语字形书写全对的一组是()。

A. 枯噪朦胧频繁富丽堂皇B. 深奥切题细腻雍荣华贵C. 凌驾撰文绚丽叹为观止D. 漂缈杜撰炫耀美不胜收3. 下列选项中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炫耀..自己雍容华贵的外表美。

(2)钻石是女孩之最爱.。

(3)爱之力凌驾..一切。

(4)女孩爱钻石,无非..是爱钻石首饰之光华夺目价值连城。

A. 显示爱恋驾临没有B. 夸耀喜爱高出不过C. 耀眼爱护凌空肯定D. 炫目爱惜驾驭不是4. 请你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致美?B. 威廉斯对流行歌曲《黑鸟之歌》作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C. 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D. 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5.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科学之美像虹霓,绚丽而;科学之美像晨雾,而朦胧。

让我们走近科学,科学的神秘面纱,科学的客观规律。

A. 缥缈神秘拉开欣赏B. 神秘虚幻拉开钻研C. 迷人虚无撕开探究D. 神秘缥缈揭开探究6. 下列选项对“科学美的源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物理学之美B. 天文学之美C. 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D. 数学之美7. 下列选项中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总体结构基本遵循“提出论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的思路。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精编解析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精编解析

1、学习作者从论证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1学习作者从论证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掌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5.《科学是美丽的》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5.《科学是美丽的》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五科学是美丽的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其中有些人不谙.( )英语,不能领会她表演中的幽默。

(2)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 )成的纤.( )巧结构更具精致美?(3)科学家在追求真惠顾的过程中,qiè( )而不舍,孜孜..( )以求。

解析:(1)ān(2)qì xiān (3)锲 zī zī2.在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B ) 。

A.栽歌栽舞翩翩起舞人情事故吧为观止B.一帆风顺扑朔迷离厉精图治词不达意C.一愁莫展不明一文匠心独运奇幻迷离D.自惭形秽炯然不同气冲宵汉相濡以沫解析:A.栽歌栽舞——载歌载舞(zài gē zài wǔ,边唱歌,边跳舞。

形容尽情欢乐。

)翩翩起舞(piān piān qǐ wǔ,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

)人情事故——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

)吧为观止——叹为观止(àn wéi guān zhǐ,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B.一帆风顺(yī fān fēng shùn,意思是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扑朔迷离(pū shuò mí lí,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厉精图治——励精图治(lì jīng tú zhì,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词不达意(词:言词;意:意思。

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C.一愁莫展——一筹莫展(yī chóu mò zhǎn,筹:筹划、计谋;展:施展。

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不明一文——不名一文(bù míng yī wén,名:占有。

五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五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五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科学是美丽的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美的关系,理解科学中的美,懂得如何欣赏科学美。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1. 科学与美的关系。

2. 科学中的美。

3. 欣赏科学美。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案例分析和讨论结合。

3. 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结合。

五、教学过程1. 开场小调:以科学与美的关系为话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2. 导入:翻阅相关的科学图片,欣赏并感受科学中的美,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了解科学美的具体表现。

3. 学习科学与美的关系:讲解科学与美的关系,举例说明。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实物,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思考,讨论它的美在哪里。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表现出它讨论的实物的美。

6.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读科学著作,欣赏科学美,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7.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科学文章,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了解科学的美,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资源1. 图书:《科学美学概论》2. 视频:《科学美的展现》3. 符合小组讨论的实物:全息影像仪、太阳能风车、激光打印机等。

