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完美版)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说课(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48f7a880eb6294dd886cd3.png)
第五章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说课主要内容:目标构建目标突破目标评价依据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要求分析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依据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的重点内容。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与必修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稳定性的学习,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据三: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对于能量的概念、食物链和食物网十分熟悉。
学习目标(构建):(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构建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建立系统观、物质和能量观。
(2)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通过定量分析赛达伯格湖食物链(网)中各营养级能量的变化,构建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培养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社会责任通过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能量流动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及数学模型构建。
难点:能量流动的数学模型构建。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直观展示法、创设问题情境法、分组讨论法等。
通过以下几个环节逐一进行环节一、与生活练习,构建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PPT展示超市猪肉价格,近段时间以来由于猪肉价格猛涨,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部分人开始只吃素。
素食主义者认为:吃素能够缓解世界上存在的食物短缺问题。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它蕴含着怎样的生物学原理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学习。
环节二、突破重难点PPT展示赛达伯格湖生态图片,学生观察并构建一条食物链。
1、设置问题,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1)太阳能是如何进入藻类体内的?(2)鱼的摄入入量和同化量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活动一:学生和食物链中的生物进行角色互换,分组讨论各自的能量来源和去向。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0d7224c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7.png)
高中生物优质说课稿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不断地流动,而营养物质则通过循环作用不断地被回收。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面,对高中生物的优质说课稿进行探讨。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转移原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
能量金字塔由底层的生产者,向上层的消费者逐步传递,每传递一层,能量都会减少。
在能量金字塔中,底层通常是植物,然后是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
在这个过程中,越往上,每个阶层所得到的能量和数量也都会逐渐减少。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1. 食物链食物链是描述食物关系的模型,它将一个生态系统内的生物按照食物关系从底层到上层进行排列。
在食物链中,底层是植物,然后是食草动物,再到食肉动物等。
以草原为例,植物(如草)为第一级,在一些昆虫、鸟类为第二级,食肉动物(如狐狸、豹子)则为第三级。
2. 食物网食物网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食物网始于光合细菌和细胞分裂细菌,细菌是最初生产者,再到植物,最后到达食肉动物。
食物网中,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每个食物网中的物种都有多个食物来源,也就是说一个物种既可能是前一级的消费者,也可能是后一级的营养供应者。
生态学家们认为,食物网是更接近真实情况的表达方式,因为它不仅考虑了单一物种之间的直接关系,还考虑了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在生态系统中,体内的有机物质都是由外界吸收获得的。
因此,这些营养物质也需要通过循环方式返回外部环境,以保持生态平衡。
其中两种重要的循环过程分别是氮循环和碳循环。
1. 氮循环氮是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同时在大气中的含量也很高。
氮循环包括吸收氮和步骤,其中吸收氮又包括固氮和硝化作用。
固氮:在一些细菌和植物的根结中,可以固定大气中的氮气为氨,进而合成生物可利用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物。
能量流动说课稿
![能量流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01b419251e79b896802267d.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姓名王宁宁单位大庆一中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重内容。
本节课是在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后学习,是在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后,进一步了解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相当于是前一节内容的深入和延伸。
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相关知识为基础,同时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同一章内后几节中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点的学习,所以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介绍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三部分内容。
首先是给出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即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然后以图解的形式展示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图5-6、图5-7),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5-8),得出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简要说明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为了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得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概述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通过分析能量的来源和去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迁移能力;应用“能量的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体验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的方法;探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形成合理利用资源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小节内容的重难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也是本节的难点之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https://img.taocdn.com/s3/m/cffb952d4028915f814dc2b5.png)
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人教版高中生物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模块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习题设计等七个方面来简要谈一下我对这节内容的构思和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课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四部分内容,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首先由能量流动的概念引入分析能量流动的方法:由个体?群体?系统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分析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发现科学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揭示能量流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桑基鱼塘、草原放牧两个实例分析,使学生切身体验生态学规律与现实生活及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自觉树立生态学观点,遵循生态学规律,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努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生物的新陈代谢、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等知识为基础,同时又是学生巩固生态系统结构,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它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课程标准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三)考纲要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四)教学目标为落实课程标准内容,结合本节教材内容设计及高中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心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2.在运用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并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能力目标:1.能从整体水平对生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系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公开课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e95e16e81c758f5f61f67c0.png)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与其他各部分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分析、推算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学会应用“传递效率”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2.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准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二、说教法1.启发探究法:本节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材一看就明白,真正理解和应用却困难。
所以根据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能力的实际情况,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考讨论,从而师生共同探索,共同研究,充分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2.直观教学法:采用直观的图片、图解,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1.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2.在本节课中,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cb0a9a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2.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中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深化和拓展。
