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通用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1教学目标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板书一、地球的运动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
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运动的具体原因和影响,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际案例让他们看到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地球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现象。
2.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运动的原因。
3.分析: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4.实践: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地球运动的过程。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6.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地球运动的主要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来进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材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地球的运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球的运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解释。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地球的运动》在地理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汇点,也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宇宙的基础。
本课主要围绕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展开,涉及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
(1)作用与地位地球的运动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揭示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等现象具有关键性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建立起地球运动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本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等。
2. 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概念、轨道、周期、速度等。
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4.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人类生活、生产、气候等方面的影响。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认识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1)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2)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兴趣,同时凸显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差异。
1. 启发法:我将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通过提问“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来引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地球运动的规律。
《地球的运动说课》课件
地球运动的产生和影响
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自转:地球 围绕地轴自转, 周期为24小时
昼夜交替:地球自 转导致昼夜交替现 象,白天和黑夜交 替出现
影响:昼夜交替 影响生物钟、农 业生产、交通等
季节变化:地球自 转还导致季节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更 替
地球运动产生的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变化
地球运动的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
测量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卫星定位、大地测量等
测量精度:目前可以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误差来源: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数据处理误差等
误差分析:通过对误差来源的分析,可以了解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提高测量精 度。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地球公转的规律和特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速度:平均速度约为30公里/秒 轨迹:椭圆形,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影响: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太阳高度角变化等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 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离太 阳最近的点)最快,在远日点 (离太阳最远的点)最慢
添加副标题
地球的运动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球的运动概述
03 地球自转的规律和 特点
04 地球公转的规律和 特点
05 地球运动的产生和 影响
06 地球运动的观测和 测量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球的运动概述
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其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自转周期:约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速度:赤道最快,两极最慢 自转的影响:产生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地球的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在学习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网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章内容。
而本章内容对地球的自转做具体分析,既是对前面的内容的加深和升华,也为下一节地球公转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页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自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地球自转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2.教学目标为贯彻落实地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三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旋转轴。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在现实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1)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2)理解时差现象,并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二、说教法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本节教材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
2.讲授法:在讲授基本知识时运用,简单直接,学生也人容易接受。
3.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4.演示法:更加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自转,清晰明了。
三、说学法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分注重教学的启发,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兴奋点。
探究活动,及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实践性和应用性。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课堂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学生做到会观察、会分析、回归纳、会运用、会总结。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这些知识不仅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空间观念,提高地理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气候、地理环境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运动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以及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地球运动的示意图和相关资料,培养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树立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
(2)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共7课时)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的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能用科学语言描述地球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运动规律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课堂。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阐述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3.课堂探究: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考能力。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本节课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之后,是说“地”的开始,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球运动与地理环境及许多地理现象的形成息息相关。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强,科学性强,学生掌握的难度大。
学生观察,
学生:24小时
一个学生为太阳,另一
个学生为恒星,另一个
学生为地球,地球先以
恒星为参照物,以鼻子
所在部位为P点,地球
自转360⁰完全回到P
万千米,举例:我们在田径场跑步时,(1)纬线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长度依次递减。
(2)赤道上速度1670km/h。
【学生讨论】
要跑快一些。
结论:①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②60度纬线的线速度是
赤道一半;③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0。
(1)毛主席曾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同学们来想一下,这个地方最有可能在哪个地方?