七、板书设计科学与美科学中的美欣赏科学美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科学与美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科学中的美是一种特殊的美,计划采用分组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课程活动设计旨在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在展示时表现出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总的来说,本堂课进程紧凑,气氛活跃,达到了预期效果。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5.《科学是美丽的》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5.《科学是美丽的》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第10、11自然段引用威廉斯的《物质化女孩》,意在唤起新一代的科学热情,引导少男少女去探索科学的奥秘。这首诗虽短,却是科学普及、科学教育的榜样,它已超出传播科学知识的范围,而涉及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出了新世纪公民科学素质的起码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科学素养已与爱情具有同样的重要价值。
第12、13自然段从威廉斯的表演所引起的不同反响,论述人们认识科学美还需要走出误区。威康斯的科学歌舞表演之所以遭到拒绝和不被欣赏,说明有些人对科学美还存在着偏见,传播科学更仍需要克服重重阻力。高能物理国际会议的科学家尚且不能认同威廉斯的表演,何况一般人呢?但是,许多人还是对科学美持肯定态度的,天文学家集会上的表演,“与会者和着威廉斯的歌声”一起尽情欢唱,并且跃上坐椅翩翩起舞”。“反传统,求新求异”是有创意的科学家的基本素养,也是科学美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科学美要克服传统的偏见,还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16自然段论述科学研究之乐趣。科学研究是艰辛的劳动,要付出汗水和心血。但顿悟、突破、发现却是最高的享受,所以科学家锲而不舍,孜孜以求,虽辛苦却乐在其中。对于科学家来说不仅是获得成果后所感受到的美,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也都是美的。这又与第2自然段前后照应。
第17自然段以标题作结:科学是美丽的!用感叹号加强肯定的力度,然后又用“你同意吗?”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出作者的自信,又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第二部分(第3-第13自然段)以威廉斯传播科学美的行动展示科学美的魅力。
第3自然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句)说明威廉斯传播科学美的原因。第二层(2、3句)引用威廉斯的话,称赞宇宙诞生、宇宙流之美。第三层(4-7句)作者模仿威廉斯的反问句式,列举科学美的种种形态,向读者展示了科学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美。一个省略号,说明体现科学美的例子举不胜举。第四层(第8句),总括句,得出结论:科学之美,美不胜收。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5.《科学是美丽的》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高教版基础模块(下)中职语文同步练习:5.《科学是美丽的》自我检测及答案解析

五科学是美丽的一、基础知识应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沉浸.()撰.()文纤.()巧长啸.()陨.()石翩翩..起舞()炫.()耀切.()题肖.()像不谙.()和.()着载.歌载舞()答案:jìn zhuàn xiān xiào yǔn piān xuàn qiè xiào ān hè zài(和着:应和着)2.指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B.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C.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D.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答案:B解析:B项为“设问”(自问自答),其他三项为“反问”(答在问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科学是美丽的,但在威廉斯的眼里,科学是美丽的,因为她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2)在北京世界魔术大会上,中国魔术演员精湛的演技和高超的,博得了场上观众的热烈掌声。

(3)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各级党团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更。

A.越发工夫义不容辞B.更加功夫责无旁贷C.更加功夫义不容辞D.越发工夫责无旁贷答案:B解析:“越发”(副)更加。

“更加”表示数量或程度等进一步增加或加深。

“工夫”指闲暇时间。

“功夫”(名)本领;造诣。

句中指技艺高超,应该用“功夫”排除A、D项。

“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对“各级党团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应该用“责无旁贷”。

排除C 项。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他们疼爱孩子,孩子也孝敬他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美满幸福。

B.汽车在崎岖的山路上小心翼翼地前行,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美不..胜收..。

C.为了骗取扶贫资金,某村干部居然使出了各种办法,其行为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 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了解作者:见注1.三、理清结构: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论证观点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四、研读课文: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2.讨论明确: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