通过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介绍了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然后引入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这种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对生态系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这两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高二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2)掌握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的过程。
(3)理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构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规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等奖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1cab1e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d.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等奖说课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等奖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纵观04—07三年来的全国高考题,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流动渠道和研究目的(2)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3)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图解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三、说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3、重难点的突破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于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突出重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226fce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4.png)
〖提示〗:应该先吃鸡,再吃玉米(即选择1)。若选择2,则增加了食物链的长度,能量逐级递减,最后人获得的能量较少。
〖问题〗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再次的思考。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讲述〗(1)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太阳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这是生态系统繁荣的基础。注意: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减去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才是能够为下一营养级消费的能量。所以,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植物的多少决定了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气候温暖、降雨充沛的地方,植物格外繁茂,各种生物就会非常繁荣,热带雨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在气候寒冷、降雨很少的地方,植物很难生长,各种生物的数量都很少,显得荒凉而冷寂;(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一营养级都有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3)生物的遗体残骸是分解者能量的来源。
4.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讲述〗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才能维持生存;在生物获得的能量中只有一部分贮存于生物体内;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而能量相同的食物,动物性食品比例越高,意味着消耗的总能量越多。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情感
目标
认同物质与能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确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图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个人札记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板书〗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板书〗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d2ea8e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4.png)
第二级 初级消费者
(传递效率为10%—20%)
第一级
生产者
??先如吃果鸡存在玉米→鸡→人,这一条食物链, ?那先么吃人玉若米增加1公斤体重,最少要消耗多少公 ?斤用玉玉米米?喂至鸡多,消再耗吃多鸡少下公的斤蛋玉米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3.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第三级 次Leabharlann 消费者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2009-2010学年
1.单向流动 (不循环)
各营养级的次序不可逆转,捕食关系是长久 自然选择的成果
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不能重复运用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太阳能
12.5
分解者 14.6
2.1
2009-2010学年 微量
生产者 464.6
植食性动物
62.8
12.6
肉食性动物
光能
生物体内的化学能
热能
➢摄入量 - 粪便所含的能量 = 同化量
➢同化量
=
呼吸量
+
遗体中所 含的能量
+
下一级 摄入量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
呼吸
呼吸
呼吸
呼吸
太阳能 生产者
(植物)
初级消费者 (植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 三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
分 解者
呼吸
思考: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62.8
12.6
7.5
293
18.8
5.0
未固定
96.3
呼吸
29.3
未利用
122.6
327.3
请用表格的形式,将图中的数据进行整顿。如能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1b6b07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e.png)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高中生物必修 3《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能量流动。
教材首先通过讲述“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引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接着,教材详细阐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包括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最后,教材探讨了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如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等。
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是对生态系统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也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
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然而,能量流动的过程较为抽象,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对于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实践意义,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3)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2)通过探讨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7dcb09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1.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精选3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1 本节内容的地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章其次节的内容。
本节支配两个课时,这节课完成第一课时,内容是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两部分。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同学已经学习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也为以后要学习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内容作铺垫,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对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有着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应试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也是生态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以定量讨论的学问模块。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教学难点: 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同学的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1.3教学目标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目标,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学问目标】:ⅰ、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概念。
ⅱ、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重点)。
【力量目标】:ⅰ、指导同学构建能量流淌的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ⅱ、通过引导同学定量地分析某个详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和特点,培育同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力量。
ⅲ、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加以分析,培育学问迁移运用力量和计算力量。
【情感目标】:ⅰ、通过小组分工与自主性学习,培育发觉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沟通的力量。
ⅱ、站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同学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进展原则,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做预备。
二、教法分析2.1教学方法:依据这节课的特点,本节课采纳了以建构主义教学法为主,以问题导学法、分组争论法为辅的策略。
针对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可以提出很多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所以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导学法的好材料。