(2)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
(3)与A地相比,D地地球自转的速度( )
A.角速度相等,线速度小
B.角速度小,线速度相等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小
D.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大。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鲁教版地理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在教材中,地球的自转被描述为地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而地球的公转则被描述为地球绕着太阳旋转。
这两种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六年级的学生中,大多数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地球的基础知识,比如地球是一个圆球形的行星,地球有白天和黑夜等。
然而,他们可能对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的成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成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地球的自转现象,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解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课堂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详细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以及地理现象的成因。
4.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一节内容。
这部分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大量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意义;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以及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地球运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地球自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地球公转: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地球五带的形成、地表形态的变化等。
5.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关爱地球、保护环境。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一。
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与1。
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
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
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
因此1。
6课又是1。
4课,1。
5课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A。
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
学生必须理解。
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运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以及了解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运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过程,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次说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地球运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此外,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演示、观察思考、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2.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五、说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这节课采用演示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班级上册第一章其次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时节改变、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同学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样子、大小等学问,并且学校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学问。
现在,对地球运动举行学习,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地理学问打下了基础。
教材按照同学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当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便利。
二、说学情中同学心理学讨论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进展的关键年龄,同学规律思维从阅历型逐步向理论型进展,观看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快速进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同学好动、奇怪、好表现,抓住同学特点,主动采纳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办法和同学广泛的、主动积极参加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同学爱好,有效地培养同学能力,促进同学共性进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留意力易簇拥,爱发表见解,希翼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同学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同学的爱好,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机会,让同学发表见解,发挥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缘由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办法目标】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看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光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1.在试验演示、观看思量、总结归纳等探索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办法;2.培养自立思量、勇于探究的科学看法。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北京新课程培训平谷区)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结合地图、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3.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实际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对气候、生物、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地球仪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2.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仪操作、观察实际案例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验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使用不同颜色粉笔,区分主次、层次和关联性。
3.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部分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学生在实践操作地球仪时,可能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
3.课堂互动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地球运动说课稿
地球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对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其影响。
理解昼夜交替、地方时、区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图表和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全球视野。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2、案例分析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观察法观察地球仪、多媒体演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日月星辰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这些天体的运动与地球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地球运动的课题。
1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进步和成就,从而提高学习动机。
5.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与地球运动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地球运动现象,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1.首先,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的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过程和地理意义。
2.接着,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意义。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球运动的模拟实验和观察活动,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4.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过程,通过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地球的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 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和速度)2. 观察二分二至日图,归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4.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二、教学重点1.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2.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三、教学难点1. 学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2. 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ipad教学(网上自主学习+ 课堂互助探究)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文件;复习学案(分为课前和课上)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1、课前网上发布内容(1)提供视频文件、PPT(2)自主复习学案(3)“知识结构”的讨论2、登陆北京四中网校平台,获取学生作答情况的数据,根据数据整理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1) 共性问题客观题:2、6、8、12主观题:表述不规范,知识错误(2) 个性问题客观题:1、3、4、7、9、10、11主观题:不区分大小写1、网上学习任务(1)用ipad观看视频文件。
(2)在ipad上登陆北京四中网校平台,网上提交自主复习学案的答案。
(3) 用ipad在北京四中网校平台上进行“知识结构”的网上讨论。
通过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使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在网上作答,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
老师可以获取系统数据,及时了解学情。
ipad视频文件PPT1、自主复习反馈1、对于课前“知识结培养学生交流、ipad六、板书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九甲中学袁恒琴
一、说教材
1、资源:《地球的运动》主要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四季的形成。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对比复习。
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2、地位:该部分内容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因而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
3、作用: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解释许多地理现象的坚实基础(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变化、四季冷暖更替、地表五带划分及相关现象的形成)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4、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5、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三、说教法
1.直观性教学法: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贯彻加强直观性的原则。
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不可视为可视。
在课件的使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以发现法巩固知识。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教师以启发诱导为主,让学生多读图、多思考、多讨论、多想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演示实验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教师演示、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4.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来联系生活的体验,感悟科学道理。
四、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目的。
3、记:即学生在初步了解知识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图片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设计意图:形象的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获得知识的迫切性。
(二)新课教学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播放视频: 地球的公转、自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能很快的回答。
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设计意图:形象的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地球的自传
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学生观察:什么叫地球的自转,地球是绕着什么在转?(地轴)地球沿哪个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西向东)
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从北极和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总结:在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转。
在南极上空看,顺时针转。
(北逆南顺)
设计意图:将知识点依附于图上,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2)地球运动的周期
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说一说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1天(24小时)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他们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演示地球自转过程。
(地球仪演示)
播放动画课件:地球自转
得出结论:
①定义:地球不停的围绕地轴的旋转。
②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③自转周期:24小时(大约一天)
④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和时差
⑤意义:地球的自转在地球表面出现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4)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朝向太阳的一半为白昼,背对太阳的一半为黑夜。
这样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之分。
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便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5)出示一些地球自传的图片和练习,让学生完成,巩固地球自传方向、规律。
地方时的产生
在地球仪上的同一纬线上做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
2、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利用公转图片并结合地球自转的知识进行讲述,由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方式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①方向:自西向东(与自转一致)
②周期:一年
(2)太阳直射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先通过地球公转示意图让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完成“太阳直射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从而使学生明确地球公转随太阳直射的变化规律,接着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
这部分内容可采用提问及自由发言,老师适时补充归纳的形式来完成教学。
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知道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3)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情况
(4)归纳: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④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3、五带的划分
利用五带图片展示,让学生清楚五带划分的依据及划分的类型。
1、找出五带,名称是什么?观察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2、五带划分的界限是什么?
指导学生记忆歌诀: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
六、课后反思
本内容在地理学科中学习难度较大,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度和老
师教的度是我在该节教学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通过几次的执教,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注意点:
1、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还相当有限,因而必须尽量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进行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球自传和公转的运动过程。
2.以启发式的问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讲解适时进行,以弥补学生在其它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让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