”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

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

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

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2.第二部分:作者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论证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哭泣的女孩》·
• 《窗边的德蕾莎》
科学 与 真理
• 科学的使命是追求真理,揭示万物的真相及其运动变 化的规律。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 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唯其简单才深刻 普遍。
• 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 实用性、普遍性、深刻性和永恒性,都与我们的生 活息息相关,简单而又深刻普遍。
哈勃天文 望远镜拍 摄的海豚 座 NGC 6956 星 系照片。 这是一个 距离地球 约2.14 亿光年的 螺旋星系
“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 具有 朦 胧 美。
生命之源叶绿素 中的“绿色秘密”
神秘美
“生命之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
活力美
“纳米”
精致美
得出结论:
科学之美,美不胜收
作者在下文又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 观点的?
们认识科学美还需要走出误区。
12段,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遭到拒绝和不被 欣赏,说明有些人对科学美还存在偏见,传播 科学美需要克服重重阻力。
13段,也有许多人对科学美持肯定态度,“反传 统,求新求异”是有创意的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也是科学美的魅力所在。
数学之美
笛卡尔心形线
雅各布线:纵使改变,依然故我
写作背景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是一 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和革命作用的力量。进入21世纪后,它更是人们普遍 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但是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 科学家是老迈的、严肃的、古板的。为了消除人们的偏见和误解,也为了激 发人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增强科学意识,让更多的人感受科学之美,科 学家们运用绘画、诗歌、乐曲、舞蹈和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示科学之美。 科普作家沈致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1998年他应邀在《文汇报》 副刊《笔会》上开辟专栏,发表了《说数》《论形》《对称趣谈》《别做电 脑的奴隶》等一系列科学散文及科学随笔,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高中语文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课件(2)

高中语文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课件(2)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奇幻迷离 千变万化
分形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数学之美——
奇幻迷离的 “分形”图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 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 美之源泉。
• 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 鲜明对照。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kuì tí xún
fēi rǔ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美丽姑娘真可爱, 她约我到城头来。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故意躲藏逗人找, 惹我挠头又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美丽姑娘真好看, 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彤管红红闪亮光, 让人越看越喜欢。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举例:* 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
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 * 数学之美 引用: 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 《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
化女孩》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配套多媒体助教光盘
例一:
• 以威廉斯用多种艺术形式 表现科学美为例,来论证 科学之美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萧。 炜:鲜亮的光彩。 说怿: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 喜爱的意思。 女:通“汝”,你。这里指代“彤管”。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科学是美丽的》课件
沈致远
字词积累
旷(kuànɡ)世奇美 撰(zhuàn)文著书 瞩(zhǔ)目 奇瑰(ɡuī) 砌 (qì ) 纤(xiān)巧 陨(yǔn)石 炫耀 (xuàn yào ) 长啸(xiào)飞驰 凌(línɡ)驾 谙(ān) 雍(yōnɡ)容华贵 翩(piān)翩起舞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以求
整体感知
研读3-13段思考:作者为了阐明“科学是美丽的”,列举了哪些理由?陈述 了哪些事实?
1
列举的理由: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
陈述的事实:画家用中国面表现科学美,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表现
2
科学美,现代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电子云、叶绿素、DNA、
○ 第2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强烈对比。
整体感知
科学之美,美不胜收,研读第3段,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括号内。 神秘美 朦胧美 精致美 活力美
1. 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 朦胧美 )? 2. 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 “绿色秘密”更具 ( 神秘美 )? 3. 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DNA 回旋曲折的双螺旋更具(活力美 )? 4. 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 精致美 )?
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重点把握
论证方法:
○ 举例论证: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 美;数学之美
○ 引用论证: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 洞之歌》《物质化女孩》
朗读鉴赏
《碳是女孩之最爱》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 碳”本来是一种很常见的非金属元素。但在威廉斯 《碳是女孩之最爱》一诗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碳被照予了极高的地位,成 了女孩的至爱,富于人性化了。引用这首诗,让读者看到 了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于诗情画意之 中展示了科学美,让读者自然而然地领略到了科学美的魅 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部分理由: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数学
事实: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
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
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
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课堂重点)
5.重点语句的理解
A.第一自然段的手法和作用--------先抑后扬引起读者兴趣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教学内容
第5课
(单元)
主题
科学是美丽的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从论证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 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 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过程
与方法
1学习作者从论证中心出发 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 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 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 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 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 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 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 激发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B.第二段开头问句------设问句作用上强调,模拟读者语气,为下面正面立论做铺垫
C.第三段中运用的句式------排比反问句式
D.结尾的叹号和问号作用------感叹号加强反问力度;问号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作者的自信,有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三、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
2.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例证)、祥略得当
教材分析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完整深入地领会它们的含义;
难点
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提高表述的完整性与规范化;
教前准备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课文分析
1.通读全文,字词疏通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
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3.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4.重点部分探讨:为说明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3.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嘉议
4.语言风格:既准确、严密,有活泼、生动




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