针对本校高二同学有较多小组合作阅历等状况,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分组争论法。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163bc1a1c7aa00b52acb7d.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谭丽莹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一)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三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的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本节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而且,“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应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能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课堂课外的习题训练,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物质运动和物质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和能量传递率的理解,体验能量、物质乃至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以及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的计算。
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基本建立;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之前学习的光合作用,能量的物质代谢等内容,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教法、学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将能量流动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cdd553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1.png)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5.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尊敬的评委和老师们,我今天的说课主题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研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后面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研究能量流动,培养自主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只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本节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演示、读书指导法、组织学生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研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合作探究等指导学生的研究。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播放“XXX漂流到孤岛的图片”,引发学生讨论:XXX应该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
进而引入今天的新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然后我用多媒体出示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其中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
从输入、去路与散失三个角度分析,明确摄入量、输入量、同化量、净同化量之间的关系,同时理解能量流动的源头、食物链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968225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0c.png)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活动一】根据教材P93-94,完成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过程:(1)最终能量来源:。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将光能转化为。
(3)传递过程:(4)转化和散失过程(以第一营养级为例):①在生产者的 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②用于生产的 等生命活动。
③构成植物体的的 中的能量(a .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等被 分解释放出来;b .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 营养级。
)【活动二】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2、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 营养级向 营养级,不可 ,也不能 。
(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的,传递效率大约为 ;能量金字塔:将单位预算时间内各个 所得到的 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 个营养级。
【活动三】 依据教材P96-97,完成下列问题: 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 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 的关系,使能量 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要点1〗 用示意图表达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参考教材P94),并回答: (1)能量流动的起点、渠道;(2)流量形式的变化过程、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3)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主要形式;(4)能量在每一营养级的来源、去路。
〖典例1〗 1 根据能量流动示意图,回答问题:(1)请指出该能量流动图中几处科学性错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526751f46527d3240ce0e6.png)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一、课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高二生物)二、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着重是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
该知识点是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继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
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是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制约与发展。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质循环打好动力基础。
本堂课内容不多,难度不大,安排一课时完成任务,基本上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纲要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弄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通过课堂课外的习题训练,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分析和能量传递率的理解,体验能量、物质乃至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采用阅读、引导分析、点拨归纳法七、教学手段:为了更好地展示生物学的魅力,可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用大屏幕展示“能量逐级流动规律图解”、“赛达伯格湖能量分析图解”,并辅之于动画解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更透彻。
同时关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教学过程:1、引课: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复习生态系统结构的有关概念,然后指出,制约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群落成员间的营养关系,但是人们也可以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看出能量转变规律对生态系统的制约,从而引入新课。
2、在讲述能量流动的过程时,采用多媒体展示,先讲清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含义。
然后将能量流动的过程分解为输入、传递、散失三个问题来讨论,从中概括出以下结论:1能量的源头是阳光;2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3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的主渠道;4能量沿着营养级逐级传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说课稿
鹿泉一中刘永莎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下面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部分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
在教学中,本节知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知识和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知识联系密切,又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学科内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需要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和识图解图能力。
该部分知识为高考热点内容之一,历年高考都会考查。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往往涉及到图形、图表的分析。
命题方式灵活多样,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计算及综合运用本章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及热点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焦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能量流动图例的分析,能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平衡观点,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通过对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理解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能量金字塔。
3、能运用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帮助人们科学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和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图解的理解和计算
3、重难点的突破
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借助其形象、直观、动态等多种功能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来突出重点。
再通过经典例题跟进、教师详解、学生分析来强化知识,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
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对本节中能量流动图解优化处理,然后对近几年相关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主要分为“基础知识复习”、“巩固练习”、“走近高考”三个版块。
1、基础知识复习
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对课本中内容不够熟悉。
课本中的内容是一切解题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的复习首先是回归课本。
分为三个环节:通读课本、设置问题背诵单(背诵单见word)背诵课本、背诵检查,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复习,夯实课本基础。
本节内容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重点和难点,课本主要通过能量流动过程图来进行阐述,全国卷对能量流动内容的考查,也常以图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归教材,对能量流动途径进行优化处理,解决该部分的知识难点。
本环节的突破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设置问题串,加深理解
图1中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均有一个来源,三个去向,故此图又称一来三去图,图1是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直接反应,也可以反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结合本节标题,可以针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概念进行归类性设问,
①表示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箭头分别是哪些?
②该生态系统能量输入的总量形式过程分别是什么?
③该生态系统能量传递的途径形式分别是什么?
④是该生态系统能量以哪些形式进行转化?
⑤该生态系统能量散失的过程形式分别是什么?
(2)文图转换、过程细化、可视化
图1是整个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情况,那么具体到生产者,其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又如何呢?在图1的基础上请学生做两件事,首先用二分法把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94页第二段文字转化成图2,此图中生产者同化量有一个来源,两个去向,故此图又称,一来二去图,然后请学生把图1中的箭头标号1到6,在图2中作对应标记,使学生明白残肢随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的那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那部分能量都属于能量储存,它们是能量储存之后的进一步细分。
(3)适当补图,前后连贯
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情况与生产者有所区别,所以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94页安排了图5-6,
此图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乱。
鉴于此种情况,在教材图5-6的基础上可以做些补充(如
图3),添加次级消费者的粪便同化,为了让学生理清能量的各种去向,可以请学生把图
1中的箭头标号1到6在图3做对应标记,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概念的关系: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
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4)图表对比,定量体现异同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95页中的图5-8是定量分析图,除最高营养级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有一个来源和四个去向,故该图可称为一来四去图(如图4),多出来的一个去向是“未利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量未被利用,若无时间限制,其最终仍会被利用,此部分能量也是能量储存的进一步细分,所以最终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或分解者。
学习中,往往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人工生态系统,如鱼塘、农场等,为了尽快恢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往往需要人工添加部分的能量物质,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多了一条途径,故该图称为二来四去图(如图5),
学生在分析这些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时,对某营养级的同化量以及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感到困惑,关键在于是否应该把人工添加的能量输入计算在内,上一营养级生物能够流向下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除来自其上营养级生物,还包括人工添加物质中的同化能量。
因此,对于这样的人工生态系统而言,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生物同化上一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不包括人工输入下营养级的能量)÷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来自于上营养级和人工输入的能量)。
能量流动具有复杂性,由于描述角度的不同,绘制的能量流动图会多种多样,通过以上几幅图的优化处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从而在紧扣教材的同时,抓住能量流动的本质,并灵活解决不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破解能量流动难点。
2、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们用的是步步高,教师先做题选题,选取一些和本节知识密切相关且难度适中的习题,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这些习题的跟进练习,使学生们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澄清了一些模糊概念,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3、走近高考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高考的高频考点,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通过练习近几年相关高考题,对知识加以巩固。
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关键词和关键点,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练习,争取使学生做到“不惧题”,“会做题”。
所总结的高考题列举如下:
2016.全国III,5
2016.全国I,5
2014.新课标II,31
六、板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板书列举了本节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使学生简单明了的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记忆。
板书设计如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
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的过程
二、过程: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散失:呼吸作用消耗
流入分解者
注: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
1、单向流动
2、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目的:
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复习的知识比较易混淆,图形较多。
在几位老师的建议下留给学生看书,做题的时间还是比较充分的。
此外在复习的方式上也加以了改进,主要以学生为主,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较好。
但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还略显冗长,不够精炼;在讲解习题时,有时讲解的方法还不够实用,解题技巧的讲解仍需加强,此外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还应加强应变能力。
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